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音乐家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菁英在文化转型中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而20世纪以欧阳予倩、顾梅羹、黎锦晖、王人艺、王人美;田汉、贺绿汀、吕骥、黎锦光、黄友葵;石夫、白诚仁、何纪光;毛泽东、瞿琮、杨小波;李谷一、张丕基、邓映易、刘振球、谭盾、张也、宋祖英、吴碧霞等为代表的湖南五个音乐家群体,则是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这五个音乐家群体无论是在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作词作曲)、理论批评、学术研究、音乐教育还是音乐传播和交流,都以其出色的技艺和丰富的成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世纪末中国两岸三地的音乐家在北京组织进行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湖南音乐家群体中入选的作品高达15部,占全部作品的10.9%。这样骄人的成绩向世人表明:湖南音乐家群体的音乐实践不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音乐理念在20世纪不同的时期植下了文化思想的种子。因此,这个音乐家群体的音乐实践与音乐作品,其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其艺术价值,其社会教育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其社会审美意义。可以说,20世纪的湖南音乐家群体,就是20世纪100年来中国音乐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中国音乐取得在世界音乐中的突出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这么多音乐家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不仅在于他们自觉地植根于传统,而且还在于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将民族传统的音乐材料去重新发展,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感音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以站在传统与现代契合点上的实践,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各门类音乐的创作和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音乐历史学、音乐文化学、音乐形态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和阐述了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产生的生态环境和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活动及其特点。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把音乐家群体和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从新音乐萌芽时期、新音乐运动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五个时期,从群体性、地域性、家族性、师承性、相互帮带性等多个层面揭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又用艺术比较学的方法探讨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在中国音乐发展和世界音乐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揭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developing musical culture.In China,the 20~(th)century wa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m one.The musicians in the 20~(th) century as intellectuals and social elites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during that period.In 20~(th)century,the five musicians group of Hunan,on behalf of Ouyangyuqian、Gumeigeng、Lijinhui、Wangrenyi、Wangrenmei; Tianhan、Helvting、Lvji、Lijinguang、Hungyoukui;Shifu,Baichengren、Hejiguang;Maozedong、Qucong、Yangxiaobo;Liguyi、Zhangpiji、Dengyingyi、Liuzhenqiu、Tandun、Zhangye、Songzuying、Wubixia,etc. are the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forc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usical culture.They always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with theirs excellent skills and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musical performance(concert performance),musical composition(lyrics and music written),theoretical criticism,scholarship,musical education or musical dissemination and exchange.15 works of Hunan musicians group(accounting for 10.9%of the total one)were chosen in the selection of "20~(th)century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musicians in China mainland,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 at the end of 20~(th)century.T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 showed the world that not only did Hunan musicians group leave a beautiful melody at that time,but also their heuristic,guiding philosophy of music planted the seeds of culture thought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20~(th)century.As a result,the social value of the practices and works of this musicians group were mightier than its art value,and its soci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was far beyond the community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s well.。It could be said that Hunan musicians group in 20~(th)century was a miniature that represen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m of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for the 100years in 20~(th)century.Hunan musicians group of 20~(th) century not only did the great achievement at home,but also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gaining prominent position for Chinese music abroad.So many Hunan musicians could become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in Chinese music world in 20~(th)century.The reason is not only because they consciously rooted in tradition,but also because they re-developed the music materials of ethnic tradition based on new thoughts and concepts,and made them to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olk music.Practic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usic, Hunan musicians opened up a pa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usic.The practice had produced positive and profound efforts on the creation of all categories of Chinese mus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rofessional music.The thesis discusses and expatiat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20~(th) century Hunan musicians group emerged and their music activ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usic history,music cultural studies,music morphology and sociological. And this thesis closely integrates musicians group with social changes in the way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Hunan musicians group from five periods and several levels.The 5 periods contain the new music embryonic period, the new music movement era,the beginning of new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and the new period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the levels are groups,regional,familial,modeled after,and interdependence.The art comparative study is also used to probe the special role of Hunan musicians group in Chinese and world musical development,and it reveals an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status of Hunan musicians group in 20~(th)century.
引文
[1]《国语·楚语下》。
    [2]《汉书·地理志》。
    [1]《淮南子·泰族训》。
    [2]《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3]《淮南子·泰族训》。
    [4]《论语·微子》。
    [1]《老子》49章。
    [2]《老子》62章。
    [1]《庄子·知壮游》。
    [2]《庄子·刻意》。
    [1]《庄子·齐物论》。
    [1]转引自周秋光《湖湘文化发展概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第10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常德卷,油印本.
    [2]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3]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1]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2]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3]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岳阳卷,油印本。
    [1]即苗族古老话和苗族史诗。一般由巫师或理老或专门的歌师在节日、婚丧嫁娶、祭祀等聚会场合诵唱。
    [1]参见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编《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查》,1963年内部资料。
    [1]转引自《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岳阳卷,油印本.
    [1]参见《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民间舞蹈概述,1981年油印本。
    [2]转引自《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岳阳卷,油印本。
    [3]转引自《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零陵卷,油印本。
    [4]参见《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民间舞蹈概述,1981年油印本.
    [1]参见《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益阳卷,油印本,花灯《耍交情》。
    [2]参见《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益阳卷,油印本,地花鼓《望郎》.
    [1]参见《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郴州卷,油印本,嘉禾伴嫁歌《推磨舞》。
    [2]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1981年油印本。
    [3]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1981年油印本。
    [4]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1981年油印本。
    [1]转引自《湖南省民间音乐集成》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概述,1981年油印本.
    [2]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参见《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参见《袁中郎全集》及《游居柿录》。
    [3]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曲艺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转引自《湖南省曲艺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当时的出版社社名。
    [2]转引自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3]今韶山区。
    [4]王国维语。
    [1]转引自《湖南省戏剧志》湖南戏剧概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转引自《湖南省戏剧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周秋光《湖湘文化发展概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第10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转引自周秋光《湖湘文化发展概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第10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转引自周秋光《湖湘文化发展概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第103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参见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参见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参见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九九·乐十二。
    [1]1879年,此机构为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的前身.
    [2]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3]即音乐.
    [1]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1]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2]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3]奋翎生《军国民篇》,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3日.
    [4]匪右《中国音乐改良说》,载《浙江湖》1903年6月第6期.
    [5]梁启超著《饮冰室·茶话》,第78页。
    [6]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1]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4]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5]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1]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4]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1]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汤化龙《新编唱歌集》序,1906年.
    [4]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5]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1]参见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参见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2]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3]转引自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统治阶级的专门音乐机构。
    [3]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宋代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2]即固定的演出场所.
    [3]李开先《市井艳词序》,据中华书局《李开先集·闲居集》.
    [1]李开先《论时调》,据《中国古典戏论著集成》本。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参见李日星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1]李日星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2]参见李日星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3]参见李日星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3]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4]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第209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2]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第21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第21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4]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2]梁启超著《饮冰室·茶话》,第78页。
    [3]匪右《中国音乐改良说》,载《浙江湖》1 903年6月第6期。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1]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美国学者,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 《Yellow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 sity Press》,2001年版.
    [2]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美国学者,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版.
    [1]《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的履历书》,第1页.
    [2]《湘潭文史》第十一辑 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
    [3]黎锦熙(1889—197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注音字母创始人之一,曾任北京女子师大、北师大、北大等校教授,对汉语语法研究颇有贡献。
    [4]摘自黎锦熙《现在大众语文学的调查与评判》,载《人世间》1934年10月第14期.
    [5]《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2页.
    [1]最早的话剧团体.
    [2]昆曲团体.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的履历书》第2页.
    [4]《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2页.
    [5]《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2页.
    [6]《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2页。
    [1]《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2页。
    [2]即民国教育部“国语读音统一会”在上海创办以推广国语为目的的学校.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黎锦晖的生平、创作、年表及其他》.
    [4]《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黎锦晖履历书》.
    [1]即歌舞汇演和展演.
    [2]《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黎锦晖的生平、创作、年表及其他》.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黎锦晖的生平、创作、年表及其他》。
    [1]《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4页.
    [2]《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致黎锦熙函件摘录,第106页.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致黎锦熙函件摘录,第106页.
    [1]明言著《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2]黎锦晖著《麻雀与小孩·卷头语》,第十四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月出版.
    [3]转引自明言著《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1]黎锦晖著《七姐妹游花园·旨趣》,第九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月出版.
    [2]转引自明言著《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47页.
    [4]冰著《明月歌舞观后杂记》,1930年5月17日《大公报》第十版.
    [5]秋尘著《介明月鼓舞团》,1930年5月20日《北洋画报》.
    [6]明言著《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1]《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说平民与平民主义》,第294-295页.
    [2]《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说平民与平民主义》,第294-295页.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欧阳予倩条.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欧阳予倩研究资料》.
    [1]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欧阳予倩《欧阳予倚戏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历代琴人传》顾梅羹条。
    [2]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1]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2]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3]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4]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1]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1]转引自《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之《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
    [2]参见《百度》http://zhidao.baidu.com网文,《湖州历史名人的故事》邱望湘条.
    [1]邱望湘《寄影集》为石印。
    [2]参见邱望湘《进行曲集》上、下册,《唱歌》,《傻困鸡》,《恶蜜蜂》,《小学生唱歌集》,《三只熊》,开明书店出版.
    [3]参见邱望湘《童谣曲创作集》,《黄棉袄》,《来吧朋友们》,中华书局出版.
    [4]邱望湘《天鹅》商务印书馆有钢琴伴奏本.
    [5]参见《百度》http://zhidao.baidu.com网文,《湖州历史名人的故事》陈啸空条。
    [1]陈啸空《小学生唱歌集》,北新书局.
    [2]陈啸空《我俩犹是昨天之我俩》,刊上海音专《乐艺》一卷四期.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黎明晖——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
    [4]参见http://blog.sina.com.cn黎泽宁博文《流行歌曲的序幕》.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三十年代百代唱片签约歌手——黎明晖女士》.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三十年代百代唱片签约歌手——黎明晖女士》.
    [3]依次为:张织云、徐素贞、殷明珠、徐素娥、丁子明、黎明晖、杨耐梅、王汉伦、宣景琳、毛剑佩、林楚楚、韩云珍.
    [4]其他三位是胡蝶、阮玲玉和陈玉梅。
    [1]参见王勇主编《人琴合一 艺海无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记王人艺》1930年11月13日《北洋画报》影印件。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王人美条.
    [1]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参见《新浪读书》http://book.sina.com.cn网文。参见三闲著《繁花落尽—王人美》,《上海红颜往事》连载,哈尔滨出版社.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周贻白条;参见《望城信息港》http://www.wcxx.cn网文《望城名人录》.
    [3]参见《湖南省曲艺志》之传承人介绍,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84-88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湖南省曲艺志》之传承人介绍,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84-88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84-88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黎锦晖的生平、创作、年表及其他》.
    [1]钱仁康著《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74页.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好地借鉴、发展、宣传“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先生在儿童歌舞剧方面的贡献,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教育电视台组织了黎锦晖先生11部儿童歌舞剧重拍工作,并于2006年4月21日至23日在京举办了专场汇报演出.
    [1]参见1931年10月下旬上海《申报》广告版。
    [2]为青年爱国歌曲.
    [3]这首歌是黎锦晖在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作词作曲的一首歌,后来成为学校学生集会时必唱的礼仪歌曲.
    [4]为学校礼仪歌曲.
    [5]原作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1]黎锦晖著《我与明月社》.
    [1]参阅1927年7月3日——6日上海《申报》。
    [2]参见1927年8月17日上海《申报》第三版.
    [3]黎锦熙在《现在大众语文学的调查与批判》一文中指出,“《月明之夜》就包含着《铜钱歌》和《老十杯酒》。”
    [1]五月上旬在北平“真光”“哈尔飞”大剧院各演三场,五月十六日起在天津“皇宫大戏院”演出三天,后又在“春和大戏院”续演两天.
    [2]据有关报载,具体演出时间如下:天津,九月一日——四日;大连,九月八日——十四日:沈阳,九月七日——二十一日;抚顺,九月二十三日;长春,九月下旬;哈尔滨,十月一日——十日.
    [3]《湘潭文史》第十一辑,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1994年版,黎锦晖著《我和明月社》第11页.
    [4]是其兄黎锦熙在长沙与徐特立等组织的一个教育界的一个进步组织“弘文图书编译社”举办的一份刊物,它以支持公共舆论、批评教育界弊端为宗旨.
    [5]1914年5月至1915年8月,1915年9月至1916年8月,黎锦晖曾先后兼任《湖南公报》及长沙《大公报》编辑.
    [1]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第3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2]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3]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前言,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2]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4-5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2]引自《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字第一号训令》,1932年5月.
    [3]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4]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2]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参见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2]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3]转引自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参见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参见《百度》http://baike.baidu.com网文《国防文学》.
