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且由于其重要的桥梁与辐射作用长期为社会所关注。高考形式和内容,处于人们认识和接受高考制度的“最前沿”,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改革引发的争论最多、共识也最难达成。本文以宏观的高考命题立意,以及考试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改革现状分析,重点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国家、社会、学校、考生等多方利益的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方略。
     论文采用纵向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在对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历史考查、国际比较和改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内容的发展轨迹和运行规律。并以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作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围绕高考运行产生的利益格局,从而探讨其对当前高考形式、内容产生的影响。同时,以分省命题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为例,对高考形式与内容的公平性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及结论:
     1、长期以来,高考制度承载着太多教育与社会功能,这是引发公众对统一高考关注与争论的源头。而高考过强的统一性,即以一张考卷、一次考试、一项分数选才,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多样已成为高考形式、内容改革的现实之需。
     2、当前高考改革中,政府、高校、中学、考生和家长是最主要的利益主体,他们的利益差别是客观的,改革必须正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的制度。
     3、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高考形式逐渐从统一走向多样,高考命题强调以能力、素质立意取代知识立意,是高考制度追求科学选才的重要途径,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考试选才的公平性。因为,当高考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资源分配的规则时,规则的公平性是公众的首要挂念。
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 (CEE) system has got much attention from public, not only because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on reformation, but also because it has hug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The reformation is both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ince people know the CEE system from its forms and contents at the very beginning. It is widely disputed and hard to come to an agreement.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croscopical aspect of CEE organiza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discuss the best possible scheme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CEE,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 society, colleges, students, and students’parents.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CEE in China and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Comparison is made among these countrie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among the interest groups and its effect on the forms and the contents of CEE. In the meanwhile, the fairness of the forms and the contents of CEE is analyzed based on exam scores from several provinces and colleges.
     The mai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CEE system has got so much attention and has long been disputed due to its effects on the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unification of CE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Diversification becomes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2.The government, colleges, middle schools, students, and students’parents are the main interest groups during the current CEE reformati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conflict of the interest among these groups and how to balance their interest.
     3.Fairness and scientificness of recruiting students should be the goal of the reformation of CEE system. The form of CEE has gradually diversified and focuses on the students’ability,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stead of knowledge. However, the fairness of recruiting students can’t be ignored since it is the main concern to public when the reformation of CEE is inevitably about resource distribution.
引文
①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52、160 页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5,第 35-36 页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第 49 页
    ② 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 89 页
    ③ 周先进、赵风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构建[J],学科教育,2004.8,第 23 页
    ④ 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第 21 页
    ⑤ 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⑥ 李明明,一个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J],北京文学,2006.1,第 121 页
    ① 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孙绍振对高考说“不!”[J],艺术·生活,1998.(6),第 13 页
    ② 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J],中国改革,2001(10),第 12 页
    ③ 明子,高考“七宗罪”[J],中关村,2006.(8),第 88-90 页
    ④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 22 页
     ① 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① 唐佐明,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②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③ 韩家勋、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④ 康乃美、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⑤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workshop on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Myths and tradeoff——The role of tests i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① James Crouse and Dale Trusheim,The case against the SAT[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② Rebecca Zwick:Fair Game?—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falmer,2002
    ③ 刘海峰,坚持统一高考的必要性[J],中国考试,1997,第 27 页
    ④ 刘海峰,高考并非“一试定终身”[J],高等教育研究,1997(5),第 55 页
    ⑤ 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第 27-31 页
    ⑥ 详见刘海峰系列论文: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5(3);再论传统文化与高考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6(1);高考改革与政治经济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2(6);传统文化与两岸大学招考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3)等
    ⑦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第 36-38 页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第 21-25 页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研究,2005(3),第 29 页
    ③ 张亚群,高考的“改”与“不改”[J],社会观察,2006.9,第 23 页
    ④ 张亚群,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契机与导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9.9,第 59 页
    ⑤ 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J],教育研究, 2005(3),第 34 页
    ⑥ 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 262 页
    ⑦ 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第 130 页
    ⑧ 郑若玲,高考改革与公平[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4(10 下),第 15、19 页
    ⑨ 郑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J],教育研究,2005(3),第 36 页
    ① 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②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
    ③ 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① 袁祖望,高考内容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1999(3),第 26-27 页
    ② 马文卿,改革高考内容是时代的要求[J],山东教育科研,1999(4),第 47 页
    ③ 陈文晋、徐琼,高考内容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3(10),第 15-16 页
    ④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教育发展研究[J],2004(7-8),第 68 页
    ⑤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第 83 页
    ⑥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中的公平问题[A],公平与效率: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 405 页
    ⑦ 张耀萍,区域性高考改革中应协调的几对关系——兼论我省新高考改革的走向[J],福建教育,2006(12),第 15 页
    ① 田建荣,高考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4),第 45-48 页
    ②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5(3);再论传统文化与高考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6(1);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高等教育研究,2000(2);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三论坚持统一高考[J],高等教育,1998(2)
    ③ 雷颐,教育与社会[J],中国教师,2004(2);珍惜考试[J],大学生,1997(10)等
    ④ 黄光扬,高考给我国社会带来更多的是福音[J],中外教育,1997(3)
    ⑤ 张亚群,理性认识高考负面影响[J],粤海风,2003(2)
    ⑥ 郑若玲、杨旭东,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⑦ 刘海峰、李均,中国高校不宜推行“宽进严出”[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⑧ 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J],中国改革,2001(10)
    ⑨ 黄全愈,“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 年
    ⑩ 唐安国,改革是向传统问题的挑战——与刘海峰同志商榷[J],上海高教研究,1995(5);试论上海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办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上海教育研究,1995(7)等
    ① 张华等,全国普通高校招生选拔制度的论证报告——兼谈每年举行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4),第 9-13 页
    ② 张耀萍,关于“二次高考”的理论思考[J],考试研究,2003(2),第 51 页
     ①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前言 3
    ② 高耀明,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第 69 页
    
    ①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227 页
    ② 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5,第 507 页
    ③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第 368、461 页
     ① 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9-580 页
    ② 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9 页.
     ①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M] 第一辑 (1927—193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第 86页
    ① 熊贤君.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回顾[J].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2002.4,第 39 页
    ② 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86—588 页
    ③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62 页
    ④ 北京大学日刊,1921 年 9 月 15、26 日,转引自杨学为、刘芃,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民国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48 页
     ① 教育杂志,第 15 卷第 12 号·消息,1923 年 12 月 20 日
    
