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无异于一场革命,它在影响经济生活的同时,对各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界限相对打破但意识形态并未淡化。相反,激烈的国际竞争反而强化了国家民族意识,使全球化与民族化成为相互联系的两种发展趋势。这就引发我们以开放的观念,全新的视野思考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国内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部分充实方面。因此,本文的特色在于,从对全球化时代国情、世情的分析出发,阐述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发掘、探索现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内容并尝试采用更符合青年学生需求特点的手段来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试图从理论上探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矛盾,试图从理论上研究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几种关系,试图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与时俱进问题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因素。笔者认为,应该使大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主要特征和思想基础。要对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显露出来的经济霸权、政治强权和文化殖民保持高度的警觉,在认同民族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坚持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因为只有坚持民族化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同时,应树立坚定的国家民族意识和正确的主权观念,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能够清醒地看待。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深层次拓展问题。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进步而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深刻的内涵。不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功利化和实用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培育年轻一代的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应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并在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应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进行更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现代意识并加强大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尝试运用互联网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全球化时
    代,一方面,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传播文化垃圾的新型工具。
    另一方面,也成为我国青年表达爱国主义情结的舞台和乐园。高校教师和思政工
    作者应该充分把握机遇,主动承担网上引导者的重任,利用互联网这一大学生普
    遍关注和接受的新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应该使大学生明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学生应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树立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联系在
    一起,将爱国热情体现在报国行动之中。
In a sense, globalization is a revolution. While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life, it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life,culture life and social life of the various countries. In globalization era,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re broken relatively, but ideology has not been ignored. On the contrary,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as strengthen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aking the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become the two kinds of development trend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is causes us to think the new problems that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to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 with open ideas and brand-new field of vision.
    At present, domestic theories concentrate on the parts of content by circl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S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text lies in explaining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to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lob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further explore and examine the brand-new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 in-patriotism to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try and adopt the means of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ng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s to'university student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ext i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olve several kinds of relations in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growing with each passing hour.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ltogether:
    The first part i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era that strengthen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realize that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shown a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ncluding nationality cohesiveness. The patriotism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ional cohesiveness and thought foundation. We should keep strong vigilance to economic hegemony, political power and culture colonizing whe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ppear ni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culture while admit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value. Because only we insist on nationalization we can participate in globalization better. Besides, we should establish firm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orrect ideas of sovereign right and soberly treat the parts of economic sovereignties enfeoffed in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o examine the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under globalization terms and carry on profound leve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should meet the progress of era and we should have wider thinking space and deeper intension. We should not make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utility.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should cultivate younger generation's national quality and national spirit in essence. So,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humane spirit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e brave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all mankind's advanced civilizations iip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vitality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ecurity ideas and tra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global consciousness, modern thinking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securit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globalization era.
    The third part is to explain several kinds of relations we should handle well in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lobalization era. The author thinks we should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stand: it is the consistency in essence of loving socialism with loving homeland that has made it a distinct theme of the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o build 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overcome narrow nationalism and establish the highest values of benefit of the country,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eople's interests. They should link personal futures and national d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65年 第1版 第1卷
    2、《列宁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版 第1卷
    3、《毛泽东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1版
    4、《毛泽东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1版 第1—4卷
    5、《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版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7、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8、《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一版。
    9、房宁、王炳权、马利军:《成长的中国》 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王克千、吴宗英:《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青岛大学:《解疑解惑》 红旗出版社2003年。
    12、王春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13、哈尔滨、詹姆斯:《经济全球化》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14、教育部社政司:《政治观教育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5、教育部社政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程人乾等:《涡流》 西苑出版社2000年。
    17、徐元旦:《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 学林出版社2001年。
    18、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
    2、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
    3、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4、傅祥《爱国主义精神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当代思潮》2003第一期
    5、沈壮海《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生动体现》《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4日。
    6、《“两个务必”与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4日
    7、王守庆《公民意识与民族宗教意识》《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第六期
    8、陈锡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五期
    9、张晓忠等《信息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哈尔滨师专学校》2002,6
    10、王忠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11期
    11、唐凯麟等《民族 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透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2、张秋实《江泽民关于爱国主义思想述论》《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13、林明《论高校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4、李太平《全球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宁波大学党校》(教育科学版)2001,4
    15、高菊《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凝聚力》《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
    16、叶红竽《试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7、吴德蔡《试论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18、倪时萍《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6期
    19、孔庆榕《“综合国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0、李卫英《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背景》《黑龙江高出教研究》2000,6
    21、刘美萍《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10期
    22、维平《右向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92001年第10期
    23、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4期
    24、徐放鸣《论国际的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5期
    25、陈少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6、冷鹤鸣《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理论阵地》2002年第2期
    27、方永刚等《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特点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10期
    28、黄书光《全球化时代的学校德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2期
    29、顾海良《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1期
    30、朱炳元《“三全代表”重要思想与爱国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4
    31、郑倍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其关系问题》《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32、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文化霸权》《理论学刊》2002年第4期
    33、浦华《经济全球化与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34、刘德喜著《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中州学刊》2002年三月
    35、林其屏《民族整合:应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
    36、刘兆山《坚定理想信念亟需引导和回答得几个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2002,3
    37、章牧《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其价值》《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8、孙晓峰《“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精神文明导刊》2002年第2期
    39、四川社科院《浅谈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1期
    40、李云龙《对冷战后民族分裂现象的思考》《民族研究》2000年第12期
    
    
    41、李其荣《关于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的思考》《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5
    42、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对策与经验》《中国外交》2001年第12期
    43、王世谊《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全球战略观的演复》《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7期
    44、迟爱萍《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初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7期
    45、方世南《邓小平的全球政治意识与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2000,2
    46、黄桂荣《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想的创新》《邓小平理论》2002年第2期
    47、王虹《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两论〉教学》《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
    48、高扬《试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2002年第1期
    49、韩庆祥等《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理论》2002年第1期
    50、杨章钦《中国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五十年》《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1期
    51、谢明《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治》《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2、赵子平等《“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人民日报》2000年6月22日
    53、李小伟等《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民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
    54、吴潜逃《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
    55、范英《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J],《精神文明学通讯》,2001,(11)
    56、丰子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J],《哲学研究》,2001,(3)
    57、王永贵《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论丛》,2001,(2)
    58、倪建民《信息的发展与我国信息论》,《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2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