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庙文化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玉皇庙文化是一支大致分布于冀北山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代表性遗存。本文以玉皇庙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料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该文化多批遗存的分期与年代,初步建构出该文化的编年体系,着重讨论了该文化的渊源,并以玉皇庙墓地为例对该文化的社会状况粗略考察。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
     这一部分,首先对玉皇庙文化做了界定。本文的“玉皇庙文化”以北京市延庆县玉皇庙墓地东周时期墓葬为代表性遗存,主要地点还有葫芦沟墓地、西梁垙墓地等二十余处。所见考古学资料主要是墓葬遗存。就目前发现而言,该文化大致分布于今平泉—蓟县—蔚县一线西北的冀北山地,年代约当春秋中期偏晚至战国中期偏早。其次,对玉皇庙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进行了详细回顾,总结了有关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问题。针对存在的学术问题,最后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通过选取典型器物对部分墓葬遗存初步分组、借助墓葬空间分布对该墓地进一步全面分组、考察分组视野下的器物变化、对分组结果进行必要的合并等步骤,将玉皇庙墓地分为五段七组。参照有关墓葬出土的青铜容器和对比已知年代的遗存,判定出一至五段遗存年代分别主要处于春秋中期中晚段、春秋晚期早段、春秋晚期中段、春秋晚期晚段、战国早期早段。
     第三章玉皇庙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这一部分在玉皇庙墓地年代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该文化其他遗存的年代等。最终将玉皇庙文化分为四期,一至四期分别代表了该文化发展的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年代分别主要处于春秋中期中晚段至春秋晚期早段、春秋晚期中段、春秋晚期晚段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
     第四章玉皇庙文化探源研究
     将北方地区两周之际前后的有关遗存与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的对比分析可知,夏家店上层文化是玉皇庙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二者在冀北山地的转换主要也可能体现了不同族群的变更;西拨子遗存显示出玉皇庙文化很有可能是本地起源的,但有关源头文化仍有待继续寻找;北方长城地带中西部文化遗存也是构成玉皇庙文化器类来源的重要方面,有关遗存与玉皇庙文化的相似同时可能表述了族群的一致性。此外,境外欧亚草原青铜器遗存也应该是玉皇庙文化部分器类的来源之一。
     第五章玉皇庙墓地所反映的社会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从年龄性别角色、社会等级分层、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管窥玉皇庙墓地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由随葬品的性别信息等可以看出玉皇庙社会中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工,其中成年男性担负的社会责任较多。主要依据墓葬形制、葬具和殉牲的差异,暂可将玉皇庙墓葬分为三个等级。社会存在等级分层,较高级别的人群主要包括社会首领、通婚贵妇和高级别武士等,社会首领阶层凸显自身等级超越,死后也拥有维持权威的行为规范;极少数通婚至此的贵妇,凭藉自身独特的社会背景亦能够享受尊贵;武力在当时社会中较为重要,既能够保障社会稳定,又有助于武士阶层向上攀援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通过墓地空间布局来考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会发现墓组显示当时社会中存在以性别划分的人群集团,结合人群身份说明玉皇庙社会具有明显的社缘结构;墓群可能代表了由不同等级、不同性别的人构成的社群,社群大小不一、类型多样;墓区则是不同社群联合、发展或分化的结果;而整个墓地或许代表了一个统一的部族集团。
     第六章结语
     这一部分总结了论文的几点主要收获,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以及对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做了粗浅思考。
Yuhuangmiao Culture is a typical Late Northern Bronze Culture which spreadamong mountainous reg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Hebei Province. This thesis picksYuhuangmiao Cultural relic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discusses division and datingof this culture specifically on the base of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ing the data. The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hronological system of this culture and focus on itssource, also take Yuhuangmiao Cemeter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social conditionof this culture summarily.
     This paper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Firstly, I give a definition of Yuhuangmiao Culture.“Yuhuangmiao Culture”referred in this pap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burial remains of Eastern Zhou Dynastywhich have been excavated from Yuhuangmiao cemetery in Yanqing county, Beijing.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other major sites, including Hulugou cemetery andXiliangguang cemetery etc. The data we can get is primarily from cemetery relics.As far as we can tell from excavations we have had today, this culture spread among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north part of Hebei Province, of whch the sites are all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line mordern city Pingquan—Jixian—Yuxian. The dateis between mid-lat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early-middle period ofWarring States Period. Secondly, after reviewing documents about the discovery andresearches condition of Yuhuangmiao Culture, I have summarized relevantresearches and analyzed deficiencies of those studies in the past. And at last, presentthe target of my research aiming at those deficiencies mentioned above.
