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粮食产量连续5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但是粮食生产中也出现了十分令人堪忧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造成土地粗放经营,产量低下;另一方面造成土地撂荒现象大面积蔓延,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
     在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粮价上涨、补贴增加或许还有一定的空间,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作用非常微小,刺激效果越来越有限。现在的问题是粮食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问题。
     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农民之间缺乏联合,组织化程度低。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于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培育以种粮收入为主的专业粮食生产者,他们既有积极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观意愿,又具备运用各种资源条件从事粮食生产的能力和手段。同时,应立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范围上一家一户小规模从事粮食生产的现实,加强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稳定粮食生产
     本文运用组织化和规模化理论对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创新粮食生产组织形式,使基本经营组织制度更有效率。本文共包括8章内容:
     第1章导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象进行了综述,列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最后对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第2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评述。首先对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之后分别论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理论。
     第3章为小规模分户经营是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本章在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早期的促进作用到制约作用凸显的基础上,分析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及小规模分户经营造成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表现,最后基于粮价视角、劳动力报酬视角和农户收入构成视角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原因。
     第4章为组织化与规模化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稳定器。在组织化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机理分析这部分,介绍了组织化功能和作用,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组织化发展的方向。在规模化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机理分析这部分,对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进行分析,基于沉没成本视角和种粮农户收入水平视角论述培育专业化的粮食生产者,能在全国形成一支稳定的粮食生产队伍,构建稳定的粮食供给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对河南省许昌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规模经营大户的成本收益情况,证明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具有一般小农户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同时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但培育粮食规模经营大户也遇到一系列困难,主要是土地难以集中并且集中起来的土地大部分却没有种粮食。
     第5章为组织化与规模化障碍。首先介绍组织化障碍的表现和对制约组织化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是土地集中困难,基于土地流转的成本分析土地集中困难的原因,得出合理的土地承包费是实现土地集中经营的最主要因素。但即使土地承包费合理还有超过一半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6章为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首先介绍发达国家合作社的三种发展模式,之后介绍其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为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及政策保障。首先对种粮专业合作社的典型案例及种粮专业合作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专业合作社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发展种粮专业合作社的前提应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同时还要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土地用途。种粮专业合作社应该是以种粮户为主体联合起来组成的合作社,应注重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最后提出发展种粮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保障。
     第8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三个角度对适度规模经营进行界定:一,从“规模报酬”角度界定适度规模经营,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对应的生产规模就是最佳规模,在此之前的规模都是适度规模;二,从“规模经济”角度界定适度规模经营(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点时对应的经营规模就是最佳经营规模;三,从“土地产出率”角度界定适度规模经营(亩纯收益),亩均纯收益最大时对应的生产规模是最佳生产规模,亩生产收益最大时,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最高。
     2、分别基于粮价视角、劳动力报酬视角及农户收入构成视角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原因,得出小规模分户经营是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合理的土地承包费是实现土地集中经营的最主要因素。基于土地流转的成本分析土地集中困难的原因,介绍三种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方法,通过对固始县和新蔡县土地流转程度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土地承包费是实现土地集中经营的最主要因素。
2011China's grain production increases eighth.Food production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is more than10,000billion kilograms, but food production is also very worrying, the main problem is the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owing grain. The farmers'enthusiasm for growing grain is not high. Which, on the one hand, leads in extensive management of land, low production; the other hand, causes the spread of a large area of land abandonment phenomenon, to some exten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ffected.
     In the case of farmers'levels income and changes of the income structure, the food prices and subsidies increase and perhaps a certain space, they will have some effect, but the effect is very small, the stimulus effect is more and more limited. The question now is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food production is a problem
     Family as the unit's mode of operation, the scale of operation is too small and difficult to form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joint between farmers is sack,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is low.
     Grain production lies in the innovative forms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nurtures professional food producers, they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subjective will of the food production, but also have the capability and means to use a variety of resources in food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quite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a wide range, a small scale of food production is in reality,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mprove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stable food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i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scale, puts forward innovation food produc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so that the basic operating system of organiz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Chapter1:Introduction.