    [2]吕骥编《新音乐运动论文集》,第5页,哈尔滨光年书店,1949年版.
    [1]参见《新浪》http://news.sina.com.cn网文,《百年话剧百样人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人物》杂志.
    [2]转引自刘平著《戏剧魂——田汉评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转引自《中学语文网中网》http://www.laomu.cn网文,《现代中国的关汉卿——田汉之子说田汉》,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2004年3月7日.
    [4]1947年3月在上海文艺界举行的“庆祝田汉五十寿辰及创作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郭沫若作的《先驱者田汉》中,称赞田汉“不仅是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
    [1]参见《厦门商报》http://www.66163.com网文,《文化快递》1998年8月5日.《上海戏剧》杂志发起“20世纪中国十大戏剧大师”的评选活动,在该刊出版的1998年第7期中,根据第一批参评者投票的结果,列出以下十位名家为本世纪内中国十大戏剧大师(按得票数排列先后):梅兰芳、曹禺、周信芳、黄佐临、田汉、焦菊隐、老舍、欧阳予倩、王国维、谭鑫培.
    [2]茅盾(沈雁冰)在田汉追悼大会上的悼词,1979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3]参见刘平著《戏剧魂——田汉评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现长沙县果园乡.
    [1]南社是辛亥革命中高举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文学旗帜的同盟会外围组织.
    [2]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进步的政治团体少年中国学会编辑出版刊物.
    [2]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社团.
    [3]田汉著《灵光》自序,1921年版。
    [4]引自《三叶集》.
    [1]30年代初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从事革命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推动革命音乐运动的组织.
    [2]田汉在1938年“怎样编制兵士通俗读物座谈会”上的发言.
    [3]田汉在1938年“怎样编制兵士通俗读物座谈会”上的发言。
    [4]田汉著《抗战与戏剧,现阶段的剧运路线》,1937年版.
    [5]田汉在1938年“怎样编制兵士通俗读物座谈会”上的发言。
    [1]即京剧.
    [2]参见刘平著《戏剧魂——田汉评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参见《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网文,《田汉诞辰》.
    [2]郭沫若著《先驱者田汉》,1947年。
    [1]参见刘平著《戏剧魂——田汉评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版.
    [2]参见阳翰笙著《田汉所走过的道路》,原载文史资料出版社《田汉》,1985年版.
    [3]参见阳翰笙著《田汉所走过的道路》,原载文史资料出版社《田汉》,1985年版.
    [1]参见阳翰笙著《田汉所走过的道路》,原载文史资料出版社《田汉》,1985年版.
    [2]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3]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1]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2]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3]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4]引自乔羽著《怀念歌词大家田汉》,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
    [5]吕骥著《田汉与革命音乐》,原载《田汉》,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1]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神州一代戏剧魂——忆田汉》,岳麓书社,1998年版.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化史料》第8辑,1984年版.
    [2]田汉在1962年11月27日应邀参加湖南省第三次文代会时看望长沙市湘剧一团艺人时的题词.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吕骥条。
    [2]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2]吕骥著《新音乐的现阶段》,载《大众歌声》第一集,1936年11月14日.
    [3]吕骥著《新音乐的现阶段》,载《大众歌声》第一集,1936年11月14日.
    [1]吕骥《关于鲁艺的回忆与思考》,载1988年5月19日《光明日报》。
    [1]吕骥《关于鲁艺的回忆与思考》,载1988年5月19日《光明日报》.
    [2]吕骥编《吕骥文选》,上集,第31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1]许健文著《难得的知音》,载《论吕骥的艺术道路》第359-360页。
    [1]吕骥著《(乐记)理论探新》第1页,《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新华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吕骥著《(乐记)理论探新》第2页,《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新华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吕骥条.
    [4]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吕骥条。
    [1]引自严农著《硬骨头音乐家贺绿汀》,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贺绿汀条.
    [3]参见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恙瑞芝著《论贺绿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2]转引自参见戴鹏海著《“世界名人录”上的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成就》,载《上海艺术家》,1987年第1期.
    [3]参见戴鹏海著《“世界名人录”上的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成就》,载《上海艺术家》,1987年第1期.
    [1]参见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常受宗著《我对贺绿汀有关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载《人民音乐》,1980年第1期.
    [1]参见王纯炎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苗岭歌声》,1983年第9期。
    [2]上海音乐数字图书馆http://www.libnet.sh.cn网文,《贺绿汀专题——音乐人生》。
    [3]参见常受宗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4期.
    [4]《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上海通》网文,之宣传工作。
    [1]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2]参见叶永烈著《不屈的音符——贺绿汀在“文革”中》,载《文汇月刊》,1983年第8期。
    [3]参见常受宗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4期.
    [4]参见陈浩《民曲传寰宇,丹心启后昆——访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载《人民教育》,1981年第4期。
    [1]参见陈浩《民曲传寰宇,丹心启后昆——访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载《人民教育》,1981年第4期.
    [1]参见陈浩《民曲传寰宇,丹心启后昆——访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载《人民教育》,1981年第4期。
    [2]常受宗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4期.
    [1]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音乐大师贺绿汀>》,岳麓书社1998年版.
    [1]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张庚介绍。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张庚条.
    [3]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张庚著《鲁艺工作团对于秧歌的一些经验》.
    [6]张庚著《谈秧歌运动的概况》,载1946年6月30日《群众》11卷9期。
    [1]参见章诒和著《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http://www.baidu.com 网文.
    [2]“剧诗”又称“戏剧体诗”,这一概念是戏剧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最早是由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的.此概念一提出便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而直到今天,关于“剧诗”的问题仍旧是中外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黑格尔在他关于“剧诗”的论述中断言中国没有发达戏剧,只有其萌芽.而张庚则根据戏曲探索实践,借用西方“剧诗”概念,来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剧诗”说。
    [3]参见章诒和著《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http://www.baidu.com 网文.
    [1]中国新歌剧是在西洋歌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吸收我国的民间音乐素材和戏曲素材加以发展而成,同时采用的是民族唱法,带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和戏曲韵味: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为一体的一种戏剧形式.
    [2]引自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访谈录》.
    [3]引自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访谈录》。
    [4]引自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访谈录》。
    [1]参见章诒和著《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http://www.baidu.com 网文.
    [2]参见章诒和著《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http://www.baidu.com 网文。
    [3]即百戏之祖.这里主要讲的是集艺术、文学、哲学、宗教、风俗、民情于一身的目连戏以及它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方方面面。
    [1]引自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访谈录》.
    [2]引自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访谈录》.
    [3]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4]参见http://www.cnlxx.com网文,《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黄友葵》。
    [1]参见《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260-289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1934年10月和1935年初,周扬、周立波分别发表文章,把前苏联“赤卫海陆军文学同盟”1930年倡导的“保卫文学”译成“国防文学'介绍到中国.
    [1]引自周扬著《文学与生活漫谈》,原载《解放日报》,1941年6月17至19日.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260-287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周扬著《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载《解放日报》1944年4月8日。
    [3]周扬著《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载《解放日报》1944年4月8日.
    [4]即《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260-289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黄源洛条.
    [3]参见杨尚梅、杨奕蓉著《近百年三峡音乐文学文化综论》,http://www.coddc.com网文.
    [1]引自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2]引自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1]参见《新浪》http://news.sina.com.cn网文,《我的父亲黄源澧一生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
    [2]转引自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3]引自黄远渝(黄源澧的女儿、也是学生)的回忆。
    [1]引自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2]参见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3]引自《中国音乐学网》网文.
    [1]参见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2]引自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1]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
    [2]参见http://zhbawa.susm.net网文,《音乐为伴爱心相随——记香港著名音乐家费明仪》。
    [3]参见http://zhbawa.susm.net网文,《音乐为伴爱心相随——记香港著名音乐家费明仪》。
    [4]参见http://zhbawa.susm.net网文.《音乐为伴爱心相隧——记香港著名音乐家费明仪》.
    [5]参见http://zhbawa.susm.net网文.《音乐为伴爱心棺随——记香港著名音乐家费明仪》.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音乐家张曙简介》。
    [2]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是1938年初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武汉成立的。该部成立之初,组成人员除国民党 各派系人物外,还有周恩来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参加,当时该部在部长、副部长、秘书长之下设一、二、三厅、总务厅、秘书处和设计委员会等部门.第三厅则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厅长是郭沫若。最初设五、六两处,以后又增设第七处,五处处长胡愈之,六处处长田汉(寿昌)。
    [3]参见李仲融《怀张曙先生》,载《救亡日报》,1939年12月24日。
    [1]参见李仲融《怀张曙先生》,载《救亡日报》,1939年12月24日.
    [2]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黎锦光与何日君再来》.
    [1]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黎氏“八俊”》。
    [2]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黎锦光十年祭》。
    [1]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黎锦光十年祭》.
    [1]转引自http://post.baidu.com网文,《黎锦光十年祭》。
    [2]参见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第一部新歌剧,诞生于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是歌剧的里程碑.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音乐家张昊简介》。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音乐家张昊简介》.
    [2]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255-258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408-411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256-259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未央、谭谈主编《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藉作家在解放区》,第255-258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名人》欧阳山尊条.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名人》金山条。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沿街巷流动走唱。
    [3]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后,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曲调形式.
    [4]固定演出场所演唱。
    [5]引自《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名人》舒三和条.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参见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艺术挡案资料。
    [3]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参见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艺术档案资料。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前言,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前言,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2]抗战爆发后,湖南籍的文化界名人田汉、黎澍、吕振羽等纷纷返回湖南,组织文化抗战.1937年10月,湖南成立了文化界抗敌协会(简称文抗会).随后,文抗会在衡阳、湘潭、邵阳、常德、岳阳、桃源等地设立了分会,形成了遍及全省的宣传网络.文抗会用最通俗的文字,用土纸,用民歌民谣,用通俗易懂的音乐与图画以及其他各种简易的方式,深入城乡开展抗敌宣传.
    [3]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8页.
    [4]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8页.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30页.
    [2]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8页.
    [3]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页。
    [4]长沙市青年会组织青少年活动的内容有“道德、智育、体育、群育”四个部分.
    [1]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简称。是以青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基督教宗教和社会团体,对军队的服务是适应时事环境而进行的特殊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是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与抗战相始终的活动组织.
    [2]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329页.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330页.
    [2]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3]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4]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331页.
    [2]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3]即“现代剧社”,由李仲融推动成立.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2]长沙《晚晚报》1948年1月6日
    [3]伯尧《谈<夜店>的改编》长沙《晚晚报》副刊《渔火》1948年1月7日音福《我们应当了解穷人——为《夜店》演出而作》
    [4]《<草莽英雄>观后》载1948年2月4日湖南《国民日报》副刊《影与剧》第3期
    [5]演剧四队奉调离长前,于1948年5月26日晚上八时假商余俱乐部举行话别茶会,党政、文化、新闻界百余人到会。27日,新闻从业员互助会及文化艺术界人士举行了欢送会.此文为长沙《市民日报》发表的社评,同时,5月26目的湖南《国民日报》副刊《影与剧》第13期(实为20期)亦发表吴侬的《送别剧四队》文章。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2]黄曾甫先生在他的《春泥馆随笔》中有详细的记述。
    [3]长沙《大公报》1936年7月28日.
    [4]其前身为1924年长沙市基督教青年会白话剧团.1933年改为白雪剧团;抗日战争爆发,改名白雪抗战剧团,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5]1937年10月,由民国大学学生和流亡来长的外地青年组成。其社歌为冼星海作曲的《争自由之歌》,“一致一致起采争自由,一致一致起来某解放!”是抗战时期的台柱.
    [6]1938年成立.以田汉作词.张曙作曲的《艺术的先锋队》为队歌,号召“用我们最好的力量,组织艺术的先锋队”。
    [7]1938年4月在田汉.洪琛等关怀和支持下组成,田海男任团长.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活动,主要从事播音、街头宣传和慰问伤兵、难民。
    [1]参见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页。
    [1]引自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载《光明》1卷5期,1936年7月.
    [2]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抗疆救亡歌咏运动中曾发挥了巨大影响的群众歌咏团体.它原来属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者是该会的总干事刘良模,口号是“我们不是为唱歌而唱歌,我们是要为民族解放而唱歌.”
    [3]业余歌咏团又名业余合唱团,由吕骥、沙梅等组织并主持,参加者均为上海左翼影剧.音乐界人士.
    [4]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5]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版.
    [6]原名词曲作者联谊会.1936年初左翼剧联决定解散时,吕骥和孙师毅发起组织。
    [1]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参见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主要的有:清风乐艺社,扬子江舞乐队等.
    [2]指“百代”、“胜利”、“高亭”、“大中华”四家唱片公司.“百代”原系法商于1900年创办,后转归美商在沪经营,“胜利”属美商,“高亭”数日商,“大中华”原亦为日商,后被上海十二个资本家将日股全部购进,改为华商.
