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人并称群体,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诗歌作家齐名并称,相提并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有清一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一座高峰,其并称群体数量之多、类型之富、关系之繁、传播之盛,与前代相比,显得尤其突出,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文化价值;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很值得为此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体系。本文即拟选取清代诗人并称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绪论部分,首先界定“并称”、“并称群体”的概念与范畴,其次介绍与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相关的研究成果,接着从宏观上阐述其研究意义,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
     正论凡六章。第一章《清代之前作家并称群体的流变》,简要回顾先秦两汉以迄明代作家并称群体的发展历程,以为研究清代诗人并称群体提供一定的参照。第二章《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的繁盛》,论述其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第三章《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的命名》,探析其命名的角度、方法,以及有关命名的其他某些复杂现象。第四章《清代诗人并称群体与具体作家》,讨论并称群体内部作家的创作成就与异同表现。第五章《清代诗人并称群体与诗歌流派》,分析并称群体与诗歌流派的联系和区别,与诗派领袖的关系,及其在流派发展中的作用影响等。第六章《清代诗人并称群体与诗坛风会》,以清代初、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性并称群体为例,揭示其作为诗坛风向标的意义与价值。
     附录一种,对目前所知见的清代诗人并称群体,予以示例形式介绍。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group is made up of two or more limited members, being juxtaposed comment.It is a universal and complicated phenomenon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The Qing Dynasty is the last of height peak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in Qing Dynasty were in great number,with copmplex relationships and prevalent spread,which were more significant contrast to the former times,and have certain stydying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The study of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in Qing Dynasty has broad prospects and is worth construct a specific research system. In this thesis, I try to discuss totally about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in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covers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Preface defined the conception and category of the collectively named groups, simply reviewed past research and show the write methods and meaning in study.
     Body cover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over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ollectively named author groups before Qing Dynasty,which providing us a reference fram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blooming phenomenon of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groups in Qing Dynasty,and discusses its mainly causes. Chapter three researches for the naming of collectively named author groups in Qing Dynasty, to explore the naming angles,methods and some of the complex phenomenon about naming. Chapter four analyses the single author in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groups,discuss their achievement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poetry.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groups and the poetry schools. Chapter six studies the collectively named poets groups in each period of Qing Dynasty which which has the representative,reveling its meaning and value as weather-vane of literary tide.
引文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第1册第247页。
    [汉]扬雄《羽猎赋》:“群公常伯阳朱墨翟之徒,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一,同上,第1册第406页。
    [南北朝]萧子显《南齐书》卷九《志第一》,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第1册第132页。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6册第1815页。
    [唐]魏征《隋书》卷十七,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第2册第423页。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五,同前,第1册第72页。
    ②[南北朝]魏收《魏书》卷一百零一,同前,第6册第2232页。
    ③[南北朝]魏收《魏书》卷五十二,同前,第4册第1159页。
    ④[南北朝]崔鸿《十六国春秋》卷六十四《南燕录·二》“慕容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3册,第850页。
    ⑤[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1108页。
    ⑥以上释义参罗凤竹主编《汉语大词典》各词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⑦[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二,《四部丛刊初编》第57册,第5a页。
    ⑧[南北朝]谢灵运《山居赋》,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十一,同前,第3册第2606页。
    ⑨ [唐]刘知几《史通》卷四《称谓》,《四部丛刊初编》第54册,第14b页。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第2册第461页。
    [南北朝]魏收《魏书》卷九十三,同前,第6册第2008页。
    [宋]蔡幼学《育德堂外制》卷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54册,第687页。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第341页。
    [宋]黄震《慈溪黄氏日钞》卷六十《读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9b页。
    [元]邓雅《邓伯言玉笥集》卷九,清钞本,原无页码。
    据张珊先生的考察,“齐名”一词的使用历史,比“并称”要久远的多,二者在含义上略有差异,参《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7—9页。
    张珊《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同前,第6页。
    ②[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7册第2049页。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中(下)《赏誉》,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上册第433页。
    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中册第1746—1861页:《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册第882—902页。
    张珊《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同前,第61—62页。
    丁放《简论“大历十才子”的主名暨古代名士齐名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43—45页。
    ②②吴承学《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第101—103页。
    ③娄彦刚《对古代作家并称名序排列问题的探讨——兼对元白并称先后一种解释的质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54—55页。
    ④张震英《唐诗人并称现象论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第155—158页。
    ⑤陈鸿良《中国文学史上特称观念的联想》,《怀化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第26—32页。
    ⑥柳苞《文学史作家并称刍论》,《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第24—30页。
    ⑦李福标《古代文人合称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期,第82—86页。
    ⑧尚永亮、蒋方《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第87—91页。
    ⑨郭自虎《从作家并称的接受分野看文学接受史中的道德评价因素》,《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第164—179页。
    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518—610页。
    11刘跃进《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66—167页。
    12李福标《皮陆研究》,岳麓书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53—265页。
    王世昭《论岭南三大诗家》,《自由报》第314—316期,1954年3月,第3页。
    ②陈荆鸿《岭南三大家诗简介》,《文学世界》第30期,1961年6月,第73—98页。
    ③吕永光《清初岭南三大家和岭南诗派》,《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原文未见。
    ④邝文《略论“岭南三大家”的雄直诗风》,《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120—124页。
    ⑤何天杰《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第150—154页。
    ⑥王富鹏《岭南三大家合称之始及序第》,《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6—22页。
    ⑦王德明《豪放沉郁苍凉怪奇——论清代广西著名诗人彭昱尧的诗歌创作(“杉湖十子”研究之四)》,《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杜甫、李贺等经典诗人在广西的传人——“杉湖十子”研究之三》,《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论龙启瑞诗歌创作中的节妇烈女现象——“杉湖十子”研究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从“穷而后工”到“诗能穷人”——龙启瑞对诗人命运与诗歌创作的思考(“杉湖十子”研究之六)》,《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豪放与奇幻:清代临桂诗人汪运诗论——“杉湖十子”研究之七》,《东方丛刊》2007年第3期;《论杜甫对“杉湖十子”的影响》,《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杉湖十子诗钞)的编纂及其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起止页码从略。
    姚蓉《明末云间三子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②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④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⑤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⑥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王平《探花风雅梦楼诗——王文治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刘跃进《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同前,第167页。
    ②严迪昌《清诗史》,同前,第456页。
    ③张珊《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同前,第16页。
    《荀子》中共有三处连称仲尼与子弓,分别为《非相》篇:“仲尼长,子弓短。”《非十二子》篇:“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见《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下册第73页、第97页。
    ②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第3册第742页。先秦时的文学,指广义上的文字之学,与今天所说的文学有别。
    ③《淮南子·要略》中有言:“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5月第1版,下册第704页。
    ④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序论》,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8册第2187—2188页。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313页。
    ②如“建安七子”、“邺中七子”、“邺中七才”、“邺下七子”、“建业七子”、“文章七子”、“文人七子”、“黄初七子”、“西园七子”等名称。
    张珊先生《由七个人到七个文学家——论建安“七子”说的提出与被接受》一文认为,曹丕称“七子’的本意是追忆怀念逝去者,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第130页。
    ④关于“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等名号是否产生于当时,学术一直争论不休,笔者倾向于正方的说法, 但也不排除后人附会渲染的可能。参马鹏翔《“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载《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第116—122页;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05—216页。
    ①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又与吴质书》,同前,第258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上册第66页、第67页。
    ③同上,下册第673页。
    ④同上,下册第699页。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288页。
    ②[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零二《宋之问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18册第5751页。
    ③[清]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上册第142页。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第180页。
    ②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3976页。
    ③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239页。
    郭绍虞先生《明代的文人集团》一文列举的诗人群体“以地域称者”凡三十组,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同前,上册第518—521页。地方性结社团体有九组。此外还可以补充:江苏嘉定“南翔八老”, 浙江奉化“剡源八杰”,江西“南屏三子”、“临川三子”,福建莆田“闽中二子”、“莆田四子”,等等。
    王水照《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08页。
    ②苏轼在书信中经常揄扬其门下弟子,如《答李昭玘书》曰:“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又《答张文潜县丞书》曰:“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与君[张耒]等数人耳。”见《苏轼文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第1439页、第1427页。
    ③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有云:“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间井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见《鸡肋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第171册,第11a—b页:张耒《赠李德载二首》云:“长翁波涛万顷陂,少翁峻秀千寻麓。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合蒨丽舒桃李,晁论峥嵘走金玉。六公文字满人间,君欲高飞附鸿鹄。”见《张耒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0年7月第1版,上册第214页。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同前,上册第518页。
    [清]储大文《存砚楼文集》卷十五《麟洲沈君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6册,第336页。