     Chapter Two: Periodization of Yuhuangmiao Cemetery
     This par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thesis. I research in sequence as below:choose typical implements to divide some tombs remains into groups briefly; groupthe cemeteries thoroughly according to their space distribution; observe changes ofimplement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grouping; and finally combine different groups’ outcomes if necessary. And at last divide the Yuhuangmiao cemetery into fiveperiods, seven sections. Then deduce the date of each period by taking otherreferences of bronze vessels from relevant cemeteri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comparing with relics which have known date. These five periods are mainly at thetime of mid-late period of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arly period of late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iddle period of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ateperiod of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early period of early Warring StatesPeriod.
     Chapter Three: Periodization of Yuhuangmiao Culture
     On the base of dating study of the Yuhuangmiao cemetery, I also discuss datingof other kinds of relics of this culture elaborately. At last, divide YuhuangmiaoCulture into four periods, which represent its early period, middle period, late periodand final perio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dates are mainly at the time of mid-late periodof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early period of late Spring and AutumnPeriod, middle period of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ate period of late Springand Autumn Period to early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early period of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apter Four: The Source of Yuhuangmiao Culture
     This part emphasizes on the source of Yuhuangmiao Culture. After comparisonwith other relevant relics (those spread in northern area, during the time around theperiod betwee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Period and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Period) and material of early period of Yuhuangmiao Culture, I come to theconclusion that Upper layer Xiajiadian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of Yuhuangmiao Culture. The convert of these two among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north of Hebei Province is probably because the change of ethnic group who livedthere. The relics from Xibozi Remain shows that it’s highly possible thatYuhuangmiao Culture originates indigenously, but the direct of its source still needsto be found.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urce of Yuhuangmiao Culture is theculture distributes among middle-west part of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Great Wall, thesimilarity between relics of this culture and Yuhuangmiao’s may mean that they havebeen made by the same ethnic group. Besides, bronze wares relics from the EurasianSteppe are also source of some wares of Yuhuangmiao Culture.
     Chapter Five: Social Condition Reflected by Yuhuangmiao Cemetery
     This part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conditions reflected by materials ofYuhuangmiao Cemetery, from the angle of sex, age, rank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tructure. Information about sex carried in the burial objects show that, there obvioushas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s, in which adult male take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n account of the differences presented in aspects suchas tomb’s shape and structure, funeral objects and sacrifices buried together, I divideYuhuangmiao graves into three grades. Hierarchy exists, upper class include leaders,noble ladies married into this place and exclusive soldiers. Leading class of thesociety displays their supreme status on purpose, and has it presented and guardedeven after they are dead. In some rare cases, noble ladies who married into this placecan possess high rank still, but only when they had their own unique socialbackgrounds. Force is important in that society, it helps keep social condition steady,and also forwards soldier class to get higher social rank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s basically studied by researching spatialarrangement of the cemetery and it shows that there have been groups divided by sexamong people at that time. Considering identities of the people, we can see that thereclearly has some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ased society structure. Tomb Clustersmay represent communities formed by people of different rank and sex, also the sizeof those communities can be various, and so are their types. Tomb Districts, on theother hand, can be result of combine, expand or split of communities. At last, thewhole cemetery may represent a tribe.
     Chapter Six: Conclusion
     This part contains summary of several major conclusions in my humble opinion,statement about deficiency of this research and some immature thoughts about issueswhich need profound discussion in the future.
引文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文物出版社,2010年。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文物出版社,2010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
    [5]贺勇、刘建忠:《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青铜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6]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
    [7]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青铜晚期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第6期。
    [8]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9]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出土文物选集》第47、99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河北阳原桑干河南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
    [11]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5期。
    [12] T. J. Arne. Die funde von Luan ping und Hsuan hua.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5,Stockholm1933.
