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业银行治理具有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银行的脆弱性对银行“管理的正当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的治理水平影响到本国的金融安全;商业银行治理具有高度的社会公共性(或称外部性),因而需特别关注利益相关人治理;被动负债下的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品市场的不充分竞争使外部约束弱化;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也更加严重;由于银行的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公司,来自接管的压力较弱;银行业监管对其公司治理具有双重作用。上述因素加大了银行治理的难度,也彰显了加强银行治理的重要性。
     本论文在总结国外公司治理、尤其是国外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改革目标,以及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分析框架及基本内容。
     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四种方式,提出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具有对内、对外双重的状态依存性;由此得出结论:第一,认为股权分散化有益于商业银行治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外部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股权集中是对股东权益保护的一种代偿性的安排,第二,在考察股权结构对银行治理影响时,要区分股权集中度与股东特征的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股权集中度、股东特征出发,对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机构投资者作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次,研究了作为内部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治理,以及为内部治理提供运作环境与条件的外部治理,阐述了其主要内容、作用原理及制约条件;在董事会治理方面,重点关注了董事会的运作模式、规模与构成、独立董事制度、专门委员会制度与董事会文化;对于外部治理则区分公共治理与市场治理,在公共治理方面,考察了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与政府行为,在市场治理方面,考察了并购接管市场、产品市场与银行家市场。
     再次,通过对相关制度安排进行分析,论证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需注重能使其发挥相应功能的制度设计,提出建立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是使公司治理有效运作的实现途径,目前国内银行治理“形似而神不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commercial bank has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gener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enterprises and the more strict requirements have to be put forward for the "justice governance" of bank based on the frangibility of banking industry;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level of bank can influence on national financial safety; the control of stakeholders must be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because of the high social commonality (also called as externalit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 the creditors with passive liabilities cannot exert their effor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ing company; the imperfect competition of product market has weakened the exterior constraint; the asymmetric condition of bank information can also make it more severe;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banking industry has double action for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their companies because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osts of bank is greatly more than general company and the pressure of supervision is comparatively weak.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have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bank governance and shown the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bank governance.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basic conten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oreign companies, especially in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combining the system environment, reform target and particular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Firstly, this thesis focus on four influence modes of stock ownership structure in commercial bank to company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poses the influence of stock ownership structure having double existences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company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onclusion is: first, it is unilateral to consider the deconcentration of stock ownership is beneficial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 of commercial bank in theory, the concentration of stock ownership is a kind of
引文
1 转引自杨青丽.国际银行业估值:确立中国大银行估值水平,证券导刊2004年第11期
    2 转引自杨青丽.国际银行业估值:确立中国大银行估值水平,证券导刊2004年第11期
    3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计算
    4 转引自杨青丽.国际银行业估值:确立中国大银行估值水平,证券导刊 2004年第11期
    7 张绍岩,薛波,国有商业银行治理重构中的隐性契约,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8 蒋超良,完善商业银行治理,夯实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新金融,2006年第3期
    9 转引自杨青丽.国际银行业估值:确立中国大银行估值水平,证券导刊 2004年第11期
    10 Jensen, Michael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11 Stephen Prows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ast Asia: A Frame work for Analysis" ,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0.转引自李维安、曹廷求,2003,商业银行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2003年第1期
    12 中银网:国外银行公司治理实践
    13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65页
    14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67页
    15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页
