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From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to Modern Library
  • 作者:苏薇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李书源
  • 学科代码:060107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探索它的发展过程,研究其嬗变原因多年来一直成为史学家、图书馆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由于它的成因复杂,因此研究结果众说不一,出现争议。综观学术动态,学者们的分歧不外乎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是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因此可以说近代图书馆是藏书楼发展的历史必然,或者说近代图书馆与藏书楼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代图书馆与藏书楼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近代图书馆是源于西方思想文化和图书馆观念、技术传入中国的直接产物,是以西方图书馆为模本创建发展而成的新事物。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脉络做一梳理,揭示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意义,阐明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的联系,以丰富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文除前言以外,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藏书楼的产生、发展及其衰落
    (一)中国古代藏书楼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藏书楼产生于殷商时代,最初为保存甲骨典籍的处所,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藏书楼都有相应的发展。到了明代及清代,藏书楼进入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以及皇家藏书楼丰富的藏书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有很大影响。但是藏书楼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收集各种珍本秘籍而设立的私人书库,只重收藏,不向社会公开,因而社会价值不大。
    本文通过对古代藏书楼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阐明了古
    代藏书楼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二)中国古代藏书楼的衰落
    1、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对封建藏书楼的直接冲击
    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在反对封建政权的同时,用拜上帝来否定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否认孔子的神圣地位。太平天国革命初期就对儒家经典采取严厉的禁绝政策,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太平天国在其整个战争期间,使中国传统公私藏书遭到严重破坏,是导致封建藏书楼逐渐衰落原因之一。
    2、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导致了封建藏书楼的衰落。
    鸦片战争后,西方对华的物资倾销,打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因而封建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出现了一批为西方资本主义服务的买办阶层,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形成了一些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这些为中国封建经济半封建化开辟了道路。在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些藏书之家家道中落,濒于破产,无力维持藏书楼的局面,逐步把藏书典当出卖,使封建藏书楼的图书逐渐转向城市,成为新的商品,封建地主官僚阶级独占图书的情况逐步改变,地主阶级的破产和转向城市,直接导致封建藏书楼的衰落。
    3、藏书高度集中于数家后转向藏书公开。
    十九世纪前中国私家藏书十分兴盛,著名的藏书家多达500人。其中著名的藏书楼有“皕宋楼”、“八千卷楼”、“海源阁”、 “铁琴铜剑楼”。
    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的逐步变革,一部分读书人迫切要求了解政治、经济时事和外国情况,他们对图书不能普遍购置,固有对公私藏书公开的呼声。一部分藏书家因战祸连年,生活无定,保藏困难,促使他们将藏书寄放公众之处,或公开出借,这一时期较为有影响的是国英的共读楼。
    通过对藏书楼衰落原因的社会背景分析阐明,在封建藏书楼逐步衰落的过程中,孕育着向社会公开的趋向,这种趋向为近代
    
    
    图书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
    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
    (一)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影响。
    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最先在中国创办了一些新式图书馆,并将西方图书馆的理论、管理和技术方法等带进中国。西方传教士所创办的新式图书馆突破了单纯的藏书性质,把大门面向社会,并逐步形成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藏书这一近代图书馆的特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图书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二)早期维新派对近代图书馆的认识和介绍
    鸦片战争后,早期维新派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作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积极宣传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其中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为中国人认识西方图书馆开拓了最初道路。此后郑观应、王韬、马建忠等人在对欧美图书馆考察、比较后,看到了中国藏书楼的落后,提出了兴办新式图书馆具体设想和主张,这些对中国近代图书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近代图书馆的倡导及实践活动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维新派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方案,并把广建学会,开学会图书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他们认为,封建社会封闭、保守的藏书楼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张大力开办公共图书馆,讲求西方新学、启迪民智,唤起民众的革新意识。维新派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了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章程》制定出当时最重要的事之一是:开大书藏。近代学会创办的书楼,从图书馆性质上,已具备近代图书馆的特点,可视为近代图书馆的先声。
    
    本文从西方传教士创建新式
It is a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brary from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to modern library. Seeking after its developing course changing reason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task for historians and librarians. The complex causations lead to the different study results. The demarcations have two kinds: one viewpoint is that everything is going forward in its lockstep way, so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would certainly progress to modern library. In another word: It is two different stages of a same thing. The other opinion is that they are completely two different things. Modern library is based on western culture and library notion, It is a new thing grafted on the model of western library. This dissertation cleaned up the development from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to modern library,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and significations of modern library. Illustrated the affiliations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the task.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First. 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appeared in Yin Dynasty, which was for storing Jiag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developed, too.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was at the height of evolution. Yongle Da Dian and Si Ku Quang Shu and the royal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which had many books influenced Chinese library a lo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ourse of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illustrated order, fun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Second. The decline of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The affection of Taiping Rebellion to th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Hong Xiuquan, The leader of Taiping Rebellion who not only objected the Feudalism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o deny the Sacred position of Confucius by using God. At the beginning of Taiping Rebellion they Prohibited against Confucianism Classic books. S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xist History Materialism, Both national and private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ing books were damaged badly during the whole Taiping Rebellion was one of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decline of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Desegregation of Feudal economy lead the decline of
    ancient the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After Opium War, western material dumping to China began which shocke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badly and led the breakage of feudal nature economy. With the inbreak of capitalism, a class of Comprador which serviced for western capitalism and many colonial cities around sea emerged. Which opened a way for Chinese feudal economy half feudalism. During the course of Disintegration of natural economy many collectors bankrupt and they felt difficult to keep the situation of
    
