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桂馥为清代乾嘉时期知名学者,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以治《说文》见长,著有《说文解字义证》。然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桂馥之全面研究,尚付阙如。本论文通过对桂氏家世、生平、交游、著述、成就之系统研究,意在填补此领域之空白,更欲藉此反映乾嘉之际士风、学风之概况,以收知人论世之效。
     本文分六章。第一章,桂馥之家世及生平,于桂馥之家世及生平作详尽之考述;第二章,桂馥之交游,择桂氏生平重要师友门人之事迹及与桂氏相关者,做深入考证。参照桂馥生平,交游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年里居时期,壮年出游时期及远宦云南时期,重点是壮年居京时期,桂馥得以与当时众多汉学家如翁方纲、戴震、阮元、朱筠、王念孙等交流治学心得,从而确定自己的学术道路并有所成就。同时与当时汉学家的交游,也为我们展示了清代乾嘉学人的风采,他们的治学思想及重心得以一一展现。
     第三章,桂馥著述考,就笔者所见桂氏之著述,作客观之介绍,分为五小节论述:训诂文字类、诗文杂剧类、批校题跋类、篆隶碑版类及其它,考桂馥著作之内容、刊刻源流及版本情况。
     第四章,桂馥的《说文》学,通过桂馥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对桂馥文字学思想做统一梳理,涉及桂馥文字起源观、六书理论、汉字演变理论以及《说文》学史观。对于桂馥研治《说文》的方法深入研究,参照《广韵》《玉篇》及金石文字以证《说文》。
     第五章,主要论述桂馥书法及篆刻方面的成就,结合桂馥所处的乾嘉时代,深入分析当时文字学及金石学对其书法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论述诗文及杂剧方面的成就,桂馥作为乾嘉时期知名的学者,在为文、杂剧方面也颇有建树。桂馥的学术分类思想影响其为文的成就,诗文及杂剧创作为桂馥遣兴抒怀提供了途径。桂馥的诗文及杂剧创作也受到乾嘉治学风气的影响,显示出考据入诗、以学问为诗的特征。
     最后是桂馥年谱。以资料翔实、考证谨严为目标,凡前所述所未及者,皆见于年谱。
     总的来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桂馥作为清乾嘉年间的知名学者,其成就不仅表现在治《说文》之学方面,而且在书法、篆刻、诗文及杂剧等诸多方面。桂馥交游极广,本论文选取桂馥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对其生平及著述的综合研究,而且希望通过对桂馥交游的研究展现当时乾嘉学人的生活及学术状况。由于前人尚无对桂馥的综合研究成果问世,因此本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意义。
     2、论文第二、三章详述桂馥的交游及著述情况。交游方面,如与当时汉学大家王念孙的往还史料,以及与周永年、翁方纲的交往始末,为历来研究者所未曾涉及;著述方面,经过对桂馥著述的全面梳理,以及藏于南北各图书馆的揭示,不仅对反映桂馥学术颇有助益,也符合文献学注重稀有文献发掘整理的要求。
     3、《桂馥年谱》将桂馥一生行实按年详述,力求做到资料翔实,考证严谨,此谱亦可补前人所作桂馥简谱的缺失。
Guifu is a renowned scholar during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His publications such as Shuowen Jiezi yizheng , Zhapu and Wanxueji are highly remarked by others scholars. Up to now, there are no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upon him and his works. From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view, there are so many subjects and scholars to be researched . The hot issu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focus on the period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Q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Kangxi or from the period of Daoguang to the later years of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of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is rather weak. It mostly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Daizhen, Huidong, Weng Fanggang and Sun Xingyan. The research of philology of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focuses on Duan Yucai though Guifu w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scholars who were good at researching the book of Shuowenjiezi.
     My dissertation aims at filling up the blankness of the field through systematically and entirely researching his family, life experience, friends, works . And also its aim is to get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ing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when he lived.
     My dissertation mainly constituted by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named "The extraction and all his life of Guifu,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periods of the life of Guifu: the period of his early life in his hometown, the period of his middle life in the capital, the period of his later life in Yunnan.
     The second chapter is named " The friends of Guifu", According to his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f life ,he had friends from different areas. They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are helpful for their research; we can also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lars,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when they lived.
     The third chapter is named "the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there are many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we divide into five different parts: Exegesis and Character; Poem and Zaju; Collate and preface and postscript; ancient seal script and tablet inscription and the others including Mao's poems in category of classics and Confucian in category of Zi radical( Philosophy) .