    16 Andrel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1997
    17 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33页
    18 转引自胡鞍钢、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较,2004,新华出版社,第78页
    19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参考OECD对公司治理的定义: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规定了公司各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20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77页
    21 陈工孟等,公司治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2 佚名,公司治理的目的:遏制不正当管理,中国人力资源网,2005年9月20日
    23 Masaharu Hanazaki, Jung Wook Shim, Do Large Shareholders Monitor or Collude with Banks in Japan? August 2004
    24 王树同,国际大银行股权分散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启示,新金融,2006年第3期
    25 王树同,国际大银行股权分散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启示,新金融,2006年第3期
    26 中银网:国外银行公司治理实践
    27 中银网:国外银行公司治理实践
    28 中银网:国外银行公司治理实践
    29 中银网:国外银行公司治理实践
    30 金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2005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31 曹红英、刘剑,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特区经济,2005年第2期
    32 引自梁能,2000
    33 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第152页,2005
    34 王智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研究,第46页
    35 引自Monks,公司治理,第147页,2003
    36 吴水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控机制研究,第35页,2005
    37 崔学刚,董事会治理效率:成因与特征研究,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
    38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治理,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
    39 Booth et al., "Boards of directors, ownership, and regulation"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6,2002
    40 坦尼夫,2002,转引自《公司治理》,席酉民、赵增耀
    41 席酉民、赵增耀.公司治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2 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3 熊继洲,金融时报,2003年10月27日
    44 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第175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5 谢增毅,董事会委员会与公司治理,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
    46 Lewis D. Solomon, Corporation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2nd Ed.),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4, p.188
    47 席酉民、赵增耀.公司治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8 转引自杨琳桦,全球财经观察网站,2004年11月24日
    49 李建伟,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0 上海证券报.2005年青月27日,首份中国独董调查报告:独董生存现状,策划人:杨宇东、李彬、顾问:李明良,调查组成员:童颖、王璐、李小宁、郑初一、何军、袁克成
    51 转引自吴水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控机制研究,第48页,2005
    52 公司治理:对OECD各国的调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张政军、付畅译,2006
    53 黄建勋、王宏波,董事会权力结构比较研究,商业研究,2004年第6期
    54 黄建勋、王宏波,董事会权力结构比较研究,商业研究2004年第6期
    55 陶水莲,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充善,经济师,2001年第3期
    56 杜文曌,论公司董事的义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
    57 张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之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13卷2期,2003
    58 杜文曌.论公司董事的义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
    59 李静.中外董事义务之法理分析及公司法完善,经济师2004年第9期
    60 宋玮,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研究,第53页,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61 李卓,不同的法律渊源对金触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
    62 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第338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63 袁锦秀,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法学,2003年第2期
    64 马永梅,股东派生诉讼的理性选择及其制度建构,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5 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6
    66 参见《商务周刊》,毕马威变形记,第7期
    67 M.Zubaidur Rahman: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1998,转引自陆德明,王鹏编译:会计披露与会融危机,会计研究,1999年第8期,第53页
    68 陈汉文(2003a),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变迁与改进
    69 转自张兴胜等,国际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8期
    70 张兆杰、郝宝宝,全球银行业的巨型并购浪潮,银行家,2004年第10期
    71 转自沈华珊,接管市场与上市公司治理,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1月号
    72 戴相龙主编:中国人民银行五士年,1999
    73 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财贸经济,2001年第8期
    74 汪鑫、卞翔平,银行法的效率目标与银行竞争规制.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75 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45页,2005年
    76 参见E. 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Trustees? 45 Harvard Law Review 1145 (1932)
    77 参见A. A. Berle,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a note, 45Harvard Law Review 1365, 1932
    78 史际春,国有企业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79 黄建勋、王宏波,董事会权力结构比较研究,商业研究,2004年第6期
    80 Philip Stiles. The impact of the board on strateg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7)
    81 汤书昆、江文奇、徐毅,公司董事会常委会中角色策略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9月
    82 Shaker A. Zahra, John A. Pearce, Determinants of Board directors' strategic involvemen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
