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劳动权能否实现不仅影响每个劳动者的利益得失,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权的法律保障是劳动者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必要前提。“生存是人类的第一公理,人类一切权利的享有都以获得生存为前提”。而人要生存就必须要工作和劳动。对我国绝大多数群众来说,就业仍是人们谋生的惟一手段。而要保障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事作,就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有序的就业秩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法律做好强有力的保障,只有立法排除了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保障就业机会平等和就业结果公平,才能最终确保劳动者体面地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此外,劳动者除了满足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外,还要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我国立法赋予的劳动者休息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等,对提高劳动者自身涵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无疑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企业而言,劳动权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形成稳固的劳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与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资本正常运营的必要前提,如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法律的尊重与保障,则劳资矛盾必将被激化,而劳资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导致劳资关系的失衡,而紧张失衡的劳资关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良性运行。而如果企业主动提高劳动者薪资待遇、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增强劳动者归属感和安全感,则劳动者必然会踏实工作,积极创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做大做强梦想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对整个国家而言,劳动权的法律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才能更广泛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断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劳动者劳动权屡屡遭受不法侵害,则民生怨恨必将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严重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一个国家时常处在矛盾、冲突和不安定状态中,则难言社会和谐与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劳动权的法律保护,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劳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劳资供需不平衡,劳资实力不对等,实际上,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权一直处于被弱化地位,劳动权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加强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文章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基本权益理论,再现了马克思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内在本质及价值追求,总结了马克思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主要内容,并考察了马克思劳动者基本权益与当代劳动权的关联性。从法律观视角来看,劳动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劳动至上是劳动者法律观的内在本质;实现劳动者的发展权是劳动者法律观的价值追求。从关联性视角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获取报酬权的理论基础;劳动力产权理论是职工参与权的权利来源;“六项扣除”理论是社会保障权的理论基石;“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是劳动者休息权的必要基础;马克思体面劳动伦理思想是工作环境权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所指未来社会的天然就业权是劳动就业权的最高境界。
     其次,文章对劳动权的概念、属性及内容结构进行了重构,从历史学视角考察了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基础、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历史演进轨迹,并对劳动权历史变迁进行了评价。
     再次,文章对我国劳动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考察,从立法层面,总结了我国劳动权保护立法的内容、特点及不足,从现实层面,分析了当前劳动权侵权的表象与制度归因,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劳动权权利缺位与失衡的负面分析;权利体系中“劳动法外”结构解析;劳动就业不公平的表象及制度归因;劳务派遣被异化的理论解说与现实透析;权利救济制度运行失效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最后,文章对完善我国劳动权保护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文章认为劳动权保护应遵循国家主动性与社会能动性原则,文章建议从六个方面完善劳动权保护制度:一是确立劳动者资格标准,扩充劳动保护的适用范围;二是健全劳动权权利体系,补充和细化相关权利内容;三是构建劳动力定价机制,促使劳动力价值理性回归;四是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优化劳动就业环境;五是界定“三性”岗位范围,规范劳务派遣管理;六是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降低劳动维权成本
Labor rights are basic human rights,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 affects workers' immediate interests and the whole society'stability and harmony。For the employee personally, legal safeguarding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the labors'survival right and development right。human existence is the first axiom, all human rights are based on the existence,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assure the labors' existence is work。For most labors, the only means of living is working, to ensure everyone has work, the society must create a goo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good order。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law should guarantee the society powerfully。Onl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law excludes the discrimination, guarantees the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nd equal results, workers can get dignity and decent work. In addition, after meeting the survival requirements, workers want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and live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 The right to rest、security right and occupation training right will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For enterprises, legal guarantee of labor right is helpful to form a solid industrial community and will benefit enterprises'long-term operation。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can not get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of the law, the contradiction will be intensified, and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will lead to the imbalance of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tension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If the enterprises improve laborer' salary,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improv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curity, then workers will work hard and innovate positively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and let the enterprise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For the whole country, legal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 is the basis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bor relation is the basic social relation。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ocial'stability。Labor is the source of wealth creation, only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and respect for labor can mobilize worker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develop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create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society。 But if the labor relationship is not harmonious, workers' labor rights are suffered unlawful infringement, the people's resentment will cause all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turbulent。A country is not harmony and stable if it often in contradiction, conflict and instability。
