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言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文言小说从数量上说现在可知的有两百多种,并不比唐代少。这和宋人自上而下的躬自创作及浓厚的阅读欣赏兴趣是分不开的。总的说来,北宋传奇成就较高,代表作为《青琐高议》、《云斋广录》,南宋志怪创作成就相对突出,代表作则为《夷坚志》,既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一些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唐代小说相比,虽总体上要逊色,但也有其优长的一面,并且也对后代小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对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单篇论文,各类小说史著作对其论述也大大加强,还出现了专门性的著作,但是作为文言小说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与其实际价值仍然是不相称的,仍有不少领域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把作品放在大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观照,比如对其中所包含的民间信仰、土风方俗的研究,就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的领域。二是对小说的内部研究,一是对作品的审美的、艺术的批评,对其内容的新变等,尽管也有一些成果如后文所述,但是文学史囿于篇幅,限于体例,都是一些片段式的评价,势必难于展开具体深入的讨论,且单篇论文也几乎没有。还有就是其对前代艺术形式的继承等,比如对宋代文言小说的结构承继关系的研究,由于其作品很多是从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加工而成,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人那里往往形成一些情节大致相当的系列作品,探讨其类型和分析其流变都是对探索小说内部规律有着重要意义的。这方面也仅仅只是有人约略涉。有鉴于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揭示宋代文言小说自身的
    
    发展特征和独具的思想文化特质,探索其在艺术形式上对前代的继承和自身的
    创新等。
     第一章首先简介了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现状;其次
     论述了宋代文言小说的生成原因;最后介绍了
    宋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变化,认为其经历了北宋初的过渡期,北宋中叶的传奇复
    兴期、两宋之交的志怪传奇共荣期和南宋中后叶的志怪繁盛期四个阶段。
     第二章是对文言小说进行分类研究,本章在分类上主要是在参考宋代小说
    家的归类类别的基础上,根据文言小说的实际发展情况,加以归纳简化。将宋
    代文言小说作品分为灵怪类小说、兆应类小说、仙释类小说、丽情类小说和贤
    能侠义类小说五种,主要从同类结构同类题材的纵向对比中探讨各类小说相对
    于前代和相对于其他类型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灵怪类小说的特征是虚
    构性很强,所以在内容上作者们更能发挥自己的机智灵活的想象,描绘出千奇
    百怪的灵异世界,以惊人之耳目,动人之视听。兆应类小说以追索宇宙、自然、
    社会和个体生命的运行规律为旨归,而主要以个体人生的穷通富贵的把握为目
    的,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历程的关注。仙释类小说则往往旨在破除前代以宗教为
    题材的小说对教内人物的神化倾向,而把他们当成社会生活中的平常人来叙述,
    揭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人性的缺点。丽情类小说由于特有时代风气的
    影响,也与前代特别是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下所形成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的
    自由奔放形成了明显对比,转向了对情感泛滥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强调突出,
    更有不少的作品则是赤裸裸的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下的婚姻家庭中的贤妻良
    母型人物;贤能侠义类小说则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关心民生疾苦、伸张社会
    正义以及救危济艰的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章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节论述了宋代文言小说基于自
    身体制的原因,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即行云流水之美、累如贯珠之
    美、连绵不断之美和简练明快之美。第二节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语言艺术,一
    是其幽默艺术,指出其能够将幽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其幽默还常
    常包含着鲜明的是非美丑观念甚至意味深长的哲理,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的。其次探讨了作品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第四章论证时代的推衍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宋之文言小说的影响。拟
    考察儒家、佛教、道教、地域等领域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影响。就儒家与宋代文
    
    言小说的关系来说,宋代是儒学的迅速振兴时期,文言小说正是际会了这一时
    代的有利机遇,作者们用文学来演绎儒家的哲学伦理道德等观念,主要是塑造
    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融入了作者基于不拘一格的的奇幻
    想象而表达出的对儒家的尊崇景仰之情。本章则选择文言小说中所突出表现的
    天命观与贤德观的矛盾统一来探索儒家与宋之文言小说的关系。就佛教与宋代
    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本章着重探讨了小说作品中对佛教经典的顶礼膜拜。就
    道教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表现在作者们主要是从形象思维出发,选择
    了前代仙道类小说中最为活泼最富有生机的一些细节熔融到自己的创作中,对
    具有奇橘怪异色彩的神仙方术也从众多方面进行了表现。接着又探讨了三教合
    一观念在作品中的表现。总体来看,正如不少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平民化?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nds of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which are as many as Tang Dynasty because all the people like to produce and read them. In short, there are more excellent works of chuanqi in North-Song Dynasty than those of zhiguai in South-Song Dynasty. The leading works are qing suo gao yi and yun zhai guang lu.But there are more excellent works of zhiguai in South-Song Dynasty than those of chuanqi in North-Song Danasty. The leading work is yi jian zhi.On the one hand, zhiguai and chuanqi stand for different culture of themselv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mbody the same spirit of the times. Comparing with the works of past times, some aspects of works in Song Dynasty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works in Tang Dynasty, but some aspects are not so good as those of works in Tang Dynasty, and these works also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works.
    As an important era in the history of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research on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is a weak link. Though the history of fictio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m than that of past, there are some articles showing sound judgment, a few treatise are written out. There are more fields which need further research, for example, to research form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from their characteristic of art and so on. This is the reason I choose the area as my research aim.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f these works at present and reasons of producing of these fictions in Song Dynasty. The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our
    
