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与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嵇康和阮籍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阮两人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历来都被众多的学者重视且深入的研究过,特别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研究者颇多。但综合比较两人音乐美学思想的文章却较少有人研究,本文旨在比较嵇、阮两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之处,以求对两人的思想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并为同一历史背景下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提供一个丰富的个案研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从阮籍、嵇康、嵇阮两人比较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文献梳理和述评;第二部分写嵇、阮其人,介绍阮籍和嵇康两人的生平经历,分述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是阮籍和嵇康两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比较以及原因分析,嵇、阮两人都受到魏晋时期玄学道家思潮的影响,但两人体现出更多的不同,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不同的音乐“自然观”、不同的“和”的观点、不同的社会功能观、对“郑声”看法的不同。嵇、阮两人音乐美学思想异同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在于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等方面原因以及两人内在精神和灵魂的不同,造成了两人音乐思想的差异。在结语部分,笔者得出结论是:阮籍似道而近儒,为一文人的生命,如牟宗三先生所指出,“其底子中实有一礼乐之生命”①,本文更进一步认为其音乐美学更多是伦理学的美学,有“刑教一体,礼乐外内”、“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观念。而嵇康则“非汤武而薄周孔”,非儒而近道,又善论辩,其纯艺术的美学为一哲人的思想,牟宗三先生说:“嵇康之论乐,则以‘和声’本身之美不美为主,故其观点为纯艺术的,为纯美主义。”②故“和声无象,哀心有主。”“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本文认为,所谓纯艺术的美学,是指其立论主要以“声”之自然之理求“情”之无系于乐,亦如牟宗三先生所说,是“客观之纯美论”③。
     本文的结论虽于牟宗三先生的观点有所依托,但笔者是在音乐美学学科的立场上,考论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嵇、阮两人做了细致的比对分析之后,更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了先生的观点。
Back to the Three Kindom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Ruan Ji and Ji Kang were both the famous thinkers,litterateures, musicians,and the top leaders of the Seven Virtuous.Their detail thoughts of musical aesthetic were emphasized and deeply studied by many schilars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The Ji Kang’s famous work,Music without Grief or Joy Theory,were always studied by lots of people.We got more comprehension of Ruan Ji and Ji Kang by comparing their musical aesthetic,and made a case study of Ruan Ji and Ji Kang comparision in their musical thoughts in sa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rst part of our study is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Ruan Ji and Ji Kang,and their musical aesthetic thoughts.The second part is comparision of their musical aesthetic thoughts.We hold that they were both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metaphysics and the Taoism in the Wei and Jin period,but they were more different in their musical thoughts,especially their natural view and He view.In the third part we analysised what caused their differency and homology in musical thoughts,and we holded that the social-political-reason and differency in life,character caused the differency in their musical thoughts. In the end,we made our conclusion that Ruan Ji’s musical aesthetic was ethical and Confucianist-like,while Ji Kang’s musical aesthetic was pure-aesthetical and Taoist-like.
     We consulted Metaphysic Mechanism and Capacity wroted by the famous Confucianism scholar Zong San Mu,and quoted some of his theroies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works.Based on plenty of achievement made by others,we had our special point and analysis music-aesthetically in detail,and made a replenish part to the view point of Zong San Mou.