    “前七子”中的何景明有《六子诗》:“弘正十才子”中的李梦阳有《九子诗》:“后七子”中的李攀龙有《五子诗》,王世贞有《五子篇》、《重纪五子篇》,吴国伦有《五子诗和于鳞元美作》、《十二子诗》、《八子诗》,梁有誉、宗臣也分别作有《五子诗》;“嘉靖八才子”中的李开先,作有《九子诗》、《六十子诗》。
    [日]斋藤正谦《拙堂文话》,《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1页。
    ②[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1册,第373页。
    ③《李防诗话》第二则,《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册第40页。
    ④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63年4月第1版,下册第871页。
    ⑤如“东南五才子”、“江东三才子”、“江西十才子”、“景泰十才子”、“闽中十才子”、“弘正十才子”、“吴中四才子”、“嘉靖八才子”等。
    ⑥如元代有“儒林四杰”,明代有“吴中四杰”、“广中四杰”、“皇甫四杰”、“弘正四杰”、“明州四杰”等等。
    ①张寅彭、强迪艺《梧门诗话合校》卷首,凤凰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7页。
    ②同上,第62页、第187页、第199页、第302页、第378页。
    ③同上,第36页、第153页、第143页、第233页、第338页。
    ④同上,第428页、第427页、第447页、第265页。
    如陶樑《国朝畿辅诗传》卷十四载王维坤《赠大梁主考施愚山侍讲》诗云: “十年心醉八家诗,更熟宣城黄绢辞。”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81册,第168页。
    [清]王灿《滇八家诗选》自序,民国三十一年(1942)排印本,第2a—b页。
    ②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六:“曩欲选滇四家诗,迄未成书。近与友谈,当扩为前、后六家,剑川萧孝廉善选,深以为然,各赋一律,真令金碧生色。”所咏“前六家”即明成化、弘治间杨一清、张含,嘉靖、正德间李元阳、杨士云,明末清初间诗僧担当、苍雪。《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2册第416页。
    ③徐世昌《清诗汇》卷一百四十三戴粟珍名下附“诗话”称:“与史荻洲齐名,道光中大安二郡称诗者,推‘史戴’。”北京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下册第2291页。
    [清]吴肃公《明语林》卷十《企羡》第三十六条,黄山书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87页。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下册第580页。
    ②[清]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5册,第482页。
    ③[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卷十,中华书局1961年6月第1版,第381页。
    ④[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712册,第170页。
    ⑤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上册第123页。
    ⑥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卷一,同前,第1页。
    严迪昌《清诗史》,同前,上册第103页。
    ⑧ [清]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卷三《苇间诗钞小传》,收入《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35页。
    [清]洪亮吉《洪亮吉集·更生斋诗》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10月第1版,第3册第1244页。
    ②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4册第1483页。
    ③[清]杭世骏《词科余话》,《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19册,第722页。
    ④ [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05册第613页。
    ⑤[清]季娴《闺秀集》卷首《闺秀集选例》第一款有云:“自景德以后,风雅一道,浸遍闺阁。至万历而盛矣。启、祯以来,继起不绝。”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4册,第331页。
    ⑥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首,《清代传记丛刊》本,第34册第5页。
    ⑦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五·诗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92页。
    [清]王蕴章《然脂余韵》卷一,《民国诗话丛编》本,同前,第5册第3页。
    ②[清]袁枚《随园诗话》,凤凰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55页。
    ③[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87册,第39页。
    ④[清]王蕴章《然脂余韵》卷四,《民国诗话丛编》本,同前,第5册第91页。
    ⑤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书店1990年12月第1版,第385页。
    ⑥张寅彭、强迪艺《梧门诗话合校》卷十五(第十七至二十则),同前,第420—422页。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五十三林枝芳名下附《石濑山房诗话》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687册,第190页。
    ②徐世昌《清诗汇》卷一百八十六韩鸾仪名下附“诗话”,同前,下册第3096-3097页。
    ③陈去病《陈去病诗文集》卷四《巢南集外文·忏慧词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上册第435页。
    ④[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十八《缁流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2册,第817页。
    ⑤ [清]宋琬《宋琬全集·安雅堂未刻稿》卷六《题筠士上人诗》,齐鲁书社2003年8月第1版,第634页。
    [清]王豫《江苏诗征》卷一百八十三悟霈名下附按语,道光元年辛巳(1821)刻本,第6a-b页。
    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第108-109页。
    ③[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8册,第536页。
    ④[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四部丛刊初编》第263册,第l1a页。
    ⑤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74页。
    ⑥徐世昌《清诗汇》卷十七萧中素名下附“诗话”, 同前,上册第193页。
    [清]王昶《(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第598页。
    ⑧[清]孙锵鸣《孙锵鸣集》附诗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下册第662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3册第2055页。
    ②[清]王士祯《渔洋文集》卷十一《赐进士出身先兄东亭行述》,《王士禛全集》第3册,齐鲁书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687页。
    ③ [清]叶方霭《叶文敏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第639页。
    ④ [清]汪琬《说铃》,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215册,第533页。
    [清]惠栋《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注补》卷上“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条,《续修四库全书》第554册,第144页。
    ②[清]永路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三集部别集类存目之十《古钵集选》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下册第1657页。
    ③[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五,《王士禛全集》第5册,同前,第3761页。
    ④[清]赵执信《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第380页。
    [清]盛大士《粤东七子诗》,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卷六第1b页、卷一第1a页、卷五第1a—b页。
    ②胡传淮《张门三才子探析》,收入《张问陶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448—458页。
    [清]毛奇龄《西河集》卷四十四《益都相公佳山堂诗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0册,第376页。
    ②陈维崧、毛奇龄、吴任臣入史馆,王嗣槐留官中书舍人。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纪晓岚文集》第2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580页。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魏叔子先生事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二辑)第111册,第1694页。
    ②[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卷十一《彭躬庵七十序》,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版,中册第602页。
    [清]柴绍炳《柴省轩先生文钞》卷七,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第287页。
    ②杨钧《草堂之灵》卷十一,岳麓书社1985年3朋第1版,第206页。
    ③例如,后汉的“前有管鲍,后有庆廉”,三国的“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五氏五常,白眉最良”,西晋“二王当国,羊公无德”、“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洛中雅雅有三嘏”,梁代的“二傅、沈刘,不如一丘”,北齐的“三崔三张,不如一康”等等。
    ④ [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何思澄传》,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第3册第714页。
    ⑤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钱起小传,《唐人选唐诗新编》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第1版,第463页。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张举人凤翼”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第1版,下册第483页。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上册第170页。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中册第1068页。
    [清]王士祯《蚕尾续诗集》卷五, 《王士禛全集》第2册,同前,第1314页。
    ②[清]邵长蘅《二家诗钞》卷首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6册,第443页。
    ③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同前,第19—27页。
    [清]方溶师《蕉轩随录》卷十二“安积信叙梅村诗”条,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1版,第450451页。
    ②[清]尚镕《三家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下册第1919页。
    ③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第611页。
    [宋]佚名《宣和画谱》卷三,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9页。
    ②徐世昌《清诗汇》卷四十一,同前,上册第583页。
    ③[清]夏荃《退庵笔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28册,第419页。
    ④据孙枝蔚《溉堂集》续集卷三《王幼华明府出同人旧题五子论文图示予,因再有此作》一诗,可知孙枝蔚等曾给该图题诗,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中册第680—681页。
    ⑤[清]高士奇《苑西集》卷五《题王黄湄给谏五子论文图,即以为赠》,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6册,第683页;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四《题五诗人图》,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11册,第768页;王士祯《为幼华题五子论文图》,见《王士禛全集》第2册,同前,第1007页;潘耒《遂初堂集》诗集卷五《为王幼华给谏题五诗人图》,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230页。
    ⑥ [清]孙枝蔚《溉堂集》续集卷二,同前,中册第602页。
    ⑦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85页。
    [清]汪学金《静厓诗后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72册,第195页。
    ②[清]王文治《梦楼诗集》卷二十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450册,第568页。
    ③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1册影印乾隆间刻本《随园诗话》卷四第六十九则,称“程拱字”,而今日通行之《随园诗话》或有将“字”误作“宇”。
    ④[清]赵翼《瓯北集》卷三十二《子才书来,有松江秀才张凤举,少年美才,手绘<拜袁)、(揖赵)、(哭蒋>三图,盖子才及余并亡友心余也,自谓非三人之诗不读,可谓癖好矣。书此以复子才,并托转寄张君》,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下册第749页。
    ⑤[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第七十五则引赵翼语,同前,第368页。
    ⑥[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689页。
    [清]赵翼《瓯北诗钞》,《万有文库》第二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第1册第24—25页。
    ②[清]江标《清黄荛圃先生丕烈年谱》卷下“(道光)三年癸未六十一岁”条,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5月初版,第146页。
    ③[清]江标《清黄荛圃先生丕烈年谱》卷下“(道光)三年癸未六十一岁”条,同上。
    ④参见眭骏《问梅诗社述略》,载《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17—122页。
    ⑤参见朱则杰《方文(四壬子图)考论》,载《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第78—81页。
    ⑥王韬《蘅华馆诗录》卷四《题海天五友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558册,第478页。
    ⑦王中秀等《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附录《清末画苑纪事补白》,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10页。
    ①张岱年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08—109页。
    ②[清]傅泽洪《二家诗》卷首,康熙刻本,第1a页。
    [清]吴元润《二家诗钞》卷首,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刻本。
    ②胡潇《文化现象学》,湖南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48—249页。
    [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4册,第789-790页。
    ②[清]吴骞《愚谷文存》卷二, 《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第203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同前,第90页。
    邓乔彬《进士文化与诗可以群》,收入莫砺锋《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76页。
    参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57页。
    ④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2页、第69—70页。
    [清]杨凤苞《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第10页
    ⑥严迪昌《清诗史》,同前,第73页。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同前,上册第518页。
    ②同上,第513页。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吾党有‘三甫’,肖甫之雄爽流畅,助甫之奇秀超诣,德甫之精严稳 称,皆吾所不及也。”《历代诗话续编》本,同前,中册第1067—1068页。
    ①此外,王世贞寄吴国伦诗有云:“海内居然七子名”,赠张佳胤诗有云:“七子翩翩共邺游,座中君岂减应刘。”又云:“当时七子大名齐,谁似金瓯出御题。
    ②[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十六《嘉靖七子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591页。
    ③[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五“李应征”条:“弇州标榜‘前、后五子’而外,广为‘四十子’若似乎此外无遗贤矣。”同前,下册第441页。
    ④[清]李邺嗣《杲堂文钞》卷一《续骚堂集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53册,第676页。
    ⑤[清]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438册,第503页。
    ⑥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77页。
    ⑦[清]袁翼《邃怀堂全集·骈文笺注》卷二《书几社考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515册,第341页。
    ⑧[清]储大文《存砚楼二集》卷四《八代诗淘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9册,第458页。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集部别集类二十五《泾皋藏稿》提要,同前,下册第1513页。
    ②[清]叶燮等《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70页。
    ③[清]郭起元《介石堂集》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0册,第143-144页。