     our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 has promulg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normative documents, format a system with the constitution as the basis, the labor law as the core, other law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department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local regulations as auxiliar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basic rights of workers, the coordin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ut because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coupled with the labo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China's labor right has been in a weakened position, labor rights violations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 in Chin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irs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 labor rights, reproducting the core.internal nature and pursuit of value of Marx' Legal concept of worker。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ociet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labor right theory and China's labor right pedigre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gal concept,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Marx'Legal concept of worker。 labor is the supreme essence of Marx' Legal concept of worker,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right is the pursuit of value of Marx' Legal concept of work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Marx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labor remuneration right; the theory of labor property right is the right source of employees' participation right;"six net"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right; workers free leisure time" is the basis of laborer's decent work ethics; the natural employment right of future society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the labor employment right。
     Secondly,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oncept, attribute and content structure of labor 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reviews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is, labor right formation and change, and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Third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of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from the legislative level,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legisl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 From a practical level, analyzes the current labor right manifestation and causes, and discusses them from five aspects:Negative analysis of labor right deficiency and imbalance; analysis of "beyond labor law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abor employment inequity;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liened dispatched labor; Analysis of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of right relief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realize leg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should follow the national initiative and social activity principle。 The suggestions of perfecting the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are from six aspects:establishing the labourer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expand the scope of labour protection; Perfect labor rights system, complement and refine the relevant rights; Constructing the labor pricing mechanism, promote rational labor value regression; Perfect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optimiz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definition of three post range, regulating the labor dispatch management; Perfecting labor dispute processing mechanism, reduce the labor cost of protection。
引文
① 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述评与理论反思》,《长白学刊》,2007年第4期,第20页。
    ① 谢怀、陈明侠:《宪法确立的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②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③ 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页。
    ④ 魏定仁、甘超英、付思明:《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⑤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⑥ 董保华、程患瑛著:《中国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⑦ 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的三种理论形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55-56页。
    ② 董保华、程患瑛著.:《中国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法商研究》1995年苇5期
    ① 许建宇:《劳动权的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 王益英主编、黎建飞副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③ 朱亚红:硕士论文,《论公民劳动权》,2005年,第24页。
    ④ 吴玉章:《工作权的内容和实现》,出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挪威经社文权利国际公约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5--46页。
    ⑤ 法治斌、董保成著:《宪法新论》,元照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第253--254页。
    ⑥ 周业安、赵坚毅、宋紫峰:《中国转型时期的劳动权评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第8页。
    ① 许庆雄:《宪法入门》,元照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① 李亮山、石美遐:《劳动关系的研究路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第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③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190页。
    ④ 许明月:《劳动法适用中的劳动者身份的识别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 《剩余价值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2页。
    ②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6页。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0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1-202页。
    ⑦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②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④ 陈俊宏:《论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作用》,《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第13页。
    ⑤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4-9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26-92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1页。