    
    periods of development of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Chapter two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types of fictions i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is ling-guai type, which is full of various imagination .The second is zhao-ying type, which advocates fatalism of individual. The third is xian-shi type, which describes figures of Taoism and Buddhism as ordinary people. The fourth is li-qing type, which proposes the marital ideas of feudal society. The fifth type is xian-neng-xia-yi type, which depicts heroic figures vividly.
    Chapter three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of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at first analyses the aesthetic feeling from four respects of their plots: smoothness, coherence, continuity, terseness, then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humor of the works.
    Chapter four probes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Taoism and Buddhism upon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Section on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 of Gods will and the idea of virtue from the Confucian School. Section two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 of Buddhism. Section three investigates how the works carry on the details from past Taoism fictions and magic arts of Taoism. Section fou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fusion of the Confusion School,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last section studi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ictions.
    Chapter five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stom of fic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ong Dynasty. Section one studies the geomantic belief in works. Section two studies the divination in works. Section three studies the taboo in works.
引文
[1] 庄周著,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3] 汉·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4]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5]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6] 刘向撰《新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 刘向撰《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 题魏·管辂撰,宋·王伋等注,明·汪尚赓补注之《管氏指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续修四库全书》本
    [9] 晋·郭璞《葬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释》中华书局1991年版
    [11]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周1985年版
    []2]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
    [13] 晋·葛洪辑《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 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16] 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 郭璞注 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8] 晋·王嘉著《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 晋·干宝著《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 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1] 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
    [22] 晋·崔豹撰《古今注》,四部丛刊三编本
    [23] 隋·颜之推撰《冤魂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学津讨原本
    [25] 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6] 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 唐·陈翱撰《卓异记》,顾氏文房小说本
    [28] 唐·孟棨撰《本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9] 唐·谷神子撰《博异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 唐·薛用弱撰《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31] 唐·牛僧孺编《玄怪录》,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 唐·李复言编《续玄怪录》,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33] 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34] 唐·刘肃撰,许德楠 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35] 唐·郑处诲 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36] 唐·郑处诲 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
    [37] 唐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38] 唐·无名氏著,王明校注《无能子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39] 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40] 宋·张伯端撰,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41]《史通》,《四部丛刊初编》本
    [42] 影宋本《史略》,《古逸丛书》本
    [43] 宋·王巩撰《闻见近录》,知不足斋丛书本
    [44] 宋·僧惠洪撰《冷斋夜话》,学津讨原本
    [45] 宋·黄伯思撰《东观余论》,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 宋·王灼撰《碧鸡漫志》,知不足斋丛书本
    [47] 宋·李季可撰《松窗百说》,知不足斋丛书本
    [48] 宋·皇都风月主人编《绿窗新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9] 宋·陈亮撰《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50] 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
    [51]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52]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53] 宋·窦仪撰《重详定刑统》,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之《续修四库全书》本
    [54]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
    [55] 宋·李献民撰《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
    [56] 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57] 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学津讨原》本
    [58] 宋·张师正著《括异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
    