    ① 薛成龙,近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第 30 页
    ②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63 页
    ③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63-564 页
    ① 教育杂志,第 11 卷第 3 号法令,民国八年三月,转引自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 1992,第 574 页
    ②教育杂志,第 11 卷第 3 号法令,民国八年三月,转引自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4 页
    ③教育杂志 第 10 卷第 5 号,1919 年 5 月,转引自薛成龙,近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第 25 页
     ①《教育通讯》第 3 卷第 21 期.1940 年 6 月 1 日,转引自杨学为、谢青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675 页
    ② 黄龙先,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检讨(上),教育通讯,1939 年,第二卷,第 46 期
     ①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 年,第 569 页
    ② 黄龙先,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检讨(上),教育通讯,1939 年,第二卷,第 46 期
    ① 二十七年度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简章,转引自张思敬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第 55 页
    ②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Z],商务印书馆,第 535 页
    ③ 柯绛,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和考试,中国考试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313 页
    
    ① 房列曙,论抗战时期国统区高考模式的改革[J],安徽史学,1997(1),第 90 页
    ② 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第 207 页
    ③ 黄龙先,大学统一考试的检讨(下),教育通讯,第 2 卷第 48 期
    ① 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第 208 页
    ②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第 543 页
    ③ 黄龙先,大学统一考试的检讨(上),教育通讯,第 2 卷第 46 期
    ④ 黄龙先,大学统一考试的检讨(下),教育通讯,第 2 卷第 48 期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宗号五,案卷号 1431,转引自杨学为、刘芃,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民国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25-329 页
    
    ① 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第 211 页
    ②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231 页
    ③ 三十年度公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自行招生办法要点,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商务印书馆,第 537 页
    
    ①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商务印书馆,第 538-539 页
    ②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5 页
    ③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商务印书馆,第 540 页
    
    ① 杨学为 刘芃,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七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178 页
    ②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8 页
    ③ 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转引自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609 页
    ①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330 页
    ② 大塚丰著.黄福涛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 251 页
    ③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 337 页
    ④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 页
     ①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 1951 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 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801 页
    ② 宋葆初,单独—联合—统招 忆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高校统招制度形成的过程[J],高校招生, 2001.5,第 44 页
    ①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339 页
    ②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96 页
    ③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 1958 年招收新生的规定》,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25 页
    ④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340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625 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现象的通知》,1972.5.1 转引自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805 页
    ③ 杨学为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第 1 页
    ①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243 页
    ② 教育部《1981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137 页
    ③ 教育部《1982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 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155 页
    ④ 河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今年我省高等学校招生预选工作怎样进行[J].河北教育, 1982,(4):11-13.
    ① 刘炳贵 张霞道.高考志愿填报问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12-14.转引自王瑞琦,中国大陆大学联招与高教之发展[M],台湾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 74 页
    ② 中国青年报[N].1985-06-12(3).
    ③ 沪高招(84)第 010 号《关于一九八五年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实行改革的请示报告》
    ④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272 页
     ① 张耀萍,关于“二次高考”的理论思考[J],考试研究,2003.2,第 44 页
     ① 郑挺等,上海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J],上海高教研究,1993.4,第 37 页
    ② 臧铁军.高考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考试,1998.3,第 10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 页
     ① 宋葆初,单独——联合——统招:忆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统招制度形成的过程[J],高校招生,2001.5,第 44 页
     ①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84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319 页
    ② 力争超额完成高等学校招生任务,人民日报,1960.7.1
    ③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574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46 页
    ② 唐佐明、黄国勋,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3
    
    ① “大突击”景象散记[N],人民日报,1979.10.16
    ②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182 页
    ①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580 页
    ①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第 141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 439 页
    ②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423 页
     ① 侯定凯,高等教育如何步入“大众化”时代—兼评“宽进严出”观点[J],上海高教研究, 1996.3,第52 页
    ② 田建荣,高考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4,第 47 页
     ① 高军,论美国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对其招生的影响及其特点[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 2003.10,第58 页
    ② 贾非,考试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第 141 页
    ①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63 页
    ② 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第 101 页
    ③ 于钦波、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第210 页
    ① 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 150 页
     ①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 152 页
    ① Rebecca Zwick, Fair game?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 2002,39
    ② Berland ,1998,转引自Rebecca Zwick, Fair game?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 2002,38
    ③ Toch & Walthall,Sept.1,1997.转引自 Rebecca Zwick, Fair game?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 2002,38
    ④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workshop on hi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Myths and Tradeoffs:the role of tests i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1
     ① 杨学为,废科举百年祭——兼议《美国标准化测验一百年:争论和反复》[J],中国考试,2003(10):6
    ②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workshop on hi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Myths and Tradeoffs: the role of tests i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25
     ①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workshop on hi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Myths and Tradeoffs: the role of tests i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 :18
    ② Rebecca Zwick, Rethinking the SAT: the future of standardized testing in university admissions,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2004,64
     ① Rebecca Zwick, Rethinking the SAT: the future of standardized testing in university admissions,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2004:58
    ① 唐滢,美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5:106
    ②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102 页
    ③ 康乃美 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180 页
    ④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105 页
    ⑤ 于钦波 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第210 页
     ① 王承绪 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第 157 页
    ②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29 页
    ① 王承绪 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第 158 页
    ② 康乃美 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44 页
    ③ 陈铭.课程作业——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定的主要形式[J].外国教育研究,1996,(4):25.
    ④ 于钦波 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第230 页
    ⑤ 康乃美 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45 页
    ⑥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37 页
     ① 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第 118 页
     ① 赵宏 黄志成,英国高考制度概览[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2.12,第 66 页
     ① 徐成 鲁樱樱,英国 GCSE 考试制度的特色及其对我国会考制度的借鉴意义[J],河西学院学报 2003. 3,第 101 页
     ①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35页
    ②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39 页
    
    ① 赵宏、黄志成,英国高考制度概览[J],湖北招生考试,2002.12,第 67 页
    ②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30 页
    ③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51 页
     ① 田以麟 张春浩,韩国《2002 学年度大学招生制度方案》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02.6,第 53 页
    ① 孙启林,韩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措施[J],外国教育研究,1992.4,第 33 页
    ② 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 303 页
    ③ 张克辉,韩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及其改革启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1,第 11 页
    ④ 李水山,韩国教育改革的得与失——重大改革项目与发展进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4.1,第 5 页
    ① 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 304 页
    ② 林正范,中韩教育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 105 页
    ③ 杨金成,韩国大学招生制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5.5,第 26 页 ①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20 页
    ② 田以麟 张春浩,韩国《2002 学年度大学招生制度方案》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02.6,第 54 页
     ①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 304 页
    ②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24 页
    
