高校国家工程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与设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优势是科技信息资源丰富、科研成果多、人力资本中的技术人力资本雄厚、国际间交流广泛。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担负着将当代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崛起的重任,其企业特色与职能突出。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院所以科研为主,亦与其他一般型生产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一定的区别。作为将高校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的一个“孵化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身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特点鲜明。尤其是它与高校和一般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特点,决定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独特性。
     论文通过对高校国家工程中心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人事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对这类高素质、高技术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因此,提出了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认为应当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从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薪酬、工作环境方面构建不同层面的人员的管理模式等措施来加强高校国家工程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并对该模式在Z大学F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应用状况进行验证,说明该模式是有效的。
A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ational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in university take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of turn the high-tech of the time into real productivity and acceleratenational modernization.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is differentfrom othe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its function. So, the managementpattern of human resource has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By study a famous and successful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center of university, we find that traditional management pattern ofhuman resource can not work well toward these intelligent employers in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worker andmanagement demand in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university, the dissertation put forward a new management pattern ofhuman resource. A series of measurement was established to enhance the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in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of university, which includ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employeetra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ed rating, reforming of compensation,work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attern is verywell.
引文
[1] 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发展项目后评估报告.2003,6
    [2] 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管理办法.2006,8
    [3] 郎咸平.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M].东方出版社,2006,1
    [4] 德鲁克,帅鹏译.管理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
    [5] 西奥多·W·舒尔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1
    [6] L.W.Porter and E.E.Lawler, Ⅲ,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Ⅲ.: Irwin Dorsey, 1968
    [7] 亚当·斯密.国富论
    [8]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97-2011
    [9] 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2-301
    [10] John M. Lvancevi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cGraw Hill, 1998
    [11]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5~259
    [12] 马旭东.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50-52
    [13] 刘世玉.论经济活动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13
    [14] 吴声怡,张晓燕,郑淼茜等.S管理:企业的文化教育战略[J].技术经济,2006,25(8):8~13
    [15] 吴声怡.企业的文化灵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6] 方金,胡继连,孟晓楠.论“权利人”假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2:76~80
    [17] 孟浩,何建坤.“创新人”假设: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06.4:172~176
    [18] A.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sial Review, 1943 (7): 96~370
    [19] V.H. Vroom. Work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and Sons, 1964
    [20] J.S.Adam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 1963, 11: 422~436
    [21] Scott A. Snell. Competing through Knowledge: The Capital Architecture[M].康奈尔大学
    [22] 许小东,沈捷.现代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40~41
    [23] 郎成平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M].东方出版社,2006,1
    [24] James W. Walker. Integrating the Human Resource Function with the Business [J]. Human Resource Plalming, 1996 (2): 34~36
    [25] 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7版),2005,1
    [26] 江卫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
    [27] 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3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28] 郭咸纲,王文熙.人力资源动力模式[M](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9] Richard Lee. The."Pay-Forward" View of Training. [J]People Management, 1996 (30): 124~125
    [30] 程爱学.人事总监[M](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3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点评[M](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
    [32] 马德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成果汇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33] 李越恒.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4,8
    [34] Walter W. Tomow.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360-Degree Feedback[M], Jossey-Bass Publisher, 1998
    [35] Peter M. Tafti. Face to Face. [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90 (1): 56~57
    [36] Wayne F. Casio. Managing Human Resource[M]. McGraue Hill, 1995
    [37] Bill Leonard. New Ways to Pay Employees. [J]HR Magazine, 1994 (2): 12~14
    [38] Eugene McKenna, Nic Beech. The Esse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5
    [39] 林泽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与制度体系构建.国研博发人力资源管理顾问研究中心
    [40] Robert L. Mathis, John H. Jacks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ssential Perspectives[M]. South-westem College Publishing, 1997
    [4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J].中国人才,2002,11:28~29
    [42] 许小东,沈捷.现代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40~41
    [43] 赵曙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工业经济,1996,04:17~23
    [44]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
    [45] 王俊强.人力资源管理的6大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05.1:22~23
    [46] Michael betrus. The Guide to Executive RecruRers[M], New York: McGraue Hill, 1997
    [47]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48] 秦海金.能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向[J].企业活力,2005,1:48~49
    [49] 朱晓辉,凌文辁.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柔性管理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5,03:23~24
    [50] 龚代华.企业柔性的概念与测量[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12
    [51] Terry L. Leap, Michael D. Crino. Pers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Macmillan, 1989
    [52]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1:15~20
    [53] 林峰.中国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02,05:77~79
    [54] 蒋兆雷等.人力资源管理“5P”模式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4
    [55] 黄维德,董雪君.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J].中国人才,2000.03.52~53
    [56] George T.Milkovich. Jerry M. Newman. Compensation[M]. Richard D. Irwin, 1993
    [57] 颜爱民,李莉.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及效用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4):67~71
    [58] 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 国务院研究发展研究中心.第154号调查研究报告:建立高层次人才激 励机制整合是关键,2005,9:5~6
    [60] 颜爱民,陈易健,朱诚良.企业激励机制有效性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22~24.
    [61] 国家发改委,2005年度工作总结
    [62] 国家发改委,世行贷款科技发展项目后评估报告,2003,12
    [63] 魏建新,李燕萍.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
    [64] 刘德成.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J].理论与实践,理论4月刊,2004,2
    [65] 马跃如,李娟.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内陆高校极力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1:80~82
    [66] 王庆运.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科技通讯,2004,1
    [67] 靳云龙,龙艳.关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考[J].住普资讯
    [68] 黄爱华.知识经济运行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机电工程技术,2004,11
    [69] 黄万来,何军,方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成就与问题[J].石油教育,2004,6
    [70] George T. Milk0vich. John W. Boudreau.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 Richard D. Irwin, 1994
    [71] 胡远胜,牟娜.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观察,2005,7
    [72] 周三多等.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3] 姚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路径选择[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74] 王棣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J].HR论坛,2005,8
    [75] 欧兴军,袁仕喜.面向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化薪酬体系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76] 周三华,柯靖.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的合理性探讨[J].人才与教育,2005,1
    [77] 颜爱民,黎鹰.人力资源管理的“杠杆”效应[J].经贸导刊,2001,5:24~25
    [78] 张天晕,林玳玳.正视距离,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J].人力资源论坛,2005,9
    [79] 赵深徽,郭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6:23~24
    [80] 张秋梦.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机制[J].河南科技,2005,8
    [81] 芮明查,杜锦根.人本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2] 赵静杰,李妍.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83] 黄淑伟,王晓薇.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84] 吴良平.高科技中小企业知识员工的管理[J].当代财经,2002,11
    [85] 张明英.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8:293~294
    [86] 迟琳娜.企业基团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8(132):148~149
    [87] R.韦思·蒙迪,罗伯特.M.诺埃著,葛新权等译.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出版社,2000.2
    [88]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89] 仲崇盛.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源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作用[J].辽宁学院学报,2006,1
    [90] 绍岩.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探讨[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6:69~70
    [91] 窦大海,王琛.人力资源培训的系统模式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92] 商自申.国有企业培训如何与国际接轨[J].中国培训,2005,1:42
    [93] 劳伦斯H·彼德斯·布莱克韦尔.人力资源管理学百科字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94] Howard Risher. Compensating Today's Technical Professional.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
    [95] 熊勇清.宽带薪酬:支持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