     This presents the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reviews the phenomen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lists the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and study methods used, at last, describe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and inadequacies.
     Chapter2:Concepts and theory review.
     First, this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scale of op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after discusses the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d scale.
     Chapter3:Small-scale household operations a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in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om early role in promoting highlighted to the role of the constrai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prices, labor remuneration perspectiv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income constitute, it analyzes the cause of in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Chapter4:Organization and scale is the main stabilizer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In this part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mechanism, it discusses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In this part of the mechanism of large-scale 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sunk cost perspective and grain farmers income levels, fostering professional food producers in the country forms a stable food production team and builds a stable food supply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hapter5:The disord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large-scale.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and analyzes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main obstacle to scale management is that land concentration is difficul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unwilling to give up the right to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
     Chapter6:The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First, the three modes of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introduced, it introduces it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Chapter7:Innovation and policies to protect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First, it analyzes typical cases of grain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food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dvantages and the problems,on this basis.explores the kinds of food suitable for China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f growing grain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of growing grai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but also to protect farmers' interests and ensure the land use. Finally, it is the policy of prot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professional growing grain cooperatives.
     Chapter8: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full text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innovation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It defines the modest scale of opera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s to scale to define the appropriate scale; two, from "economies of scale" perspective to define the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s (unit cost), three, from the angle of the output rate of the land to define the appropriate scale business (acres of net income).
     2. Bo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al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ngle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form foo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forms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re single, which are gener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scale of operation or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3. The small-scale household ope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to lead to the in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food prices perspective, labor remuneration perspective and farmers income constitute perspective, analyze the cause of instabil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4. Reasonable land contract fe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chieve the concentration of land to operate. Analyze the concentration difficulty reason based on the cost of land transfer, introduce three kinds of reasonable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land contract fees, it is obtained that reasonable land contract fe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5. Grain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is an effective way of achieving a moderate scale of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household land contract,growing grain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reserves management rights focused on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operation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farmers,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as well as conducive to food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specialization. The suitable for China food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the premise is the basis of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but also to protect farmers'interests and ensure the land us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hould be based on grain growers together as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the cooperatives, governance mechanisms to build and improving the interest distribution are focused on.
引文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沿海地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
    3潘宜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探》,《传承》,2008年第10期
    4戴晓鹂,《农业规模化经营现存问题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蒋献光,《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几个问题》,《学习与实践》,1992年第8期
    6钱贵霞,《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7(荷)阿恩特·佐尔格、(英)马尔科姆·沃纳,《组织行为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p396
    8乌东峰,《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12期。
    9《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1991.12.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献汇编》,党建出版社.2002.12.
    11韩晓翠,《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2006年6月20日博士论文。
    12柴效武、叶益东,《农业合作社十农户—农村制度变迁过程抉择》,《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3隆定海,《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19期。
    14宋启超,《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拿取与反哺——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河套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15韩晓翠,《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2006年6月博士论文。
    阮成、胡润华、杨超,《农民组织化: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乡镇经济》,2007年第10期。
    17张清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农业组织化探析》,2007年5月硕士论文。
    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献汇编》,党建出版社,2002.12.