    
    th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and selling some books which made feudal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shift to cities and became a new merchandise. The bankruptcy of landlords and the shift to cities directly led the decline of feudal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From high concentrating of storing books in few houses to
    changing direction to opening collecting books
    Before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personal collecting books was very Prosperous, and the famous collectors were over 500 among them the mos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were Bisonglou, Baqianjuanlou, Haiyuange and Tieqintongjianlou.
    In late 19th century, there were many wars and keeping books was
    quite difficult, some bibliophiles put their books in public places or began to lend them out, the most famous place was guoying Public Reading Building.
    From studying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decline of Chinese
    ancient lofts for collecting books. We can see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cline of the feudal l
引文
[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第1版,第493页。
    [2]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
    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7年第1版,第51
    页。
    [3]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
    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7年第1版,第51
    页。
    [4]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新1版,第232页。
    [5]上海历史博物馆主编:《太平天国印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1版,第464页。
    [6]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第234页。
    [7]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
    版,第237页。
    [8]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第237页。
    [9]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第239页。
    [10]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
    版,第238页。
    [11]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
    版,第239页。
    [12]谢灼华:《近代我国封建藏书楼之衰落》,《图书情报知识》,
    
    1982年第3期,第22页。
    [13]国英:《共读楼书目序》,光绪庚辰(1880)年刊,转引自来新
    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4页。
    [14]国英:《共读楼书目序》,光绪庚辰(1880)年刊,转引自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5页。
    [15]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1版,第38页。
    [16]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1版,第38页。
    [17]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1版,第38页。
    [18]方豪:《北平北堂图书馆小史》,《图书月刊》,1944年第3卷第2期,第10页。
    [19]吴晞:《藏书楼与图书馆》,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1版,第93页。
    [20]吴晞:《藏书楼与图书馆》,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1版,第101页。
    [21]黄宗中:《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6期,第87页。
    [2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1版,第323页。
    [23]魏源:《海国图志?序》,岳麓书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6页。
    [24]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年第1版,第84页。
    [25]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年第1版,第102页。
    
    [26]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年第1版,第113页。
    [27]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84页。
    [2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83页。
    [29]郑观应:《盛世危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5页。
    [30]郑观应:《盛世危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5页。
    [31]郑观应:《盛世危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6-37页。
    [32]郑观应:《盛世危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6-37页。
    [33]郑观应:《盛世危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6-37页。
    [34]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初版,170—172页。
    [35] 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29页。
    [36]汪康年:《论中国富强宜筹易行之法》,转引自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15页。
    [3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初版,第148页。
    [38]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初版,第388页。
    [3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1版,第 42页。
    [40]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 43页。
    [41]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古越藏书楼章程》,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43页。
    [42]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古越藏书楼章程》,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40-141页。
    [43]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第85-130页。
    [44]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第85-130页。
    [45]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59页。
    [46]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55页。
    
    
    
    
    
    
    
    
    
    
    
    
    参 考 文 献
    
    1、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7年第1版。
    2、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北京书目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上海图书馆主编:《图书馆工作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1版。
    6、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第1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1版。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9、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岳麓书社,
    1988年第1版。
    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第1版。
    11、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第1版。
    12、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 年第1版。
     1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4、汤志均:《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
    版。
    
    1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新1版。
    16、上海历史博物馆主编:《太平天国印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17、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第1版。
    18、李希泌:张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19、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第1版。
    20、闵杰:《戊戌风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1、顾卫民:《基督教与中国近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2、韩昱:《变法与维新——戊戌变法及其历史命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藏部:《馆藏康有为、梁启超书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3年第1版。
    2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1版。
    25、叶德辉:《书林清话》,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1版。
    26、高学安:《古越藏书楼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第121-123页。
    27、刘素艳:《西方图书馆学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温州大
    学学报》,2001年1期,第60-63页。
    28、王新田、鹏杏花:《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概说》,《镇江师专
    学报》,1998年4期,第86-88页。
    29、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
    年1期,第62-64页。
    
    30、丁宏宣:《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的进步性》,《图书与
    情报》,1995年4期,第67-68页。
    31、倪静雯:《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图书馆 》,《东南文化》,2003
    年第1期,第58-59页。
    32、谢灼华:《近代我国封建藏书楼之衰落》,《图书情报知识》,
    1982年3期,第22-26页。
    33、黄宗中:《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武汉大学学报》,
    1980年6期,第87-88页。
    34、朱天策:《中国近代图书馆文明的传播者——林则徐与魏
    源》,《国际人才交流》,2000年8期,第45-46页。
    35、张树华:《戊戌变法与我国开放式藏书楼的产生》,《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9年1期,第112-115页。
    36、卢刚:《近代图书馆的先身-学会藏书楼》,《求索》,2003
    年3期,第247-248页。
    37、胡俊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
    2002年4期,第88-91页。
    38、胡俊荣:《晚请知识分子创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程》,《四川图书馆学报》,2000年5期,第61-66页。
    39、兰天阳:《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工作
    与研究》,1997年5期,第26-28页。
    40、彭一中:《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3年2期,第25-29页。
    41、叶柏松:《再议藏书楼与图书馆》,《图书馆》,2003年第1期,第92-94页。
    42、陈海东:《中国图书馆历史探源》,《情报科学》,2002年第8期,第875-87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