     The fourth chapter is named "the philology of Guifu",it including six parts: the origin of Character; the treatise of six Character configuration; the develop of Character; the illumination of ShuoWen according to Guangyun and Yupian;the use of inscription an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Shuowen.
     The fifth chapter is named"the calligraphy of Guifu". We discuss achievements of Guifu's calligraphy. W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ology and inscription which influence the calligraphy of Guifu.
     The sixth chapter is named "the Poem and Zaju of Guifu",it mainly expound the achievements of Guifu's Poem and Zaj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fu's Poem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when Guifu lived.
     In one wor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follows:
     1、Asa renowned scholar during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Guifu have succeed in Shuowen, calligraphy, the Poem and Zaju. The dissertation choose Guifu as research object ,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get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ing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The selected subject of the dissertation has innovativeness because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bout Guifu before my research.
     2、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discourse the friends and the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There are many uncommon document about the friends of Guifu, for example, the document of Wang Niansun who was good at linguistics, the document of Zhou Yongnian and Weng Fanggang.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list the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 the library which has the publications and works of Guifu. Research about these is aim to research the academy of Guifu, and it is helpful to seek uncommon document.
     3、The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Guifu has detailed document , and these document is to supplement the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Guifu which is not enough before my dissertation.
     I try my best to narrate in the six chapters in order to give readers an exact and vivid image of Guifu .
引文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2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2页。
    [1]民国李经野等纂修:《续修曲阜县志》卷八《艺文志·金石·碑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900页。
    [2]桂馥:《晚学集》卷八,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5页。
    [1]桂馥:《上阮学使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6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8页。
    [4]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9页。
    [5]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481页。
    [1]注: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明长洲(今苏州)人。文征明长子。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博士。能诗。工书画,精篆刻。人谓其书类征明。有《印章集说》一卷、《印史》一卷、《博士诗集》二卷行世。事见《明史》卷二八七《文征明传》附、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文侍诏征明》附。
    [2]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3]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493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2页。
    [2]桂馥:《札朴》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3]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1页。
    [4]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3页。
    [5]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3页。
    [6]桂馥:《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6页。
    [1]杵馥:《潭上杂咏八首》之《七十三泉》,《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5页。
    [2]桂馥:《潭上杂咏八首》之《潭西精舍》,《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5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4]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1页。
    [1]桂馥:《幼梧亭记》,《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9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2页。
    [3]桂馥:《上阮学使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4]桂馥:《上阮学使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1]桂馥:《上阮学使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2]桂馥:《周先生传》,《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1]桂馥:《寄颜运生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2页。
    [2]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24页。
    [3]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16页。
    [4]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17页。
    [5]桂馥:《苏道人生圹志》,《晚学集》卷八,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1]桂馥:《苏道人生圹志》,《晚学集》卷八,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1]桂馥:《(月枼)鲭小纪题辞》,《晚学集》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4页。
    [2]桂馥:《颜氏墨考序》,《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页。
    [1]桂馥:《诗话同席录序》,《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3页。
    [3]桂馥:《颜氏先友尺牍跋》,《晚学集》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3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首,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2页。
    [1]桂馥:《诗话同席录序》,《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1]桂馥:《寄颜运生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2页。
    [1]叶昌炽:《题水西书屋藏书目录后》,见《藏书纪事诗》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7页。
    [2]桂馥:《周先生传》,《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页。
    [2]王绍曾:《山东藏书家概述》,见《山东藏书家史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3]桂馥:《送周进士永年》,《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0页。
    [4]民国李经野等纂修:《续修曲阜县志》卷八《艺文志·金石·碑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900页。
    [1]桂馥:《周先生传》,《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2]王献唐辑:《顾黄书寮杂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3页。
    [3]王献唐辑:《顾黄书寮杂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3页。
    [4]桂馥:《桂君未谷传》,《晚学集》卷首,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桂馥:《周先生传》,《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2]注:图鞳布(1719-1785),字裕轩,一字丹崖,号德裕,又号枝巢、漫圃。满洲镶红旗人,姓佟氏。乾隆辛酉(1741)举人,乾隆戊辰(1748)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续文献通考》提调官,山东四川乡试考试官,再充会试同考试官。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晚年卜居于北京阜成门玉河乡之池水村(今钓鱼台玉渊潭一带),有地十余亩,曰“漫圃”。有《枝巢诗草》问世。周永年曾撰《图答布传刻石》(拓片)。
    [3]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卷三十《金石考》,民国15年(1926)铅印本,第29页。
    [1]桂馥:《刻空山堂遗文序壬戌预拟》,《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5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7页。
    [1]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92页。
    [2]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1]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2]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19页。
    [3]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21页。
    [4]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22页。
    [5]桂馥:《续三十五举》,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92页。
    [6]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23页。
    [7]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9页。
    [1]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456页。
    [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549页。
    [3]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4]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1]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37页。
    [2]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54页。
    [1]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2]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53页。
    [3]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2页。
    [4]刘盼遂:《高郵王氏(念孫、引之)父子年譜》.百鹤楼丛著,来薰阁印行,第50页。
    [1]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4页。
    [2]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1页。
    [3]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4]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第194页。
