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的全球化,产业集群以其独有的外部经济、创新与扩散和区域品牌效应,不仅促进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增强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本论文基于这一现实,尝试以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为例展开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进一步归纳阐述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特征。通过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显性竞争力和隐性竞争力因素分析,初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原则和程序,并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提升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战略对策。
     论文归纳总结了当前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布局、特征,分析得出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主要是处于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论文指出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成因、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挑战,并依据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战略,提出提升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制定原则及具体策略。这有利于提升泉州市产业集群竞争力,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及地区综合竞争力。这也进一步完善和填补对泉州市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部分不足,为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
With the entry to WTO of China and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not only promotes economy growth,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reg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s special exterior economy, inno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nd regional brand effect. The paper takes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 clusters in QuanZhou as an example to do some research. Basing on the colle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further induces and elaborates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dominant competitive power and the recessive competitive power) that influenc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it has basically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rinciple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Applying the life cycle theory i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phas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basic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its various developing phases.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current layou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Quanzhou and comes up with a conclusion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of QuanZhou is at the growing and the maturing phrase. It points out the orig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Quanzhou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proposes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on promoting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Quanzhou, which is beneficial in Quanzhou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us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promoting economy operating efficiency and loc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is further consummates and fills the insufficiency in research of competitiveness of Quanzhou industrial clusters,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area wher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n't been formed.
引文
[1]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胡冬原.十一五须关注产业集群[J].价值中国.2005.8.2
    [3]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
    [4]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5]Coleman,James Samuel.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Tich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Risky than Ever[A].M Steiner(ed.),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 Limited.1998,211-236
    [7]Jorg Meyer-Stamer.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Vibrant Business Development;The Systemic Competitiveness Perspective[R].Draft Paper.2OO3.www.mesopartner,com
    [8]Edward J.Feser.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R].Department of City & 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1
    [9]刘恒江、陈继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2-9
    [10]David L.Barkley and Mark S.Henry.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argeting Industry Clusters[R].REDRLResearchReport,ClemsonUniversity.2001.http;/Cherokee,agecon.Clemson.edu/reepub,htm
    [11]Thomas Brenner and Siegfried Greif.The Dependence of Innovativeness on the Local Firm Population · An Empirical Study of German Patents[R].Papers on Economics &Evolution #0306,MaxPlanck Institite.2003
    [12]Jay Mitra.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Clusters[R].Final Dissemination Workshop,University of Luton,United Kingdom.2003
    [13]Pekka Y1Anttila.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ange-How to Stay competitiv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R].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innish Econnomy(ETLA).Opening Seminar,Marina Congress Center.Helsinki.2004
    [14]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2.5,61-62
    [15]王辑慈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和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5-352
    [16]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17]符正平.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
    [18]陈健峰、张乃平.试论产业集群核心能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104-106
    [19]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4
    [20]胡军、盛军锋、郑海天.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组织演化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3.10,27-30
    [21]刘恒江、陈继详.民营企业簇群机理的新诠释;涌现性观点[J].商业研究.2004.21,25-27
    [22]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02.8,14-17
    [23]傅京燕.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3,29-34
    [24]李君华、彭玉兰.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127-132
    [25]李勇、史占中、屠梅曾.企业集群的内在特性与竞争力[J].开发研究.2004.2,33-35
    [26]朱方伟、高畅、王国红.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66-69
    [27]朱海就、陆立军、袁安府.从企业网络看产业集群竞争力产生差异的原因[J].软科学.2004.1,53-56
    [28]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2-3
    [29]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7-90
    [30]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31]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126-132
    [32]倪鹏飞、候庆虎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3]胡安生、冯夏勇.综合评述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http;//qiche.info 2004-11-23
    [34]鲁开垠.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5]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36]袁龙海.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浙江现象[J].钱江晚报www.qianbao.zjol.com.cn
    [37]王缉慈.集群概念辨析;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
    [38]江敬华.安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处探[D].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9]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40]黄晖.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5.7,94-95
    [41]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42]让·诺尔·卡菲勒著.战略性品牌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0
    [43]刘恒江、陈继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2-9
    [44]Martin,R.and Sunley,P.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1,37-56
    [45]刘恒江、陈继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2-9
    [46]陈少华、蔡伊泰、陈继详.产业簇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5.1,21-25
    [47]卜金涛.企业竞争优势群的构成与生成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54-56
    [48]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牛论文.2004年
    [49]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
    [50]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4
    [51]鲁开垠.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2]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08-221
    [53]Tich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Risky than Ever[A].M Steiner(ed.),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 Limited.1998;211-236
    [54]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16-24
    [5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40
    [56]刘志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7]汪敬华.安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处探[D].安徽帅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8]郑海天、盛军锋.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相应政策体系[J].特区经济.2003.12,17-20