引文
①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②同上,第274页。
    ③同上,第55页。
    ①蔡仲德.《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10月。
    ①朱宇炎.《阮籍<乐论>中道家音乐理论的特点》[J].《中国道教》,1994年9月。
    ②叶祖帅.《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6月。
    ③张传国.《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观》[J].《电影评介》,2009年11月。
    ④徐晴岚.《从“先王之乐”到“寂寞无听”——浅谈阮籍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⑤李懋君.《自然之道,定万物之情——阮籍<乐论>音乐思想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8月。
    ⑥吕欣鑫.《阮籍及其在<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广角》,2007年5月。
    ①郑祖襄.《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乐论>评析》[J].《音乐艺术》,2006年3月。
    ②赵艳芳.《论阮籍的美学思想》[J].《交响》,1992年9月。
    ③李懋君.《自然之道,定万物之情——阮籍<乐论>音乐思想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8月。
    ④韩国良.《论阮籍对儒家乐论的继承和改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⑤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①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
    ①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7月。
    ②王誉声.《音乐自当有哀乐——读<声无哀乐论>札记》[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年4月。
    ③孙维权.《<声无哀乐论>新解》[J].《音乐艺术》,1983年7月。
    ④茅原.《试谈嵇康的音乐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7月。
    ⑤吴毓清.《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关于“声无哀乐”论的几个问题的辩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9月。
    ⑥蔡仲德.《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10月。
    ⑦孙维权.《<声无哀乐论>新解》[J].《音乐艺术》,1983年7月。
    ⑧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7月。
    ⑨茅原.《试谈嵇康的音乐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7月。
    ①吉联抗.《嵇康》[J].《中国音乐》,1983年12月。
    ②姚汉荣.《嵇康音乐理论评析》[J].《江汉论坛》,1985年3月。
    ③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
    ④李曙明.《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10月。
    ⑤王誉声.《音乐自当有哀乐——读<声无哀乐论>札记》[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年4月。
    ⑥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
    ①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
    ②同上。
    ③李明.《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11月。
    ④朱明基.《关于<声无哀乐论>中“声”的表述方式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7月。
    ⑤易先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1月。
    ⑥郭德慧.《嵇康的音乐思想及其审美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月。
    ①杜汉生.《声无哀乐论缘起辨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8月。
    ②蔡仲德.《“躁静者,声之功也”——再论“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兼与李曙明君商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12月。
    ③胡郁青、刘嘉.《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音乐》,2000年3月。
    ④刘彦顺.《嵇康音乐本体美学思想新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月。
    ①程亚林.《音乐自由形式论——<声无哀乐论>新探》[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5月。
    ②王志成.《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1年9月。
    ③修海林.《有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评价的若干问题》[J].《音乐研究》,2006年9月。
    ④杨艳香.《声有哀乐:论音乐的“情感”——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J].《安徽文学》,2008年8月。
    ⑤田旭.《<声无哀乐论>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相通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4月。
    ①郭秀岭.《<声无哀乐论>中“声”的三个层次》[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7月。
    ②王澍.《嵇康声无哀乐论新解》[J].《社会科学家》,2004年1月。
    ③杜洪泉.《嵇康是“儒”还是“道”——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贡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6月。
    ④许海.《嵇康乐论的思想来源及其与魏晋玄学的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1月。
    ⑤郭鹏.《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⑥陈景娥.《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谈<声无哀乐论>之“音心”问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6月。
    ①周砚馨.《浅析<声无哀乐论>中“自律论”与“他律论”》[J].《大舞台》,2010年3月。
    ②修海林.《有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评价的若干问题》[J].《音乐研究》,2006年9月。
    ③宋振军.《<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4月。
    ④祝菊贤.《音乐的本质与自然之道—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7月。
    ①李槐子、韦亦珺.《曲意辩难漉沙观金——品读嵇康<声无哀乐论>兼议唐太宗“音声岂能感人”观》[C].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
    ②冉光彪.《嵇康音乐思想探源及其审美意义浅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
    ③祝菊贤.《音乐的本质与自然之道—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7月。
    ①黄野.《<声无哀乐论>与<乐论>中的“自然”说》[J].《齐鲁艺苑》,1987年12月。
    ②秦秋咀.《论阮嵇乐论中的和谐理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7月。
    ③陈林.《<乐论>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原点比较》[J].《四川戏剧》,2007年11月。
    ④程相占《孔子音乐思想在阮籍、嵇康身上的延伸及其影响》[J].《孔子研究》,1993年10月。
    ⑤郭平.《阮籍、嵇康与老、庄音乐美学的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7月。
    ①蔡仲德.《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异同论——兼论其整体思想与人格之异同》[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8月。
    ②同上。
    ③叶明春.《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J].《玉溪师专学报》,1998年12月。
    ①叶明春.《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J].《玉溪师专学报》,1998年12月。
    ②同上。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0页。
    ②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0页。。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向秀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3页。
    ②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向秀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0页。
    ③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④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⑤同上。
    ⑥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①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②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09页。
    ③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0页。
    ④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2页。
    ⑥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1页。
    ①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②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2页。
    ③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4-375页。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1页。
    ②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③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④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2页。
    ⑤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⑥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②蔡仲德著:《中国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③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④同上。
    ①秦序著:《六朝音乐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③同上,第20、25页。
    ④同上,第12、26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39、40页。
    ②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③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④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8、24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③同上,第33、40页。