    [3]这一时期发表作品所用署名除黎锦晖外,笔名还有:金玉谷、秦淮碧、黄宝山、黎明美等.1936年以后,黎锦光也承用了“金玉谷”这个笔名。
    [4]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0日,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5日,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8日.
    [5]《北洋画报》1931年12月17日.
    [6]黎锦晖著《干部自传》1956年3月28日(手写稿复印件)。
    [1]后改为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
    [2]参见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黎锦光与何日君再来》。
    [4]它的前身为上海公共乐队,1967年扩大为管弦乐队,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这个乐队在帕器的指挥下,最早广泛介绍西方音乐、最早演奏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音乐人才、最早培养中国交响乐听众,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音乐团体,是中国交响乐的发源地.
    [1]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鳊《文化史料丛刊》(1-8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984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动力,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艾克思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引自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150页。
    [1]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向隅《一年来的鲁艺音乐系》,转引自荣林《鲁艺音乐系近况》,载《乐风》1卷1期,1940年1月15日.
    [4]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5]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6]引自《百度》http://www.china.org.cn网文,《1941:延安的政治生态与文化生产》.
    [1]参见《百度》http://www.china.org.cn网文,《1941:延安的文事与文人》.
    [2]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引自吕骥《关于鲁艺的回忆和思考》.载1988年月19日《光明日报》.
    [2]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群众性学术组织.
    [3]吕骥《关于鲁艺的回忆与思考》,原载1988年5月19日《光明日报》。
    [1]载重庆出版的《理论与现实》1卷3期 1939年10月5曰;《戏剧评论》1987年第2期重刊了此文。
    [2]载《中国文化》3卷2、3期,1941年8月20日出版。
    [1]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2]转引自《百度》http://www.china.org.cn网文.《1941:延安的文事与文人》.
    [3]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引自《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网文,《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创作的丰碑》.
    [3]参见《百度》http://www.china.org.cn网文,《1941:延安的文事与文人》.
    [1]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3]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4]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1]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转引自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3]转引自《新浪》http://blog.sina.com.cn网文,《作为革命机器螺丝钉的文艺工作者》.
    [1]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重庆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生所创办的、以研究中国民歌为主的学术组织.其宗旨是“以集体学习方式来收集及整理民间音乐.介绍西洋进步音乐,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水准,以达到建立民族音乐为目的”.
    [2]参见《北青网》http://bjyouth.ynet.com网文,《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
    [3]参见《北青网》http://bjyouth.ynet.com网文.《六十前的乱世琴缘》.
    [1]参见《北青网》http://bjyouth.ynet.com网文,《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
    [2]转引自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
    [4]转引自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
    [4]转引自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
    [5]转引自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
    [1]转引自王小昆著《抗战歌曲到农村去——一个具有历史考义的口号》.
    [1]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载《光明》1卷5期,1936年7月。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2]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1]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0日。
    [2]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0日。
    [3]上海《申报》1931年10月10日。
    [1]周扬《论秧歌》华北书店,1944年版。
    [1]引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1942年。
    [2]荀子《乐记》.
    [3]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载《光明》1卷5期,1936年7月.
    [4]鲁迅语录。
    [1]参见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2]参见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3]参见白诚仁著《毕生致力于弘扬湘楚音乐文化》,载《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6期.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白诚仁条.
    [2]参见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1]引自白诚仁著《百家文库·白诚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3]参见白诚仁著《百家文库·白诚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白诚仁著《百家文库·白诚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志—文化事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3]参见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志—文化事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白诚仁著《百家文库·白诚仁卷》,湖南文艺出版祉,2000年版.
    [1]参见王大燕著《论白诚仁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2]参见王大燕著《论白诚仁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3]转引自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4]参见王大燕著《论白诚仁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1]参见王大燕著《论白诚仁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2]参见周跃峰著《湖南民歌特色的合唱代表作品》,载《黄钟》,2003年总第68期。
    [3]参见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4]参见周跃峰著《浅析白诚仁合唱组曲三湘四季》,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1]参见周跃峰著《浅析白诚仁合唱组曲三湘四季》,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2]参见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
    [1]参见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欧阳振砥著,《浩浩长歌出洞庭——忆纪光》篇,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出品.
    [2]参见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篇,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
    [1]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2日。
    [2]转引自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2日.
    [1]参见罗复常著,《大山的回声——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1996年发表于《三湘采访》.
    [2]参见罗复常著,《大山的回声——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1996年发表于《三湘采访》.
    [3]参见黄白著《忆天才的歌唱家何纪光》,2003年8月12甘.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4]参见黄白著《忆天才的歌唱家何纪光》,2003年8月12日。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罗复常著,《大山的回声——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1996年发表于《三湘采访》.
    [2]参见黄白著《忆天才的歌唱家何纪光》,2003年8月12日.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参见欧阳振砥著,《山风水韵化高腔——记歌唱家何纪光》,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4》.
    [4]参见欧阳振砥著《浩浩长耿出洞庭——忆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黄白著《忆天才的歌唱家何纪光》,2003年8月12日.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2日.
    [4]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2日.
    [1]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参见何纪光著,《民族声乐教学的宝贵财富》2001年10月15日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
    [4]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4]参见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2]参见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篇 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
    [3]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4]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5]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6]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耿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引自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参见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出品。
    [1]参见欧阳振砥著,《山风水韵化高腔——记歌唱家何纪光》,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4》.
    [2]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资料2003年.
    [2]参见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3]参见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1]参见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 2003年第4期.
    [2]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
    [4]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纪念文集,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纪念文集,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纪念文集,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引自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纪念文集,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中外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8版.
    [2]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网文,中国音乐家介绍石夫条。
    [3]参见靳卯君《情系天山,花开大地——记作曲家石夫》,载《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1]参见靳卯君《情系天山,花开大地——记作曲家石夫》,载《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参见靳卯君《情系天山,花开大地——记作曲家石夫》,载《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3]参见靳卯君《情系天山,花开大地——记作曲家石夫》,载《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1]参见靳卯君《情系天山,花开大地——记作曲家石夫》,载《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参见《新浪》http://blog.sina.com.cn网文,《石夫和他的艺术追求》。
    [3]参见《新浪》http://bolg.sina.com.cn网文,《石夫和他的艺术追求》。
    [4]转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网文,音乐家石夫访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冢词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2]参见《新浪》http://blog.sina.com.cn网文,《一路风雨一路歌:邓映易的人生苦旅》。
    [1]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网文,中国音乐家介绍邓映易条。
    [2]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3]参见《新浪》http://blog.sina.com.cn网文,《一路风雨一路歌:邓映易的人生苦旅》。
    [4]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 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3]转引自《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4]参见湖南省文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5]参见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1]参见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2]徐美辉《作曲家鲁颂访谈》记录 2005年8月。
    [3]参见湖南省文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4]转引自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5]李果仁是湖南花古戏《打铜锣》的剧作者,是曾引起全国戏剧界轰动的花古小戏。
    [1]参见湖南省文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2]参见湖南省文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3]转引自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4]参见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1]引自2003年8月鲁颂在全省重点音乐作者讲习班的讲学录音。
    [2]参见鲁颂《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之《先于词,动于情》第79页-80页,1994年湖南少年儿童音乐出版社出版.
    [3]参见鲁颂《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之《先于词,动于情》第79页-80页,1994年湖南少年儿童音乐出版社出版。
    [4]参见鲁颂《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之《我是怎样从民族中吸取营养的》第52-53页,1994年湖南少年儿童音乐出版社出版。
    [1]参见鲁颂《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之《我是怎样从民族中吸取营养的》第52-53页,1994年湖南少年儿童音乐出版社出版。
    [2]徐美辉《作曲家鲁颂访谈》记录2005年8月。
    [3]徐美辉《作曲家鲁颂访谈》记录2005年8月。
    [4]徐美辉《作曲家鲁颂访谈》记录2005年8月。
    [4]转引自魏景舒《勇作新时代的歌手》、《三湘乐坛报》 2001年12月31日第三版。
    [6]引自鲁颂《幼儿音乐教育漫谈》《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第7页-14页,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
    [7]引自鲁颂《幼儿音乐教育漫谈》《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第7页-14页,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
    [1]引自鲁颂《幼儿音乐教育漫谈》《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第7页-14页,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
    [2]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一<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3]参见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志-文化事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一<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1]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2]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3]童永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夏夜>》,载《人民音乐》1956年第8期。
    [4]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1]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2]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夏夜>》的作者扬善乐》。
    [3]武华(杨善乐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致杨善乐的一封信。
    [4]湖南民间音乐主要是花古戏的主调乐器,形似二胡,琴简是竹简,琴声柔润、甜美、略带鼻音。
    [1]转引自童永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夏夜>》,载《人民音乐》1956年第8期。
    [2]参见《星辰在线》网文以及《湖湘名人》成之凡条。
    [3]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之《湖南人在海外》(下),岳麓书社 2001年5月版。
    [4]无调性音乐即结构被彻底破坏,无所谓主音、属音,它们是一组无序的音列,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到任何一个音。人们几乎没法按一般的规律来哼唱、记忆这种旋律。
    [5]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之《湖南人在海外》(下),岳麓书社 2001年5月版。
    [1]许志强著《成之凡女士——法国道教创始人》载《华侨时报》1994年9月22日。
    [2]转引自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之《湖南人在海外》(下),岳麓书社 2001年5月版。
    [3]转引自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之《湖南人在海外》(下),岳麓书社 2001年5月版。
    [1]参见《中外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8版。
    [2]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资料。
    [3]参见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资料。
    [4]参见以及湖南音乐家协会艺术档案资料和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资料。
    [5]未央、谭谈主编《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4年1月。以及湖南音乐家协会艺术档案资料和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资料。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3]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参见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1]未央、谭谈主编《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4年1月。
    [2]参见湖南师范大学档案资料和湖南音乐家协会艺术档案资料。
    [3]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4]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5]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6]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7]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湖湘名流》于沙。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出版社 1993年8月版。
    [1]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之《湖南人在海外》下 岳麓书社 2001年5月。
    [2]参见沈愫之著《一个湖南女音乐家的自述》1976年10月 《湖南文献》总第16期。
    [3]参见《百度》网文。
    [4]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1997年6月版
    [2]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3]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4]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5]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2]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3]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5]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1]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2]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3]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4]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引自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贺绿汀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见《选集》第58页。
    [2]贺绿汀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见《选集》第46页。
    [3]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42页。
    [4]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47页。
    [5]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44页。
    [6]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50页。
    [7]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49页。
    [1]转引自戴鹏海著《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贺绿汀》,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2]参见戴鹏海著《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贺绿汀》,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3]贺绿汀著《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见《选集》第28页。
    [4]贺绿汀著《中国音乐界现状及我们对于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见《选集》第9页。
    [1]贺绿汀著《致文化部领导同志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62页。
    [2]参见戴鹏海著《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贺绿汀》,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3]邓小平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见《邓小平文选》第226页。
    [4]贺绿汀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见《选集》第46页。
    [1]贺绿汀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见《选集》第46页。
    [2]贺绿汀著《论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见《选集》第232页。
    [3]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49页。
    [1]转引自戴鹏海著《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贺绿汀》,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2]引自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39页。
    [1]引自贺绿汀著《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见《选集》第139页。
    [2]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档案资料。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参见罗复常著《从张也想到杨福生——对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一种思考》,载《艺海》,1998年第3期。
    [1]小提琴独奏《百灵鸟》即根据此曲改编。
    [2]参见倪瑞霖著《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贺绿汀的生平和创作》,载《音乐研究》,1994年第4期。
    [3]参见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
    [1]引自1953年11月5日黎锦晖写给长子泽民的信。
    [2]引自1953年11月5日黎锦晖写绐长子泽民的信。
    [1]参见戴鹏海著《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6期.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1]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吕骥在《全国群众歌曲评奖总结会上的报告》1954年2月。
    [2]吕骥在《全国群众歌曲评奖总结会上的报告》1954年2月。
    [3]李焕之在《全国群众歌曲评奖总结会上的讲话》1954年2月。
    [1]《中国艺术家辞典》黄友葵条目。
    [1]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前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前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参见鲁歌著《毛泽东诗词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引自贺敬之在1996年8月16日-1996年8月19日召开的“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开暮词。
    [5]引自贺敬之在1996年8月16日-1996年8月19日召开的“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1]转引自《红网》http://www.rednet.cn网文,《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21年)》。
    [2]转引自http://www.chinajunzheng.com网文,《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读书造就了毛泽东》。
    [3]参见http://www.chinajunzheng.com网文,《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读书造就了毛泽东》。
    [4]参见陈绍伟著《毛泽东诗词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参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中国古代诗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引自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画院共同编辑,紫光阁画院国礼中心策划设计的《毛泽东诗词传世墨宝》介绍,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版。
    [3]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153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第153-185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转引自刘勇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8月版。
    [2]转引自刘勇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8月版。
    [3]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转引自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5]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6]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7]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8]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条。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4]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4]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杨小波访谈》。
    [2]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我是湖南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1]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第十一枚军功章——广州军区文职将军瞿琮印象》,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2]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3]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1]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2]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3]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4]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1]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2]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3]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4]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1]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2]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3]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4]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5]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6]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7]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1]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2]参见徐美辉2005年8月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
    [1]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引自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引自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徐美辉对梁教授的访谈记录2005年8月。
    [1]引自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引自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引自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参见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1]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转引自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意为抓笔头还是抓锄头.