    [13]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口白庙墓地》,《考古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第234、235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14]张学武、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泥河子村出土一批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7期。
    [1]孙登海:《追寻远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第74~7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汉英:《丰宁五道沟门山戎文化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增刊。
    [3]张汉英:《丰宁五道沟门山戎文化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增刊。
    [4]白光:《河北丰宁早期墓葬综述》,《文物春秋》2008年第1期。
    [5]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7] T. J. Arne. Die funde von Luan ping und Hsuan hua.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5,Stockholm1933.
    [8]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9]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姜振利主编:《隆化文物志》第21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10]王为群:《河北隆化县发现的两处山戎墓群》,《文物春秋》2008年第3期。
    [11]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
    [1] T. J. Arne. Die funde von Luan ping und Hsuan hua.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5,Stockholm1933.
    [2]原田淑人、驹井和爱:《支那古兵器考·兵器篇》,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1932年。
    [3]安特生:《动物纹中狩猎巫术的含义》,《远东博物馆馆刊》1932年第4期。
    [4]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一册,1935年。
    [5]梅原末治:《古代北方系文物的研究》,星野书店,1938年。
    [6]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第44、45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7]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
    [8]部分资料参见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出土文物选集》第47、99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另外,郑绍宗先生在1990年召开的“北京东周山戎文化考古成果研讨会”上的发言透露出该墓地的部分关键信息,资料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9]部分资料参见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省滦平县发现山戎族墓葬群》,《光明日报》第73期,1977年12月9日;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沈军山:《试谈山戎的人体装饰品》,《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10]部分资料参见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姜振利主编:《隆化文物志》第21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2]个别资料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口白庙墓地》,《考古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第234、235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此外,林沄先生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刊布了该墓地的部分刀币资料,见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3]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4]贺勇、刘建忠:《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青铜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11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6]张学武、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泥河子村出土一批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7期。
    [7]张汉英:《丰宁五道沟门山戎文化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增刊。
    [1]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2]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3]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河北阳原桑干河南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
    [4]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85年第6期。
    [5]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5期。
    [6]王为群:《河北隆化县发现的两处山戎墓群》,《文物春秋》2008年第3期。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4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靳枫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葬制与主要器物特征》,《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靳枫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的发现及埋葬制度特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94~214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靳枫毅、王继红:《山戎文化所含燕与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文物出版社,2010年。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对玉皇庙、葫芦沟、西梁垙等三处墓地资料的引用,均出自这两本发掘报告。
    [3]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
    [4]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文物春秋》1991年第4期。
    [5]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
    [6]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
    [8]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第4期。
    [9]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青铜晚期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第6期。
    [1]孙登海:《追寻远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延庆发现东周时期聚落遗址》,引自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3468。
    [1]如江上波夫、水野清一等人的认识,见《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一册,1935年。
    [1]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4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序前”第1~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4]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5期。
    [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
    [1]佟柱臣先生在《北京东周山戎文化考古成果研讨会》上的发言,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2]靳风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葬制与主要器物特征》,《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3]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第387~39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韩嘉谷:《从军都山东周墓谈山戎、胡、东胡的考古学文化归属》,《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第336~34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5]郑绍宗:《山戎及其文化考—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性质问题》,《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专辑》第378~38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6]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7]靳枫毅、王继红:《山戎文化所含燕与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94~214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1]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524~5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靳枫毅:《关于军都山考古的几点认识—纪念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1~85页,科学出版社,2012年。
    [4]新近,韩建业先生研究认为北辛堡墓葬、炮台山墓葬、火焰驹梁墓葬等应属于燕文化遗存,见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178~180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本文认为从墓葬形制、墓向、殉牲等葬俗以及流行的北方式服饰品等综合来看,上述墓葬仍应归入玉皇庙文化。
    [5]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6]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第387~39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2]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14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第7、440~441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5]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63~77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6]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18~2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33~39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3]滕铭予、张亮:《葫芦沟墓地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4]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5]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2]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7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3]陶宗冶:《谈玉皇庙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13年第1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5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3]靳枫毅、王继红:《山戎文化所含燕与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4]乌恩岳斯图:《张家园上层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52~275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5]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164、165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1]韩嘉谷:《从军都山东周墓谈山戎、胡、东胡的考古学文化归属》,《内蒙古考古文集(第一辑)》第336~34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3]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第3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80~8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白狄东迁考—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谈起》,《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3~294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4]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5]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6]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7]郑君雷:《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文物》2005年第3期。