    ①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19 页
    ②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23 页
    ③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25 页
    ① 杨金成,韩国大学招生制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5. 5 第 26 页.
    ②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台湾),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第 120 页
    ③ 任子朝,韩国、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J],中国考试 2002.2 第 60 页
    ④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241 页
    ⑤ 戚建庄,韩国的大学学习能力考试[J],河南教育,1999.11,第 26 页
     ① 戚建庄,韩国的大学学习能力考试[J],河南教育,1999.11,第 26 页
    ② 张亚南,韩国学能考试(CSAT)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8.8,第 59 页
    
    ① 谢燕平,韩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与大学考试制度[J],中国考试(高考版),1999.5,第 51 页
    ② 张亚南,韩国学能考试(CSAT)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8(8),第 59 页
    ③ 2003 年度韩国大学入学能力考试试题,基础教育外语研究,2003.3,第 57 页
     ① Rebecca Zwick, Rethinking the SAT: the future of standardized testing in university admissions, Routledgefalmer New York and London,2004,42
     ①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第 2 页
    ② 罗伯特·蒙哥玛利,考试的新探索[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 76 页
    
    ① 方奕晗,民调显示高考已成举国大考[N],中国青年报,2004-06-14,第 3 版
    ② 刘海峰,高考竞争的现象与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第 31 页
    ③ 陈娟等,从社会流动的观点看中日高考竞争的形成[J] 比较教育研究,1992.6,第 27 页
    ④ 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第 34 页
     ① 舒云,高考殇[J],北京文学,2005.10,第 15 页
    ② 于泽远,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N],联合早报,2001-04-03
    ① 莱莉,家有考生,你以为考生家长容易吗?[EB/01],人民网,2002-6-20, 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40/20020620/756845.html
    ② 赵洪涛 冷眼看高考[J],云南教育,2006.6,第 15-16 页
    ③ 王骏勇、戴劲松,家长护考近荒唐,飞机都想不让飞了[EB/01],新华网,2006-06-08,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6/08/content_4662376.htm
     ① 何建民,中国高考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① 朱丽亚等,高考不减,学生负担能降下来吗?——重庆“减负令”遭家长反弹[N],中国青年报,2009-03-19
     ①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 341-342
    ② 转引自何怀宏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 343
     ① 转引自李立峰 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第 106 页
    ① 教育部,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1979 年版,第 14 页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第 48 页
    ①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第 37 页
    ③ 邬焕庆,“高分复读”现象调查:高考变成了“考高”?[EB/01],新华网,2005-7-20,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7/21/content_3249273.htm ① 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第 32 页
    ① 杨学为、廖平胜 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9,第 162 页
    ②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354 页
    ③ 郑若玲,“举国大考”何去何从[J],招生考试研究,2007.1,第 6 页
     ① 蒋超,高考对话录——困惑与希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3 第 19 页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第 24 页
    ① 杨学为、廖平胜 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9 第 157 页
    ②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第 78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第 55 页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第 22 页
     ①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9 第 155 页
    ②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第 79 页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第 47 页
    ② 郑若玲,“举国大考”何去何从[J],招生考试研究,2007.1,第 6 页
    ③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EB/01],2002-09-16 http://www.whedu.net/cms/data/html/doc/2002-09/16/24487/index.html
    ④ 丁鑫,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改革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12,第 5 页
    ① 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第 4-5 页
    ② 朱永新,高考不改,素质教育难行[J],河南教育,2006.3,第 16 页
    ③ 王子文,高考指挥棒下何谈素质教育[J],北京文学,2006.8,第 112 页
    ④ 曲天立,南京高考之痛 拷问素质教育[J],师道,2005.1,第 8 页
    ⑤ 李晓明,现行高考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N],光明日报,2004-12-15,B3 版
    ⑥ 曲天立,南京高考之痛 拷问素质教育[J],师道,2005.1,第 8 页
    ⑦ 张东娇,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下中国高中教育双重性格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第 23 页
    ⑧ 殷建光,应试教育造就的十大恶果[EB/01],人民网,2005-11-20 http://view.news.qq.com/a/20051120/000001.htm
     ① 舒云,高考殇[J],北京文学 2005.10,第 31 页
    ② 谢小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J],中国教师,2007.4,第 14 页
    ① 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第 28页
    ② 郑晓江,又是质疑高考时[J],粤海风,2002.5
    ③ 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孙绍振对高考说“不!”[J],艺术·生活,1998.6,第 8-13 页
     ① 顾海兵,论高考的不能统一[N],南方周末,2005-06-02
    ② 许纪霖,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J],新闻周刊,2005.27,第 65 页
    ①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第 1393 页
    ②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41 页
    ③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第 34 页
    ④ 张耀萍,诠释高考存废之争——教育与考试的矛盾关系视角[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3.2(下),第 17 页
    ① 贺春兰、田青,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N],2003-11-12.
    ② 黄全愈,取消高考招生制度刍议,南方周末[N],2003-9-26.
    ③ 雷颐,珍惜考试[J] 大学生,1997(10),第 24 页
    ④ 刘海峰,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7(5),第 45 页
    ⑤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第 35 页
    ⑥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5(3),第 42 页
    ⑦ 杨曾宪,关于高考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N],南方都市报,2002-8-21
    ① 于钦波 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第7 页
    ② 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 28 页
    ③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 32 页
    ④ 边星灿,考试与社会——关于考试社会学的探讨[J],中国考试,1993.2,第 14 页
    
    ① 秋风,大学独立从自主招生开始[J],新闻周刊,2004-06-28,第 25 页
    ② 秋风,大学独立从自主招生开始[J],新闻周刊,2004-06-28,第 25 页
    ③ 张英等,自主招生:拖着一条叫“高考”的尾巴[N],南方周末,2005-05-25
    
    ① 雷颐,大学自主考试招生的前提[J],粤海风,2005.2,第 75 页
    ② 贾非,考试与教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第 2 页
    ③ 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④ 王建成,考试学概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 1 页
    
