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的:探讨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作用,并找出关键所在,旨在为降低青少年性行为尤其是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预防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制定针富有对性的政策及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主要以问卷方式调查了271名未婚青少年,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电子问卷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个体生殖健康的态度和知行水平、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对获得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进行了测评。并辅之以对三家不同所有性质和分科的医院和5名有人流史青少年的实地访谈、对9家私立专科医院网络访谈,通过进一步调研,在定量研究的同时,通过质性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和原因。
     结果: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影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状况主要受年龄、受教育水平、性别、同龄人行为态度、自身性态度、责任意识、媒体和社会文化影响。
     结论:青少年婚前性行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减少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和非意愿妊娠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性的社会卫生策略。以NGO为中心搭建桥梁,能够有效的整合利用各方资源,通过专业指导,在这个政府难以很好介入管理的领域,充分发挥正式渠道和NGO的潜力和优势。干预重在增加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在教给青少年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责任感更为重要,以通过其主动减少随便的、不安全的性行为,改善目前状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 and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ducing incidence and dangerous of Sexual behavi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pregnancy and abortion, improving their reproductive health level and formulating pertinence policies and measures.
     Methods:the study mainly surveied the 271 unmarried youth by a questionnaire. The anonymous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 is self-designed to assess the informa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 the KAP(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he needs of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interviewed three hospital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five adolescent who had history of abortion. besides, nine private special hospital were surveied online.To figure out the causes of factors and influence,the author ue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le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s that age, education level, gender, peer influences, self-habitude about sex,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media and social influen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 adolescent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Conclusion:The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 was 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s comprehensive action. We should have adopt comprehensive social health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dangerous Sexual behavior and accidental pregnancy. To build Bridges with NGOs as the center, would be able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and use various resources. We can bring the formal channels' and NOGs' superiority and potential into full play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The key point of intervention focuses on increasing value guidance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By giving them scientific knowledge, improving their own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ppears more important. Through their initiative,we can decrease and prevent casual, unsafe sexual behavior,and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引文
①张开宁:《生殖道感染:全球现状及动态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② Eggleston E:《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in Jamaica》,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9,25 (2):78。
    ③知恩国际教育咨询中心:《婚前性行为与青年人:令人困扰的事实》http://www.psy525.cn/r/65/showspe-308.aspx。
    ①马玉珍:《日本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社会》2004年第11期。
    ①环球时报:《韩国2/3男性和1/2女性有过婚前性行为》,2010年01月24日14:5。
    ②基督教通讯社:《德国少年性行为年龄并没有继续走低》,噜噜网德国新闻,2010/09/04。
    ③Eggleston E,《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in Jamaica》,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9,25 (2):78.
    ①余小鸣主译·WHO、UNFPA、UNICEF:《投资未来——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动框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4-6。
    ①环球时报:《中国性解放带来消极后果堕胎年轻女性急剧增加》,2006年7月24日。
    ②扬子晚报:《凭学生证免费做“人流”是不是胡闹》,2007年8月21日。
    ③南方网社会新闻:《少女怀孕,真的痛并快乐着吗》http://www.x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hysn/2008年9月1日。
    ①《未成年人意外妊娠成为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家教指南》,2004年第8期,第34页。
    ①刘克俭、顾瑜琦主编:《行为医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①周敏、张晓松、赵更力等:《中国四城市医院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感染状况调查》,《生殖与避孕》2005年第3期。
    ②林璇、张静:《未婚妊娠的影响因素和社会预防措施》,《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9月第22卷第3期。
    ③沈燕:《长宁区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KAP研究》,复旦大学,2003。
    ④杜玉开、方为民、贾桂珍:《人工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2月第7卷第24期。
    ⑤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
    ①李宜川:《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及性行为的现状和性教育》,《职业与健康》2007年11月第23卷第22期。
    ②丁永刚:《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复旦大学,2002。
    ③周冰:《医科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和集对分析》,河北医科大学,2007。
    ④王志英、黄连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性态度及性行为的现状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8月第39卷第4期。
    ⑤石燕、殷飞:《关于未婚硕士研究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总第176期。
    ⑥杭璨:《青春健康之旅同伴教育》,《生殖与避孕(增刊)》,2004。
    ⑦左霞云、涂晓雯、楼超华、金峰、周小萍、高尔生:《亲子交流性教育对高中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第6期总第152期。
    ⑨金虹、张培育、徐晓、常明秀:《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心理及社会因素调查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第18卷第2期。
    ⑩赵泉:《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因特网教育研究》,复旦大学,2004。
    ①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②涂晓雯、彭猛业等:《中国八省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服务的态度》,《生殖与避孕》,2002年第3期。
    ③PATH/CFPA:《中国青春健康项目效果评估报告》,2005。
    ④郑真真、郑立新、杨元:《城市外来未婚青年女工的性行为、避孕知识和实践》,2002。
    ⑤ICPD: 《Programme of Ac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airo,1994.