    [8]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178~180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1]潘玲:《平洋墓葬再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2]王鹏:《周家地墓地研究—兼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亡与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1]佟柱臣先生在“北京东周山戎文化考古成果研讨会”的发言,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乌恩:《东周时期北方少数族文化遗存试析》,《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2]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4]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159~162页,文出版社,2004年。
    [5]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2期。
    [6]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7]潘玲、于子夏:《朝阳袁台子甲类墓葬的年代和文化因素分析》,《北方文物》2013年第1期。
    [8]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9]乌恩岳斯图:《毛庆沟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300~321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合刊;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第375~412页,凤凰出版社,2005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96~130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2]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白狄东迁考—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谈起》,《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3~296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4]靳枫毅、王继红:《山戎文化所含燕与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
    [5]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137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朱凤瀚:《中国古代青铜器综论》2118~2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胡传耸:《东周燕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文物春秋》2007年第1、2期。
    [7]周海峰:《燕文化研究—以遗址、墓葬为中心的考古学考察》,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滕铭予、王春斌:《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2011年。
    [9]滕铭予、张亮:《东周时期冀北山地所见的中原文化因素》,待刊稿。
    [10]武志江:《井沟子西区墓地的文化因素及文化形成过程的初步分析》,《华夏考古》2009年第1期。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781~137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埃玛·邦克:《延庆山戎文物初探》,《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3]沈军山:《试谈山戎的人体装饰品》,《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4]王继红:《山戎文化动物纹的分布地域与年代分期》,《北京文博》1999年1期;《山戎文化动物纹的基本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北京文博》2001年1期;《军都山玉皇庙墓地青铜削刀研究》,《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72~708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4、21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陈显求、李家治、方崚:《军都山东周山戎陶器的组成和工艺研究》,《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三,文物出版社,2010年。
    [1]韩汝玢、许征尼:《北京市延庆县山戎墓地出土铜器的鉴定》,《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四,文物出版社,2010年。
    [2]何堂坤、王继红、张宏礼:《军都山玉皇庙文化墓地青铜铸造技术初步考察》,《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五,文物出版社,2010年;何堂坤、王继红、靳枫毅:《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玉皇庙文化青铜合金技术初步研究》,《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六,文物出版社,2010年;何堂坤、王继红、靳枫毅:《延庆玉皇庙墓地出土的铜柄铁刀及其科学分析》,《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七,文物出版社,2010年。
    [3]赵汉生、王继红、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残存纺织品的检测与分析》,《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八,文物出版社,2010年。
    [4]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5]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6]王丹:《古簧乐器探源—延庆山戎墓出土骨片研究》,《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
    [7]安特生:《动物纹中狩猎巫术的含义》,《远东博物馆馆刊》1932年第4期;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一册,1935年。
    [8]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文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二分,1993年。
    [9]林沄:《论欧亚草原的卷曲动物纹》,《燕京学报》新二十四期,2008年。
    [10]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108~121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王仁湘:《鄂尔多斯式铜带扣研究》,《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35~466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2]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4]邵会秋、熊增珑:《冀北地区东周时期北方文化青铜短剑研究》,《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5]井中伟、李连娣:《中国北方系青铜“花格”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6]洪猛:《中国北方商周时期“弓形饰”再探》,《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
    [7]苏军强:《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李连娣:《中国北方系青铜短剑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9]郭大顺、张星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第452~46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107、108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215~224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3]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
    [5]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第402、403页,凤凰出版社,2005年。
    [6]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21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7]吉迪著、余静译:《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8]雷鹄宇:《从玉皇庙文化看东周时期代戎之社会经济》,《文物春秋》2011年第3期。
    [9]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124~12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256~258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4]雷鹄宇:《从玉皇庙文化看东周时期代戎之社会经济》,《文物春秋》2011年第3期。
    [5]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6]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1]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苏秉琦与当年中国考古学》第194~214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2]郑绍宗:《山戎民族及其文化》,《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
    [3]田广金:《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4辑,文物出版社,1997年。
    [4]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第180~192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5]韩嘉谷:《从军都山东周墓谈山戎、胡、东胡的考古学文化归属》,《内蒙古考古文集(第一辑)》第336~34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6]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第387~39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陈平:《略论“山戎文化”的族属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5年第3期。
    [8]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9]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第80~8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白狄东迁考—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谈起》,《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3~294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10]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11]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76~29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165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1]潘其风:《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出土人骨的观察与研究》,《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附录一O,文物出版社,2011年。