    [59]曾路、骆文达.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http;//www.ecm.com.cn/
    [60]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61]刘爱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2]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63]曾路、骆文达.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http;//www.ecm.com.cn/
    [64]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65]曾路、骆文达.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http;//www.ecm.com.cn/
    [66]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67]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68]王朋飞.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研究--以青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9]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70]黄程、符正平、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群的分类及其特征[J].管理评论.2003.6,59-61
    [71]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1999.1,25-29
    [72]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73]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74]波特.竞争论[M].华夏出版社.2003.1,41
    [75]刘志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6]刘志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7]王缉慈等,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论坛
    [78]王王君.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J].学术研究.2002.7,5-9
    [79]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80]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81]刘志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2]波特.竞争论[M].华夏出版社.2003.1
    [83]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84]李骥平.泉州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2005.3,104-106
    [85]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86]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87]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88]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体改办课题.做大做强泉州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1
    [89]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90]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91]顾仲恺.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论文,2005
    [92]王朋飞.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研究--以青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3]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泉州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5.4
    [94]泉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泉州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跟踪研究[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2
    [95]张艳华、汤小华、吴得文.产业集群与泉州区域经济发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8-182
    [96]苏东水.再论“泉州模式”.福建论坛,2006.8,4-9
    [97]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98]王缉慈.集群概念辨析;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
    [99]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00]Martin,R.and Sunley,P.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1,37-56
    [101]骆义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102]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体改办课题.做大做强泉州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1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8
    3、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10
    4、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Michael E.Porter;《On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0、迈克尔·波特等;《未来的战略》[M],徐振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等;《市场营销管理》[M]亚洲版第二版,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12、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3、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朱耀明;《产业经济研究》[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4
    15、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18、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盖文启;《援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卓勇良;《空间集中化战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2、王镇辉、蔡德奇;《石狮;大变迁与新趋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施永康;《晋江的实践与启示;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有益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5、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26、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7、王王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沈玉良、浦再明、黄辉著;《中小企业产业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张亚光;《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l、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包吕火;《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3、贾明月;《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4、李国荣;《民营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泉州市地方志主编;《泉州年鉴(2001-200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36、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编;《中国民营经济的探索之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伍长南;《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王缉慈、童听;《简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意义》,经济地理,2001.5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3、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4、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改革,2003.3
    5、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经济学动态,2003.3
    6、王缉慈、童听;《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与管理,2001.6
    7、龚维斌;《从“晋江模式”看地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南京师大学报,2000.6
    8、王缉慈;《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我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3
    9、王缉慈;《关于在外向型区域发展本地企业集群的一点思考--墨西哥和我国台湾外向型加工区域的对比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1.9
    10、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经济地理,2002.7
    11、朱华晟;《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改革与战略,2000.2
    12、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13、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3
    14、魏守华;《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1.11
    1 5、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1
    16、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
    17、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8、魏守华、王缉慈;《论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以浙江嵊州市为例》,生产力研究,2001.6
    19、魏守华,邵东涛,王缉慈;《地方企业集群战略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开发研究,2002.4
    20、朱腊云;《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武汉冶金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2.9
    21、王珑;《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学术研究,2002.7
    22、魏江、申军;《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以温州低压电器业集群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
    23、刘琦岩;《中国如何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簇群》,中国科技产业,2001.3
    24、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25、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管理评论,2003.12
    26、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2.5
    27、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中国工业经济,2004.6
    28、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财经论丛,2000.9
    29、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再论“义乌模式”》,财贸经济,2000.11
    30、李琦;《产业性城市中小企业簇群的培育》,现代城市研究,2002.5
    31、郑胜利;《复制群居链--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集群”特征分析》,特区经济,2002.7
    32、蔡宁、杨旭;《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国软科学,2002.5
    33、陈雪梅;《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9
    34、李靖华、郭耀煌;《国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变》,人文杂志,2001.6
    35、潘成云;《中小企业;类型、生命周期规律、发展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00.7
    36、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37、许雄奇、赖景生;《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的理论探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2
    38、田奋七;《竞争优势及其生命周期分析》,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6
    39、胡立新;《关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假设与模型》,中国软科学,2000.11
    40、曾中禄;《产业群集与国际竞争优势》,当代财经,1996.7
    41、骆静、聂鸣;《芬兰集群研究--波特集群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42、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
    43、石正方;《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台资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及其对策》,特区经济,2003.11
    44、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北京大学学报,1999.1
    45、赵中伟;《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9
    46、葛昌跃、顾新建;《网络环境下企业集群探析》,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2.
