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传统农商行政管理体制开始出现新的趋向。为了应付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不足,清政府增设了一些临时管理对外商务往来的行政机构,而商部的创设,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专门管理全国实业的中央机构诞生。后来由于职权过于宽泛、经费不足而改为农工商部。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为了促进全国实业的发展,设立了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司。袁世凯当选南北统一的临时大总统后,临时政府迁至北京,袁世凯及其北京政府十分重视实业的发展,在清农工商部和南京实业部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农商部,起初分立为农林、工商二部。相较而言,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之已不可同日而语。简言之,民初农商部建立在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之下,而清末商部、农工商部却仍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其次,民初农商部的创新精神也是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所无法比拟的。民初农商部的组建经历一个不寻常的过程,它是辛亥革命以来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继续。其间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公开大论争,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农商部成立后,自然就要发挥其组织领导和管理农工商矿各业发展的行政职能,这种职能是如何行使的呢?农商部发挥正常的农工商矿各业行政管理职能,既需要组织其所有职员的参与和协作,又需要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作为其运作的载体,还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其经济保障。只有三者同时具备,农商部才能够实现职权运作。农商部的职权运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牵涉的问题很广,不仅需要农商部领导者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现代化的施政理念,也需要中央、省、县职能部门的配合,更需要从事实业者之身体力行。其中,农商部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主要人事构成,则是农商部的灵魂和核心,组织结构是从宏观上而言,人事构成却是微观范畴,如果说组织机构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的话,那么人事就是这台机器的具体操作者,就是中枢指挥系统。农商部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较强地适应了民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采用分科层治事的方式,分工明确,责有专人,是对传统模糊治事方式的扬弃,是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人事构成方面,其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性强、年轻有为的官僚队伍,尽管民初农商部总次长更迭较为频繁,但参事和司长群体们却相对比较稳定。参事的稳定有利于农商部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稳定,司长的稳定有利于农商部处理日常事务的连续性。而运作过程既是农商部职权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农商部在民初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砝码。它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行政方式,法律方式,协作方式。为了促进民初实业的发展,农商部不仅制定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工商矿各业经济政策,而且极力施行,取得了重大成绩,一时竟出现了被人们美誉的“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尽管其某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未能尽如人意,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从而抹杀其在民初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可惜的是,这种经济快速运转态势却因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而逐渐衰竭。
Since the Modern times, with the foreign exchanges increas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began to appear a new trend. To cope with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Qing government set some additional temporary manag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to deal with foreign business dealings. The cre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marked that China's first special central management on industries in the modern sense appeared. After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establishing, its policy seek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six, attempt to innova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at that time.I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Later, because of the terms too broad and insufficient funds.it was combined into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ommerce. After the Revolution in1911, the revolutionaries formed the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confrontation with the Qing gover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y established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the provinces set up Industrial Division. Yuan Shikai was elected the provisional president, after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moving to Beijing, Yuan Shikai and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ommerce.at first it divis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In compariso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or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quite different with it. In short,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establish a democratic republic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re still serving for the feudal monarchy. Secondly,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exceed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or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revolution overthrew the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smoothl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formation had experienced an unusual process, it was continuous that various forces strugglesince the 1911 Revolution, not open Great Debates,but behind a lot of little-known stor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it will play the executive functions leading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the farming,industry and mining, how this function perform?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will play a normal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n the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mining, it not only needs to organize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all staff, require a ratio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s the carrier of its operation, but also needs a certain funds as their economic security. Only Three conditions Coexist the same time,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authority can be able to realize its operation. Term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x project, involving very broad question, it not only needs that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leaders have the vision, the central, province and county functions to work in coordination, but also needs the people engaged in industry put the policy into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key personnel composition are the soul of and the core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hardware, and the personnel composition is software, i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a high-speed operation machine, then the personnel is the concrete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who is the core command system.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s settings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are strongly adap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use the way of division level management, a clear division and responsibility with someone, beyond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it is important exemplification in the modern political system.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ersonnel, it has a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 professional and young bureaucracy. Although the Ministers are more frequent change, but the counselors and the director groups have been relatively stable, which help to keep the policies and legal systems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stable, keep managing the daily affairs Continuity.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its authority, it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hat evaluated its function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three major mode of operation:the administrative means, the legal way and the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es,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draw up a rational economic policy of the industries, and strongly implementing and achieving significant results, it appeared to be hailed as the "golden age of capitalism",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Although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re also not ideal, but we can not generalize and consider it played an active role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1910's. Unfortunately, the economic rapid situation because of Yuan Shikai proclaiming himself an emperor gradually lead to the failure.
引文
①徐建生:《论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扶植与奖励导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丛卫兵:《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③叶美兰、张忠山:《宋教仁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
    ④卢勇、王思明:《张謇水利思想及其实践试探》,《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⑤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
    ⑥张学继:《论袁世凯政府的工商业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⑦王玉茹:《开滦煤矿的资本集成和利润水平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⑨李玉:《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①朱英:《论民元临时工商会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虞和平:《论刘揆一的工商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③葛健:《北京政府工商业政策研究》,200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④卢征良:《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⑤梁碧莹:《民初中国实业界赴美的一次经济活动——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⑥马敏:《有关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几点补充》,《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⑦蔡克骄:《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⑧马敏:《张謇与中国近代博览事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⑨谢辉:《张謇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⑩谢辉:《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1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实业》, 浙江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
    12王水卿:《民国时期中国与世博会关系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专门史硕士论文。
    13虞和平:《论清末民初中美商会的互访和合作》,《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4贾中福:《1915年中国实业团访美述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参见张东刚:《论晚清工商管理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86页。王奎:《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朱锴:《清末农工商部研究》,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研究》,2004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韦斌:《清末商部(农工商部)研究》,2006年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等。
    ②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③《管子·治国篇》,《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部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
    ④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⑤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①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3页。
    ②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5页。
    ①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141页。
    ②这里指旗籍的名称,原是满洲话“家”的意思,“衣”是虚字“的”。清未入关前,凡所获各部落俘虏,都编为“包衣”,分属八旗。
    ③转引自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①学界关于总理衙门的研究很多,但大都从外交的层面,本文仅作为近代工商管理机构而述,并不展开。代表性研究著述请参见: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关于南洋大臣的建制时间,目前史学界有多种说法,代表性的提法主要有三:其一,认为南洋大臣的建制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42年10月17日),伊里布为第一位南洋大臣。(参见王尔敏:《南北洋大臣之建制及其权力之扩张》,《大陆杂志》第20卷第5期)。其二,认为南洋大臣建制时间为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59年1月29日)。何桂清任两江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起,五口通商大臣驻地由广州北移上海,上海成为中外贸易、交涉的重心,至此通商大臣可称谓南洋大臣。(参见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其三,认为总理衙门成立后,即设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参见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采第二说。
    ③(日)桑田幸三著;沈佩林等译:《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④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30页。
    ①贾祯等修撰:《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总第5743-5744页。
    ②昆冈等撰:《钦定大清会典》(光绪25年刻本),卷99,第106页。
    ③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同治元年总理衙门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上),1994年第2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治元年总理衙门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下),1994年第3期;方裕谨:《咸丰十一年下半年总署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④参见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227页; 姜良芹:《总理衙门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等。
    ⑤《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47页。
    ①吴福环:《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②昆冈等撰:《钦定大清会典》(光绪25年刻本),卷100,第13-14页。
    ③参见《南洋大臣刘批上海道禀拟设商务局及华洋官报请示由》,《万国公报》光绪二十五年第109期。《外务部咨南洋大臣文》,《南洋官报》光绪三十一年第28期等。
    ④《南洋大臣周札饬青海关道文》,《南洋官报》光绪三十一年第25期;《外务部咨南洋大臣文(为声明招工合同内须载明病故抚恤事)》,《南洋官报》光绪三十一年,第28期等。
    ⑤参见夏广华:《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⑥贾祯等修撰:《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44-5745页。
    ⑦吴福环:《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①贾祯:《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44-5746页。
    ②《光绪会典》卷100,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50页。
    ③《恭亲王等奏》,贾祯:《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59页。
    ①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页。
    ②《吁请修备储才折》,《张文襄公全集》卷37,奏议37,北平文华斋1928年版。
    ③《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31。转引自刘增合:《论清末工商产业行政整合的初始努力——以商部之前的商务局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④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4页。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4096页。
    ⑥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49页。
    ⑦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90页。
    ①朱英:《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商务局详江督宪出示保商文》,《南洋官报》光绪31年,第4期。
    ③《江督周据商务局禀请拨款筹办赴比赛会货物饬江苏藩司查照札》,《南洋官报》光绪31年,第2期。
    ④《商务总局札江宁府》,《江海大众》,1900年第12期。
    ⑤朱英:《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⑥刘增合:《论清末工商产业行政整合的初始努力——以商部之前的商务局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⑦朱英:《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①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8-69页。
    ②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7页。
    ③光绪28年4月24日御史徐德沅奏折,一档藏。转引自郑起东:《清末“振兴工商”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④《时报》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1905年1月9日)。
    ⑤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5--606页。
    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617页。
    ①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3-234页。
    ②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③《论自由权与商战之关系》,《经世文潮》,1903年第2期。
    ①参见史洪智:《新政初期的商部创设与商律编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笔者翻阅了当时大量的档案史料,至今还未发现比张百熙早提出创设商部的其它高级官员,所以,暂采此说。
    ②胡国珍辑:《历朝四百五十人传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第3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623页。
    ③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2,《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1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④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第四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4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587页。
    ⑤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第四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台北文海出 版社1977年版,第595页。
    ①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第四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587页。
    ②当时徐琪的奏折即《徐花农侍郎奏请添设商部衙门折》,分别于九月廿一日、廿二日、廿三日、廿四日刊登于1901年上海《申报》。
    ③佚名撰:《邸抄》第9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9103、49292页。
    ④《会议学政尹铭绶请设商部折》,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宗:03,档号:03-5094-006。
    ⑤《清实录》第5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4页。
    ①商约大臣是1902年2月23日新设的,职务是负责商约谈判。第一任商约大臣是吕海寰和盛宣怀。参见[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②《华字日报》1902年3月26日。转引自[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③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④《清实录》卷504,中华书局,1987年,第513页。
    ⑤《华字日报》1903年3月23日,5月7日,9月26日。转引自[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⑥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⑦《清实录》58,卷506,第5页。
    ⑧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96-97页;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3页。
    ①[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9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063页。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063页。
    ①《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第76页。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36页。
    ②《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0页。
    ④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0页。
    ①《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公牍,《商务官报》,1908年第28期,第4页。
    ③《日本商务省官制》、《日本商务省分课规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
    ①《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亦见《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第78页。
    ③《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④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91页。
    ⑤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6年版,第50页。
    ⑥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90页。
    ①胡思敬撰:《退庐全书》,转引自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论文,第13页。
    ②高劳:《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③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6-140页。
    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5页。
    ⑤《工部裁并后情形》,《申报》1906年11月23日,第二版。
    ①《北京近事通信》,《盛京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二)。
    ②《农工商部传见司员纪闻》,《申报》1907年2月4日,第三版。
    ③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④《农工商部不愿接管航业》,《申报》1907年7月4日,第三版。
    ①《农工商部奏定员司职掌事宜折》,《申报》1907年2月5日,第四版。
    ②《农工商部阖署住址单》,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清实录》第59分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74,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7页。
    ①郑天挺,荣孟源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页。
    ①《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王奎:《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第50页。
    ③《振贝子注重商务实业》,《申报》1906年10月7日,第三版
    ④甘厚慈编:《北洋公犊类纂》,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铅印版,第20卷,商务一,第8页。
    ⑤《纪简派振贝子赴奉查办事件之原因》,《申报》1906年10月31日,第四版。
    ⑥《商部奏浙江绅士筹筑本省铁路公拟章程呈请立案折》,《申报》1906年7月22日,第九版。《商部奏广西官绅筹筑本省铁路折》,《申报》1906年10月7日,第三版。《商部奏江西士绅筹筑本省铁路公拟章程呈请奏明立案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交通”。《商部奏安徽士绅筹办本省铁路并请派员总办准予立案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交通”等。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3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上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9-652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173页。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02页。
    ⑤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02页。
    ⑥撷华书局编:《乙酉大政记》,第二十二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788页。