    [2]潘其风:《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文物》2001年第4期。
    [3]潘其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商周时期至汉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第267~278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4]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122、12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3~2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122、12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 a.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下),《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b.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2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c.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5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0~2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鍑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的铜鍑》,《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4]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5] a.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b.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2]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3]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第246、247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2]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3年第10期。
    [1]滕铭予、张亮:《葫芦沟墓地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2012年。
    [2]滕铭予、张亮:《葫芦沟墓地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2012年。
    [1]滕铭予、张亮:《葫芦沟墓地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1]有关战国早期阶段中国青铜器的认识取之于朱凤瀚先生的研究,见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902~19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关于该“龙形附件”疑是中原式铜罍以及其年代约当春秋晚期偏晚的认识,见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靳枫毅先生已经据M1:23带钩的年代等质疑甘子堡墓地器类组合的准确性,见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写组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37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2]滕铭予、张亮:《东周时期冀北山地所见的中原文化因素》未刊稿。
    [3]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66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4]关于毛庆沟墓地分期和年代的认识,见蒋刚、陆韵语:《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分期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4期。
    [1]关于北辛堡M1中中原式铜器年代的认识,见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姜振利主编:《隆化文物志》第21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1]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1]资料见a.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b.孙登海:《追寻远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c.姜振利主编:《隆化文物志》第21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2]梁宝玲:《天津蓟县发现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3年2期。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第5页图一,文物出版社,2007年。
    [4]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1]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2]邵会秋:《从青铜短剑看东周时期冀北地区北方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亚细亚的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第285~305页,全南大学校出版社,2007年。
    [3]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
    [4]李逸友:《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出土的铜器》,《文物》1959年第6期。
    [1]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第4期。
    [2]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编:《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第30、31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3]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一件春秋晚期有铭铜戈》,《文物》1996年第2期。
    [1]高桂云、张先得:《北京市出土战国燕币简述》,《中国钱币论文集》第139~15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2]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第152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3]如a. J. G. Anderson,Hunting magic in the animal style, i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the Far EasternAntiquities,1932. b. Emma C. Bunker Trudy S. Kawami Katheryn M. Linduff, Ancient Bronzes of the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New York1997.
    [4]邵凤芝:《介绍两件馆藏青铜短剑》,《文物春秋》2012年第4期。
    [1]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1]乌恩岳斯图先生对学界以往有关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与总结,见乌恩岳斯图:《夏家店上层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174~2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近年,学界又将有关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例如:赵宾福先生对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和年代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见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第80~89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王鹏先生全面整理了周家地墓地的资料,提出夏家店上层文化周家地类型的重要认识,见王鹏:《周家地墓地研究—兼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亡与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井中伟先生对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做了专门研究,见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各家对于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有关遗存的年代以及对周家地类型的文化性质和年代有不同认识,而这些内容又与本文对玉皇庙文化渊源的探讨密切相关。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关于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有关遗存的年代认识暂从井中伟先生的最新研究结论,并赞同其将周家地墓葬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移除的观点。关于周家地类型,我们认为“目前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的遗存还有大哈巴齐拉墓地(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齐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年第3期)”;该类型的分期可从王鹏先生所分的早、晚两期,从与玉皇庙墓地遗存对比来看,其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晚期;目前来看,该类型应该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在辽西地区的最主要继承者之一”,详细论证容另文探讨。
    [2]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
    [3]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4]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向南的分布态势与地域文化变迁》,《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422~436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5]洪猛、王聪:《浅探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3期。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对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年代、发展等问题的认识皆出自该文。
    [1]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滦平县博物馆:《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迁安县古遗址调查》,《文物春秋》1991年第3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承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12期;张守义、赵小光:《承德市平泉县佟杖子遗址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5年第3期;郑绍宗:《有关河北长城区域原始文化类型的讨论》,《考古》1962年第12期;八幡一郎:《热河省北部:先史时代遗迹及遗物》,《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报告》第六部第三编,1940年。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丰宁土城镇石棺墓调查》,《河北省考古文集》第127~132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丰宁土城的东沟道下山戎墓》,《文物》1999年第11期。
    [5]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考古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6期;张家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家口市志》第1713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