    ⑤ 侯惠勤:《“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界限》,《探索》,2005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⑥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② 程广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劳动者法律观》,《理论界》,2008年11期。
    ③ 李云龙:《人权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22年版,第190页。
    ②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③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页。
    ④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3页。
    ①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9页。
    ②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9页。
    ③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⑤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7页。
    ②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5-166页。
    ① 《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① 祝涛:《论员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原则》,《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1-2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0-28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Ⅰ分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2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219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9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③ 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当代法学》,2007年第9期,第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③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②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 沈同仙:《劳动权探析》,《法学》,1997年第8期,第32页。
    ② 冯彦君:《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第18-21页。
    ③ 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人权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④ 许建宇:《劳动权的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3页。
    ⑤ 夏阳:《劳动权概念之分析》,《法制与经济》,2008年8月。
    ① 李炳安:《公民劳动权的立宪思考》,《河北法学》,2002年第6期。
    ② 叶静漪、魏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劳动权的保护》《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③ 扈春海、郑尚元:《公司社会责任与劳动权保障》,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以下。
    ① 董保华:《劳动权与三种本位观》,《中国劳动》,2004年第1期。
    ① 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的三种理论形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55-56页。
    ① 吴佩芬:《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思考》,《天津经济》2008年第6期,第50-52页。
    ① 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43-47页。
    ② 赵学清:《劳动力充裕条件下怎样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解放日报》,2007-14-10(015)
    ③ 李兰芬:《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6-21页。
    ④ 崔学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4期,第25-27页。
    ① 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① [美]哈罗德·伯曼:《美国法律讲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9页。
    ② 黑启明:《论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7页。
    ① 董保华、程患瑛著:《中国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③ 许建宇:《劳动权的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 秦国荣:《劳动权的权利属性及其内涵》,《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第62页。
    ① 王全兴:《劳动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289页。
    ① 许建宇:《劳动权的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59-60页。
    ② 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2-83页。
    ③ 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① 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① 杜宁宁:《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知情权的冲突为视角》,《兰州学刊》,2012年第9期,第166页。
    ②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③ 杜宁宁:《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知情权的冲突为视角》,《兰州学刊》2012年第9期,第167页。
    ④ 叶楠:《论我国劳动知情权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硕士论文,第8页。
    ⑤ 曹艳春:《“劳动者知情权的法律思考”》,《工会论坛》2002年6月第8卷第3期,第18页。
    ⑥ 王凤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以劳动者人身权保护为视角”》,《长白学刊》2007年第4期。
    ① 金哲:《劳动者知情权的内涵与保障机制》,《商情》2008年32期。
    ①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436页。
    ② 黄鸿福、胡玉浪:《试论我国工作环境权的理论基础与立法建设》,《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③ 义海忠,谢德成:《工作环境权的内容及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15页。
    ④ 范围:《论工作环境权》,《政法论丛》2012年第8期,第85页。
    ① 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当代法学》2007年第9期,第82页。
    ① 义海忠、谢德成:《工作环境权的内容及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15页。
    ①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8页。
    ②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② 《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9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资本论》第一卷,第95-96页。
    ④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
    ①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②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页。
    ③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3页。
    ④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4页。
    ⑤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3页。
    ⑥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5页。
    ⑦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5页。
    ① 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 郑尚元主编: 《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② 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③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① 姚先国、方浩:《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评述》,《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69页。
    ② 姚先国、方浩:《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评述》,《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66页。
    ① [日]三浦隆著,李力、白云海译:《实践宪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② 林嘉著:《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③ 胡玉浪著:《劳动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④ [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① 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 张同全、袁伦渠:《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10期,第29页。
    ③ 黄浩岚:《产权保护导向的劳动力资产计量问题研究》,《会计之友》2009年第12期中,第5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①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4-925页。
    ④ 陈俊宏:《论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作用》,《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第13页。
    ⑤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190页。