    83 参见李克成,刘红生,毕海水,国外有关董事会研究的理论文献回顾,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3期
    84 李克成、刘红生、毕海水,国外有关董事会研究的理论文献回顾,中州大学学报,2002(3)
    85 李玉宝、于天琪,组织激励文献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4月
    86 王琳、尹继东,建立企业家的约束机制,论说企业家
    87 郑先炳,美加银行业的“股票期权计划”实施情况及其启示,南方金融,2001.3
    88 叶文辉:股票期权激励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应用分析,金融论坛,2001,9
    89 李立新、金润圭,替代性约束:公司激励政策有效性前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90 马永梅,股东派生诉讼的理性选择及其制度建构,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1 李耿、胡亚丽,浅议完善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现实意义,惠州学院学报,2005年4月
    92 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6
    93 田良富、欧阳清东,2003,中外公司治理监督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94 转引自陈志武、杨林,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从安然事件谈起,财经,2002年1月5日
    95 徐小慧,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宏州律师事务所网页
    96 钱玉林,论股东的质询权,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97 黄凯华,股东大会召集和主持制度研究.企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98 徐国强.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监督机制的完善,2002年第11期,江西社会科学
    99 孙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1期
    100 常忠贵,锻造高效能的银行内部审计价值链,新金融.2005年第10期
    101 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102 李维安、张亚双,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3月
    103 高旭军,论公司监督机制失衡的法律原因及对策,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4月
    104 王斌、汪丽霞,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05 Akerlof, G.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88-500
    107 徐龙华,2002,中外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比较和启示,上海金融2002年第4期
    108 周莉珠,论董事会独立性,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8期
    109 谢永珍,公司治理状况评价中的专家质量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5期
    1.周小川,王林,肖梦,银温泉.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2.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署,2005
    3.李建国.基金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7.宋玮.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研究.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8.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徐向艺.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吴水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控机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2.李维安.公司治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席酉民,赵增耀.公司治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与绩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史纪良,王兆星,邓红国.银行监管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6.金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7.黄湃,王桂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8.维夫斯编,郑江淮等译.公司治理: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李维安.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0.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1.陈工孟,支晓强,周清杰.公司治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2.李维安,张俊喜.公司治理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3.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4.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4):董事会独立性与有效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5.蒙克斯等著,李维安、周建等译.公司治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6.舒尔茨著,李犁等译.董事会白皮书:使董事会成为公司成功的战略性力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8.蔡鄂生.银行公刮治理与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张政军、付畅译.公司治理:对OECD各国的调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0.陈汉文,邓顺永.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变迁与改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1.黄运成、曹里加、李畅.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源及其出路.中国律师,2005(3)
    32.荀大志.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
    33.孙飞霞,陈钟王民.浅谈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在法人结构中的作用.2004(6).
    34.徐龙华.央行监管、外部审计与银行公司治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1(9)
    35.张宝双.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经济问题,2003(7)
    36.杨冬梅.职工董事、监事法律地位研究.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第16卷,第1期)
    37.薄振峰.董事会决议瑕症及法律救济.云南法学,1999(1)
    38.贺亚楠,熊微,廖云.论董事会的财权配置.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21卷,第1期)
    39.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董事会“有效性运动”5大方向.中国企业家,2005(9)
    40.汤春来.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3)
    41.杨林.上市公司董事会与CEO关系治理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管理,2005(第27卷,第3期)
    42.丛春霞.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置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11)
    43.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9)
    44.于东智.董事会评估体系的构建:意义·实践·启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16卷,第2期)