    [6]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遗物》,《考古学报》第7册,1954年。
    [7]王为群:《河北隆化县发现的两处山戎墓群》,《文物春秋》2008年第3期。
    [1]图4.3,6~9夏家店上层文化器物分别引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科学出版社,2010年。
    [2]图4.4,13~24、34~42夏家店上层文化器物分别引自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白光:《河北丰宁早期墓葬综述》,《文物春秋》2008年第1期;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年第8期;李逸友:《内蒙古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年第6期;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198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3]图4.5,6~10、16~20夏家店上层文化器物均引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1985年。
    [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期。
    [2]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3期。
    [3]乌恩岳斯图:《张家园上层文化》,《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第252~275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71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5]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6]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7]林沄先生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一概念做了严格表述。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部地域,而是指古来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按林先生文中的论述,这一地带的“东段”大体包括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段”大体包括今天的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西段”大体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见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1]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许俊臣、刘得祯:《甘肃宁县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5期。
    [3]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99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4]庞文龙、崔玫英:《岐山王家村出土青铜器》,《文博》1989年第1期;水野清一、江上波夫:《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论丛》(乙种第一册),1935年。
    [5]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
    [6]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实习组、陕西考古所商周研究室:《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
    [7]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
    [8]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1]图4.9中境外欧亚草原文化的器物,引自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匈奴时期》,科学出版社,2008年;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2]有关“夏家店上层文化是山戎”的具体论证,参见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3]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第288~29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洪猛:《试探玉皇庙墓地所表述的社会上层》,《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第312~322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
    [5]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向南的分布态势与地域文化变迁》,《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422~436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1]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2]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第186~192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鍑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铜鍑》,《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2]高次若、王桂枝:《宝鸡县甘峪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墓葬》,《文博》1988年第4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实习组、陕西考古所商周研究室:《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
    [5]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365~385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6]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1]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2]陈畅:《岱海地区战国时期墓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杨建华、洪猛、曹建恩:《毛庆沟墓地的两种墓葬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结构》,《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杨建华、曹建恩:《试论内蒙古东周时期不同族群的性别差异》,《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第97~112页,科学出版社,2012年。吉迪著、余静译:《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21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 Sophie Legr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Karasuk culture. Antiquity,80(2006):843~879。
    [1]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66~317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2]杨建华、洪猛、曹建恩:1.《毛庆沟墓地的两种墓葬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结构》,《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杨建华、曹建恩:《试论内蒙古东周时期不同族群的性别差异》,《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第97~112页,科学出版社,2012年。
    1.原田淑人,驹井和爱.支那古兵器考·兵器篇[M].东京:东方文化学院,1932.
    2.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M].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35.
    3.梅原末治.古代北方系文物的研究[M].东京:星野书店,1938.
    4.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出土文物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5.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6.俞伟超.考古学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林沄.林沄学术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9.张家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家口市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10.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4.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5.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6.郭大顺,张星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8.姜振利.隆化文物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9.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0.孙登海.追寻远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2.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3.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6.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9.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0.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1.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2.吉迪著,余静译.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安特生.动物纹中狩猎巫术的含义[J].远东博物馆馆刊,1932(4).
    2.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遗物[J].考古学报,1954(1).
    3.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4).
    4.李逸友.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出土的铜器[J].文物,1959(6).
    5.李逸友.内蒙古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J].考古,1959(6).
    6.郑绍宗.有关河北长城区域原始文化类型的讨论[J].考古,1962(12).
    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承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62(12).
    8.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J].考古,1966(5).
    9.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J].考古学报,1973(2).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1).
    11.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J].考古,1977(1).
    12.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J].考古,1979(3).
    13.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J].考古与文物,1981(2).
    14.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下[J].考古与文物,1981(4).
    15.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
    16.张学武,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泥河子村出土一批青铜器[J].文物,1983(7)
    17.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J].考古,1983(8).
    18.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J].文物,1984(2).
    19.许俊臣,刘得祯.甘肃宁县出土西周青铜器[J].考古,1985(5).
    20.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85(6).
    21.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J].文物,1985(10).