    ⑦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编:《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1984年12月版,第33页。
    ⑧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 58页。
    ①《农工商部奏遵设统计处编成第一次农工商统计表册》,《东方杂志》1908年第10期
    ②章开沅、余子侠主编:《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附录。
    ③钱实甫编:《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2页。
    ④参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五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262页。
    ①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60-162页。
    ②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6-140页。
    ③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60页。
    ④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页。
    ⑤王典章:《茹经堂奏疏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8-9页。
    ①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编:《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1984年12月版,第45页。
    ②《邮传部札饬筹设专科各办法候唐侍郎到堂后酌核施行》,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1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③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1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9页。
    ④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548页。
    ⑤吴成平主编:《上海名人辞典1840-199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⑥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页。
    ⑦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①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第18页。
    ②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第19页。
    ③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版,第778-780页。
    ④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中国铁路历史钩沉》,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9页。
    ⑤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中国铁路历史钩沉》,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⑥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6-947页。
    ⑦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8页。
    ①《盐务拟归商部》,《大公报》1903年12月14日。
    ②《时事要闻》,《大公报》1903年10月1日。
    ③陈璧:《望嵓堂奏稿》卷四,第46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藏。亦可参见陈璧:《望嵓堂奏稿》卷四,第46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99页。
    ④陈璧:《望嵓堂奏稿》卷三,第41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藏。亦可参见陈璧:《望嵓堂奏稿》卷三,第4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93页。
    ⑤陈璧:《望嵓堂奏稿》卷三,第42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藏。亦可参见陈璧:《望嵓堂奏稿》卷三,第42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94页。
    ⑥陈璧:《望嵓堂奏稿》卷四,第48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藏。亦可参见陈璧:《望嵓堂奏稿》卷四,第48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03页。
    ①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77页。
    ②曾田三郎著,刘世龙译,丁日初校:《清末产业行政的分权化和集权化》,《近代中国第六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③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④柴小梵著:《梵天庐丛录》(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⑤《商部呈文改商务学堂为高等实业学堂并派杨士琦总理该学堂事务》,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1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9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菲律宾卷)》第2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64页。亦见《东方杂志》1908年第5期。
    ⑦陈赣一:《新语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中山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山香山明清档案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②柴小梵著:《梵天庐丛录》(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③陈赣一:《新语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④陈赣一:《新语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①平均司专司开垦、农务、蚕桑、山利、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殖之事。
    ②农务司由原商部平均司改,专司农田、屯垦、树艺、蚕桑、纺织、森林、水产、山利、海界、畜牧、狩猎暨一切整理农政,开拓农业,增值农产、调查农品,组合农会,改良农具、渔具,刊布农务报告,整顿土货、丝茶并各省河、湖、江、海堤防工程,培修堤岸,建设闸坝,疏浚河道,海港各处,沟洫岁修款项核销事宜。统辖京外农务学堂、公司局厂,各省船政及办理农政、河工水利人员,兼管本部试验场。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862页。
    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3页。
    ⑤参见《农务设学》,《大公报》(天津版)1907年1月4日;《设立农科大学之先声》,《大公报》(天津版)1906年12月21日:《通饬各省推广农会》,《大公报》(天津版)1910年1月9日。《农部造就实业人才》,《大公报》(天津版)1910年6月26日。
    ⑥要批,《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3页。
    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4页。
    ⑧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二次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第二册,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⑨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⑩《农工商部奏筹办农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5期。
    11 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2007年四川大学专门史博士论文。
    ①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2007年四川大学专门史博士论文。
    ②《农工商部奏筹办农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5期,“实业”。
    ③《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④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总第11247页。
    ⑤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⑥《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1910年第8期。
    ⑦《农工商部奏筹办农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5号,“实业”。
    ⑧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41页。
    ①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第17页。
    ②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第17页。
    ③《兴办农事试验场》,《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④《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⑤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5页。
    ⑥《农工商部咨各省督抚催解试验场动植物品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5。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8。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6。
    ⑨实业,《东方杂志》,1910年第5期。
    ①《护督宪王人文奏川省办理农林工业情形折》,《广益丛报》,第9卷,第8期。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2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3—15页。
    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5页。
    ⑤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7-698页。
    ⑥《商部答饬改良茶务》,《申报》1906年4月15日,第四版。《商部剳行改良茶业剳文并章程》,《申报》1906年6月8日,第二版。
    ⑦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92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88页。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89页。
    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9页。
    ⑤《商律》,《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商务”。
    ⑥《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商务”。
    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491页。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6-1914)》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44页。
    ③《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实业”,第175页。
    ④《奖给商勋章程》,《东方杂志》,第1906年第10期。
    ⑤陈旭麓先生认为总数不过32人。“据统计,按《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得奖的仅4人,按《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得奖的也不过28人”。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汪敬虞先生认为是43人,参见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9页:徐建生、徐卫国二位先生认为是46人,这改变了徐卫国先生先前的考证43人,分别参见徐建生、徐卫国著:《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徐卫国:《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这一问题似乎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⑥《农工商部奏遵议拟订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折》,《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
    ⑦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版,第1-4页。
    ⑧《农工商部会奏考核直省府厅州县办理实业劝惩专章折》,《南洋官报》1911年第187期。
    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6—1914)》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6页。
    ②黄逸峰:《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③《商部奏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商务”
    ④《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商务”。
    ⑤《商部劝办商会谕帖》,《东方杂志》1904年第2期,“商务”。
    ⑥《商部定接见商会董事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2期,“商务”。
    ①《商部奏劝办京师商会并推广上海商会情形折》,《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商务”。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0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83页。
    ④《商部奏奉天设立商务总会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7期,“商务”。
    ⑤王笛:《试论清末商会的设立与官商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⑥《农工商部订定商务总分会与地方官衙门行文章程》,《东方杂志》1908年第5期。
    ⑦《纪商会总理侵占学基殴伤教习事》,《申报》1906年8月31日,第三版。
    ⑧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6-197页。而朱英先生却认为“到1911年,除西藏等少数边远地区外,全国各省已有50余处成立了商务总会,880余地设立了商务分会,此外还有为数更多的商务分所。”参见朱英、石柏林著:《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不知依据为何。本文仍以《中华民国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为准。
    ⑨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统计表》第四册,商政(上),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⑩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23期,第11页。为了加强对地方商业的督导引导,商部、农工商部曾多次札饬地方商会来实现。比如商部就曾札饬上海商会,了解糖的进出口情况。本来蔗糖是中国日用消费品大宗,亦为中国数百年来消费品之大宗,从前日本亦靠中国供给,可是自从欧美各国在华广泛设立糖厂,中国糖业就日渐颓衰。于是便让上海商会关注外糖的进口情况,出谋划策,“如有保护之处,本部(商部)自应力与维持,以图进步而辟利源。”见《商部札上海商会文》,《申报》1906年9月18日,第四版。《商部电饬商会总理确查绉商歇业》,《申报》1906年11月8日,第四版。
    ①《商部调查商业》,《申报》1905年4月17日,第三版。
    ②《保商条议》,《经世文潮》,1903年第2期。
    ③《商部奏请请拟办实业学堂大概情形》,《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
    ④《本馆接商部奏准开办工学堂专电》,《申报》1906年9月28日,第三版。《商部奏办艺徒学堂兵酌拟简明章程折》,《申报》1906年10月13日,第三版。
    ⑤《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⑥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0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5—928页。《商部重订铁路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③《农工商部要闻》,《申报》1907年1月21日,第二版。
    ④《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详请咨部颁发开矿执照以便开办文》,《乙酉大政记(卷二)》,宣统二年二月初一日,第五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08页。
    ⑤《大清国矿务正章》,《东方杂志》1907年第6期,“实业”。
    ⑥《德人拒我矿章》,《东方杂志》1904年第4期,“时评”。
    ⑦《商部咨行订用路工洋员办法》,《申报》1906年9月4日,第四版;《商部奏改订路务议员章程折》,《申报》1906年8月1日,第九版。《商部奏陈矿政调查局章程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2期,“实业”。
    ⑧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85页。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2页。
    ③《商部咨请派员详查黑吉两省森林矿产》,《申报》1906年7月6日,第四版。《商部电查碧鸡山金矿》,《申报》1906年10月13日,第三版。
    ④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2页。《商部调查新疆各矿表》,《申报》1905年4月18日,第三版。《商部调查新疆各矿表(续)》,《申报》1905年4月10日,第四版。
    ⑤《乙酉大政记》,第十三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077-1078页。
    ⑥公牍,《商部奏定路务议员办事章程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第30页。
    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9页。
    ⑧《商部奏请访铁路大臣将历年办理情形报部折》,《东方杂志》1904年第10期。
    ⑨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70页。
    ⑩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3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23页。
    ②公牍,《商务官报》1908年第3期,第6页。
    ③《商部编订直省路线全图》,《申报》1906年7月11号,第三版。
    ④《商部饬路事须遵照商律电》,《申报》1906年7月16日,第四版。
    ⑤《读农工商筹借劝业富籖公债折书后》,《国风报》1910年第2期。
    ⑥《请添铁路速成科》,《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⑦《商部奏保留学外洋卒业学生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7期。
    ⑧《商部整顿矿务执照》,《申报》1906年8月11日,第四版。
    ⑨《商部咨皖抚速建全省矿务总局》,《申报》1906年5月2日,第四版。
    ⑩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12期,第16页。
    11 《商部奏浙江绅士筹筑本省铁路公拟章程呈请立案折》,《申报》1906年7月22日,第九版。《商部奏广西官绅筹筑本省铁路折》,《申报》1906年10月7日,第三版。《商部奏江西士绅筹筑本省铁路公拟章程呈请奏明立案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交通”。《商部奏安徽士绅筹办本省铁路并请派员总办准予立案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交通”等。
    12 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230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9-1150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I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8页。
    ③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4-95页。
    ④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70-877页。
    ⑤ The Maritime Customs (1896-1914), 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 shanghai, published at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13. Vol.11, P58。
    ⑥冯承钧:《中国商业概观》,《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⑦《商部奏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商务”。《农工商部奏整顿棉业严禁掺杂水泥诸弊折》,《大公报》(天津版)1911年8月29日。
    ①《商部决议在南苑开辟商场》,《申报》1906年9月14日,第三版;《拟办农务赛会》,《大公报》(天津版)1911年7月13日。
    ②《中国纪事》,《大陆》1903年第5期。
    ③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页。
    ④《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东方杂志》1906年第3期。
    ⑤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4页
    ⑥《赛会志略》,《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商务”。
    ⑦《部饬商赴义赛会》,《申报》1906年9月23日,第九版。
    ⑧《农工商部催寄女工赛会货品》,《申报》1907年7月5日,第四版。
    ⑨《比国赛会志要》,《东方杂志》1905年第9期,“商务”。
    ⑩《商部申明不准赛会之品类》,《申报》1906年3月30日,第四版。
    ①《张弼士招徕外埠商民议》,《经世文潮》,1904年第8期。
    ②《农工商部奏覆借拨陕赈余款以济苏赈折》,《南洋官报》,1906年第69期。
    ③高劳:《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④《农工商部奏遵议拟订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折》,《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实业”。
    ⑤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版,第1-4页。
    ⑥《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材变习气要旨》,《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页。又见《张季子九录》(三),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①朱锴:《清末农工商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第21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官员履历全编》第六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页。
    ③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④公牍,《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第19页。
    ⑤《外务部通饬南洋各属承办矿务文》,《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实业”。
    ⑥《商部咨外务部商标由商部给照及保护创制版权专利亦归商部文》,《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商务”;《商部咨覆外务部美使函询商标版权专利筹办情形文》,《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商务”。
    ⑦《外务部奏覆通州天生港自开商埠折》,《申报》1906年9月4日,第四版。《外部核准奉省开埠规条》,《申报》1906年9月22日,第三版。
    ⑧《农工商部奏遵设统计处编成第一次农工商统计表册》,《东方杂志》1908年第1期。
    ⑨《商部奏整顿请旨通饬各省清理词讼严禁索折》,《东方杂志》1905年第9号,“商务”。
    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5页。
    ②公牍,《商务官报》1910年第12期,第7页
    ③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44,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3页。
    ④《中外日报商部奏奖励华商公司章程驳议》,《经世文潮》,1904年第8期。
    ⑤论丛,《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页。
    ⑥《上海商务总会致各埠商会拟开大会讨论商法草案书》,《申报》,1907年9月10日。
    ⑦《论中国宜保护商务》,《东方杂志》,1904年第9期。
    ⑧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49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8037页
    ⑨梁启超:《中国国债史》,《饮冰室合集》专辑之25,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页。
    ①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第1页。
    ①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00,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总第11510页。
    ②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③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5页。
    ④黎澍:《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1年9月10日。
    ⑤《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胡滨译: 《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
    ①(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35页。
    ②《复谭人凤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1页。
    ③《磋商优待条件要电》,《申报》1912年2月13日,第三版。
    ④《关于优待条件之要电》,《申报》1912年2月11日,第三版。《伍代表解释优待清帝条件》,《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10号,第26页。
    ⑤参见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162页。
    ⑥参见张华腾:《对立中的统一: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北洋集团关系述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⑦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页。
    ⑧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577页。
    ①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96页。
    ②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页。
    ③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7页。
    ④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77-78页。
    ⑤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①胡绳:《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4-45页。
    ②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人民日报》1981年4月13日。
    ③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页。
    ④亦可参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李先生认为中国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已养成三大派的政治动力:一是激烈的革命派;二是温和的君宪派;三是袁世凯的实力派。第一派早已彰明昭著与清政府为敌:第二派想就清政府加以改良;第三派则尚无何种明了的色彩和宗旨,并且还没有出现什么派别系统的形式来,不过骨子里面,隐隐以袁世凯为中心,成为一种猎官竞权的团体。
    ⑤参见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291页。
    ⑥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⑦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134页。
    ①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第1页。
    ②渡边惇:《袁世凯政权的经济基础——北洋派的企业活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38页。
    ③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卷3,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7页。
    ④参见丁健:《辛亥袁世凯再起述论》,《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
    ⑤《袁岑两宫保起用之原因》,《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七)。
    ⑥李约翰著,孙瑞芹,陈宪泽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⑦陈旭麓等著:《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页。
    ①专电,《民立报》,1911年10月15日,第二页。
    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82页。
    ③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52-1353页。
    ④丁健:《袁世凯获得临时大总统的历史原因新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⑤《袁内阁之政见》,《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一)。
    ⑥“要闻”,《申报》1912年2月12 日,第三版。
    ⑦《复袁世凯电》,《民立报》1912年1月6日。
    ①《袁世凯辞职之原因》,《申报》1912年1月5日,第一张第五版。
    ②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页。
    ③《民军党派之轧铄》,《经纬报》1912年1月24日。
    ④丁健:《袁世凯与辛亥政局的演化》,《民国研究》第1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24页。
    ⑤《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布告内外大小文武官衙》,《临时公报》,通告,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⑥《致北方各省督抚及所辖各军队电》,《临时公报》,通告,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⑦《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布告军警》,《临时公报》,通告,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①《致各督抚电》,《临时公报》,通告,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②《章太炎先生致南京参议会书》,《盛京时报》1912年2月28日,(四)。
    ③《建都北京》,《民立报》1912年2月13日,第1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十号,第16页。
    ①顾鳌:《约法会议记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39页。
    ②顾鳌:《约法会议记录》,《近代中国史不料丛刊第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44页。
    ③有关“情理说”,请参见郑剑顺:《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和“理”》,《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
    ④命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31口。
    ⑤《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2年第八卷第十一号。第1-2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⑦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9页。