    [5]注:文点(1633-1704),字与也,号南云山樵,明代大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文彭的玄孙。他工诗文,善书画,深得家法。
    [1]注:阮亭即学者王士祯(1634-1711),后人因避世宗讳而称士正,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165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号文简。他博学好古,精鉴书画鼎彝之属,精通金石篆刻,诗文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著有《带经堂集》。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9页。
    [1]桂馥:《上阮学使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2]桂馥:《集韵跋》,《晚学集》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7页。
    [3]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八《晚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30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桂馥:《上阮中丞书》,《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0页。
    [2]《纪晓岚年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沧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16页。
    [2]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6页。
    [3]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6页。
    [4]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6页。
    [1]胡传淮:《张问陶年谱》,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
    [2]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二《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7页。
    [3]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二《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8页。
    [4]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二《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8页。
    [1]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0页。
    [2]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0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4]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二《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9页。
    [1]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二《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9页。
    [2]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三《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3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8页。
    [4]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三《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7页。
    [1]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三《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8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7页。
    [3]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三《京朝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8页。
    [1]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卷五,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3页。
    [2]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卷五,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4页。
    [1]王芑孙:《编年诗稿》卷十三,《渊雅堂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16页。
    [2]王芑孙:《鸥波舫铭有序》,《惕甫未定稿》卷十九,《渊雅堂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2页。
    [3]眭骏:《王芑孙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黎经诰:《许学考》卷二十六,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1695-1697页。
    [2]丁福保:《许君事迹附说文统系图》,见《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1]卢文弨:《跋桂未谷所藏何义门评庚子销夏记庚子》,《抱经堂文集》卷十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2页。
    [2]翁方纲:《书同人赠卢抱经南归序卷后》,见《复初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五年影印本,第720页。
    [1]桂馥:《晚学集》卷二,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1]丁福保:《许君事迹附说文统系图》,见《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1]桂馥:《晚学集》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9页。
    [1]桂馥:《晚学集》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5页。
    [2]翁方纲:《黄秋(?)得碑十二图序》,见《复初斋文集》卷二,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五年影印本,第110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49页。
    [2]武亿:《授堂文钞》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1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1]武亿:《授堂文钞》卷八,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1页。
    [2]桂馥:《札朴》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49页。
    [1]阮元:《小沧浪笔谈》(一),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99册,北京,中华书局,第34页。
    [2]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4页。
    [3]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5页。
    [4]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5页。
    [1]阮元:《小沧浪笔谈》(一),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99册,北京,中华书局,第34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首,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3页。
    [1]桂馥:《缪篆分韵》卷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
    [2]桂馥:《续三十五举》卷首,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黄景仁:《两当轩全集》卷十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9页。
    [2]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卷五,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3页。
    [1]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37页。
    [2]黄景仁:《两当轩全集》卷十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0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9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7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7页。
    [1]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卷五,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3页。
    [2]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卷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2页。
    [3]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卷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5页。
    [4]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17页。
    [1]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6页。
    [1]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6页。
    [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2页。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1页。
    [1]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6页。
    [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7页。
    [3]王昶:《春融堂集》卷二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84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9页。
    [1]注:《竹叶庵文集》卷三十二[楼上曲]《寓居寿光县拟少陵七歌七首》之六“二十簧宫为弟子,孝廉三十书名字。明岁且为官学师,头衔笑倒吴中儿。”
    [2]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说文总论》,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1]张埙:《竹叶庵文集》卷十七,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5页。
    [2]张埙:《竹叶庵文集》卷十八,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4页。
    [1]张埙:《竹叶庵文集》卷二十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3页。
    [2]王献唐辑:《顾黄书寮杂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4页。
    [1]桂馥:《晚学集》卷六,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6页。
    [2]注:笠帆即陈预,按翁方纲在法式善《陶庐杂录序》一文中有提到“今笠帆中承以所梓是编属为一言”,笠帆中丞即陈预也。
    [3]王昶:《湖海诗传》卷四十,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5页。
    [1]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4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页。
    [1]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第6页。
    [1]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97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8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51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51页。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 齐鲁书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4册,第243页。
    [1]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1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6页。
    [3]注:许瀚,字印林,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官峄县教谕。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于训诂尤深。至校勘宋元明本书籍,精审不减黄丕烈、顾广圻。龚自珍推崇之为“北方学者第一”。
    [1]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3页。
    [2]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40页。
    [3]丁艮善:《说文解字义证后记》,见《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8页。
    [1]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96页。
