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嫁接”出来的、定位于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的新兴报种——都市报在中国报坛上异军突起,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都市报效应带动下,许多新创办的早报、晨报、时报、快报、生活报,一些老报纸如部分商报、青年报和大量的晚报等,通过改革、改版也纷纷走上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道路;少数机关报亦与都市报“对接”而带上了浓厚的都市报色彩。故广义上的都市报实际上应涵盖上述各类报纸,而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读者最多、效益最好、影响最大、最有活力的报种亦非都市报莫属。
     令人瞩目的“都市报现象”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理论界一大热门话题,学者们带着惊喜的心情、欣赏的眼光和高度的热情,对都市报现象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论者或对都市报的崛起进行现象性描述和考察,或剖析都市报的报纸定位、新闻理念和新闻策划艺术,或阐述、总结都市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贡献,或探讨都市报同晚报、机关报等报种之间的渊源关系和矛盾冲突,或对都市报的竞争形势和竞争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有学者对都市报的特质与特征、内涵与外延、都市报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走向等话题进行把握和考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精彩之笔,为业界实践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支持,也为对都市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但就笔者所见,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局限在比狭窄的视野里,主要是对都市报现象本身以及都市报新闻竞争问题等进行比较微观、具体的探讨,且多停留于经验总结、技术分析和竞争对策等操作性层面,未能从更为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更加深入的学理性层面上对都市报横空出世笑傲江湖的内外部原因加以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和透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Since the mid 90s in the 20th century, an implanted newspaper—metropolitan newspaper (MN for short) — has grown rapidly in Chinese newspaper market. With its locat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citizens' daily lives, MNs have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Under the effect of MNs, many newly-founded newspapers and some traditionally established ones copied the way of MNs. In broad terms, all these newspapers must be included into the category of MN. In current newspaper market, MNs have been gaining the most readers and the greatest profit with the most influence and dynamics.The "MN Phenomena", as a hot topic,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these years. Some describe the success of MNs, some analyze their market locations, news ideas and news planning tactics, some explore their innovative practices and theoretic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ce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ome study the linkage and conflict between MNs and traditional evening newspapers, some discuss the competition strategies of MNs, others explore the features,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Ns. Undoubtedly, these researches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MN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ields of vision of these studies are very narrow. They study MNs in a microscopic and concrete sense with their highlights on the experience summaries and operation analyses. They can not touc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asons of MNs' success from soci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he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lore MNs' strategies of news communication which conform to principl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four markets of MNs, with the former aspect as the internal reason and the latter one as the external reas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art one is named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MNs' success", which mainly analyzes MNs' new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Part two is named "Exploration of the external reasons of MNs' success", which explores the four markets—readership market, advertisement market, news resources market and investment market. These four markets are necessary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makes som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underlying basis for the success of MNs.With the direc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dissertation adopts text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as its major methods. Many typical cases about newspaper competition and news coverage which are selected from Chengdu, Guangzhou and Beijing are deep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some theoretic fields of vision. The dissertation uses Hans Robert Jauss and Wolfgang Iser's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Jurgen Habermas' publicsphere theory as its primary framework of analysis and, therefore, discovers the tru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MNs.Part on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MNs' succes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ts hint to Newspaper"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aesthetic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so principl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can be applied to all texts including newspaper and can direct the newspaper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e hints from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the journalists are: 1. the life of newspaper lies in reception and readers are the focus of news communication, so all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must center on the readers; 2. readers are the target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can not be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3. Readers always selectively receive messages from their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so newspaper must respect and face squarely reader's choice. 4. Journalists must keep readers in mind and invite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very part of news-making; 5. Readers'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are changing, so the newspapers must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imes and adjust their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readers' horizons. Chapter two "MN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conformity with principl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mainly discusses all kind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MNs. MNs put readership as the sole focus in their whole process of news-making which includes interview, edition, publishing, sale and subscription. MNs serve readers whole-heartedly, respect the primary position of readers and accept their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se are the true reasons of MNs' success. Chapter three "Updating Innov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Ns" mainly discusses their continuous innovations which provide content beyond the readers' expectation and improve readers'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Through these discussions,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some trends of MNs' development as followed: 1. the forms of media have turned from civic newspaper to mainstream newspaper and integrated media; 2. the space strategies have turned from metropolitan newspaper to City-chain newspaper; 3. the media functions have turned from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publicsphere; 4. the presentations of news have turned from one-dimensional reporting style to multi-dimensional one.Part two consists of two chapters which discuss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four marke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xternal reasons of MNs' success. Chapter four "Urbanization and its 100-year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Chapter five "Urba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four markets" discusses the four markets of MNs under the macro-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nd maketization— civic society provides a great readership market,
    prosperity of urban economy provides plentiful advertising market, diversity of urban lives provide a rich market of news resources, loos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emergence of media industry provide an investment market. With these four markets, the conditions that are mentioned in western journalism theories as the basis for a commercial newspaper have been mature. These conditions are both the social milieu and the soil of the success of MNs.
