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力图为广大农村居民构建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覆盖面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就是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这项制度大大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提高了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并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
     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着重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等,使读者能够了解本文的学术价值、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建国初期,整个国家卫生状况十分糟糕,缺医少药,农村更甚。中央人民政府面对农村地区十分落后的卫生状况,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首先是提出了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着以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20种传染病作为防治目标,以天花、鼠疫、霍乱作为防治重点,大力开展防疫工作,为此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联合诊所”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基础,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农业社保健站”应运而生。这标志着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
     第二章主要阐述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毛泽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视,“二元结构”社会下的农民医疗保健的无奈选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使得推广和扩大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各地人民公社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三级预防保健网”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快速发展,使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三级医疗保健网”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支持体系和实施平台,并为后者提供制度实施的组织保障,后者是其网底和基础。另外,60年代中期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力度的加快为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章主要介绍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高潮。组织卫生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毛泽东“六·二六指示”激起了全国上下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极大重视,使得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向农村转移;毛泽东对“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批示折射出其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大众传媒与政治运动的交互作用使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得到迅猛推广,遍地开花。最后,本部分对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和特点作了介绍。
     第四章主要阐述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下的“赤脚医生”。本章首先对“赤脚医生”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对“赤脚医生”现象演进的历史进行了阐述。接着,对“赤脚医生”的管理、待遇,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医患关系”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合作医疗及“赤脚医生”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第五章介绍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本章对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走向衰落、“赤脚医生”现象的终结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对合作医疗制度衰落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一制度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结语部分首先客观评价了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及绩效,接着对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一番比较,最后总结了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经验,以图对当下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有所启示和借鉴。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rived to establish effec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since the establish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mid 1950s to early 1980s, rural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was one of which involved in the widest areas and benefited most people. As a bold and wholesome attempt of the Chinese rural medical care, this system has helped ease the situation of lack in both doctors and medicine, increase the acces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farmers' demanding basic medical care service, and also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of rural population. It's acknowledged as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rural medical care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ree sections are includes: Introduction, Body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Section 1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is thesis' titl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up-to-now related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cal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some innovations, main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enables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valu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1 introduced the origin and rise of Chinese rural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t the very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edical conditions of the whole country were terrible, lacking in doctors and medicines everywhere,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Thus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dopted a series of posi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extremely backward medical conditions in rural areas. "Four Guidelines" for medical care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of New China's medical care undertaking. Then with 20 kinds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endangered the people's health most aimed at as goal, smallpox, pest infestation, cholera that endangered national defense and economy aimed at as the focal point, New China carried out epidemic prevention vigorously which laid the first stone for the future. The ris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constituted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primary form of rural cooperativemedical service——polyclinic. In the heigh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agricultural health centers were founded, which marked the start of Chinese rural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hapter 2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Mao Zedong's weighing on rural medical care, the compulsory choice of the farmers'medical care in a dualistic structure society an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and the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altogether made popularizing and expanding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commune in every region. Three-level network of health service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eople's Commune and improved the rural conditions of lacking in doctors and medicines significantly. Three-level network of health services correlated closely to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e former was the latter's supporting system and execution platform providing the latter with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to carry out its program, while the latter was the former's tulle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What's more, the speeding up of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rural health officers in mid 1960s provided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system.
     Chapter 3 depicts the prosperity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rough carrying out itinerant medical service with health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In Mao Zedong's "Instructions of June 26"made the whole country value the rural medical health work, and it made the focus of medical health work be shifted to rural area. Mao Zedong's instructions of "Paradise Commune"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reflected the ideal society in his heart. It was the interaction of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campaign that made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spread in rural areas. Finally, the sector introduced the management and features of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hapter 4 continues to describe barefoot doctor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The chapt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barefoot doctors and elaborates the evolutional history of the barefoot doctor. Then it discusses the ` salarie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its reasons of the barefoot doctors under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barefoot doctors and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deeply.
     Chapter 5 is about the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This chapter expounds the en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nd disappearance of barefoot doctors, and it analys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decline of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Last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the decline of the system.