    ①高劳:《革命成功记》,《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十号;《外蒙古独立始末纪》,《申报》1912年3月3日,第六版:《外蒙古独立始末纪》(续),《申报》1912年3月6日,第六版;《外蒙古独立始末纪》(续),《申报》1912年3月9日,第六版。高劳:《外蒙古之宣布独立》,《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二号,第66页。
    ②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7页。
    ③《将派蒙古宣慰使》,《申报》1912年3月1日,第二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十号
    ⑤高劳:《革命成功记》,《东方杂志》1912年第八卷第十号。
    ⑥廖少游:《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辛亥革命资料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3-354页。
    ⑦《交涉荷属泗水华侨被荷兰官员虐待案件致袁世凯电》,王宠惠:《王宠惠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①罗家伦主编:《国父当选临时大总统实录》上册,国事丛编社1967年版,第488页;《再纪荷人虐待华侨之交涉》,《申报》1912年2月28日,第二版。
    ②《北京袁总统电》,《申报》1912年2月27日第二版。
    ③《日警察亦干涉庆祝共和矣》,《申报》1912年2月27日;《纪神户华侨提灯会与日警龃龉事》,《申报》1912年3月3日,第二版。
    ④《法报又提黄祸之说》,《申报》1912年3月2日,第二版。
    ①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②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③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④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11-71页。
    ①(英)魏尔特著,郭木校阅:《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印行,1936年8月版,第207-230页;陈诗启著:《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1页。
    ③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第1350页。
    ④(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64页。
    ⑤海关总署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1)》第二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157页。
    ⑥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30页。
    ⑦《窦纳乐爵士致格雷爵士函》,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八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⑧《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上函》,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八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⑨《阿迪斯致乌毕希函》,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八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①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②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卷上,第63页,引见“Foreign Relations”,1912,pp67-68。
    ③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88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高劳:《临时政府借债记》,《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十一号。
    ⑤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⑥杨荫薄:《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2页。
    ②《胡汉民复张謇函》,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76页。
    ③袁世凯等奏为变卖盛京大内等处库存瓷器的济军饷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④参见丁健,李金全:《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南北政府经济困难之状况》,《申报》1912年2月26日,第二版。
    ①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8-579页。亦参见《北京兵变详情》,《申报》1912年3月3日,第2版。《再记北京兵变情形》,《申报》1912年3月5日,第二版。《北京兵变之前因后果》,《申报》1912年3月14日,第二版。《关于北京兵变焚掠情形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②梁济著,黄曙辉编校:《梁巨川遗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亦参见《北京兵变详情》,《申报》1912年3月3日,第2版。《再记北京兵变情形》,《申报》1912年3月5日,第二版。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十号,第16页。
    ⑤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⑥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
    ⑦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⑧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1页。
    ①专电,《申报》1912年3月4日,第一版。
    ②专电,《申报》1912年3月5日,第一版。
    ③《再记北京兵变情形》,《申报》1912年3月5日,第二版。
    ④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室编:《国耻事典(1840-1949)》,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页。《记北京兵变后情形》,《申报》1912年3月7日,第二版;《纪天津兵变后情形》,《申报》1912年3月7日,第二版。
    ⑥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⑦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⑧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2日,命令。
    ⑨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2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3日,命令。
    ②《崇俭》,《盛京时报》1912年2月1日,(一)。
    ③《道德之改革》,《民立报》1912年3月3日,第二页。
    ④《对于各界之新希望》,《申报》1912年2月23日,第一版。
    ⑤《对于各界之新希望》,《申报》1912年2月23日,第一版。
    ①吴虞:《吴虞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1页。
    ②《勗哉新共和之国民》,《申报》1912年2月21、22日,第一版。
    ③钝根:《半新半旧》,《申报》1912年2月21日,第九版。
    ④《临时统一政府之人物》,《民立报》1912年3月17日,第二页。
    ⑤《辛亥年回顾录》,《大公报》(天津版)1912年2月13日。
    ⑥东吴:《清谈》,《申报》1912年2月13日,第三版。
    ⑦《国体之解决》,《民立报》1912年2月14日,第一页。
    ⑧《辛亥年之回忆》,《盛京时报》1912年2月15日,(一)。
    ⑨梁济著,黄曙辉编校:《梁巨川遗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论今日亟宜建设临时统一政府》,《申报》1912年3月1日,第一版。
    ②关于商部、农工商部的组织架构,前文已述,在此不再赘述。
    ③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④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⑤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⑥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版,第3页。
    ①《请用前清<商律>、<公司律>为工商部现行条例呈》,《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②资料来源:《大清光绪新法令》、《大清律例新编》、《商务官报》、《清实录》、《申报》等。
    ①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②《奏议复派赴出洋游学办法章程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76-180页。
    ③北洋洋务局辑:《约章成案汇览》,上海点石斋1905年版,乙篇,卷三十二,上。
    ④爵秩全览(1904、1905年),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⑤爵秩全览(1907),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⑥爵秩全览(1911),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⑦根据当时农工商部衙门职员数而统计,见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5-448页。
    ⑧参见刘世龙著:《中国工业化与清末的产业行政——以商部、农工商部的产业振兴为中心》,日本溪水社2002年版,第63、172、261页。
    ①应为陆长俊,参见《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7页。
    ②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6页。
    ③《溥尚书请教之可怜》,《大公报》1910年11月26日。
    ①参见《泽公允筹实业准备金》,《大公报》1911年4月3日,4月13日,4月20日,5月30日等。
    ②《袁世凯来电》,《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183页。
    ③《致袁内阁代辞宣慰使、农工商大臣电》,《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183页。
    ①《宣布共和后之北京》,《申报》1912年2月22日,第二版。
    ②根据当时农工商部衙门职员数而统计,见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5-448页。
    ③《农工商部之奇窘》,《大公报》1911年11月23日。
    ④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⑤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7号。
    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1月30日,第二号。
    ⑦《实业部职员名单》,《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4日,第三十八号。
    ⑧《民国元年政局变迁之回溯》,《民国汇报》第1期,第6-7页。
    ①《实业部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司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5日,第八号。《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中国大事记。
    ②《实业部咨各都督饬实业司详细呈报筹办实业情形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9日,第二十五号。
    ①《大总统咨参议院提议实业部呈送商业注册章程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5日,第二十九号。
    ②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③参见《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6日,第四十号:《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4日,第十五号;《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1日,第四十四号:《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2日,第四十五号等实业部批。
    ④《实业部批王霈泽等请开办苏浙洋面商船船户保险有限公司禀》,《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4日,第十五号。
    ⑤《大总统令实业部审定侨商统一联合会王敬祥等呈请拟办兴业贸易会社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6日,第四十号。
    ⑥《实业部批侨商朱卓文开办工厂请给照拨地呈》,《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0日,第三十四号。
    ⑦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页。
    ⑧《实业部批实业协会开办并呈钤记式样呈》,《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4日,第十五号。
    ①《实业部批无锡商会转呈恒大永源生米行运米被扬州徐司令扣留请派委监验给放呈》,《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8页。
    ②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页。
    ③《实业部发给芜湖益新公司准缓追款示》,《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3日,第二十八号。
    ④《实业部电安徽都督取消与外人订办铜官山矿合同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2日,第四十五号。
    ⑤附录,《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0日,第四十三号。
    ①《中华民国实业部附设实业公报简章》,《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2页。
    ②《工商部颓唐之一斑》,《申报》1912年6月11日,第二版。
    ③《实业部职员名单》,《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4日,第三十八号。
    ①《纪事》,《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1月31日,第三号。
    ②参见《调用农林部员名单》,《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调用工商部员名单》,《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
    ③卞孝萱辑:《闵而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
    ④南北双方本来说好在武汉举行和谈,但是后来革命党变卦,要求和谈地点在上海,袁世凯也毫不犹豫地答应。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⑥“南北统一临时政府大总统”的称谓见《中华民国最初之大总统》,《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十号插画。
    ⑦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3页。
    ①平佚:《临时政府成立记》,《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十一期。
    ②骆宝善:《骆宝善点评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35-336页。
    ③《在南京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典礼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7-98页。
    ④《临时公报》,一九一二年正月初一日,电报。
    ①《纪南京代表行抵北京之盛况》,《申报》,1912年2月28,第二版;《再纪代表抵京后情形》《申报》,1912年2月29日,第二版。
    ②参见《临时公报》辛亥十二月二十九至王子年正月初卜日,电报。
    ③关于此事,《申报》1912年3月1日至11日,第一版,第二版多有记述。
    ④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3页。
    ⑤公电,《申报》,1912年3月9日,第一版。
    ⑥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页。
    ①金还,字仍珠,江苏江宁人。
    ②姚锡光,字石泉,江苏丹徒人。
    ③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图书馆编: 《张謇全集》第一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216页。
    ④《蔡专使致南京政府电》,《申报》1912年3月9日,第三版。
    ⑤见孙曜编: 《中华民国史料》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版,第56-57页,内容为:一、由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受职;二、袁大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三、参议院接到宣誓之电后,即覆电认为受职并通告全国。四、袁大总统受职后,即将拟派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姓名电知参议院求其同意。五、国务总理及国务员认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交代事宜。六、孙大总统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职。
    ⑥《复袁世凯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
    ⑦张国淦:《国会篇》,《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号,第115页。
    ⑧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8页。
    ⑨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八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①《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盛京时报》1912年3月14日,(二)。
    ②《位置私人之大舞台》,《盛京时报》1912年3月16日,(四)。
    ③《堂哉皇哉之十四部》,《盛京时报》1912年3月17日,(二)。
    ④《商定改拟国务人员名单》,《盛京时报》1912年3月20日,(四)。
    ⑤专电,《申报》1912年3月12日,第一版。
    ①公电,《申报》1912年3月20日,第一版。
    ②《大总统咨送袁大总统选派国务员姓名请参议院查照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6日,第四十号。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1页。
    ④《新国都与新内阁》,《申报》,1912年2月10日,第三版。
    ⑤《专电》,《申报》1912年2月29日,第一版。
    ⑥《袁总统假定之各部长》,《申报》1912年3月4日,第二版。
    ⑦《大总统咨送袁大总统选派国务员姓名请参议院查照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6日,第四十号。
    ①《新内阁人员之纷议》,《申报》1912年3月17日,第二版。
    ②《新内阁人物表》,《盛京时报》1912年3月30日,(二)
    ③《最后修正之国务员名单》,《申报》1912年3月26日,第二版。
    ④《民立报》1912年3月27日,第三页。
    ⑤清谈,《申报》1912年5月23日,第三版
    ⑥《对於阁员之忠告》,《申报》1912年4月4日,第一版。
    ⑦当时梁启超就向袁世凯极力推介人才,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619页。
    ⑧《黄兴将复任陆军大臣矣》,《盛京时报》1912年3月17日,(二)。
    ①《致袁世凯电》, 《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新北京宦海升沉记》,《申报》1912年4月9日,第二版。
    ③大总统命令,《申报》1912年4月1日,第一版。
    ④《记参议院表决国务员》,《申报》1912年4月1日,第二版。
    ⑤《临时政府成立之纠葛》,《盛京时报》1912年3月28日,(四)。
    ⑥《国务员提前发表之原因》,《盛京时报》1912年4月5日,(四)。
    ⑦《民立报》1912年3月31日,第三页。
    ⑧《国务卿迟迟发表之原因》,《盛京时报》1912年3月31日,(四)。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总会1925年版,第145页。
    ②《阁员发表之感言》,《申报》1912年4月1日,第一版。
    ③《致袁世凯函》, 《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213页。
    ①命令,《临时公报》,1912年4月25日,
    ②徐有朋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文辞,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第1-4页。
    ③徐有朋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文辞,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第1-4页。
    ④命令,《临时公报》,1912年4月17日。
    ⑤上海市档案馆藏:《工商部长专案呈明》,档号:S37-1-57。
    ①《内外时报》,《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一号,第41页。
    ①《参议院第五次会议速记录》(五月十三日上午开议),《政府公报》1912年5月16日,第16号,附录。
    ②朱锴:《清末农工商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第21页。
    ③《农工商部有先见之明》,《大公报》1910年8月27日。
    ④《农工商部人员将大更动》,《大公报》1911年4月7日。
    ⑤《北京人才之新旧观》,《申报》1912年5月21日,第三版。
    ①《旧部风潮迭起》,《申报》1912年5月2日,第二版。
    ②《各部用人之计划》,《申报》1912年5月13日,第二版。
    ③清谈,《申报》1912年5月23日,第三版。
    ④《农林部长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9日,第9号,部令。
    ⑤《农林总长宋教仁启事》,《政府公报》,1912年6月7日,第38号,通告。
    ⑥《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8日,命令。
    ⑦《各部用人之计划》,《申报》1912年5月13日,第二版。
    ⑧《各部新陈代谢记》,《申报》1912年5月3日,第二版;《各部用人之计划》,《申报》1912年5月13日,第二版。
    ⑨《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17日,命令。
    ①《陈振先得农林次长之原因》,《盛京时报》1912年5月24日,(四)。
    ②《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8日,命令。
    ③《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8日,命令。
    ④《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8日,命令。
    ⑤《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第60号,命令。
    ⑥《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26日,第26号,命令。
    ⑦要闻一,《申报》1912年3月13日。
    ⑧《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⑨《参议院第十七次开议纪事》,《盛京时报》1912年6月14日,(四)。
    ⑩《农林部咨财政部五月份决算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6月8日,第39号,通告。
    11《农林总长宋教仁通行各部院等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4日。第4号,通告。
    ①《农林总长宋教仁呈报就职及启用印信日期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6日。第6号,呈文。
    ②《工商部办公处迁移广告》,《政府公报》1912年5月9日,第9号,通告。
    ③《工商部呈报启用印信日期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11日,第11号,呈文。
    ④《工商部批直隶劝业道申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26日,第26号,呈批。
    ①《工商部暂行办事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6月21日,第52号,通告。
    ②《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①《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①《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②《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③后来二部又进行了修订,参见《申报》1913年9月22、26日,第一版。
    ①1913年7月31日熊希龄任国务总理后,就极力推行减政主义。
    ②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91页。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22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6月23日,命令。
    ⑤徐有朋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文辞,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第1-4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6月22日,命令。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6月10日,命令。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27日,命令。
    ④左治生:《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北洋政府部分)》,第十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⑤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中册,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531-532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各省田赋比较表》,全总号:1027,卷号:243。
    ⑦《民国财政全局之危机》,《申报》1913年9月8日,第三版。
    ①《民国财政全局之危机》,《申报》1913年9月8日,第三版。
    ②《减政主义之大发达》,《申报》1913年7月4日,第六版。
    ③要闻二,《申报》1913年7月4日,第六版。
    ④要闻二,《申报》1913年7月4日,第六版。
    ⑤《熊内阁政治进行之方针》,《申报》1913年9月5日,第三版。
    ⑥《减政主义之实行谈》,《申报》1913年9月3日,第三版。
    ⑦《减政主义之实行谈》,《申报》1913年9月3日,第三版。
    ⑧《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24日,命令。
    ①《工商农林两部实行合并》,《盛京时报》1913年7月1日,(三)。
    ②《减政主义实现之先声》,《申报》1913年7月4日,第三版。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22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12日,命令。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⑥专电,《申报》1913年6月30日,第二版。
    ①饶怀民编:《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②《工商总长刘揆一呈大总统请准辞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4月10日,公文
    ③《工商农林两部实行合并》,《盛京时报》1913年7月1日,(三)。
    ④《减政主义实现之先声》,《申报》1913年7月4日,第三版。
    ⑤《工商农林合并之阻力》,《盛京时报》1913年7月2日,(三)。
    ⑥《工商农林合并之阻力》,《盛京时报》1913年7月2日,(三)。
    ①《工商部私借外款之大风潮》,《盛京时报》1913年7月17日,(三)。
    ②《工商农林合并再记》,《盛京时报》1913年8月22日,(三)。
    ③《众议院刘议员提出查办工商总长刘揆一违法案》,《盛京时报》1913年8月2日,(二)。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⑤《复袁世凯函》,《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①《对于工商部务的政见》,《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1页。
    ②《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274页。《农林工商部政见宣言书》,《盛京时报》1913年12月3、4日,(一)。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4553-4557页。
    ③《工商农林二部员司之恐慌》,《盛京时报》1913年10月30日,(三)。
    ④《关于工商农林两部用人原则的通告》,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⑤《关于工商农林两部用人原则的通告》,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①《关于工商农林两部用人原则的通告》,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②《论淘汰今日之官僚》,《盛京时报》1912年9月18日,(一)。
    ③可惜的是遍查了有关张謇以及农商部的档案,就是没有发现裁去的具体人员名单和具体数字。
    ④《张謇关于解散农林、工商两部组合农商部复国务院文》,《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⑤《调用农林部员名单》,《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
    ①《调用工商部员名单》,《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
    ②《农商部部令第三号》,《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
    ③《解散农林、工商两部组合农商部复国务院文》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④《关于工商农林两部用人原则的通告》,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⑤此为张謇上报国务院的人数,见《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9日,命令。
    ⑥1914年7月农商部修正官制后,农商部核定人数为146人。
    ⑦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3期,第10-18页。
    ①沈家五《序言》,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②《财政部之裁员》,《盛京时报》1913年10月31日,(五)。
    ③《议员岁俸发给债券》,《盛京时报》1914年1月1日,(六)。
    ④《实行核减俸给之通电》,《盛京时报》1914年1月16日,(三)。
    ⑤《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⑥《就任农林工商总长时发表实业政策文件》,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0页。
    ⑦《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①《张謇就任农林、工商总长时向部员宣布农林工商政策的通告》,《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又见《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第275-277页。又见经世文社:《民国经世文编》(实业),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45页。
    ②《农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法律。
    ③《农商部部令第二十一号》,《政府公报》1914年2月9日,命令。
    ①《农商部办事通则》《政府公报》1914年2月9日,命令。
    ①这里是套用管理经济学的概念,参见(美)詹姆斯·布里克利(James A.Brickley),(美)克雷佛·史密斯(Clifford W.Smith, Jr),(美)杰诺德·施泽曼(Jerold L.Zimmerman)著;张志强,王春香译:《管理经济学与组织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8页。
    ②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1998年版,第9页。
    ③见《周礼.天官.冡宰》。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①参见《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3日,法律;《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法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②参见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等。
    ③参见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574页。
    ①《农林总长宋教仁通行各部院等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4日。第4号,通告。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7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9页。
    ②《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命令。
    ①《农林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①《国务会议审核农林部官制修正草案理由》,《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②《国务会议审核农林部官制修正草案理由》,《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9页。
