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事业单位分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林水利等诸多领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相适应,事业单位经历着改革发展的过程。在积极推进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2000年以来,部分地区自下而上探索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总结地方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由于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地方,由于部分地区已先行探索开展并正在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因此与中央相比,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力度和改革成效甚至直接决定着此项全国性的改革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取得实效。本文从江苏等地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基于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综合运用组织理论、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理论,对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一极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尝试进行了研究。
     除前有引论、后有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计七章。引论部分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界定了“地方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三个基本概念,回顾并评述了国内外已有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在梳理介绍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发展变化和最新趋势及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主要基于该理论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并在全文贯穿运用嵌入性、合法性这两个核心研究假设前提。第二章在分析事业单位既是中国重要的一种组织类型、也是一种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剖析事业单位分化现象及其原因。这构成了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事实前提。第三章运用组织理论的多维视角,研究分析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方法和分类确认问题。这也是推进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
     第四章在评析以往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战略思考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为什么需要事业单位以及需要多少事业单位等问题,这是关乎推进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选择适当改革方式的认识前提和逻辑起点。第五章主要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创新以及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管理等管理创新等方面,探讨分析了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
     第六章对地方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此类事业单位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有诸多共同之处,在运用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的基础上,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七章对地方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研究。主要在辨析基本概念、认清客观现实、全面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路径。
     结论部分对正文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施行问题,指出了本研究具有综合性、解释性、过程性等鲜明特点,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总的来看,第一、二、三章可以说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篇。第四、五章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第六、七章是从再制度化的角度,分别研究了地方经营类、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深深地体现了嵌入性、合法性的作用,证明了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力。
A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ystematic arrang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blic institutions offer services in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tc.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ces engaging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changing economic society, public institutions have been going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hile public institutions reform is accelerated in some fields, the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has been explored and launched in some regions from bottom to top since2000.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s drawn from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public institutions refor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set forth a blueprint for the nationwide reform. At present, the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is carried out nationwide in an orderly way.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public institutions reform, the reform at the local level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arduous because most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cal areas. The efforts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and the efficiency determine whether the nationwide reform can achieve the goal. Based on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Jiangsu as an example to probe into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of the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classification reform in the local areas by adopting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organization theory,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economics, law, etc.
     This dissertation falls into7chapters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of the research. It also defines "the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public institutions classification","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oncerning the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and introduces the logical system, structure arrangement, mainly adopted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as well.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new-institutional schoo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 main ideas, from which the full-text uses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wo core hypotheses "embeddedness" and "legitimacy". Chapter Ⅱ points out that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both one type of important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China. Tak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our nation into account, it then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ause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therefore lays a fact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of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theory, Chapter Ⅲ is focused on how to classify the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which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to promote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classifi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thinking about the strategie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reform, Chapter Ⅳ explores why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demanded and how many institutions are appropriate, which is an understanding prerequisite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local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reform and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this reform. Chapter Ⅴ studies the local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in systems and mechanism, such as separat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rom public institutions, separate management and running of public affairs, establish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ect.
     Chapter Ⅵ studies the reform of the business-oriented public institutions. Give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form of local public institutions operating commercial busines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using the perspectives about the new-institutional schoo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chapt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reform of local business-oriented public institutions 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erspectives about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Chapter Ⅶ studies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his chapter discriminates basic concepts, faces the objective reality, addresses the problems with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assumes a tentative pl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al local reform direction and path.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parts of dissert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It also points out the comprehensive, explanatory and procedural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nd puts forward what needs further studying.
     Overall, Chapter Ⅰ, Ⅱ and Ⅲ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Chapter Ⅳ and Ⅴ study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velopment. Chapter Ⅵ and Ⅶ respectively study the reform of the business-oriented and administrative public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reform proces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y their categories reflects deeply the effect of embeddedness and legitimacy as well as prov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new-institutional schoo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引文
①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2009年江苏省省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统计资料》。
    ①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第8-9页。
    ①周雪光、赵伟:《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145-146页。
    ②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46-148页。
    ③个别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学者甚至认为事业单位体制乃是市场组织和行政组织的一种怪异性组合。参见顾昕:《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①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需研究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第71-77页。
    ③张雅林:《公益服务的体制创新——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④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赵子涛:《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
    ③刘太刚:《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报告(1978-2007)》,载于张成福、孙柏瑛主编:《社会变迁与政府创新:中国政府改革3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52页。
    ④庄序莹等:《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左然:《中国现代事业制度构建纲要——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①李文钊、董克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理念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39-141页。
    ②景朝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法律对策》,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237。
    ③有的研究者本身就是政府官员,直接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起草、政策拟定、组织实施工作。如张雅林出版著作时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四司(负责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处长,现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司长。根据职责分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④黄恒学主编:《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⑤陆学艺、顾秀林主编:《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⑥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基础与模式选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⑦王千华、王军:《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崔建明:《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2004年国际研讨会相关资料进行了汇编出版,参见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006、2010年国际研讨会相关资料详见中央编办网站“国际合作”栏目。具体网址为http://www.scopsr.gov.vn/gjhz/。
    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④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与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⑤如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研究。参见THE WORLD BANK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Fixing the Public Hospital System in China,China Health Policy Notes, No.2 June 2010.