     In the last part of article, it compares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with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On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e article further sums up some current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cern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引文
[1]《中央批发卫生部党组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及《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2页。
    [2]《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590页。
    [3]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newshtml/8348.htm.
    [2][美]威廉·科克汉姆,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211页。
    [4]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1]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625页。
    [2]顾杏元:《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载《卫生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3]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1]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2]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3]宋士云:《1955-2000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宋士云:《1955-2000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梁希震:《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届,第52页。
    [6]张自宽、朱子会、王书城、张朝阳:《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 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1]刘纪荣、王先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传奇人生》,载《钟山风雨》2004年第2期;胡振栋、陈素芳:《“农村合作医疗”第一人》,载《医药史话》2003年第2期;胡振栋、覃世清:《“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昨天与今天》,载《党史纵览》2005年第1期。
    [3]王红漫、高红、周海沙:《中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政策研究(一):合作医疗路在何方?》,《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9期;叶宜德、张朝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操作手册》,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2005第5期;张自宽、赵亮、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http://www.cncms.org.cn ;伍世安、李国志:《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问题与改进》,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史永丽、孙淑云:《农村合作医疗的起源及其法律性质分析》,载《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杨化:《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研究》,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年第2期。
    [1]曹普:《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2]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50页。
    [3]张自宽、朱子会、王书城、张朝阳:《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4]曹普:《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37~39页。
    [6]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1]顾昕:《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参见吕美行:《改革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5年第8期。
    [3]夏杏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自宽:《论农村卫生及初级卫生保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224页。
    [5]沈杰、朱乃苏、林子华:《我国两次卫生政策重大转变的反思》,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9年第9期。
    [6]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何超、任耀飞、尹增奎:《20世纪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思考及启示》,载《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
    [1]梁希震:《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4页。
    [2]曹普:《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3]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156页。
    [4]宋斌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3期。
    [1]张自宽:《论农村卫生及初级卫生保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2]夏杏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3]曾凡富:《合作医疗的回顾及展望》,载《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张自宽、朱子会、王书城、张朝阳:《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5]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2]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83年)》,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届,第78-82页。
    [3]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211页。
    [4]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73页。
    [5]梁希震:《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52页。
    [6]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341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6页。
    [3]杨念群:《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载《读书》2003年第7期。
    [1]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转引沈固朝:“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载《史学理论》1995年第2期。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2]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钱信忠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1]黄永昌主编:《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2]黄永昌主编:《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3]张怡民主编:《中国卫生五十年历程》,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4]顾杏元:《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中国卫生年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1]薛建吾:《乡村卫生》,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0、11、12页。
    [2]参见刘仲翔:《华北农村医疗卫生变迁--以定县为例的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56页。
    [3]薛建吾:《乡村卫生》,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7-20页。
    [1]黄永昌主编:《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2]张怡民主编:《中国卫生五十年历程》,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新浪财经:《晏阳初与乡村卫生与护理工作》,http://finance.sian.com/roll/20040210/1201624925.shtml。
    [1]贺诚:《为工农兵服务是指导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载《人民日报》1950年8月20日第1版。
    [1]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1]《农村卫生基层组织工作具体实施办法(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148页。
    [2]《贯彻改变卫生院组织结构加强防疫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58页。
    [3]高恩显:《建国初毛泽东批转的卫生工作文献》,载《中国医史杂志》2000年第1期。
    [1]李德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而奋斗》,载《新华月报》1951年11月号。
    [2]李德全:《全国防疫工作的报告》,载《人民日报》1952年1月4日第3版。
    [3]宋文虎:《新中国结核病控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第2期,转引自大众医药网,http://www.windrug.com/pic/30/15/12/18/568.htm。
    [1]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2]傅雨田主编:《当代中国的江西》,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3]长葛县志编纂委员会:《长葛县志》,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49页。
    [1]上蔡县卫生局编:《上蔡县卫生志》,1986年(内部发行),第53页。
    [2]山东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卫生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页。
    [3]转引庞新华:《山东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65页。