    
    [59]宋·洪迈撰 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
    [60]宋·徐铉撰《稽神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
    [61]宋·陈次升著《谠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3]宋·苏轼撰《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64]宋·赵令時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65]宋·彭氏辑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2002年版
    [66]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67]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年版
    [68]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宋·叶廷珪编《海录碎事》,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2]宋·沈辽撰《云巢编》,《四部丛刊三编》本
    [73]宋·陈葆光编《三洞群仙录》,《道藏》本
    [74]宋·朱熹著《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75]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76]宋·周敦颐著《通书》,《重刊道臧辑要》星集
    [77]宋·邵雍撰《伊川击壤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78]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79]宋·陈元靓撰《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80]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81]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82]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
    [83]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84]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85]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86]宋·文莹撰,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87]宋·文莹撰,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
    [88]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89]宋·司马光撰,邓广铭 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90]朱弁著,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91]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92]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93]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94]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
    [95]宋·邵伯温撰,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96]宋·蔡絛撰,冯惠民 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97]宋·张知甫撰,孔凡礼点校《可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
    [98]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99]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0]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1]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2]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3]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4]宋·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5]宋·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6]宋·王絰撰,朱杰人点校《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7]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8]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9]宋·李心传撰,崔文印点校《旧闻证误》。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0]宋·叶绍翁撰,沈锡麟 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1]宋·方勺撰,许沛藻 杨立扬点校《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2]宋·邵博撰,刘德权 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3]宋·黄休复著《茅亭客话》,琳琅秘室丛书本(光绪本)
    [114]宋·马纯撰《陶朱新录》,墨海金壶本
    [115]宋·沈氏撰(鬼董》,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116]宋·李昌龄辑《乐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117]宋·李元纲撰《厚德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118]宋·鲁应龙撰《闲窗括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119]宋·章炳文撰《搜神秘览》,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120]宋·乐史著《广卓异记》,笔记小说大观本
    [121]宋·张齐贤著《洛阳(扌晋)绅旧日闻记》,知不足斋丛书本
    [122]宋·刘斧撰辑:《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3]宋·上官融撰《友会谈丛》,十万卷楼丛书本
    [124]宋·王明清撰《投辖录》,涵芬楼藏本
    [125]宋·李石撰《续博物志》,古今逸史本
    [126]宋·郭彖撰《暌车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127]宋·罗烨编《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8]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9]宋·陆游著《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130]宋·陆游著,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1]宋·范成大撰《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
    [132]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3]宋·姚宽 陆游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4]宋·姚宽 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5]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6]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137]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138]宋·张洞玄撰,刘允中注释,蔡元定发挥《玉髓真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续修四库全书》本
    [139]宋·宋某撰《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140]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141]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
    [142]金·元好问撰《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143]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4]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5]元·脱脱等撰《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6]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7]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4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149]清·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150]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15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2]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
    [153]清·余叟辑《宋人小说类编》,中国书店1985年版
    [154]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55]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齐鲁书社2000年版
    [156]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7]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158]赵铁寒主编《宋朝事实》,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159]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60]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1]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2]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163]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4]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5]葛兆光著《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6]张祝平《〈夷坚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7]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8]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69]钱穆著《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0]钱穆著《朱子学提纲》,三联书店2002年版
    [171]钱穆著《宋代理学三书随剳》,三联书店2002年版
    []72]钱穆著《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2年版
    [173]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4]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5]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6]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7]张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8]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9]关长龙著《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80]蒙培元著《理学的演变》,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181]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2]胡昭曦著《胡昭曦宋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3]杨胜宽著《苏轼人格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4]刘长东著《宋代佛教政策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2年)
    [185]鲁迅辑《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鲁迅全集本
    [186]鲁迅辑《唐宋传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鲁迅全集本
    [187]钱钟书撰《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188]周振甫等著《〈谈艺录〉导读》,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
    [189]周裕锴师著《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
    [190]周裕锴师著《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1]金诤 吕肖奂 周裕锴师主编《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2]《全宋文》,巴蜀书社版
    [193]刘叶秋撰《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4]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5]徐震堮选注《汉魏六朝小说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96]王洪延 周济人选注《五代宋小说选》,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
    [197]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8]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9]孙昌武著《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0]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201]柳存仁著《道家与道术》,上海古籍出版杜1999年版
    [202]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203]叶朗著《中国小说美学》,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版
    [204]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05]陈来著《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6]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07]陈文新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志一出版社1984年版
    
    
    [208]侯忠义、刘世林编《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9]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0]韩秋白,顾青著《中国小说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211]叶桂桐著《中国古代小说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212]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杜1998年版
    [213]薛洪勣《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14]张兵著《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5]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216]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编《宋代文学与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217]钟来因著《苏轼与道家道教》,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218]《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19]祝尚书先生著《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220]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鼎文书局版
    [221]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
    [222]朱瑞熙 张邦炜 刘复生 蔡崇榜 王曾瑜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3]朱瑞熙著《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224]刘琳 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版
    [225]程国赋著《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6]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27]D.佛克马,E.蚁布思著,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9]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佛陀教育基金会印
    [230]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31]郭箴一《中国小说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232]吴组缃、沈天佑著《宋元文学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33]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34]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
    [235]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36]赵明政著《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7]王增斌、田同旭著《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238]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39]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40]陈益源著《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