    ① 蒋超,高考对话录——困惑与希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3 第 19 页
    ②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 71 页
    ③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 121 页
    ④ 刘海峰,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J],高等教育研究,2000.2,第 39 页
    ⑤ 张耀萍,高考形式改革的公平性与科学性[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4.2,第 19 页
    ⑥ 刘海涛,中国传统文化与日韩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第 92 页
     ① 郑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J],教育研究,2005.3,第 37 页
     ① 林蕙青,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第 9 页
    ② 袁小鹏,现行高考制度的内在冲突及其改革之目标与方向——再论改革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势在必行[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5.8,第 55 页
    ①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第8页
    ② 教育部,1990-2004 年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01],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936&infoid=25797
    ③ 教育部,200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0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0464.htm
    ④ 袁小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J], 湖北招生考试 2002.4,第 18 页
    ⑤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7,第 175 页
     ① 潘懋元、覃红霞,高考:从选拔性考试到适应性考试[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3.12,第 2 页
    ② 蔡克勇.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J].上海高教研究 1996.3,第73 页
    ① 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146 页
    ② 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第 253 页
    ③ 姜言东.赵正元.京皖部分高校试行两次招生[N].中国教育报.1999-12-18(1)
    ① 刘华蓉、俞路石,高考形式重大改革 全国首次举行二次高考[N],中国教育报,2000-1-20(1).
    ② 金志明,上海实施高校两次招考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9-12-18(1).
    ③ 王燕等,二次高考,你知道多少?[J]中国考试,2000.3,第 11 页
    ④ 二次高考,好事[N],考试报,2000-02-29(2)
    ⑤ 田建荣,高考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4,第 45 页
    ⑥ 张耀萍,关于“二次高考”的理论思考[J],考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 第 47 页
     ①本科专科同步 广西今年二次高考有调整[N],中国青年报,2003 -01-10
    ②张耀萍,关于“二次高考”的理论思考[J],考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 第 47 页
     ①雷新勇,应该理性的对待高考分省命题[N],中国教育报,2006-9-27,第 7 版
    ① 王珲,透视 2004 年 22 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新变化[N],现代教育报, 2004- 1-13
    ② 教育部,2007 年进行自主招生的 59 普通高校名单[EB/01],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612/20061219/728953.html
    ③ 蒲红果,“自主招生”引来议论 记者五问北大校长[EB/01],新华网,2003-03-14,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3-03/14/content_778569.htm
    ④ 王骏勇 蔡玉高,高校自主招生面临尴尬:高分考生“另攀高枝” [EB/01],新华网,2004-02-10. http://www.cyol.com/edu/gb/edu/2004-02/10/content_816311.htm.
    ⑤ 自主招生能否公平效率兼顾[N],北京青年报,2004-2-23
     ① 刘茜,高考改革方案看得失[J],新闻周刊,1999-10-18
     ① 杨德广,对两种“自主招生”改革的剖析[J],招生考试研究,2007.1,第 47 页
     ① 张廷凯,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30-31 页
    ① 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 1-7 页
    ② 张耀萍,区域性高考改革中应协调的几对关系——兼论福建省新高考改革的走向[J],福建教育,2006.12, 第 14 页
     ①王晓樱 魏月蘅,高考改革之路 苏粤鲁琼各地新方案[EB/01],中原新闻网,2006-10-13,http://www.zynews.com/jiaoyu/2006-10/13/content_423650.htm
     ① 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136 页
    ② 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139-142 页
     ① 叶建平,高考,想说“恨”你不容易[EB/01],博联社,http://yejianping.blshe.com/post/229/59985
    ② [美]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 11 页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第 82 页
    ②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 260 页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年,第 483页
    ④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 53 页
    ⑤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 111 页
    ⑥ 赵奎礼,利益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第 2 页
    ⑦ 赵家祥、李清昆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94 页
    ⑧ 转引自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42页
    
    ①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 259-260 页
    ②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第 376 页
    ③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12-14 页
    ①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55 页
    ② 赵平俊,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协调的手段[J],新东方,2005.1-2,第 40-41 页
     ① 赵平俊,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协调的手段[J],新东方,2005.1-2,第 42 页
    ②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65 页
    
    ①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77-78 页
    ② 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第 45 页
    ③ 易炼红,论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调整[J],湖湘论坛,1994.3,第 13 页
     ① 唐昊,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分析[J],学术论坛,2000.4,第 16 页
    ① 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5,第 63-64 页
    ② 马西恒,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4,第 79 页
    ③ 顾杰善,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现阶段社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 46 页
     ① 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5,第 64 页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 25 页
    ① 赵长茂,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多元化[J],了望新闻周刊,2001-10-01,第 19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36 页
    ③ 林莉,个人: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4,第 35 页
    ④ 李军,权力与利益[J],实事求是,2000.2,第 12 页
    ⑤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 2 页
    ①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 61 页
    
    ① 易炼红,论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调整[J],湖湘论坛,1994.3,第 12 页
    ② 赵奎礼,利益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第 134 页
    ③ 杨帆,我国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之研究(上)[J],管理世界,1997.4,第 18 页
     ① 戴潮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负面影响及对策[J],法学,1996.10,第 9 页
    ② 杨帆,我国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之研究(上)[J],管理世界,1997.4,第 19 页
     ① 易炼红,论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调整[J],湖湘论坛,1994.3,第 14 页
    ②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第 179 页
    