    [4]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5]《卫生部关于调整农村基层卫生组织问题的意见(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74页。
    [1]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的回顾》,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2]山东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卫生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页。
    [3]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的回顾》,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4]河南省卫生厅:《实行合作医疗是卫生事业的又一飞跃》,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5]《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27-28页。
    [1]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农村卫生工作》,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第17-18页。
    [2]健康报编辑部编:《怎样建立农村卫生保健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
    [1]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农村卫生工作》,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第18-19页。
    [2]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农村卫生工作》,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第17页。
    [3]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的回顾》,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5]徐杰:《对我国卫生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和思考》(上),载《中国卫生经济》1997年第10期。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682页。
    [4][美]费正清,[美]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
    [5]张小军:《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56期。
    [1]金观涛、刘青锋:《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3页。
    [2]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大队干部钟长期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7月28日;地点:钟长期家中。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
    [3]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指示》,载《红旗》1954年第11期。
    [4]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1]丁名宝、蔡孝恒:《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150页。
    [2]丁名宝、蔡孝恒:《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6页。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481页。
    [1]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2]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载《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3]参见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6年12月30日;国务院《关于制止企事业单 位盲目招收工人和职员的通知》,1957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中发生的问题的通知》,1958年2月25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第4卷,第134、142、349页。同书,第5卷,第2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罗瑞卿在全国人大作的《关于户口登记条例草案的说明》(1958年1月9日),载《人民日报》1958年1月10日第1版。
    [2]葛志华著:《为中国“三农”求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8页。
    [1]丁名宝、蔡孝恒:《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2]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3]宋士云:《1949到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河南省卫生厅:《实行合作医疗是卫生事业的又一飞跃》,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8页。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 页。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2]蔡景峰等编:《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中央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及《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17、24页。
    [2]《中央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及《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3-24页。
    [3]《卫生部关于改进医院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65页。
    [4]《卫生部关于调整农村基层卫生组织问题的意见(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77页。
    [1]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背景材料,2000年。
    [2]陈海锋著:《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82-83页。
    [3]《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7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主编:《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第208-209页。
    [1]健康报编辑部编:《怎样建立农村卫生保健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2]张自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大卫生观》,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4年第1期。
    [1]《让合作医疗遍地开花》(健康报评论),载《健康报》1958年9月13日第1版。
    [2]《中央批发卫生部党组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及《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18、22页。
    [3]《正阳县推行合作医疗的经验》,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1]《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27-28页。
    [2]《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载《人民日报》1958年9月4日第3版。
    [3]《河南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载《人民日报》1958年9月24日第7版。
    [4]《论合作医疗遍地开花》,载《健康报》1958年9月13日第1版。
    [5]《正阳县推行合作医疗的经验》,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1]《正阳县推行合作医疗的经验》,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2]河南省卫生厅:《实行合作医疗是卫生事业的又一飞跃》,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3]《正阳县推行合作医疗的经验》,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8页。
    [4]《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新面貌》,载《人民日报》1960年4月6日第16版。
    [1]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稷山县·医疗卫生》2006年3月29日。
    [2]《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载《健康报》1960年5月18日第1版。
    [3]周寿棋:《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载《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1]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忆》,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3]《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具体实施办法(草案)》(1951年),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47-248页。
    [1]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2]《卫生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9-10页。
    [1]《卫生部关于改进医院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65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445页。
    [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5页。
    [3]《中央批转卫生部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9-30页。
    [4]《山东省卫生厅报送“关于改革全日制医学教育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员问题”的意见》,山东省档案馆省卫生厅档案,A034-02-285。
    [1]庞新华:《山东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届,第17-18页。
    [2]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1]《卫生部关于认真做好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27页。
    [2]转引王胜:《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届,第52页。
    [1]《中央批转卫生部关于动员城市医疗力量和医药卫生院校师生支援工矿农村卫生工作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13页。
