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理想的社会制度,其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曾是无数思想家、革命家以及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复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是近代100多年来广大人民的历史选择,从最初的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一过程都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被认知、实践并不断演进发展的逻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无数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怀抱社会主义理想热望的志士仁人,他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他不仅带领党和人民将中国导入了社会主义轨道,而且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认识和探索,虽然他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不都是成功的,但其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理论遗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李卜克内西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①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邓小平在1980年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曾指出:“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②。同时他强调:“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③邓小平的这个历史评判是十分客观而且中肯的。事实证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借鉴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后不断向前推进的。也正是基于此,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命题,这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毛泽东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纵观他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生,其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为“关怀与拯救”终极价值情怀下的社会主义“理想圣域”而不懈奋斗。可以说,“关怀与拯救”的价值追求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际,而当他发现并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他“理想圣域”的先进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后,他便要进行一场探索社会主义的大实验。为此,他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都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或科学或错误的认识有关。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继续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就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即要继续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将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终极价值情怀与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其“理想圣域”的社会形态和制度相结合,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的总过程;全面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关联性;并总结和归纳出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基本启示。同时,从这些考察和分析中探究始终蕴藏在毛泽东心中的“关怀与拯救”价值情怀的内涵,探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在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总过程中其思想的变化,并力求探究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成功与失误的深刻原因。另外,本文还试图将毛泽东时代人们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新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做比较分析,以期能使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公正、公平思想以及防止和打击官僚主义、遏制腐败消极主义等思想对解决新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总之,本文从历史研究与心理分析两条线纵向展开的方式进行论述和研究,力图得到比较客观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As a progressive social pattern and an ideal social system in human history, Socialism has its inherently special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This was a basic problem for numerous thinkers, revolutionist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working people to think and explore. In China, socialism is the historical choice made by people for100years in modern times, from choosing socialism b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establishing the basic socialist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n to ushering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his process is logical, in which socialism is perceived, carried out and developed in China. In this process, there are many great thinkers, revolutionists and people with aspiration of socialist ideal and they continue to pursue and explore socialism, making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its germination, sprouting, blossoming and fruiting in China. Of course, as the founder of China, Mao Zedong is included.
     Socialism is the idealistic goal that Mao Zedong pursuits and strives for in his lifetime. He not only leads the Party and people to the track of socialism, but also ha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in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 Although he doesn't succeed in perceiving and exploring socialism,his socialist ideology provides precious theoretical heritage for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period. After the death of Marx, Engels wrote in a letter to Liebknecht saying:"what we have today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Marx; all the achievements from modern movement are attributed to his theories and practice, we remain lingering in the darkness up to now without him." I thought, Engels'words are also true of Mao Zedong. Without Mao Zedong, there won't be a New China. Without his arduous exploration into socialism, there won't be a prosperous new situ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herefore, when meeting with Italy journalist Oriana Fallaci in1980, 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that:"Chairman Mao's contributions are primary. He is the main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hat he has done for Chinese people cannot be denied. He has saved the Party from crises for many times. Without Chairman Mao, we Chinese people still need to grope in the darkness for a longer time at least. At the same time, he emphasized:" The flag Mao Zedong thought shall not be lost. Lost the flag, actually denies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our party.""In many ways, right now we still do what Mao Zedong has been proposed but did not do the things, and correct his erroneous opposition and do he did not do well.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e have to do this thing. Of course, we also have the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from Deng Xiaoping is very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In fac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period is developing just because of the lessons from Mao Zedong'socialist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exploration into socialism befor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And It is also based on the reason above, in the early2013,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the Two undeniable" proposition, that we cannot deny the history befor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period with that after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period, Vice versa on the seminar where the members and alternate member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studied and implemented the spirits of the18th CPC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o Zedong is not only the great foun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the forerunner of exploring the Chinese socialism. He did not formally proposed the proposi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throughout his life, he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for the value of socialism under the ultimate value of "care and save" with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So to speak, the value pursuit of "care and save" has been lingering in the mind of Mao Zedong, and when he discovered and chose socialism, the advanced social pattern and system which can realize his "ideal realm", he's going to conduct a big experiment to explore socialism. To this end, he has made arduous efforts and also paid a heavy price while making great achievements. Of course, whether success or failure, this is related to Mao Zedong's scientific or false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socialism. Therefore, only when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of and exploration into socialism are kept on, that is, Mao Zedong's socialist Thought must be researched continuously, can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period be constantly developed and advanced on the basis of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into socialism.