    [2]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参见湖南文史资料 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转引自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转引自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转引自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引自陈中秋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3期。
    [5]引自陈中秋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3期。
    [6]引自陈中秋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3期。
    [7]引自陈中秋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3期。
    [1]引自陈中秋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3期.
    [2]转引自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广东》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记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篇,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参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慧龄从教四十五周年音乐会》节目单,2003年9月14日.
    [4]参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慧龄从教四十五周年音乐会》节目单,2003年9月14日.
    [5]参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慧龄从教四十五周年音乐会》节目单,2003年9月14日.
    [1]参见徐美辉对声乐教育家宋慧龄教授的访谈记录,2003年9月。
    [2]参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慧龄从教四十五周年音乐会》节目单,2003年9月14日。
    [3]参见徐美辉对声乐教育家宋慧龄教授的访谈记录,2003年9月。
    [4]参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慧龄从教四十五周年音乐会》节目单,2003年9月14日。
    [5]参见徐美辉对声乐教育家宋慧龄教授的访谈,2003年9月。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徐竞存介绍。
    [2]引自徐竞存著《戏剧声乐教学与研究》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参见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4]参见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1]参见徐竞存著《戏剧声乐教学与研究》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参见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3]转引自《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
    [4]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乌兰牧骑”是一种文艺轻骑队,装备轻便,以演出小型节目为主,每队人数不多,常年活跃在广大的草原,受到牧民们的欢迎。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7—20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3]引自湖南省文化局1966年6月7日发布的《关于试行<湖南农村文艺宣传队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5—209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2—21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3]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4—21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4]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4—21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第209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引自 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网文,《在广阔的天地的日子里——三线建设炼红心》。
    [3]引自 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网文,《在广阔的天地的日子里——三线建设炼红心》。
    [4]引自 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网文,《在广阔的天地的日子里——三线建设炼红心》。
    [5]引自 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网文,《在广阔的天地的日子里——三线建设炼红心》。
    [6]引自 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网文,《在广阔的天地的日子里——三线建设炼红心》。
    [1]参见徐美辉对下放老知青的访谈记录,2005年2月.
    [2]参见徐美辉对下放老知青的访谈记录,2005年2月.
    [3]参见徐美辉对下放老知青的访谈记录,2005年2月.
    [4]参见徐美辉对下放老知青的访谈记录,2005年2月.
    [5]参见徐美辉对下放老知青的访谈记录,2005年2月。
    [1]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2]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3]即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
    [1]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2]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3]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4]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1]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2]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3]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4]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5]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李晓航著《毛泽东诗词版本出版情况综述》。
    [1]转引自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2]参见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3]转引自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4]《园丁之歌》中女教师的一句话。
    [5]转引自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6]转引自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7]参见李振祥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尖锐斗争》.
    [1]转引自李振祥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尖锐斗争》。
    [2]参见李振祥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尖锐斗争》。
    [3]参见薛庆超著《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一场激烈斗争》。
    [1]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2]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3]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4]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5]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1]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2]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毛泽东遗物故事>——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1]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2]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3]参见梁茂春:《歌曲的“异化”——论李劫夫的“语录歌”创作》,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1]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梁茂春著《论“语录歌”现象》。
    [1]梁茂春:《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载《交响》1986年第四期.1988年6月,第一次赴香港参加“中国新音乐史的第一次国际交流会”,提交了论文《论文革音乐创作》等,改变了之前的一些有误差的概念,认为不能用沙漠、戈壁来形容文革音乐。
    [1]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2]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名人》介绍。
    [3]引自 徐美辉对梁镜如教授的访谈记录,2005年8月.
    [4]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参见湖南电视台《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和电视访谈。
    [1]参见湖南电视台《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和电视访谈.
    [2]引自徐美辉对李谷一老朋友的访问笔记2005年8月。
    [3]参见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志—文化事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李谷一在中山大学的讲座》.
    [1]参见湖南电视台《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和电视访谈.
    [2]转引自湖南电视台《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和电视访谈.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名人——李谷一》介绍。
    [1]参见湖南电视台《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和电视访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谭盾介绍。
    [4]参见湖南京剧团艺术档案.
    [5]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3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2]引自王安国著《从<乐队剧场II: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2期.
    [3]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3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5]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之《湖南名人》介绍等.
    [6]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4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2]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6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交响曲1997:天·地·人》作品演出节目单介绍,湖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转引自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6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3]转引自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7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7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关于《地图》的访谈.
    [3]转引自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6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之《湖南名人》介绍等.
    [2]参见《地图》、《马可·波罗》、《交响曲1997:天·地·人》、《水乐》、《九歌》、《鬼戏》、《风的故事》、《易系列》、《死与火》等作品演出节目单介绍,湖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3]引自晓静著《震撼国际乐坛的青年作曲家谭盾》,载《侨声》1998年第4期.
    [4]参见晓静著《震撼国际乐坛的青年作曲家谭盾》,载《侨声》1998年第4期.
    [1]参见《新浪》http://ent.sina.com.cn网文,《谭盾揭秘新作——秦始皇》。
    [2]参见《新浪》http://ent.sina.com.cn网文,《谭盾揭秘新作——秦始皇》。
    [3]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谭盾《关于歌剧秦始皇》访谈,2006年.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 之《湖南名人》介绍等.
    [5]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宋祖英介绍.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宋祖英介绍.
    [1]转引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网文,《浅谈宋祖英德音乐成长之路》。
    [2]参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网文,《浅谈宋祖英德音乐成长之路》。
    [3]参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网文,《浅谈宋祖英德音乐成长之路》。
    [4]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刘振球介绍。
    [5]参见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
    [1]参见孙文辉著《刘振球——为歌剧而生》载《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2]参见http://www.library.hn.cn网文,刘振球介绍.
    [3]参见http://www.library.hn.cn网文,刘振球介绍.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有关吴碧霞系列网文.
    [2]引自《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壁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1]引自《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壁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2]参见《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有关吴碧霞系列网文.
    [4]转引自《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壁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1]转引自《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tom有关吴碧霞系列网文.
    [3]转引自http://ent.sina.com.cn/c网文,《吴碧霞:“她本身就是音乐”》.
    [4]转引自《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网文,《她本身就是音乐——访音乐教师吴碧霞》。
    [5]转引自《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网文,《她本身就是音乐——访音乐教师吴碧霞》.
    [6]参见《新浪》http://yule.sohu.com网文,《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 中国独唱巡演》.
    [7]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1]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2]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3]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4]参见《新浪》http://yule.sohu.com网文,《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 中国独唱巡演》.
    [5]引自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1]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2]参见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7日。
    [3]参见《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网文,《她本身就是音乐——访音乐教师吴碧霞》。
    [4]参见《深圳新闻网》网文《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1]参见《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网文,《她本身就是音乐——访音乐教师吴碧霞》.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哈尔滨,我的音乐摇篮——张丕基:回忆哈工大毕业后抗日牺牲的父亲》2005年10月.
    [3]参见朱续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访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作曲家张丕基》,载《北方音乐》2006年06期.
    [4]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第一首有影响的流行歌曲——<乡恋>》。
    [1]引自朱续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访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作曲家张丕基》,载《北方音乐》2006年06期.
    [2]参见湖南省歌舞团艺术档案。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著名作曲家 张丕基。
    [1]参见《百度》http://post.baidu.com网文,《第一首有影响的流行歌曲——<乡恋>》.
    [2]参见朱续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访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作曲家张丕基》,载《北方音乐》2006年06期.
    [3]参见朱续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访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作曲家张丕基》,载《北方音乐》2006年06期.
    [1]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2]参见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作者介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威海音乐网》http://zhidao.baidu.com网文。
    [4]引自《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1]引自王安国著《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1997年.
    [2]参见王安国著《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1997年.
    [3]引自王安国 《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4]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王安国《“新潮”音乐: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刊《文艺研究》1988(1)第62—67页,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北京《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1期第4—15页,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等多篇,特别对以谭盾为首的新潮音乐家给予了极大的鼓舞.
    [4]引自王安国《“新潮”音乐: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第64页,刊《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
    [1]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引自《在历史与现实中决策——对中西音乐文化关系的思考》,载《黄钟》1991年第一期.
    [1]引自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2]引自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3]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引自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中国现代音乐家》向延生条。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刘正维个人简历》。
    [1]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之《刘正维介绍》.
    [2]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之《刘正维介绍》.
    [1]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之《刘正维介绍》.
    [2]参见刘正维著《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参见刘正维著《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5]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1]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2]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3]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4]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5]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6]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7]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程志声乐教学艺术》磁带介绍.
    [8]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⑨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
    [3]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德艺双馨王佑贵》2005年4月24日。
    [5]参见《文化新闻网》网文《王佑贵嘉禾放歌》,2006年5月22日.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德艺双馨王佑贵》2005年4月24日.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德艺双馨王佑贵》2005年4月24日.
    [3]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水草著《吃过苦的王佑贵》网文,1997年12月17日.
    [4]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水草著《吃过苦的王佑贵》网文,1997年12月17日。
    [1]参见《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水草著《吃过苦的王佑贵》网文,1997年12月17日.
    [2]参见严明著《著名作曲家王佑贵访谈》载《南方都市报》2001年12月05日。
    [3]参见湖南省名人资料中心档案资料.
    [4]参见湖南省艺术学院(学校)艺术档案。
    [1]参见《搜狐娱乐》网文,《我最喜欢的12个民歌女歌手之四——张也》博文.
    [2]参见《搜狐娱乐》网文,《我最喜欢的12个民歌女歌手之四——张也》博文.
    [3]转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4]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1]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2]参见玲子、王治国著《用考级推动音乐普及——访著名音乐家黎晓阳》,载《湘江歌声》2000年第5期。
    [3]参见黎晓阳在《湖南省社会艺术考级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和徐美辉关于此会议的记录,2003年5月。
    [1]参见玲子、王治国著《用考级推动音乐普及——访著名音乐家黎晓阳》,载《湘江歌声》2000年第5期。
    [2]参见玲子、王治国著《用考级推动音乐普及——访著名音乐家黎晓阳》,载《湘江歌声》2000年第5期.
    [3]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com.cn网文《湖湘人物》邓东源介绍.
    [4]参见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1]参见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2]参见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3]参见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4]参见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1]转引自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2]转引自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2004年5月11日《三湘都市报》.
    [3]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1]参见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作者介绍,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参见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优秀教师申报材料.
    [3]参见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作者介绍,香港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参见《红网新闻中心》之《湖南音协音乐文学委员会成立首届会长余致迪》2004年12月6日.
    [2]参见http://www.douban.com网文,谭仲池介绍.
    [3]参见http://www.douban.com网文,谭仲池介绍.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5]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参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档案.
    [2]参见《湖南音协音乐文学委员会成立 首届会长余致迪》载《潇湘晨报》2004年12月5日.
    [3]参见长沙市总工会人事档案.
    [1]参见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艺术档案.
    [2]参见湖南省湘剧院艺术档案。
    [3]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网文.
    [1]1989年为音响合成器与弦乐队而作.
    [2]Meritous Achievement Award.
    [3]1987年为圆号、定音鼓与弦乐队而作。
    [4]作品专集,CD,1998年由武汉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5]转引自《瑶族在线搜索》之《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篇.
    [6]作品专集,CD,2000年由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发行,目前仅在海外市场发行.
    [7]交互式计算机音乐作品,为MAX程序而作.
    [1]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网文.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之《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附加版)罗复常篇.
    [3]参见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4]参见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1]参见蔡栋著《“湘西音乐在写我”——记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获得者杨天解》,载《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1月10日.
    [2]参见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3]参见《孟勇民族艺术歌曲精选》CD第一集 封面说明2006年.
    [4]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参见《湘西文化网》http://www.jsu.edu.cn网文,湘西人才介绍.
    [2]参见《湘西文化网》http://www.jsu.edu.cn网文,湘西人才介绍.
    [3]参见《湘西文化网》http://www.jsu.edu.cn网文,湘西人才介绍.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郭声健介绍.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郭声健介绍。
    [3]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艺术档案.
    [2]参见《湖南文化志》.
    [3]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参见《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
    [1]参见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档案以及杨湘粤创作作品专辑CD介绍.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和音乐CD作者简介.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和音乐CD作者简介.
    [2]参见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参见湖南省名人资料中心档案资料。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星辰在线》http://cnweb.search.live.com有关学校介绍.
    [2]参见本章代表性人物介绍.