    ① 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第 9 页
    ② 转引自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155 页
    ③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第 35 页
    ④ 林丽芳、林永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定位[J],发展研究,2005.11,第 80 页
    ① 马敬仁,中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管理——中国管理情结解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6.1
    ②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东南学术,2005.4,第 8 页
    ③ 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J],新华文摘,2004.8
    ④ 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216 页
    ⑤ 殷国安,高考不是社会管理的工具[N],华南新闻,2005-04-27,第 2 版
    ⑥ 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121 页
    ① (美)E·A·罗斯著,秦志勇、毛永政译,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6 页
    ② 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译者前言,第 1 页
    ③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 324 页
    ④ 陈伯璋,意识形态与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 年,第 220 页
    ⑤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168 页
    ①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41 页
    ② 刘海峰,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与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第 6 页
    ③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169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② 蓝剑平,政府利益内涵的理论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第 25 页
    ③ 胡东成,试论入学考试和新生教育——高等教育质量链中的第一环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第 1 页
     ①沈百福、王红,我国普通高校学费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第 4 页
     ① 大洋网. 复旦大学录取“偏才少年”[EB/01]. 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0-10/29/content_30183.htm .2000-10-29
    ①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第 443 页
    ② 胡百良,素质教育讨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害苦了谁[N],中国教育报,2005-10-19 日,第 1 版
    ③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1949-199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 514 页
     ① 转引自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第 19 页
     ① 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 253 页
    ② 雷颐,教育与社会[J],中国教师,2004.2,第 6 页
     ① 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第 125 页
     ①刘玉蓉,析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4,第 5 页
     ①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01],教育部网页,2003-02-24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45&infoid=571
    ② 涂晓芳,政府利益形成的原因分析[J],求实,2003.1,第 51 页
     ① 易本钰,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1,第 72 页
     ① 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 2 页
    ② 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 15 页
     ① 迈尔森 RB.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于寅、费剑平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 82 页
    ②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3 页
     ① 周大平,高校自主招生如何突破[N],瞭望,200-4-26
    ① 蔡玉高、王骏勇,江苏:8 所高校自主招生情况不尽如人意[EB/01],新华网,2004-2-19, http://news.sohu.com/2004/02/09/81/news218998189.shtml
    ② 高考自主选拔录取,哪些学生从中受益[EB/01],南方网,2003-3-7, 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zizhuzhaosheng/discuss/200303270534.htm
    ① 高校自主招生无才可选谁之过?[N],北京青年报,2004-11-22
    ① [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阎光才等译,文化政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24 页
    ② 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61 页
    ③ 转引自[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阎光才等译,文化政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 25 页
     ①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 282 页
     ①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D],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19、124 页
     ① 转引自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D],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54-155 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观藏:全宗号一一三,案卷号 178,转引自杨学为、刘芃,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民国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55 页
     ① 教育杂志,第 11 卷第 3 号法令,民国八年三月,转引自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 574 页
    ② 杨学为、廖平胜 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9 第 142 页
    ① 杨学为、廖平胜 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9 第 143 页
    ② 陈星际,反思:与课本基本脱钩的高考命题模式[N],中国青年报,2006-01-18
     ①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342 页
    ②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104 页
     ① 谢小庆,知识考试与能力考试[J],中国教师,2004.2,第 21 页
    ② 王晶,加入 WTO 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制改革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第 111 页
    ①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1949-199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 528 页
    ② 杨学为、廖平胜 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9 第 143 页
    ③ 东方、岳龙,追问 3+X[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第 35 页
    ④ 东方、岳龙,追问 3+X[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第 17-18 页
     ① 韩家勋,高考内容改革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第 12 页
     ①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60 页
     ① [日]天野郁夫,社会选拔与教育[A],张人杰,国外教育史化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 160 页
    ② 刘海峰,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7.5,第 45 页
    ① 数据来源:历年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EB/01],中国招生同盟,http://www.zgedu.net/kspd/gk/gd.asp
    ①罗新宇、陈志文.倾斜的高考分数线[N].中国青年报.2000-02-24,第 5 版.
    ②肖雪慧.最刺眼的不公正[J].社会科学论坛,2001,(11):43-45.
    ③ 傅盛宁,倾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J],焦点,2000,(6)
    ④ 郑琳,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高考应统一分数线[N],中国青年报,2000-03-15,第 5 版.
    ⑤ 朱振国,加快高考制度实质性改革——访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N],光明日报,2004-08-12: (B3)
    ⑥ 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1.6,第 56 页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第 38 页
    ②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第 3 页
    ③ 肖雪慧,最刺眼的不公正——2001 再谈高考录取线[J],社会科学论坛,2001.11,第 43 页
    ④ 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A],公平与效率: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 8 页
    ⑤ 余人,细数高考的不公[J],北京文学,2006.7,第 107-108 页
    ① 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的考试可以休矣![J],中国改革,2001.10,第 12 页
    ② [美]詹姆斯·科尔曼曾,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A],张人杰,国外教育史化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 187 页
    ③ 陈奎喜,教育社会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第 109-113 页
    ④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史化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 211 页
    ①王伟宜,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第 107、288 页
    ②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 2000 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第 45 页
     ①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 2000 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第 45 页
    ①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史化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 194-195 页
    ② 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第 109-110 页
     ①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 11-12 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4 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译者前言,第 5-6 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61 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64-65 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译者前言,第 7 页
    ①何怀宏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 66-67页
    ①袁新文,高考调查:七成公众认为高考制度大体公平[EB/01],新华网,2007-06-28, http://news.jsinfo.net/guonei/2007/6/381162.shtml
    ②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299 页
    ③李骏、罗忆源,转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第 62 页
    ④何怀宏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 340 页
    ⑤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J],社会科学,1947 年第 4 卷第 1 期
    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 1974 年再版,第 48 页
    ① 许纪霖,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J],新闻周刊,2005.27,第 65 页
    ② 不一定是完全的向上流动,也有可能是水平流动
    ③ 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 100-109 页
    ④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226-228页
    ⑤李文胜,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A],公平与效率: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 424-425 页
     ① 孙东平,高考制度优劣之我见[J],北京文学,2006.6,第 124 页
    ② 王肃,“高考热”与社会公平缺失[J],北京文学,2006.4,第 117 页
     ① 赵国珍,多听听高中老师的意见[J],北京文学,2006.7,第 109 页
     ① 扈中平,高考招生改革:挑战社会诚信[N],光明日报,2006-11-18
    ② 扈中平,高考招生改革:挑战社会诚信[N],光明日报,2006-11-18
     ①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 SPSS 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第 145 页
     ①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 SPSS 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第 145 页
     ①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 2000 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第 45 页
    ① 刘清华,高校自主招考的教育意义[J],招生考试研究(上海),2007.1,第 56 页
    ② 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第 69 页
    ③ 庞守兴,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第 28 页
    ④ 庞守兴,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第 28 页
    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http://www.chsi.com.cn/mdgs
    ① 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第 69 页
    ①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 22 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发表谈话指出:加大力度 严格管理 坚持“三公开”努力选拔优秀人才[EB/01],教育部网站,2003-03-28,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2881
    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 22 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发表谈话指出:加大力度 严格管理 坚持“三公开”努力选拔优秀人才[EB/01],教育部网站,2003-03-28,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2881
    ① 杨德广,对两种“自主招生”改革的剖析[J],招生考试研究(上海),2007.1,第 47 页
    ① 杨德广,对两种“自主招生”改革的剖析[J],招生考试研究(上海),2007.1,第 48 页
    ②唐勇林,调查显示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心态矛盾[N],中国青年报 06.3.13
    ③脱离高考 面试招生如何保证公平[EB/01],新华网,2006-04-04,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4/04/content_4377956.htm
    ④唐勇林,调查显示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心态矛盾[N],中国青年报 06.3.13
     ①曹林,面试录取不是可控的公平[N],新京报,2006 年 2006-04-04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第 22 页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第 83 页
    ③ 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中的公平问题[A],公平与效率: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2003,第 405 页
     ① 鲁子问,高考政策的国家利益优先性探讨[J],考试研究(天津),2006.2,第 39、44 页
    ①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151-152 页
    ②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 148 页
    ③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 25页
    ④ 布迪厄著、刑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4、165页
    