    ④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20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③同上。
    ④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①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②同上。
    ③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④同上,第236页。
    ⑤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⑥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⑦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②同上。
    ③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④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9页。
    ⑤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9页。。
    ①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②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①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②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194、230页。
    ③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9页。
    ①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②李超宇著:《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③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④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②同上。
    ③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②蔡仲德著:《中国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③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④易薇.论乐记的音乐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第28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3、74页。
    ②同上,第79页。
    ③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J].音乐学报,第14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②蔡仲德著:《中国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③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51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84、89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84、85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②韩传达著:《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①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④同上,第31页。
    ⑤同上,第80页。
    ①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②祝菊贤.《音乐的本质与自然之道》,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133页。
    ③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④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①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②转引自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③同上。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②同上,第79页。
    ③同上,第13、33页。
    ①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③孙爽.论嵇康音乐中的和[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124页。
    ④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②同上,第50、51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①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236页。
    ②同上,第116页。
    ③鲁迅著:《而已集》,上海北新书局1929版。第166页。
    ④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288页。
    ①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5、397页。
    ②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③转引自韩传达著:《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韩传达著:《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同上,第15页。
    ③黄节.《阮籍的审美人格及其悲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版,第33页。
    ④李超宇《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92页。。
    ①李超宇著《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页。
    ②李超宇著《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8、2289页。
    ③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④李超宇著《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阮籍传),吉林摄影出版社,第2289页。
    ⑤[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6页。
    ⑥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⑦同上,第375页。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5页。
    ②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③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陈树德撰、程俊英等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529、530页。
    ②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256页。
    ①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②同上。
    ③汪润峰.《先秦儒家乐论的伦理美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第27页。
    ①倪永强.《魏晋玄学本体论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2009年,第19页。
    ②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1]李超宇主编.四库全书精华·史部(晋书·嵇康传)[M].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5.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8]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9]秦序.六朝音乐文化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韩传达.阮籍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1999.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2008.
    [1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5]高晨阳.阮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康中乾.魏晋玄学[M].人民出版社,2008.
    [18]曾春海.嵇康的精神世界[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19]匡亚明主编.童强著.嵇康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21]周满江、吴金兰.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M].济南出版社,2008.
    [22]梅运生.《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
    [23]李槐子、韦亦珺.《曲意辩难漉沙观金——品读嵇康<声无哀乐论>兼议唐太宗“音声岂能感人”观》,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4]田旭.《声无哀乐论》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相通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5]韩龙飞.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情感问题[D].青岛大学,2010.
    [26]王笑梦.嵇康《声无哀乐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7]李晓岑.《声无哀乐论》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8]马兰.略探嵇康与《声无哀乐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9]姚丙炎.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和意大利留学生卡利奥·拉法埃拉谈话[J].音乐艺术, 1981,(04).
    [30]陈志平.《酒狂》的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法[J].中国音乐,1985,(12).
    [31]叶小钢.关于《酒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2).
    [32]叶小钢.《酒狂》——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2).
    [33]刘再生.一幅绝妙的音乐“自画像”——琴曲《酒狂》赏析[J].音乐爱者.1985,(03).
    [34]蔡仲德.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10).
    [35]赵艳芳.论阮籍的美学思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09).
    [36]崔岳.琴曲《酒狂》[J].税收与社会,1994,(02).
    [37]甘绍成.古琴曲《酒狂》的结构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5,(05).
    [38]刘志伟.从音乐意象看阮籍文学创作与音乐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8).
    [39]陈四海.从阮籍的《乐论》谈他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08).
    [40]朱宇炎.阮籍《乐论》中道家音乐理论的特点[J].中国道教,1994,(09).
    [41]叶祖帅.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J].广东社会科学,1998,(06).
    [42]刘运好.阮籍《乐论》与正始美学理想[J].六安师专学报,1999,(03).
    [43]徐晴岚.琴诗酒魂的千古绝唱——解析阮籍琴曲《酒狂》[J].民族论坛,2007,(08).
    [44]丁明顺.酒中阮籍多慷慨——古琴曲《酒狂》简介[J].音响技术,2006,(12).
    [45]余兆欣.《酒狂》和阮籍的音乐思想[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08).
    [46]吕琳.论琴曲《酒狂》的历史内涵与审美特征[J].滁州学院学报,2007,(07).
    [47]周扬波.古琴名曲《酒狂》赏析[J].乐器,2005,(05).
