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意义:山东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时代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商代末期,衔接较为紧密,门类分庞杂繁多。廓清山东商代青铜器时代演变规律及各个时期的特征,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助于认识山东古代非科学发掘品的时代,有利于建构山东商代青铜器发展变化的时空框架,为山东地区各青铜文化提供可资比较的时间标尺。从大的方面来说,不仅对于认识整个山东的古代青铜文化内涵、区别及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全面和深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立足于考古学基础研究,以古文献记载为纲目,结合出土文献(如甲骨文和金文)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新论点、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首次通过细致的类型学对比,确定了山东商代青铜器的较为精确的年代,建构起山东商代青铜器的年代框架;首次对山东商代青铜器进行了型式划分和分期研究,并归纳总结各期特征。综理了目前山东商代国族研究的成果,并对部分铜器所属国族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从以铜器为主的考古学遗存角度,分别对鲁北鲁南地区商文化东进的时间、路线以及夷商文化分界及其历史背景进行相关探讨,提出商文化东进可分为滥觞期、转变期、间歇期、发展期和全盛期五期。
     论文框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的确定和意义,旨在明确山东商代青铜器研究的时空范围、对象和意义;第二节:研究的基础和现状,目前中原地区商代青铜器无论是相当于二里冈时代的商代前期还是相当于殷墟时代的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年代框架均已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山东商代陶器的编年研究虽然有待完善和细化,但年代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山东商代青铜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山东商代方国研究已经取得很多进展,以上三个方面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基础和现状。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建立起山东商代青铜器的年代框架,进行分期和相关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考古类型学分析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如金文、甲骨文与传世古文献进行相关研究。第四节:对于一些必要问题进行说明。
     第二章:山东商代青铜器组群的年代分析。第一节:鲁北地区商代青铜器组群年代分析。第二节:鲁南地区商代青铜器组群年代分析。山东商代青铜器的发表资料的通病即是年代断定失于笼统,多为“商代”、“商代前期”、“商代后期”等宽泛的结论。有鉴于此,本章分鲁北地区和鲁南地区两节,对绝大部分商代青铜器群的年代通过细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time of the bronze of Shang Dynasty found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linked up tightly. It can be from the toplayer of Erligang to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kinds of the bronze is various ,almost including all the kinds of bronze found in Henan, the center of Shang Dynasty. Raveling the evolvement rule of every ages of the bronz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irstly, it can help us cognizing theose bronze without scientific excavation, establishing the age frame of the bronze, and offering a time criterion of the research of Shang Dynasty of Shandong. Secondly, it can be of a vrry importance of deepening our cognition of the ancient bronze and the ancient history.
    New idea , view and creative conclusion : Fisrt, it is the first time of the accurate age frame of the bronze of Shang Dynasty found in Shandong province. Second, it is also the fist time of the type and phrases study of these bronze.Third, On the base of bronze study, consulting some correlative history literature, we bring forward that the course of the culture invasion of Shang Dynasty to Shando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rases: the beginning phrase, the climacteric phrase, the expanding phrase and the florescence phrase. At last, we mak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ancient leuds of of Shang Dynasty in Shandong, and bring forward some new ideas of myself.
    This thesis includ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 introduction.
    Section one: Mainly Introduce the bringing forward and the choosing of the research, make clear the space, the time and the main objects of the thesis.
    Section two: analyzing the base study of the thesis, the research of bronzes of the center area of Shang Dynasty has established an accurate and consummate time frame, the research of the pottery of Shandong has got great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bronze of shandong has also got some achievement, all of thses make up of the bases of my research.