    ① 转引自曾秀芹、孟庆茂,项目功能差异及其检测办法[J],心理学动态,1999.2,第 42 页
    ② 董圣鸿、马世晔,三种常用 DIF 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1,第 43 页
    ③ 曾秀芹、孟庆茂,项目功能差异及其检测办法[J],心理学动态,1999.2,第 42 页
     ① 曾秀芹等,英语高考试题的项目功能差异(DIF)分析[A],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社组编,1999 年考试研究论文专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 26 页
     ① 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 312 页
    ① [挪威] 波尔·达林著,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年,第 32 页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 179 页
     ①赵奎礼,利益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第 163 页
    ②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170 页
    ① 谢维和等,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调查与研究报告,转引自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 257 页
    ② 张玉林等,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第 25-31页
    ③开文明,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的评价[J],世界经济情况,2007.2,第 1 页
    ④李均,开拓力是通往现实之路——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史研究上的建[J],教育发展研究1999.3,73-80
    ⑤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第 313 页
    ①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62 页
    
    ① 林晓华,中国式渐进改革道路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05.10,第 47 页
    ② 刘德龙、高伟,试论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优势、缺陷及改进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0.5,第 6 页
    ③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240 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3 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3 页
    ③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 317 页
    
    ①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83 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61 页
    ③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320 页
     ① 高校自主招生无才可选谁之过?[N],北京青年报,2004-11-22
    
    ① 方同义,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第 12 页 ② 高考制度不要成为少数人呼吁的牺牲品[EB/01],中青在线专稿(C-02), 2006-09-19,
    http://zhaosheng.cyol.com/content/2006-09/19/content_1515603.htm
    