引文
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曹建、陈明《都市报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崔援民《河北省城市化战略与对策》,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成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戴安娜·克兰著《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方汉奇主编《新闻春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黄瑚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华西都市报》编《都市报现象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汉斯·罗伯特·尧斯《走向接受美学》,见中译本《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江美求《城市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罗贤渠《晚报学概论》,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
    罗贤梁著《报纸副刊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1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罗大胜著《报纸副刊探析》,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年
    李良荣著《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思屈主编《传媒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富、张未民《晚报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刘洪奎等《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陆炳麟、江和平编泽《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陆小华《激活传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马洪等《中国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尼克·史蒂文森著《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邱沛篁等主编《都市报创新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乔治·普莱《批评意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孙际铁:《中国传媒——当代最具影响的传媒人访谈录》,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
    孙燕君《报业中国》,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
    宋丁《城市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图亚特·尔:《编码/解码》,载《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吴信训主编《都市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王文彬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8年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席文举《报纸策划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席文举《敲门发行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肖云《席文举新闻策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尹韵公主编《聚焦华西都市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约翰·斯道雷著《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涛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
    周宪《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艾风《批评性追踪报道的成功经验——评<华西都市报>一名牌专栏》,载《新闻界》1996年第4期
    艾风《“连坐法”与“三八线”——华西都市报封杀“有偿新闻”及其他》,载《新闻记者》,1996年第9期
    艾风《华西都市报走向市场研究》载《新闻界》1998年第1期
    艾风《在竞争中崛起在竞争中发展——首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会议侧记》,载《新闻界》1999年第1期
    鲍海波《反形式:当代都市报的形式特点》,载《报刊之友》2002年第2期
    鲍海波《当代都市报伪主流化倾向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
    白贵《理念、机制、队伍——有关专副刊生存与创新的断想》,载《新闻战线》2002年4期
    蔡华东《<楚天都市报>连续报道实析》,载《新闻前哨》1997年第5期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载《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5月
    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5期
    陈立旭《城市化与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换》,http://www.culstudies.com.