    [1]《卫生部关于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基层卫生组织与劳动锻炼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16页。
    [2]《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18-619页。
    [3]《卫生部关于组织农村巡回医疗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20-621页。
    [4]参见夏杏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社会史》2003年第5期。
    [1]参见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1]蔡景峰等编:《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2]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295页。
    [3]《关于通县农村卫生工作试点情况的汇报》,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35-2-85。
    [4]卫生部办公厅编:《巡回医疗队简报》第1、2期,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35-2-88。
    [1]会议秘书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简报》第18期,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35-2-470。
    [1]杨念群:《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载《读书》2003年第7期。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3]转引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4]转引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5]“六·二六指示”其实是毛泽东同他身边医务人员谈话的记录文稿,是由其身边的保健医生送交给卫生 部党组的。这次谈话,不是正式的公开谈话,记录文稿未经毛泽东审阅,也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更不是经中共中央讨论后批发的正式文件,而且从未完整地见诸于中央报刊。参见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1]转引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3页。
    [1]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87页。
    [3]《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7页。
    [1]《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165页。
    [2]张芹:《关于农村卫生建设问题--记中央卫生部农村卫生座谈会》,载《人民日报》1950年7月25日第5版。
    [3]《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会议制订今年文教工作计划》,载《人民日报》1953年2月3日第1版。
    [4]《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今后卫生工作的方针和任务》,载《人民日报》1953年12月31日第3版。
    [1]《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7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177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1]参见姚力:《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1]《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载《人民日报》1965年9月1日第1版。
    [2]姚力:《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让合作医疗遍地开花》(健康报评论),载《健康报》1958年9月13日第1版。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1]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载《民族团结》2000年第3期。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04页。
    [2]《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第1版。
    [3]《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第1版。
    [4]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原大队支部书记钟国兴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7月25日;地点:钟国兴家中。
    [1][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9页。
    [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等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3页。
    [3]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58页。
    [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332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28页。
    [2]陈伯达:《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载《红旗》1958年第4期。
    [3]《山东省农业合作化史料汇集》(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119页。
    [4]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5]江山主编:《世纪档案》(上),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638页。
    [1][日]竹内实:《毛泽东传记三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1]河南省卫生厅:《实行合作医疗是卫生事业的又一飞跃》,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2]宋士云:《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2]邵培仁:《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3]《让合作医疗遍地开花》,载《健康报》1958年9月13日第1版。
    [1]《积极推行集体保健医疗制度》,《载健康报》1960年5月18日第1版。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1]《卫生部关于全国赤脚医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420页。
    [2]戚吟:《十七年电影再反思》,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1]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页。
    [1]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2]赣州专区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多快好省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网》,江西省档案馆,案卷号:Ⅹ111-1970长-003。
    [3]江西省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关于全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情况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案卷号:Ⅹ111-1971永-005。
    [4]《让合作医疗遍地开花》,载《健康报》1958年9月13日第1版。
    [5]《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载《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第1版。
    [1]江西省革委会文件:《关于巩固和发展全省农村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案卷号:Ⅹ32-8-33。
    [2]《1975年全省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进展情况》,江西省档案馆,案卷号:Ⅹ111-1976永-005。
    [3]《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载《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第1版。
    [4]冯达:《真说到咱贫下中农心坎里了》,载《人民日报》1968年12月8日第1版。
    [5]山西省晋城县革命委员会:《贫下中农掌握医疗卫生大权》,载《人民日报》1969年2月14日第2版。
    [1]山西省晋城县革命委员会:《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进--东四义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十年的经验》,载《人民日报》1969年2月14日第2版。
    [2]参见永宁公社革委会:《永宁公社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北京市档案馆,卷宗号:135-2-456。
    [1]建湖县报道组:《发动群众管好合作医疗--江苏省建湖县庆丰公社的经验》,载《新华月报》1973年6月23日。
    [2]全国卫生工作文件之二《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北京市档案馆,卷宗号:135-2-470。
    [3]《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之“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533-534页。
    [4]全国卫生工作文件之二《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北京市档案馆,卷宗号:135-2-470。
    [5]《几个大队联合办合作医疗》,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31日第2版。
    [1]《奉新县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做法和经验》,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70长-003。
    [2]《麻城县合作医疗暂行管理办法》,张自宽著《论合作医疗》,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社2003年版,第34页。
    [3]徐元根主编:《富阳县卫生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4]《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82永-027。
    [1]《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82永-027。
    [2]永康县卫生局:《永康县卫生志》,1987年版,第28页。
    [3]《我县合作医疗是怎样巩固下来的》,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82永-027。
    [4]平湖县卫生局编:《平湖县卫生志》,1990年版,第253页。
    [5]陈荣华主编:《新余市卫生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1]见《新余市卫生志》,第151页;浙江永康县报销70%、100%不等,见《永康县卫生志》,第28页;浙江富阳县报销20-50%不等,见《富阳县卫生志》,第90页;河南省上蔡县报销20-50%不等,《上蔡县卫生志》第54页。
    [2]《上海县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载《中国卫生经济》1985年第6期。