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Mao Zedong'ultimate value" care and save" with the socialism which can realize the "ideal sanctuary"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Mao Zedong socialism thought and Mao Zedong Socialism Thought's germination,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unsmooth development. Analyze the basic content and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Mao Zedong's socialist thought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the world influence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o Zedong Socialism Thought. Conclude the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us from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of and exploration into the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 of "care and save" hidden in the hearts of Mao Zedong from the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and probe into the germination, 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mentality changes of Mao Zedong in the total process of unsmooth development, so a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making efforts to combine the Marx doctrine with the China's reality and strive to find out the profound reasons why Mao Zedong explores socialism successfully and unsuccessfull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compare people's social mentality in old time with that of new period. In order that the thought of justice and fairness, preventing and combating bureaucracy, curbing corruption and other passivism included in the Mao Zedong Thought of socialism can be useful for solving many social problems in new period. In shor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from the two line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developing in a vertical way, trying to get more objective and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 参见程伟礼、戴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② 《中央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④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 “世界历史”:这里指的并不是历史学意义上所说的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而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而进入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即指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和国家的地域狭隘性而言的。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对之作了探讨。——参见许庆朴、李爱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①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4页。
    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4页。
    ③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3页。
    ① 曲庆彪:《超越乌托邦——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 转引自《中国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38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②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8页。
    ① “呼声革命”:指采取温和的办法达到强权,实现民主。其不懂强暴炸弹、不流血、不引起大扰乱、不急于见成效。行动主要依靠民众大联合的力量,采取罢课、罢市、罢工、游行示威等和平方式,“大声唤”、“齐声呼”,表达民众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迫切要求。——参见邱守娟:《毛泽东的想历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①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① 《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① 转引自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4页。
    ② 转引自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① 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③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页。
    ②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
    ① 马齐彬等编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154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页。
    ② 参见马齐彬等编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143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6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1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② 《斯诺文集》第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③ 转引自权延赤:《领袖泪》,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 [美]斯图亚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① 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① “两参一改三结合”:这是毛泽东1960年3月在转发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提出的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1961年制定的《工业六十条》正式地肯定了这个制度,并且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这个制度就其体现工人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这一基本性质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996页。
    ①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参见[印度]哈拉兰博斯、希尔德(王建华译、谈谷铮校):韦伯论科层制[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第1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①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10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① 转引李奉先:海外“毛泽东热”雷动了哪些国家[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76626.html。
    ② 同上。
    ① 转引李奉先:海外“毛泽东热”雷动了哪些国家[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76626.html。
    ② “毛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以外通常被叫成“毛主义”。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现,有时候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党派或个人。
    ③ 转引李奉先:海外“毛泽东热”雷动了哪些国家[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76626.html。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 “资产阶级权利”:原以“资产阶级法权”使用。是马克思用于描写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一个概念。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由于实行等量交换的按劳分配原则,因此还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定权利。毛泽东在1958年以后多次提到“资产阶级法权”。在毛泽东那里,这一概念是限制、批判物质利益原则的立论根据。1979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经过研究认为,资产阶级法权中的“法权”一词,德文是Recht,俄文是n p a B o,可分别指“法”或“权利”;译为“法权”不能确切地表达其涵义,容易使人误解为“法定权利”、“合法权利”,不符合马列的原意,从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错误。于是决定将其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参见张慕良:关于《国家与革命》译文中一些问题的说明——答王福杭同志[EB/OL]http://www.cctb.net/bygz/zzby/byyj/t20100504_21704.htm.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9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171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6页。
    ①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②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③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6页。
    ①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B2)。
    ②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B2)。
    ① [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中文版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中文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出版.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 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党的文献》编辑部编:《毛泽东重要著作和思想形成始末》,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戈尔巴乔夫、勃兰特等著/中央编译局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编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3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36]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37]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4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38]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9]赵明义主编:《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赵明义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赵明义等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赵明义、赵永宪等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梁柱:《毛泽东思想若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邱守娟:《毛泽东的思想历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7]张玉喻:《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48]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49]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立胜:《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2]许全兴:《为毛泽东辩护》,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53]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新增订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54]朱阳、郭永钧主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5]曲庆彪:《超越乌托邦——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56]张文桂、王立胜、樊瑞平主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7]励维志主编:《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8]龚育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9]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合编:《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0]郑谦、韩钢:《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61]刘怀玉、张锐、王友洛:《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刘利华:《两个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异同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63]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64]周连顺:《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65]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冯光星、孟宪俊:《社会主义在中国——从毛泽东的中国式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68]高放:《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9]赵曜:《科学社会主义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0]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71]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2]杨魁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3]季学明:《社会主义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74]谢春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郭圣福、蔡丽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吕星斗主编:《毛泽东和他的事业》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