    陈爽、姚立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载《经济地理》第19卷,第4期
    陈四四《我国都市报的前景分析》,载《当代传播》2003年第5期
    陈炜《试论新时期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与平民意识》,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
    陈克宁《报业大战的背后——对都市报、晚报并存格局的思考》,载《新闻知识》2004年第5期
    陈志华《都市报的深度报道思路》,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陈国权《都市报主流化的五大误区》,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程粉艳、郭怀亮《都市报方言专版的语言现象分析》,载《新闻界》2003年第2期
    曹山旭《让读者成为重大专题报道的策动者——<楚天都市报>“高峡出平湖”报道的特色分析》,载《新闻战线》2003年第11期
    曹卫东《从“公私分明”到“大公无私”》,载《读书》1998年第6期
    董天策略《论“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思想》,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董广安《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董广安、王灿发《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获得成功的经验》,载《新闻爱好者》1999第6期
    董广安、赵国政《晚报专刊初探》,载《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董军锋《都市报纸谨防办报误区》,载《当代传播》2002年第1期
    董伟建《网络冲击下的“都市报”》,载《当代传播》2003年第5期
    费力《都市报副刊的策划艺术》,载《新闻战线》2002年第8期
    付君清《现代报纸版式的形与色》,载《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6期
    方小翔《都市报发展与新闻的贴近性》,载《新闻知识》1998年第9期
    方欣《接受美学研究述评》,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丰帆、董天策《建构公民的言论空间——<南方都市报>来论版的意义》,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凤翔《文艺副刊三题》,载《新闻与写作》2000年2期
    郭镇之《传播学 受众研究 接受分析》,载《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甘险峰《聚焦“瘦报”现象》,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8期
    甘逊《都市报评论的特点、不足及发展趋势》,载《报刊之友》2003年第3期
    顾晓宇《略论报纸专刊的结构艺术》,载《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1期
    韩雨《策划性报道的题材选择与度的把握——<楚天都市报>系列报道“江城夜访”回顾》,《新闻前哨》1997年第6期
    黄白《新闻化 多样化 个性化》,载《中国记者》2001年12期金丹霞《新闻竞争呼唤重振副刊》,载《新闻战线》2001年6期
    黄传芳、邱建新、周列克《关注报业市场发展的新特点——评“都市报现象”》,载《新闻战线》1999年第12期
    何龙《都市报新闻的“社会新闻化”》,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
    胡方松《把一次出报变成连续出报---对21世纪中国晚报发展之路的思考》,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12期
    胡区区《浅谈羊城晚报副刊的特色》,载《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10月
    胡伟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新世纪》,载《中国人口报》1998年8月9日:第3版
    蒋海斐《从都市报看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蒋海斐《“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主要途径》,载《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7期
    金立敏《中国广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微》,载《湄洲论坛》1995年第5期
    金福安《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丰富中国晚报特色——新民晚报调整、充实、创新专副刊系统的做法和体会》,载《新闻战线》2002年4期
    梁衡《中国报业五十年》,载《新闻传播》1999年第6期
    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李良荣教授在南京师大新传院的演讲之一》,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new.
    李良荣《当代新闻写作的新变化——李良荣教授在南师大新传院的演讲之二》,2003年12月29日。西祠:http://www.xici.net
    李思屈《尔传播模式与接受美学》,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李鹏《新闻追踪报道的成功范例——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追踪>》,载《新闻战线》1996年第3期
    李鹏《<华西都市报>在蜀异军突起》,载《新闻记者》1995年第10期
    李鹏、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载《新闻战线》2002年第6期
    李奉保《华西都市报“敲门发行”刍议》,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明文《<楚天都市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李俊昌《版面:会说话和传神的精灵——兼谈报纸版面滞后的原因》,载《新闻爱好者》1994年第9期
    李炳庠、贾永华《“我的市场在你脚下”——谈都市报形成的报业竞争态势》,载《采.写.编》1998年第3期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蓝鸿文《从<大河文化报>的崛起看“都市报现象”》载《新闻界》1997年第2期
