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舊簡文字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调查汉代居延烽燧遗址时发掘采集了大约一万一千多枚简牍,被学术界称为“居延旧简”。这批材料一经发现和公布,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撰文对汉简上的文字进行研究考释。木简上书写的字形多以汉代隶书为主,间有部分草书。我们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整理成字编的形式,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简文字的形体特点,以便学术界对汉简文字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本论文题目为《居延旧简文字编》,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即“字编”。
     “绪论”一方面对居延旧简的质材、形制以及它书写的时代、内容加以介绍;另一方面对居延旧简的整理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我们还对居延汉简著录的图版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字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正编,共十四卷;第二部分为合文;第三部分是附录。本字编的正文部分,见於《说文》者,按大徐本的顺序排列,首列出隶定形体,次为小篆,同一字头下的异体字则给出各自隶定形体并分行排列。《说文》所无之字,按结构分列相应部首之後,并以其隶定形体为字头。无法辨识的文字归於附录。
In1930-1931,The scientific mission to the Northwest excavated about eleven thousand wooden slips when they were investigating the JuYan beacon site of Han Dynasty In Ejina River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y are called'The Old Wooden Slips Of JuYa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fter this batch of materials are found and published,they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scholars Have written articles about textual research on characters of wooden slips.The characters written on the wooden slips are the Han Dynasty official script in the main,with cursive script partly. We organize into words compiled form on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hoping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 words of Han wooden slips in a certain extent, In order to academia to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This thesis is titled "Words'Volumes Of The Old Wooden Slips Of JuYan ".This paper is devided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words'volumes".
     On the one hand, the "introduction" is focus on introducing the lumber, shape, the writing time and content of "The Old Wooden Slips Of JuYan";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summary about situation of their collection and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introduce and give some comments on Chart recording of "The Old Wooden Slips Of JuYan"
     The"Words'Volumes" is de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main volumes,A total of fourteen volemes;the second part is free morpheme;the third part is addenda.In the main body of the words'volumes,the fonts found in "ShuoWen",arrange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DaXu".Firstly list regular script font,secondly script. The variant characters under the same prefix give their separate regular script font and branch. The fonts not found in "ShuoWen", arrange after corresponding radicals by structure and give regular script font as for prefix.Attribute the fonts which we are unable to identify to addenda.
引文
1 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8年),第260页。
    2 何双全:《居延汉简研究》,《国际简牍学会会刊》二号,19-20页,台湾:兰台出版社,1996年。
    3 陈公柔、徐芳:《关於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60年第1期,第45-53页。
    4 陈公柔、徐芳:《关於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60年第1期,第45-53页。
    1 任攀:《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及相关问题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10页。
    1 陈公柔、徐芳:《关於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60年第1期,第45-53页。
    2 陈直:《居延汉简概述》,《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第2-4页。
    3 贾廷芳:《甘肃汉简的发现与研究述评》,《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2期,第53-61页。
    4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商务印书馆,19490
    1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1 傅振伦:《第一批居延汉简的采集与整理始末记》,《文物天地》,1987年第1期,第27-28页。
    2 赵诚:《<居延汉简甲乙编>简介》,《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5年第一期,第4-8页。
    3 骈宇骞:《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83-384页。
    4 邢义田:《地不爱宝》,中华书局,2011年,第354-357页。
    5 劳余二人所释木简多为残简断牍、无文素简,还存在编码重复、错释漏释的现象,因此并未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
    6 2004年,贺昌群之女贺龄华将《汉简释文初稿》手写稿全部捐给了北京图书馆,随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这部珍贵的手稿影印出版。
    1 居延旧简挖掘的详尽报告,依据协定由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负责书写,但不幸的是,在报告完成之前,他只留下大量的工作日记,便去世了。因此著述只得由索马斯特勒姆整理。
    2 可参看赵诚《<居延汉简甲乙编>简介》一文有介绍。
    4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1986年再版。
    4 陈邦怀:《<居延汉简甲编>校语》,《考古》1960年第10期,51-52页。
    5 陈邦怀:《<居延汉简甲纶>校语增补》,《考古》1961年第8期,456-457页。
    1 陈邦怀:《居延汉简偶谈》,《考古》1963年第10期,565-566页。
    2 陈直:《<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正》,《考古》1960年第4期,43-45页。