    [1]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变及其治理结构的转型》,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年第1期。
    [1]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和筹资》,载《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2]王列军:《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与建议》,载《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3]王列军:《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与建议》,载《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1]为了行文方便,正文中“赤脚医生”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引号,特此说明。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1]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2]转引汪伟:《毛泽东与中医的命运》,载《文史春秋》2007年第3期。
    [3]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期。
    [1]陈美霞:《大逆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http://economy.quoxue.com/anicle.php/8420
    [1]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66页。
    [2]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3]贺雪峰著:《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393页。
    [1]参见《赤脚医生的来龙去脉》,http:www.china-radiology.com/bbs/showtree.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1]《卫生部关于组织农村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20页。
    [2]《卫生部关于组织农村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附件《关于培训不脱产卫生员的意见》,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622-623页。
    [1]《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9页。
    [2]《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29页。
    [1]《全国半农半医培养工作座谈会纪要》,北京市档案馆,卷宗号13-2-82。
    [2]参见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9期。
    [3]周其仁:《解读赤脚医生》,载《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3日第4版。
    [4]《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载《红旗》1968年第3期。
    [1]江西省革委会文件:《关于大力培训赤脚医生的决定》,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032-2-059。
    [2]江西省革委会文件:《关于大力培训赤脚医生的决定》,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032-2-059。
    [3]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乡村医生刘素萍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7月28日;地点:刘素萍诊所。
    [1]江西省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关于全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卷宗号:ⅩⅢ-1971永一005。
    [2]《1975年全省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进展情况》,江西省卫生局编:《工作简报》第2期,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一1976永一005。
    [3]《在斗争中农村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壮大》,江西省卫生局编:《工作简报》,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6永一005。
    [4]中国卫生年鉴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1983),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5]转引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江西省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关于全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号:ⅩⅢ-1971永005。
    [1]参见李艳菊:《北京郊区农村早期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载《北京党史》2007年第6期。
    [2]《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592-593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3]建湖县报道组:《发动群众管好合作医疗--江苏省建湖县庆丰公社的经验》,载《新华月报》1973年6月23日。
    [4]建湖县报道组:《发动群众管好合作医疗--江苏省建湖县庆丰公社的经验》,载《新华月报》1973年6月23日。
    [5]《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前进就是胜利--湖北省麻城县实行合作医疗十年的调查》,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16日第3版。
    [6]《奉新县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做法和经验》,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0长-003。
    [1]江西省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关于全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1永005。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全国卫生工作文件之二《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北京市档案馆,卷宗号:135-2-470。
    [2]江西省卫生局革委会文件:《关于全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1永005。
    [3]江西省卫生局:《关于巩固和发展全省农村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1永005。
    [1]上高县卫生局:《我县合作医疗是怎样巩固下来的》,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82永-027。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4]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388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3]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村民钟国兴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7月25日;地点:钟国兴家中。
    [4]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5]何登极主编:《医学伦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1]全国卫生工作文件之二《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Ⅲ-1973长-002。
    [3]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00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3]江苏省义征县金桥大队革委会:《自力更生勤俭办医》,载《红旗》1970年第3期。
    [4]丘成富:《我这个庄户医生是干定了》,载《人民日报》1969年6月26日第2版。
    [1]吴孝勇:《为贫下中农当一辈子“赤脚医生”》,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12日第2版。
    [2]广东曲江县樟市公社群星大队革命委员会:《关键在于提高政治觉悟》,载《人民日报》1969年12月27日第2版。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07页。
    [4]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95页。
    [5]陈圣祺:《解析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缘由》,《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10期。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2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4]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5]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8页。
    [1]《医院创办“社来社去”赤脚医生大专班》,江西省卫生局编《工作简报》第4期,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76永-005。
    [2]江苏省仪征大队革委会:《自力更生勤俭办医》,载《红旗》1970年第3期。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4]《江西省合作医疗情况和问题的调查分析》,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111-1974永-00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0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3]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乡村医生刘素萍记录,访谈时间:2007年7月28日;地点:九堡镇刘素萍诊所。
    [4]招远县革命委员会:《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阔步前进》,山东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页。
    [5]《1969年我省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宗号:Ⅹ023-1-046。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2]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1][美]F.D.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1]张自宽、赵亮、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2]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3]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4]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乡村医生记录,访谈时间:2007年7月28日;地点:九堡镇刘素萍诊所。
