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多采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运用相对不足。而实践证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本文首先概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并且阐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最后提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本文意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的教育途径,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For a long time,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y usually take explici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 to educate the students,but the y neglect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in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 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impro 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e the forms of the political ed ucation richer and more perfect,more effective and more longer-lasting. The dominant a nd the recessive methods are interdependent, mutual completing. They constitute th e complete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 cteristics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main ways of it.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reces 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eans to find o ut the new practical ways and channels to improve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its effectiveness as well.
引文
①梁钊韬,张寿祺著.试论民俗塔式的社会根源[J].百科知识,1982,(6).
    ①李清华,程路,柳斌杰主编.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3页.
    ①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①王桂.日本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93页.
    ②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2页.
    ①苏霍姆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面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55页.
    ①姚刚,刘持忠.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3.第45页.
    ②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8页.
    ①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8页.
    ①特种影片是指那些采用与常规影院放电在技术、设备、节目方成不同的电影展示方式,如巨幕布电影、立体电影、立体特效电影、动感电影、球幕布电影等。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网,2010.
    ①转引自(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②甘惜分:中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教授。
    ③董娅.大学生信息传媒选择与倾向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2,(3).
    ①王士达,李洪明等著.文艺学常识[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①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①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378-379页.
    ①曹孚主编.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77页.
    ②[日]铃木孝等编.现代道德教育[M].酒井书店,1989年.第56页.
    ①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2005年.第461页.
    ①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6页.
    ①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2页.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从标.全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7]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8]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1]孙慧玲,张应杭.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3]姚刚,刘持忠.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8]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9]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20]任雪萍.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
    [21]党建强.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22]张宇.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吉林大学,2006.
    [23]易石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4]邓福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路径的考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5).
    [25]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26]虞强.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8).
    [27]付翃飞.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意识与无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
    [28]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9]姜红艳.浅谈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J].安徽教育,2003,(17).
    [30]斯日古楞,梁爽.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
    [31]徐丽燕.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2]方见粉,盛秋芳.浅谈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实现对策[J].中国德育,2006,(10).
    [33]姜茂徐.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4]任雪萍.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5]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36]畅军亮.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7]丛海燕,何鹏,李海兰,翟静.从精神形态构建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36]王瑞娟.对社会风气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4,(4).
    [37]谢四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38]席彩云.隐性德育对高校德育改革的拓展[J].学校党校与思想教育,2006,(1).
    [39]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讨[J].管理观察,2008,(10).
    [40]付宏渊.民族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3).
    [41]曾娜.浅谈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2]陈爱娟.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德育研究,2009,(5).
    [43]林伯海.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44]颜海珍,康丽贞.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J].社科广角,2009,(1).
    [45]方翔,李文渊.试论孔子思想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6]任丽娟.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