    3 陈直:《<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正(续)》,《考古》1960年第10期,47-50页。
    4 陈直1955-1966年间致力於居延汉简研究,最後写成居延汉简研究六种,《居延汉简综论》、《居延汉简解要》、《<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订》、《居延汉简系年》、《居延汉简文例》。其中前五种後来被收入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居延汉简研究》一书,2009年中华书局再版。
    5 于豪亮:《<居延汉简甲编>补释》,《考古》1961年第8期,451-4550
    6 于豪亮:《居延汉简校释》,《考古》1964年第3期,156-158页。
    7 于豪亮:《居延汉简释丛》,《文史》第十二辑,1981年。後收入《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167-184页。
    8 于豪亮:《居延汉简丛释》,《文史》第十七辑,1983年。後收入《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185-206页。
    9 召仔友诚:《居延汉简答记》,《考古》1962年第1期,45页。
    10 沈元:《居延汉简牛籍校释》,《考古》1962年第8期,426-428页。
    11 王梦鸥:《居延汉简校记》,《中华学苑》1968年第2期,24-110页。
    12 马先醒:《关於“矖蓝本汉简释文”及其研究专号》,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
    13 马先醒:《居延汉简专刊本、晒蓝本、甲编本并录诸简释文试斛(一)》,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
    14 马先醒:《晒蓝本汉简释文中之复出简及其有关诸问题》,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5月。
    15 马先醒:《劳贞一先生著晒蓝本汉简释文集钞——驮<居延汉简释文>石印本(南溪本)、铅印本(上海本)、专刊本(台湾本)均未著录者为限》,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10月。
    1 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一)——读考古发现文字资料劄记之二,《人文杂志》,1982第2期,49-58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一),《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114-117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二),《人文杂志》,1982年第4期,87-91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三),《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103-104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四),《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99-102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五),《人文杂志》,1983年第2期,125-128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六),《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97-99页。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七),《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100-104页。
    2 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补正举隅》,《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谢桂华、李均明、何双全:《<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志疑》,《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评议》,《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2期。初师宾:《<居延汉简甲乙编>甲编释文校疑》,《考古与文物》丛考第2号《古文字论集》(一),1983年第124-140页。陈雍:《<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校字》,《史学集刊》,1985年第1期。陈连庆:《居延汉简答记》,《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94-97页。
    3 马先醒:《居延汉简新编》,简牍学报(第九期),1981年。
    1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照:《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
    2 郝建平:《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迷》,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9卷第3期,61-66页。
    3 于豪亮:《释汉简中的草书》,见《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241-259页。
    1 吴照义、胡颖文:《居延汉简与汉代草书》,《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第4期,48页。
    2 陆锡兴:《论汉代草书(代序)》,见:《汉代简牍草字缩》,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1-28页;又收入陆锡与《急就集——陆锡兴文字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65-191页。
    3 裘锡圭:《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江汉考古》,1991年第4期,39-45页。
    4 谢桂华:《汉简草书辨正举隅》,《简帛研究》(第三辑),1998年,357-381页。
    1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一辑)(序)》,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任攀:《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及相关问题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7页。
    1 刘浩:《汉晋简牍相关论著的图版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 研院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补编(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5月。
    2 网址: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_public/System/Main.htm
    1 邢义田著:《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中华书局,2011年1月。
    2 邢义田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2011年1月。
    3 (日)小山天舟编集:《居延木简》,日本教育书道连盟,1972年11月。
    4 (日)二玄社编:《汉晋木简残纸集》(3册),二玄社,1964年。
    5 (日)宇野雪村编:《简牍菁英》(第二期第十辑),玄美社,1977年。
    1 (日)二玄社:《中国法书选10·木简竹简帛书》,二玄社,1990年10月
    2 (日)佐野光一编:扩大本《木简草书编》,天来书院,1991年12月。
    [1]陈邦怀.《居延汉简甲编》校语[J].考古,1960(10): 51-52.
    [2]陈邦怀.《居延汉简甲编》校语增补lil.考古,1961 (8): 456-457.
    [3]陈邦怀.居延汉简偶谈[J].考古,1963(10) : 565-566.
    [41陈邦怀.屠延汉简考略[J].历史教学,1964(2):36-43.
    [5]陈公柔、徐萍芳.关於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J].考古,1960(1): 45-53.
    [6]陈连庆.居延汉简答记[J].东北师大学报,1982(3):94-97;1983(3):13-18;收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教授学术论文集》[J].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225-1241.
    [7]陈盘.汉晋遗简答记[J].中央日报,1947年9月29日.
    [8]陈盘.汉晋遗简答记[J] .中央日报,1947年10月6日.