    [2]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23页。
    [3]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8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叙》,见《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2]丁艮善:《说文解字义证后记》,见《说文解字义证》附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9页。
    [1]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28页。
    [2]王绍曾主编:《山东文献书目》,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82页。
    [3]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43页。
    [4]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42页。
    [1]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43页。
    [2]屈万里 郑时辑校:《清诒堂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53页。
    [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 齐鲁书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11册,第511页。
    [1]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三十,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66页。
    [2]注:许瀚道光八年戊子尝谒师门,受业于王念孙父子。
    [3]注:王引之子四人,长寿昌字子仁,次彦和字子美,三寿朋早殁,四寿同字子兰。此处子兰即是王寿同,道光五年选拔贡生,与许瀚为拔贡同年。
    [4]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6页。
    [5]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10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四十五,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23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许瀚著,崔巍整理:《许瀚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1]桂馥:《朱谷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1页。
    [2]桂馥:《未谷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2页。
    [1]《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207页。
    [2]山东省博物馆辑录整理:《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64页。
    [3]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6页。
    [4]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44页。
    [1]桂馥:《诗话刚席录序》,《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16页。
    [2]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21页。
    [3]王绍曾 宫庆山编,王承略协编:《山左戏曲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3页。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 齐鲁书社影印:《续修阴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13册,第320页。
    [2]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三十,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65页。
    [1]山东省博物馆辑录整理:《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6页。
    [1]《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一期,1931年山东省图书馆编印。
    [1]山东省博物馆辑录整理:《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7页。
    [2]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51页。
    [1]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三十,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66页。
    [2]桂馥:《晚学集》卷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0页。
    [1]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5页。
    [2]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1页。
    [3]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3页。
    [1]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19页。
    [2]袁行云:《许瀚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19页。
    [1]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 齐鲁书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21册,第706页。
    [2]罗振玉校补:《雪堂丛刻》(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783页。
    [3]《书画书录解题》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4]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三十八,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15页。
    [1]雷梦水:《古书经眼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93页。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 齐鲁书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8册,第17页。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96年,第8册,第18页。
    [2]张曜等修:《山东通志》卷百三十,山东印刷公司排印,第65页。
    [1]许慎:《说义解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2]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2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2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2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3]杵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3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1]桂馥:《说隶》,《晚学集》卷二,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5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1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03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10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4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8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4页。
    [7]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1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1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5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5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5页。
    [3]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页。
    [2]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页。
    [1]桂馥:《晚学集》,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
    [2]桂馥:《晚学集》,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页。
    [3]注:清江南吴江人,字长发。康熙时诸生。著有《毛诗稽古编》、《尚书辨略》、《读书仙笔》、《存耕堂稿》等。
    [4]桂馥:《晚学集》,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页。
    [2]桂馥:《晚学集》,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页。
    [1]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2]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6页。
    [3]王筠:《说文释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八《晚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30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02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81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11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80页。
    [6]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4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10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56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6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页。
    [6]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1]桂馥:《说义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08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0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奉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9页。
    [6]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4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2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6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26页。
    [1]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9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60页。
    [1]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61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8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27页。
    [5]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1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3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5]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07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6页。
    [1]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水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2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3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水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0页。
    [6]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16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5页。
    [5]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13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89页。
    [5]杵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0页。
    [1]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8页。
    [3]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03页。
    [5]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00页。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76页。