    ① 许明月:《劳动法适用中的劳动者身份的识别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0期,第72页。
    ① 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0期。
    ② 贾秀芬:《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障》,《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第74页。
    ③ 刘畅,陈睿:《特殊劳动关系探讨模糊的是否可以清晰》,《中国劳动》2006年第7期,第8页。
    ① 贾秀芬:《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障》,《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第75页。
    ②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6-20页。
    ② 林海权:《公平就业呼唤反就业歧视法》,《团结》2006年第6期,第36-39页。
    ① 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制度及实践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第61-69页。
    ① 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② 田思路,贾秀芬:《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社1997年版,第256页。
    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4页。
    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4页。
    ① 宋柏慧、张镇:《劳务派遣滥用”界定之探析》,《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第22页。
    ① 郭冬梅:《新形势下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分析》,《前沿》2011年第9期,第86页。
    ② 刘正全,侯超:《“恶意欠薪”入罪与劳动维权相关法律问题解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12页。
    ①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编“劳动”。
    ② 李海明:《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清华法学》2011年第5期,第129页。
    ① 竹文君:《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其法律后果》,《学海》2001年第6期。
    ② 许明月:《劳动法适用中的劳动者身份的识别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34页。
    ① 马克·罗斯汀等:《劳动法》,西方出版公司(Mark A. Rothstein, Charles B. Craver, Elinor P. Schroeder, Elaine W. Shoben, Employment Law, West,2005, p.331)。
    ② 朱华:《个体工商户与学徒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学徒甲与A修理部劳动关系争议案》,马千里《如何区分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载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编:《劳动争议新型疑难案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 国际劳工大会:《2006年雇佣关系建议书》,第198号建议书,第95届国际劳工大会,2006年6月15日通过。
    ①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① 许明月:《劳动法适用中的劳动者身份的识别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第4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④ 《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① James Heckman, Anne Layne-Farrar, and Petra Todd, human capital pricing equation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school quality on earnings,564-565页。
    ① 杨继瑞,何雄浪:《促进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公平的探析》,《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2期,第23页。
    ① 叶荣贵:《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4期,第14页。
    ② 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9页。
    ① 李晖:《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39页
    ② 白小平:《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第24页。
    ① 刘焱白:《论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的解除》,《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第104页。
    ② 李岩:《<劳动合同法>视角下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工会论坛》,2010年第1期,第40页。
    ③ 宋柏慧,张镇:《“劳务派遣滥用”界定之探析》,《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第81-82页
    ① 国际劳工大会:《2006年雇佣关系建议书》,第198号建议书,第95届国际劳工大会,2006年6月15日通过。
    ① 卢修敏:《我国劳务派遣法律结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46页。
    ① 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代表团赴芬兰、瑞典开展业务交流活动》,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网站,2005年11月8日,网址:http://www.cafst.org.cn/gjj13.htm。
    ① 惠向红:《对劳务派遣制度中雇主责任问题的研究》,《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4月。
    ① 陈宏:《劳务派遣法律责任分配规制问题探讨》,2010年8月25日,人民法院报。
    ① 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318页。
    ① 唐开元:《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4月,第22页。
    ① 唐开元,陈海燕:《劳动权保障对公益诉讼的需求》,《求索》2010年第5期,第165页。
    ② [意]莫诺.卡佩莱蒂著,刘俊祥等译:《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③ 冯彦君:《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第25-29页。
    ④ 徐智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⑤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等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⑥ 唐开元:《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4月,第23页。
    ⑦ 张在范:《私益诉讼、团体诉讼、公益诉讼—我国劳动诉讼模式体系之构成分析》,《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第84页。
    ① 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叶静漪,周长征:《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中国与国外劳动法制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4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24、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9]《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0]《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剩余价值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3]《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社1997年版。
    [18]关怀主编:《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19]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魏定仁、甘超英、付思明:《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董保华、程患瑛著:《中国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王益英主编、黎建飞副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法治斌、董保成著:《宪法新论》,元照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25]许庆雄:《宪法入门》,元照出版社2000年版。
    [26]王全兴:《劳动法》[M](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7]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人权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29]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郑尚元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林嘉著:《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32]胡玉浪著:《劳动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33]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4]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6][美]哈罗德·伯曼:《美国法律讲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
    [37]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8]三浦隆著,李力、白云海译:《实践宪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编“劳动”。
    [40][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等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意]莫诺.卡佩莱蒂著,刘俊祥等译:《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2]田思路,贾秀芬:《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2]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述评与理论反思》,《长白学刊》2007年第4期