    [48]周楠.爵士与中国古琴即兴作品《酒狂》再创作演奏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11).
    [49]秦伟.古琴曲《酒狂》与打谱[J].肇庆学院学报, 2007,(07).
    [50]赵增芳.中西音乐精神的价值取向——《酒狂》与《未完成交响曲》的对比分析[J].歌海,2010,(09).
    [51]徐晴岚.从“先王之乐”到“寂寞无听”——浅谈阮籍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张传国.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观[J].电影评介,2009,(11).
    [53]韩国良.论阮籍对儒家乐论的继承和改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54]李懋君.自然之道,定万物之情——阮籍《乐论》音乐思想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8).
    [55]郑祖襄.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乐论》评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56]吕欣鑫.阮籍及其在《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广角,2007,(05).
    [57]王采.两部《乐论》之异同辨析[J].黄河之声, 2007,(07).
    [58]何迺欣.正始玄风下的乐论写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7, (09).
    [59]联抗.音乐家嵇康[J].人民音乐,1963,(12).
    [60]林友仁.嵇康结恨《广陵散》[J].音乐爱好者, 1980,(04).
    [61]茅原.试谈嵇康的音乐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 (07).
    [62]王守华.嵇康的自然乐论及其反传统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8).
    [63]吉联抗.嵇康[J].中国音乐,1983,(12).
    [64]姚汉荣.嵇康音乐理论评析[J].江汉论坛,1985,(03).
    [65]段茂南.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5).
    [66]佘树声.论嵇康和他的音乐美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05).
    [67]吴毓清.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关于“声无哀乐”论的几个问题的辩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09).
    [66]袁济喜.关于“声无哀乐论”评价问题——兼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学术月刊,1981,(12).
    [67]石川泰子、川名千佳、张前.日本学生评述《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10).
    [68]王誉声.音乐自当有哀乐——读《声无哀乐论》札记[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 1986,(04).
    [69]曹南才.品藻人物的审美标准——试析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一个美学思想[J].惠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4).
    [70]孙维权.《声无哀乐论》新解[J].音乐艺术,1983,(07).
    [71]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07).
    [72]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07).
    [73]黄毓任.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思辨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12).
    [74]刘彦顺.嵇康音乐本体美学思想新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75]曹南才.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10).
    [76]李宝杰.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12).
    [77]刘朝谦.嵇康音乐美学情感论[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88, (04).
    [78]黄毓任.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音乐本体论的建立[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
    [79]贾奋然.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渊源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 (10).
    [80]蔡仲德.嵇康《养生论》等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07).
    [81]杜汉生.嵇康音乐美育思想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0).
    [82]李宇红.论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J].枣庄师专学报,1998,(11).
    [83]易先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1996,(01).
    [84]郭德慧.嵇康的音乐思想及其审美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85]程亚林.音乐自由形式论——《声无哀乐论》新探[J].文艺理论研究,1991, (05).
    [86]蔡仲德.“躁静者,声之功也”——再论“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兼与李曙明君商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12).
    [87]李明.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1).
    [88]胡郁青、刘嘉.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音乐, 2000(03).
    [89]黄应全.审美本体论之辨——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J].首都师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8).
    [90]朱明基.关于《声无哀乐论》中“声”的表述方式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11).
    [91]马钦忠.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J].中国音乐学,1996,(06).
    [92]杨和平.《声无哀乐论》与音乐的不确定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87,(10)
    [93]杜洪泉.嵇康是“儒”还是“道”——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6).
    [94]许海.嵇康的乐论思想来源及其与魏晋玄学的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04, (01).
    [95]黄毓任.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96]冉光彪.嵇康音乐思想探源及其审美意义浅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97]龙珲.二十世纪《声无哀乐论》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06).
    [98]赵梅枝.师心独见炳千秋——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剖析[J].人民音乐,2010,(09).
    [99]修海林.对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关<声无哀乐论>研究评价的答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1).
    [100]郭秀岭.《声无哀乐论》中“声”的三个层次[J].许昌学院学报,2007, (07).
    [101]蔡仲德.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异同论——兼论其整体思想与人格之异同[J].传统文化与现代,1997,(08).
    [102]叶明春.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J].玉溪师专学报,1998,(12).
    [103]陈林.《乐论》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原点比较[J].四川戏剧, 2007,(11).
    [104]秦秋咀.《论阮嵇乐论中的和谐理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