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形式,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际时,为适应网络交际语境,而采用的现代汉语语言变体。虚拟的网络交际空间形成了网络交际不同于日常交际的新交际环境。话题、交际目的、交际者、非语言手段、社会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异,而网络交际语境的变异正是形成网络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语言的变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内部层面,如语音、词汇等层面;也表现在语言的外部层面,如语用层面。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Cyber speech is the variant Chinese which is applied in cyber communication to adapt to the cyber communication context. Cyber communication spac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s a virtual one with variant context elements such as the subjects, goals and communicators of communication, nonlanguage and social culture, etc. What matters in the formation of variant language for cyber communication is the variation of cyber communication context. The variation of cyber speech presents not only in linguistic internal levels like pronunciation and lexeme, but also in linguistic external levels, like pragmatic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variant cyber speech and its performance from the approaches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引文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3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76—77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15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192—19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6]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33—2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25—22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8]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48—24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6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0]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3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语音变异”一章中注明页码的网络词语注释均摘自该词典;
    [12]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54页;
    [1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1—2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4]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词形变异”一节中注明页码的网络词语注释均摘自该词典;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表3“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意义”一栏中注明页码的词语注释均摘自该词典;
    [1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表3“网络语境中的意义”一栏中注明页码的网络词语注释均摘自该词典;
    [1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56—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74—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88—8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1日版;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4]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6]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8月版;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肖建安,《论语言变异中的语境》,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9]王钢华,《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增1期;
    [10]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22卷第1期;
    [12]柏莹,《网络口语语体初探》,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19卷第4期;
    [13]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14]沈晓静,《论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规范》,成都师专学报,2001年3月第20卷第1期;
    [15]詹勇,《网络语言刍议》,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2期;
    [16]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7]曲彦斌,《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18]张会,《网络语词概说》,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9]张会,《网络汉字词简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0]傅朝,《网络语言和网上交流》,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21]吴昊雯,《网络语言浅析》,语文研究,2002年特刊;
    [22]高丽娟,《网络语言说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2卷第2期;
    [23]吴淮南,《网言评议》,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24]方彩芬,《网络语言特点透析》,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第14卷第1期;
    [25]赵越,《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21卷第4期;
    [26]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25卷第1期;
    [27]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28]陈晓浒,《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年9月第17卷第3期;
    [29]武丽梅,《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1月第2卷第1期;
    [30]陈汝东,《修辞过程中的角色选择与调整》,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31]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存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2]陈紫云,《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5月,存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3]于淼,《新语言革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存于
    
    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4]贾磊,《网络空间人际交流的语言特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年4月,存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5]安志伟,《网络词语初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存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6]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存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
    [37]www.sohu.com
    [38]www.sina.com.cn
    [39]www.163.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