    [5]参见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6]张自宽等:《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1]陈海锋著:《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2]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载《比较》2003年第7期。
    [3]参见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2]张怡民主编:《中国卫生50年历程》,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3页。
    [3]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第76-79页。
    [4]刘民权、王曲:《中国的健康问题:现实与挑战》,载《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98期。
    [1]梁浩材主编:《社会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1]朱荣、郑重等:《当代中国的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5页。
    [2]张开宁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卫生年鉴编委会:《中国卫生年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2]笔者采访瑞金市九堡镇乡村医生刘素萍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7月28日;地点:刘素萍诊所。
    [1]《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592-593页。
    [1]《国务院关于批转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及《附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第533-534页。
    [2]宜春行署卫生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卷号:Ⅹ111-1982永-027。
    [3]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卫生年鉴》(1983),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1]《陈敏章同志在一九八五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节录)》(1985年1月24日),蔡仁华、周采铭《中国改革全书(1978-199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卷》,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2]《“赤脚医生”的来龙去脉》,http:www.china-radioloqy.com/bbs/showtopic.aspx?topicid=1428。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4]世界银行:《中国卫生部门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1]张自宽:《农村合作医疗应该肯定应该提倡应该发展》,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1982年第2期。
    [2]张怡民主编:《中国卫生50年历程》,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5页。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741页。
    [4]参见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页。
    [1]《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载《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第1版。
    [2]苗雨:《反击卫生战线的右倾翻案风》,载《红旗》1976年第4期。
    [1]张自宽:《论合作医疗》,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社2003年版,第96页。
    [2]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96-97页。
    [3]参见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502页。
    [4]张自宽:《论合作医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5]张自宽:《论合作医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1]陈美霞:《大逆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
    [2]《正阳县推广合作医疗的经验》,健康报编辑部编《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3]张自宽:《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论合作医疗》,中国医药杂志社2003年版,第22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2]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卫兴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1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1]王耕今等:《乡村三十年:风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年)》(下),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568-580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7页。
    [1]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8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4]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6]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1]张自宽:《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论合作医疗》,中国医药杂志社2003年版,第44页。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3]张自宽:《农村合作医疗应该肯定应该提倡应该发展》,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1982年第2期。
    [4]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1]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社会学教程》编写组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1]张自宽、朱子会、王书城、张朝阳:《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1]韩俊、罗丹等著:《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1]《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一),2004年1月,第128页。
    [1]参见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变及其治理结构的转型》,《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年第1期。
    [1]《非典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启示》,《光明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2版。
    [1]夏杏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载《当代中国社会史》2003年第第5期。
    [1]张自宽:《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前进方向--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赤脚医生谈话30周年》,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7期。
    [2]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3]张开宁等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毛泽东文集.第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文集.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丈献出版社1996.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0]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1]
    [22]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3]傅雨田.当代中国的江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24]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5]金观涛、刘青锋.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26]吴怀连.农村社会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27]葛志华.为中国“三农”求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8]丁名宝、蔡孝恒.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9]蔡景峰.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0]陈海锋.中国卫生保健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31]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3]江山.世纪档案.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34][日]竹内实.毛泽东传记三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5]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36]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7]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何登极.医学伦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0]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1][美]F.D.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2]李智勇.陕甘宁边区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3]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M].比较.第7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4]梁浩材.社会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5]卫兴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6]王耕今.乡村三十年(下):凤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年)[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47]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薛建吾.乡村卫生[M].正中书局,1936.