    ①《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①《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②《各部官制修正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③《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④《农林部官制修正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9页。
    ①《农林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②《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③《参议院要闻》,《申报》1912年8月6日,第二版。亦见《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
    ④《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⑤《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亦见《参议院要闻》,《申报》1912年8月6日,第二版。《要件》,《盛京时报》1912年8月4日,(二)。
    ①《参议院议决案汇编》甲部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复印本,第33-35页。
    ②参见《论今后宜振兴实业之策》,《盛京时报》1912年3月9日,(一)。《论宜注意于农事之副业》,《盛京时报》1912年4月10日,(一)。
    ③参见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574页。
    ④遗憾的是,查了很多资料尚未发现其具体的数额。
    ①《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②《各部官制修正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③《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亦见神州编译社编:《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版,第405页。
    ④《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
    ⑤《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
    ⑥《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
    ①《参议院第四十九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0日,附录。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命令。
    ①《工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①《参议院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附录。
    ②《参议院第十七次开议纪事》,《盛京时报》1912年6月14日,(四)。
    ③《农林部官制修正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9页。《农林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④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经当时的财政总长陈锦涛、熊希龄之手所借的洋债九笔,数额高达9400多万元。参见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至118表。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3日,法律。
    ①《农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3日,法律。亦见商务印书馆编订:《民国十三年编订法令大全》,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72-73页。
    ②《农林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①《工商部官制》,《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②《张謇关于解散农林、工商两部组合农商部复国务院文》,《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③江苏实业厅、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④《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2日,命令。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①《矿务监督署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2月2日,法律。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②《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22日,命令。
    ③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④最早提出工商、农林二部合并的是在《申报》的专电栏里,参见《申报》1913年6月30日,第二版。正式合并时间是1913年12月24日,袁世凯特任张謇为农商总长。参见《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5日,命令。
    ⑤《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1月5日,命令。
    ⑥《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命令。
    ①《农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法律。
    ①1914年5月1日,袁世凯正式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政府公报》1914年5月1日,命令。关于新旧约法之对比,请参见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9-492页。
    ②《农林部厅、司分科暂行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9月4日,命令。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3页。
    ①《工商部各司科职掌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号:1383,后来工商部又进一步修订了各科办事细则,就拿工商部的总务厅来说,办事细则就有14条,科内有分有股,仅会计科就分编制股,稽核股,纪录股,出纳股等四股,每股又都有自己的职掌。具体参见《工商部总务厅会计科办事暂行细则》,《政府公报》1913年11月25日,命令。
    ②《农商部分科规则》,《政府公报》1914年1月17日,命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③《农商部分科规则》,《政府公报》1914年1月17日,命令。
    ①《农商部分科规则》,《政府公报》1914年1月17日,命令。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3-7页。
    ②《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1卷第1号。
    ③《农商部庶务科办事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3月19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16页。《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法律。
    ①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6页。
    ②张俊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上论文,第11页。
    ③参见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7-373页。
    ④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页。
    ⑤《省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5月24日,命令。
    ①《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法律。
    ②《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行政官组织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法律。
    ③《各道观察使公署暂行办事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3月29日,公电。
    ④《道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5月24日,命令。
    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法律。
    ⑥《各县知事公署暂行办事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3月29日,公电。
    ⑦《县官制》,《政府公报》1914年5月24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②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③考试院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中华民国考选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8页。
    ④《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⑤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⑥《铨叙局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7月21日,法律。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93页。
    ⑧《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命令。
    ①具体内容参见《大总统教令第四十九号》,《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命令。
    ①《大总统教令第十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②《大总统教令第四十九号》,《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命令。
    ③《文官甄别法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4页。亦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8号。
    ④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⑤《大总统教令第五十七号号》,《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命令。
    ⑥《文官甄用令》,1915年9月30日公布,《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期。
    ①秦昊杨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秦吴杨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③《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命令。
    ⑤彭勃、徐颂陶主编:《中华人事行政法律大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3页。亦见神州编译社编:《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版,第403页。
    ⑥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⑦根据《中央行政官官等简表》,《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法律。
    ①《中央行政官官等法》,《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法律。
    ②参见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5页。
    ③《中央行政官官等简表》,《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法律。
    ①《中央行政官官等简表》,《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法律。
    ②《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9日,命令。
    ③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①《文官官秩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9日,命令。
    ②《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9日,命令。
    ③《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①《文官任用法施行法草案》,彭勃、徐颂陶主编:《中华人事行政法律大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5页。亦见《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295页;《东方杂志》第9卷第8号。
    ②《大总统教令第五十九号至六十三号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命令。
    ③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教令第十一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亦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2页;《东方杂志》第9卷第8号。
    ②平政院成立于1914年4月27日,肃政厅与平政院同时成立,按规定它是平政院的一部分,但与平政院是两个独立行使职权的监察机关,直接属于大总统管辖。见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04页
    ③参见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页。
    ④《文官惩戒法草案》,《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命令。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9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命令。
    ②《中央行政官官俸法》,《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法律。亦见神州编译社编:《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版,第404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命令。
    ②《技术官官俸法》,《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命令。亦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6号。
    ①《文官保障法草案》,《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法律。
    ②《文官恤金令》,《政府公报》1914年3月3日,命令。具体内容亦可参见代继华:《中国职官管理史稿》,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6-1150页。
    ③清谈,《申报》1912年3月13日,第三版。
    ④《农林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⑤《工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8月9日,法律。
    ⑥《农商部官制》,《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3日,法律。
    ⑦制此表参考《政府公报》相关任免令,钱实甫:《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民国元年京省职官表》,《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民国二年京省职官表》,《东方杂志》第10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1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2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3卷第卜号;《民国职官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8页;《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 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等。
    ①《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31日,命令。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命令。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27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⑤参见张宪文等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9页。《陈振先》,贾逸君:《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50页。可是,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815页。却注“光绪三十四年九月(1908年),33岁”。前后有不符之处。关于陈振先卒于何年,前面这些资料中都未述及,见孙大权著:《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05页。蔡翔、孔一龙:《20世纪中国通鉴2》,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第433页。
    ⑥《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7日,命令。
    ⑦《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⑧《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12日,命令。
    ⑨《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5日,命令。
    ⑩《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31日,命令。
    11《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30日,命令。
    12《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8日,命令。钱实甫:《北洋政府职官年表》认为王正廷署任日期为1912年6月29日,疑有误。
    13《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7日,命令。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3日,命令。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19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22日,命令。
    ⑤参见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9》,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122页,另见《天津历史资料》,1981年第11期,第36页。
    ⑥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⑦《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12日,命令。
    ⑧《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4月28日,命令。
    ⑨《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4月3日,命令。
    ⑩《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23日,命令。
    11《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6年6月7日,命令。
    12《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6年7月1日,命令。
    13《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4月3日,命令。
    14《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命令。
    ①《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命令。
    ②《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23日,命令。
    ③《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10日,命令。
    ④《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4月28日,命令。
    ⑤《政事堂奉策令》,《政府公报》1916年4月24日,命令。
    ⑥廖盖隆:《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⑦吴成平:《上海名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⑧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长沙市志》第1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⑩秦孝仪主编:《中国近代史辞典》,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11 唐文权、卞孝萱:《辛亥人物碑传记》,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12 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13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4 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15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
    16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 郑天挺,荣孟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①《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②制此表参考《政府公报》相关任免令,钱实甫:《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民国元年京省职官表》,《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民国二年京省职官表》,《东方杂志》第10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1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2卷第1号,《民国职员表》,《东方杂志》第13卷第1号;《民国职官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8页;《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等。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17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27日,命令。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2日,命令。
    ⑥《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2月25日,命令。
    ⑦《宣统二年归国留学生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⑧《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2月27日,命令。
    ⑨《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湖北省人物志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6页。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5日,命令。
    ③《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1月30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4月16,命令。
    ⑤《批署工商总长王正廷再请开总长及次长之职呈》,《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呈批。
    ⑥《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命令。
    ⑦《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8月6日,命令。
    ⑧《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6日,命令。
    ⑨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40页。
    ⑩《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6日,命令。
    11《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6日,命令。
    12《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28日,命令。
    ①《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28日,命令。
    ②《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25日,命令。
    ③《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3日,命令。
    ④《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25日,命令。
    ⑤《政事堂奉策令》,《政府公报》1916年4月24日,命令。
    ⑥《政事堂奉策令》,《政府公报》1916年4月27日,命令。
    ⑦《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7月5日,命令。
    ⑧《宣统二年归国留学生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⑨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
    ⑩《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①参见陶昌善:《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1913年5月刊印,第38页。
    ②《农林部委任令第二号》,《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2,日,命令。
    ③参见陶昌善:《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1913年5月刊印,第28页。
    ④《辛亥革命前后的杨勉之》,王建荣主编:《湖南侗族百年》,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9-20页。
    ⑤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1-572,第702-703页。《农林组织陈振先呈大总统本部参事魏震历办实业积劳病故,拟给一次恤金以示体恤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1月14日,公文。
    ⑥魏震:《南满洲旅行日记》,《近代史资料》第4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1-157页。
    ⑦有的认为其生年为1888年,张元济著:《张元济全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1页。
    ①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330》,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②湖南省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通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350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宣统二年留学生归国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宣统二年留学生归国史料续编》,《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④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939页。
    ⑤《时报》1912年1月22日。
    ⑥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1页。
    ⑦常州市地方志纂委员会编:《常州市志》第三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927-928页。
    ⑧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373》,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①参见李明山主编:《近代版权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②《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第253页,亦见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页。
    ③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7页。
    ④《各部官制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法律。
    ⑤原籍湖南。
    ⑥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5日,命令。
    ②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39页。
    ③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④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13页,734页;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页;《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辽宁省图书馆:《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5页。
    ⑤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821页。
    ⑥亦有认为生年是1869,参见谢兆有等编:《山东画家汇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4页。
    ①《杨廷栋》,《吴县历史名人》,中共吴县县委宣传部、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210-212页。
    ②《各部用人之计划》,《申报》1912年5月13日,第二版。
    ③《大总统宣布新选袁大总统宣誓电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12日,第36号。
    ④柴德庚等编:《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1页。
    ①朱汉国、汪朝光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一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73页。
    ③胡春惠:《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版,第82页。
    ④望齐:《波澜险恶之内政》,《时报》1913年2月16日。
    ⑤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出版,第82页。
    ⑥胡春惠:《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版,第88页。
    ⑦《俄人无理要求之驳覆》,《申报》1912年8月18日,第三版。
    ⑧《咄咄俄人侵入回疆之大野心》,《申报》1912年8月22日,第三版。
    ⑨北洋政府外交部编:《西藏问题》,“藏案说帖”,第4页。转引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1页。北大历史系编:《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92-293 页。
    ①《外交部致陈贻范电》1914年2月21日、4月25日、4月28日。转见赵佳楹著:《中国近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560-566页。
    ②《瓜分承认二大问题之激战》,《申报》1912年8月19日,第三版。
    ③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改革》,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④狮严:《各国承认问题与选举总统之关系》,《宪法新闻》第18期,第26-27页。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6月22日],命令。
    ⑥评论,《申报》1912年4月2日,第一版。
    ⑦旧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正编,第13篇,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945-1946页。
    ⑧《节减政费问题之难点》,《申报》1914年4月23日,第二版。
    ①《农林部咨财政部五月份决算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6月8日,第39号,通告。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000-1002页。
    ③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9页。
    ④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二,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146页。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22页。
    ⑤《参议院纪事》,《民立报》1913年7月25日。
    ⑥参见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⑦陆月林:《革命史谭》,《近代稗海》(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页。