    [4]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页。
    [5]桂馥:《晚学集》卷三,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5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7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3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3页。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2页。
    [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19页。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20页。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55页。
    [1]王国维:《宋代金文著录表序》,见《观堂集林》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96页。
    [2]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见《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14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3页。
    [2]桂馥:《说义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4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8页。
    [2]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1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2页。
    [1]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3页。
    [2]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4页。
    [3]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6页。
    [1]梓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6页。
    [2]桂馥:《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4页。
    [1]丁福保:《许君事迹附说文统系图》,见《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
    [1]黎经诰:《许学考》卷二十六,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1695-1697页。
    [2]丁福保:《说文总论》,见《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1]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50页。
    [2]桂馥:《历代石经略》卷上,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6页。
    [3]桂馥:《续三十五举》,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9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77页。
    [1]桂馥:《续三十五举》,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9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2页。
    [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98-100页。
    [3]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索》,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85页。
    [1]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456页。
    [2]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索》,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391页。
    [1]丁福保:《许君事迹附说文统系图》,《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2]丁福保:《许君事迹附说文统系图》,《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1]黎经诰:《许学考》卷二十六,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1695-1697页。
    [1]祝嘉:《书法史》,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第386页。
    [2]桂馥:《董香光书画册跋》,《晚学集》卷三,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1]张同印:《清代隶书的复兴及其文化基础》,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桂馥:《惜才论》,《晚学集》卷一,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张舜徽:《乾嘉学者书画》,见《爱晚庐随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3]桂馥:《晚学集》,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2]转引自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3]阮元:《小沧浪笔淡》,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文选楼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转引自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5]钱大昕:《郭允伯金石史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见《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13页。
    [1]孙洵:《清代乾嘉学派与书法》,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2]桂馥:《札朴》卷八《金石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38页。
    [3]刘晓东:《匡谬正俗平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4]桂馥:《札朴》卷八《金石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2页。
    [1]桂馥:《札朴》卷八《金石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34页。
    [2]桂馥:《将回水平上书制军麟八首》,《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页。
    [1]张维屏:《松轩随笔》,转引自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26页。
    [2]钱泳:《履园丛话》十一上《书学》,述德堂藏书,清道光三年虞山钱氏刻本。
    [3]杨守敬著、陈上岷注:《学书迩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9页。
    [4]杨守敬著、陈上岷注:《学书迩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03页。
    [5]刘成炘著、杨代欣评注:《弄翰余沈》,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101页。
    [6]张同印:《隶书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1]桂馥:《秋鹤席上醉歌》,《未谷诗集》卷一《东莱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0页。
    [2]转引自张同印:《隶书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1]顾峰:《云南碑刻与书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4页。
    [2]王筠:《复翟文泉先生书七》,见《清诒堂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34页。
    [1]罗振玉校补:《雪堂从刻》(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783页。
    [2]桂馥:《札朴》卷六《览古》,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20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6页。
    [1]叶一苇:《中国篆刻史》,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第117页。
    [2]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3页。
    [1]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08页。
    [2]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09页。
    [3]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08页。
    [4]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8页。
    [1]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6页。
    [2]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6页。
    [3]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6页。
    [4]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7页。
    [5]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5页。
    [6]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6页。
    [1]廖晓晴:《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载《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728页。
    [3]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第310页。
    [1]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1]桂馥:《晚学集》卷一《惜才论》,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桂馥:《晚学集》卷首阮元《序》,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戴震:《与方希原书》,《戴震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3]戴震:《与方希原书》,《戴震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4]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9页。
    [5]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五《(江氏音学)序》,道光元年七叶衍祥堂刊本。
    [1]桂馥:《晚学集》卷六《上阮学使书》,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2]桂馥:《晚学集》卷一《惜才论》,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戴震:《(古经解钩沉)序》,见《戴震文集》卷十,第144页。
    [2]钱大昕:《臧玉琳(经义杂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见《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1页。
    [3]桂馥:《晚学集》卷一《惜才论》,见《从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桂馥:《悔过诗》,《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2页。
    [2]桂馥:《晚学集》卷七《诗话同席录序》,见《丛书集成初编》第2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3]桂馥:《札朴》卷六《学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30页。
    [4]桂馥:《未谷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1页。
    [5]桂馥:《未谷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12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4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7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8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9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5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6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51页。
    [4]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页。
    [5]刘勰 钟嵘:《文心雕龙·诗品》“总论”,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4页。
    [6]陈永正编选:《黄庭坚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第9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7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9页。
    [2]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刘勰,钟嵘:《文心雕龙·诗品》,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6页。
    [4]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页。