    45.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公司战略的参与.南开管理评论,1999(4)
    46.李斌,张耀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数设置.世界经济,2004(10)
    47.张道武,汤书昆,江文奇,徐毅.公司董事会常委会中角色策略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9)
    48.聂清凯,刘东胜.论强化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董事会战略决策职能.当代经济与管理,2005(第27卷,第1期)
    49.吴钦春.国有商业银行战略缺失现象透视.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50.龚红.董事会结构、战略决策参与程度与公司绩效.财经理论与实践,第25卷第128期
    51.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公司战略的参与.南开管理评论,1999(4)
    52.金伟.公平与效率:公司治理理念的历史演变.兰州学刊,2005(2)
    53.司艳萍,杨长青.法律约束环境与审计质量[J].中国审计,2003(21)
    54.张悟.独立董事信息获取与公司治理效率.商业研究,2004(15)
    55.赵子夜.董事会构成安排:组织因素驱动的应变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第27卷,第6期)
    56.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
    57.李慧才.价值变革与企业愿景的创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58.杨子健,刘磊.略管理模式与指标体系选择.经济导刊,2000(5)
    59.邵翔.分卡与银行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金融论坛,2002(1)
    60.马兆平.董事会与经理层级冲突成因及策略分析.当代财经,2005(1)
    61.李卓.不同的法律渊源对金融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J]
    62.刘华海,乔元芳.英美两国对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法律要求概述[J].财会通讯,2005(2)
    63.李立新,金润圭.替代性约束:公司激励政策有效性前提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64.杜湘红.论法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04(12)
    65.黄丹涵.谈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建设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5)
    66.马永梅.股东派生诉讼的理性选择及其制度建构[J].宁夏大学学报,2006(1)
    67.陈丽丽.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设计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J].法学论坛,2000(4)
    68.李耿,胡亚丽.浅议完善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现实意义[J].惠州学院学报,2005(第25卷,第2期)
    69.刘峥,吴春峰.论我国《公司法》中股东直接诉讼制度之缺失及补正[J].法律适用,2005(3)
    70.陈朝晖.如何对董事会进行绩效评价[J].经济论坛,2003(4)
    71.王斌,汪丽霞.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72.王幽深.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反思与重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3)
    73.俞鸿琳.治理环境和治理机构的有效性[J].2005 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初稿
    74.谢永珍,王维祝,钟安石.系统思维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J].山东经济,2003(1)
    75.丁春红,凌远云.代理理论的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
    76.徐振东.商业银行职能分设与董事会权限[J].金融证券
    77.刘浏.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财经论坛,2005(8)
    78.高晓红,徐凯.利益相关者均衡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福建论坛,2005(6)
    79.姚少华.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23)
    80.欧阳向群.花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J].银行家
    81.王康,孙亦军.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要素、监管环境和制度安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82.黄陈.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国际比较及其分析[J].金融论坛,2002(10)
    83.黄金老.论加强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84.刘国亮.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外部约束机制[J].当代财经,2003(12)
    85.袁锦秀.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J].法学,2003(2)
    86.邹武鹰.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的法律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第12卷,第3期)
    87.周峻山.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效问题剖析[J].长白学刊,2005(3)
    88.李红.析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J].求实,2005(1)
    89.孙光焰,文杰.美国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与法律规则[J].中南大学学报,2003(第9卷,第3期)
    90.张兴胜,胡婕.国际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金融论坛,2005(8)
    91.董志强,孙芳城.法律环境与治理结构:理论成就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J].开发研究,2005(3)
    92.苏卫东,黄晓艳.第一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经营者机会主义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4(7)
    93.王传维,王俊.论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J].
    94.李剑阁.[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27).
    95.周凯.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成本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96.曾阳.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97.陆朴.股权结构对代理权竞争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04(7)
    98.吴清.公司控制权市场化、股权多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第3卷,第2期)
    99.吴正平.股权结构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路径[J].管理科学文摘,
    100.刘彤.控股股东作用与公司治理效率[J].当代财经,2004(2)
    101.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02.赫晓峰.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绩效评价的转变[J].兰州学刊,2005(6)
    103.陈哲.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
    104.向朝进,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5).
    105.宋增基,张宗益.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3(12)
    106.施东晖,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对绩效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4(5)
    107.黄卓芬,张春子.西方银行高级核心管理岗位的设置[J].经济导刊,2004(10)