    Section three: Introduce the aim of my thesis and the main method of the research. The
引文
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4期P185—187。
    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犬辛庄商代遗址勘查纪要》,《文物》1959年11期P8—11。
    3.蔡凤书:《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73年5期P272—275。
    4.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2期P3—18。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博物馆:《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6期P12—27。
    6.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7期P25—33。
    7.祁延霈:《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P167—177。
    8.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P17—30。
    9.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2期P23—33。
    1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P254—273,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年5期P21—28。
    1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4期P41—47。
    13.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1期P86—87。
    14.王军:《山东邹城市西丁村发现一座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1期P94—96。
    15.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97年6期P95—96。
    16.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考古》1996年5期P29—31。
    17.孔繁银:《山东滕县井亭煤矿等地发现商代铜器及古代遗址、墓葬》,《文物》1959年12期P67—68。
    18.魏因:《山东新泰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2年3期P93—95。
    19.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7期P27—30。
    20.程长新、曲得龙、姜东方:《北京拣选一组二十八件商代带铭铜器》,《文物》1982年9期P34~43。
    21.李晓峰、杨冬梅:《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东南文化》2001年3期P22—26。
    22.解华英:《山东泗水发现一批商代铜器》,《考古》1986年12期P1139转1103。
    23.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1期P86—87。
    24.李日桂:《山东桓台发现“祖戊”爵觚》,《考古与文物》1998年4期P95—96。
    25.王思礼:《惠民专区几处古代文化遗址》,《文物》1960年3期P91—94。
    26.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第一辑P313—314,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7.潍坊地区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9期P781—799。
    28.王言京:《山东省邹县又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4年1期P77。
    39.贾笑冰:《滕州前掌大商墓发掘获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14日。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1992年3期P365—392。
    31.《滕州前掌大遗址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8日;
    32.胡秉华:《滕州前掌大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33.常兴照、宁荫掌:《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文物》1989年6期P66—72。
    34.泰安市博物馆:《山东泰安市龙门口遗址调查》,文物2004年12期P4—12。
    35.赵宗秀:《山东泗水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8年3期P284。
    36.马玺伦:《山东沂水新发现一件带鸟形象形文字的铜戈》,《文物》1995年7期P72 —73。
    37.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出土商代铜器》,《考古》1990年8期P754—755。
    38.安丘县博物馆:《山东安丘老峒峪出土一件商代青铜戈》,《考古》1992年6期。
    39.王言京:《山东省邹县又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4年1期P77。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邹县文物保管所:《山东邹县古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3)P98—1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1.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出土一件铜甗》,《考古》1989年3期P233。
    42.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潘庙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2期P69—80。
    43.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邹县南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2期P61—68。
    4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P303—321。
    4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3期P91—94。
    46.临沂地区文管会、日照县图书馆:《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4期P51—64。
    47.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3期P329—386。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7期P13—28。
    4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文物》1983年3期P49—59。
    50.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0期P500—506。
    5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北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文物》1983年3期P60—77。
    52.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文物》1976年2期P26—41。
    53.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商代遗址的发掘》,《文物》1976年1期P49—59。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2期P126—132。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5期390—391。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79年1期P27—146。
    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6年2期P112—124转137。
    5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8期P380—384。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年2期P125—142。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8期P703—712转725。
    61.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郭家庄的一座殷墓》,《考古》1986年8期P713—716转768。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3期P223—226。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梅园庄西的一座殷墓》,《考古》1992年2期P187—189。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7期P591—597。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1期P27—46。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P491—517。
    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P509—517。
    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2期P1067—1072。
    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10期P865—874。
    70.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3期P325—351。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10期P36—47。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集P359—390。
    73.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2期P153—198。
    74.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县文化馆:《河南灵宝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1979年1期P20—22。
    75.宝鸡市博物馆、渭滨区文化馆:《宝鸡竹园沟等地西周墓》,《考古》1978年5期P289—296转300。
    76.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2期P1—11转90。
    75.胡智尘、刘宝爱、李永泽:《宝鸡纸坊头西周墓》,《文物》1988年3期P20—27。
    76.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群》,《考古》1972年1期P31—38。
    77.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P99—129。
    7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P1—18。
    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
    2.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山东省文物考占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6.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2000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安金槐:《对郑州商代二里冈期青铜容器分期问题的初步探讨》,《中原文物》1992年3期P7—36。
    2.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5年3期P246—257转218。
    3.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3期P265—285。
    4.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2期P137—168。
    5.陈淑卿:《山东地区商文化编年与类型研究》,《华夏考古》2003年1期P52—68。
    6.杜金鹏:《商周铜爵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3期P263—297。
    7.杜在忠:《关于夏代早期活动的初步探析》,《夏史论丛》P245—265,齐鲁书社,1985年。
    8.方辉:《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1期P7-12。
    9.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2004年4期P59-73。
    10.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考古学报》2000年2期P183—198。
    11.高煦:《略论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分期和商城年代》,《中原文物》,1985年2期P48—58。
    12.顾颉刚:《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文史》第二十六辑P1-12,中华书局,1986年。
    13.顾颉刚:《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文史——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第二十七辑P1—14,中华书局,1986年。