    [3]参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2002年对长沙市社会办学所作的调查。
    [4]参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2002年对长沙市社会办学所作的调查.
    [1]参见本章代表性人物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2]参见本章代表性人物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3]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3]引自孙文辉著《刘振球——为歌剧而生》载《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4]参见孙文辉著《刘振球——为歌剧而生》载《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1]参见本章代表人物瞿琮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2]参见本章代表人物白诚仁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3]参见本章代表人物鲁颂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4]参见本章代表人物黄国群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5]参见本章代表人物刘健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6]转引自《瑶族在线搜索》之《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篇.
    [7]参见本章代表人物王佑贵介绍后进行的综合.
    [1]参见中化民族文化促进会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1994年12月版。
    [2]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对谭盾的访谈。
    [5]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6]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7]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5]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6]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2]转引自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3]引自吕骥著《吕骥文选》上集第314页.
    [4]引自黄友葵著《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1]引自黄友葵著《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参见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4]参见《武音音乐学学术网》http://yyxx.whcm.com.cn/之《刘正维介绍》.
    [5]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6]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居其宏《放眼百年 深情一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引自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2]参见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转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转引自王安国著《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5]参见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档案资料。
    [6]参见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档案资料.
    [7]参见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档案资料.
    [8]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⑨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参见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8]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介绍进行的综合.
    [3]引自湖南卫视《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李谷一访谈.
    [4]引自湖南卫视《芙蓉王背后的故事》节目李谷一访谈.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程志声乐教学艺术》磁带介绍.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3]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4]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5]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各类网文进行的综合整理。
    [1]参见《地图》、《马可·波罗》、《交响曲1997:天·地·人》、《水乐》、《九歌》、《鬼戏》、《风的故事》、《易系列》、《死与火》等作品演出节目单介绍,湖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星辰在线》http://cnweb.search.live.com 之《湖南名人》介绍等.
    [4]参见晓静著《震撼国际乐坛的青年作曲家谭盾》,载《侨声》1998年第4期.
    [5]参见徐炯权《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其人其事》,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集第446页,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6]参见晓静著《震撼国际乐坛的青年作曲家谭盾》,载《侨声》1998年第4期.
    [7]参见《深圳新闻网》http://cnweb.search.live.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1]参见《深圳新闻网》http://cnweb.search.live.com网文《吴碧霞:中西合壁的“夜莺”》,2006年05月30日.
    [2]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3]引自《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4]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3]引自《北国网》http://cnweb.search.live.com精彩专题。
    [4]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5]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6]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7]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8]引自http://www.bjwh.gov.cn网文,《罕见的男高音——程志》.
    ⑨参见《搜狐娱乐》http://cnweb.search.live.com网文,《我最喜欢的12个民歌女歌手之四——张也》博文.
    [1]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1]参见王安国著《歌是剧的升华——歌剧《深官欲海》观后》,载《光明日报》,1987年10月2日第3版.
    [1]参见王安国著《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载《黄钟》,1991年第2期、第3期.
    [2]参见http://www.studa.net网文,《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3]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4]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5]参见本章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6]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20世纪的流行音乐》.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20世纪的流行音乐》.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20世纪的流行音乐》。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20世纪的流行音乐》.
    [4]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5]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http://www.people.com.cn网文,《五十年文化历程风云过眼》.
    [3]转引自http://www.people.com.cn网文,《五十年文化历程风云过眼》.
    [4]参见参见http://www.people.com.cn网文,《五十年文化历程风云过眼》.
    [5]参见http://www.people.com.cn网文,《五十年文化历程风云过眼》.
    [1]参见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各类网文.
    [3]参见《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网文,《谭盾:让全世界的人都会欣赏中国音乐》.
    [4]参见《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网文,《谭盾:让全世界的人都会欣赏中国音乐》.
    [1]引自http://musicology.cn网文,《原始思维与先锋意识》.
    [2]引自http://musicology.cn网文,《原始思维与先锋意识》.
    [3]引自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4]引自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5]引自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1]引自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2]引自谭盾自述“关于《地图》交响乐协奏曲”2004年7月10日。
    [3]引自谭盾《听音寻路——寻找消失的根赖》DVD。
    [4]参见谭盾《听音寻路——寻找消失的根赖》DVD.
    [1]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4]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1]引自毛泽东在1938年发起创办“鲁迅艺术学院”的一篇文章《创立缘起》.
    [2]参见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3]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引自贾文昭、徐召勋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引自http://baike.baidu.com《琵琶行》.
    [5]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引自http://whsz.hcedu.cn网文,《不要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
    [2]引自http://whsz.hcedu.cn网文,《不要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
    [3]参见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音乐文化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5]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1]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7]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8]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参见http://www.1w61.com网文,《试析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
    [2]引自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参见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1]参见http://www.1w61.com网文,《试析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
    [2]参见http://www.1w61.com网文,《试析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
    [3]参见http://www.1w61.com网文,《试析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
    [4]转引自金湘著《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参见金湘著《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引自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参见http://www.1w61.com网文,《试析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
    [1]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2]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向延生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参见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2]参见汪毓和著《论音乐与音乐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4]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赵辉著《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湘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4]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5]参见文献资料进行的综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参见http://hi.baidu.com网文,《毛泽东读书笔记——<讲堂录>》.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4]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5]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6]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7]转引自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转引自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4]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参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3]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4]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5]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6]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网文,《天才总是成群结队的来》.
    [7]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网文,《天才总是成群结队的来》.
    [1]参见http://tiantanguk1983.spaces.live.com网文,《湘潭人物——黎氏八俊》.
    [2]参见http://tiantanguk1983.spaces.live.com网文,《湘潭人物——黎氏八俊》.
    [3]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http://tiantanguk1983.spaces.live.com网文,《湘潭人物——黎氏八俊》.
    [1]参见http://news.sina.com.cn网文,《我的父亲黄源澧——生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
    [2]参见http://news.sina.com.cn网文,《我的父亲黄源澧——生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
    [1]参见http://news.sina.tom.cn网文,《我的父亲黄源澧——一生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
    [2]参见汪毓和著《一位可敬的老一辈音乐家》,载《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3]引自邵奇青著《中国乐评人手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版.
    [4]参见汪毓和著《一位可敬的老一辈音乐家》,载《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5]参见汪毓和著《一位可敬的老一辈音乐家》,载《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6]参见汪毓和著《一位可敬的老一辈音乐家》,载《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1]参见李民雄著《民乐花开满园春,药好还须育花人——贺绿汀同志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载《山东歌声》,1983年第10期.
    [2]参见贺元元、贺逸秋著,《永远的怀念—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逝世周年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3]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5]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7]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1]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2]根据参考文献进行的综合.
    [1]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2]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1]参见http://2006.chinataiwan.org网文,《湖南籍明星大聚会》.
    [2]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3]引自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1]转引自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2]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3]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4]转引自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1]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2]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1]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2]参见罗复常著《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谈“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现象”》,载《艺海》,2005年05期。
    [3]引自http://www.douban.com网文,《一百年的歌声》.
    [4]引自http://www.douban.com网文,《一百年的歌声》.
    [5]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
    [6]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1]参见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版.
    [2]引自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
    [3]引自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
    [4]引自http://news.sina.com.cn网文,《中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歌舞剧中理解“博爱”》.
    [5]引自http://www.gmw.cn/content网文,黄新原著《黎锦晖的人生旋律》.
    [1]参见詹桥玲著《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
    [2]引自http://www.ilf.cn/Article网文,《时代的律动——新中国音乐艺术回眸》.
    [3]参见詹桥玲著《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
    [4]参见詹桥玲著《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
    [1]参见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3]引自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4]参见http://violin.bokee.com网文,《我国当年的小提琴家和小提琴音乐的旧事》.
    [5]湖南民间音乐主要是花古戏的主调乐器,形似二胡,琴筒是竹筒,琴声柔润、甜美、略带鼻音.
    [6]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一<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7]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一<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1]参见王安国著《在历史与现实问抉择——对中西音乐文化美学的思考》,载《黄钟》,1991年第1期.
    [2]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3]引自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4]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1]参见http://www.heat8.com网文,《记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专题《踏影寻音》系列(上.下)》.
    [2]引自http://www.hunnu.edu.cn《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
    [3]引自http://www.mtime.com网文,《20世纪中国10大戏剧大师》.
    [4]参见http://www.mtime.com网文,《20世纪中国10大戏剧大师》.
    [5]引自http://www.mtime.com网文,《20世纪中国10大戏剧大师》.
    [6]参见http://www.mtime.com网文,《20世纪中国10大戏剧大师》.
    [7]引自http://bbs.guqu.net网文,《怀念顾梅羹》.
    [8]参见http://bbs.guqu.net网文,《怀念顾梅羹》.
    [1]参见http://bbs.guqu.net网文,《怀念顾梅羹》.
    [2]参见王勇主编《人琴合一 艺海无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参见王勇主编《人琴合一 艺海无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参见http://www.douban.tom网文,《一百年的歌声》.
    [5]引自http://www.douban.com网文,《一百年的歌声》.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歌唱家李谷一》.
    [2]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歌唱家李谷一》.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歌唱家李谷一》.
    [1]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歌唱家李谷一》.
    [2]引自http://www.ming69.com网文,梅吉顺《专访民歌之母李谷一》,来源于最新新闻2006年8月8日.
    [3]引自http://www.ming69.com网文,梅吉顺《专访民歌之母李谷一》,来源于最新新闻2006年8月8日.
    [4]参见http://www.gzstv.com网文,《张也:用心去唱歌》,来源于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05年4月25日.
    [5]引自http://www.gzstv.com网文,《张也:用心去唱歌》,来源于金黔在线——责州都市报,2005年4月25日.
    [6]参见http://www.gzstv.com网文,《张也:用心去唱歌》,来源于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05年4月25日。
    [7]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简介——吴碧霞》.
    [1]参见http://blog.sina.com.cn网文,《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简介——吴碧霞》.
    [2]引自http://huibulai.cn网文,《宋祖英:最具实力的青年歌唱家》.
    [3]参见http://huibulai.cn网文,《宋祖英:最具实力的青年歌唱家》.
    [4]参见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5]参见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6]参见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音乐大师贺绿汀>》,岳麓书社,1998年版.
    [8]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音乐大师贺绿汀>》,岳麓书社,1998年版.
    [1]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音乐大师贺绿汀>》,岳麓书社,1998年版.
    [2]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4]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5]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6]参见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7]引自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引自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4]参见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5]引自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2]引自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3]参见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4]引自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1]现在的延安东路.
    [2]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参见贺元元、贺逸秋著,《永远的怀念—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逝世周年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参见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黄友葵著《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4]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5]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6]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邓映易:艺术歌曲的领路人》.
    [1]参见何纪光著《知遇之恩》,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引自贺绿汀《介绍著名民歌演唱家——响纪光先生》1983年2月12日.
    [4]转引自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5]转引自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转引自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2]转引自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转引自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4]参见王安国著《一封珍藏的书信——记谭盾与贺老的一段交往》,载《文报》1993年11月21日第7版.
    [5]参见王安国著《一封珍藏的书信——记谭盾与贺老的一段交往》,载《文报》1993年11月21日第7版.
    [6]引自贺绿汀《给湖南师大音乐系负着同志的一封信》1988年3月(参见徐美辉对梁镜如教授的访谈记录,2005年8月)。
    [7]引自贺绿汀《给湖南师大音乐系负着同志的一封信》1988年3月(参见徐美辉对梁镜如教授的访谈记录,2005年8月)。
    [8]参见http://www.wokankan.com网文,《划过乐坛的流星——记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创始人之一<夏夜>》的作者杨善乐》.
    [1]引自杨小波《杨小波歌曲集》扉页.
    [2]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代表性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4]参见参考文献进行的综合.
    [5]参见http://www.baidu.com网文,《陈思思:共度好时光》.
    [6]引自http://news.rednet.com.cn网文,《中国新民歌派玉女掌门人——陈思思》。
    [1]参见http://news.rednet.com.cn网文,《中国新民歌派玉女掌门人——陈思思》.
    [2]参见http://news.rednet.com.cn网文,《中国新民歌派玉女掌门人——陈思思》.
    [3]参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参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1940年10月.
    [3]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转引自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参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3]引自http://218.75.91.38《诗人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
    [4]参见http://218.75.91.38《诗人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
    [1]引自http://218.75.91.38《诗人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
    [2]马翁即马克思.
    [3]引自http://218.75.91.38《诗人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
    [4]参见方全林主编《田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参见方全林主编《田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参见方全林主编《田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3]参见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张卓著《现代文化语境下音乐雅俗观的嬗变——从“超级女声”说起》,Changing on Ideas of Refined and Pop Music in the Modern Cultufal Context——Starting from the Tv Programme'Super Girls'Songs',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3期.
    [1]引自洪深《南国社与田汉先生》,转引自阎哲梧编《南国的戏剧》,上海,萌芽书店1929年版第1页.