    19张三林,《关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几点思考》,《江南论坛》,2002年第3期。
    20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
    21韩晓翠,《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
    22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3王阳,2009,《中国农民组织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月。
    24农业部,《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5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26董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27侯军岐、权菊娥,《论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规模经济及其利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12期。
    28戴晓鹂,《农业规模化经营现存问题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9王悦洲,《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30伍业兵,《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条道路及其选择》,《农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31杨健苏,《推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
    32唐敏,《组织与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
    33李红、苏杰忱,关于农业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农业经济》,2000年第1期。
    34郑景骥,《不可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
    35郭振宗、杨学成,《农业企业化:必然性、模式选择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
    36杨玲,《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微观基础改造的目标模式》,《乡镇经济》,2007年第2期
    3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沿海地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
    38商春荣,《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9农村经济课题组,《内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析》,《武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0朱诗柱,《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1王晖.《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学术交流》,2005年第8期。
    42李国忠,《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几种实现形式的探析》,2005年第]]期。
    43李晓明、尹梦丽,《主产区种粮大户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农林经济管理高层论坛》,2008年第10期
    44苏音贵,《在现行政府补贴条件下规模种粮大户的效益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沿海地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
    46曲茂辉,《农村承包经营权改革问题探析》。《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3期。
    47李莉,《论土地规模经营的内生条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8柴高潮,《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经济时报》,2001-12-02
    49郑建华、罗从清,《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对策》,《农村经济》,2005年第4期
    50张春霞,1996:《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始终把握“适度”二字》,《福建学刊》,第2期。
    51张瑞芝、钱忠好,1999:《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初探》,《扬州大学学报》,第1期。
    52王艳珍,隋欣,2002:《种植业实行规模经营的对策》,《商业研究》,第10期。
    53卫新,2003:《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54冯道杰,2004:《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讨》,《重亲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55李莉,2007:《论土地规模经营的内生条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2期。
    56伍业兵,《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条道路及其选择》,《农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57潘宜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探》,《传承》,2008年第10期。
    58张侠、葛向东、彭补拙,《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
    59卫新,《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60宋玲妹,《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经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61胡初枝,《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
    6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66张雨林等,《小潭公社的“统一经营,包干到户”责任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67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8 Lin, Justin Yifu,1992,Rural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No.1.
    70田静,《关于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9期。
    72陈吉元等,《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与中国农村改革》,《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10期。
    73句芳等,《创新培育理念、培育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基于河南省326个农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技术经济》,2007年第11期。
    74丁忠兵,《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5林嵬,《一些地方存在季节性撂荒农业出现劳动力短缺先兆》,《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4月29日。
    76延边日报:《农业新挑战——我州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探析》,http://www,link-e.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596,2007-4-26.
    77《袁隆平:农民1亩赚7.5元建议政府高价收评价售》,广州日报,2012年3月4日。
    80郝枫、赵慧卿,《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1]月。
    81李建勇、胡小平,《关于粮食生产问题的若干思考》,《天府新论》,1987年第2期。
    82胡小平,《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机制及实现途径》,《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
    83刘文:《关于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2005.8
    84温琦,《我国农业组织化研究:一个文献回顾与评析》,《新疆农垦经济》,2009.1
    85张晓山,《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3.2
    86郭红东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完善与创新——基于对浙江省实践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2期。
    87仵希亮,《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历史变迁、利益分析与空间扩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88郑景骥,《中国农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47
    89杨健苏,《推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硕士论文2009年12月。
    90胡小平:《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机制及实现途径》,《经济研究》1989年03期。
    96刘文:《关于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2005年第8期。
    97赵泉民:《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基点》理论学刊2007年7月。
    98孔祥智,张小林,庞晓鹏等.陕、宁、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制约因素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55-56。
    99李玉亭,《粮价上涨农户收入增多——北大荒将提高土地承包费价格》,《证券时报(公司新闻)》2007年12月18日。
    100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01赖晨,《近代闽赣边区地租率的再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9月。
    102潘永强:《深入探讨马克思绝对地租率和量的规定理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8期。
    103根据固始县土地流转信息网(www.gsnctdlz.com)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
    106管爱国、符纯华,《现代世界合作社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30
    107王阳,《中国农民组织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
    108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第2期。
    109 Jenny Clegg,2006,"Rural Cooperatives in China:Polic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Volume:13, lssue:2,pp.219-234.