    [5]桂馥:《未谷诗集》卷一《东莱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0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50页。
    [2]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51页。
    [3]桂馥:《未谷诗集》卷二《老菭剩稿》,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2页。
    [4]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行笈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6页。
    [5]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见《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1]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701页。
    [2]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701页。
    [3]曾水义:《清代杂剧概论》,见《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1年,第121页。
    [4]陈芳:《清初杂剧研究》,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91年。
    [5]曾影靖:《清人杂剧论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6]王永宽:《清代杂剧简论》,见《中国古代戏曲论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227页。
    [7]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701页。
    [1]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王绍曾:《山左戏曲的光辉成就》,见《山左戏曲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3]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8页。
    [4]转引王绍曾:《山左戏曲的光辉成就》,见《山左戏曲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1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2页。
    [2]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4页。
    [3]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5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6页。
    [2]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5页。
    [3]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5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025页。
    [1]桂馥:《未谷诗集》卷四《南征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1页。
    [1]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533页。
    [2]卢前:《明清戏曲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88页。
    [1]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三《与江叔云处士书》,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40页。
    [2]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三《与丁道久书》,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75页。
    [1]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湖南:岳麓书社,1991年;
    [2]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3]钱仪吉.碑传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4]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6]张鉴.阮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7]贺治起、吴庆荣.纪晓岚年谱[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8]罗继祖.朱笥河(筠)先生年谱[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9]沈津.翁方纲年谱[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
    [10]刘盼遂.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年谱[M].百鹤楼丛著;
    [11]胡适.章实斋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
    [13]袁行云.许瀚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1]阮元.研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阮元.小沧浪笔谈[M].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文选楼从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臧庸.拜经堂文集[M].汉阳叶氏刊本;
    [5]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6]卢文弨.抱经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纪昀.纪文达公遗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七年纪树馨刻本;
    [10]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年刻本;
    [12]王芑孙.惕甫未定稿[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刻本;
    [13]王芑孙.渊雅堂全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刻本;
    [14]武亿.授堂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武氏刻授堂遗书本;
    [15]黄景仁.两当轩全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咸丰八年黄氏家塾刻本;
    [16]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三年刻有正味斋全集增修本:
    [17]翁方纲.复初斋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
    [18]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二年王墉刻本;
    [19]赵怀玉.办有生斋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刻本:
    [20]王昶.春融章集[M].嘉庆十二年刊本;
    [21]张埙.竹叶庵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22]王昶.湖海诗传[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八年三泖渔庄刻本;
    [23]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九年秋水园刻本:
    [24]王筠.清诒堂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25]段玉裁.经韵楼集[M].道光元年七叶衍祥堂刊本;
    [26]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7]许瀚.攀古小庐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28]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9]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0]钱泳.履园丛话[M].述德堂藏书,清道光三年虞山钱氏刻本;
    [31]吴仰贤.小匏庵诗话[M].光绪八年刊本:
    [32]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34]陈秉灼 沈默编.潭西精舍纪年[M].阳城田九德民国9年(1920)铅印本;
    [1]黎经诰.许学考[M].台北: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2]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
    [3]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索[M].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3年;
    [2]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4]杨廷福、杨同福.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姜亮夫纂定、陶秋英校.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
    [7]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1年;
    [8]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9]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顾峰.云南碑刻与书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3]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4]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王献唐.双行精舍书跋辑存[M].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16]安作璋.山东通史(明清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丁家桐、朱福.扬州八怪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董莲池.段玉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张舜徽.清儒学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2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23]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彭林.清代学术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孙殿起.琉璃厂小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6]许瀚著、崔巍整理.许瀚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陈永正.黄庭坚诗选[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
    [28]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29]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0]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集[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1年:
    [31]陈芳.清初杂剧研究[M].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91年;
    [32]曾影靖.清人杂剧论略[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33]王永宽.中国古代戏曲论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34]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5]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6]卢前.明清戏曲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37]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38]祝嘉.书法史[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
    [39]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0]刘恒.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41]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42]刘晓东.匡谬正俗平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43]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44]杨守敬著、陈上岷注.学书迩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45]刘咸炘著、杨代欣评注.弄翰余沈[M].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46]张同印.隶书津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7]叶一苇.中国篆刻史[M].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48]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
    [49]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50]张同印.清代隶书的复兴及其文化基础[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
    [51]王献唐.说文系传三家校语抉录[J].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1年山东省图书馆编印,第一集第一期;
    [52]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53]廖晓晴.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J].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