    ⑧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第1期,1913年5月。
    ⑨《时事新报》,1913年11月3日。亦可参见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396页。“国内人士纷纷组党,一时风起云涌,政团林立。”
    ⑩参见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70页。
    11 见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1-38页。
    12 黄远庸:《铸党论》,《远生遗著》卷二,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93-94页。
    13 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亦见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166页。
    ②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1912年第7号。
    ③王灿:《党论》,《谠报》第三期,1913年6月20日出版。
    ④大愚译:《外人之共和观》,《民国经世文编》,第一册,第47页。
    ⑤《李庆芳致徐树铮函(1917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档案》,全宗号1011(2),案卷号:43。
    ⑥参见《民立报》1912年7月2日,第3页。《民立报》1912年7月3日,第2页。
    ⑦见《政府公报》1912年6月30日,公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30日,呈批。《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命令。亦见吴相湘:《宋教仁》下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第3页。
    ⑧黎元洪:《黎副总统政书》卷11,湖北官书印刷局1914年版,第14页。
    ⑨《参议院第二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7月9日,附录。
    ⑩起初袁世凯想让胡瑛出任农林总长。因为遭到同盟会的反对,只好作罢。参见《新国务员之脉络观》,《申报》1912年7月20日,第二版。
    ①《惊涛骇浪之政局》,《亚细亚日报》1912年7月18日。
    ②《北京政界之昨日记》,《亚细亚日报》1912年7月17日。
    ③统一共和党后来被改组成国民党。
    ④《参议院第四十二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4日,附录。共出席议员98人,投票结果:财政总长周自齐同意25票,不同意63票;司法总长章宗祥同意38票,不同意60票;教育总长孙毓筠同意11票,不同意87票;农林总长王人文同意41票,不同意57票;工商总长沈秉堃同意37票,不同意61票;交通总长胡惟德同意36票,不同意62票。
    ⑤《参议院第四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10日,附录。共出席议员91人投票结果:财政总长周学熙同意54票,不同意36票;教育总长范源濂同意70票,不同意21票;司法总长许世英同意70票,不同意21票;农林总长陈振先同意57票,不同意34票:工商总长蒋作宾同意44票,不同意47票;交通总长朱启钤同意47票,不同意44票。
    ⑥《参议院第五十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1日,附录。
    ⑦《参议院第五十二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8月26日,附录。
    ⑧黄远庸:《远生遗著》第一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3页。
    ⑨《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5月4日,命令。
    ⑩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9-1381页。
    11 《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6月22日,命令。
    12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5页。
    13 李守孔:《民初之国会》,台湾正中书店1977年版,第264页。
    14 胡象贤著:《民初国会之渊源与演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研究》,台湾学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①《新内阁人物小史》,《申报》1912年4月6日,第二版。
    ②参见民心社编:《大革命家陈其美》,泰东书局1916年版。
    ③张学继:《论陈其美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莫永明:《陈其美传》,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18页。何仲箫:《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95页。
    ④时评,《评论》1913年第1期,第1页。
    ⑤《致邓泽如函》(1915年10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页。
    ⑥参见《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李燮和与陈其美争都督辨》,饶怀民:《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8-253页。
    ⑦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⑧何仲箫:《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上集,卷一,民国19年(1930年)铅印版,第50页。
    ⑨王云五主编:《民国陈英士先生其美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4页
    ⑩参见刘晓泉:《二次革命前后陈其美反袁斗争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11 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文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第160页。
    ①《陈其美传》,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六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24页。
    ②《工商总长陈致精益眼镜公司书》,《申报》1912年5月12日,第七版。
    ③具体内容请参见:邓学文:《民国初年的法律与革命——以姚荣泽案和宋汉章案为例》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
    ④《咨陈其美文》(1912年3月29日),《伍廷芳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14-516页。
    ⑤《中国银行临督吴鼎昌来书》,《伍先生(秩庸)公牍》,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82-83页。
    ⑥《沪军都督来书》,《伍先生(秩庸)公牍》,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106页。
    ⑦《工商部总之陈其美呈请辞职》,《政府公报》1912年6月30日,公文。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8日,命令。
    ②参见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7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3页。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上,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完颜绍元著:《王正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参议院第五次会议速记录》(五月十三日上午开议),《政府公报》1912年5月16日,第16号,附录。
    ②《各部新献种种》,《申报》1912年6月3日,第三版。
    ③《国务员宣布政见》,《申报》1912年5月15日,第二版。
    ④《署任官竟可不问约法乎》,《申报》1912年6月11日,第二版。
    ①《工商部颓唐之一斑》,《申报》1912年6月11日,第二版。
    ②《署工商总长王正廷呈请辞职》,《政府公报》1912年6月30日,公文。
    ③《批署工商总长王王正廷再请开总长及次长之职呈》,《政府公报》1912年7月16日,呈批。
    ④参见林增平:《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 1991年版,第418-420。李静之:《刘揆一》,《民国人物传》第3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52页。林增平、李文海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3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70页。饶怀民:《刘揆一年表》,《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305页。刘安鼐:《回忆我的父亲刘揆一》,《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280页。
    ①《大总统与同盟会代表之谈话》,《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附录。“北京电报”,《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亦见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16-318页。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52页。
    ②《大总统与同盟会代表之谈话》,《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附录。“北京电报”,《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亦见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16-318页。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52页。
    ③《参议院第二十七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7月9日,附录。
    ④参见胡象贤著:《民初国会之渊源与演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研究》,台湾学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107页。
    ⑤吴相湘:《宋教仁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
    ⑥《中央变局记》,《天铎报》1912年7月5日。亦见《民立报》1912年7月3日。
    ①《大总统与同盟会代表之谈话》,《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附录。
    ②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52页。
    ③《刘揆一启事》,《亚细亚日报》1912年8月8日。
    ④《时报》1912年11月17日。
    ⑤参见虞和平:《论刘揆一的工商活动》,《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饶怀民:《论辛亥革命时期刘揆一的近代化思想——以工商总长任内的经济改革为中心》,《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6-238页。
    ⑥《工商部致各省都督暨各国代表转领事及各商会、新加坡领事转南洋各商会电》,《政府公报》1912年9月6日,公电。
    ①《工商部召集临时工商会议通告》,《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通告。亦见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文牍,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1-3页。《最新行政文牍》第一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不详),第74页。
    ②《选举代表通电》,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文牍,工商部1913年3月出版,第3页。《工商部致各省都督各埠领事电》,《政府公报》1912年10月9日,公电。《催举代表电》,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文牍,工商部1913年3月出版,第10-11页。
    ③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④朱英:《论民元临时工商会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⑤《工商会议开会日刘总长演说词》,《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出版,第1-4页。
    ①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9页。
    ②《工商部咨湖北都督请维持汉冶萍公司文》,《政府公报》,1912年7月18日,公文。《工商总长刘揆一呈大总统缕陈汉冶萍公司多关国家实业拟毋庸饬盛宣怀赴鄂等情请批示遵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1月24日,公文。亦可参见虞和平:《论刘揆一的工商活动》,《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③刘揆一:《工商政策》,《湖南实业杂志》1913年2月出版,第9期。
    ④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7页。
    ①刘揆一:《工商政策》,《湖南实业杂志》1913年2月出版,第9期。
    ②《工商会议开会日刘总长演说词》,《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出版,第1-4页。
    ③刘揆一:《工商政策》,《湖南实业杂志》1913年2月出版,第9期。
    ④《京师近事》,《申报》1912年9月13日,第三版。亦见《政府公报》1912年9月7日,公电。
    ⑤刘揆一:《工商政策》,《湖南实业杂志》1913年2月出版,第9期。
    ⑥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7页。
    ⑦《借款合同草约》,《民立报》1913年7月23日。
    ⑧《众议院纪事》,《民立报》1913年7月25日。
    ⑨刘揆一:《国本论》,《民主报》1913年4月17日至29日。
    ①《工商会议开会日刘总长演说词》,《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出版,第1-4页。
    ②虞和平:《论刘揆一的工商活动》,《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22日,命令。
    ④《学部奏议覆江督电奏商科举人向瑞琨等俟劝业会竣补行廷试折》,《政治官报》(奏折类),宣统二年四月初九日,第914号,第4页。
    ⑤《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一日,第104期。
    ⑥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835页。
    ⑦参见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9》,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122页,另见《天津历史资料》,1981年第11期,第36页。
    ⑧《时报》1912年10月29日。
    ⑨《时报》1912年11月17日。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J912年11月23日,命令。
    ②《工商次长向瑞琨呈大总统请准免本官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1月5日,公文。
    ③《时报》1913年3月15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央商学会为附设通商条约研究会呈请立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17。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商业组织成立申请立案的文件》,全宗号:1038;卷宗号:1417。
    ③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27日,命令。
    ⑤参见:(美)普莱斯:《革命与宪法:宋教仁政治策略的发展》,《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狭间直树:《从宋教仁看传统与近代》,(日)《东方学报》第62期,1990年。松本英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产生与宋教仁》,(日)《立命馆史学》第2号,1981年等。
    ⑥陈旭麓:《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4页。
    ⑦《救灾评议(二)》,《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5页。
    ⑧《东南各省水患论》、《救灾评议(一)》,《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4-246页,第334-335页。
    ①《记参议院表决国务员》,《申报》1912年4月1日,第二版。
    ②《新旧京官现形记》,《申报》1912年4月30日,第三版。
    ③《国务院之花花絮絮》,《申报》1912年6月15日,第三版。
    ④《新政府组织种种》,《申报》1912年5月2日,第二版。
    ①《参议院第五次会议速记录》,《政府公报》1912年5月16日,附录。
    ②《国务员与参议院》,《申报》1912年5月20日,第二版。
    ③《农林部之大计划》,《盛京时报》1912年5月19日,(四)。
    ④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810页。
    ⑤锡良:《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8页。
    ⑥沃丘仲子:《徐世昌》,上海崇文书局1918年版,第72-73页。
    ①《陈振先得农林次长之原因》,《盛京时报》1912年5月24 日,(四)。
    ②沃丘仲了:《徐世昌》,上海崇文书局1918年版,第72-73页。
    ③蔡翔、孔一龙:《20世纪中国通鉴》第二卷,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第433页。
    ④《农林部致国务院请将林务局官制草案提出国务会议函》,《政府公报》1912年7月24日,公文。
    ①《农林部致国务院请将渔政厅官制草案提出国务会议函》,《政府公报》1912年7月24日,公文。
    ②《农林部致国务院请将垦殖厅及垦殖总管府官制草案提出国务会议函》,《政府公报》1912年7月24日,公文。
    ③《农林部总长陈振先呈大总统照公布农林部官制取消编纂官职谢恩隆等三人留部另行委用请鉴核备案》,《政府公报》1912年8月8日,公文。
    ④参见《农林部令(农字第四十九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6日,命令。《农林部部令(二年农字第六十二号)》,《政府公报》1913年2月2日,命令等。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3日,命令。
    ⑥《农林总长陈振先呈大总统据本部次长梁赍奎请转呈辞职等因恳再温谕慰留以资倚畀文》,《政府公报》1913年1月30日,公文。
    ⑦《农林总长陈振先呈大总统本部参事魏震历办实业积劳病故拟给一次恤金以示体恤文》,《政府公报》1913年1月14日,公文。
    ⑧《农林部部令(农字第四十八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6日,命令。
    ⑨《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3日,命令。
    ⑩《农林部部令第八十号》,《政府公报》1913年5月1日,命令。
    11 《农林部部令第一号》,《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2日,命令。
    ①《农林部召集全国农会联合会通告》,《政府公报》1913年1月19日,通告。陶昌善等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1-13页。《院部布告》,《最新行政文牍》第一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年月不详),第76-77页。
    ②《院部布告》,《最新行政文牍》第一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年月不详),第76-77页。
    ③《农林部召集全国农会联合会通告》,《政府公报》1913年1月19日,通告。
    ④陶昌善等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1-13页。
    ⑤《陈总长演说词》,《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3-47页。
    ⑥《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8日。
    ①《风流案仍须抗告》,《申报》1913年2月21日,第六版。
    ②《风流案第三次开庭状况》,《申报》1913年2月28日,第三版。
    ③《风流总长之孽海珠尘》,《申报》1913年3月1日,第六版。
    ④张謇:《复袁世凯函》,《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⑤参见张謇:《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218页。《临时公报》1912年3月25日,电报。
    ①经世文社:《民国经世文编》(实业),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455页。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②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③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80页。
    ④张謇:《啬翁自定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81页。
    ⑤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24页。
    ⑥《请解除农商总长职专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7-409页。
    ⑦值得一提的论著有: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版。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瞿立鹤:《张謇的教育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周见:《近代 中日两国企业家比较研究——张謇与涩泽荣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王敦琴:《传统与前瞻——张謇经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论文有:朱英:《张謇与民初的<商会法>》,《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丛卫兵:《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学海》2006年第6期。朱英:《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谢俊美:《张謇与晚清社会变迁》,《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刘圣宜:《论张謇的“实业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章开沅:《张謇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等等。
    ①沈家五:《张謇任农商总长时筹设商埠和发展企业的开放措施》,严学熙主编:《论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356页。沈家五:《张謇任农商总长时的经济政策及其措施》,《中国近代史研究资料》第八辑,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年版,第71-87页。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1期。苑书义:《农商总长张謇的开放主义》,《明月斋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551页。【日】野泽丰:《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的经济政策与张謇》,《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2期等等。
    ②《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③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④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f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②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③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七,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5页。
    ④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①《张季直对於本部之政见》,《申报》1913年10月23日,第三版。
    ②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359页。
    ③《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拟分别暂订农工商各种单行法令作为现行条例请核夺批示祗遵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11月16日,公文。
    ④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5页。
    ①《农林工商部政见宣言书》,《盛京时报》1913年12月3日,(一)。
    ②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1-364页。
    ③《农商总长张謇、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大总统会同拟订劝业银行条例缮折请鉴核批准施行文》,《政府公报》1914年5月16日,公文。
    ④《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⑤《张总长又有实业政见发见》,《申报》1913年12月2日,第六版。
    ①《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②《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7页。
    ③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271-275页。
    ④《张总长又有实业政见发见》,《申报》1913年12月2日,第六版。
    ⑤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誊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68-169页。
    ⑥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⑦《第一次农商统计序言》,《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⑧《张季直对於本部之政见》,《申报》1913年10月23日,第三版。
    ①《工商总长最近之政见》,《申报》1913年11月13日,第六版。
    ②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七,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5页。
    ③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④《张謇日记》,《张謇全集》,第六卷,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34页。
    ⑤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⑥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⑦《各部最近之近况》,《申报》1913年10月25日,第六版。
    ⑧《奖励扩充改良植棉地5500万亩理由书》,《张季子九录·政文录》。转引自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虞和平主编:《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吉林文史出版2004年版,第36-37页。
    ⑨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①《农林工商部政见宣言书》,《盛京时报》1913年12月3日,(一)。《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华实业界》1914年第1期。
    ②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③《汉冶萍就职演说》,《张季子九录·政闻录》,第7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3页。
    ④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季子九录·政闻录》,第7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3页。
    ⑤《张总长最近之农商政策》,《申报》1914年7月30日,第三版。
    ⑥《请解除农商总长职专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7-409页。
    ⑦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4-365页。
    ⑧《大总统策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6日,命令。
    ①《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3月16日,命令。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8月22日,命令。
    ③《当局之实业政策》,《申报》1915年8月15日第六版。
    ①《农商部奖章规则》,《农商公报》第2卷第1期,总第13期,1915年8月15日,法规。《补登农商部奖章规则图式》,《政府公报》1915年7月21日,呈。
    ②《农商部劝业银行之动机》,《申报》1915年8月18日,第六版。《劝业银行筹设之概请》,《申报》1915年8月8日,第六版。
    ③《农政要纲之内容》,《申报》1915年12月27日,第六版。
    ④《农商部呈遵批提前开办棉糖林牧等试验场缕陈办理情形并将拟订规则各场地图请备案文并批》,《政府公报》,1915年8月25日,呈。
    ⑤《农商部将设劝业委员会》,《申报》1915年6月7日,第六版。
    ⑥《令劝业委员会》,《政府公报》,1916年9月3日,命令。
    ⑦《中国权度改革谈》,《盛京时报》1915年5月12日,(一)。《农商部权度检定所通告》,《政府公报》1915年8月22日,通告。
    ⑧《筹划实业与调查田赋》,《申报》1915年10月20日,第六版。
    ⑨《农商部呈为国货展览会各省出品请予特免税厘以资鼓励仰祈钧鉴文》,《政府公报》1915年7月3日,呈。《农商部咨热河、察哈尔、绥远、各省巡按使、京兆尹展览会各省出品奉准特免税厘咨转饬遵照并见复文》,《政府公报》1915年7月8口,咨。
    ⑩《农商部呈拟定派往各省矿务督办公文程式规则文并批》,《政府公报》1915年11月3日,呈。《最近全国产煤之调查》,《盛京时报》1915年5月20日,(三)。11 《财政农商两部新裁之机关》,《申报》1915年3月20日,第六版。专电,《申报》1915年3月11日,第二版。
    ①《农商部呈据情代呈模范军人一书文并批》,《政府公报》1915年11月5日,呈。
    ②专电,《申报》1915年12月31日,第二版。
    ③旧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上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亦见江苏省中华民国_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综合类,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④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 1955年版,第10页。
    ①“评论”,《申报》1912年4月2日。
    ②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1页。
    ③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1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002-1004页。
    ①《农林部咨财政部五月份决算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6月8日,通告。
    ②《农林部所管农事试验场自七月初一起至三十一日止收支各款报销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9月23日,通告。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30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002-1004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83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8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308页。
    ②制表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532页,第588-593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001-1002页。
    ②《与财政部会拟保息条例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农商总长张謇、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大总统会同拟订劝业银行条例缮折请鉴核批准施行文》,《政府公报》1914年5月16日,公文。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1001页。
    ④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7页。
    ⑤《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报明筹借公司保息基金各办法请批示遵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3月26日,公文。《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筹备奖励基金应否由本部先行筹借抑或饬财政部列入预算不必另行筹借请察夺批示遵行文》,《政府公报》1914年3月26日,公文。
    ⑥《公司保息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⑦《最近三十年的中国财政》,《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第110-111页。
    ①《四年下半年中央政费之查定》,《盛京时报》1916年5月26日,(三)。
    ②制表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532页,第588-593页。亦可参见《晨报》1917年2月22日,第二版。