    [清]盛大士《朴学斋笔记》卷三,《嘉业堂丛书》本,第9a-11b页。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版,第2册第1305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同前,下册第1768页。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1册,同前,第213页。
    ④[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二史部传记类存目之四《祟祯阁臣行略》提要,同前,上册第563页。
    ⑤[清]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一《名者实之宾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556册,第325页。
    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历代诗话续编》本,同前,中册第1068页。
    ⑦[清]许瑶光《雪门诗草》卷八《与陆袖海谈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546册,第153页。
    ⑧[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总叙,同前,下册第1267页。
    [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一百零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1册,第126页。
    ②[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九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1册,第114页。
    ③[清]冯询《子良诗存》卷二十《题李元仲(世熊)寒支集》“七子歌诗明气数”句下自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526册,第337页。
    ④ [清]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卷七,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第3册第503页。
    ⑤[清]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文钞》卷三《洮阳诗钞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77册,第186页。
    [清]赖鲲升等《友声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4册,第652页。
    ②如钟嵘《诗品》评价诗人时称:“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或引时人语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则几乎通篇使用并列比较法,将文体相同、特征相似、或才略相近的作家并列在一起,相互参照对比,以见出彼此异同之处。如“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玚学优以得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刘琨雅壮而多风,卢谌情发而理昭”、“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刘向之奏议,旨切而调缓;赵壹之辞赋,意繁而体疏”、“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王朗发愤以托志,亦致美于序铭”等等。
    ③如南北朝时有“任沈”优劣之争,中唐以后有“李杜”优劣论、“王孟”优劣论等等。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口·序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一卷第3页。
    张寅彭《重视清代文献数量的因素》,《“如何推动清代诗学研究深入开展”笔谈》四篇之三,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56-57页。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同前,第90页。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历代诗话续编》本,同前,中册第1068页。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之二十六《西坡类稿》提要,同前,下册第1526页。
    ②如张允滋为张芬堂姊、沈纕伯姊、朱宗淑表姨母。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导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第4页。
    ②[清]朱观《国朝诗正》凡例第一款,转引自谢正光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87页。
    ③[清]顾施《盛朝诗选初集》凡例第十八款,转引自谢正光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同上,第245页。
    ④ [清]陈以刚等《国朝诗品》凡例第八款,《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第521页。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38页。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同前,第8册第2187页。
    偶有在作家身后使用,如“郊寒岛瘦”之称,即苏轼评论孟郊、贾岛时所提出。
    [清]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卷七,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17册,第189页。
    ②张珊《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同前,第26-31页。
    ①张珊《中国古代并称作家研究》,同前,第26页。
    ②[清]秦瀛《己未词科录》卷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第217页。
    ①吴承学《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娄彦刚《对古代作家并称名序排列问题的探讨——兼对元白并称先后一种解释的质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同前,下册第792页。
    [清]张埙《竹叶庵文集》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263页。
    ④周祖谟《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2页。
    [清]阮元《淮海英灵集》卷三“郭裒采”条引《梅里诗辑》语称郭“与李天榖齐名,时称‘李郭’《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第190页。
    ②[清]沈叔埏《頣彩堂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第608页。
    ③吴懋谦,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生;申涵光,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生。
    ④朱明镐,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生:周肇,约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生。
    ⑤彭孙通,崇祯四年辛未(1631)生;王士祯,崇祯七年甲戌(1634)生。
    ⑥车无咎,顺治十年癸巳(1653)生:王元复,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生。
    ⑦杨芳灿,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生;陈文述,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生。
    ⑧胡佑章《人物并称的文化心理与语言的秩序化》,《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第13页。
    ⑨ [清]朱休度《小木子诗三刻·俟宁居偶咏》卷上《钱裴山学使偕王若农明府自粤西启行,于路倡酬多什,学使绘有潇湘并棹图,赠若农携归索题》自注:“往萚石先生与丁辛老人号‘钱王’,齐名海内,诗家艳称之。”按,王又曾(丁辛其号)长于钱载(萚石其号)两岁。
    [清]赵翼《上简斋先生书》袁枚附注称:“云松常称海内才人,子才第一,心余第二,自己第三。”见袁枚等《续同人集·文类》卷四,《袁枚全集》第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357页。另,赵翼称李调元赠其诗“以‘白元刘’比‘袁蒋赵’”,即李调元《得赵云松前辈书寄怀四首》之四:“袁赵媲唐白与刘,蒋于长庆仅元侔。”见《瓯北集》卷四十四附,同前,下册第1133页。
    ②[清]丘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四:“乾嘉时称‘袁赵蒋’三家,袁第一,赵次之,蒋又次之。斯文直道,三代犹存,或欲为之翻案,次袁赵于蒋之后,则惑矣。”《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第122页。另有乾隆末年讹传程拱字所作的《拜袁揖赵哭蒋图》,或已分轩轾。
    ③[清]林昌彝《衣讔山房诗集》卷七《论诗一百又五首》之四十九:“说孝谈忠笔有神,每于精处见天真。雌黄莫信随园口,谁定三家第二人。”自注云:“铅山蒋苕生士铨。三家,蒋、袁、赵也。简斋论诗以第一人自居,以苕生为第二人,殊非确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第333页。
    ④[清]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二:“瓯北、子才一时并称。就二家论诗观之,固以瓯北为优。……蒋心余亦与子才齐名,声气相孚,而其持论有与子才不同者。”收入《黄培芳诗话三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38页。
    ⑤袁枚,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生:蒋士铨,雍正三年乙巳(1725)生;赵翼,雍正五年丁未(1727)生。
    ⑥道光《广东通志》卷三百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675册,第753页。
    ①袁嘉谷《卧雪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同前,第2册第308页。
    [清]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文集存稿》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第414页。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同前,第51页。
    ②[清]盛大士《粤东七子诗》卷一,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第1a页。
    ③[清]盛大士《粤东七子诗》卷三,同上,第10a页。
    ④[清]盛大士《粤东七子诗》自序,同上,第la页。
    ⑤ [清]盛大士《粤东七子诗》卷四,同上,第1b页。
    ⑥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八百二十四《总录部·名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16册,第514页。
    ⑦[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丛书集成初编》第1151册,第54页。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首《例言》第二十七款,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上册第20页。
    赵黎明《(少鹤先生诗钞)校注》,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87页。
    李浩《正体·表德·美称——姓名与中国古代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38页。
    ④ [清]冯景《解舂集诗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18册,第74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同前,第5册第1382—1383页。
    ②[清]曾灿《六松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5册,第552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下,《四部丛刊初编》第13册,第3b页。
    ②[美]莱斯利·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2页。
    [清]赵执信《谈龙录》,《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第1版,上册第316页。
    ②[清]宋荦《西陂类稿》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181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二十六《曝书亭集》提要,同前,下册第1523页。
    ④[清]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卷三,同前,第241页。
    ⑤[清]刘大绅《寄庵诗文钞·诗钞续附》卷八, 《云南丛书初编》本,第25a页。
    ⑥[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口》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二十六《曝书亭集》提要,同前,下册第1523页。
    ⑦[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197册,第442页。
    [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第203页。
    ②[清]樊增祥《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中册第869页。
    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中册第2222页。
    ④[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同前,第20页。
    陈顒庵《读岭南人诗绝句》,香港影印本,上册第153页。
    ⑥[清]伍崇曜《楚庭耆旧遗诗》自序,道光二十三年庚戌(1843)刻本。
    [清]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下,《王士禛全集》第6册,同前,第4798页。
    ⑧[清]王士祯《渔洋诗话》,同上,第4766页。
    [清]张际亮《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下册第1302-1303页。
    ② [清]刘彬华《岭南群雅》初集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693册,第100页。
    ③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第1版,第5978页。
    ④按,翁方纲以冯敏昌、张锦芳、胡亦常并称“岭南三子”:李文藻以黎简、张锦芳、黄丹书、吕坚并称“岭南四家”:温汝能欲合辑黎、冯诗为《岭南二大家》。
    ⑤见赵执信《赵执信全集·饴山诗集》卷十八《怀旧诗十首,人各一小传,以相识之岁月为先后尔》之十小传,同前,第324页。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一, 《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800页。
    ②[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一陆圻名下附朱彭评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册,第136页。
    ③[清]柴绍炳《柴省轩先生文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第274页。
    ④[清]钱澄之《藏山阁集·诗存》卷二,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51页。
    ⑤[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同前,下册第666页。
    ⑥[清]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上, 《王士禛全集》第6册,同前,第4767页。
    ⑦[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一百十三,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1册,第242页。
    ⑧[清]冯景《解舂集文钞》卷十二,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8册,第748页。
    ⑨[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四《屡得友朋书札感赋》十首之六云: “‘西泠十子’首驰黄,道我诗篇胜梦阳。古调新声俱第一,肩随不敢逐飞扬。”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11册,第782页。毛奇龄《西河集》卷九十九《毛稚黄墓志铭》:“维时临安诸君则有所谓‘西泠十于’者,实以稚黄为项领云。”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1册,第114页。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八《毛氏家刻序》:“钱唐毛子稚黄少负轶材,为‘西陵十子’之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501页。
    [清]查揆《筼榖文钞》卷六《倪母毛孺人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第585页。
    ②[清]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下册第1727页。
    ③[清]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703册,第574页。
    ④王礼培《小招隐馆谈艺录初编》卷三《论金元明清四代诗派》,民国排印本,第10b页。
    ⑤[清]毛先舒《潠书》卷二《题扶荔堂诗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第642页。
    ⑥[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同前,下册第703页。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一集部别集类存目八《张秦亭诗集》提要,同前,下册第1638页。
    ⑧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上册第259页。
    ⑨[清]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一:“国初海内士子至京师者,先以所作呈龚芝麓,次必谒王阮亭、汪钝翁、刘公勇。”《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下册第1665页。
    [清]熊文举《雪堂先生集选》卷首胡世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第490页。
    ②[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8册,第205页。
    ③[清]沈初《兰韵堂诗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3册,第245页。
    ④[清]袁枚《新齐谐》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788册,第396页。
    ⑤熊文举的诗名被从清诗中抹杀,又或与其诗文集在乾隆间遭禁毁,导致流传不广有关。
    ⑥[清]熊文举《雪堂先生集选》卷首,同前,第483页。