    [2]转引自http://web.peopledaily.com.cn网文,董健著《回眸田汉》。
    [3]参见http://web.peopledaily.com.cn网文,董健著《回眸田汉》.
    [4]转引自http://web.peopledaily.com.cn网文,董健著《回眸田汉》.
    [1]参见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原文Evoluti.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 says,作者为英国人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3]引自thttp://www.historychina.ne网文.
    [4]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1]参见王安国著《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载《黄钟》,1991年第2期、第3期.
    [2]参见王安国著《在历史与现实间抉择——对中西音乐文化美学的思考》,载《黄钟》,1991年第1期
    [3]参见http://218.75.91.38《诗人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
    [1]冰心《毛泽东诗词鉴赏—得》。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参见http://www.booker.com.cn网文,王素莉著《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5]引自http://www.booker.com.cn网文,王素莉著《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1]参见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参见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3]参见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参见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参见http://lixiaoning1953.blogchina.com《知识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3]参见http://lixiaoning1953.blogchina.com《知识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1]参见居其宏著《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李群著《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载《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
    [1]参见参考文献进行的综合。
    [1]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国家政府级大赛,自1984年举办以来,已成为音乐界一项重大赛事,也是声乐界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途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历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都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
    [2]参见《东方新报》2004年12月29日。
    [3]引自《东方新报》2004年12月29日.
    [4]引自《东方新报》2004年12月29日.
    [5]引自《东方新报》2004年12月29日。
    [1]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2]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引自梁启超《饮冰室·茶话》第7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2]参见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3]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参见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参见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6]参见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7]参见陈聆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学院,1981版
    [1]参见陈聆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学院,1981版.
    [2]参见陈聆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学院,1981版.
    [3]参见《百度》http://www.baidu.com网文.
    [4]参见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5]参见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6]引自《中华百科》http://www.chinabaike.com网文,《中国音乐教育》.
    [1]参见《拙风文化网》http://www.wenhuacn.com网文,乔建中著《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论纲》.
    [2]参见《拙风文化网》http://www.wenhuacn.com网文,乔建中著《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论纲》.
    [3]参见《拙风文化网》http://www.wenhuacn.com网文,乔建中著《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论纲》.
    [4]参见《拙风文化网》http://www.wenhuacn.com网文,乔建中著《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论纲》.
    [5]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2]参见《中华百科》http://www.chinabaike.com网文,《中国音乐教育》.
    [3]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1]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2]聂耳《一年来之中国音乐》,《聂耳全集》(下)第8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3]引自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5]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6]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1]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2]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3]参见戴鹏海著《贺绿汀:中国乐坛不倒的旗帜》,载《文汇报》,1999年4月29日第11版.
    [4]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5]参见http://www.yyjy.com网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电影音乐之最》.
    [1]参见赵辉著《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湘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引自http://zhidao.baidu.com《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详细的发展消亡史》.
    [3]参见赵辉著《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湘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参见赵辉著《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湘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皮道坚著《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参见皮道坚著《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参见皮道坚著《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参见皮道坚著《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2]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3]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4]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1]引自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2]参见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参见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参见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6]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7]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1]引自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2]引自http://www.teachercn.com网文,《现代中国的关汉卿——田汉之子说田汉》.
    [3]参见http://www.ht88.com网文,《激情跌宕的时代画卷——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4]引自http://www.teachercn.com网文,《现代中国的关汉卿——田汉之子说田汉》.
    [1]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2]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5]参见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1]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2]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引自《南星》第4期,1928年7月7日.
    [5]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6]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1]参见http://post.baidu.com网文,《黎锦光十年祭》.
    [2]即《古塔奇案》插曲。
    [3]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版
    [1]引自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版
    [2]安德鲁·琼斯《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第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3]安德鲁·琼斯《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第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4]安德鲁·琼斯《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第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5]参见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版
    [6]罗福惠《近代湖湘文化鸟瞰》,载《岳麓书院1010周年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白居易《与元九书》。
    [2]自居易《新乐府序》。
    [3]引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
    [4]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5]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6]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19—22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19—22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2]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18—22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18—22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4]参见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18—22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5]引自http://bbs.tiexue.net网文,《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引自http://bbs.4lzx.com网文,《毛泽东思想概论》.
    [2]引自http://bbs.4lzx.com网文,《毛泽东思想概论》.
    [3]引自http://bbs.4lzx.com网文,《毛泽东思想概论》.
    [4]参见http://www.mzdlib.com网文,金民卿著《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简析》.
    [5]引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参见http://www.folksongs.cn网文,萧梅著《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8]参见http://www.folksongs.cn网文,萧梅著《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1]参见http://www.folksongs.cn网文,萧梅著《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2]转引自http://www.folksongs.cn网文,萧梅著《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3]参见http://www.folksongs.cn网文,萧梅著《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4]转引自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转引自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转引自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简称“左联”
    [3]简称“剧联”
    [4]简称“文总”
    [5]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6]又名“中苏音乐学会”
    [7]田汉的妻子.
    [8]在长沙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1]又称“业余歌咏团”
    [2]又名“歌曲作者协会”
    [3]即孙师毅
    [4]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6]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参见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李白《将进酒.》
    [5]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1]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3]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4]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6]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廷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7]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8]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参见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耿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参见中央电视台关于谭盾的访谈.
    [3]引自http://ent.sina.com.cn网文,《张艺谋谭盾虚拟对话——<秦始皇>尝试三大颠覆》.
    [4]引自http://ent.sina.com.cn网文,《张艺谋谭盾虚拟对话——<秦始皇>尝试三大颠覆》.
    [5]引自http://ent.sina.com.cn网文,《张艺谋谭盾虚拟对话——<秦始皇>尝试三大颠覆》.
    [6]引自http://ent.sina.com.cn网文,《张艺谋谭盾虚拟对话——<秦始皇>尝试三大颠覆》.
    [1]引自http://ent.sina.com.cn/h网文,《张艺谋谭盾虚拟对话——<秦始皇>尝试三大颠覆》.
    [2]参见蔡栋著《“湘西音乐在写我”——记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获得者杨天解》,载《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1月10日.
    [3]参见蔡栋著《“湘西音乐在写我”——记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获得者杨天解》,载《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1月10日。
    [4]参见蔡栋著《“湘西音乐在写我”——记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获得者杨天解》,载《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1月10日。
    [5]《策林》六十九
    [6]《与元九书》
    [1]引自http://bbs.4lzx.tom网文,《毛泽东思想概论》.
    [2]引自http://bbs.4lzx.com网文,《毛泽东思想概论》.
    [3]参见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4]参见以上音乐家介绍进行的综合。
    [1]参见http://baike.baidu.com网文,《民族乐派》.
    [2]参见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4]参见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1]参见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2]转引自李民雄著《民乐花开满园春,药好还须育花人——贺绿汀同志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载《山东歌声》,1983年第10期.
    [3]转引自李民雄著《民乐花开满园春,药好还须育花人——贺绿汀同志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载《山东歌声》,1983年第10期.
    [4]参见桑桐著《关于贺绿汀同志音乐教育思想的几件事》,载《乐坛》,1983年第7期.
    [1]参见邓尔敬著《俯首甘为儒子牛——贺绿汀同志与上海音乐学院》,载《乐坛》,1983年第7期.
    [2]参见欧阳振砥著《浩浩长歌出洞庭——忆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3]参见欧阳振砥著《浩浩长歌出洞庭——忆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4]参见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参见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2]参见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3]参见http://baike.baidu.com网文。
    [1]参见http://baike.baidu.com网文。
    [2]参见代表人物介绍进行的综合.
    [3]参见唐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解读宋祖英歌里歌外》,载《环球时报》2006年11月02日.
    [4]引自唐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解读宋祖英歌里歌外》,载《环球时报》2006年11月02日。
    [5]《环球时报》2006年10月16日第12版.
    [1]《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0月20日第13版.
    [1]参见《百度》http://www.qq.com关于“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活动网文,进行的综合统计。
    [1]《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2]司马迁《史记·乐书》
    [3]阮籍《乐论》
    [4]刘勰《文心雕龙》
    [5]《汉书·地理志》
    [6]《国语·楚语下》
    [7]《老子》
    [8]《庄子·刻意》
    [9]《庄子·知北游》
    [10]《庄子·齐物论》
    [11]《广阳杂记》,刘献廷
    [12]《诗经》,武振玉注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13]《春秋左传注》(全4册)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0年重印本
    [14]《国语》,韦昭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周礼》,陈戌国点校,岳鹿书社,1989年版
    [16]《韩非子集解》,王先慎撰,[清]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
    [17]《墨子》,毕沅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荀子》,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19]《尚书》,周秉均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版
    [20]《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孟子译注》(上、下),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22]《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岳麓书社,1989年版
    [23]管仲:《管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商鞅:《商君书》,中华书局,1974年注释本
    [2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三国·魏]王肃编著:《孔子家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7][南朝·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28][晋]葛洪:《抱朴子》,中华书局,1980年版
    [29][清]孙希旦著:《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30][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1][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33][晋]陈寿撰,《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岳麓书社,1990年版
    [34][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5][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36][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汤化龙《新编唱歌集》,1906年
    [2]黎锦晖著《麻雀与小孩》,中华书局,1928年版
    [3]黎锦晖著《麻雀与小孩·卷头语》,第十四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月出版
    [4]黎锦晖著《七姐妹游花园·旨趣》,第九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月出版
    [5]黎锦晖《小小画家》,中华书局,1931年版
    [6]吕骥编《新音乐运动论文集》,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7]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8]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9]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10]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编《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查》,内部资料,1963年版
    [11]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74年版
    [12]张世彬著《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
    [13]宋大能著《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
    [14]贾古著《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1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戏曲研究》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贾文昭、徐召勋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7]贺绿汀著《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8]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版
    [19]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20]陈聆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学院,1981版
    [21]铁军著《调式研究与旋律写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2]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戏曲研究》第五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24]文彦、范慧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1983年版
    [25]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26]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27]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化史料丛刊》(1-8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984年版
    [28]贵州省档案馆与湖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合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内部印行,1984年版
    [29]中国音乐研究所等合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辑(内部参考资料105号),油印本
    [30]斯托洛维奇著《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1]卢文勤著《京剧声乐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32]王人美著《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3]聂耳全集编委会《聂耳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34]张肖虎著《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5]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36]《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37]邓牛顿著《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8]贺绿汀著《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39]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音乐社会学·音乐词典词条汇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0]朱秋华、高蓉编著《现代音乐概论及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欧阳予倩著《欧阳予倩全集》(6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2]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4]居其宏著《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45]朱世瑞著《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6]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志—文化事业》,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47]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48]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9]冯光钰、薛良主编《中外歌唱家词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0]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1]《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校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2]向延生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3]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黎锦晖》刊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会《湘潭文史》,第十一辑,1994年版
    [54]樊祖荫著《中国多声名部民歌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55]未央、谭谈主编《湖南当代作家小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6]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合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57]易扬、张九主编《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论文选集》,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内部刊行,1995年版
    [58]姜瑞芝著《论贺绿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59]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60]张前、王次熠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61]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史志办、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编《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62]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南省曲艺集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湖南省戏剧研究所编《湖南省戏剧集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64]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5]蔡靖泉著《楚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6]赵辉著《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湘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7]皮道坚著《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8]汪毓和著《论音乐与音乐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9]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70]贺绿汀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贺绿汀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2]王誉声著《音乐源流学论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3]巫瑞书著《南方民俗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7年版
    [74]朱践耳、戴鹏海、常受宗等《贺绿汀全集第四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5]朱践耳、戴鹏海、常受宗等《贺绿汀全集第五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6]朱践耳、戴鹏海、常受宗等《贺绿汀全集第六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7]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8]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湖南省艺术办公室主编,尹伯康编撰《湖南戏剧史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9]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80]储声虹著《中国民间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81]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2]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83]唐朴林著《神奇的音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84]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音乐大师贺绿汀>》,岳麓书社,1998年版
    [85]栾桂娟著《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86]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神州一代戏剧魂——忆田汉》,岳麓书社,1998年版
    [87]刘鸣泰主编《田汉与湖南戏剧》,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8]乔建中主编《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89]张前著《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90]焦润明著《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方全林主编《田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2]伍雍谊著《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3]郭声建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4]吴天球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95]黄俊兰著《郭兰英的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96]尹晓星著《心灵歌唱》,华龄出版社,2000年版
    [97]姚思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贺元元、贺逸秋著,《永远的怀念—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逝世周年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99]孙继南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史纪年》,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100]白诚仁著《百家文库·白诚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1]杜亚雄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李应华著《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03]朱汉民主编《传统文化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4]余笃刚著《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5]靳卯君著《情系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06]《文艺湘军百家文库·音乐方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7]《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文学方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8]《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文艺评论方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9]郭兆胜著《音乐艺术散论》,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
    [110]田可文编著《中西方音乐通史提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1]史中兴著《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12]刘大巍著《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113]金明春主编《获奖声乐论文选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版
    [114]孙从音著《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15]朱鸿召著《延安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6]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湖南人在海外>》上、下卷,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版
    [117]叶雪芬、舒其惠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8]周秋光主编《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钱仁康著《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120]徐竞存著《戏剧声乐教学与研究》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21]明言著《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2]唐淑、何晓夏主编《学前教育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3]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4]许讲真著《歌唱艺术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5]乔楚中著《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6]杜亚雄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7]张铜柱著《通俗歌曲理论与应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齐易、单建新著《民族音乐概论》,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129]冯光钰著《中国少数发展民族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30]吴祖强著《音乐家的摇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31]李晋瑷著《沈湘纪念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32]王勇主编《人琴合一 艺海无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前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34]鲁歌著《毛泽东诗词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35]王安国著《音乐新课程安全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6]贺逸秋、贺元元编著,《我的父亲贺绿汀》,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137]金湘著《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38]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湘湘文化大观》岳麓书社,2003年版
    [139]刘再生著《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刘再生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40]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41]曾遂今著《中国大众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42]李日星著《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143]孙慎、黎英海、向延生编《田汉词作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44]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版
    [145]周畅著《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46]黄友葵著《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147]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东出版社,2003年版
    [148]参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中国古代诗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49]梁镜如著《声乐教学名师指点》,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画院共同编辑,紫光阁画院国礼中心策划设计的《毛泽东诗词传世墨宝》,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版
    [151]刘勇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8月版
    [152]吕骥著《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3]陈绍伟著《毛泽东诗词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54]郭建民、赵世兰、赵燕著《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版
    [155]张静蔚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56]陈聆群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7]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58]李诗原著《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9]董健著《戏剧与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0]王培元著《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1]王安国主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162]王安国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163]伍雍谊编著《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64]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65]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王安国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66]田耀农著《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167]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68]章锐夫主编《湖南人在祖国各地与海外<湖南人在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1]奋翎生《军国民篇》,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3日.