    ①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江苏改革3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②2008年,国务院确定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①汪玉凯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①赵立波:《论中国的事业单位及其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78页。
    ②按照规定,办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应当首先经党委、政府或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设立。但由于相关部门对“利用国有资产”的具体比例和数额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部分未经过有权机关审批但有国有资产举办的组织也办理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手续,成为事业单位法人。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通常都核定了事业编制,而登记设立的事业单位则没有核定事业编制。
    ③具体不仅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和工作部门(含派出机构)所属事业单位,而且包括地方各级人大、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
    ④赵立波:《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三大基本原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7年第7期,第56页。
    ①新华社:《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http://www.gov.cn/ldhd/2011-06/02/。
    ②祁光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理性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第24页。
    ①郑伯埙、黄敏萍:《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载于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①罗纳尔德·L.杰普森:《制度、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67页。
    ①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界定,中层理论“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指介于两者之间的理论。”参见[美]克利福德·默顿:《论理论社会学》,何凡兴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页。
    ①Reich, S. "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 Public Policy and Pluralism Perspective." Governance,13. 4(2000):501-522.
    ②甚至“新制度主义”也只是一个为了叙述方便的简单化标签,即使在新制度主义圈内,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譬如新制度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格特就只使用“制度主义”而不是“新制度主义”,同样是新制度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的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则使用“新制度主义”。
    ③斯科特:《制度理论的青春期》,载于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7页。
    ④一些著作使用“组织分析”或“组织社会学”的说法。考虑到组织理论是对组织的宏观研究,是组织的社会学,本文使用“组织理论”的说法。参见[美]达夫特著:《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原书第2版)》,李维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⑤王俊杰:《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与现实运作关系个案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⑥Selznick,Philip. TVA and the Grass Roo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10.
    ①Selznick, Philip. TVA and the Grass Roo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253-259.
    ②Selznick, Philip.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1957.17.
    ③转引自[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①约翰·W.迈耶、布利安·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3页。
    ②保罗·J.迪马吉奥、沃尔特·W.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趋同与集体理性》,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9页。
    ③帕梅拉·豪斯查尔德、安妮·曼纳:《组织间模仿的模式:结果显著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载于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101页。
    ①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74-85页。
    ②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社会》2005年第3期,第210页。
    ③约翰·W.迈耶、布利安·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①②[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5、66页。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②Scott, W.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Scott, W.R & J.W.Meyo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4.70-71.
    ③④保罗·J.迪马吉奥、沃尔特·W.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趋同与集体理性》,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第69页。
    ⑤斯科特、迈耶:《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与初步论证》,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51页。
    ⑥郭建如:《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第146页。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② Meyer & Brian Rowan,(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5-6.
    ②约瑟夫·格拉斯契维茨:《使法人行动者(公司)负责任: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的制度建立过程》,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333页
    ④德克·索恩:《美国公司中首席财务官的兴起》,载于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280页。
    ⑤ Scott Davies, Linda Quirke, Janice Aurini.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Go To the Market:The challenge of rapid growth in private K-12 Education. Heinz-Dieter Meyer & Brian Rowan,(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103-121.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187页。
    ②吴重涵、汪玉珍:《制度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第6页。
    ③罗纳尔德·L.杰普森:《制度、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67页。
    ①吉登德拉·V.塞恩、戴维·J.塔克尔、艾格丽丝·G.美恩哈德:《制度变迁和生态动力学》,载于[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449页。
    DiMaggio."Interest and Agent in Institutional Theory"in Institutional Paterns and Organizations,Lynne G. Zuker(ed.),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8.11-17.