    [3]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的三种理论形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许建宇:《劳动权的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周业安、赵坚毅、宋紫峰:《中国转型时期的劳动权评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6]李亮山、石美遐:《劳动关系的研究路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7]秦国荣:《劳动权的权利属性及其内涵》,《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
    [8]陈俊宏:《论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作用》,《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
    [9]许明月:《劳动法适用中的劳动者身份的识别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李炳安:《公民劳动权的立宪思考》,《河北法学》2002年第6期。
    [11]叶静漪、魏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劳动权的保护》,《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董保华:《劳动权与三种本位观》,《中国劳动》2004年第1期。
    [13]沈同仙:《劳动权探析》,《法学》1997年第8期。
    [14]冯彦君:《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15]夏阳:《劳动权概念之分析》,《法制与经济》2008年8月。
    [16]吴佩芬:《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思考》,《天津经济》2008年第6期。
    [17]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8]李兰芬:《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9]崔学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4期。
    [20]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1]黑启明:《论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2]杜宁宁:《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知情权的冲突为视角》,《兰州学刊》2012年第9期。
    [23]曹艳春:《劳动者知情权的法律思考》,《工会论坛》2002年6月第8卷第3期。
    [24]王凤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以劳动者人身权保护为视角》,《长白学刊》2007年第4期。
    [25]金哲:《劳动者知情权的内涵与保障机制》,《商情》2008年第32期。
    [26]黄鸿福、胡玉浪:《试论我国工作环境权的理论基础与立法建设》,《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7]范围:《论工作环境权》,《政法论丛》2012年第8期。
    [28]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当代法学》2007年第9期。
    [29]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30]贾秀芬:《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障》,《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
    [31]刘畅、陈睿:《特殊劳动关系探讨模糊的是否可以清晰》,《中国劳动》2006年第7期。
    [32]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33]姚先国、方浩:《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评述》,《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4]祝涛:《论员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原则》,《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5]黄赤峰:《劳动力产权辨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6]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7]林海权:《公平就业呼唤反就业歧视法》,《团结》2006年第6期。
    [38]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制度及实践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
    [39]叶荣贵:《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4期。
    [40]宋柏慧、张镇:《劳务派遣滥用界定之探析》,《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
    [41]郭冬梅:《新形势下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分析》,《前沿》2011年第9期。
    [42]刘正全、侯超:《“恶意欠薪”入罪与劳动维权相关法律问题解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43]张同全、袁伦渠:《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10期。
    [44]黄浩岚:《产权保护导向的劳动力资产计量问题研究》,《会计之友》2009年第12期。
    [45]杨继瑞、何雄浪:《促进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公平的探析》,《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第2期。
    [46]李海明:《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清华法学》2011年第5期。
    [47]竹文君:《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其法律后果》,《学海》2001年第6期。
    [48]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9]李晖:《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2月。
    [50]白小平:《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
    [51]刘焱白:《论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的解除》,《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
    [52]李岩:《<劳动合同法>角下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工会论坛》2010年第1期。
    [53]卢修敏:《我国劳务派遣法律结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4]惠向红:《对劳务派遣制度中雇主责任问题的研究》,《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4月
    [55]陈宏:《劳务派遣法律责任分配规制问题探讨》,2010年8月25日,人民法院报
    [56]唐开元:《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4月。
    [57]冯彦君:《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58]唐开元、陈海燕:《劳动权保障对公益诉讼的需求》,《求索》2010年第5期。
    [59]徐智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60]张在范:《私益诉讼、团体诉讼、公益诉讼—我国劳动诉讼模式体系之构成分析》,《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
    [61]谢怀、陈明侠:《宪法确立的劳动法基本原则》,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62]吴玉章:《工作权的内容和实现》,出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挪威经社文权利国际公约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
    [63]扈春海、郑尚元:《公司社会责任与劳动权保障》,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朱华:《个体工商户与学徒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学徒甲与A修理部劳动关系争议案》,马千里:《如何区分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载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编:《劳动争议新型疑难案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5]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叶静漪,周长征:《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中国与国外劳动法制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程广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劳动者法律观》,《理论界》2008年11期。
    [67]贺汉魂、王泽应:《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3期。
    [68]朱亚红:《论公民劳动权》,2005年硕士论文。
    [69]叶楠:《论我国劳动知情权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2010年硕士论文。
    [1]James Heckman, Anne Layne-Farrar, and Petra Todd, human capital pricing equation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school quality on earnings
    [2]Offe, Claus: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theories, opinions, models, and practices of unequal distribution and how they can be justified。 Zeitschrift fur ArbeitsmarktForschung-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3]Migration and Social Replacement Incomes:How to Protect Low-Income Workers in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gainst 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HANS-WERNER SINN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unich,81679 Munich,
    [4]Seiichi Inagaki:The Effects of Proposals for Basic Pension Reform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in Japan The Review of Socionetwork Strategies Volume 4, Number 1,1-16, DOI:10.1007/s12626-010-0010-1
    [5]Intereconomics, March/April 2008 Flexicurity-a European Approach to Labour Market Polic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