    2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7(5).
    23.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河北阳原桑干河南岸考古调查简报[J].北方文物,1988(2).
    24.高次若,王桂枝.宝鸡县甘峪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墓葬[J].文博,1988(4).
    25.庞文龙,崔玫英.岐山王家村出土青铜器[J].文博,1989(1).
    26.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实习组,陕西考古所商周研究室.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9(1).
    27.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J].考古学报,1989(2).
    2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J].文物,1989(8).
    2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9).
    30.靳枫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葬制与主要器物特征[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3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迁安县古遗址调查[J].文物春秋,1991(3).
    32.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J].文物春秋,1991(4).
    33.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1、2).
    34.梁宝玲.天津蓟县发现青铜短剑[J].北方文物,1993(2).
    35.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J].文物春秋,1993(2).
    36.贺勇,刘建忠.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青铜墓群[J].文物春秋,1993(2).
    37.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春秋,1994(2).
    38.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滦平县博物馆.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4(3).
    39.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有关问题[J].文物春秋,1994(4).
    40.沈军山.试谈山戎的人体装饰品[J].文物春秋,1995(1).
    41.张守义,赵小光.承德市平泉县佟杖子遗址调查报告[J].文物春秋,1995(3).
    42.陈平.略论“山戎文化”的族属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5(3).
    43.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5(5).
    44.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一件春秋晚期有铭铜戈[J].文物,1996(2).
    45.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齐拉墓地调查[J].北方文物,1996(3).
    46.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J].华夏考古,1998(4).
    47.王继红.山戎文化动物纹的分布地域与年代分期[J].北京文博,1999(1).
    48.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青铜晚期墓葬[J].文物春秋,1999(6).
    49.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丰宁土城的东沟道下山戎墓[J].文物,1999(11).
    50.张汉英.丰宁五道沟门山戎文化墓葬[J].文物春秋,1999增刊.
    51.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J].中原文物,2000(5).
    52.靳枫毅,王继红.山戎文化所含燕与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J].考古学报,2001(1).
    53.王继红.山戎文化动物纹的基本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北京文博,2001(1).
    54.潘其风.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J].文物,2001(4).
    55.郑君雷.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J].文物,2005(3).
    56.邵会秋,熊增珑.冀北地区东周时期北方文化青铜短剑研究[J].文物春秋,2005(3).
    57.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
    58. Sophie Legr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Karasuk culture.[J]. Antiquity,2006.
    59.胡传耸.东周燕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J].文物春秋,2007(1、2).
    60.白光.河北丰宁早期墓葬综述[J].文物春秋,2008(1).
    61.王为群.河北隆化县发现的两处山戎墓群[J].文物春秋,2008(3).
    62.武志江.井沟子西区墓地的文化因素及文化形成过程的初步分析[J].华夏考古,2009(1).
    63.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J].考古学报,2009(2).
    64.洪猛.中国北方商周时期“弓形饰”再探[J].西域研究,2011(1).
    65.雷鹄宇.从玉皇庙文化看东周时期代戎之社会经济[J].文物春秋,2011(3).
    66.滕铭予,张亮.玉皇庙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2011(4).
    67.邵凤芝.介绍两件馆藏青铜短剑[J].文物春秋,2012(4).
    68.潘玲,于子夏.朝阳袁台子甲类墓葬的年代和文化因素分析[J].北方文物,2013(1).
    69.陶宗冶.谈玉皇庙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物春秋,2013(1).
    70.蒋刚,陆韵语.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分期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3(4).
    71.洪猛.略论玉皇庙墓地的分期与年代[J].考古,2013(10).
    72.洪猛,王聪.浅探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J].考古与文物,2014(3).
    73.滕铭予,张亮.东周时期冀北山地所见的中原文化因素[J].待刊.
    1. T. J. Arne. Die funde von Luan ping und Hsuan hua[A].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5[C]. Stockholm:1933.
    2.八幡一郎.热河省北部:先史时代遗迹及遗物[A].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报告第六部第三编[C].东京:岩波书店,1940.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A].文物资料丛刊(7)[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A].文物资料丛刊(7)[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5.高桂云,张先得.北京市出土战国燕币简述[A].中国钱币论文集[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6.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A].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A].文物资料丛刊(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8.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A].考古学文化论集(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9.靳枫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的发现及埋葬制度特征[A].北京文物与考古(三)[C].北京:密云华都印刷厂,1992.
