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老舍研究作为学术之林的一棵小树,老舍研究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成败,既受文学批评的深刻影响,也丰富着文学批评的内容,反映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变化及进退得失。在折射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建设和发展的整体形态及其问题的同时,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就每个时段文学批评的概况、老舍研究反映的批评形态、老舍研究对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三十年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偏离主流批评,呈现的是审美的,客观的批评形态,反映出新鲜的走向;四十年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受抗战影响,注重社会演绎的批评形态达到了空前统一,但老舍在抗战通俗文艺的贡献以及老舍的民族精神都是值得赞扬的;十七年时期政治意识一体化的批评大行其道,老舍研究虽也沿着这一批评形态发展,但在折射文学批评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方面作出贡献;新时期文学批评呈现繁荣和多元化局面,老舍研究在多元化的批评环境中取得辉煌的成绩;九十年代末世纪初文学批评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呈现了“媒体化”、“概念化”、“泛文化”的局面,老舍研究在“边缘化”的沉寂与徘徊中追寻新的发展。
The study of Lao as academic forest of a small tree, the study of Lao she's generation, development, change and success or failure, be affected by both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reflects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and dilemma gain and loss. On the refracted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attern and its problems, but also has the unique value.
     This paper will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study of Lao she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nd each timeslot literary criticism profiles, the study of Lao reflect critical form, the study of Lao of modern literature criticism contribution problems such as brief analysi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1930s: the study of Lao deviation mainstream criticism, presents is aesthetic, objective critical form, reflecting the fresh towards; In the 1940s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study of Lao resistance,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influence by deductive critical form reached unprecedented unification, but Lao she in Anti-Japanese War pop art contribution and Lao she's national spirit is praiseworthy, Seventeen years period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integration of criticism is popular, the study of Lao she although also along the critical form development, but in reflec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by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aspects contribute, In the new period of literary criticism flourishing and diversified situation, the study of Lao she in a diversity of criticism environment in achieving brilliant achievement, In the late 1990s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presents the " medium", "conceptualization", "pan culture" aspect, the study of Lao she marginalization "in" the silence and wandering in search of new development.
引文
①老舍:《樱海集·序》4页,《老舍小说全集第十卷—樱海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1日出版。
    ①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72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朱自清:《<语文影及其他>序》78页,《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
    ③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序萧望卿<陶渊明批评>》23页,《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④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72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①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72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李长之:《产生批评文学的条件》,《李长之批评文集》第37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李长之:《产生批评文学的条件》,《李长之批评文集》第37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李长之:《产生批评文学的条件》,《李长之批评文集》第37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③李长之:《<猫城记>》,《国闻周报》第11卷第2期,1934年1月。
    ④李长之:《〈老舍〉?离婚》,《文学季刊》创刊号1页,1934年1月。
    ①李长之:《〈老舍〉?离婚》,《文学季刊》创刊号2页,1934年1月。
    ②李长之:《送老舍曹禺出国》,《大公报》副刊《文艺》2页,1946年3月3日。
    ③李长之:《送老舍曹禺出国》,《大公报》副刊《文艺》2页,1946年3月3日。
    ①许杰:《论<骆驼祥子>》,《文艺新辑》第1辑5页,1948年10月版。
    ①胡风:《祝老舍先生创作二十年》,《新华日报》3页,1944年4月17日。
    ①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第270-271页,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①廖承志:《贺〈龙须沟〉演出成功》,《光明日报》,1951年3月1日。
    ②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人民日报》,1951年3月4日。
    ③思基:《谈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龙须沟〉》,《生活与创作论集》第11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①该段引文均见《座谈老舍的<茶馆>》,《文艺报》,1958年第1期。
    ②思基:《谈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龙须沟〉》,《生活与创作论集》第11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①该段引文均见《座谈老舍的<茶馆>》,《文艺报》,1958年第1期。
    ②思基:《谈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龙须沟〉》,《生活与创作论集》第117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①此处的新时期是指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
    ①沈雁冰:《老舍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人民日报》,1978年6月4日。
    ①谢昭新:《谈谈老舍的<骆驼祥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6期。
    ②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
    ①王润华:《〈骆驼祥子〉中〈黑暗的心〉的结构──老舍与康拉德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期。
    ②史承钧、任斌:《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③董炳月:《卢梭与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④谢昭新:《老舍与吴梅村比较论》,1994年7月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会后发表于《安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⑤谢昭新:《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⑥王晓琴:《国民灵魂与人生模式:阿Q与祥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①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②周关东:《老舍小说比喻撷英》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铃木出版株式会社,1987年版。
    ③刘诚言:《老舍幽默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版。
    ④徐德明:《老舍的风格与幽默》37页,《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①王晓琴:《老舍新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②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