    ⑦[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同前,第205页。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上册第9页、第42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九,同前,下册第674页、第675页。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357页。
    ②[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下册第600页。
    ③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1版,第3册第1283页。
    ④[唐]释皎然《昼上人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第111册,第3页。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收入《中国古代文论管窥》(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4页。
    ②[明]朱权《西江诗法》,《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册第561—562页。
    ③[明]费经虞《雅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第45页。
    ④[明]邓云霄《冷邸小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7册,第403页。
    ⑤[清]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183页。
    ⑥同上,第142页。
    ⑦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同前,第154页。
    ①柳苞《文学史作家并称刍论》,《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第28页。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三《非相篇》,同前,上册第82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二《不苟篇》,同前,上册第48页。
    ④吴毓江《墨子校注》卷三《尚同上》,中华书局2006年2月第2版,上册第108页。
    ⑤ [明]钟惺《钟惺诗话》,《明诗话全编》本,同前,第7册第7344页。
    ⑥[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336页。
    ⑦同上,第345页。
    [清]王士祯等《师友传续录》,《清诗话》本,同前,上册第159页。
    ②[清]方世举《兰丛诗话》,《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779—780页。
    朱则杰、陈凯玲《“辽东三老”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第166—170页。
    ② [清]戴亨《庆芝堂诗集》卷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75册,第455页。
    ③同上,第455页。
    ④[清]李锴《李铁君文钞》卷上《祝豫堂诗序》,《辽海丛书》第3册,辽沈书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968页。
    ①同上。
    ②同上,第1969页。
    ③张寅彭、强迪艺《梧门诗话合校》,同前,第205页。
    [清]盛大士《朴学斋笔记》卷三,同前,第9b页。
    [清]曾灿《六松堂集·曾青藜文集》卷十二《依园七子诗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5册,第552页。
    ② [清]汪远孙《清尊集》吴德旋序,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刻本,第1a页。
    ③ [清]吴之振《八家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7册,第539页。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一“施宋”条,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版,上册第253页。
    [清]王士禄《上浮集》卷四,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9册,第182页。
    ②[清]王士祯《蚕尾续文集》卷三《考功集序》,《王士禛全集》第3册,同前,第2016页。
    ③[清]王士禄《上浮集》丙集王岩序,同前,第157页。
    ④[清]俞兆晟《渔洋诗话》序引王士祯语, 《王士禛全集》第6册,同前,第4749页。
    ⑤[清]查为仁《莲坡诗话》第一百四十八则,《清诗话》本,同前,上册509页。
    ⑥[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与施愚山书》三首之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11册,第75页。
    ⑦ [清]陈廷敬《午亭文编》卷首,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6册,第2页。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84页。
    ②孙义钧,一名义望。
    ③乔重禧,一作徐尚之。
    ④毕华珍,一作乔重禧。
    [清]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卷八《王井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06册,第12页。
    ②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四,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9册第221页。
    ③同上,341页。
    ④同上,218页。
    ⑤[清]石韫玉《独学庐初稿》卷二“辛壬试艺序”条, 《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第351页。
    [清]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卷十三《裴之事略》附徐尚之《陈小云司马传》,同前,第104页。
    ②[清]韦光黻《闻见阐幽录》,《苏州文献丛钞初编》本,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月第1版,下册第731贝。
    ③[清]吴嘉淦《仪宋堂文集》卷一《吴中七子记》,光绪五年己卯(1879)刻本,第5b页。
    ④ [荷]佛克马等《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9页。
    [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33页。
    ②[清]施闰章《怀旧篇寄严灏亭都谏》二首之二自注:“飞涛旧有“燕台七子”,今张谯明即世,宋荔裳逮系,丁飞涛谪阙外。”《施愚山集·诗集》,黄山书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册第126页
    ③[清]施闰章《同宋荔裳集严灏亭园》有句云:“畴昔在京洛,七子相追寻。”同上,第2册第157页。
    ④同上,第3册第247页。
    ⑤[清]施闰章《临江答宋荔裳西湖见寄》有句云:“十年思射虎,七子岂枯萤。 ”自注:“往同在部曹有‘燕台七子’之目。”同上,第3册第417页。
    ⑥ [清]施闰章《哭颢亭少司农》有句云: “七子诗标举,千秋兴激昂。”同上,第3册第426页。
    ⑦ [清]施闰章《施愚山集·文集》卷二十八《与萧孟昉》,黄山书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册第577页。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一,同前,上册第253页。
    ②同上。
    ③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216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952页。
    ②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1月第1版,第1页。
    ③同上,第2页。
    ④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第1版,第331页。
    [清]郭起元《介石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0册,第143页。
    ②孟二冬先生《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认为:“盛唐时期,诗人辈出”、“其间虽有‘高岑’、‘王孟’、‘李杜’之称,但也只是一般意义上并称,并非诗派概念上的诗人群体。尽管今人著作中常有‘王孟山水田园诗派’、‘高岑边塞诗派’等名号,其实只是近代学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来的,其名号的本身,就缺乏科学的依据。而中唐诗坛的情形就不同了,流派众多,异彩纷呈,诗人群体之间,不仅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与艺术风格,而且往往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54页。
    ③张宏生先生《江湖诗派研究》认为:“宋代才有‘由不自觉状态进入自觉状态’的文学流派。”“宋代诗派之异于唐,简言之,约有三点:第一,推举了诗派领袖,如江西诗之于黄庭坚……:第二,提出了明确的诗歌主张,如西昆派效义山诗风……;第三,有着强烈的变革诗风的意识,如江西派之于西昆派。”同前,第2—3页。
    参孟二冬《论韩孟诗派构成的个人因素》,载《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34页。
    ②参郭自虎《从(论语)的交友之道看“元白”并称的文化含义》,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第67页。
    ③参查洪德《关于方回诗论的“一祖三宗”说》,载《文史哲》1999年第1期,第71—77页。
    ④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同前,第329页。
    ⑤[清]郭起元《介石堂集·古文》卷六,同前,第144页。
    ⑥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356页。
    ⑦见汪国垣《汪辟疆说近代诗·近代诗派与地域》吴蔡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页。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10页。
    [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4册,第787—788页。
    ②[清]王昊《硕园诗稿》,《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6册,第451页。
    ③同上。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上册第102页。
    ②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10页。
    ③李忠明《吴伟业与王时敏父子交游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2—136页。
    ④[清]王昊《硕园诗稿》卷十三,同前。
    ⑤ [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王士祺全集》第6册,同前,第4889页。
    徐世昌《清诗汇》卷三十八周肇名下附“诗话”,同前,上册第531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四集部总集类存目之四《太仓十子诗选》提要,同前,下册第1767页。
    ③[清]姚莹《识小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辑)第55册,第2231页。
    ④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73页。
    ⑤叶君远《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第105—107页。
    ⑥[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三《林六长虞山诗序》,该序作于崇祯十年丁丑(1637)前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中册第961页。
    ⑦罗时进先生《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一文引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四“钱陆灿”条评语: “其诗不为虞山派所缚。”据此认为“虞山派”的概念在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前已形成,载《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然而“虞山诗派”一称,早在康熙间曹溶《静惕堂诗集》卷四十四《杂忆平生诗友十四首》之九自注中提到:“虞山诗派,沿袭不已。”曹溶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由此可以推断该诗作于康熙初年以前。关于这一点,李世英先生《清初诗学思想研究》、蒋寅先生《二冯诗学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等文也已指出。
    冯舒(1592—1649),字己苍,号默庵,又号癸巳老人;冯班(1602—1671),字定远,号钝吟老人。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一集部别集类存目八《冯定远集》提要,同前,下册第1642页。
    ③ [清]王应奎《海虞诗苑》凡例第一款,古处堂刻本,第1a页。
    ④张鸿《常熟二冯先生集》,民国十四年(1925)排印本。
    ⑤[清]钱谦益《牧斋杂著》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下册第952页。
    ⑥有关“二冯”诗学主张之研究,可参蒋寅先生《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二冯诗学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载《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清]冯班《钝吟老人文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6册,第566页。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四,台湾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十七编第4册,第2296页。
    ②有关“二冯”选本评点之研究,可参蒋寅先生《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载《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罗时进《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37页。
    ④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同前,第19页。
    ⑤[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下册第1576页。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同前,中册第939页。
    ②同上。
    ③[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十八,同一,下册第1576页。
    ④ [清]冯班《钝吟老人文稿·同人拟西昆体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6册.第566页。
    ⑤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同前,第184页。
    ⑥[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七,同前,第2395—2396页。
    ⑦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同前,第19页。
    ⑧同上,第88页。
    赵永纪《清初诗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30页。
    ②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五《论诗》二首之一有云: “渔洋一派唐三味,抉出诗人第一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第187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六集部诗文评类二《师友诗传录》提要有云:“盖新城诗派,以盛唐为宗。”同前,下册第1794页。
    ④ [清]李祖陶《国朝文录》“午亭文编文录引”有云: “若相国则自言诗不学阮亭派。”《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第621页。
    ⑤朱则杰、陈凯玲《“长安十子”考辨》,《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第140—143页。
    ⑥ [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五,《王士禛全集》第5册,同前,第3761页。
    [清]宋荦《西陂类稿》卷三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363页。
    ②有关“(长安)十子”对于王士祯主盟清初诗坛的作用,可参裴世俊先生《王士禛主盟清初诗坛的时间界定》,载《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7—30页;马大勇先生《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第五章《“金台十子”研究》,同前,第161—208页。
    ③ [清]宋荦《西陂类稿》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144页。
    ④严迪昌《清诗史》,同前,上册第455页。
    ⑤[清]赵执信《谈龙录》第二十八则,《清诗话》本,同前,上册第315页。
    ⑥ [清]秦瀛《己未词科录》卷六《传略》“田雯”条附按语, 《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第198页。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王士禛全集》第6册,同前,第4654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二十六《古欢堂集》提要,同前,下册第1526页。
    ③[清]颜光敏《乐圃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8册,第313页。
    ④[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8册,第292页。
    ⑤[清]王士祯《蚕尾文集》卷二《汪比部传》,《王士禛全集》第3册,同前,第1816页。
    ⑥徐世昌《清诗汇》卷四十二,同前,上册第599页。
    [清]王士祯《渔洋文集》卷二《黄湄诗选序》,《王士禛全集》第3册,同前,第1545页。
    ⑧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二十六《西陂类稿》提要,同前,下册第1526页。
    ⑨[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七《叶指挥诗序》,《四部丛刊初编》第279册,第4a页。
    ⑩ [清]王士祯《渔洋文集》卷二《嵩游诗选序》,《王士禛全集》第3册,同前,第1544页。
    周殿杰《几社述论》,《史林》1988年第1期,第41—50页。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第458—459页。
    ②[清]杜登春《社事始末》,同上,第459页。
    ③[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同前,下册第630页。
    ④[清]曹溶《静惕堂诗集》卷四十四《杂忆平生诗友十四首》之十一自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第385页。