    10.埃玛·邦克.延庆山戎文物初探[A].北京文物与考古(三)[C].北京:密云华都印刷厂,1992.
    11.乌恩.东周时期北方少数族文化遗存试析[A].北京文物与考古(三)[C].北京:密云华都印刷厂,1992.
    12.潘其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商周时期至汉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A].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口白庙墓地[A].考古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A].三晋考古(一)[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1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A].北京文物与考古(四)[C].北京:解放军1201印刷厂,1994.
    16.王丹.古簧乐器探源—延庆山戎墓出土骨片研究[A].北京文物与考古(四)[C].北京:解放军1201印刷厂,1994.
    17.韩嘉谷.从军都山东周墓谈山戎、胡、东胡的考古学文化归属[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8.郑绍宗.山戎民族及其文化[A].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19.田广金.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A].考古学文化论集(4)[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0.郑绍宗.山戎及其文化考—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性质问题[A].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专辑[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丰宁土城镇石棺墓调查[A].河北省考古文集[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2.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A].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3.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A].中国钱币论文集(4)[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4.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A].边疆考古研究(1)[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5.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鍑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的铜鍑[A].边疆考古研究(1)[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6.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A].燕京学报(新十四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7.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向南的分布态势与地域文化变迁[A].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8.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A].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9.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A].边疆考古研究(2).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0.邵会秋.从青铜短剑看东周时期冀北地区北方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A].亚细亚的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C].光州:全南大学校出版社,2007.
    31.林沄.论欧亚草原的卷曲动物纹[A].燕京学报(新二十四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杨建华,洪猛,曹建恩.毛庆沟墓地的两种墓葬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结构[A].边疆考古研究(8)[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3.靳枫毅.论玉皇庙文化[A].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4.王继红.军都山玉皇庙墓地青铜削刀研究[A].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5.王仁湘.鄂尔多斯式铜带扣研究[A].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6.杨建华.白狄东迁考—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谈起[A].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7.潘玲.平洋墓葬再研究[A].边疆考古研究(10).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8.滕铭予,王春斌.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A].边疆考古研究(10).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9.滕铭予,张亮.葫芦沟墓地的年代及相关问题[A].边疆考古研究(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0.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A].边疆考古研究研究(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1.杨建华,曹建恩.试论内蒙古东周时期不同族群的性别差异[A].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2.靳枫毅.关于军都山考古的几点认识—纪念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A].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3.滕铭予,张亮.玉皇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剑研究[A].边疆考古研究(13)[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4.井中伟,李连娣.中国北方系青铜“花格”剑研究[A].边疆考古研究(13)[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5.洪猛.试探玉皇庙墓地所表述的社会上层[A].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研究[G]//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G]//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G]//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乌恩岳斯图.玉皇庙文化[G]//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乌恩岳斯图.张家园上层文化[G]//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乌恩岳斯图.毛庆沟文化[G]//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乌恩岳斯图.夏家店上层文化[G]//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陈显求,李家治,方崚.军都山东周山戎陶器的组成和工艺研究[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9.韩汝玢,许征尼.北京市延庆县山戎墓地出土铜器的鉴定[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0.何堂坤,王继红,张宏礼.军都山玉皇庙文化墓地青铜铸造技术初步考察[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1.何堂坤,王继红,靳枫毅.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玉皇庙文化青铜合金技术初步研究[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2.何堂坤,王继红,靳枫毅.延庆玉皇庙墓地出土的铜柄铁刀及其科学分析[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3.赵汉生,王继红,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残存纺织品的检测与分析[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4.潘其风.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出土人骨的观察与研究[G]//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辛迪.两周戎狄考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王鹏.周家地墓地研究—兼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亡与流向[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畅.岱海地区战国时期墓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周海峰.燕文化研究—以遗址、墓葬为中心的考古学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苏军强.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李连娣.中国北方系青铜短剑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省滦平县发现山戎族墓葬群[N],光明日报,1977-12-9(73).
    1.佟柱臣先生、郑绍宗先生在1990年召开的“北京东周山戎文化考古成果研讨会”上的发言,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2.有关延庆县胡家营聚落址的信息,引自网络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34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