    [9]陈盘.汉晋遗简偶述[J].史语所集刊(第16本),1948.
    [10]陈盘.汉晋遗简偶述续稿[J].岭南学报,1949(1)
    [11]陈盘.汉晋遗简偶述之续[J].史语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2.
    [12]陈雍.《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校字[J].史学集刊,1985 (1 ):
    [13]陈直.《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正[J].考古,1960 (4) : 43-45.
    [14]陈直.《关於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一文的商榷[J].考古,1960 (8):37-38
    [15]陈直.《居延汉简甲编》释文校正(续)[J].考古,1960(10):47-50.
    [16]陈直.简谈居延汉简[J].光明日报,1962年1月20日.
    [17]陈直.居延汉简概述[J].历史教学,1962 (4):2-4.
    [18]陈直.六十年来我国发现竹木简概述[J].历史教学,1962(9):2-5
    [19]陈直.论居延汉简八事[J].北京大学学报,1963 (4):59-73.
    [20]陈直.居延汉简研究[J].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21]初师宾。《居延汉简甲乙编》甲编释文校疑lil.考古与文物丛考第2号《古文字论集》(一),1983:124-140.
    [22](日)大庭修.《居延汉简甲乙编》的出版与居延汉简研究[J].中国史研究 动态,1984(1)
    [23](日)大庭修.台北收藏的居延汉简[J].中国文物9报,1989年4月28日.
    [241(日)大庭修.汉简割记[J].西北民族研究,1993 (2): 162-172.
    [25](日)大庭修.汉简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居延汉简补编》的出版[J].简帛研究(二○○一),2001:687-693.
    [27](日)大庭修.木简发现、研究之百年[J].中国文化研究,2005(1):145-154.
    [28]傅振伦.回忆西陲简牍的发现及研究[J].简牍学研究(第一辑),1997:189-190.
    [29]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J].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简牍百年论著目录[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31]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纶.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J].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32]贺昌群.汉简释文初稿(上下册)[J].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3]郝建平.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J].鲁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6.
    [34]贾廷芳.甘肃汉简的发现与研究述评[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2):5361.
    [35]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J]。四川南溪石印本,1943.
    [36]劳干。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J]。四川南溪石印本,1944.
    [37]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38]劳干.居延汉简·图版之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年;1977年再版.
    [39]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
    [40]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M].中国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
    [41]劳干、陶元甘、陈邦福、张凤[M].汉简研究文献四种:《居延汉简考释》、《居延汉简笺证》、《汉魏木简义证》、《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2007.
    [42]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补定举隅[J].历史研究,1985 (5)
    [43]李均明.居延汉简“变事”解[J].文史.1986 (27)
    [44]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M].文物出版社,2009.
    [45]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46]李永良.河西简牍的发掘与研究[M].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264-276.
    [47]刘欣.“居延汉简补编”勘正[J].简牍学报(第七期),1980.
    [48]刘杨.贺昌群与居延汉简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1):14-19.
    [49)刘浩.汉晋简牍相关论著的图版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0]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51]陆锡兴.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0 (3) :121-140.
    [52]陆锡兴.论汉代草书(代序)[A].见: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1-28;又收入陆锡兴.急就集——陆锡兴文字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5-191.
    [53]马衡.记汉“居延笔”[J].国学季刊,1932(1).
    [54]马衡.居延汉简考释两种[J].考古通讯,1957(1).
    [55]马衡.汉兵器簿记略[A]。见:居延汉简甲编,19590
    [56]马先醒.关於“曬蓝本汉简释文”及其研究专号[J].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
    [57]马先醒.居延汉简专刊本、曬蓝本、甲编本并录诸简释文试斠(一)[J]. 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
    [58]马先醒.晒蓝本汉简释文中之复出简及其有关诸问题[J].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5月;见:马先醒.汉简与汉代城市.
    [59]马先醒.劳贞一先生著晒蓝本汉简释文集钞——以《居延汉简释文》石印本(南溪本)、铅印本(上海本)、专刊本(台湾本)均未著录者为限[J].简牍学报(第二期),1975年10月.
    [60]马先醒.简牍形制述要[J].史学论集,1977.
    [61]马先醒.居延汉简补编[J].简牍学报(第六期),1978.
    [62]马先醒.关於第一四八·一○号“居延汉简”[J].简牍学报(第六期),1978.
    [63]马先醒.简牍之断代、接合与编连—跋张寿仁著《居延汉简中昌邑王国简之断代》[J].简牍学报(第六期),1978.