    ①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 342 页
    ② 北航高考招生索贿事件:招生腐败危害教育公平[N],中国青年报,2004-08-17
    ③ 覃红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第 157 页
    ① 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第 268 页
    [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 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5]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6] 杨学为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 唐佐明 黄国勋.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
    [9]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 1992.
    [10]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M] 第一辑(1927—193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12] 大塚丰著.黄福涛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 杨学为.高考文献[M](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 王瑞琦.中国大陆大学联招与高教之发展[M].台湾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16] 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17] 贾非.考试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18]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 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 康乃美 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 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 韩家勋 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各国大学入学制度介绍(国家篇)[M].世新大学出版中心.1999.
    [24] 于钦波 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5] 王承绪 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26] 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27] 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8] 林正范.中韩教育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9] 田以麟.今日韩国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0] [挪威]阿瑟·奥肯著 王奔洲译.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1] 刘海峰 谢作栩.公平与效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2]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4]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5] [挪威]波尔·达林著 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36]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7] 马文卿 刘文超.中国高考走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8]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9] 吴文侃 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0] 叶存洪.考试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41] 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2] Maxa·Eckstein & Harold J·Nos 著 陈坤田等译.迈向大学之路:各国的考试政策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有限公司.1996.
    [43] 蒋超.高考对话录——困惑与希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4]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5] 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6]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workshop on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Myths and Tradeoffs: the role of tests i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47] James Crouse and Dale Trusheim.The case against the SAT[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48] Rebecca Zwick:Fair Game?—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falmer.2002
    [49] 布迪厄著、刑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0]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1] 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2] 公平与效率: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3]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4]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5] 张思敬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6] 刘芃等.中国考试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7]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8] 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9]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0] 罗伯特·蒙哥玛利.考试的新探索[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61]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2] 王建成.考试学概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3] [美]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5]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7]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8] 赵奎礼.利益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9] 赵家祥、李清昆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70]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1]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2]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3] 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
    [74] 顾杰善.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现阶段社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6]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7]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78] (美)E·A·罗斯著.秦志勇、毛永政译.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9] 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0]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1]陈伯璋.意识形态与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
    [82]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3]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1949-199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4] 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85] 迈尔森 RB.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于寅、费剑平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6] [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阎光才等译.文化政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7]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8] 东方、岳龙.追问 3+X[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89] 陈奎喜.教育社会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
    [90]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1]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74
    [93] 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4]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 SPSS 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95]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6] 布迪厄著、刑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7]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社组编.1999 年考试研究论文专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8]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9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100]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
    [101]刘海峰 李立峰.高考改革与政治经济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2.(6)
    [102]刘海峰.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95.(3)
    [103]刘海峰.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J].高等教育研究. 2000.(2)
    [104]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
    [105]刘海峰.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7.(5)
    [106]刘海涛.中国传统文化与日韩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
    [107]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108]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
    [109]刘海峰.高考并非“一试定终身”[J].高等教育研究.1997(5)
    [110]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111]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研究.2005(3)
    [112]张亚群.高考的“改”与“不改”[J].社会观察.2006.9
    [113]张亚群.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契机与导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114]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J].教育研究. 2005(3)
    [115]张亚群.理性认识高考负面影响[J].粤海风.2003(2)
    [116]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6)
    [117]张亚群.高校自主招考的制度选择[J] .湖北招生考试. 2006(8).
    [118]张亚群.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复旦教育论坛.2006(3)
    [119]张亚群.高考改革中的综合评价问题.湖北招生考试. 2006(10)
    [120]郑若玲.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L].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21]郑若玲.高考竞争与科目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122]郑若玲.“举国大考”何去何从[J].招生考试研究.2007.1
    [123]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J].教育研究.2005.3
    [124]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125]郑若玲.高考改革与公平[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4(10 下)
    [126]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127]郑若玲.高考指挥棒的双向作用.粤海风.2002(5)
    [128]郑若玲.试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29] 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京).1999.(5)
    [130] 杨学为.废科举百年祭——兼议《美国标准化测验一百年:争论和反复》[J].中国考试.2003(10)
    [131]杨学为.关于高考考能力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5.3
    [132] 张珏.2000-2002 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133] 袁小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02.(4)
    [134] 叶赋桂.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比较的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135] 陈娟等.从社会流动的观点看中日高考竞争的形成[J].比较教育研究.1992.(6)
    [136] 蔡克勇.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J].上海高教研究.1996.(3)
    [137] 沈骊天.一种新的高校招生制度的设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138] 胡东成.试论入学考试和新生教育——高等教育质量链中的第一环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139]杨德广 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40]廖平胜.深化高考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 高校招生.2002.(5)
    [141]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142] 张耀萍.高考形式改革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4.(2)
    [143] 田建荣.高考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144]为之.关于高考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考试.1995.(1)
    [145] 陆震.论全国统一考试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兼论统一高考的作用(上)[J].中国考试.1993.(3)
    [146] 陆震.论社会考试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兼论统一高考的作用(下)[J].中国考试 .1993.(4)
    [147]金彪.坚持统一考试 发展统一考试[J].中国考试.1993.(4)
    [148]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孙绍振对高考说“不”[J].艺术·生活.1998.(6)
    [149] 杭连生.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1998.(3)
    [150]臧铁军.两次能力考试的构想——关于一种新的高考模式的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 1990.(9)
    [151]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12)
    [152]熊贤君.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回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153] 陈娟等.从社会流动的观点看中日高考竞争的形成[J] 比较教育研究.1992.6
    [154] 舒云.高考殇[J].北京文学.2005.10
    [155] 赵洪涛 冷眼看高考[J].云南教育.2006.6
    [156] 张耀萍.关于“二次高考”的理论思考[J].考试研究.2003.(2)
    [157] 宋葆初.单独—联合—统招 忆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高校统招制度形成的过程[J].高校招生.2001.(5)
    [158] 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159] 朱永新.高考不改.素质教育难行[J].河南教育.2006.3
    [160] 王子文.高考指挥棒下何谈素质教育[J].北京文学.2006.8
    [161] 曲天立.南京高考之痛 拷问素质教育[J].师道.2005.1
    [162] 张东娇.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下中国高中教育双重性格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163] 谢小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J].中国教师.2007.4
    [164] 郑挺 萧庆璋 陆勤.上海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J].上海高教研究.1993.(4)
