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较高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以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以其明显的优势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被日益广泛采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人才市场需求改革的必然。学分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因而它给整个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带来深刻的变革,这也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究提出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学分制条件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强化网络文化载体作用、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在理论上深刻理解学分制的本质要求,认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途径;在实践上,能够为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究提供有益的、可操作性的模式,从而启发人们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rrival of Popula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ociety requests that the talent in High Institutions should have not only solid Professional basis, extensive knowledge scale, but also perfect personality, broad adjusting and competing cap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to different standards of students. Credit System , based on Courses—Selecting Institution, has been gradually adopted in wide range because of its apparent advantages and has become a new focus in High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Credit System is reform necessary of raising Person and the demand of personal market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Credit System is not only a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but also an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o it has led to profound reform for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it will bring profound impac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new deman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ways.
     "With regard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ew" (The 16th document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issued, clearly pose that we should make an effort to expand effectiv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of colleg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Strengthe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exerting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valuing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carriers network, Concerning about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tending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ake efforts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meet the credit system require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at 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eory and clearly know th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credit system, to find a useful w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we can provide useful, workable models to inspire people to posi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e.
引文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第178页.
    [2]贺亚麟.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第121页.
    [3]贺晓兴.教育管理词典[M].海南(长沙)出版社.2002,第322页.
    [1]Derek Rowntree.ADictionary of Edueation;Barnes&Noblebobks.Totowa.Newjersey,1982:56
    [2]CarterV.Good Dictionary of Eduecation(third Edition)[J].Mc Grew—Hill Book Compnany 1973:153
    [1]陈树清.美国高等学校课程选修制的产生与发展[A].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第78页.
    [1]姚晓春.教育中个体的主体价值[M].上海教育科研.2001(1),第46页.
    [1]《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247页.
    [2]鲁洁等.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169页.
    [3]鲁洁等.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171页.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2]潘琦.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9月11日(4).
    [1]山东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方案.2002年.
    [1]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31页.
    [1]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
    [1]《中国青年》编辑部.向网瘾开战[J].中国青年.2005(3),笫42页.
    [2]师欣.网络心魔[N].南方周末.2005-03-03(8).
    [3]李云峰.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第21页.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01页.
    [1]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85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40页.
    [1]刘向锋等.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队伍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第98页.
    [1]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吴畏.中国教育管理精览(3)(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卷)[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3]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5]杨光钦.大学改革:功利的陷阱与出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6]曲建武,杨艳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7]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8]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9]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10]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11月。
    [11]宋尚桂等.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2]黄进.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C].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3]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4]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5]周中之.论学分制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05期。
    [16]刘青.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9月。
    [17]李洪波.学分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4年10月。
    [18]王文波.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D].东北大学,2006年10月。
    [19]郑纪英.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11月。
    [20]张传萍.灌输式大学德育的弊端及创新出路[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1]李桂娟.灌输法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8年4月。
    [22]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23]李克安.“元培计划”与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1期。
    [24]周奔波.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2005年02期。
    [25]丛慧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8月。
    [26]刘健华.中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1月。
    [27]吴亚书.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与德育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1O月。
    [28]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12月。
    [29]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期。
    [30]李锦红.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1]佘双好.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构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12期。
    [32]杨听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1月。
    [33]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10月。
    [34]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5期。
    [35]姚孟春.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8年03期。
    [36]杜鑫凤.新老生同寝[D].2007年12月。
    [37]刘先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及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38]张海英.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3月。
    [39]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10月。
    [40]牛春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年02期。
    [41]江丽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10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