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
     然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结
     构转换,包括人口的乡城地域及职业转换,产业结构及其布局转换,
     人们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转换。在处于工业化阶段里,城市化水
     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
     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绝不仅限于此。
     除了关注上述转换这种表面研究外,还应关注产生这种变化的背后因
     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
     化进程,为什么步履蹒跚,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制度的安排及其变
     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此,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曾
     经作过一个经典而形象的说明:在传统经济学家眼中,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源泉常常被归结为资本、劳动投入及技术进步,制度经济学认为
     上述理论仅仅从细流汇聚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发展之江河的形成,而没
     有触及更为根本的东西:降雨和淤泥。奥尔森这里所说的“降雨和淤
     泥”即是指制度安排及其创新。
     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同样适用于此。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
     重要结构转换,城市化的发展固然受技术创新和要素投入的影响,但
     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迂。因为,
     任何技术创新和要素投入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
    制度环境下产生作用。换言之,技术创新、要素流动及集聚是相关的
    
    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函数。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分析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首先从作
    为城市化载体的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和涵义入手,接着从多学科的视
    野和多层次上考察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
    比较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对世界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阶段。发展模式
    及其特点作出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为下文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
    的原因作背景铺垫。然后,本文重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基于新制度
    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
    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不在
    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水平低下,而在于制约、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社会
    经济机制。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真正原因是实行赶超型
    工业化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对城市化的制度约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
    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最后,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是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比较系统地实证描述、分析、总
    结中国以及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第四章重点剖析我国城市
    化水平滞后的具体表现以及原因;最后一章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
    度创新空间。
     由于本人水平及时间有限,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难免认
    识不够,敬请各位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and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translates a
    traditional and laggard society into a modern and advanced society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a country or an area which
    includes the transition of population from rural to city and career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al, and the transi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ign which can show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 country or an area or communities of a city bu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deep factors other than the skin factors.
    Why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es so slowly? I think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 is very important. Mancur Olson gave this a clear figuration. He
    says the traditional economists owns the economic growth to capital, labor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while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explain that
    capital, labor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re only trivial brooklet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institution which is just like rainfall and silt.
    A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is
    influenced more by institution than b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because an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re occurred
    under institutional condition. That is to sa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 The main aim of this article
    is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China's lag of urbanization. Firs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ity's development, characters and definition,
    and then reviews the content of urbanization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and levels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hrase, model and character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systemically and concisely so that gives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rbanization in the next chapter Then it analyzes emphatically the
    reasons of China's lag of urb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low level of the economy and industry
    but the economic system which restricts and influences the
    urbaniz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reasons of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e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s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industry strategy, and are the bias of idea on urbanizat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regards the key of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is
    system innovation.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otally. From the tirst to the third chapters,
    it depicts main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ization. ln fourth
    chapt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China's lag of urbanization.
    In the la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引文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3.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4.霍利斯,钱纳里等著 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 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5.《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5月。
    6.刘铮:《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7.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
    8.陆学艺 李培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9.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0.《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厦出版社,1990年版。
    11.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2.王章辉 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
    14.王旭 黄柯可 《城市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编著:《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16.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李微:《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黄柯可:《英、美、法、德、俄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兰州学刊》,1994年第2期.
    20.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辜胜阻:《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3.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4.刘君德 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5.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6.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7.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28.林广 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200年7月.
    2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
    30.包宗华:《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
    31.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32.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1994年12月.
    33.张秉忱主编:《中国城市化道路宏观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34.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5.冯兰瑞 赵履宽:《中国城镇的就业和工资》,,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7.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年.
    38.李澂:《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陈可文 陈汀舸:《论城市化不是唯一的道路》,《求索》,1992年第5期。
    40.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41.陈吉元 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4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小城镇发展政策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5月.
    4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44.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
    45.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46.吕昭河:《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47.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48.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49.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1月.
    50.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1.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
    52.靳润成:《中国城市化之路》,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53.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54 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55.迟福林:《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56.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57.张其仔 邓欣:《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58.武迪生 张理泉:《中国改革全书(1978-1991)》(城市改革卷),大连出版社,1992年9月.
    59.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0月。
    60 张仁寿 李红:《温州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
    61.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1992-1997)》,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2月.
    62 朱林兴 孙林桥:《论中国农村城市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63.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4.孙常敏:《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65 胡耀苏 陆学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6.武克全:《中国农民和中国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9年.
    1. 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1994 Revision. 1995.
    2. James Walvin: English Urban Life 1776~1851, Hutchinson & Co. Ltd., 1984.
    3. Ray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1975.
    4. Deborah S.Davis, Richard Kraus, Barry Naughton, Eliazbeth J. Perry:Urban Spaces in Contempurary China.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 Roland J. Fuchs, Gavin W. Jones, and Ernesto M.Pernia: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lices in Pacific Asia. Westview Press. 1987.
    1、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85-2000年各期.
    2、蔡昉 都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启动城乡消费》,《经济活页文选》,1999年第18期.
    3、胡必亮:《中国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经济活页文选》,1999年第18期.
    4、王小鲁 夏小林:《我国需要发展大城市》,《经济活页文选》,1999年第18期.
    5、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活页文选》,1999年第18期.
    6、齐红倩 刘力:《城市化,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在前的关键》,《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7、杨宜勇:《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8、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动力约束与适度进程》,《经济学家》,1998年第4期.
    9、张正河:《后发城市化的优劣势和初始条件》,《经济学家》,2000年第4期.
    10、简新华 刘传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年第4期。
    11、刘志仁:《日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经验》,《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12、蔡思复:《城市化是克服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中国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3、刘勇:《未来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3期.
    14、郭灿鹏:《制度创新—对农村贫困的一种解读》,《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42期。
    15、文贯中:《城市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1日.
    16、文贯中:《只有这样的城镇才能长大》,《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8日.
    17、王远征:《什么样的城市化》,《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9月1日.
    18、樊纲:《城市化:下阶段经济增长的一大关键》,《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0月
    19、陈可文 陈汀舸:《论城市化不是唯一的道路》,《求索》,1982年第5期.
    20、陈可文:《论城市化不是唯一的道路》,《求索》,1982年第2期.
    21、张承安:《城市化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道路》,《建设经济》,1983年第2期.
    22、林凌:《双轨推进的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论坛》1996年创刊号.
    23、唐仁健 陈良彪:《“温州模式”再审视》,《农村改革》,2000年第4期.
    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经济导报》,2000年10月20日.
    25、仲晓敏:《城市化: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经济导报》,2000年8月30日。
    26、《“三农”问题的病症和处方》,《南方周末》,2000年8月24日,(此文为温铁军 卢锋接受该报记者采访的访谈录)
    27、《小城镇发展切忌一哄而起》,《中国经济导报》,2000年11月21日,(此文为该报记者对“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的综述)
    28、王振亮:《城乡一体化的误区》,《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
    29、陈平:《对当前城市化研究中有关基本概念的思考》,《农业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30、李迎生:《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阶段特征与区域差异》,《未来与发展》,1989年第5期.
    31、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经济地理》,2000年第5期.
    32、吴建华 潘光伟:《论西方国家城市化历史经验教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33、杨春志 顾文选:《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34、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35、俞燕山:《从制约因素看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36、俞燕山:《我国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农村改革》,2000年第1期。
    37、刘福垣:《扫除城市化的人为障碍》,《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38、李秉仁:《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39、郭鸿懋:《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4期。
    40、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