    1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55
    111胡小平,《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大计》, 《财经科学》2008年第12期。
    112石苏艳、何德媛、黄珍珠,《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土地用途管制研究》,《上海房地》2009年第3期。
    113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第2期。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闫海涛,2001:《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过程》,《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2期。
    3. 阮正福,2003:《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与农业组织形式再创新》,《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
    4. 田晓岚,2003:《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第4期。
    5. 汤尚颖、朱雅莉,2003:《中国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研究》,《理论月刊》,第10期。
    6. 王晓燕,2004:《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5期。
    7. 陶林,200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缺陷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期。
    8. 田静,2005:《关于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探讨》,《商场现代化》,第9期。
    9. 高海、李尚红,2008:《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与法律制度构建——以公司制民营农场为中心》,《技术经济》,第1期。
    10.王蕙、李尚红,2008:《对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消极效应的若干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11.孔川、陈宁,2008:《巩固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讨》,《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第3期
    12.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13.秦亚冰,2009:《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硕士论文,5月。
    14.李守雷,2010:《初探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知识经济》,第3期。
    15.隆定海,2007:《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西农业学报》,第19期。
    16.陈令民,2003:《家庭经营: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
    17.罗必良、李孔岳、吴忠培,2001:《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生存、演进及发展》,《当代财经》,第1期。
    18.陈桦,1989:《专业户: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中州学刊》,第4期。
    19.关付新,2005:《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措施》,《经济经纬》,第2期。
    20.马有详、赵兵、陈常兵,2006:《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组织下形式的必然选择》,《农村经营管理》,第11期。
    21.张晓宁、惠宁,2010:《新中国60年农业组织形式变迁研究》,《经济纵横》,第3期。
    22.熊志根、孙诚,2006:《国外农业微观组织演变特点及启示》,《经济纵横》,第11期。
    23.保罗·缪尔森:《萨缪尔森词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
    24.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25.蒋献光,1992:《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几个问题》,《学习与实践》,第8期。
    26.侯军岐、权菊娥,1995:《论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规模经济及其利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第12期。
    2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1996:《沿海地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第1期。
    28.董杰,2000:《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济》,第10期。
    29.张志红、吴少龙,2001:《农业的家庭经营与规模》,《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30.伍业兵,200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条道路及其选择》,《农业经济》, 第11期。
    31.戴晓鹂,2008:《农业规模化经营现存问题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第3期。
    32.李建勇、胡小平,1987:《关于粮食生产问题的若干思考》,《天府新论》,第2期。
    33.胡小平,1994:《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34.张春霞,1996:《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始终把握“适度”二字》,《福建学刊》,第2期。
    35.程东阳,1998:《走出农业规模经营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36.张瑞芝、钱忠好,1999:《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初探》,《扬州大学学报》,第1期。
    37.王艳珍,隋欣,2002:《种植业实行规模经营的对策》,《商业研究》,第10期。
    38.卫新,2003:《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39.冯道杰,2004:《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讨》,《重亲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40.李莉,2007:《论土地规模经营的内生条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2期。
    41.金高峰,2007:《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农村经济》,第7期。
    42.张侠、葛向东、彭补拙,2003:《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人文地理》,第1期。
    43.宋玲妹,2006:《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经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44.胡初枝,2007:《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
    45.唐敏,1998:《组织与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
    46.李红、苏杰忱,2000:《关于农业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农业经济》,第1期。
    47.郑景骥,2001:《不可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财经科学》,第1期。
    48.吴志雄、毕美家,2001:《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第9期。
    49.郭振宗、杨学成,2005:《农业企业化:必然性、模式选择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50.杨玲,2007:《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微观基础改造的目标模式》,《乡镇经济》,第2期。
    51.周刚玉,2007:《对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的再思考》,《安徽农业科学》,第35期。
    52.商春荣,1997:《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4期。
    53.农村经济课题组,1998:《内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析》,《武汉交通大学学报》,第1期。
    54.李晓明、尹梦丽,2008:《主产区种粮大户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农林经济管理高层论坛》,第10期。
    55.曲茂辉,1998:《农村承包经营权改革问题探析》,《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56.柴高潮,2001:《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经济时报》,第12期。