    ⑥郑真真:《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2(2)。
    ⑦孟蓓、闰素文、吴海燕、张敏、王梦醒:《多次人工流产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年第10期总第66期。
    ①任伟伟:《非婚性行为的亚文化分析》,《中国性科学》,2010年1月第19卷第1期。
    ②张蕾:《性别角色差异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4期。
    ③夏国美:《边缘化现象与社会整合—城市外来未婚女性生育健康问题的调查与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4)。
    ①何岚:《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9.20。
    ①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①邹宇华、邓冰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高等医学教育出版分社,2008年5月。
    ②张开宁:《中国性与生殖健康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
    ③张开宁:《应对艾滋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4月。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华东理工出版社(第二版),2005年
    ②三个因变量分别为: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发生首次性行为年龄、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
    ③预调查按照总体样本的5%发放,共计18份
    ④虽然为未婚青少年研究,但由于调查方式所限,为了剔除可能存在的已婚人群,还是设立了该调查项目
    ①刘克俭、顾瑜琦主编:社会医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①左霞云:《上海市中学生家庭和学校性教育效果的评估》,复旦大学,2006年。
    [1]张开宁.生殖道感染:全球现状及动态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余小鸣主译.WHO、UNFPA、UNICEF:投资未来—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动框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3]刘克俭、顾瑜琦主编.行为医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5]梁万年主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
    [7]邹宇华、邓冰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高等医学教育出版分社,2008.
    [8]张开宁.中国性与生殖健康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张开宁.应对艾滋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10]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11]邓国胜、纪颖.性与生殖健康领域NGO的成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国家计划生育委员政策法规司.计划生育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2.
    [13]余小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14]邱仁宗主编.生殖健康与伦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15]陈一筠.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潘光旦.性心理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17]潘绥铭.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8]顾宝昌、郑真真、刘鸿雁、刘爽.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第二版.
    [20]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21]杨廷中、李鲁、王伟.艾滋病危险行为扩散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马玉珍.日本人婚姻观念的变化[J].社会,2004年,第11期.
    [2]周敏、张晓松、赵更力等.中国四城市医院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感染状况调查[J].生殖与避孕,2005年,第3期:第34页.
    [3]林璇、张静.未婚妊娠的影响因素和社会预防措施[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9月,第22卷第3期.
    [4]杜玉开、方为民、贾桂珍.人工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2月,第7卷第24期.
    [5]李宜川.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及性行为的现状和性教育[J].职业与健康,2007年11月, 第23卷第22期.
    [6]王志英、黄连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性态度及性行为的现状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8月,第39卷第4期.
    [7]石燕、殷飞.关于未婚硕士研究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总第176期.
    [8]杭璨.青春健康之旅同伴教育[J].生殖与避孕,2004年(增刊)
    [9]左霞云、涂晓雯、楼超华、金峰、周小萍、高尔生.亲子交流性教育对高中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第6期总第152期.
    [10]金虹、张培育、徐晓、常明秀.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心理及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第18卷第2期.
    [11]涂晓雯、彭猛业等.中国八省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服务的态度[J].生殖与避孕,2002年,第3期.
    [12]郑真真、郑立新、杨元.城市外来未婚青年女工的性行为、避孕知识和实践[J].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02期.
    [13]郑真真.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14]孟蓓、闰素文、吴海燕、张敏、王梦醒.多次人工流产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年,第10期总第66期.
    [15]任伟伟.非婚性行为的亚文化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0年1月,第19卷第1期.
    [16]张蕾.性别角色差异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
    [17]夏国美.边缘化现象与社会整合—城市外来未婚女性生育健康问题的调查与解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8]何岚.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20期.
    [19]梁渊、梅桥生、田怀谷、孙奕、卢祖洵.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年10月,第17卷第5期.
    [20]吴耀文、于余葱葱.性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1998年,第5期.
    [21]高小贤.贫困地区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分析—兼论国家、市场、文化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J].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22]杜洁.以研究促进政策和法律纳入社会性别视角[J].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23]姜润生.降低医疗保健服务中HIV/AIDS相关歧视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5期.