    108.张春,朱宏晖,张华.海外上市对企业融资政策的影响研究.来源:上海证券报.
    109.周莉珠.论董事会独立性[J].上海综合经济,2001(8)
    110.连建辉,傅明华.代理权争夺与公司治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11.杜文曌.论公司董事的义务[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12.窦洪权.董事会的独立性:有效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J].经济导刊,2005(11)
    113.谢朝斌.试沦股份公司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及其独立性规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6)
    114.杨大光,朱贵云.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7)
    115.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南开学报,2005(1)
    116.崔学刚.董事会治理效率:成因与特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贸研究,2004(2)
    117.李德文,刘定华,钱晓英.公司董事制度的法学探讨[J].求索,2002(2)
    118.王海民,王宏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中的若十缺陷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第24卷,第2期)
    119.黄建勋,王宏波.董事会权力结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4(6)
    120.李静.中外董事义务之法理分析及公司法完善[J].经济师,2004(9)
    121.章晓洪.上市公司董事的义务与上市公司的治理[J].特区经济,2005(2)
    122.谢增毅.董事会委员会与公司治理[J].法学研究,2005(5)
    123.南旭光,严太华.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下的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J].济南金融,2003(9).
    124.田毅军,刘海英.混业经营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4(5)
    125.范中厚.对外开放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26.汪鑫,卞翔平.银行法的效率目标与银行竞争规制[J].法学评论,2004(5)
    127.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8)
    128.唐勇,栾天虹.制度环境、退出呼吁机制与有效公司治理模式[J].财贸研究,2003(5)
    129.徐智华,王森勇.股份公司权力中心的定位[J].湖北财税,2003(11)
    130.许前川.股份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131.刘根,杨秋林.试论股份公司的权力配置[J].企业经济,2004(6)
    132.胡夏冰.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发展[J].法学,2001(11)
    133.董伯壹.论我国公司董事会形骸化的立法完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第7卷,第1期)
    134.邓健,李凯,孙丽辉.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行为风险研究[J].管理世界,2005(6)
    135.徐洁.健全和完善股份公司机关的策略[J].现代法学,2000(第22卷,第1期)
    136.李克成,刘红生,毕海水.国外有关董事会研究的理论文献回顾[J].中州大学学报,2002(3)
    137.张文魁.公司治理、公司政治机制及股东、董事、经理之间的权力配置[J].改革,2004(2)
    138.刘东胜,聂清凯.战略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董事会职能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第7卷,第2期)
    139.沈联涛,肖耿等.市场发展与公司治理:香港的经验[J].社会观察,2004(7)
    140.姚秦,赵湘怀.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J].兰州学刊,2004(4)
    141.曹廷求.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J].学术界,2003(3)
    142.张慕濒.管理者更替与控制权市场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7)
    143.刘健霞.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J].青海社会科学,2005(3)
    144.张子余.美国公司治理系统的文化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4(第18卷,第2期)
    145.张耀辉.论我国公司董事权利法律规范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4(4)
    146.解冲.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因素[J].江苏商论,2003(12)
    147.杨家才.关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5(5)
    148.张建文.国企改制成功的关键:规范的公司治理[J].经济体制改革,1999(2).
    149.赵建丽.董事法律地位研究[J].法律科学,2001(6)
    150.于丹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美国公司法有关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职责的法律规范问题[J].外交学院学报,2003(2)
    151.李玉宝,于天琪.组织激励文献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5(第24卷,第2期)
    152.张勇,吴传文.声誉效应与经理报酬契约的关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第34卷,第12期)
    153.陈学彬,张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3)
    154.李义奇.我国的银行家市场:特征、问题与出路[J].上海金融,2004(4)
    155.程欣,聂志毅.健全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156.张广胜,高闯.经理人力资本理论与经理股票期权制度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商业研究,2005(6)
    157.郑先炳.美加银行业的“股票期权计划”实施情况及其启示[J].南方金融,2001(3)
    158.韩东平,叶元熙.基于代理理论的多阶段管理补偿契约的设计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
    159.张荣峰,潘利.产权、银行家和金融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
    160.李传忠.经济增加值与企业激励约束机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
    161.王琳,尹继东.建立企业家的约束机制[J].
    162.张佳佳.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关键要素的优化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5(第24卷,第140期)
    163.夏秋,黄荣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164.曹廷求.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年报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4(6)
    165.戴秋生,周翔.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建议[J]
    166.李亚静.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26卷,第3期)
    167.徐万忠.如何评价公司治理绩效[J].企业文明,2005(4)
    168.牛建波,李胜楠.对公司治理评价的评价[J].财经科学,2004(2)
    169.吴淑琨,李有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
    170.李红卫,冯新炜.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设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171.徐龙华.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准则的比较和启示[J].上海金融,2002(4)
    172.南开大学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173.董翠香.试论上市公司股东火会提案的讨论与表决程序[J].法学论坛,2001(3)
    174.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J].会计研究,2002(10)