    [77]程伟礼、戴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78]李安增、朱俊瑞、朱树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邓小平的艰辛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吴江:《社会主义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许庆朴、李爱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1]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8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3]吴黎平:《社会主义史》,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84]龚育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5]陆立军、刘世庆等著:《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6]雍涛:《毛泽东的探索中国的1956——1976)),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7]周向军、樊瑞平:《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8]伊藤城:《现代社会主义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89]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0]费正清、罗德里克·迈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1]罗德里克·迈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92]张瑞生主编:《毛泽东世界观论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3]洪峻峰:《西方学者论毛泽东》,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4]张广信、李祥瑞主编:《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全国毛泽东思想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5]冷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6]刘茂才、刘平斋、姜忠主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道路》,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7]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98]李瑜青等著:《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9]阎钢:《内圣外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0]王凤贤:《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1]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2]迈克·哈林顿:《社会主义的过去与未来》,企鹅出版社1990年版.
    [10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104][英]罗德里克·迈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1、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5][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6][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07][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08][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9][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南]普勒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112]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Edited by John Wilson Lewis/England: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113]Leadership in Communist China/John Wilson Lewis/England:Greenwood Press,1978.
    [1]黄如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12期.
    [2]苏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杨奎松: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社会主义主张与实践[J].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1期.
    [4]姬金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的解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鲁克俭: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新观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6]王永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人类的生活观[J].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
    [7]林锋、林秀琴:国内外学术界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8]高齐云、卢黄熙: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9]王万民: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1期
    [10]杨军、梅荣政: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思想内容和启示——读《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7期
    [11]本刊评论员、朱可辛: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三十)[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12]梅传声: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若干反思[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13]王力军:斯大林是主张建立“贫穷的社会主义”吗?[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4]蔡亚志: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15]周作芳:“一国建成”论与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变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6]石仲泉:毛泽东的理论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2期.
    [17]李君如: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J].中国老区建设,2013年第12期.
    [18]郭德宏:毛泽东民主思想的误区[J].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19]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0]成保良: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用语含义的演变和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1]王爱云:社会主义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及演进过程[J].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22]孙静: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几次飞跃“研究综述[J].求实,2005年第3期.
    [23]董四代:乌托邦视阈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历史与现实[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4]邓晓臻: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本阐释[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5]成龙:海外所谓毛泽东乌托邦主义论评析[J].岭南学刊,2007年第6期.
    [26]李瑞琴、史守中: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综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27]刘德军、耿光连: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中共创建前的社会主义思潮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8]曲庆彪、王家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述要[J].前沿,2011年第17期.
    [29]张万杰: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0]沙健孙: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1期.
    [31]庄福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视角看毛泽东的理论创新[J].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
    [32]郭建宁: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
    [33]彭大成:孙中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4]董士伟: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35]张国威: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36]陶季邑:孙中山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4期.
    [37]阎树群:毛泽东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理论体系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6期.
    [38]梁柱: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39]梁柱:毛泽东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民主政治建设[J].党的文献,2003年第1期.
    [40]梁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0期.
    [41]梁柱:论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和反特权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
    [42]沙健孙: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43]王毅:近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
    [44]孟庆春、张广才:试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变[J].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
    [45]陈立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几点理论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4期.
    [46]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7]唐永进:毛泽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 究,1991年第3期.
    [48]李大勇:也谈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构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第3期.
    [49]宋一秀: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构想概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1期.
    [50]钰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第3期.
    [51]于锦华:毛泽东晚年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5期.
    [52]蔡永飞、范良江:简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9年第4期.
    [53]马蜂: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4]杨梅: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超越[J].探索,2001年第6期.