    [49][美]刘钟毅.从赤脚医生到美国大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1]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3]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4]陈佳责.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5]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56]岳松东.呼唤新的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7]景琳.农村合作医疗实用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
    [58]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9]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0]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1]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6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3]尹力、任明辉著.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一场涉及生老病死的变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64]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5]张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6]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7]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68]林闽钢.走向全球化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69]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70]李华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1]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2]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3]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4]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75]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6]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7]程漱兰、徐德徽.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78]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9]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0]朱潮、陈海峰.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联合出版社,1990.
    [81]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82]顾昕.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3]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84]张乐天:《告别理想一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 1998.
    [85][美]费正清[美]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6]民政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87]劳动部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88]广东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项目办公室.广东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资料汇编[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2]徐元根.富阳县卫生志[A].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3]陈荣华.新余市卫生志[A].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招远县革命委员会.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阔步前进[A].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1.
    [5]人民卫生出版社.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汇编.第一辑[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6]人民卫生出版社.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汇编.第二辑[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7]人民卫生出版社.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汇编:赤脚医生茁壮成长.第三辑[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8]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赤脚医生赞[A].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
    [9]黑龙江省卫生局.赤脚医生茁壮成长[A].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5.
    [10]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医疗遍地开花[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11]黑龙江省卫生局.合作医疗根深叶茂[A].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5.
    [12]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医疗好: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赞[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3]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合作医疗好[A].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5.
    [14]江西省卫生局.合作医疗经验汇编[A].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3.
    [15]宜春县文化站.合作医疗越办越旺[A].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16]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进一步办好合作医疗[A].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
    [17]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进一步办好合作医疗[A].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
    [18]四川省卫生局.让合作医疗遍地开花[A].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5.
    [19]人民卫生出版社.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
    [20]人民卫生出版社.怎样办好合作医疗.第一辑[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21]人民卫生出版社编.怎样办好合作医疗.第二辑[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22]健康报编辑部.介绍民办合作医疗的经验[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23]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农村卫生工作[A].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
    [24]北京医学院.北京医药卫生史料[A].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
    [25]张开宁、温益群、梁苹.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A].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6]张自宽.论农村卫生及初级卫生保健[A].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7]彭瑞骢.中国改革全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卷(1978-1991)[A].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28]钱信忠、张怡民.中国卫生五十年历程[A].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29]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A].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30]钱信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A].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31]河南省柘城县卫生科.一个公社的合作医疗[J].人民保健.1959.
    [32]湖北省麻城县卫生科.麻城合作医疗情况介绍[J].人民保健.1960,(2).
    [33]王先发.实行全民合作医疗是人民公社的又一飞跃[J].人民保健.1959,(1).
    [34]交河县王寺人民公社.我社民办公费医疗制度一年来的情况介绍[J].人民保健.1960,(5).
    [35]朱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教育大事记[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6]卫生年鉴编委会.中国卫生年鉴[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7]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A].2001.
    [38]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法概论[A].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9]世界银行.卫生保健筹资[A].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0]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A].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41]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A].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42]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A].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1]高恩显.建国初毛泽东批转的卫生工作文献[J].中国医史杂志.2000,(1).
    [2]宋文虎.新中国结核病控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
    [3]张小军.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J].二十一世纪.1998,(2).
    [4]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J].古今农业.2003,(4).
    [5]张多来.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思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1).