    [165] 郑晓江.又是质疑高考时[J].粤海风.2002.5
    [166] 许纪霖.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J].新闻周刊.2005.27
    [167] 边星灿.考试与社会——关于考试社会学的探讨[J].中国考试.1993.2
    [168] 秋风.大学独立从自主招生开始[J].新闻周刊.2004-06-28
    [169] 雷颐.大学自主考试招生的前提[J].粤海风.2005.2
    [170] 林蕙青.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171] 刘茜.高考改革方案看得失[J].新闻周刊.1999-10-18
    [172] 杨德广.对两种“自主招生”改革的剖析[J].招生考试研究.2007.1
    [173] 张耀萍.区域性高考改革中应协调的几对关系——兼论福建省新高考改革的走向[J].福建教育.2006.12
    [174] 赵平俊.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协调的手段[J].新东方.2005.1-2
    [175] 易炼红.论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调整[J].湖湘论坛.1994.3
    [176] 唐昊.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分析[J].学术论坛.2000.4
    [177] 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5
    [178] 马西恒.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4
    [179]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5
    [180]赵长茂.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多元化[J].了望新闻周刊.2001-10-01
    [181]林莉.个人: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4
    [182]李军.权力与利益[J].实事求是.2000.2
    [183]杨帆.我国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之研究(上)[J].管理世界.1997.4
    [184]戴潮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负面影响及对策[J] .法学.1996.10
    [185]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186]林丽芳、林永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定位[J].发展研究.2005.11
    [187]马敬仁.中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管理——中国管理情结解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6.1
    [188]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东南学术.2005.4
    [189]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J].新华文摘.2004.8
    [190]蓝剑平.政府利益内涵的理论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
    [191]沈百福、王红.我国普通高校学费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192]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193] 侯定凯.高等教育如何步入“大众化”时代—兼评“宽进严出”观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6.(3)
    [194]雷颐.教育与社会[J].中国教师.2004.2
    [195]刘玉蓉.析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96]涂晓芳.政府利益形成的原因分析[J].求实.2003.1
    [197]易本钰.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1
    [198]王晶.加入 WTO 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制改革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99]韩家勋.高考内容改革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200]傅盛宁.倾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J].焦点.2000.(6)
    [201]余人.细数高考的不公[J].北京文学.2006.7
    [202]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 2000 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203]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204]李骏、罗忆源.转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05]孙东平.高考制度优劣之我见[J].北京文学.2006.6
    [206]王肃.“高考热”与社会公平缺失[J].北京文学.2006.4
    [207]赵国珍.多听听高中老师的意见[J].北京文学.2006.7
    [208]刘清华.高校自主招考的教育意义[J].招生考试研究(上海).2007.1
    [209]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
    [210]庞守兴.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211]鲁子问.高考政策的国家利益优先性探讨[J].考试研究(天津).2006.2
    [212]曾秀芹、孟庆茂.项目功能差异及其检测办法[J].心理学动态.1999.2
    [213]董圣鸿、马世晔.三种常用 DIF 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1
    [214]张玉林等.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15]开文明.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的评价[J].世界经济情况.2007.2
    [216]李均.开拓力是通往现实之路——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史研究上的建[J].教育发展研究 1999.3
    [217]林晓华.中国式渐进改革道路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05.10
    [218]刘德龙、高伟.试论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优势、缺陷及改进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0.5
    [219]方同义.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220]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J].中国改革.2001. (10)
    [221]肖雪慧.最刺眼的不公正 2001 再谈高考录取线[J].社会科学论坛.2001.(11)
    [222]李均.开拓历史通往现实之路——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史研究上的建[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223]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224]田以麟.日本、韩国大学招生制度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1.(6)
    [225]陈铭.课程作业——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定的主要形式[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226]高军.论美国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对其招生的影响及其特点[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3.(10)
    [227]何薇.SAT 模式适合中国吗——中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3.(6)
    [228]赵宏 黄志成. 英国高考制度概览[J]. 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2.(12)
    [229]徐成 鲁樱樱.英国 GCSE 考试制度的特色及其对我国会考制度的借鉴意义[J].河西学院学报.2003.(3)
    [230]田以麟 张春浩.韩国《2002 学年度大学招生制度方案》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02.(6)
    [231]卢艳红.我国普通高校高考形式改革初探[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32]张克辉.韩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及其改革启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1)
    [233]李水山.韩国教育改革的得与失——重大改革项目与发展进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4.(1)
    [234]杨金成.韩国大学招生制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5.(5)
    [235] [美]马丁·特罗 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36]殷国安.高考不是社会管理的工具[N].华南新闻.2005-04-27.第 2 版
    [237]胡百良.素质教育讨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害苦了谁[N].中国教育报.2005-10-19 日.第 1版
    [238]周大平.高校自主招生如何突破[N].瞭望.200-4-26
    [239]高校自主招生无才可选谁之过?[N].北京青年报.2004-11-22
    [240]“大突击”景象散记[N].人民日报.1979.10.16
    [241]方奕晗.民调显示高考已成举国大考[N].中国青年报.2004-06-14.第 3 版
    [242]于泽远.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N].联合早报.2001-04-03
    [243]朱丽亚等.高考不减.学生负担能降下来吗?——重庆“减负令”遭家长反弹[N].中国青年报.2009-03-19
    [244]陈星际.反思:与课本基本脱钩的高考命题模式[N].中国青年报.2006-01-18
    [245]罗新宇、陈志文.倾斜的高考分数线[N].中国青年报.2000-02-24.第 5 版
    [246]郑琳.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高考应统一分数线[N].中国青年报.2000-03-15.第 5 版
    [247]朱振国.加快高考制度实质性改革——访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N].光明日报.2004-08-12(B3)
    [248]扈中平.高考招生改革:挑战社会诚信[N].光明日报.2006-11-18
    [249]唐勇林.调查显示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心态矛盾[N].中国青年报 06.3.13
    [250]曹林.面试录取不是可控的公平[N].新京报.2006 年 2006-04-04
    [251]北航高考招生索贿事件:招生腐败危害教育公平[N].中国青年报.2004-08-17
    [252]姜言东 赵正元.京皖部分高校试行两次招生[N].中国教育报.1999-12-18(1).
    [253]刘华蓉 俞路石.高考形式重大改革 全国首次举行二次高考[N].中国教育报. 2000-1-20(1).
    [254]金志明.上海实施高校两次招考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9-12-18(1).
    [255]二次高考.好事[N].考试报。2000-02-29(2).
    [256]冯华 王瑜琨.2004 年春季高考招生政策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 2003-12-3(6).
    [257]本科专科同步 广西今年二次高考有调整[N].中国青年报.2003-01-10.
    [258]晏扬.高考的“百病之源”[N].生活时报.2002-8-1
    [259]贺春兰 田青.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N].2003-11-12
    [260]黄全愈.取消高考招生制度刍议.南方周末[N].2003-9-26
    [261]杨曾宪.关于高考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N].南方都市报.2002-8-21
    [262]李晓明.现行高考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N].光明日报.2004-12-15.B3 版
    [263]顾海兵.论高考的不能统一[N].南方周末.2005-06-02
    [264]张英等.自主招生:拖着一条叫“高考”的尾巴[N].南方周末.2005-05-25
    [265]雷新勇.应该理性的对待高考分省命题[N].中国教育报.2006-9-27.第 7 版
    [266]王珲.透视 2004 年 22 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新变化[N].现代教育报. 2004- 1-13
    [267]自主招生能否公平效率兼顾[N].北京青年报.2004-2-23
    [268]薛成龙.近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6
    [269]丁鑫.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改革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12
    [270]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1.
    [271]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272]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273]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D].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
    [274]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75]王伟宜.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276]覃红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277]唐滢.美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5
    [278]杨李娜.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8
    [279]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
    [280]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81]新华辞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1988 年修订版)[Z].商务印书馆.1997.
    [282]倪文杰 张卫国等.现代汉语辞海[Z].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283]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84]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Z].商务印书馆.
    [285]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86] 叶平.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EB/01]. 2004-05-20. http://www.cxjy.net.cn/gdzl/wai/hubei/p4.html
    [287]复旦大学录取“偏才少年”[EB/01] . 2000-10-29. 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0-10/29/content_30183.html.
    [288]脱离高考 面试招生如何保证公平[EB/01].新华网.2006-04-04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4/04/content_4377956.htm
    [289]高考制度不要成为少数人呼吁的牺牲品[EB/01].中青在线专稿(C-02). 2006-09-19.http://zhaosheng.cyol.com/content/2006-09/19/content_1515603.htm
    [290]孙宇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百分之十七[EB/01]. 2004-01-07.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4-01-07/26/388987.html.
    [291]教育部.2004 年新增九省市组织高考命题工作[EB/01].2004-04-20 http://www.moe.edu.cn/news/2004_02/19.html.
    [292]新浪教育.2004 年全国新增九省市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EB/01]. http://edu.sina.com.cn/l/2004-02-19/61294.html .2004-02-19.
    [293] 袁新文.高考调查:七成公众认为高考制度大体公平[EB/01].新华网.2007-06-28. http://news.jsinfo.net/guonei/2007/6/381162.shtml
    [294]莱莉.家有考生,你以为考生家长容易吗?[EB/01].人民网.2002-6-20. 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40/20020620/756845.html
    [295]王骏勇、戴劲松.家长护考近荒唐,飞机都想不让飞了[EB/01].新华网. 2006-06-0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6/08/content_4662376.htm
    [296]邬焕庆.“高分复读”现象调查:高考变成了“考高”?[EB/01].新华网.2005-7-20.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7/21/content_3249273.htm
    [297]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EB/01].2002-09-16 http://www.whedu.net/cms/data/html/doc/2002-09/16/24487/index.html
    [298]殷建光.应试教育造就的十大恶果[EB/01].人民网.2005-11-20 http://view.news.qq.com/a/20051120/000001.htm
    [299]教育部.2007 年进行自主招生的 59 普通高校名单[EB/01].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612/20061219/728953.html
    [300]王骏勇 蔡玉高.高校自主招生面临尴尬:高分考生“另攀高枝” [EB/01].新华网 2004-02-10.http://www.cyol.com/edu/gb/edu/2004-02/10/content_816311.htm
    [301]王晓樱 魏月蘅.高考改革之路 苏粤鲁琼各地新方案[EB/01].中原新闻网 2006-10-13.http://www.zynews.com/jiaoyu/2006-10/13/content_423650.htm
    [302]叶建平.高考,想说“恨”你不容易[EB/01].博联社. http://yejianping.blshe.com/post/229/59985
    [303]高考自主选拔录取,哪些学生从中受益[EB/01].南方网.2003-3-7. 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zizhuzhaosheng/discuss/20030327053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