    14.顾颉刚:《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文史》第三十一辑P1-16,中华书局,1988年。
    15.胡秉华:《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地面建筑浅析》,《考古》1994年2期P146—151。
    16.李季、何德亮:《泗河流域古代文化德编年与类型》,1991年7期P49—51。
    17.李经汉:《郑州二里冈期商文化的来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原文物》1983年3期P32—38。
    18.李零:《苏埠屯的“亚齐”铜器》,《文物天地》1992年6期P42—45。
    19.李鲁滕:《略论前掌大商代遗址群的文化属性和族属》,《华夏考古》1997年4期P67—70。
    20.李启良:《陕西安康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P7—9。
    21.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3期P45—60。
    22.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P72—134,文物出版社,2002年。
    23.刘起舒:《<禹贡>兖州地理从考》,《文史》第三十辑P25—46,中华书局,1988年。
    24.刘起釪:《<禹贡>青州地理丛考》,《文史》第三十七辑P9—32,中华书局,1993年。
    25.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P94—105。
    26.刘一曼:《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考古》2002年3期P63—75。
    27.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4期P395—406。
    28.秦小丽:《中国初期王朝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地域关系——二里头·二里岗时代陶器动态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十周年庆祝会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32—239,大家出版社,2003年。
    29.邵望平:《考占学上所见西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经略》,《燕京学报》2001年2期P71—107。
    30.史树青:《无敄鼎的发现及其意义》,《文物》1985年4期P72—73。
    31.宋豫秦:《论鲁西南地区的商文化》,《华夏考古》1988年1期P69-85。
    32.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4期P393-420。
    33.王恩田:《山东商代考古与商史诸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4期P10-14。
    34.王恩田:《十祀征人方路线与人方位置新证》,《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P104—116,科学出版社,1998年。
    35.王恩阳:《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4期P89—92。
    36.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P55—60。
    37.肖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论山东地区早商文化》,《东南文化》1993年2期P62—72。
    38.徐基:《商文化东渐初论》,《南方文物》1994年2期P8-13。
    39.徐基:《关于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存年代的思考》,《中原文物》2000年3期P33—41。
    40.严文明:《东夷文化探索》,《文物》1989年9期P1—12。
    41.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考古》1991年6期P533—543。
    42.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5集)P51—100,文物出版社,2004年。
    43.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考古》2002年4期P69—80。
    44.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4期P271—299。
    45.张国硕:《从商文化的东渐看商族起源‘东方说’的不合理性》,《中原文物》1997年4期P66—71。
    46.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5期P173—177。
    47.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9期P835—840。
    48.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2期P46—51。
    49.张亚初、刘雨:《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辑P31—41,中华书局,1982年。
    50.周永珍:《论“析子孙”铭文铜器》,《中国考古学研究(二)暨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P81—105,科学出版社,1986
    1.《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3.陈公柔:《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文物出版社,2005年。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5.陈梦家:《西周青铜器断代》,文物出版社,2005年。
    6.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
    7.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99年。
    8.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9.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
    10.胡厚宣主编:《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1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二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
    12.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李白凤:《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
    15.李伯谦编:《商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18.林法:《林法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9.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
    20.刘敦愿、逢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
    21.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台湾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年。
    22.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3.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24.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25.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
    26.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27.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会文编》,中华书局,2002年。
    28.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编:《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29.山东大学考古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编:《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二十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31.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
    32.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34.徐仲书:《殷周金文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35.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2004年。
    38.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先秦编),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印,1940年。
    39.张光明、姜永利主编:《夏商周文明研究——’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4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41.张光直、李光谟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42.张学海:《张学海考古论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
    43.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洲古籍出版社,1994年。
    44.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台湾学生书局,1962年。
    45.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4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
    2.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
    3.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
    4.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汉·戴德撰,北周·卢辨注:《大戴礼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6.晋·孔晁注,清·卢文弓召校《逸周书》,抱经堂丛书本。
    7.清·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8.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9.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
    10.吴·韦昭注《国语》,黄氏士礼居丛书本。
    1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
    12.宋·罗泌纂,罗苹注《路史》,乾隆元年罗氏刻本。
    1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
    14.晋·郭璞撰,清·郝懿行笺疏《山海经笺疏》,郝氏遗本书。
    15.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16.汉·许慎注,宋·徐铉校注《说文解字》,同治十二年陈昌治刻本缩印本,中华书局,1999年。
    17.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
    18.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19.《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宋·吕大临撰《考古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1.宋·王黼等撰《博古图录》,明万历十六年泊如斋重修本。
    22.南宋·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华书局,1986年。
    23.清·方濬益撰《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商务印书馆石印本,1935年。
    1.《三代》: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
    2.《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
    3.《缀遗》:清·方溶益撰《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商务印书馆石印本,1935年。
    4.《后》: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70年。
    5.《邺三》:黄溶:《邺中片羽三集》,北京通古斋影印本,1942年。
    6.《甲》: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史语出版所,1948年。
    7.《京津》: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群联出版社,1954年。
    8.《粹》: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
    9.《金璋》:方法敛摹、白瑞华校:《金璋所臧甲骨卜辞》,美国纽约影印单行本一册。
    10.《库》:方法敛摹、白瑞华校:《库房二氏藏甲骨卜辞》,商务印书馆,1935年。
    11.《合集》:郭沫若、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