    57.郑建华,2005:《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对策》,《农村经济》,第4期。
    58.王悦洲,2003:《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农村经济》,第9期。
    59.钱贵霞,2006:《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6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王新前,1986:《浅议土地集中化与策略》,《农村经济》,第5期。
    62.王磊、翟书斌,2009:《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基于河南省西湾村 农地“整村流转”模式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第1期(下)。
    63.陈东强,1996:《论中国农村的土地集中机制》,《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64.孙子铎,2008:《浅析农村土地集中程度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原因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第14期。
    65.张辉、刘志坚,2010:《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深度思考》,《老区建设》,第4期。
    66.陈俊艳、邝山、王振起,2010:《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第1期。
    67.周虹升,2010:《我国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消费导刊》,第8期。
    68.辛章平、宁海林,2006:《我国土地集中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第11期。
    69.刘歆立,2010:《制约我国土地集中性流转的若干因素分析》,《湖北农业科学》,第10期。
    70.高王凌,2005:《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71.赖晨,2007:《近代闽赣边区地租率的再探讨》,《中国集体经济》,第9期。
    72.潘永强,2003:《深入探讨马克思绝对地租率和量的规定理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8期。
    73.周诚,2010:《“农业解困律”概论》,《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74.刘明国,2010:《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宏观经济研究》,第3期。
    75.徐永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100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新发展》,《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
    76.才吉安,2009:《对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世界》,第12期。
    77.全国人大农委法案室,2006:《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的基本状况》,《中国人大》,第21期。
    78.姜长云,2005:《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态势》,《经济研究参考》,第74期。
    79.郭红东、楼栋、胡卓红、林迪,2009:《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80.张晓山,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年第5期。
    81.张晓山,2004:《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
    82.马佳、马莹,2010:《上海市郊农地规模经营模式优化的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第6期
    83.中共中央,2008:《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0-20(01).
    84.王晖,2005:《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学术交流》,第8期。
    85.李国忠,2005:《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几种实现形式的探析》,第11期。
    86.朱诗柱,1999:《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87.王东宾、刘振楠、万虹麟、李冰冰,200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创新与政府支持体系》,《农村经济管理》,第12期。
    88.刘艳芳,2010:《兴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经济》,第4期。
    89.苏音贵,2009:《在现行政府补贴条件下规模种粮大户的效益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0.张晓山,2005:《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农村经济》,第1期。
    91.邸焕双,2003:《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道路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6月。
    92.卢秀平,2008:《创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经济组织》,第7期。
    93.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4.王阳,2009,《中国农民组织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3月。
    95.温琦,2009:《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基于理论与实践方略》,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月。
    96.仵希亮,2010:《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历史变迁、利益分析与空间扩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月。
    97.宋启超,2007:《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拿取与反哺——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河套大学学报》,第3期。
    98.韩晓翠,2006:《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6月。
    9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献汇编》,党建出版社,2002.12.
    100.张三林,2002:《关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几点思考》,《江南论坛》,第3期。
    101.刘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分析》,来自世纪中国网站。
    102.王勇,2004:《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5月。
    103.郑景骥:《中国农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
    104.牛若峰,2000:《也论合作制》,《调研世界》,第9期。
    105.查金祥、曾令香、许家林,2001:《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必须再创新》,《调研世界》,第9期。
    106.曾令香,2001:《民营农庄:一种新型的农业微观组织形式》,《农业经济问题》,第12期。
    107.向国成,2002:《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中国软科学》,第6期。
    108.陈建伟、孙世芳,2003:《产权合作:我国农业组织化主体模式》,《河北学刊》,第11期。
    109.张清雅,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农业组织化探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5月。
    110.崔传章、田继雷,200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体制保障》,《发展论坛》,第10期。
    111.刁世平,2007:《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经济》,第9期。
    112.邓舒仁、陶冶,2010:《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邦本网,10月22日。
    113.杨健苏,2009:《推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月。
    114.阮成、胡润华、杨超,2007:《农民组织化: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乡镇经济》,第10期。
    115.方志权,2004:《提高上海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模式比较与选择》,《上海农村经济》,第1期。
    116.关锐捷、榻燕庆、吴仲斌,2011:《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时不我待》,《农村经济管理》,第2期。
    117.石苏艳、何德媛、黄珍珠,2009:《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土地用途管制研究》,《上海房地》,第3期。