    47、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2.7
    48、樊圣君、张旭亮、张振宇;《论区域集群的独特社会资本优势及对区域和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意义》,经济评论,2001.4
    49、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经济管理,2004.13
    50、郑胜利;《论我国开展集群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2.9
    51、魏江、叶波;《文化视野内的小企业集群技术学习研究》,科学学研究,2001.12
    52、朱磊;《浙江温岭市的中小企业群落研究》,经济地理,2002.9
    53、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经济科学,2001.3
    54、郑健壮、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55、吴礼民;《中小企业群组织方式的研究》,武汉工学院学报,2000.2
    56、汪少华、汪佳蓄;《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8
    57、张成君;《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民营企业改革》,经济师,2001.11
    58、许晓明、吕忠来;《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59、陈剑峰、万君康;《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60、顾备华、李靖华;《论企业生命周期》,科技与管理,2000.3
    61、桂萍、谢科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科研管理,2002.5
    62、胡继灵;《企业生命周期与生物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1.6
    63、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扬州大学学报,2001.9
    64、聂鸣、李俊、骆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3
    65、蔡铂、吉晓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选择》,统计与决策,2002.7
    66、陆玲;《企业群落与企业群落学》,生态科学,2001.6
    67、徐爱乐;《民营企业群聚发展的优势及其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2.5
    68、韵作平、徐艳;《企业群落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北方经贸,2002.3
    69、魏守华;《产业群理论及其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70、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8
    71、李永刚、陈寿灿;《浙江小企业群落系统活力探源》,浙江学刊,2000.5
    72、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73、吴强军;《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以永康小五金产业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4.3
    74、胡刚;《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03.6
    75、吴志军;《我国产业集聚政策研究》,改革,2005.10
    76、王祖强;《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的调查与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12
    77、钟朋荣;《家族制+产业集群=强势企业》,中华工商时报,2004.7.5
    78、吴强军;《乡镇企业成长与中小企业集群化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皮革产业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4.6
    79、程学童、蔡华林;《 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中共宁波市委学校学报,2005.6
    80、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
    81、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
    82、曾煜、陈方亮;《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4.7
    83、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当代经济研究,2004.3
    84、朱华友;《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
    85、李君华、彭玉兰;《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86、王红斌;《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金融与经济2004.8
    87、杨毅、赵红;《企业集群的生态学诠释》,工业技术经济2004.5
    88、李永刚;《中小企业群落式生成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2004.8
    89、吴晓波、耿帅、徐松屹;《基于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
    90、孙沛东、徐建牛;《国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广州大学学报,2004.7
    91、佘明龙、任选锋;《中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4.3
    92、刘恒江、陈继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93、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11
    94、李忠宽、严峻;《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温州服装为例》,企业经济,2005.3
    95、李刚;《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探究》,学习与探索,2005.1
    96、何宏伟、刘敏;《产业集群的成因、特点与路径选择》,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1
    97、吴勤堂;《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5.1
    98、任志安;《企业集群形成中的政府政策作用》;理论研究与我国的实证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5.1
    99、赵瑞霞、刘友金、胡黎明;《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规模研究》,2005.2
    100、陈倩倩、王缉慈;《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5.1
    101、王发明、蔡宁;《基于产业生态;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改革,2005.4
    102、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103、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04、王瑁;《衍生型集群;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管理世界,2005.8
    105、刘爱雄、朱斌;《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106、郭铁民;《加快培育福建产业集群的再思考》,开放潮,2005.8
    107、刘爱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福州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
    108、张艳华、汤小华、吴得文;《产业集群与泉州区域经济发展》,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09、詹碧英;《浅析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经济研究参考,2006.67
    110、李冀平;《泉州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路》,福建论坛,2005.3
    111、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开放潮,2004.3
    112、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开放潮,2004.11
    113、戴锋;《构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战略的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14、顾仲恺;《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论文,2005
    115、刘文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成长研究》,山东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
    116、王朋飞;《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研究--以青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