    [2]匪右《中国音乐改良说》,载《浙江湖》1903年6月第6期.
    [3]冰著《明月歌舞观后杂记》,1930年5月17日《大公报》第十版.
    [4]秋尘著《介明月鼓舞团》,1930年5月20日《北洋画报》.
    [5]《记王人艺》1930年11月13日《北洋画报》影印件.
    [6]程懋筠《黎锦晖一流剧曲何以必须取缔》,载《音乐教育》,1934年第1期
    [7]刘雪庵《怎样才能彻底取缔黎锦晖一流的剧曲》,载《音乐杂志》,1934年第3期
    [8]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载《光明》1卷5期,1936年7月
    [9]李仲融《怀张曙先生》,载《救亡日报》,1939年12月24日
    [10]奈尔《“吃”在延安》,载《解放日报》,1942年3月1日
    [11]童永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夏夜>》,载《人民音乐》1956年第8期
    [12]沈愫之著《一个湖南女音乐家的自述》1976年10月 《湖南文献》总第16期
    [13]周扬著《与赵浩生谈历史功过》,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14]靳卯君著《民族音乐教育应该怎么办?——也谈贺绿汀同志的<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11期
    [15]张庚著《洋为中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学习笔记》,载《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
    [16]常受宗著《我对贺绿汀有关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载《人民音乐》,1980年第1期
    [17]陈浩《民曲传寰宇,丹心启后昆——访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载《人民教育》,1981年第4期
    [18]李群著《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载《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
    [19]彦克、王影著《贺绿汀同志在延安‘联政宣传队'》,载《乐坛》,1981年第8期
    [20]黎蔷著《他眷恋着天山——访贺绿汀》,载《新疆艺术》,1982年第4期
    [21]曾遂今著《试论民间歌曲的走向》,载《乐苑》,1982年第2期
    [22]常受宗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4期
    [23]叶永烈著《不屈的音符——贺绿汀在“文革”中》,载《文汇月刊》,1983年第8期
    [24]王纯炎著《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载《苗蛉歌声》,1983年第9期
    [25]李民雄著《民乐花开满园春,药好还须育花人——贺绿汀同志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载《山东歌声》,1983年第10期
    [26]孙继南著《闪耀的烛光——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载《山东歌声》,1983年第10期
    [27]李长华著《和贺老在一起》,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4版
    [28]陈贻鑫、杜鸣心、熊克炎著《贺绿汀老师在育才学校音乐组》,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4期
    [29]梁茂春著《读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版
    [30]彦克著《记贺绿汀同志》,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4期
    [31]丁鸣著《向贺绿汀同志学习》,1983年第10期
    [32]张信华著《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ABC——访音乐家贺绿汀同志》,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7期
    [33]汪毓和、梁茂春、徐土家著《贺绿汀同志创作生活五十年》,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34]郭伟成著《音乐应该鼓舞人们的斗志——访老音乐家贺绿汀》,载《人民日报》,1983年11月5日第8版
    [35]邓尔敬著《俯首甘为儒子牛——贺绿汀同志与上海音乐学院》,载《乐坛》,1983年第7期
    [36]管荫深著《一段难忘的往事——回忆在新四军二师淮南地区和贺绿汀同志在一起的日子》,载《乐坛》,1983年第7期
    [37]桑桐著《关于贺绿汀同志音乐教育思想的几件事》,载《乐坛》,1983年第7期
    [38]陈明著《贺教授在新四军鲁工团》,乐坛,1983年第7期
    [39]董洪德著《我所接触的贺绿汀院长二、三事》,载《乐坛》,1983年第7期
    [40]陈福美、吴国均著《红花盛开时不忘栽花人》,载《乐坛》,1983年第7期
    [41]朱予著《珍贵的回忆》,载《乐坛》,1983年第7期
    [42]朱立奇《从黎锦晖说到湖南歌剧》,载《湘潭文史》,1994年第11辑
    [43]徐小平《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44]汪毓和著《一位可敬的老一辈音乐家》,载《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45]贺绿汀著《介绍著名民歌演唱家——何纪光先生》,1983年2月12日
    [46]荣茁著《雄风尤在,舐犊情深——记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载《中国教育报》,1985年10月5日
    [47]阳翰笙著《田汉所走过的道路》,原载文史资料出版社《田汉》,1985年版
    [48]孙学武著《科技时代工业社会呈现出的音乐文化现象》,载《乐府新声》,1986年第3期
    [49]曾遂今著《音乐流行考析》,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2期
    [50]王安国著《歌是剧的升华——歌剧《深宫欲海》观后》,载《光明日报》,1987年10月2日第3版
    [51]戴鹏海著《“世界名人录”上的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成就》,载《上海艺术家》,1987年第1期
    [52]费智平著《让音乐滋润孩子的心田——贺绿汀谈中小音乐教育》,载《解放日报》,1987年5月27日第2版
    [53]彦克著《牧童短笛》——钢琴艺术的奇葩,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4]曾遂今著《港台流行歌曲冲击后的回顾》,载《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2期
    [55]霍维著《歌颂人民的斗争和胜利——略论吕骥作品的艺术特色》,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2期
    [56]杨晓勋著《中国流行音乐传播预测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4期
    [57]王安国著《听歌、寻歌、写歌》,载《乡村音乐》,1990年第1期
    [58]杨霜泉、粟凯、陆华伯著《贺绿汀老师1932—1933年在武昌艺专任教时的情况》,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59]伍雍谊著《本世纪前半叶我国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3期
    [60]王安国著《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载《黄钟》,1991年第2期、第3期
    [61]王安国著《在历史与现实间抉择——对中西音乐文化美学的思考》,载《黄钟》,1991年第1期
    [62]俞玉姿著《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载《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63]汪毓和《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历史意义》的研究文章发表在《人民音乐》1991年第12期
    [64]徐云著《绿水青山知有君——记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载《文汇报》,1993年7月18日
    [65]丁山著《大革命时期的音乐家》,载《新文化史科》,1993年第4期
    [66]朱萍著《最早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载《新文化史科》,1993年第4期
    [67]严声著《传世之作与救命之曲——<游击队歌>》,载《新文化史科》,1993年第4期
    [68]韩映红著《音乐市场面面观》,载《音乐周报》,1993年9月10日
    [69]杭天勇著《大陆歌坛的签约现象》,载《光明日报》,1993年9月25日
    [70]王双有著《一份中学生乐观现状的调查》,载《音乐周报》,1993年11月19日
    [71]梁茂春著《访美随呈:全面走向世界的中国音乐(1-10)》,载《音乐周报》,1993年12月
    [72]阿敏古著《跟着明星走:从明星崇拜看大陆流行文化的影响》,载台湾《中时晚报》,1993年10月23日
    [73]李皖著《MTV—非听觉艺术》,载《人民音乐》,1993年第12期
    [74]王安国著《在东西方的连接点上——为谭盾交响音乐会在沪首演而写》,载《音乐爱好者》,1993年第6期
    [75]王安国著《一封珍藏的书信——记谭盾与贺老的一段交往》,载《文报》1993年11月21日第7版
    [76]李西安著《文化转型与国乐的张力场结构》,载《中国音乐学》季刊,1994年第4期
    [77]王安国著《从<乐队剧场Ⅱ: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2期
    [78]汪毓和著《为了人民音乐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吕骥及其音乐》,载《人民音乐》,1994年第11—12期
    [79]倪瑞霖著《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贺绿汀的生平和创作》,载《音乐研究》,1994年第4期
    [80]许志强著《成之凡女士——法国道教创始人》载《华侨时报》1994年9月22日
    [81]汪毓和著《无私无畏,忠贞不渝——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2期
    [82]戴鹏海著《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贺绿汀》,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83]向延生、朱萍著《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创作与排练》,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8、9期
    [84]王安国著《世纪的回眸——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当今中国音乐的表达方式》,载《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
    [85]罗复常著《大山的回声——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载《三湘采访》,1996年第1期
    [86]周小燕著《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载《音乐艺术》,1997年第2期
    [87]曹光平著《从二十世纪世界音乐的变革,看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与音乐传播》,载《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
    [88]罗复常著《从张也想到杨福生——对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一种思考》,载《艺海》,1998年第3期
    [89]王安国著《在音乐教化和艺术审美的广阔空间——中国(大陆)当代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态势及复合文化品位》,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10期
    [90]王安国著《中西并存,互用互补——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
    [91]汪一新著《生命就是澎湃的歌——记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载《新民晚报》,1999年5月1日第8版
    [92]戴鹏海著《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载《人民音乐》,1999年第6期
    [93]戴鹏海著《贺绿汀:中国乐坛不倒的旗帜》,载《文汇报》,1999年4月29日第11版
    [94]明言著《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95]彭诚《寻觅音乐之根谱就时代强音——记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二、三事》,载《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96]白诚仁著《毕生致力于弘扬湘楚音乐文化》,载《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6期
    [97]玲子、王治国著《用考级推动音乐普及——访著名音乐家黎晓阳》,载《湘江歌声》,2000年第5期
    [98]魏景舒著《山里的哩哩——著名作曲家杨干之的大山情结》,载《湘江歌声》,2001年第6期
    [99]魏景舒著《勇做新时代的歌手——记三次蝉联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我省著名作曲家鲁颂》,载《三湘乐坛报》,2001年12月31日
    [100]何纪光著《民族声乐教学的宝责财富》2001年10月15日
    [101]霍红梅著《贺绿汀与游击队歌》,载《山西档案》,2002年第1期
    [102]许讲真著《民族声乐五十年的辉煌历程》,载《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
    [103]尹晓星著《美在超越》,载《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1期
    [104]魏景舒著《永远记住他的歌声——深切怀念何纪光》,载《三湘乐坛报》,2002年9月23日
    [105]付辽源著《怀念何纪光老师》,载《三湘乐坛报》,2002年9月23日
    [106]霍红梅著《贺绿汀与游击队歌》,载《山西档案》,2002年第1期
    [107]尹晓星著《美在超越——浅评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108]欧阳振砥著《浩浩长歌出洞庭——忆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09]何纪光著《湖南高腔山歌及其发展》,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10]何纪光著《知遇之恩》,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11]何纪光著《旧话重提》,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12]孙扶民著《独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13]黄白著《何纪光先生采访录》,2003年8月12日
    [114]黄白著《忆天才的歌唱家何纪光》,2003年8月12日
    [115]欧阳振砥著《山风水韵化高腔——记歌唱家何纪光》,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4》,
    [116]何骁著《我的父亲》,刊陈祝安主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湖南省歌舞剧院内部印行,2003年
    [117]王大燕著《论白诚仁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118]周跃峰著《湖南民歌特色的合唱代表作品》,载《黄钟》,2003年总第68期
    [119]周跃峰著《浅析白诚仁合唱组曲三湘四季》,载《湘江歌声》,2003年第6期
    [120]严农著《硬骨头音乐家贺绿汀(上)》,载《文史春秋》,2003年第期
    [121]严农著《硬骨头音乐家贺绿汀(下)》,载《文史春秋》,2003年第2期
    [122]孙文辉著《刘振球——为歌剧而生》载《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123]甄俊著《吴碧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载《金陵晚报》2003年12月1 7日
    [124]蔡栋著《“湘西音乐在写我”——记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获得者杨天解》,载《湖南日报》双休周刊,2003年1月10日
    [125]邓娟、桑琴著《没有党的号召哪有今天的<浏阳河>——徐叔华讲天籁背后的故事》,载《长沙晚报》,2004年7月1日
    [126]林俊著《长沙歌厅的调查与思考》,载《长沙晚报》,2005年10月10日
    [127]刘红庆著《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4日.