    175.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12)
    176.张德明,曹秀英,张国春.中国上市公司组合治理机制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第12卷,第4期)
    177.朱武祥.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J].世界商业评论,2003
    178.张建森,谭黎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学术月刊,2005(8)
    179.肖士恩,刘文艳.德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及其借鉴意义[J].经济论坛,2004(21)
    180.林乐芬.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11)
    181.张绍岩,薛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构中的隐性契约[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182.赵许明.论我国公司股东诉讼监督功能的发挥[J].理论学刊,2005(8)
    183.陈四清.论在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推进风险管理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184.陈学彬,李翰,朱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SWARM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03(第29卷,第9期)
    185.谈伟宪,董红蕾.试论新兴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进与完善[J].上海金融,2005(5)
    186.孙早,刘靠柱.声誉约束、国家强制与企业的交易行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187.徐金发,王乐,殷盛.CEO声誉评价综述[J].经济论坛,2005(2)
    188.王华丽.商业银行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6)
    189.李峰峰,周意.企业家声誉机制激励约束的经济学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190.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初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1)
    191.张艳琴,李岱峰.商业银行股票期权薪酬模式探讨[J].新金融,2004(5)
    192.张淑林.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思考[J].现代财经,2004(2)
    193.顾颖,都艳君.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概念、本质及其效应分析[J].山西统计,2002(11)
    194.叶文辉.股票期权激励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应用分析[J].金融论坛,2001(9)
    195.宁开云.国企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市场经济研究,2004(4)
    196.倪东,金利佳.香港银行业公司治理之借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
    197.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J].会计研究,2003(5)
    198.王周伟,邬展霞.银行内部审计与操作风险管理[J].新金融,2005(8)
    199.孙晓芳.对美、英、港三地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7)
    200.叶丰滢.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国际比较和思考[J].企业管理,2002(10)
    201.孙春晓,徐翠萍.关于上市公司社会监督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5)
    202.许莉,程丽丽.风险导向:银行内部审计新理念[J].现代金融,2005(10)
    203.张春华.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J].审计与理财,2005(12)
    204.常忠贵.锻造高效能的银行内部审计价值链[J].新金融,2005(12)
    205.孙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206.尹毅飞.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207.蒋琳.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1)
    208.王丽,章锦涛.股权结构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10)
    209.张元洁.试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机制的完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第16卷,第10期)
    210.陈志武,杨林.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J].财经,2002(1)
    211.田良富,欧阳清东.中外公司治理监督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第27卷,第6期)
    212.李维安,张亚双.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2(第24卷,第2期)
    213.蔡元庆.论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2002(第19卷,第6期)
    214.科利等著,李维安等译.公司治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15.杨晓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的公司治理[J].金融学苑,2004(2)
    216.中国金融编辑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健全银行公司治理的有关要求[J].中国金融,2002(7)
    217.林乐芬.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的行业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218.丁明智,刘传哲.基于AHP的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5(第19卷,第1期)
    219.曾建权.层次分析法在确定企业家评价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第28卷,第1期)
    220.王晓蓉,于晓虹.熵值法及其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17)
    221.胡容,黄南京.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2005(第42卷,第5期)
    222.韩晓明.约束管理者:论管理者更迭机制[J].经济问题,2002(6)
    223.钟明霞.欧美等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法律科学,2003(4)
    1. OECD: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BRC Website, 2003
    2. World Bank and OECD(2002), Anti-corrup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ools in Promoting for Development 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 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GCGF) Sponsors: Briefing Notes-March, 22.
    3. WorldBank, "Corporate Governance: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Overview", 2001.
    4. Blair Margaer,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5. Demsetz, Harold, and Lehn. Kenneth,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 and Consequence, Journal of Politic Economy, 1985.
    6. 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7 . Levin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A Concise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nd Evidence, GCGF Working Papers, 2003.
    