    ⑤[清]周立勋《符胜堂集》卷首,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刻本,第1a—b页。
    ⑥[清]陈子龙《安雅堂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40页。
    ⑦参见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第七章第一节《陈子龙在云间词派生成中的作用》,2004年5月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1页。
    ⑧王树林《侯方域集校笺》卷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上册第44页。
    参见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1版,第385—400页。
    ②李宪噩(1738—1793),字怀民,号石桐、十桐,以诸生终;李宪暠(1739-1782),字叔白,号莲塘,以诸生终:李宪乔(1747—1796),字义堂,一字子乔,号少鹤,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中举,官归顺知州。
    汪国垣《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264页。
    ②有关“三李”的诗学观,可参汪国垣《论高密诗派》,同上,第137—147页:刘世南《清诗流派史》第377—388页;石玲《高密派诗人的文化品格》,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1—25页。
    ③[清]刘大绅《寄庵文钞》卷一,同前,第38b页。
    ④[清]吴振械《养吉斋余录》卷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1158册,第522页。
    ⑤[清]刘大绅《寄庵文钞》卷一,同前,第38a—b页。
    ⑥ [清]工培荀《听雨楼随笔》,巴蜀书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297页。
    ⑦[清]王芑孙《赵君遗像赞有序》,《渊雅堂全集·编年文续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413页。
    ⑧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27页。
    ⑨汪国垣《汪辟疆文集》,同前,第262页。
    赵黎明《(少鹤先生诗钞)校注》,同前,第87页。
    ②赵黎明《<少鹤先生诗钞)校注》,同前,第106页。
    ③汪国垣《论高密诗派》,同前,第263页。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六十则,评门下韩廷秀诗有云:“韩《题刘霞裳(两粤游草)》云:
    ‘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余道此诗,亦随园派。”同前,第589—590页。
    ②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3页。
    ③王英志《性灵派研究》,同上,第4页。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三十六则,同前,第255页。
    [清]袁枚《随园诗话》,同前,第627页。
    可参蒋敦复《随园诗话》“闺中三大知己”条,《袁枚全集》附录四,第8册第83页;王英志《随园“闺中三大知己”论略——性灵派研究之一》,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第101—112页。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诗集》卷三十六,同前,第2册第977页。
    参王英志《袁枚集外文<十二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兼订正其两次湖楼诗会时间的误记》,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第72—78页。
    ②[清]袁枚《随园诗话》,同前,第428页。
    ③例如嘉庆间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十九《子去鄂城,同人画寒江送别图,题诗成册以宠行。……因忆册中人,各成一绝以纪知交之盛》最末第十六首《女弟子石织蓉》有句云: “十三弟子女相如,曾羡随园老秘书。”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1册,第535页。再如,道光间陈文述《颐道堂诗外集》卷四《仓山月话图为袁公子兰村作》有句云:“十三弟子丽人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05册,第441页。《颐道堂诗选》卷十九《题金坛吴晓仙女史(闺臣)花卉画册》有句云:“随园十三女弟子,英英玉立皆名花。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第149页。
    ④[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续文集》卷二十八《赵云松瓯北集序》,同前,第4册第1755页。另外,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七《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之十九,也提到:“云松自负第三人,除却随园服蒋君。绝似延平两龙剑,化为双管斗风云。 (蒋苕生、赵云松)”据同卷前后诗歌写作时间推知,该诗作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同前,第2册第689页。再有,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第七十五则说: “赵云松观察谓余曰: ‘我本欲占人间第一流,而无如总作第三人。’盖云松辛巳探花,而于诗只推服心余与随园故也。”同前,第368页。
    ⑤赵翼此札不见收入其文集内,仅见于袁枚《续同人集·文类》卷四,《袁枚全集》第6册,同前,第357页。
    ⑥[清]赵翼《瓯北集》卷三十三《酬啬生郡博见赠韵》,后附李保泰诗有句云:“杀青更换面目奇,死蒋(心余)生袁(子才)定遭妒。”同前,下册第761页。又同书卷三十六《宝山黄平泉秀才远访草堂, 枉诗投赠,又出其旧题子才、心余及鄙人诗,以见平日瓣香,所托雅意,愧不敢当,敬次奉答》,后附黄燮鼎诗有句云: “三家词垒屹相望,旗鼓中原孰对当。”同前,下册第861页。同书卷五十一《莹溪阅拙诗奖借过甚,愧不敢当,敬酬奉答》,后附蒋骐昌诗有句云: “旗鼓相当说两家,蒋袁(子才、心余)鼎立世争夸。”同前,下册第1311页。
    [清]茹纶常《容斋诗集》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57册,第339页。
    ② [清]汪志伊《稼门诗文钞》诗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63册,第448页。
    ③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五》,同前,第306页。
    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编二十一,齐鲁书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4册第2565页。
    [清]顾有孝、赵法《江左三大家诗钞》卷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第3页。
    ②[清]熊文举《雪堂先生集选》卷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第483页。
    [清]乔亿《剑溪说诗》,《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1102页。
    ②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下册第2355页。
    关于钱谦益在清初诗坛的具体影响,可参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五十四,同前,下册第1089页。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九, 《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上册第1282页。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册,第1—2页。
    ②[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五, 《王士禛全集》第5册,同前,第3761页。
    ③[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王士禛全集》第6册,同前,第4630页。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第44册第13325页。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一,同前,上册第253页。
    ②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上册第609页。
    ③[清]屠德修、邵玘《国朝四大家诗钞》卷首,乾隆刻本,第2b页。
    ④按,康熙十九年庚中(1680)邹漪《五大家诗钞》,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熊文举并称,尚且未冠 以“国朝”之目。
    [清]刘执玉《国朝六家诗钞》邹序,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刻本,第1a页。
    ②[清]杨际昌《国朝诗话》,《清诗话续编》本,同前,下册第1689页。
    朱则杰《清诗史》,同前,第168—171页。
    ②同上,第187页。
    ③[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上册第103页。
    ④[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别集类二十六《敬业堂集》提要,下册第1528页。
    李静《关于清初“燕台七子”的几个问题》,《现代语文》2008年第1期,第28—29页。
    ②[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六载:“施愚山在刑曹,暇则与同舍郎及词英数公相倡和,为古文歌诗,称‘燕台七子’,张谯明、许菊溪、赵锦帆、严颢亭、丁飞涛、陈胤倩,暨愚山而七也。”按:此条无日期,据前一条为“顺治己亥(十六年,1659)”,后一条为“康熙戊中(七年,1668)”,据此可推知“七子”活动时间。又,此条将宋琬误作许宸(菊溪其号)。
    [清]阮元《两浙輶轩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册,第233页。
    ②[清]施闰章《施愚山集·诗集》卷九,同前,第2册第157页。
    ③[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清诗话续编》本,上册第995页。
    ④ [清]赵宾《学易庵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1册,第464页。
    ⑤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上册第245页。
    ⑥[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第275页。
    徐世昌《清诗汇》卷二十七丁澎名下附“诗话”,同前,上册第351页。
    ②[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五,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上册第110—111页。
    ③[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清稿本,原无页码。按, 《清诗话续编》本与该条文字有异。
    ④蒋寅《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兴替》,收入《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6—54页
    ⑤陈伟文《论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历程》,《中国诗学》第十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39—145页。
    [清]许承宣《金台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6册,第511页。
    ②[清]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1版,第168—169页。
    ③[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同前,上册第294页。
    ④[清]魏宪《百名家诗选》卷二十二宋琬小引, 《续修四库全书》第1624册,第644—645页。
    ⑤[清]吴之振《黄叶村庄诗集》卷二, 《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集部第237册,第693页。
    ⑥张仲谋《论吴之振的诗学观及其创作》,《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赵娜《<宋诗钞>与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清]吴之振《八家诗选》,《四库禁毁书从刊补编》第57册,第538页。
    [清]王士祯《蚕尾文集》卷一《鬲津草堂诗集序》,《王士禛全集》第3册,同前,第1799页。
    ②[清]宋荦《西陂类稿》卷三十七《奏疏》六《荐士摺([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四月十二日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473页。
    ③[清]阮元《淮海英灵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第17页。
    ④[清]钱林《文献征存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0册,第410页。
    [清]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卷三《楼村诗钞小传》,同前,第242页。
    ②[清]阮元《淮海英灵集》丙集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第124页。
    ③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上册第682页。
    ④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上册第834页。
    ⑤[清]彭启丰《芝庭文稿》卷三,《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23册,第481页。
    ⑥[清]阮元《淮海英灵集》甲集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第17页。
    钱陈群,字主敬,号香树,浙江嘉兴人。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进士,选庶吉士:在朝为官二十余年,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曾先后受到雍正、乾隆皇帝的嘉许。
    ②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乾隆四年己未(1739)始成进士.选庶吉士,时年已六十七岁,皇上因戏称之为“江南老名士”。沈德潜入仕十年间,几乎每年皆得升迁,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③[清]弘历《御制诗三集》卷二十《沈德潜、钱陈群来接走笔成什,书之各赐一通》,《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4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526页。
    ④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同前,第110页。
    ⑤[清]弘历《御制诗三集》卷四十六《沈德潜、钱陈群来接,因成是什,仍各书一通赐之》,《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5册,同前,第39页。
    ① [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7册,同前,第211—213页。
    ②[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7册,同前,第213页。
    ③朱则杰《(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全清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6册,同前,第654页。
    ② [清]弘历《御制诗五集》卷七十,《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9册,同前,第449页。
    ③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零五王昶本传,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第35册第10524页。
    ④ [清]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九引管世铭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124页。
    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上册卷首第1页。
    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第一款,同上。
    [清]钱陈群《香树斋文集》卷十三,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9册,第148页。
    ⑧ [清]钱陈群《香树斋文集》卷十四,同上,第154页。
    [清]沈德潜《归愚诗钞》弘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24册,第235页。
    ②[清]弘历《御选唐宋诗醇》卷首,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册,第1页。
    ③《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第1版,第1456页。
    ④[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五《钱文端公事略》,同前,第776页。
    ⑤前三人依次为梁诗正(1697—1763)、汪由敦(1692—1758)和张照(1691—1745)。
    [清]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第3册第478页。
    ②[清]蒋士铨《清容居士行年录》,收入《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第76页。
    [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三十三《隐君丁敬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第530页。
    ②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四,同前,第174—175页。
    ③[清]李锴《李铁君文钞》卷上《陈石间诗序》,《辽海丛书》第3册,同前,第1968页。
    ④[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二十五《虞山三布衣歌》,《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第167页。
    ⑤[清]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684册,第703页。
    ⑥《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唐培英”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226页。
    ⑦[清]闵华《澄秋阁集》一集卷四《题梅沜所辑广陵倡和录后》,《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1册,第539页。
    ⑧[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九《华亭二布衣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87页。