    ①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1-15页。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5-26页。
    ②《农商部劝业银行之动机》,《申报》1915年8月18日,第六版。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①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5-26页。
    ②《民国三年度预算总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③《民国五年度国家预算总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④《审计处致财政部送还七八两月分大借款项下支出各款原册请查照办理函(附清册)》,《政府公报》1913年9月26日,公文。
    ⑤《审计处致财政部送还九月分大借款项下支出各款原册请查照办理函(附清册)》,《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2日,公文。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②《国务院呈大总统酌拟公文书程式令变通办法请批示遵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3日,公文。
    ①《国务院厘定公文书用纸程式条例》,《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1日,公文。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页。《国务院厘定公文书用纸程式条例》,《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1日,公文。
    ③《教令第一号:公文书程式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④《农林部部令二则》,《政府公报》1912年9月14日,命令。
    ⑤《农林部委任令第二十五号》,《政府公报》1913年6月3日,命令。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页。
    ②《农林部部令第七十八号》《政府公报》1913年4月26日,命令。
    ③《农林部部令第七十九号》,《政府公报》1913年4月27日,命令。
    ④《农林部部令第八十号》,《政府公报》1913年5月1日,命令。
    ⑤《农林部令农字第四十七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6日,命令。
    ⑥《农林部令农字第四十八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6日,命令。
    ①《工商部部令二则》,《政府公报》1912年9月22日,命令。
    ②《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9月3日,命令。
    ③《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3年1月6日,命令。
    ④《农商部委任令第十七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⑤《农商部委任令第十八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⑥《农商部委任令第十九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⑦《农商部委任令第二十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①《农商部委任令第二十三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②《农商部委任令第二十五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9日,命令。
    ③《农商部饬第四百九十二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3日,饬。
    ①《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23日,命令。
    ②《本部录事雇用服务及薪水暂行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8月23日,命令。
    ③《录事服务规则》,《政府公报》1912年9月10日,命令。
    ①《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23日,命令。
    ②《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23日,命令。
    ③《农林部厅司分科暂行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9月4日,命令。
    ④《农林部图书馆规则》,《政府公报》1913年6月15日,命令。
    ⑤《农商部部令第十三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30日,命令。
    ⑥《农商部办事通则》,《政府公报》1914年2月9日,命令。
    ⑦《农商部饬第三百二十三号》,《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饬。《林艺试验场办事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饬。
    ⑧《农商部饬第五百三十六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6日,饬。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页。
    ②《农林部训令第一号:令陕西教育司》,《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3日,命令。
    ③《农林部训令第二号:令吉林提学使》,《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3日,命令。
    ④《农商部训令第十六号:令京师总商会》,《政府公报》1914年1月18日,命令。
    ①《农林部部令第四十六号:令各省实业司、劝业道准此》,《政府公报》1913年4月25日,命令。
    ②《农林部指令第九十四号:令义国农会常驻员徐球》,《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2日,命令。
    ①《农商部指令第九十六号:令奉黑吉闽陕晋粤桂廿湘滇蜀黔新疆等省民政长》,《政府公报》1914年2月7日,命令。
    ②《农商部咨奉天巡按使刘祖荫所制灰色染料一种准予专利文》,《政府公报》1916年2月18日,咨。
    ③《农商部奖励执照第二十七号》,《政府公报》1916年2月18日,咨。
    ④《农商部批1060号》,《政府公报》1916年5月3日,批。
    ①《农商部褒状第十八号》,《政府公报》1916年5月3日,批。
    ②《公文书程式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③《工商部布告》,《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7日,命令。
    ④《农商部布告第一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24日,命令。
    ⑤《农商部布告第六号》,《政府公报》1914年3月8日,命令。
    ⑥《公文书程式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①《农林部咨内务部请先期知照派员会商划分水利工程权限文》,《政府公报》1912年10月8日,公文。
    ②《农林部与内务部划分河工水利》《政府公报》1912年10月30日,公文。
    ①《农林部咨直隶、山东、河南都督请饬属将各县岁征河银总额造册报部文》,《政府公报》《政府公报》1912年9月9日,公文。
    ②《铨叙局咨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农林工商交通部分送各学校毕业生请酌量录用文(附单)》,《政府公报》
    1912年9月7日,公文。《铨叙局咨外交内务财政政法教育农林工商交通部蒙藏事务局分送各学校毕业生请酌量录用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公文。
    ③《工商部咨铨叙局准送到法政毕业生王春渲等名单应暂行存记以备将来遴用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14日,公文。
    ①《农林部咨铨叙局准咨送法政毕业生苏毓掺等由部暂行存记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20日,公文。
    ②《工商部咨外交部驻外各使馆商务随员应照国务院议决会同遴派并查驻俄许同范调部应另派员接任其他有无请假辞职等事请随时知照会商核办文》,《政府公报》1912年8月30日,公文。
    ③《工商部咨外交部各使馆商务随员俸薪应由本部筹给希将案卷等移交以便核办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16日,公文。
    ④《工商部咨江西都督请将公司暂行要则设法取消至商标案件仍应暂归审判厅酌办文》,《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日,公文。
    ⑤《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绥远都统、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京兆尹咨送修正商会法及施行细则请饬遵文》,《政府公报》1916年2月22日,咨。
    ⑥《农商部咨驻外各公使印发修正商会法及施行细则转知遵照文》,《政府公报》1916年2月22日,咨。
    ①《工商部咨交通部据华卫轮船公司暨招商内河轮船公司呈请注册等情应依照前次议决划定权限请分别查明见覆以凭核办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17日,公文。
    ②《公文书程式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③《农林部批科员文俊勋力陈病状恳请开去差缺呈》,《政府公报》1912年11月5日,呈批。
    ④《工商部批商人麟珍等请设临时典当呈》,《政府公报》1912年9月20日,呈批。
    ①《工商部批中华实业联合会会员高学颖组织文华丝呢公司请注册立案并予特许专利等呈》,《政府公报》1912年9月20日,呈批。
    ②《农林部批湖南土木工程局易荣膺呈》《政府公报》1912年9月9日,呈批。
    ③《工商部批八旗生计讨论会恒钧等呈》,《政府公报》1912年9月9日,呈批。
    ①《农林部批湖南桃源县农务分会控告马犹龙等呈》,《政府公报》1912年10月4日,呈批。
    ②《工商部批北京玻璃公司股东吴海等请暂准保释蒋唐祐》,《政府公报》1912年9月14日,呈批。
    ③《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1年11月11日,命令。
    ④《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3日,命令。
    ①《农林部佥事统计科科长秦嵩呈大总统文附名条》,《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6日,公文。
    ②《农商部呈查明五原县董事王同春被控各节语多诬捏恳请批准销案并将抅陷之西盟水利局员撤差示做缮具查覆原折乞核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2月5日,呈。
    ③《农商部呈查明五原县董事王同春被控各节语多诬捏恳请批准销案并将抅陷之西盟水利局员撤差示做缮具查覆原折乞核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2月5日,呈。
    ④《农商部呈组织本部普通文官甄别委员会并拟具执行细则请核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6日,呈。
    ①《农商部饬第五百六十九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6日,饬。
    ②《农商部饬第五百七十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6日,饬。
    ③《农商部饬第五百七十一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6日,饬。
    ①《工商部呈大总统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宜请批示祗遵文(附单)》,《政府公报》1913年6月1日,公文。
    ①《教令第一号:公文书程式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②《工商部致内务部查北京抚雅人力车经理公司不如仍用前明以昭核实请查核迅复函》,《政府公报》1913年10月13日,公文。
    ③《农商部致内务部准函称京师电车由国家办理本部亦深赞同惟事关地方行政应仍由贵部迅核见复以凭批示该承办人等函》,《政府公报》1914年3月8日,公文。《农商部致内务部请将北京电车公司办法决定见复函》,《政府公报》1914年3月8日,公文。
    ④《农林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长电》,《政府公报》1912年11月9日,公电。
    ①《工商部致国务院请将各种选举法规发交转寄函》,《政府公报》1912年9月20日,公文。
    ②《农林部致工商部函》,《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7日,公文。
    ③《农林部农事试验场入场游览免收票费日期通告》,《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0日,通告。
    ④《农商部通告》,《政府公报》1914年2月4日,通告。
    ①《农商部民国二年十二月分收支对照表》,《政府公报》1914年1月12日,通告。关于财务,农商部的其他通告,《农林部咨财政部五月份决算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6月8日,通告。《农林部所管农事试验场自七月初一起至三十一日止收支各款报销清册》,《政府公报》1912年9月23日,通告等。
    ①《大总统咨参议院提议实业部呈送商业注册章程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5日,第29号。
    ②《汉口中西日报》,1911年10月12日,转引自《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第166页。
    ③关于袁世凯维护社会秩序的命令参见当时的《临时公报》1912年2-4月和《政府公报》1912年5月-1914年1月。
    ④陆纯:《袁大总统书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文辞,第1-4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临时公报》,1912年4月17日,命令。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7月14日,命令。
    ③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④《无商法之弊害》,《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第1年第1号。
    ⑤《法学通论》,《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第1年第1号。
    ①张华腾:《封建买办政权还是资产阶级政府——1912-1915年北京政府性质新议》,《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②《工商部暂行办事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6月21日,第52号,通告。
    ③《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④《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⑤《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29日,命令。
    ⑥《农林部各厅司服务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12月13日,命令。
    ⑦《东三省林务局暂行规程》,《政府公报》1913年12月13日,命令。
    ⑧《农商部办事通则》《政府公报》1914年2月9日,命令。
    ①《农商部饬第三百二十三号》,《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饬。《林艺试验场办事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10月3日,饬。
    ②《农商部饬第五百三十六号》,《政府公报》1914年12月6日,饬。
    ③《农会暂行规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命令。
    ④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2页。
    ⑤《农会规程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命令。
    ⑥《农商部示》,《政府公报》1914年8月11日,示。
    ①《东三省国有林发放规则》,《政府公报》1914年8月11日,示。
    ②《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3月4日,命令。
    ③《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实施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8月19日,命令。
    ①《森林法》,《政府公报》1914年11月4日,命令。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档号1454。
    ③《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④《公司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①李玉:《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②姚成翰:《公司条例释义》,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0页。
    ③《公司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④姚成翰:《公司条例释义》,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38-139页。
    ⑤李忻:《商法概论》,北平朝阳大学出版部1928年版,第149-151页。姚成翰:《公司条例释义》,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92-194页。
    ⑥朱荫贵:《改革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近代史研究》2001年版第4期。
    ⑦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4-75页。
    ⑧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以<公司律>和<公司条例>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⑨《农商公报》第18期(1916年1月),第7页。
    ⑩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6页。
    ①《修正公司条例备条》,《政府公报》1914年9月22日,命令。
    ②《农商部张总长致商会联合会函》,《申报》1914年4月4日,第十七版。
    ③《公司条例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7月20日,命令。
    ④《公司保息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⑤《商人通例》,《政府公报》1914年3月3日,命令。
    ①《公司注册规则》,《政府公报》1914年7月20日,命令。
    ②《工商部公司注册暂行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6月6日,公文。
    ①《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3月12日,命令。《全国矿业要览》,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编印,1936年版,第294页。
    ②中国近代煤炭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煤炭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
    ③《农商部为外商对我国矿业条例疑虑之处请交涉员详细解释以免误会而重条例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④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9页。
    ⑤《呈农矿部为遵令拟送修改矿业条例意见书祈鉴核文》,《农矿公报》1928年第4期。
    ①颜放人:《关于修改矿业条例之刍议》,《矿业周报》1928年第1期。
    ②《矿业条例施行细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70页。
    ③《矿业注册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5月4日,命令。
    ④《矿业注册条例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5月7日,命令。
    ①《权度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4月1日,命令。
    ②《权度法施行细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3-88页。
    ③《农商总长张謇、国务总理熊希龄呈大总统报明拟定度量衡制度大纲请鉴核示遵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 年2月7日,公文。
    ①《农商部、外交部训令第九号至十二号》,《政府公报》1914年1月15日,命令。
    ②《工商部批三宝垦华商总会正总理林克念等称荷设苛律对待华侨恳转咨外交部向荷磋商删改》,《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5日,呈批。
    ①《农商总长张謇、国务总理熊希龄呈大总统据浙商庞啟寿等呈称庞青城当去年叛党抅乱被嫌获咎实系无识盲徒可否援照赦令将被收家产准予发还请鉴核示遵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2月6日,公文。
    ①《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拟定矿务监督署官制缮具清折并附划分区域说明书呈备查阅请鉴核公布施行文》,《政府公报》1914年2月7日,公文。
    ②《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报明拟定度量衡制度大纲请鉴核示遵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2月7日,公文。
    ③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1987年版,第16页,19-20页。
    ④《农商总长张謇、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大总统会同拟订劝业银行条例缮折请鉴核批准施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5月16日,公文。
    ⑤《农商总长张謇、内务总长朱启钤、财政总长周自齐、交通总长梁敦彦呈遵议招商投标承运米石办法请训示遵行文》,《政府公报》1914年7月4日,呈。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630。
    ①参见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徐建生:《论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扶植与奖励》,《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郭剑林:《北洋军阀简史》(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等。
    ②《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9月30日,命令。
    ①《农林要政》,《政府公报》1912年9月30日,命令。
    ①唐启宇:《农政学》,中国农政学社1931年版,第363-366页。
    ②唐启宇:《农政学》,中国农政学社1931年版,第366页。
    ③《农商部指令第九十六号:令奉黑吉闽陕晋粤桂廿湘滇蜀黔新疆等省民政长》,《政府公报》1914年2月7日,命令。
    ④参见周景濂:《中国设立观测所之始末》,《地学杂志》1914年第11期。
    ⑤参见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354页。
    ⑥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页。
    ②《农林部咨国务院拟在天坛等处分设农林畜牧试验场文》,《政府公报》,1912年7月5日,公文。
    ①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4-325页。
    ②《改良中国农工业问题》,《申报》1915年6月21日,第三版。
    ③民国《高邑县志》,卷5,风土。
    ④民国《馆陶县志》,政冶志,实业。
    ⑤民国《新绛县志》,卷3。
    ⑥王相钦:《中国近代商业史稿》,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221页。
    ⑦《公司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1月14日,命令。
    ⑧《商人通例》,《政府公报》1914年3月13日,命令。
    ①《请免土布税厘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75页。
    ②《请减茶叶税率与制定茶叶检查条例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76页。
    ③《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京兆尹、各都统税务处呈请将自制工品七宗分别减免关税奉令照准希转饬各商会遵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3月4日,咨。《自制工品减免关税》,《法政杂志》第五卷第四号,1915年4月10日出版。
    ④《江苏省之织布事业》,《农商公报》第9期,近闻,第1页。
    ⑤依据《农商公报》第10期,第20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第三年第1期,《中华新报》]915年12月8日等记述而得出的结论,由于资料范围有限,所以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难免有出入。
    ⑥《农商部呈大总统遵批参议院整饬国货建议案办法文》,《农商公报》,第6期。
    ⑦徐建生:《论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扶植与奖励倾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⑧《商品陈列所序》,穆藕初:《藕初文录》上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04页。
    ①《工商部咨各省都督、民政长请转饬征集物品送部交商品陈列所陈列文(附征集物品概要表四种)》,《政府公报》,1913年1月5日,咨。
    ②《农商部呈拟具商品陈列所征品规则缮摺请鉴核文并批令(附清摺)》,《政府公报》,1915年3月31日,呈。
    ③《商品陈列所》,《政府公报》1917年9月13日,附录。
    ④《农商部为设立劝业委员会拟订章程呈暨大总统批令(附清折)》,《政府公报》1915年6月10口,呈。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5页。
    ①《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10月25日,命令。
    ②《农商部呈限期征集商品开设国货展览会请示遵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6月21日,呈。
    ③《农商部咨热河、察哈尔都统、绥远、各省巡按使、京兆尹各省出品奉准特免税厘通咨转饬遵照并见复文》,《政府公报》,1915年7月8日,咨。《农商部呈国货展览会各省送品会峻出售请免补纳税厘以示鼓励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9月13日,呈。《农商部咨直隶、奉天、江苏、湖南、福建、河南、吉林、浙江、山西、安徽、山东、黑龙江、湖北、广东、江西巡按使准交通部核复参观展览会人员车船减价办法咨请查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9月11日,咨。
    ④《农商部呈恭报国货展览会办理情形并附呈会场陈设图片请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8日,呈。
    ⑤天津《益世报》,1915年10月2日,第三版。
    ①天津《益世报》,1915年8月20日,第六版。
    ②《关于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办法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142页。
    ③《工商部调查矿业之通告》,《中华实业杂志》,第五年第五期,1914年5月1日出版。
    ④《生计》,1913年第9期。
    ⑤《矿业杂志》,第2卷第5期,转引自李洪超:《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矿业政策》,《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⑥张轶欧:《修订矿法意见书》,《现代应用文选》,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第276页。
    ⑦“专件”,《湖南实业杂志》第十期,1913年3月出版,第79-82页。
    ⑧刘揆一:《修订矿法意见书》,《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5页。
    ①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编印:《全国矿业要览》,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刊1936年版,第291-294页;另见《大清矿务章程》,《东方杂志》第四卷第6号。
    ②参见张轶欧:《修订矿法意见书》,《现代应用文选》,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第272-308页。《袁世凯关于公布矿业条例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3页。
    ③以上分别参见《中国实业杂志》,第五年第五期,1914年5月1日出版,《中国实业杂志》,第五年第六期,1914年6月1日出版。
    ④“专件”,《湖南实业杂志》,第十期,1913年3月出版,第79-82页。
    ⑤刘揆一:《修订矿法意见书》,《法政杂志》,第三卷第三号,1913年9月10日出版。
    ⑥刘揆一:《修订矿法意见书》,《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①《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拟定矿务监督署官制缮具清摺并附划分区域说明书呈备查阅请鉴核公布施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2月7日,公文。
    ②《大总统教令十七号》,《政府公报》1914年2月2日,命令。
    ③《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修正矿务监督署分区规则》,《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4页。
    ④《维持矿务监督署经费呈》,《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268页。
    ⑤《农商部呈请裁撤各区矿务监督署矿务即由各省财政厅长兼管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16日,呈。
    ⑥《梁宗鼎陈矿务改良意见书》,《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⑦《梁宗鼎陈矿务改良意见书》,《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①《张振勋密呈矿权不可假手外人说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
    ②《振兴实业之计划》,《实业丛报》第16期。
    ③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卷第8号。
    ⑤《矿业条例》,《农商公报》第一卷第一册,第1期,1914年8月15日出版。
    ⑥“文牍”,《农商公报》,第二卷第一册,第13期,1915年8月15日出版。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2169、2194-2197。
    ①《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285页。
    ②《关于整饬国货办法给大总统呈文》,《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276页。《遵拟整饬国货建议案办法呈》,《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336页。
    ③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第9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9页。
    ④《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京兆尹、各都统税务处呈请将自制工品七宗分别减免关税奉令照准希转饬各商会遵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3月4日,咨。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
    ⑤《国务员宣布政见》,《申报》1912年5月15日,第二版
    ①《农林部致江浙闽粤赣皖鄂湘实业司整顿茶务电》,《政府公报》1912年5月27日,公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94页。
    ③《提倡国货之通饬》,《申报》1914年12月5日,第十版。
    ④《遵拟整饬国货建议案办法呈》,《张謇全集》第二卷,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336页。
    ⑤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0页。
    ⑥《外国博览会中国出品通行简章》,《政府公报》1913年3月18日,命令。
    ⑦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第5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2页。另见《政府公报分类汇编·矿政》,第32册。
    ①《工商部咨法制局权订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希查照修正转请国务院呈由大总统交院议决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公文。
    ②北洋政府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工商》,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年版,第1-2页。《工商部暂行工艺品奖章》,《政府公报》1912年12月12日,命令。另见《民立报》1913年1月16日。
    ③阮湘等编:《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421-1422页。
    ④参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中国民国法令大全》,农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20年版,第110-115页:《政府公报》1914年11月
    ⑤《奖励植棉制糖牧羊提案》,《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⑥《奖励植棉制糖牧羊提案》,《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359页。
    ①《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4月12日,命令。
    ②《大总统教令第四十九号》,《政府公报》1914年4月12日,命令。
    ③《造林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5年7月1日,命令。
    ④《公海渔业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4月29日,命令。