    蓝鸿文《一张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报纸——对<华西都市报>走向市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经验的剖析》,载《新闻界》1998年第1期
    赖新蜀《都市型报纸的平民情结——浅析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追踪报道》,载《新闻界》1998年第1期
    柳旭东《都市报兴起的文化解读》,载《新闻采编》1998年第5期
    柳旭东《论都市报的市民意识》,载《新闻知识》1998年第9期
    刘行芳《论我国都市报的特质》,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为民《都市报的历史机遇》,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刘伟《中国并未产生公共领域》,载《经济参考报》2003年11月26日
    娄禾青《扬长补短:地市晚报的制胜之策——兼谈如何应对都市报的挑战》,载《新闻战线》2000年第10期
    马川《都市报经济报道三题》,载《新闻知识》2003年第6期
    马天剑《都市报的潜在危机》,载《今传媒》2004年第2期
    倪明《冷静看待“都市报热”——对中国都市报发展思路的思考》,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12期
    农秋蓓《“瘦报”现象初探》,载《中华新闻报》2003年9月25日
    牛玉霞、王磊《浅议我国“都市报”的受众观》,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欧阳霞《解读“简约”——引领潮流的报纸版式》,载《新闻实践》2004年第9期
    彭玮《都市报的崛起及与晚报的关系》,《新闻世界》2000年第4期
    盘剑《接受美学与电视剧观众学》,载《电视剧》1999年第1期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孙茗、钟岩《面向大众 走进家庭——试论都市报的特征与特色》,载《中国出版》2001年第4期
    沈长根《世纪之交的报春花 都市报现象初探》,载《新闻实践》2000年第4期
    唐宋《都市报财经版的竞争策略》,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1期
    谭梦玲、董天策《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田秋生《广东报纸文学副刊的平民化和娱乐化走向》,载《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
    吴定勇《论都市报对于晚报的继承和超越》,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吴定勇《晚报、都市报:是否一家人?——兼论晚报、都市报的内涵、外延及特点》,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吴定勇《都市报对晚报的冲击和晚报的都市报转向》,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
    吴定勇、王珏《综合性市民报的不良竞争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吴林红《“主流媒体”的当代中国语境》,载《中国记者》2004年第1期
    吴永祚《都市报的兴起和晚报的对策》,载《新闻实践》1997年第12期
    吴光辉《都市报一版版式的现状与变革》,载《采.写.编》2004年第1期
    王田良、张仲彩《都市报的挑战与晚报的对策(上)——兼论深圳晚报的实践与思考》,载《新闻知识》2001年第2期
    王田良、张仲彩《都市报的挑战与晚报的对策(下)——兼论深圳晚报的实践与思考》,载《新闻知识》2001年第3期
    王茂亮、王田良、张仲彩《晚报与都市报的竞争态势和双赢格局》,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6期
    王灿发、董广安《论当今报界“马”——都市报(上)》,载《当代传播》1999年第2期
    王灿发、董广安《论当今报界“黑马”——都市报(下)》,载《当代传播》1999年第3期
    王子亮《优势、劣势与其他——关于都市报与晚报的比较研究》,载《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王振亚、赵星耀、王晓冰《晚报与都市报竞争中的“同”与“异”》,载《新闻战线》2000年第6期
    王鸳珍《都市报可读性刍议》,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魏永征《论党报和“都市报”的依存关系》,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4期
    席文举《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报》,载《新闻战线》2000年第12期
    徐胜《全心全意为经济建设服务——访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载《中国记者》2000年第1期
    徐胜《华西都市报的立体策划》,载《新闻知识》1997年第10期
    徐士杰《走向辉煌第一步——“都市报现象”初探》,载《新闻前哨》1999年第3期
    徐士杰的《走向辉煌第一步——“都市报现象”初探》,载《新闻前哨》1999年第3期
    肖云《重促销还是重渠道——都市报营销的竞争组合模式》,载《新闻与写作》 2002年第4期
    萧功秦《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载(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期
    熊江华、樊铁军《都市报面临的竞争环境与发展对策》,载《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熊清华、聂元《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底蕴》,载《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幸培瑜、文璐《生存与做大的条件——成都报业之市场环境篇》,载《中国记者》2004年第3期
    谢苗枫《地方党报与地方都市报对地方新闻资源的开发》,载《新闻界》2003年第3期
    宣奉华、边琪《都市报的崛起与繁荣》,载《新闻与写作》1999年第9期
    许佳《文化活动与文化新闻的互动——淡谈都市报文化新闻的策划与作用》,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8期
    祥云《“总编辑就是报纸的总策划”——访<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载《新闻界》1996年第2期
    夏虹、沈淮《整合型媒介传媒发展的新境界——<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访谈录》,载《新闻界》2002年第1期