    118.胡小平,2008:《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大计》,《财经科学》,第12期。
    119.马丽岩,2008:《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硕士论文,6月。
    1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
    121.莫少颖,2006:《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研究》,《广东合作经济》第2期。
    122.曾明星、杨宗锦,2011:《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模型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第3期。
    123.张晓山,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中国老区建设》,第2期。
    124.刘成玉,2011:《耕地保护视野的土地产权治理“困境”及至我国粮食安全》,《改革》,第12期。
    125.朱颖,2012:《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与粮食供给机制的现实因应》,《改革》,第1期。
    126.胡小平、朱颖,2011:《种粮大户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农村经济》,第11期。
    127.朱颖,2011:《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实现途径》,《农业经济》,第11期。
    128.朱颖,2012:《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方式探讨》,《当代经济管理》,第2期。
    129.钱贵霞,2006:《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130.潘宜习,200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探》,《传承》,第10期。
    131. Jenny Clegg.2006."Rural Cooperatives in China:Polic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Volume:13, Issue:2,pp.219-234.
    132. Arrow K.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133. Burgess R., Market Incompleteness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Rural China, Paper delivered a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tenure and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 in Rural China, Beijing, China, May 1998.
    134.Carter M.R. and Y. Yao. Market versus Administrative Real 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135. Alchian, A.A., and Demsetz. Harold.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16:16-27.
    136.Andrew Dorward. 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in Malawia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5):141-161.
    137.Andrew W. Horowitz. Time Paths of Land Reform: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form Dyna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4:1003.
    138.Berkeley Hill, Farm Incomes, Wealth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Third Edi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Hampshire, England,2000.
    139.Berry S. Access to land Property rights as social Process. No condition is Permanent:the social dynamics of agrarian-change-in-sub-Saharan-Africa.1993,101-134.
    140.Besley, Timothy. 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orm Ghana.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 103(5):903-937.
    141.Brandt L, Huang JiKun, Li Guo, Rozelle S. Land rights in China:fictions and issues. China-Journal,2002, No.47.
    142.Carter. M. and Y. Yao.1998. Property Rights, Rental Markets, and Land in China.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Wisconsin-Madison.
    143.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
    144. Dvais-J, Wang-Li Ming, Chen-Fu, Wang-LM, Chen-F, Peters-GH(ed.), Pingali-P. Land reform initiatives in China. Tomorrow's agriculture: incentives, institu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innov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Berlin, Germany,August 13-18,2000,383-398.
    145. Demsetz H.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347.
    146.Feder, Gershon, Lawrence J. Lau, Justin Yifu, Lin,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Farm Investment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1(1):1-26.
    147.Furubotn, Eirik. G, and Svetozar Peiovich.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rature,1972, 10:1137-1162.
    148.Gary.S.Becker.1976: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University Press,1980.
    149.Gavian, Sarah and Simeon Ehui. Measur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lternative Land Tenure Contracts in a Mixed Crop-Livestock System in Ethiopia.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20:37-49.
    150.Gershon Fe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Farm Size and Farm Porductivi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18):297-313.
    151.Gliber A.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Illegality and Irregulartiy in the Supply of Lan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Supply Systems in Third Word Cities. London:Gower Pulishing Company,1990.
    152.Goncalves-JS. Immobilization tax and land price:a discussion about financial speculation and patrimony protection. Institution Economic Agricola(IEA), Caixa postal 8114,01065-970 Sao Paulo, SP, Brazil.
    153.Huang Jikun and Scott Rozelle. Technological Change:The Re-Discovery of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s Rice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337-369.
    154.Jaeoby.H., Li. G, and Rozelle.S,2000. Hazards of Expropriation:Tenure In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 Working Paper, DECRG, The World Bank.
    155. Lin, Justin Yifu,1992, Rural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2,No.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