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迅速发展给政治领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表达、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主要对网络政治、网络政治参与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之中,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措施,对如何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践,以及如何增强应对能力,尤其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提供了路径选择。
     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网络政治和网络政治参与概述。重点对网络政治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参与途径等进行理论探讨,为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关系,为其后的实证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相互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和网络政治参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两个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关系,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第三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实证调查,对大学生网上获取政治信息的意识、方式、态度、内容和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现状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就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向与负向影响进一步深入分析,为第四部分对策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第四部分: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对策。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具体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network brings many new problem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media and way fo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rnet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of getting political information, appraising political affairs, expressing political opinion and participating political businesses by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 politics,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 to analysis a relationship ab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status of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sis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ind some specific measure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twork to promot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hope this paper can make some reference that about the practice of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four parts:
     The first: An over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 politics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basic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yber politics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Father discuss the cont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l of these make the base of the succeeding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 second: The cont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search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and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The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the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search the consciousness, interest, ways, mean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obtaining political information, by making some actual investigators. Basing these, the author goes on analyz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nalyzing also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urth part of researching countermeasure.
     The fourth: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by which the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development in correct way. Especially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t, the author brings out some specific measures. For exampl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Cyber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ran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第10页
    1 Nazli Choucri.Introduction: Cyber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21,No.3,2000,p.244
    2 [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3钱振明.网络时代的政治学和网络政治学[J].学海,2000年第2期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11页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3汪建云.网络政治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第75页
    
    1安云初.论当代社会的网络政治参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第28页
    2法新社马德里.互联网创始人认为网络对世界影响刚刚开始[N].参考消息,2009年4月24日第7版
    1李宗楼主编.政治学概论[M].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2 [美]S·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3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6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7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3期第56页
    8郝继明.网络政治参与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第40页
    9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第31页
    1徐黎明,姜艳艳.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J].理论探讨,2008年04期第20页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年1月第23页
    2董征.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及网络群体事件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第167页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2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4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2同上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1网民:即互联网用户,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1宋志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6期第238页
    1宋志国.浅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及产生的影响[J].科技教育创新,2009年第18期第269页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7061.htm?fr=ala0_1,浏览日期2009年12月27日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http://www.gov.cn/ldhd/2009-12/17/content_1489359.htm,2009年12月17日
    2法新社马德里.互联网创始人认为网络对世界影响刚刚开始[N].参考消息, 2009年4月24日第7版
    
    1王科.政治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杨富斌.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J].社科纵横,2004年01期第100页
    1高军.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提升途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7月第55页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3张昌文.论道德自律[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02期第6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6号文件
    1李建东,彭宗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9月第70页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贺善侃.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5、刘文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出版社,2006年版
    8、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10、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1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漆小萍.解读网络[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5、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16、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李高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18、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9、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社会科学文献,2007年版
    2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2004年版
    2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7、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大学.2006年版
    28、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程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白淑杰.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26)
    2、李斌.论网络政治社会化的机理和特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3、陈戈寒.试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4、邱国栋.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消极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8)
    5、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新型关系及其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7、肖木.让网络政治更具“中国特色”[J].人民论坛,2008(13)
    8、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05)
    9、郭旭.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政治舆论传播[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3)
    10、安云初.论当代社会的网络政治参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1、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政治冲突的催化剂还是缓冲带[J].党政论坛,2008(04)
    18、张建.论网络政治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9、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
    20、杨丽.网络政治参与:和谐社会政治参与的新形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1、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03)
    22、熊光清.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3、吴克明.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主义网络政治文明[J].求索,2007(03)
    24、李修芳.浅析网络政治文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05)
    25、陈旭玲.网络政治:信息化进程中的“公共领域”衍生态[J].兰州学刊,2007(01)
    26、吴思珺.网络政治与网络政治学述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27、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02)
    28、郑芸.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29、昝玉林.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19)
    30、唐湘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1、鲁志美.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生活方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
    3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33、王洪顺.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34、王军.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3)
    35、赵雪芬.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07(05)
    36、陈淑娟.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7(13)
    37、李娟.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8(07)
    38、吴太胜.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03)
    39、何祥林.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3)
    40、张建荣.当代大学生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行为特征及原因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1、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7)
    42、丁振国.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5)
    43、梁秀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10)
    44、蒲伟.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06)
    45、蒋晓刚.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应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6、高晓钟.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战线,2008(04)
    47、谭福强.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48、杨绍林.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8)
    49、程秀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特征及其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8(18)
    50、吕晓南.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慎独”精神在网络环境的作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51、汪建云.网络政治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04)
    52、杨富斌.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J].社会纵横,2004 (01)
    53、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54、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J].政治学,2006(09)
    55、陈潮杰.互联网政治舆论传播的‘双刃剑”[J].实践与创新,2004年(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