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怀旧现象的审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旧已成为现代性视域下一个集体的社会性的事件,本论文是在现代性视域下,阐释有关现代怀旧的理论和现象,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现代怀旧的审美内涵。
     全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现代怀旧理论的梳理。现代怀旧理论最早源于西方,从卢梭开批判现代性先河,到浪漫主义的继续反现代性,再到海德格尔“归家”“返乡”的彻底而决绝地反现代性,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现代怀旧的理论谱系,为后来的现代怀旧现象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现代怀旧的精神根源。现代怀旧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二是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失范;三是全球化下民族文化间的冲突。这些原因引起了个体生存的缺失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导致人们试图经由怀旧退行到过去或选择“回家”(即回到故乡、自然),以寻求心理的慰藉和自我认同。
     第三部分是对现代怀旧的审美分析。怀旧是回顾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它是人们回归精神家园的替代性满足,对整个社会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和精神救赎意义。然而怀旧一旦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表征,就蜕变成为一种功利性的需求和消费行为。怀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乌托邦,怀旧可以暂时点亮日常生活,却无力改变惯例的、工具化的现代文明,怀旧最终还要回归当下,直面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是对都市怀旧小说和乡土怀旧小说的文本解读。本文主要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怀旧小说文本为切入点深入阐释现代怀旧现象。第一是都市怀旧小说,主要以老上海和老北京为其书写对象。小说以感伤怀旧的基调追忆传统都市生活及城市精神,怀想已然消逝的仅存于个人生命记忆中的“精神故乡”。第二是乡土怀旧小说,主要以陕西和山东为其书写对象。小说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赞美和惋惜,反映出作者对正在逝去的田园乡土生活的不舍和怀念,以及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不满和抵抗。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后果”,怀旧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具有强大的乌托邦功能。怀旧是审美的、有意味的,但如果一味地进行怀旧,则会产生拒斥现实以及与现实脱轨的沉论现象,这是应该批判的。所以,如何把怀旧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是个时代的难题。
By1990s, nostalgia has become a collective social event in the modern horizon.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theory and phenomena of the modern nostalgia in the modern horizon, to reveal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nostalgia more thoroughly.
     This whol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modern nostalgia theory. The modern nostalgia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We can see a theory pedigree of modern nostalgia clearly from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 by Rousseau to Romanticism continues to anti-modernity, and then to Heidegger's "Go Back Home" anti-modernity thorough and out rightly.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ter modern nostalgia phenomenon.
     Chapter two explores the people's spiritual roots of modern nostalgia which comes from three factors. Firstl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Secondly,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anomie existing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Thirdly, th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globalizat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ndividuals will have the sense of abandonment, loneness and worries. Therefore,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seeking comfort from the nostalgia.
     Chapter three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modern nostalgia. Nostalgia is the unificati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It is the alternative satisfaction of people to return to spiritual hom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spiritual salvation. However, once nostalgia become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it has transformed a utilitarian needs and consumer behavior. Nostalgia is the Utopia of people's daily lives, nostalgia can temporarily light the daily life, but it is powerless to change the practices, tool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Eventually, nostalgia will return to present,to face the real life.
     Chapter four is going to unscramble the Chinese nostalgic phenomenon from the novels written in1990s. It includes two main clues. One clue introduces the urban nostalgic novel, stand by portrays the two old cities in China, Shanghai and Beijing. The writer is not only reminisces tradition of old urban life, but also constructs a personal imagined homeland. The other clue describes the rural nostalgic novel, by point out another two cities of China, Shanxi and Shandong. Which reflects the recognition, praise and regret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ment for the good old rural life as well as resistant to th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s " a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nostalgia has powerful utopia function in moder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Nostalgia is aesthetic and significant. Most importantly, people can not ensue excessive nostalgia, which will let us reject to face the reality. And this should be criticized. Therefore, how to get a good balance between nostalgia and reality is a problem of times.
引文
①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①[法]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②[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刘东译:卢梭·康德·歌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页。
    ①李建盛:《心灵的空地——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中国文联社1999年版,第6页。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②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②余虹:《艺术与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①赵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4期。
    ①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3页。
    ①莫言:《会唱歌的墙》,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①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郭英剑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404页。
    ②[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②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十五讲》,复旦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93页。
    ①戴锦华:《怀旧的想象》,《天涯》1997年第1期。
    ②赵静蓉:《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王安忆:《长恨歌》,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120页。
    ②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49页。
    ②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①张炜:《张炜文集》(长中篇小说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②张炜:《九月寓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张炜:《美妙雨夜·代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425页。
    [1]张炜:《张炜文集》(长中篇小说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莫言:《会唱歌的墙》,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李建盛:《心灵的空地——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中国文联社1999年版。
    [5]陈忠实:《白鹿原》,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炜:《九月寓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1]赵静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余虹:《艺术与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铁凝:《永远有多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王安忆:《长恨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18]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法]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6年版。
    [20][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1][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郭英剑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亚丽译:《单一的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 出版社2010年版。
    [26]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27]赵静蓉:《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8]赵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4期。
    [29]庞飞:《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30]魏耀武、毕娟:《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中的怀旧书写》,《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第4期。
    [31]金洁明:《中产阶级“怀旧”话语的空间建构》,《作家》2007年第4期。
    [32]叶永胜:《传奇与神话:现代家族叙事主题一种》,《东方论坛》2007年第4期。
    [33]周平:《解读怀旧文化》,《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34]张鸿声:《“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35]孙绍谊:《“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36]吴炫:《论“穿越群体的个体”》,《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37]罗慧林:《都市景观:西方想象和现实消费的缝合体——中国当代文学“都市怀旧”现象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8]蔡梅娟:《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东岳论丛》2008年第7期。
    [39]种海峰:《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文化乡愁主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40]尹季:《20世纪末中国家族题材小说中的怀旧意识》,《求索》2008年第8期。
    [41]周明娟:《论怀旧写作的哲学意蕴与历史性本质》,《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2]范昀:《激情与德性——论卢梭与审美现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43]李永东:《纪实与虚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书写》,《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4]焦沈军:《20世纪90年代文学“怀旧热”现象探源》,《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5]陈晓明:《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试论<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4期。
    [46]李妍妍:《试论卢梭的审美现代性启示》,《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47]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怀旧倾向》[硕士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8]刘影:《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现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9]郭守运:《怀旧:迷醉与回归——文学作品中“怀旧”意识研究》[硕十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0]魏耀武:《返乡·怀旧·绝望——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1]陈溪:《“文学怀旧”与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都市文学为例》[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2]胡铁强:《怀旧与重写——红色经典改编研究》[硕士论文],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3]陈桃霞:《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现象分析》[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4]韩金:《生活在别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怀旧风及怀旧营销分析》[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