    ⑤《农商部奖章规则》,《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9号;《农商部奖章规则》,《农商公报》第2卷第1期,总第13期,1915年8月15日,法规。《补登农商部奖章规则图式》,《政府公报》1915年7月21日,呈。《农商部奖章规则》,《中国实业杂志》第六年第十一期,1915年11月1日出版。
    ①《农林部咨行保护各省荒地山林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13日,通告。
    ②《农林部咨行保护直隶东三省及各陵荒地林木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13日,咨文。
    ③《农林部咨行保护东西陵左近荒地树株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13日,咨文。
    ④《农林部总长咨各省都督明定林政方针令各地方官暂行保管国有山林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31日,公文。
    ⑤《农林部致国务院请将林务局官制草案提出国务会议函》《政府公报》,1912年7月24日,公文。
    ⑥《农林部咨吉林都督本部现派山林司司长胡宗瀛前往该省筹设林务局请饬属随时接洽文》,《政府公报》1912年11月9日,公文。
    ①《东三省林务局暂行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12月17日,公文。
    ②《东三省林务局分科规则》,《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6日,公文。
    ③《农林总长咨商内务部各省官有土地划分禁地公地分别管理办法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3日,公文。
    ④《工商部咨覆直隶都督开滦联合正式合同等件暨袁督办所拟七款洋员要求二款大致无碍主权均应准其立案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18日,公文。
    ①《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15日,命令。
    ②《工商部批裕民渔业公司王治香等请立案呈》,《政府公报》1912年10月7日,呈批。
    ③《工商部批同益米谷股分公司发起人汤政襄等呈》,《政府公报》1912年9月12日,呈批。
    ①《工商部咨覆财政部京师创设运米公司应令妥拟章程呈部核准注册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18日,公文
    ②《农商部关于商人注册事项务遵法定期限详报并严禁法定注册费外勒索商民咨稿》,《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17。
    ②《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命令。
    ③《农林部批陶镕等呈称方濂发起全皖渔业公会呈》,《政府公报》1912年6月17日,呈批。
    ①《工商部批东方救世军欧阳介元约章》,《政府公报》1912年6月7日,呈批。
    ②《工商部咨国务院遵核工党呈请立案仍难照准请查照文》,《政府公报》1912年10月7日,公文。
    ③《奏定农会简明章程二十条》,《商务官报》第25期,1907年10月31日。
    ④《农林部命令》,《政府公报》,1912年5月27日,命令。
    ①《农林部训令》,《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命令。
    ②《农会暂行规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命令。
    ③《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10月27日,命令。《农林部批山西农务总会申称田汝弼等扰乱农会情形呈》,《政府公报》1912年10月27日,呈批。
    ④《农林部兹复广东都督妥订农会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6月1日,公文。
    ⑤《农林部批安徽太平府万春圩农业公会呈》,《政府公报》,1912年6月26日,呈批。
    ⑥《商会简明章程》,《东方杂志》,第一卷第1期。
    ⑦《商会法》,《政府公报》,1914年9月13日,法律。
    ⑧《商会法施行细则》,《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6页。
    ⑨《商会法》,《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5日,法律。
    ⑩《商会法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6年2月2日,命令。
    ①《司法部咨工商部商事公断处准援案设立如有一造不服仍应受法庭审判文》,《政府公报》,1912年7月10日,公文。
    ②《商事公断处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1月30日,命令。
    ③《商事公断处章程实施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9月21日,命令。
    ④《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7月15日,命令。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7。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1。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1。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532;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2、1435。
    ⑤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5、1453、14、48等。
    ⑥《工商部致安徽都督电》,《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日,公电。
    ⑦《农商部制限实业上之外债》,《盛京时报》1914年1月16日,(三)。
    ①《农林部饬各省实业司劝业道将农务垦务等确实情形调查报部电》,《政府公报》,1912年5月17日,公电。
    ②《实业界之曙光》,《农友会报》(浙江)1913年第3期,第112-113页。
    ③《农林部咨各省都督民政长请饬属调查荒地按照编定表格填注汇送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22日,公文。
    ④《农林部咨吉林都督本部现派山林司司长胡宗瀛前往该省筹设林务局请饬属随时接洽文》,《政府公报》1912年11月9日,公文。
    ①《农林部规定六大计划》,《申报》1912年11月17日,第三版。
    ②《谢恩隆关于调查庐山林产情形并种茶计划报告》,《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页。
    ③《农林部咨各省都督民政长各将军都统办事长官饬属调查该管境内水产情形限期报部文》,《农商公报》1912年9月25日,公文。
    ④《农林部咨吉林、奉天、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都督请将该省历年关系渔业案件饬属汇抄全档送部文》,《政府公报》1912年10月7日,公文。
    ⑤《农林部部令第四十六号:令各省实业司、劝业道准此》,《政府公报》1913年4月25日,命令。
    ⑥《农林部批廿肃劝业道造送农林渔牧表册呈》,《政府公报》,1912年8月3日,呈批。
    ①《农林部批山西劝业道王大贞派员调查农林筹拟振兴办法谨请鉴核呈》,《政府公报》,1912年8月3日,呈批。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2170-2174。
    ③《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4日,命令。
    ④《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0,命令。
    ⑤《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11月4日,命令。
    ⑥《工商统计调查报告通则》,《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0,命令。
    ①《工厂统计调查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0,命令。
    ②《市镇乡工产物调查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0,命令,以及《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1日,命令。
    ③《各州县工产物统计表报告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1日,命令。
    ④《各省工产物统计表报告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11月13日命令。
    ⑤农商部先后派员对全国各省区矿产进行摸底,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081、2294、2296等。
    ⑥《工商部咨各省都督饬查各项实业及注册各商号等最近详细情形报部登报以广研究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17日,第48号,公文
    ⑦章鸿钊早在北京政府成立前后,就连续发表《世界各国的地质调查事业》、《中国地质调查私议》等文章,痛陈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及实施计划。参见章鸿钊:《世界各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地学杂志》1910年第3、4期,《中国地质调查私议》,《地学杂志》1912年3、4期。
    ⑧《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政府公报》,1913年4月17日,通告。
    ⑨《地质研究所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4月17日,通告。
    ⑩《东三省矿产调查》,《申报》1913年9月2日,第一版。《湖南全省矿产调查录》,《申报》1913年7月16日,第十版、第十一版。
    11 《农商部奏报地质调查局成立日期及筹办情形折》,《政府公报》,1916年2月11日,奏折。
    ①《工商部致驻外各代表搜集各国工商矿行政各项章程图表及调查最近情形详细报部等函》,《政府公报》1912年6月16口,公文
    ②《工商部咨驻英法德美日本俄外交代表转知所属各领事商务随员详细报告各国商情文》,《政府公报》1912年8月30日,公文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673-1696、1072-1075。
    ④农商部对我国染料进出口贸易情形,中国与澳洲、檀香山进出口贸易情况,朝鲜仁川经商情形资料,我国侨民在仰光经商情形等分别编印公报,以资参考。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116-2119。
    ⑤《农商部饬第518号》,《政府公报》1915年7月2日,饬。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037。
    ⑦《农林部咨各省都督请查报所属农事试验场情形文》,《政府公报》,1912年10月24日,公文。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881。
    ①专电,《申报》1913年7月2日,第二版。《农林部购到美国大宗农具》,《盛京时报》1913年7月3日。
    ②《农林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8月23日,命令。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881。
    ④《农商部训令第26号:令第一二三棉业试验场》,《政府公报》J9[6年9月8日,命令。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2页。
    ⑥《农商部训令(第一百七十九号):令各省民政长》,《政府公报》1914年3月27日,命令。
    ①《农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4年3月27日,命令。
    ②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撰:《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1914年刊行,工业,第1页。《工厂累年比较表》,阮湘编:《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430页。
    ③《工商部化验处简章》,《政府公报》,1913年9月21日,公文。
    ④相关研究请参见:朱英:《论民元临时工商会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225页。朱英、石柏林:《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239页。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3页。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8页等。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专门史博士论文,第81-97页。
    ①《工商部致各省都督暨各国代表转领事及各商会、新加坡领事转南洋各商会电》,《政府公报》1912年9月6日,公电。
    ②《临时工商会议章程》,《临时工商会议议事规则》,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37-1-57。
    ③《工商部致各省都督电》,《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9日,公电。
    ④《工商部致各省都督各埠领事电》,《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9日,公电。
    ⑤《截止各省簿推举代表电》,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文牍,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11-12页。
    ⑥《农林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长电》,《政府公报》1912年11月9日,公电。
    ⑦《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政府公报》1912年11月7日,命令。
    ⑧《农林部致滇蜀甘桂黔陕新粤闽实业司劝业道电》,《政府公报》1913年1月7日,公电。
    ①《农林部指令:第十七号》,《政府公报》1913年1月7日,命令。
    ②《委派筹办员一览表》,陶昌善等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1913年5月版,第21-29页。
    ③《工商部召集临时工商会议通告》,《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通告。
    ④《工商部召集临时工商会议通告》,《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通告。
    ⑤《工商部致各省都督暨各国代表转领事及各商会、新加坡领事转南洋各商会电》,《政府公报》1912年9月6日,公电。
    ①《临时工商会议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37-1-57。
    ②《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陶昌善等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1913年5月版,第7页。
    ③《院部布告》,《最新行政文牍》第一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年月不详),第76-77页。
    ④《农林部召集全国农会联合会通告》,《政府公报》1913年1月19日,通告。
    ⑤《梁启超君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14页。
    ⑥《议员谭奎翰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33页。
    ⑦《议员胡骏业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36-37页。
    ①《议员谭奎翰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33页。
    ②《赵总理代表王善荃君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24页。
    ③《工商会议闭会日刘总长演说词》,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29页。
    ④《议员严智怡演说》,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39-40页。
    ⑤《议员权量演说》,《工商会议报告录》第一编,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3月版,第37页。
    ⑥参见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专门史博士论文,第81-97页。
    ①《农林部咨驻义代表万国农会常驻员专派法国农科毕业生徐球充任希即照会该会以便接洽文》,《政府公报》,1912年6月12日,公文。
    ②《农林部指令第九十四号:令义国农会常驻员徐球》,《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2日,命令。
    ③《农林部部令四则》,《政府公报》1912年9月11日,命令。
    ①《农林部咨奉天都督请征集早地农产品以备送往坎拿大万国旱地耕种会陈列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2日公文。
    ②《外国博览会中国出品通行简章》,《政府公报》1913年3月18日,命令。
    ③相关研究请参见:梁碧莹:《民初中国实业界赴美的一次经济活动——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马敏:《有关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几点补充》,《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浙江大学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第94-116页等。相关研究资料:陈琪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1916年12月,浙江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藏。严智怡编:《巴拿马赛会直隸观会叢编》上下编1921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室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等。
    ④《俄人之注重实业》,《农友会报》第三期(1913年),第114页。
    ⑤《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2年9月30日,命令。
    ⑥《工商部训令》,《政府公报》1913年3月18日,命令。
    ⑦《工商部训令第四十九号》,《政府公报》1913年4月5日,命令。
    ①《工商部通咨各省民政长阿穆尔赛会因不允免居留票已取消定地请查照转行文》,《政府公报》1913年6月21日,公文。
    ②《工商部训令:令驻外各总领事》,《政府公报》1913年11月3日,命令。
    ③《工商部咨各省民政长译送日本大正博览会规则请即转饬劝谕各工商家迅筹出品与会文(附规则)》,《政府公报》,1913年11月3日,公文。
    ④《工商部部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6日,命令。
    ⑤《日本大正博览会之纪事及其批评》,《中华实业界》第6号,1914年6月10日。《农商部呈报办理日本大正博览会中国赴会情形并附出品目录等件请钧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月8日,呈。
    ①《南洋爪哇三宝垅华商总会呈工商部文》,《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10期,文牍,第14页。
    ②《南洋爪哇三宝垅华商总会呈复工商部文》(1913年9月22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10期,文牍,第16页。
    ③《工商部通咨各省民政长爪哇三宝垅举行赛会请饬商务总会征集物品以备赴赛并希见复文(附章程)》,《政府公报》,1913年8月24日,公文。
    ④《南洋爪畦三宝垅华商总会呈工商部文》(1913年10月22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10期,文牍,第17页。
    ⑤《南洋爪哇三宝垅华商总会呈工商部文》(1913年11月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10期,文牍,第18页。
    ①《南洋爪哇三宝垅华商总会呈复工商部文》(1913年12月30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10期,文牍,第19页。
    ②参见马学新等主编:《近代中国实业巨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③《农商部咨京兆尹暨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各巡按使明正菲列滨嘉年华会请转饬所属商会征品运沪径交沪代表运赴会场文》,《政府公报》1914年12月28日,咨。
    ④黄逸峰、姜铎:《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⑤民国《川沙县志》卷5,工业。
    ⑥参见(美)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等。新经济制度学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内在制度通常比外在制度更为稳定。一项好的或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人们行为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产生最大化的效率。正是由于民初农商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经济制度,民初农工商矿各业都有较为快速的发展。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0页。
    ②转引自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51页。
    ③(日)近滕康男:《满洲经济的封建性研究》,《中国经济》2卷11期,1934年11月。
    ④引自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38页。
    ②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页。
    ③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54-655页。
    ④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页。
    ⑤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89页。
    ①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③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593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4-545页。农事试验场编:《农商部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第二期),1914年铅印本。农事试验场编:《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第三期成绩报告》,1914年铅印本。
    ①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599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⑦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00页。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529页。
    ①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01页。
    ②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04页。
    ③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05页。
    ④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06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548页。
    ①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594页。
    ②《农商部呈遵批提前开办棉糖林畜等试验场缕陈办理情形并将拟订规则各场地图请备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25日,呈。
    ③《农商部伤第七三一号》,《政府公报》1915年7月20日,饬。
    ④资料来源: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3页。
    ⑤本表所称农家凡专营耕作及兼营耕作之户均属之。据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三年第三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6年版,第1页。
    ⑥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3页。
    ①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44-50页。
    ②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
    ③《农林部训令第八十三号令江西民政长》,《政府公报》1914年2月16日,命令。
    ④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4页。
    ⑤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8页。
    ⑥当时碎棉花的出口数额也在不断的增加,至1916年出口额达804,011元。参见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2页。
    ⑦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96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268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309页。
    ③《江苏省各县丝业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295页之间附页。
    ④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82-83页。
    ⑤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86页。
    ⑥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2页。
    ⑦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2页。
    ①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211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③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216页。
    ①参见《记中国植物油输出之进步》,《东方杂志》,第15卷第2号,第182页。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277页。
    ②《民国三年注册中国新设之诸公司》,《中华实业界》第2卷第5期。
    ③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426-429页。
    ④《余姚商会分会简章》,《商业杂志》第2年第1号。
    ⑤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386页。
    ①廖炎:《吾国重要实业统计上之观察》,《国闻周报》第3卷第7期。
    ②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15页。
    ③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615页。
    ④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四年第四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7年版,第812-813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3页
    ⑥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篇第1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6页。
    ⑦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04页表。
    ⑧谢家荣著:《第二次矿业纪要》,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印行,第144、166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5页。
    ②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41页
    ③《农商部为华宁公司办铁矿拟定为官督商办致大总统呈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550页
    ④《农商部声明华宁铁矿公司与日商签订售砂合同无效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0-551页。《农商部为国务会议议决取消华宁铁矿公司矿权并撤销督办一职转致张寿龄密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1页。
    ⑤专电,《申报》1913年6月16日,第二版。
    ⑥《中国二大煤油矿之交涉案》,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557页,第559页。
    ⑦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597页。
    ⑧为了促进矿业发展,农商部处理了很多涉矿案件。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1930-1935、2494。
    ①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版,表2,第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册,第1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册,第4页。
    ④译丛,《铁路协会会报》第28期,1915年1月。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4册,第21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4册,第31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册,第2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册,第25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册,第25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2册,第33页。
    ①从当时铨叙局所编京内职官表中可见一斑。参见《政府公报》1912年6月2日,通告。
    ②呜呼南北,《申报》1913年4月22日,第二版。
    ③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京,袁世凯组织盛大的迎接场面,特开正阳门。正阳门正门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出行、迎娶皇后和会见新科状元等特别重大节日时开启。民初正阳门共开启了三次:第一次是袁世凯于民国元年2月迎接蔡元培等南方特使,第二次为民国元年8月,袁世凯迎接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第三次是1917年6月,总统黎元洪迎接张勋辫子军。1912年9月25日,孙中山、黄兴与袁世凯、黎元洪达成八条政纲并公之于众,内容为:一、立国采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著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见《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日,通告。
    ④参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5-730页;王耿雄编:《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418页。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第122-124页,见《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①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页。
    ①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97页。
    ②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744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15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卷宗号:20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094-00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4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38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1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3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45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53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702-170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673-169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88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49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1930-193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03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08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116-21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216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2194-21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案卷号:2170-217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29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29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63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各省田赋比较表》,全宗号:1027,卷宗号:24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档案》,全宗号:1011(2),卷宗号:4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商部奏酌拟奖励公司章程折》。上海市档案馆藏:《工商部长专案呈明》,档号:S37-1-57。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工商部阖署住址单》、《奏定商部开办章程》、《爵秩全览》(1904年、1905年、1907年、1911年)。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陈璧:《望嵓堂奏稿》卷三。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第二次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第二册,农工商部统计处:《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统计表》第四册,商政(上)。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严智怡编:《巴拿马赛会直隸观会叢编》上下编,1921年版。