    8 . R. B. Lamb, Englewood Cliff.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1984.
    
    9 . Aghion, P., Oliver, H. and Moore J.(1992), "The economics of bankruptcy reform",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8.
    
    10 . Alchian, A. and Demsetz, H.(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 . Barclay, M. and Holderness, C.(1989), "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 . Berle, A. and Means, G.(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Macmillom, New York.
    
    13 . Boycko, M., A. Shleifer and Vishney, R. (1994), "Voucher privatization"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 . Brickley,J. and James,C.(1987), " The takeover market, corporate board composi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case of bank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5 . Cochran, P. and Wartick, S. (1988), "Corporate governance-A review of literature", from: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ntice Hall, 1994,8.
    
    16 . Diamond, (1991), "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7 . Easterbrook, F. and Fischel, D.(1991),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8 . Fama,E.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 . Grossman,S. and Hart,O. (1988)," One share-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 Harris,M. and Raviv. A.(1988), "Bankruptcy and agency cost: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theory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e.
    
    21 . Holerness,C. and Sheehan D.(1988), "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2 . Holmstrom, Bengt and Milgrom Paul(1991),"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3 . Holmstrom.B and Roberts,J.(1998), " The boundaries of firm revisited'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 . Lang, H. and Strulz, R.(1994), "Tobin's Q ,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5 . Lipton, M. and Lorsh, J.(1992),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Lawyer.
    
    26 . Martin, M. and McConnell, J.(1991), "Corporate performance, corporate takeover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e.
    
    27 . Myers(1984),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 Journal for Finance.
    
    28 .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1998),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6.
    
    29 . Rajan, R. and Zingaales L.(1995),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30 . Roe,M.(1990), "Political and legal restrains on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public compan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 . Shleifer, A. and Vishny, R.(1986),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2 . Shleifer, A. and Vishny, R.(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June.
    
    33 . Stiglitz,J.(1988), "Why financial structure matter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4 . Tricker, R.(1994),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ntice Hall.
    
    35 . Weisbach, M(1988), "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6 . Williamson, 0.(1988),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37 . Yermack, D.(1995), "Do corporations award CEO stock options effectivel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8 . 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 Organizations ,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Septemberl999
    
    39 . David Cars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Banks, New Banking Guidelin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between Industries , 26 April,2001
    
    40 . David Carse , The Importance of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s , 3 November,2000
    
    41 . David Carse , The role of good governance, 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i n banking stability, 22 Feb,2001
    
    42 . Kelly Hnatt, Forge the Righ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ccountancy, Onli ne Issue, May 2001
    
    43 .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ocally Incorporated Authorized Institutions, A Guideline issued by the Monetary Authority under section 7( 3) of the Banking Ordinance, May 2000
    44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supervisors and banks, external auditors,BCBS No . 78 publication , Feb 2001
    
    45. Akerlof,G,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6. Shaker A.Zahra, John A.Pearce, Determinants of Board directors' strategic involvemen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0,(1)
    
    47. A.A. Berle,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a note, 45Harvard Law Review, 1932
    
    48. E. 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Trustees? 45 Harvard Law Review (1932)
    
    49. Booth et al., "Boards of directors, ownership, and regulation"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6,2002
    
    50. Masaharu Hanazaki, Jung Wook Shim, Do Large Shareholders Monitor or Collude with Banks in Japan? August 2004
    
    51. Philip Stiles .The impact of the board on strateg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