    [24]张立英、沈永华、周连福.未婚青少年性行为及避孕服务的可获得性[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第10期.
    [25]涂晓雯、楼超华、高尔生.未婚年轻人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第18卷第11期.
    [26]刘英惠、高尔生、楼超华.首次性行为调查资料漏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02年10月,第19卷第5期.
    [27]马海根.预防青少年未婚妊娠及人工流产行为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1期总第166期.
    [28]翟继光.政府:“导师”抑或“严父”——评人工流产审批制度[J].法律,2005年4月.
    [29]饶爱群、杨芳.已婚与未婚人工流产妇女术前焦虑与自尊水平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8年,第22卷第2期.
    [30]汝小美.科学、理性、负责任地选择—由美国关于堕胎的争论想到的[J].时事评论,2003年5月.
    [31]赵丽娟、许俊杰、唐龙妹、薛文飞、杨俊英.随机应答技术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7年1月,第23卷第1期.
    [32]王潇滟、程怡民、蔡雅梅、吕岩红、李颖、黄娜、郭欣.男性因素对人工流产妇女避孕措施使用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年,第6期总第140期.
    [33]杜玉开、方为民、贾桂珍.人工流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2,月第7卷第24期.
    [34]胡佩诚.瑞典性教育的经验与启迪[J].中国性科学,2001年6月,第10卷第2期.
    [35]孟培、吴海燕、闫素文.青少年人工流产高危因素分析与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第19期.
    [36]刘济良、王媛.香港性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9卷(总72期).
    [37]武俊青、陶建国、高尔生.流动人口紧急避孕知识状况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第5期总第79期.
    [38]胡珍、程静.青年农民工恋爱及婚前性行为状况研究报告—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月.
    [39]林园茜.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伦理审视[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第3期.
    [40]郑雅维.对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反思[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18卷第6期.
    [41]Tony Devine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后果与性纯洁的价值[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国外健康教育),1999年3月,第15卷第3期.
    [42]周洁琼、杜玉开.人工流产与再次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年9月,第18卷第9期.
    [43]樊尚荣.女青少年生殖健康面临的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8月,第7卷第15期.
    [44]刘菁、骆华珍.306例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8月,第16卷第16期.
    [45]陈丽、吴虹桥、林艳.围婚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第25卷.
    [46]王雪莉.育龄妇女人工流产与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4月,第17卷第4期.
    [47]陆卫群、朱江、严易平、张小屏.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行为研究[J].生殖与避孕,2006年7月,第26卷第7期.
    [48]刘晓光、金国英、吕静、洪少华.杭州某高校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
    [49]张丝艳、徐震雷.北京市四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0年2月,第19卷第2期.
    [50]赵守盈、谌华、梁燕君.少数民族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12期.
    [51]周立晓、阮爱兰、张云珍、曾艳云、尹华、黄志华.城市育龄人群生育观念及生殖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年,第1期总57期.
    [52]熊锦文、尹平、官黄涛、庞学冰、肖敦振、熊承良.高收入青年生殖健康与避孕节育KAP及需求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第3期总第174期.
    [53]刘汶蓉.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现代性解释框架的经验验证[J].青年研究,2010年2月.
    [54]杨一鸣.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0年1月,第19卷第1期.
    [55]李艳红、刘凤华.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
    [56]蒋明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7月.
    [57]李银河. “处女率”动了谁的神经[J].祝你幸福(午后),2010年,第12期.
    [58]史春琳等.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行为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年,第12期.
    [59]张蕾.性别角色差异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4期.
    [60]章晨琦、吴美玉、杨惠珍、刘英.上海城区未婚人流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及态度与行为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第20卷.
    [61]赵双玲、楼超华、涂晓雯、高尔生.婚前体检对象的婚前性行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第18卷第1期.
    [62]丁悦虹、黄丽丽、林俊.人工流产妇女避孕方法失败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第2期总第173期.
    [63]陈起燕等.福建省青少年婚前性行为与干预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第24卷第31期.
    [64]刘丽.未婚妊娠行人工流产术术后心理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1期.
    [65]刘素萍、钟颖.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知识及其影响因素[J].生殖与避孕,2009年5月,第29卷第5期.
    [66]童开秒.高职学生婚前性行为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6月,第10卷第6期.
    [67]张颖、宋世琴、刘会岩、洪季萍、周枉.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8月,第25卷第4期.
    [68]王娟、王家骥、王心旺.广州市中学生性行为现况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4月,第15卷第2期.