    浙江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藏:陈琪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1916年12月版。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1913年3月版。
    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1913年5月版。
    农事试验场编:《农商部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第二期),1914年铅印本。
    农事试验场编:《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第三期成绩报告》,1914年铅印本。
    《政府公报》1912-1916年。
    《临时公报》1912年1月-4月。
    《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1月29日-4月5日。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4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二年第二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5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三年第三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6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四年第四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7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9年版
    《大公报》(天津版)、《申报》、《盛京时报》、《东方杂志》、《时报》、《民立报》、《商务官报》、《农商公报》、《农矿公报》、《南洋官报》、《农友会报》、《国风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中华实业杂志》、《中华实业界》、《广益丛报》、《华字日报》、《亚细亚日报》、《矿业杂志》、《经世文潮》、《民国汇报》、《经纬报》、《现 世史》、《中国实业杂志》、《法政杂志》、《教育杂志》、《江海大众》、《生计》、《时事新报》、《学部官报》、《政治官报》、《商业杂志》、《实业丛报》、《大陆》、《万国公报》、《庸言》、《宪法新闻》、《评论》、《地学杂志》、《谠报》、《矿业周报》、《中华新报》、《湖南实业杂志》、《国是》、《铁路协会会报》。
    昆冈等撰:《钦定大清会典》(光绪25年刻本)。
    北洋洋务局辑:《约章成案汇览》,上海点石斋1905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神州编译社编:《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版。
    《最新行政文牍》第一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不详)。
    徐有朋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
    姚成翰:《公司条例释义》,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黎元洪:《黎副总统政书》,湖北官书印刷局1914年版。
    民心社编:《大革命家陈其美》,泰东书局1916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中国民国法令大全》,农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20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订:《民国十三年编订法令大全》,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阮湘编:《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北洋政府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工商》,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年版。
    穆藕初:《藕初文录》上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谢家荣著:《第二次矿业纪要》,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印行。
    张之洞撰:《张文襄公全集》,北平文华斋1928年版。
    李炘:《商法概论》,北平朝阳大学出版部1928年版。
    孙曜编:《中华民国史料》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版。
    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版。
    张謇:《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
    陈子展:《现代应用文选》,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
    旧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编印:《全国矿业要览》,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刊1936年版。
    黄远庸:《远生遗著》,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
    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1939年版。
    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贾祯:《筹办夷务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锡良:《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
    北大历史系编:《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
    《光绪会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
    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撷华书局编:《乙酉大政记》,第二十二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
    《清实录》,第58册,5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沈家五主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农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工矿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政治,农商江苏人 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财政,农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农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72册。
    王耿雄编:《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9》,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内阁印铸局编:《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年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6-1914)》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柴德庚等编:《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佚名撰:《邸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顾鳌:《约法会议记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
    罗家伦主编:《国父当选临时大总统实录》上册,国事丛编社1967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版。
    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民国职官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五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宣统二年留学生归国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宣统二年留学生归国史料续编》,《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官员履历全编》第六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菲律宾卷)》第2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中华书局1964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上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左治生:《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北洋政府部分)》,第十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海关总署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1)》第二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1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参议院议决案汇编》甲部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复印本。
    凌鸿勋著:《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伍廷芳著:《伍先生(秩庸)公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档案馆:《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330》),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版。
    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373》,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版。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中山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山香山明清档案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季啸风、沈有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二册、第三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同治元年总理衙门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上),1994年第2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治元年总理衙门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下),1994年第3期。
    方裕谨:《咸丰十一年下半年总署陆路通商清档》,《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近代史资料》
    《天津历史资料》
    吴虞:《吴虞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柴小梵著:《梵天庐丛录》(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陈赣一:《新语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旭麓:《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元济著:《张元济全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饶怀民:《刘揆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资料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王云五主编:《民国陈英士先生其美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编:《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1984年12月版。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文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
    苑书义:《明月斋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文权、卞孝萱:《辛亥人物碑传记》,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吴相湘:《宋教仁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王宠惠:《王宠惠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丁贤俊、梁尚贤编:《伍廷芳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何仲箫:《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三辑》,台北文海出 版社1971年版。
    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完颜绍元著:《王正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上,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第3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
    胡国珍辑:《历朝四百五十人传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辽宁省图书馆:《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贾逸君:《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
    林增平、李文海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3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沃丘仲子:《徐世昌》,上海崇文书局1918年版。
    谢彬:《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总会1925年版。
    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唐启宇:《农政学》,中国农政学社1931年版。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1年版。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版。
    瞿立鹤:《张謇的教育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李守孔:《民初之国会》,台湾正中书店1977年版。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出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1981年版。
    胡象贤著:《民初国会之渊源与演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研究》,台湾学海出版社1984年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版。
    杨荫薄:《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莫永明:《陈其美传》,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六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
    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
    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考试院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中华民国考选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鹏年等主编:《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资料(8)》,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年版。
    林代昭:《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
    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王相钦:《中国近代商业史稿》,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黄逸峰:《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黄逸峰、姜铎:《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严学熙主编:《论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近代煤炭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煤炭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室编:《国耻事典(1840-1949)》,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代继华:《中国职官管理史稿》,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胡绳:《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马学新等主编:《近代中国实业巨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朱英、石柏林著:《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建荣主编:《湖南侗族百年》,岳麓书社1998年版。
    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胡春惠:《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版。
    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中国铁路历史钩沉》,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7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明山主编:《近代版权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见:《近代中日两国企业家比较研究——张謇与涩泽荣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
    章开沅、余子侠主编:《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王敦琴:《传统与前瞻——张謇经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改革》,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秦昊杨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1998年版。
    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林增平:《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陈诗启著:《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郭剑林:《北洋军阀简史》(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以<公司律>和<公司条例>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骆宝善:《骆宝善点评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世龙著:《中国工业化与清末的产业行政——以商部、农工商部的产业振兴为中心》,日本溪水社2002年版。
    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李约翰著,孙瑞芹,陈宪泽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汉国、汪朝光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玉:《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大权著:《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饶怀民:《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
    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王尔敏:《南北洋大臣之建制及其权力之扩张》,《大陆杂志》第20卷第5期。
    郑起东:《清末“振兴工商”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张东刚:《论晚清工商管理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版。
    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1期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王笛:《试论清末商会的设立与官商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吴福环:《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梁碧莹:《民初中国实业界赴美的一次经济活动——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蔡克骄:《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马敏:《张謇与中国近代博览事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马敏:《有关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几点补充》,《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王翔、黄锡明:《民国博览会纵览》,《民国春秋》1993年第2期。徐建生:《民国
    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民国档案》1998年第2期。
    刘军:《晚清和民国时期南北方的企业与政府》,《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2期
    张复纪:《北洋时期官办企业透视》,《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
    徐建生:《论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扶植与奖励导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魏淑君:《中国近代公司法体系的奠基之作——1914年<公司条例>述评》,《理论学刊》2006年第12期
    贾孔会:《试论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卢征良:《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董剑平:《北洋政府初期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及其所遇到的困难》,《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蔡泽军:《袁记北洋政府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管窥》,《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方晓珍、方晓宏:《浅谈民国初年的经济政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任保秋:《北洋政府初期经济政策述评》,《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虞和平:《论刘揆一的工商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朱英:《论民元临时工商会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张学继:《论袁世凯政府的工商业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
    王玉茹:《开滦煤矿的资本集成和利润水平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谢辉:《张謇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谢辉:《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叶美兰,张忠山:《宋教仁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
    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郑剑顺:《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和“理”》,《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
    曾田三郎著,刘世龙译,丁日初校:《清末产业行政的分权化和集权化》,《近代中国第六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刘增合:《论清末工商产业行政整合的初始努力——以商部之前的商务局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张华腾:《封建买办政权还是资产阶级政府——1912-1915年北京政府性质新议》,《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张学继:《论陈其美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朱英:《张謇与民初的<商会法>》,《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丛卫兵:《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学海》2006年第6期。
    朱英:《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
    谢俊美:《张謇与晚清社会变迁》,《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刘圣宜:《论张謇的“实业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章开沅:《张謇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朱荫贵:《改革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近代史研究》2001年版第4期。
    朱英:《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李洪超:《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矿业政策》,《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张华腾:《对立中的统一: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北洋集团关系述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王奎:《中国工商管理机构的近代变迁》,《福建论坛》2009年第10期。
    黎澍:《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1年9月10日。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人民日报》1981年4月13日。
    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丁健:《袁世凯与辛亥政局的演化》,《民国研究》第1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丁健:《袁世凯获得临时大总统的历史原因新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徐卫国:《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
    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姜良芹:《总理衙门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
    丁健,李金全:《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丁健:《辛亥袁世凯再起述论》,《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
    The Maritime Customs (1896-1914), 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 shanghai, published at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13. Vol.11, P58。
    (美)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德)埃瑞克·G菲吕博顿(Eirik G.Furubotn),(德)鲁道夫·瑞切特(Rudolf Richter)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詹姆斯·布里克利(James A.Brickley),(美)克雷佛·史密斯(Clifford W.Smith,Jr),(美)杰诺德·施泽曼(Jerold L.Zimmerman)著;张志强,王春香译:《管理经济学与组织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日)近滕康男:《满洲经济的封建性研究》,《中国经济》2卷11期,1934年11月。
    (英)魏尔特著,郭木校阅:《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印行,1936年8月版。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日)桑田幸三著;沈佩林等译:《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日)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版。
    (日)野泽丰:《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的经济政策与张謇》,《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2期。
    (美)普莱斯:《革命与宪法:宋教仁政治策略的发展》,《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日)狭间直树:《从宋教仁看传统与近代》,《东方学报》第62期,1990年。
    (日)松本英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产生与宋教仁》,《立命馆史学》第2号,1981年。
    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
    彭勃、徐颂陶主编:《中华人事行政法律大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国近代史辞典》,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吴成平:《上海名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专门史博士论文。
    王奎:《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浙江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
    邓学文:《民国初年的法律与革命——以姚荣泽案和宋汉章案为例》,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夏广华:《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张俊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王水卿:《民国时期中国与世博会关系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专门史硕士论文。
    朱锴:《清末农工商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刘晓泉:《二次革命前后陈其美反袁斗争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葛健:《北京政府工商业政策研究》,200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谢兆有等编:《山东画家汇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郑天挺,荣孟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吴县县委宣传部、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县历史名人》,中共吴县县委宣传部、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
    湖南省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通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湖北省人物志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长沙市志》第1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常州市地方志纂委员会编:《常州市志》第三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蔡翔、孔一龙:《20世纪中国通鉴2》,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
    民国《川沙县志》
    民国《高邑县志》
    民国《馆陶县志》
    民国《新绛县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