    ③石兴泽:《老舍文化心理发展嬗变轨迹》176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①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35页,《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②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吴小美、魏韶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④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①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第199—23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②谢昭新:《老舍散文艺术欣赏》179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2期。
    ①石兴泽:《平民作家老舍──关于老舍的一种阅读定格》,《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关纪新:《论旗人作家老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③关纪新:《老舍民族心理刍说》,《《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④关纪新:《老舍的大众化意义》,《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⑤徐德明:《老舍小说的叙事学价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⑥徐德明:《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⑦徐德明:《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
    ⑧徐德明:《从〈离婚〉看老舍的小说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2期。
    ⑨何云贵:《试论老舍小说创作的传奇叙事品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⑩王卫东:《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老舍小说的讽刺艺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马云:《冲突与融合──老舍小说叙事的一个文化模式》,《崔恩抑、高玉琨走近老舍》,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②马云:《老舍小说的讽喻化叙事个性》,《老舍与二十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谢昭新:《论老舍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④王晓琴:《文化精神的求索──老舍与二十世纪论之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石兴泽:《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
    ⑥石兴泽:《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⑦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⑧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①吴小美:《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87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1谢昭新:《论老舍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2谢昭新:《谈谈老舍的<骆驼祥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6期。
    3谢昭新:《老舍与吴梅村比较论》,1994年7月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谢昭新:《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谢昭新:《老舍散文艺术欣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2期。
    6徐德明:《老舍的风格与幽默》,《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7徐德明:《老舍小说的叙事学价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徐德明:《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9徐德明:《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
    10徐德明:《从〈离婚〉看老舍的小说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2期。
    11石兴泽:《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东岳论丛》,2003年第
    3期。
    12石兴泽:《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13石兴泽:《老舍文化心理发展嬗变轨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14石兴泽:《平民作家老舍——关于老舍的一种阅读定格》,《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5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16吴小美:《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17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
    18王晓琴:《国民灵魂与人生模式:阿Q与祥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19王晓琴:《文化精神的求索——老舍与二十世纪论之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0李长之:《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主张》,《现代》第3卷第4期。
    21李长之:《〈老舍〉?离婚》,《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
    22关纪新:《论旗人作家老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3关纪新:《老舍民族心理刍说》,《《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4关纪新:《老舍的大众化意义》,《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25许杰:《论<骆驼祥子>》,《文艺新辑》第1辑,1948年10月版。
    26王润华:《〈骆驼祥子〉中〈黑暗的心〉的结构——老舍与康拉德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期。
    27史承钧、任斌:《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8董炳月:《卢梭与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29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
    30何云贵:《试论老舍小说创作的传奇叙事品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1王卫东:《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老舍小说的讽刺艺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谢昭新:《老舍小说创作艺术心理研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3老舍:《樱海集·序》,《老舍小说全集第十卷—樱海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1日版。
    4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朱自清:《<语文影及其他>序》,《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
    6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序萧望卿<陶渊明批评>》,《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7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8李长之:《产生批评文学的条件》,《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9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10思基:《谈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龙须沟〉》,《生活与创作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12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3周关东:《老舍小说比喻撷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铃木出版株式会社,1987年版。
    14刘诚言:《老舍幽默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版。
    15王晓琴:《老舍新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16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吴小美、魏韶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8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19马云:《冲突与融合——老舍小说叙事的一个文化模式》,《崔恩抑、高玉琨走近老舍》,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马云:《老舍小说的讽喻化叙事个性》,《老舍与二十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2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李长之:《<猫城记>》,《国闻周报》第11卷第2期,1934年1月。
    2李长之:《送老舍曹禺出国》,《大公报》副刊《文艺》,1946年3月3日。
    3胡风:《祝老舍先生创作二十年》,《新华日报》,1944年4月17日。
    4廖承志:《贺〈龙须沟〉演出成功》,《光明日报》,1951年3月1日。
    5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人民日报》,1951年3月4日。
    6沈雁冰:《老舍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人民日报》,1978年6月4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