    [55]李捷: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56]陈答才、刘玲:邓小平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深刻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0期.
    [57]卢黎歌、阮云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8]李根江、李晓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J].理论导刊,1997年第1期.
    [59]王强、许门友: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误读探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110年历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0]许门友、许旸: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61]何俊生: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2]何俊生: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3]宗寒: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J].东岳论丛,1993年第5期.
    [64]王正宇: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3 期.
    [65]胡建、魏洪钟:青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心路探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6]曲春郊:试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7]杨永康:莫里斯·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6期.
    [68]肖东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4期.
    [69]陈述: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新论[J].长白学刊,1996年第5期.
    [70]杨蓉:毛泽东的天下大同理想社会主义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1]李慎明:毛泽东晚年忧患如山[J].党史文汇,2013年第3期.
    [72]邱守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73]邱守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74]樊瑞平:研究晚年毛泽东的历史方法——评《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2年第5期.
    [75]袁翠红、靳呈伟: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76]杨少英: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辨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7]贾贵生: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观[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78]李君如:毛泽东与中国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79]王遐见、王勇:论毛泽东对大同世界理想的追求[J].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2期.
    [80]沙健孙: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1期.
    [81]许门友: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2]熊乐兰:1956年—1966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83]成国银: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1期.
    [83]傅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其新时期的发展[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84]吴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训[J].长江论坛,1993年第3期.
    [85]陈国庆:八大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
    [86]易宏军: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87]邵云瑞: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88]崔索龙: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9]韩振峰: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报刊荟萃,2004年第3期.
    [90]黄宏: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91]阎树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2]王银娥、袁祖社:正义: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J].齐鲁学刊,2011年第5期.
    [93]马启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理论形态与逻辑建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94]梁星亮: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理性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95]史经营:论毛泽东关于“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96]李合敏:毛泽东建成社会主义思想述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 期.
    [97]邹洪学:试论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J].理论探讨,1985年第2期.
    [98]孙秀芳、翟洪峰:论世界历史视野中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9]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J].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
    [100]李君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J].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01]郭德宏、巴志鹏:邓小平对毛泽东发展观的若干历史超越[J].理论学刊,2004年第8期.
    [102]郭建宁: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103]庄福龄: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J].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
    [104]庄福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预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5]石仲泉:“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未来发展——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106]石仲泉: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7期.
    [107]张玉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再思考——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8]李慎明: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启历史新阶段和新征程[J].人民论坛,2012年第33期.
    [109]王立胜:建设的哲学与哲学的建设——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哲学思考[J].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
    [110]廖楚雄: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时代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1]吴茜:试析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差异[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2期.[112]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13]王永香、李景平: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5期.
    [114]王立胜: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历史回顾[J].党的文献,1998年第1期.
    [115]陆卫明、张菲:试论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16]暴庆刚:孟子、荀子天人合一理论异同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7]张永桃、孙亚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118]程恩富、汪桂进:论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19]吴敏: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影响[J].船山学刊,1999年第1期.
    [1]肖永辉: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胡运锋:列宁东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5]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尹新新:共产主义理性论纲[D].长春:吉林大学;2013
    [7]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孙进: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9]刘景:毛泽东的政治价值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10]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1]石教群: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6.
    [12]高新民: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8.
    [13]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14]李晓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陈述: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3.
    [17]宋海做: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8]刘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陈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0]姜怀忠:从毛泽东”大同”理想到邓小平”小康”社会[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1]刘国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2]朱修国:毛泽东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共党校;2003.
    [23]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4]王建: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探索(1956-1966)[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5]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6]苏新宇:毛泽东的民主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7]李燕: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研究(1956年-1966年)[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8]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9]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30]张丽英:社会主义与现实[D].北京:中共中共党校;2001.
    [31]丁兆梅: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2]江先锋: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迂回”战略[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33]赖亦明: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4]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35]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36]高卫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创造[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6.
    [37]谢钟:论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5.
    [38]孙怀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与初期农村人民公社的实践[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6.
    [39]邵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40]石文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1]陈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2]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43]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44]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0.
    [45]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0.
    [46]柳国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7]刘圣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8]汪涛:毛泽东伟人品格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49]米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50]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51]周连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6.
    [52]赵传海: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53]汪强: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