    [6]张自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大卫生观[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4,(1).
    [7]周寿棋.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6).
    [8]杨念群.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J].读书.2003,(7).
    [9]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9).
    [10]姚力.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3).
    [11]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风雨人生[J].湖北档案.2000,(7).
    [12]戚吟.十七年电影再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
    [13]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4]陈圣祺.解析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缘由[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10).
    [15]蔡孝恒、丁名宝.学习周恩来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论述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J].1998,(1).
    [16]蔡孝恒、丁名宝.周恩来医药卫生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2)
    [17]张海燕、李正祖.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医药卫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1997,(1).
    [18]卢希谦.试论毛泽东农村卫生思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5,(3,4).
    [19]段庆林、董明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20]刘民权、王曲.中国的健康问题:现实与挑战[J].二十一世纪.2006,(98).
    [21]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22]张自宽.农村合作医疗应该肯定应该提倡应该发展[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1982,(2).
    [23]周寿棋.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9).
    [24]周寿棋.常熟县浒甫人民公社基层保健组织考查报告[J].人民保健.1959,(12).
    [25]杨化.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2).
    [26]朱子会.对合作医疗的历史评价及前途的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1986,(8).
    [27]朱玲.农民看病吃药究竟该如何提供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2000,(8).
    [28]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29]方青.从“集体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1949-2000)[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
    [30]张自宽.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6).
    [31]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J].中国卫生经济.1992,(6).
    [32]张格杨、李珍.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创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
    [33]夏杏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5).
    [34]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35]王延中.新世纪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1,(2).
    [36]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04,(1).
    [37]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比较.2003,(7).
    [38]王书诚,王继武.试论合作医疗的经验和教训[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4,(3).
    [39]王舒宏、李士雪、刘兴柱.中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发展与经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8).
    [40]王保真、武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合作医疗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03,(3).
    [41]杨团.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J].社会保障制度.2001,(7).
    [42]汪时东、叶宜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4).
    [43]傅建辉.从集体福利到社会保障[J].广西社会科学.2005,(2).
    [44]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变及其治理结构的转型[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1).
    [45]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2,(3).
    [46]宋士云.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
    [47]卫生部.卫生员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J].卫生工作.1956.
    [48]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搞好农村卫生工作[J].卫生宣传工作.1962.
    [49]周恩来.新中国十年来的卫生成就[J].中华医学杂志.1965.
    [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05,(1).
    [51]崔月犁.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概述[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2,(2).
    [52]梁浩材.三级卫生保健网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工程[J].中国卫生政策.1992,(4).
    [53]合作医疗有关文件摘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J].1996,(8).
    [54]沈杰、朱乃苏、林子华.我国两次卫生政策重大转变的反思[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9,(9).
    [55]史永丽、孙淑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及其法律性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6,(4).
    [56]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文献选载(1951年9月-1972年9月).党的文献.2003,(5).
    [57]刘纪荣、王先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58]余正顺、周批改.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与资金筹集[J].卫生软科学.2006,(4).
    [59]曹普.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5).
    [60]谷加恩.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成功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06,(5).
    [61]刘仲翔.华北农村医疗卫生变迁--以定县为例的医学社会学研究[D].博士学位 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5.
    [62]谢真.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D].硕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5.
    [63]庞新华.山东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D].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5.
    [64]杜慧.试论政府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中的作用[D].硕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6
    [65]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D].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
    [66]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83)[D].博士论文.2007.
    [67]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D].博士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
    [68]梁希震.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5.
    [69]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
    [70]王胜.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硕士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6.
    [1]北京市档案馆[A],
    [2]江西省档案馆[A]
    [3]人民日报[A]
    [4]健康报[A]
    [5]北京日报[A]
    [6]人民保健[A]
    [7]赤脚医生杂志[A]
    [1]农村卫生网:http://www.ncwsw.com
    [2]中国农村卫生网:http://www.zhongweiwang.org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http://www.cncms.org.cn
    [4]中国社会政策网: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http://www.moh.gov.cn
    [6]世纪中国网:http://www.cnxc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