    ⑨[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四十二《李味霞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第327页。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文集》卷二十八《何南园诗选后序》,同前,第1763页。
    张郁明等《扬州八怪诗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3册第213页。
    ②[清]杭世骏《隐君丁敬传》,同前。
    ③[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06册,第694页。
    ④[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同上,第728页。
    ⑤[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同上,第798页。
    ⑥[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七“吴西林居士”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29页。
    [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同前,第801页。
    ⑧[清]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古体诗钞》卷十三《李铁君(盘阴八景图)为牛小竹作》,《续修四库全书》第1490册,第99页。
    ⑨ [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四十二《李味霞诗序》,同前。
    [清]袁枚《随园诗话》,同前,第239页。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版,第252—253页。
    ②朱则杰《清诗史》,同前,第230页。
    ③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77页。
    ④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⑤[清]金农《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7页。
    ⑥方盛良《清代扬州徽商与东南地区文学艺术研究——以“扬州二马”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62页。
    [清]王昶《春融堂集》卷六十五《吴西林先生小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303页。
    据王澧华先生考察,胡适是国内最早提出“宋诗运动”说法的人。胡适在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指出:“这个时代之中,大多数的诗人都属于‘宋诗运动’。”但没有作具体解释。后来,陈子展在192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一书中,第三章为《宋诗运动及其他旧派诗》,亦用到“宋诗运动”一称。次年,他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一文里,正式界定了“宋诗运动”的概念,即:“曾国藩推崇宋人苏、黄诗,和曾国藩同时的著名诗人,如郑珍、魏源、何绍基、莫友芝都喜谈宋诗,这种宗宋的风气,我们可以把它他叫作‘宋诗运动’。”详参王澧华《近代“宋诗运动”考辨》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68—171页。
    ② [清]张之洞《张文襄公诗集》诗集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第604页。
    ③关于郑、莫二人的行年事迹,参见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
    ④参见蒋寅《郑珍诗学刍议》,载《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第76—82页。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诗文集》文集卷三, 《四部丛刊初编》第309册,第8b页。
    ②杨祖恺《莫友芝一家的学术活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3期:吕友仁《乾嘉朴学传黔省“西南大师第一人”郑珍学术成就表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③[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同前,上册第275页。
    ④徐世昌《清诗汇》,同前,上册第787页。
    ⑤收入郁达夫《闲书》,民国三十年(1941)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排印本,第175—176页。
    ⑥陈衍《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上册第6页。
    同上,上册第291页。
    ②同上.上册第6页。
    ③同上,上册第382页。
    ④同上,上册第37—38页。
    ①陈衍《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上册第688页。
    ②[清]郑珍《巢经巢诗钞笺注》前集卷七,巴蜀书社1996年3月第1版,上册第595页。
    ③[清]郑珍《巢经巢文集》卷四,民国三年(1914)刻本,第12a页。
    ④同上,第32b页。
    ⑤[清]郑珍《巢经巢诗诗钞笺注》前集卷三《追寄莫五北上》,同前,上册第211页。
    ⑥[清]郑珍《巢经巢文集》卷四《送黎莼斋表弟之武昌序》,同前,第25b页。
    ⑦[清]郑珍《巢经巢诗诗钞笺注》附录五,同前,下册第1514页。
    陈衍《陈衍诗论合集》,同前,上册第382页。
    ②[清]莫友芝《郘亭遗诗》卷三,《莫友芝诗文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314页。
    ③[清]莫友芝《郘亭遗诗》卷二,同上.第290页。
    [清]莫友芝《郘亭遗诗》卷四,同上,第334页。
    钱仲联《清诗纪事·道光朝卷》,同前,第10025页。
    陈衍《近代诗钞》,民国十二年(1923)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第1册第1页。
    ①陈衍《近代诗钞》卷首序,同上,第1册第1页。
    ②[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五《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温柔敦厚,诗教也。’此语将《三百篇》根柢说明,将千古做诗人用心之法道尽。诗要……又要扶持纲常,涵抱名理。”《何绍基诗文集》第2册,岳麓书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729—730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第1版,第30页。
    ④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饮冰室文集点校》第六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600页。
    ⑤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同上,第3601页。
    ⑥同上。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61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同前,第2页。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集,同前,第1827页。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同前,第308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35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四十七则:“余与观云至今未识面,今春贻以一影像,媵一绝句云:……观云报我一影像,亦媵一偈云:……。”第35页。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收入《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同前,第93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同前,第21页。
    ②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同前,第3602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49页。
    同上。
    ⑤同上。
    ⑥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38页。
    ⑦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下册第762页。
    ⑧郭延礼先生《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一书,认为该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第238页。但据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八该诗,同卷前两题《乙未[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九月初三夜招袁重黎……》,及后一题《上黄鹤楼》自注云:“乙未五月客鄂,方与客登楼,忽闻台湾溃弃之报遂兴尽而返。”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使俄密约已以胶州许之一。”可知该诗当作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至二十二年五月之间。
    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同前,第238页。
    赵慎修《谈近代“诗界革命”》,《文史知识》1988年第5期,第10页。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同前,第1824—1832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同前,第2页。
    ⑤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35页。
    梁启超《广诗中八贤歌》,《饮冰室文集点校》第六集,同前,第3735页。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21页。
    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53页。
    杨世骥《(诗界潮音集)》,收入牛仰山《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概论·诗文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220页。
    《安雅堂稿》 [清]陈子龙撰,孙启治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百名家诗选》(《皇清百名家诗》) [清]魏宪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7册,影印康熙枕江堂刻本
    《北江诗话》 [清]洪亮吉撰,陈迩冬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藏山阁集》 [清]钱澄之撰,汤华泉校点,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第1版
    《曹丕集校注》 [三国]曹丕撰,魏宏灿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草堂之灵》 杨钧撰,岳麓书社1985年3月第1版
    《册府元龟》 [宋]王钦若、杨亿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2—919册
    《柴省轩先生文钞》 [清]柴绍炳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影印康熙刻本
    《常熟二冯先生集》 [清]张鸿辑,民国十四年(1925)排印本
    《巢经巢诗钞笺注》 [清]郑珍撰,白敦仁笺注,巴蜀书社1996年3月第1版
    《巢经巢文集》 [清]郑珍撰,民国三年(1914)刻本
    《陈去病诗文集》 陈去病撰,殷安如、刘颍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陈石遗集》 陈衍撰,陈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陈衍诗论合集》 陈衍撰,钱仲联编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池北偶谈》 [清]王士祯撰,靳斯仁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版
    《初月楼闻见录》 [清]吴德旋撰,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17册,影印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
    《楚庭耆旧遗诗》 [清]伍崇曜辑,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至三十年庚戌(1850)刻本
    《春融堂集》[清]王昶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1438册,影印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塾南书舍刻本
    《纯常子枝语》 [清]文廷式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165册,影印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
    《词科余话》 [清]杭世骏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19册,影印乾隆道古堂刻本
    《慈溪黄氏日钞》 [清]黄震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存砚楼二集》 [清]储大文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9册,影印乾隆京江张氏刻十九年甲戌(1754)储孙球等刻本
    《存砚楼文集》 [清]储大文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6册
    《大历诗风》 蒋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戴氏三俊集》 [清]汪曰桢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18册,影印《荔墙丛刻》本
    《邓伯言玉笥集》 [元]邓雅撰,清钞本
    《滇八家诗选》 [清]王灿辑,民国三十一年(1942)排印本
    《冬心先生画竹题记》 [清]金农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读岭南人诗绝句》 陈顒庵撰,香港影印本
    《独学庐初稿》 [清]石韫玉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1467册,影印清写刻《独学庐全稿》本
    《杜诗论文》 [清]吴见思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册,影印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常州岱渊堂刻本
    《钝吟老人文稿》 [清]冯班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6册,影印康熙陆贻典等刻《钝吟全集》本
    《钝吟杂录》 [清]冯班撰,台湾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七编第4册
    《二家诗》 [清]傅泽洪辑,康熙刻本
    《二家诗钞》 [清]邵长蘅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6册,影印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刻本
    《二家诗钞》 [清]吴元润辑,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刻本
    《二介诗钞》 [清]夏孙桐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影印《陶社丛书》本
    《二知轩文存》 [清]方浚颐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56册,影印光绪四年戊寅(1878)刻本
    《樊樊山诗集》 [清]樊增祥撰,涂小马、陈宇俊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分甘余话》 [清]王士祯撰,张世林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1版
    《芙蓉山馆全集》 [清]杨芳灿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77册,影印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活字印本
    《符胜堂集》 [清]周立勋撰,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刻本
    《复社纪略》 [清]陆世仪撰,《续修四库全书》第438册,影印清钞本
    《陔余丛考》 [清]赵翼撰,中华书局1963年4月第1版
    《溉堂集》 [清]孙枝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影印康熙刻本
    《杲堂文钞》 [清]李邺嗣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53册,影印《四明丛书》本
    《觚剩》 [清]钮琇撰,南炳文、傅贵久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古夫于亭杂录》 [清]王士祯撰,赵伯陶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1版
    《古欢堂集》 [清]田雯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
    《古文辞通义》 王葆心编撰,熊礼汇标点,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归愚诗钞》 [清]沈德潜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24册,影印清刻本
    《闺秀集》 [清]季娴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4册,影印清钞本
    《国朝畿辅诗传》 [清]陶樑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681册,影印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红豆树馆刻本
    《国朝六家诗钞》 [清]刘执玉辑,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诒燕楼刻本
    《国朝诗品》 [清]陈以刚、陈以枞、陈以明辑,《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影印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棣华书屋刻本
    《国朝四大家诗钞》 [清]屠德修、邵王玘辑,乾隆刻本
    《国朝文录》 [清]李祖陶辑, 《续修四库全书》第1671—1672册,影印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
    《国朝先正事略》 [清]李元度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二辑)第111册,影印本
    《(道光)广东通志》 [清]阮元等纂修,《续修四库全书》第669—675册,影印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
    《海虞二冯研究》 陈望南撰,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何绍基诗文集》 [清]何绍基撰,《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编,岳麓书社2008年11月第1版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蘅华馆诗录》 [清]王韬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58册,影印光绪六年丙戌(1826)铅印《弢园丛书》本