    [69]王宁、曲桂荣.济宁市中学生青春期性发育性心理与性行为比较[J].中国校医,2004年6月,第18卷第3期.
    [70]赵平.青春期来吧!性教育来吧![J].青年教师,2008年3月.
    [71]朱春燕、王家骥、李芳健、周志衡.中学生性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年8月,第16卷第4期.
    [72]李树茁、韦艳、任义科.基于整体网络视角的农民工避孕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1期,总第160期.
    [73]罗西.情人节后的堕胎潮[J].健康天地总,2006年3月,第135期.
    [74]陈忆、许洁霜、程利南.中国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状况及降低非意愿妊娠方法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年,第9期,总第119期.
    [75]孟培、吴海燕、闰素文、赵欣.青少年人工流产高危因素分析与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第19卷.
    [76]郑鑫、潘绥铭、张红真.学生堕胎:拷问中国式性教育[J].家庭医学.新健康,2006年,01期.
    [1]高尔生、楼超华、涂晓雯等.青少年及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研究及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2]谭琳、蒋永萍、姜秀花.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丁永刚.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2.
    [2]沈燕.长宁区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KAP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赵泉.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因特网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4]周冰.医科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和集对分析[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07.
    [5]左霞云.上海市中学生家庭和学校性教育效果的评估[D].上海:复旦大学,2006.
    [6]吉风雪.上海市区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参与性干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7]刘继亮.卖淫女性人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8]王东.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状况与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罗琳.非意愿妊娠妇女避孕认知度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
    [10]车晓怡.对少女人流的社会干预研究一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1]廖小红.社会控制视角下城市未婚职业女性堕胎个案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2007.
    [1]韩国2/3男性和1/2女性有过婚前性行为[N].环球时报,2010-01-24.
    [2]中国性解放带来消极后果堕胎年轻女性急剧增加[N].环球时报,2006-7-24.
    [3]凭学生证免费做“人流”是不是胡闹[N].扬子晚报,2007-8-21.
    [4]卫蔚.拒绝婚前性行为:美国青少年戴“银戒”[N].新民晚报,2004-8-17.
    [5]金锥子.警惕“流水化”堕胎[N].记者观察,2007-1-2.
    [6]张田勘.堕胎广告为什么进宿舍[N].当代工人,2009-1-26.
    [1]知恩国际教育咨询中心.婚前性行为与青年人:令人困扰的事实[EB/OL]. http:www.psy525.cn/r/65/showspe-308.aspx,2010-8-22
    [2]基督教通讯社.德国少年性行为年龄并没有继续走低[EB/OL]. http://www.luluw.com/a/6059,2010-09-04.
    [3]新华社.印度有五成人有婚前性行为[EB/OL]. http://www.hljnews.cn/by snb/system/2005/11/20/000119861.shtml,2005-11-20.
    [4]南方网社会新闻.少女怀孕,真的痛并快乐着吗[EB/OL].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hysn/,2008-09-01.
    [5]潘绥铭.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历史发展2000-2006[EB/OL] http://www.sexstudy.org/articel.php?id=3577,2007-5-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人口篇[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10-12-02.
    [7]百度百科.性行为百科名片[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0882.htm,2011-03-01.
    [8]中国家庭与教育咨询网(原青苹果网)[EB/OL].www.greenzpple.cn,2011-03-16.
    [9]新浪新闻中心.少女意外怀孕救助中心”现身[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6-02-06/00088128655s.shtml,2006-02-06.
    [10]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EB/OL].http://www.youandme.net.cn/center,2011-04-26.
    [11]中国青少年基金会[EB/OL].http://www.cydf.org.cn/,2011-2-11.
    [12]中国生殖健康网[EB/OL].http://www.nn365.org.cn/web/index.html,2011-3-08.
    [13]联合国人口基金会[EB/OL].http://www.unfpa.org/public/,,2011-3-28.
    [1]Eggleston E.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in Jamaica [R].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9.
    [2]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2004.
    [3]PATH/CFPA中国青春健康项目效果评估报告[R].2005.
    [4]ICPD. Programme of Ac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 Cairo,1994.
    [5]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上海职校学生不同性教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服务模式效果的比较研究项目文本[R].2005.
    [6]联合国.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R].北京,1995.
    [7]赵白鸽.中国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机遇与挑战[R].中国计划生育/生育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国际会报告,2001.
    [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促进妇幼保健服务普遍获得政府筹资问题的研究[R].2008.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Z].2005年6月17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2号)[Z].2001年5月1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6年3月1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Z].2008年8月1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