    [128]高音著《军中男儿笔底飞歌——记湘伢子青年作曲家邓东源》,载《三湘都市报》,2004年5月11日
    [129]黄志平、何光红著《王佑贵嘉禾放歌》,载《湖南日报》,2005年12月23日
    [130]鲁颂著《倾心追求的爱——<邓玉华获奖歌曲选>序》,载《三湘乐坛报》,2006年4月30日
    [131]宋歌著《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学院幼年班的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32]唐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解读宋祖英歌里歌外》,载《环球时报》2006年11月02日
    [1]《乾州厅志·艺文志》
    [2]《永缓厅志·风俗志》
    [3]《精阳直隶州志》
    [4]《善化县志》
    [5]《凤凰厅志》
    [6]《浏阳县志》
    [7]《辰州府志》
    [8]《辰溪县志》
    [9]康熙《长沙府志》(苏佳嗣修、谭绍琬纂,康熙廿五年刻本)
    [10]韩隆《长沙府志》(吕肃高修、张雄图纂,韩隆十二年刊本)
    [11]嘉庆《长沙县志》(易文基等纂、赵文在等修,嘉庆十五年刊,二十二年增补本)
    [12]嘉庆《善化县志》(王勋纂、王馀英修,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13]嘉庆《新田县志》(乐明绍纂、黄应培等修,嘉庆十七年刻)
    [14]嘉庆《石门县志》(苏益馨修、杨峄纂,嘉庆廿三年刊本)
    [15]道光《宝庆府志》(黄宅中等修、邓显鹤等纂,道光二十九年修)
    [16]道光《永州府志》(隆庆修、宗绩辰纂,道光八年刊本)
    [17]道光《衡山县志》(张富业修、林拱榆纂,道光三年刊本)
    [18]道光《晃州厅志》(张映蛟等修、俞克振等纂,道光五年修,1936年铅印本)
    [19]同治《长沙县志》(刘采邦等修、张延坷等纂,同治十年刻本)
    [20]同治《茶陵州志》(梁葆颐等修、谭钟麟等纂,同治十年刻本)
    [21]同治《清泉县志》(王运等修、张修府等纂,同治八年刊本)
    [22]同治《衡阳县志》(彭玉麟、殷家 纂修,同治十一年刊本)
    [23]同治《沅陵县志》(守忠修、许光曙纂,同治十一年刊本)
    [24]同治《武陵县志》(孙翘泽修、陈启迈纂,同治二年刊本)
    [25]同治《益阳县志》(姚念杨修,赵裴哲纂,同治十年刊本)
    [26]同治《酃县志》(杨岳方纂、唐荣邦修,同治十二年刊本)
    [27]同治《桃源县志》(罗行楷修、郭世钦等纂,同治八年刊本)
    [28]同治《醴陵县志》(徐淦修、江普光纂,同治九年刊本)
    [29]同治《桑植县志》(周来贺纂修,同治十一年刊本)
    [30]同治《龙山县志》(符为霖修、刘沛纂,同治九年修)
    [31]同治《江华县志》(刘华邦纂修,同治九年刊本)
    [32]同治《祁阳县志》(陈玉祥等修、刘希关等纂,同治九年刊本)
    [33]同治《湘乡县志》(齐德五修、黄楷盛纂,同治十三年本)
    [34]同治《安福县志》(姜大定修、尹袭澍纂,同治七年本)
    [35]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张序枝、万修康纂修,同治八年本)
    [36]同治《续修慈利县志》(嵇有庆修、魏湘纂,同治八年刊本)
    [37]同治《石门县志》(林荷元修,申正纂,同治七年刊本)
    [38]同治《桂东县志》(刘华邦、郭歧勋纂修,同治五年修)
    [39]同治《新化县志》(关培均等修、刘洪泽等纂,同治十一年刊本)
    [40]同治《城步县志》(盛益源等修、戴联璧等纂,同治七年修)
    [41]光绪《兴宁县志》(刘锡九修、黄榜元纂,光绪元年刊本)
    [42]光绪《湘潭县志》(陈嘉榆修、王 运等纂,光绪十五年刊本)
    [43]光绪《武冈州志》(潘清修、邓绎纂)
    [44]光绪《邵阳县志》(黄文琛纂修,光绪二年刊本)
    [45]光绪《邵阳乡土志》(上官廉等修、姚炳硅纂,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46]光绪《华容县志》(孙炳煜等修、张钊纂,光绪八年修,1930年重印)
    [47]光绪《古丈坪厅志》(董鸿勋修,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48]光绪《道州志》(盛赓等修、李镜蓉纂,光绪四年刊本)
    [49]光绪《耒阳县志》(于学琴等修、宋世煦等纂,光绪十年刊本)
    [50]光绪《零陵县志》(嵇有庆等纂,光绪二年修)
    [51]光绪《东安县志》(黄心菊等修,光绪二年刊本)
    [52]光绪《会同县志》(孙炳煜纂修,光绪二年刊本)
    [53]光绪《桃源县志》(余良栋修、刘凤苞纂,光绪十八年刊本)
    [54]光绪《永顺县志》(胡履新等修、鲁隆盎等纂,1930年铜印本)
    [55]民国《醴陵县志》(刘谦纂,1948年刊)
    [56]民国《嘉禾县图志》(雷飞鹏等纂,1938年刊本)
    [57]民国《汝城县志》(陈志闻修、范大桂纂,1933年刊本)
    [58]民国《蓝山县图志》(雷飞鹏等纂,1933年刊本)
    [59]民国《澧县志》(张之觉修、孟庆喧纂,1939年刊本)
    [60]民国《慈利县志》(田兴奎修、吴恭亨纂,1933年铅印本)
    [61]民国《宁乡县志》(周震麟修、刘宗向纂,1941年活字本)
    [62]民国《淑浦县志》(吴剑佩主修、舒立淇总纂,1921年刊)
    [63]民国《永定乡土志》(王人修、侯昌铭纂,1930年铅印本)
    [64]民国《醴陵乡土志》(傅熊湘辑,1926年铅印本)
    [65]民国《安乡县志(初稿)》(王熛编纂,1926年手抄本)
    [66]任凯南撰:《湖南省志稿》,1941年稿本,湖南图书馆藏
    [67]段毓云辑:《南县志备忘录》,民国廿六年刊,湖南日报社1984年复印本
    [68]段毓云辑:《南县乡土志》,民国十九年刊,湖南日报社1984年复印本
    [1]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档案 1956年——2006年
    [2]湖南省歌舞剧院艺术档案 1956年——2006年
    [3]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档案 1980年——2006年
    [4]湖南省《文化志》1983—1991年版
    [5]《湖南省曲艺音乐集成》,地方卷油印本,1981年版
    [6]《湖南省舞蹈音乐集成》,地方卷油印本,1981年版
    [7]《湖南省戏剧音乐集成》,地方卷油印本,1981年版
    [8]《湖南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地方卷油印本,1981年版
    [9]《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地方卷油印本,1981年版
    [10]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长沙卷油印本1989年
    [11]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湘潭卷油印本1989年
    [12]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株洲卷油印本1989年
    [13]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湘西卷油印本1989年
    [14]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怀化卷油印本1989年
    [15]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常德卷油印本1989年
    [16]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岳阳卷油印本1989年
    [17]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益阳卷油印本1989年
    [18]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档案
    [19]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术档案
    [11]《申报》上海,1925—1937年
    [2]《湖南公报》长沙,1914—1915年
    [3]《大公报》长沙,1915—1964年
    [4]《北洋画报》天津,1930—1931年
    [5]《大公报》,天津,1930—1931年
    [6]《武汉日报》武汉,1931—1932年
    [7]《时报》上海,1931—1932年
    [8]《抗战日报》长沙,1937—1938年
    [9]《湖南省政府公报》长沙,1937—1938年
    [10]《大公报》汉口,1937一1938年
    [11]《大公报》湖南,1937—1938年3月
    [12]《中苏》半月刊,长沙,1937—1938年
    [13]《小朋友》上海,1922—1932年
    [14]《观察日报》长沙,1938年
    [15]《力报》长沙,1937—1938年
    [16]《新华日报》长沙,1937—1938年
    [17]《抗战画报》长沙,1938年
    [18]《全民日报》长沙,1937—1938年
    [19]《新湖南》旬刊,长沙,1937—1938年
    [20]《湖南日报》长沙
    [21]《长沙晚报》长沙
    [22]《三湘都市报》长沙
    [23]《北京日报》北京
    [24]《人民日报》北京
    [25]《光明日报》北京
    [26]《三湘乐坛报》湖南省音乐家协会
    [27]《理论与创作》湖南省音乐家协会
    [28]《湘江歌声》湖南省音乐家协会
    [29]《音乐周报》北京,1992—2005年
    [30]《中国文化报》北京,1995—2005年
    [31]《艺海》长沙,1998—2005年
    [32]《黄钟》武汉,1995—2005年
    [33]《中国音乐》北京,1995—2005年
    [34]《音乐研究》北京,1998—2005年
    [1]徐美辉《梁镜如教授访谈》记录2005年3月—7月
    [2]徐美辉《作曲家鲁颂访谈》记录2005年8月
    [3]徐美辉《音协主席黎晓阳访谈》记录2004年5月—7月
    [4]徐美辉《声乐教育家宋慧龄访谈》记录2005年8月
    [1]http://www.66163.com
    [2]http://news.sina.com.cn
    [3]http://www.laomu.cn
    [4]http://www.csonline.com.cn
    [5]http://www.baidu.com
    [6]http://www.wcxx.cn
    [7]http://zhidao.baidu.corn
    [8]http://biog.sina.com.cn
    [9]http://book.sina.com.cn
    [10]http://www.people.com.cn
    [11]http://www.laomu.cn
    [12]http://book.sina.com.cn
    [13]http://www.66163.com
    [14]http://www.people.com.cn
    [15]http://www.coddc.com
    [16]http://zhbawa.susm.ne
    [17]http://post.baidu.com
    [18]http://www.china.org.cn
    [19]http://www.wokankan.com
    [20]http://bjyouth.ynet.com
    [21]http://www.chinajunzheng.com
    [22]http://liaozhishi.spaces.live.com
    [23]http://www.mzdlib.com
    [24]http://ent.sina.com.cn
    [25]http://www.library.hn.cn
    [26]http://www.sznews.com
    [27]http://news.huain.com
    [28]http://yule.sohu.com
    [29]http://yyxx.whcm.com.cn
    [30]http://www.bjwh.gov.cn
    [31]http://www.douban.com
    [32]http://www.jsu.edu.cn
    [33]http://www.chinabaike.com
    [34]http://www.wenhuacn.com
    [35]http://www.yyjy.com
    [36]http://www.ht88.com
    [37]http://www.teachercn.com
    [38]http://bbs.tiexue.net
    [39]http://www.folksongs.cn
    [40]http://bbs.41zx.com
    [1]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se)《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Andrew F·Jonse《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
    [2]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连理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3]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4]保朗多美尔著,刘可希译《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5]施图肯什密特者《二十世纪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6]卡尔·聂夫著,张洪岛译《西洋音乐史》,音乐出版社,1952年
    [7]阿伊康津斯基、张洪岛等译《西洋音乐通史》,音乐出版社,1959年
    [8]尤凯尔第什著、张洪模译《俄罗斯音乐史》,音乐出版社,1962年
    [9]哈利·哥德施米特著,冯天慈、谭冰若、汪毓和整理《德国音乐》,音乐出版社,1959年
    [10]JosephMachlis 《Introdnction to Contemporary Music》W.W.Nerton & Company.New York 1961
    [11]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u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cmillan,出版公司,1980
    [12]Paul Menry lany,《Music in Western Canalization》,New York,1941
    [13]Pianos and Politics in chian,Middle-class Ambitions and the struggle over Western Music《钢琴与政治在中国,在西方音乐上中产阶级的追求与困惑》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9.(牛津大学出版社)
    [14]杰罗姆·汉涅斯著《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5]P·M·马腊费奥迪[意]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16]唐、杰、格劳特,克·帕利斯卡著,汪启璋、吴佩华成、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7]安德鲁·琼斯《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系2001年出版的《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一书的修订中文本),宋伟航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发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