    《洪亮吉集》 [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10月第1版
    《侯方域集校笺》 [清]侯方域撰,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注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后汉书》 [南北朝]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淮海英灵集》 [清]阮元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影印嘉庆三年戊午(1798)小琅嬛仙馆刻本
    《黄培芳诗话三种》 [清]黄培芳撰,管林标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黄叶村庄诗集》 [清]吴之振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7册,影印康熙刻本
    《己未词科录》 [清]秦瀛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影印嘉庆刻本
    《纪晓岚文集》 [清]纪昀撰,孙致中、吴思扬、王沛霖、韩嘉祥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寄庵诗文钞》 [清]刘大绅撰, 《云南丛书初编》本
    《稼门诗钞》 [清]汪志伊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63册,影印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刻后印本
    《兼济堂文集》 [清]魏裔介撰,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
    《简松草堂诗集》 [清]张云璈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471册,影印道光刻《三影阁丛书》本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中华书局1995年1月第1版
    《江苏诗征》 [清]王豫辑,道光元年辛巳(1821)刻本
    《江苏艺文志》(镇江卷)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江左十五子诗选》 [清]宋荦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6册,影印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刻本
    《蒋士铨研究资料集》 上饶师专中文系历代作家研究室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蕉轩随录、续录》 [清]方溶师撰,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1版
    《解舂集诗文钞》 [清]冯景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8册,影印乾隆卢氏刻《抱经堂丛书》本
    《介石堂集》 [清]郭起元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0册,影印乾隆刻本
    《金台集》 [清]许承宣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6册,影印康熙衣德堂刻本
    《近代诗钞》 陈衍辑,民国十二年(1923)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静惕堂诗集》 [清]曹溶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影印雍正三年乙巳(1725)利瓦伊钧刻本
    《静压诗后稿》 [清]汪学金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472册,影印乾隆刻嘉庆增修本
    《静娱亭笔记》 [清]张培仁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181册,影印清刻本
    《静志居诗话》 [清]朱彝尊撰,姚祖恩辑,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旧唐书》 [五代]刘晌撰,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 [清]孔尚任撰,徐振贵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10月第1版
    《孔尚任诗文集》 [清]孔尚任撰,汪蔚林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
    《兰韵堂诗文集》 [清]沈初撰,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3册,影印乾隆刻本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清]陈康祺撰,晋石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 版
    《乐圃集》 [清]颜光敏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8册,影印康熙刻《十子诗略》本
    《冷邸小言》 [清]邓云霄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7册,影印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邓氏家刻本
    《李铁君文钞》 [清]李锴撰,《辽海丛书》第3册,辽沈书社1985年3月第1版
    《历代妇女著作考》 胡文楷编著,张宏生等增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历代诗话》 [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梁启超年谱长编》 丁文江、赵丰田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梁书》 [唐]姚思廉著,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
    《两浙輶轩录》 [清]阮元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1684册,影印嘉庆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钱塘陈氏种榆仙馆刻本
    《两浙輶轩续录》 [清]潘衍桐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685—1687册,影印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浙江书局刻本
    《辽东三家集》 荣文祚辑,中国书店1985年刷印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
    《列朝诗集小传》 [清]钱谦益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第1版
    《岭南群雅》 [清]刘彬华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693册,影印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玉壶山房刻本
    《岭南三大家诗选》 [清]王隼辑,《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影印康熙刻本
    《岭南三大家研究》 王富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留溪外传》 [清]陈鼎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2册,影印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自刻本
    《柳南随笔、续笔》 [清]王应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柳亭诗话》 [清]宋长白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1册,影印康熙天茁园刻本
    《六松堂集》 [清]曾灿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5册,影印清钞本
    《龙性堂诗话续集》 [清]叶矫然撰,清稿本
    《论语集释》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
    《吕晚村先生文集》 [清]吕留良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1册,影印康熙天盖楼刻本
    《梦楼诗集》 [清]王文治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50册,影印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食旧堂刻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补修本
    《梦苕庵论集》 钱仲联著,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版
    《民国诗话丛编》 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廖可斌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1版
    《明末清初诗论研究》 孙立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 何宗美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明末云间三子研究》 姚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周准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莫友芝年谱长编》 张剑著,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
    《莫友芝诗文集》 [清]莫友芝撰,张剑、陶文鹏、梁光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墨子校注》 [战国]墨翟撰,吴毓江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2月第2版
    《牧斋初学集》 [清]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牧斋有学集》 [清]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牧斋杂著》 [清]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南齐书》 [南北朝]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
    《瓯北集》 [清]赵翼撰,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瓯北诗钞》 [清]赵翼撰,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蓬山两寓贤诗钞》 汤溶辑,民国十一年(1922)排印本
    《毗陵六逸诗钞》 [清]庄令舆、徐永宣辑,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刻本
    《皮陆研究》 李福标著,岳麓书社2007年7月第1版
    《朴学斋笔记》 [清]盛大士撰,《嘉业堂丛书》本
    《曝书亭集》 [清]朱彝尊撰,《四部丛刊初编》第278-280册,影印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刻本
    《七录斋诗文合集》 [明]张溥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影印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刻本
    《潜研堂文集》 [清]钱大昕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影印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刻本
    《清稗类钞》 徐珂编撰,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
    《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 马大勇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谢正光、佘汝丰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清初诗歌》 赵永纪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江庆柏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 叶君远著,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
    《清代文化与浙派诗》 张仲谋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清代扬州徽商与东南地区文学艺术研究——以“扬州二马”为中心》 方盛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 [清]弘历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影印光绪补刻本
    《清黄荛圃先生丕烈年谱》 [清]江标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5月初版
    《清人别集总目》 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柯愈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翁照、周准辑,中华书局1975年11月第1版
    《清诗话》 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1版
    《清诗话考》 蒋寅著,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
    《清诗话续编》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清诗汇》 徐世昌辑,北京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清诗纪事》 钱仲联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清诗纪事初编》 邓之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
    《清诗流派史》 刘世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诗史》 朱则杰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清诗史》 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清诗与传统——以山左与江南个案为例》 石玲、王小舒、刘靖渊著,齐鲁书社2008年12月第1版
    《清史稿》 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 章钰等编,中华书局1982年4月第1版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王绍曾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1版
    《清史列传》 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第1版
    《清尊集》 [清]汪远孙辑,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钱塘振绮堂刻本
    《庆芝堂诗集》 [清]戴亨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75册,影印《辽海丛书》本
    《秋室集》 [清]杨凤苞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影印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陆心源刻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
    《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全浙诗话》 [清]陶元藻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703册,影印嘉庆元年丙辰(1796)怡云阁刻本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人境庐诗草笺注》 [清]黄遵宪撰,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 王水照、吴鸿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容斋诗集》 [清]茹纶常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57册,影印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刻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嘉庆四年己未(1799)十三年戊辰(1808)增修本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 [清]郑方坤等撰,程千帆、杨扬整理,杨扬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三国志》 [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山东文献书目》 王绍曾著,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
    《上浮集》 [清]王士禄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9册,影印清初刻增修本
    《社事始末》 [清]杜登春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影印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刻《艺海珠尘》(革集)本
    《诗品注》 [南北朝]钟嵘撰,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
    《诗薮》 [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
    《施愚山集》 [清]施闰章撰,何庆善、杨应芹点校,黄山书社1992年5月至1993年6 月第1版
    《十六国春秋》 [南北朝]崔鸿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3册
    《史通》 [唐]刘知几撰,《四部丛刊初编》第54册,影印万历刻本
    《释名》 [东汉]刘熙撰,《丛书集成初编》第1151册
    《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 莫砺锋编,凤凰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说铃》 [清]汪琬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215册,影印《啸园丛书》本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四部丛刊初编》第13册,影印北宋刻本
    《硕园诗稿》 [清]王昊撰,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6册,影印五石斋钞本
    《思伯子堂诗文集》 [清]张际亮撰,王飙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
    《宋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宋书》 [南北朝]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宋琬全集》 [清]宋琬撰,辛鸿义、赵家斌点校,齐鲁书社2003年8月第1版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欧阳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宋元学案》 [清]黄宗羲撰,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版
    《(同治)苏州府志》 [清]冯桂芬等纂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7—10册,影印光绪九年癸未(1883)刻本