    ③如在已有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著作中,张雅林主要从行政学、庄序莹主要从经济学、左然主要从法学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的。
    ①郭毅等:《组织与战略管理中的新制度主义视野——理论述评与中国例证》,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0页。
    ②参见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转引自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理论的青春期》,载于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②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劳动司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上册)》,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
    ①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第16期,第96页。
    ②[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③2010年7月6日,访问记录。
    ①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②李路路等人给“单位”下过一个定义,即“单位”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其典型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构(行政单位)、国有管理及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参见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2009年第4期,第3页。
    ③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8-49页。
    ①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6页。
    ②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5期,第77页。
    ③一九六五年五月四日《国家编委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稿)》,载于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事业编制文件选编(一)》,第106-107页。
    ①[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6页。
    ②突出表现在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被出售,实现了产权转换,最终只应保留一部分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公务员制度以及近年来的加强预算管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等举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追求。而事业单位改革尽管也伴随着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但总体上已经滞后,成为继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后,党委、政府必须着力推进的又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①庄序莹等对公益类产品和服务按照其公益性强弱进行了排序,公益性强的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公共卫生防疫、义务制教育、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灾害救助、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防务等;公益性弱的包括初级医疗保健、非义务教育(如私立大学)、文化、慈善与福利事业、宗教、部分边缘性科学研究、经贸服务与促进事业;公益性介入两者之间的包括公众基本医疗服务、有较强公益性的技术研究和推广、部分重要文化事业、污染治理等。事实上,目前事业单位提供了几乎包括前述全部的公益类产品和服务。参见庄序莹等:《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②此定性参见《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关于招待所、旅游宾馆、职工食堂工作人员定编标准参考意见的通知》[苏编(86)108号),载于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事业编制文件选编(一)》,第432页。
    ③2011年4月7日,访问记录。
    ①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与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如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苏发[2000)16号)明确,在此轮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省委机关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20%,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49%,并将人员编制精简作为机构改革的一项硬指标。
    ①如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实施办法》(苏办发(2000]12号)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积极接收机关分流人员。事业单位编制已满的,由有关部门按接收分流人员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编制和经费。”参见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省省级党组组织机构2000》,第59页。
    ②2011年4月7日,访问记录。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2月4日发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李建民编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操作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205页。
    ②2008年5月19日,访问记录。
    ①如受当时环境的影响,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发[1992)5号)明确“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以最高效力文件形式推动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进程。参见李昕:《作为组织手段的公法人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278页。
    ②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历程的划分主要参考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第7-12页。 2011年第11期,第28页。
    ②有学者借鉴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化组织的分析思路,提出“组织化制度”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组织为了适应外部制度系统和组织体系的要求,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一些正式规则以一些合法性的制度内容,实际上关注的是制度的组织化。具体参见乐章:《制度、组织与组织化制度:长阳合作医疗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266页。而本文则借鉴学界关于单位制度的已有研究成果,强调事业单位作为单位的一种典型类型,处于组织化制度安排之中。
    ③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①高红:《事业单位分类的局限性与理论重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8期,第87页。
    ②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③孙君明主编:《现代行政管理:组织与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①马廷奇:《大学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如江苏省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生产经营类等三种类型,参见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苏办发[2004]19号)。
    ②如张雅林认为按照其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的做法,有利于把握事业单位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便于与其他法人社会组织划清界限;便于建立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费补偿机制:适应了行政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国际大趋势;便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参见张雅林:《公益服务的体制创新——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03页。
    ③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④变化体现在后文与前文相比,均少了“主要”这一限定词。参见瞭望新闻周刊:《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涉及四千万“事业人”》http://news.southcn.com/z/2011-04/09/content_22523127.htm。
    ①[美]李·G·鲍曼、特伦斯·E·迪尔:《组织重构:艺术、选择及领导(第三版)》,桑强、高杰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目前事业单位都有主管部门,由于主管部门的技术性、辅助性、事务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来承担,由于主管部门掌握着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等权力,也由于某些主管部门利用其掌握的权力资源,赋予事业单位某项垄断经营或收费权,使事业单位可以获得较多的赢利,并进而增加主管部门可控资源,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往往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具体类别的划分认识一般不会出现分歧。
    ①李春林、张国强、赵首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启示——来自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第17页。
    ②2009年10月28日,访问记录。
    ③[美]李·G·鲍曼、特伦斯·E·迪尔著:《组织重构:艺术、选择及领导(第三版)》,桑强、高杰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④迪马吉奥、鲍威尔:《铁的牢笼新探讨:组织领域的制度趋同性和集体理性》,载于[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9页。
    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②如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皖办发[2011]24号)明确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中介服务活动,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实施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包括以下7类:(1)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机构;(2)以接待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3)工程建设(维修)、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公交环卫等服务机构;(4)剧场、会展中心、展览馆、旅行社等经营性机构:(5)农场、园艺场、养殖场、林场等经营性机构:(6)各类俱乐部、新闻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经营机构;(7)其他需要实施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