    [64]马先醒.简牍质材[J].简牍学报(第七期),1980.
    [65]马先醒.简牍形制[J]简牍学报(第七期),1980.
    [66]马先醒.居延汉简新编[J].简牍学报(第九期),1981.
    [67]马榕.居延汉简及其研究概述[J].丝绸之路,2011(22):22-24.
    [68]马怡.居延简《宣与幼孙少妇书》——汉代边吏的私人通信[J].南都学坛,2010(3):1-9.
    [69]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D].文物出版社,2006.
    [70]裘锡圭.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1979 (4);收入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 610-619.
    [71]裘锡圭.汉简零拾[J].文史(第十二辑),1981;收入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566-609.
    [72]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一)——读考古发现文字资料割记之二[J].人文杂志,1982(2):49-58.
    [73]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一)[J].人文杂志,1982 (3):114-117.
    [74]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二)[J].人文杂志,1982 (4):87-91.
    [75]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三)[J].人文杂志,1982 (5):103-104.
    [76]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四)[J].人文杂志,1983 (1 ):99-102.
    [77]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五)[J].人文杂志,1983 (2):125-128.
    [78]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六)[J].人文杂志,1983 (3):97-99.
    [79]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七)[J].人文杂志,1983 (4):100-104.
    [80]裘锡圭.谈谈辩释汉简文字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J].江汉考古,1991(4):39-45.
    [81]裘锡圭。《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读後记[A].见: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491-524.
    [82]裘锡圭.读简帛文字资料答记[J],简帛研究(第一辑),1993.
    [83]裘锡圭.读汉简答记[J].简帛研究(第二辑),1996.
    [84]裘锡圭。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名称和医药情况[J].中医药文化,2008 (6):16-19.
    [85]任攀.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6]邵友诚.居延汉简答记[J].考古,1962(1):45.
    [87]沈元.居延汉简牛籍校释[J].考古,1962(8):426-428.
    [88]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M]。科学出版社,2008.
    [89]沈颂金.劳干的居延汉简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5):1-6.
    [90]王梦鸥.居延汉简校记[J].中华学苑,1968(2):24-110.
    [91]王锷.甘肃简牍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97-101.
    [92]吴昌康.近六十年来居延简研究之回顾与展望[C].见: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1992.
    [93]吴照义、胡颖文.居延汉简与汉代草书[J].南昌高专学报,2004(4):48-49.
    [94]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照.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文物出版社,1987.
    [95]谢桂华.汉简草书辨正举隅[J].简帛研究(第三辑),1998.
    [96]谢桂华.《居延汉简补编》释文补正举隅[J].简帛研究汇刊(第一辑),2003.
    [97]谢桂华.《居延汉简补编》释文补正举隅[J].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2004.
    [98]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补正举隅[J].历史研究,1982(5):141-154.
    [99]谢桂华、李均明、何双全.《居延汉简甲乙纶》释文质疑[J].中国史研究,1983(1).
    [100]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评议[J].敦煌学辑刊,1984(2):155-170.
    [101]谢桂华.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J].光明日报,2001年9月4日.
    [102]邢义田.读居延汉简答记[C].见劳贞一先生九秩容庆论文集,1997.
    [103]邢义田.地不爱宝[M].中华书局,2011.
    [104]薛英群.介评《晒蓝本》居延汉简释文[C].秦汉简牍论文集,1989年12月.
    [105]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
    [106]于豪亮.《居延汉简甲编》补释[J].考古,1961 (8): 451-455.
    [107]于豪亮.居延汉简校释[J].考古,1964(3).
    [108]于豪亮.居延汉简释丛[J].文史.第十二辑,1981:收入于豪亮学术文存 [M].中华书局,1985: 167-184.
    [109]于豪亮.居延汉简丛释[J],文史.第十七辑,1983:收入于豪亮学术文存[M].中华书局,1985: 185-206.
    [11]]于豪亮.释汉简中的草书[A].见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241-259.
    [111]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M].中华书局,1985.
    [112]赵诚.《<居延汉简甲乙编>简介》[J].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5 (1、2):4-8.
    [113]张寿仁.“居延汉简补编”志疑[J].简牍学报(第七期),1980.
    [114]张俊民.甘肃出土的简牍文书[J].档案,1996 (5):35-36.
    [1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M].科学出版社,1959.
    [1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褊(上下册)[M].中华书局,1980.
    [117]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一辑)[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1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M].文渊企业有限公司,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