    《苏州文献丛钞初编》 王稼句编辑,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随园诗话》 [清]袁枚撰,王英志校点,凤凰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邃怀堂全集》 [清]袁翼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15册,影印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袁镇嵩刻本
    《孙锵鸣集》 [清]孙锵鸣撰,胡珠生编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潠书》 [清]毛先舒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影印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
    《遂初堂文集》 [清]潘耒《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1418册,影印康熙刻本
    《太仓十子诗选》 [清]吴伟业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4册,影印顺治刻本
    《太乙舟诗集》 [清]陈用光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影印咸丰四年甲寅(1854)孝友堂刻本
    《探花风雅梦楼诗——王文治研究》 王平著,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唐人选唐诗新编》 傅璇琮编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
    《唐音癸签》 [明]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天真阁集》 [清]孙原湘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87—1488册,影印嘉庆五年庚申(1800)刻增修本
    《听雨楼随笔》 [清]王培荀撰,魏尧西点校,巴蜀书社1987年10月第1版
    《退庵笔记》 [清]夏荃撰,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28册,影印清钞本
    《退庵随笔》 [清]梁章钜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197册,影印道光刻本
    《晚清四十家诗钞》 吴闿生编,寒碧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万首论诗绝句》 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汪辟疆文集》 汪国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汪辟疆说近代诗》 汪国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王士禛全集》 [清]王士祯(禛)撰,袁世硕主编,齐鲁书社2007年6月第1版
    《王水照自选集》 王水照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王渔洋事迹征略》 蒋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 蒋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魏书》 [南北朝]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
    《魏叔子文集》 [清]魏禧撰,胡守仁、姚品文、王能宪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版
    《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 [美]莱斯利·怀特著,曹锦清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文化现象学》 胡潇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1版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章学诚撰,仓修良编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文心雕龙注》 [南北朝]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文学社会学》 [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著,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 [荷]佛克马、蚁布思演讲,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吴梅村全集》 [清]吴伟业撰,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 版
    《梧门诗话合校》 [清]法式善撰,张寅彭、强艺迪编校,凤凰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五百石洞天挥麈》 [清]丘炜萲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影印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丘氏粤垣刻本
    《午亭文编》 [清]陈廷敬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6册
    《戊戌六君子遗集》 张元济辑,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西陂类稿》 [清]宋荦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
    《西河集》 [清]毛奇龄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0—1321册
    《西江诗话》 [清]裘君弘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8册,影印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妙贯堂刻本
    《西陵十子诗选》 [清]毛先舒、柴绍炳辑,顺治七年庚寅(1650)刻本
    《西泠五布衣遗著》 [清]丁丙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05—106册,影印钱塘丁氏当归草堂刻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闲书》 郁达夫撰,民国三十年(1941)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排印本
    《香树斋文集》 [清]钱陈群撰,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9册,影印乾隆刻本
    《香苏山馆诗集》 [清]吴嵩梁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1490册,影印清木犀轩刻本
    《啸亭杂录》 [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
    《新订清人诗学总目》 张寅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新齐谐》 [清]袁枚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788册,影印乾隆嘉庆间刻《随园三十种》本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续甬上耆旧诗》 [清]全祖望辑,方祖猷、魏得良、孙汝琦、方同义点校,杭州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学易庵诗集》 [清]赵宾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1册,影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刘植等刻本
    《雪门诗草》 [清]许瑶光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46册,影印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刻本
    《雪堂先生集选》 [清]熊文举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影印顺治刻本
    《雪桥诗话》,《续集》、《三集》,《余集》 杨钟羲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1991 年8月(中间两种相同),1992年1月第1版
    《荀子集解》 [战国]荀况撰,王先谦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
    《雅伦》 [明]费经虞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影印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刻本
    《盐铁论》 [西汉]桓宽撰,《四部丛刊初编》第57册,影印明刻本
    《扬州八怪诗文集》 卞孝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叶文敏公集》 [清]叶方霭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影印钞本
    《衣讔山房诗集》 [清]林昌彝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影印同治二年癸亥(1863)广州刻本
    《仪宋堂文集》 [清]吴嘉洤撰,光绪五年己卯(1879)刻本
    《颐彩堂诗钞》 [清]沈叔埏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影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沈维鐈刻本
    《颐道堂诗选、外集、文集》 [清]陈文述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1506册,影印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刻道光增修本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第1版
    《饮冰室文集点校》 梁启超撰,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友声集》 [清]赖鲲升、赖凤升、赖纬邺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4册,影印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赖氏霞绮园刻本
    《愚庵小集》 [清]朱鹤龄撰,虞思征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1版
    《愚谷文存》 [清]吴骞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影印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刻本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注补》 [清]惠栋撰,《续修四库全书》第554册,影印惠氏红豆斋刻本
    《育德堂外制》 [宋]蔡幼学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54册,影印《敬乡楼丛书》本
    《渊雅堂全集》 [清]王芑孙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1481册,影印嘉庆刻本
    《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 [清]叶燮等撰,霍松林、杜维沫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袁枚全集》 [清]袁枚等撰,王英志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元稹集》 [唐]元稹撰,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
    《粤东七子诗》 [清]盛大士辑,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
    《粤东诗海》 [清]温汝能辑,吕永光等整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筼毅文钞》 [清]查揆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影印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菽原堂刻本
    《曾文正公诗文集》 [清]曾国藩撰, 《四部丛刊初编》第309册,影印原刻本
    《张文襄公诗集》 [清]张之洞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影印民国十七年(1928)刻《张文襄公全集》本
    《张问陶研究文集》 胡传淮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照隅室杂著》 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赵执信全集》 [清]赵执信撰,赵蔚芝、刘聿鑫校点,齐鲁书社1993年7月第1版
    《浙西六家诗钞》 [清]吴应和、马洵等辑,道光七年丁亥(1827)刻本
    《震川先生集》 [明]归有光撰,《四部丛刊初编》第263册,影印康熙刻本
    《正体·表德·美称——姓名与中国古代文化》 李浩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芝庭文稿》 [清]彭启丰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23册,影印乾隆刻增修本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 [清]王昶等纂修, 《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影印嘉庆七年壬戌(1802)刻本
    《识小录》 [清]姚莹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辑)第55册,影印本
    《中国丛书广录》 阳海清编撰,陈彰璜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施廷镛编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 梁乙真著,上海书店1990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增补本) 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 刘跃进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概论·诗文卷) 牛仰山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 郭延礼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中国诗学》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第1版
    《中国思维偏向》 张岱年、成中英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中国文学批评》 方孝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
    《昼上人集》 [唐]释皎然撰,《四部丛刊初编》第111册,影印景宋精钞本
    《竹叶庵文集》[清]张埙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影印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刻本
    《子良诗存》 [清]冯询撰, 《续修四库全书》第1526册,影印清刻本
    《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 周祖谟撰,《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简论“大历十才子”的主名暨古代名士齐名的原因》 丁放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中国文学史上特称观念的联想》 陈鸿良撰,《怀化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论韩孟诗派构成的个人因素》 孟二冬撰,《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文学史作家并称刍论》 柳苞撰,《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 吴承学撰,《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
    《(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全清诗>》 朱则杰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关于方回诗论的“一祖三宗”说》 查洪德撰,载《文史哲》1999年第1期
    《古代文人合称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李福标撰,《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 罗时进撰,《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王士禛主盟清初诗坛的时间界定》 裴世俊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对古代作家并称名序排列问题的探讨——兼对元白并称先后一种解释的质疑》 娄彦刚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重视清代文献数量的因素》 张寅彭撰,《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近代“宋诗运动”考辨》 王澧华撰,《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吴伟业与王时敏父子交游考论》 李忠明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 尚永亮、蒋方撰,《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 罗时进撰,《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关于清初“燕台七子”的几个问题》 李静撰,《现代语文》2008年第1期
    《郑珍诗学刍议》 蒋寅撰,《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
    《二冯诗学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 蒋寅撰, 《文史哲》2008年第1期
    《岭南三大家合称之始及序第》 王富鹏撰,《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从作家并称的接受分野看文学接受史中的道德评价因素》 郭自虎撰,《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
    《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 蒋寅撰,《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唐诗人并称现象论析》 张震英撰,《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
    《“辽东三老”考辨》 朱则杰、陈凯玲撰,《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
    《从(论语)的交友之道看“元白”并称的文化含义》 郭自虎撰,《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
    《“长安十子”考辨》 朱则杰、陈凯玲撰,《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少鹤先生诗钞)校注》 赵黎明撰,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指导教师:潘琦、梁扬
    《云间词派研究》 李越深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指导教师:吴熊和
    《中国古代作家并称研究》 张珊撰,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指导教师:张伯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