    许厚今《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杨卫平《都市报与市民定位》,载《新闻前哨》1998年第3期
    杨卫平《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报纸——论都市报的属性》,载《新闻战线》1999第6期
    杨卫平、蔡华东《忧者生存——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载《中国记者》2000年第8期
    杨曼《试论都市报及其贴近性》,载《新闻前哨》1999年第4期
    杨连登、张公武《论城市化、市民化与市民文化》,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余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载《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5月1日
    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严海英《报纸营销策略的运用——兼评<楚天都市报>的实践》,载《新闻前哨》2004年第5期
    殷俊、殷瑜《都市报向主流报纸转型趋势论》,载《当代传播》2002年第2期
    姚志明、冯向富《报纸的专刊、副刊有无区别》,载《新闻大学》1995年秋季号
    祝晓虎《华西都市报:向一流晚报迈进》,载《新闻战线》1996年第5期
    赵发元《中国报纸副刊乱弹》,载《新闻知识》2000年12期
    赵喜顺《创新与报业发展——从华西都市报的崛起看创新在报业发展中的作用》,载《新闻战线》1999年第8期
    赵亚兰《都市报财经版的亲民化诉求》,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
    赵勤《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及其与中国法治发展的关系》,载《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张立伟《都市报市场营销组合——华西都市报的实践与思考》,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4期
    张立伟《都市报经营策划》,载《当代传播》2001年第5期
    张立伟《报业竞争的四柄双刃剑——成都停办两报的营销学分析》,载《中国记者》2001年第7期
    张立伟《策划——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载《新闻与写作》2001年第11期
    张立伟《机关报与都市报的优势对接》,载《中国记者》2002年第4期
    张金玺《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与动因》,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张巨霖、刘桂梅《报纸版面创新中的版式策划》,载《新闻采编》2002年第1期
    张瑞云《探索创新 善于竞争 当市场赢家——对晚报、都市报现状及发展的几点分析》,载《新闻战线》2002年第4期
    张继军、米新民《“必读性”在现代都市报中的作用》,载《新闻采编》2000年第5期
    张梅《我看“都市报”现象》,载《兰州学刊》2000年第4期
    张莺《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载《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张清《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郑保卫《都市报的启示》,载《新闻爱好者》2001年4期
    郑宇《“厚报薄读”与“规模竞争”——解读杭城都市报的厚报策略》,载《新闻实践》2004年2期
    曾丽红《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载《新闻与写作》2004年8期
    朱刚《不定性与文学阅读的能动性——论W·伊塞尔的现象学阅读模型》,载《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朱新法、南海芬《试论都市报的竞争策略》,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周胜林《论都市报及其发展趋向》,载《新闻大学》1998年2期
    周胜林《论都市报的生存空间与周边关系》,载《新闻大学》1999年3期
    周立新《都市报新闻摄影特色初探》,载《新闻前哨》1999年4期
    周毅《城市化释义》,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jr.com.cn
    2.中华传媒网http://www.mediachina.net
    3.千龙网新闻社区http://www.beijingnews.com.cn/community
    4.京华传媒网http://www.jhcm.com
    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
    6.新华传媒工场http://www.xinhuaonline.com
    7.传媒观察http://www.chuanmei.net
    8.华文报刊网http://www.chinesebk.com
    9.中国报刊网http://www.china-bk.com
    10.慧聪报刊资讯网http://www.media.sinobnet.com
    11.网络广告先锋http://www.wisecast.com
    12.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http://www.adcro.com.cn
    13.中国媒体资讯网http://www.cmni.com.cn
    14.6969报纸营销策划http://www.6969sky.com
    15.五洲传媒http://www.cn5c.com
    16.中国网络传播研究http://www.chinancr.com
    17.传媒工厂http://www.watchcool.org
    18.传媒川军联盟http://sichuan.vip.sina.com
    19.每日传媒视点http://www.10-25.net
    20.媒体资源信息网http://bcsj.cnwcc.com/news
    21.中国广告网http://www.cnad.com/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广州日报》、《武汉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三秦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潇湘晨报》、《重庆晚报》、《华商报》、《大河报》、《南国早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燕赵都市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