    ③如有的地方在认真调研、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行政类事业单位细分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法人登记管理机构、公路管理机构、经授权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执法队伍等九类;将经营类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分为一般性报刊、一般性艺术表演机构、宾馆、招待所等九类;将公益类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分为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人口计生服务、高等教育机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高中教育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四十四类。
    ①如韩欣甲(Shin—Kap Han)结合运用了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法人组织在选择审计事务所过程中的模仿行为。参见韩欣甲:《模仿趋同性及其对审计服务市场的影响》,载于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253页。
    ②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③2011年4月7日,访问记录。
    ④2009年10月28日,访问记录。
    ①如尽管大部分部门都下设事业单位性质的信息中心,但有的信息中心完全为政府机关办公、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承担的是信息管理、统计、机关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等工作;有的则在为机关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服务,包括为其他一些企业、单位开发一些软件、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甚至出资举办公司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②崔建民:《试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页。
    ①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②冯云廷、陈静:《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①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7页。
    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需研究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第73页。
    ①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3页。
    ②吴东民、王孝贡:《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改革的冷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第91-95页。
    ③孔超:《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政治逻辑——“公共化”改革战略的内涵及其制度安排》,《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66-69页。
    ①孔超:《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政治逻辑——“公共化”改革战略的内涵及其制度安排》,《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69页。
    ②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办发[1996]16号)规定:“加强对民办事业单位的管理。要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适宜民办的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必须挂靠单位,接受挂靠的单位应是县以上党委、政府部门及授权的有关单位:并切实做到依法设立,依法活动,依法管理。”同年稍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6)22号)则确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及其内涵,明确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统一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要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普遍进行一次检查、清理、整顿。此后,“民办事业单位”这一提法就在政策文件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①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相关规定,从事公益事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均可成为受赠主体。有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将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分为三类:纯公益人、制度公益人和营利组织。其中,纯公益人完全出于利他和慈善的动机,提供公益。制度公益人则要依靠一系列的制度(如规定盈利不能用于分红,只能用于事业发展,产权不能归于出资人等)来保证公益的提供,具体包括以事业单位为代表的公共部门和以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代表的NPO。营利组织也可在从事营利行为的同时,带来客观公益的效果。参见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李克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求是》2011年第22期,第9页。
    ②2010年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简报http://www.jswst.gov.cn/gb/jsswst/tjxx/ndtjgb/userobject1ai26977.html.
    ①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①参见[美]奥利佛·E.威廉姆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哈里·科臣:《提供地方/城市服务》,载于[美]安瓦·沙主编:《公共服务提供》,孟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①[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9页。
    ②安东尼诺·帕伦博:《行政、文官制度和科层制》,载于『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吴玉鑫、赵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③句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适用范围: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第52页。
    ④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第16-17页。
    ①陈桂生、张霁星等著:《准政府组织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236页。
    ①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文件汇编》,第163页。
    ①赵立波:《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新视野》2010年第6期,第42页。
    ①如某省属事业单位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政策导向和事业经费的减拨,在提倡“以副养主”的背景下,先后开办了印刷厂、仪器厂、开关厂、内部餐厅等4个经营实体,目前不仅由十规模、总量很小因而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运营艰难,而且由于是其所办国有企业因而需要承担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联带风险,成为困扰该单位发展的一大难题。——2008年5月19日,访问记录。
    ②[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①2010年7月13日,访问记录。
    ②《关于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详见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关于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函(2009)1065号)。
    ①2011年6月13日,笔者以“公益服务”为题名在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检索,只有230条;以“公益事业”为题名,有1947条;以“公共服务”为题名,达12028条。
    ①郑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第125-128页。
    ①[美]费雷德·E.弗尔德瓦里:《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社会服务的市场供给》,郑秉文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①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载于[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1-105页。
    ②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75页。
    ①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强调要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公共部门,并提出了政府改革的十项具体原则,即:(1)掌舵而不是划桨;(2)授权而不是服务:(3)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4)改变按章办事的组织;(5)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收益而不浪费:(8)预防而不是治疗:(9)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参见『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又一代表人物欧文·休斯在其著作中,也指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七大要点,主要包括:(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2)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3)格外重视产出控制;(4)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5)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6)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7)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参见[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②[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39页。
    ③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载于俞可平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252页。
    ②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3页。
    ③Brian H. Smith. More Than Altruism: The Politics of Private Foreign Ai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277.
    ④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载于[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4页。
    ①[美]莱斯特·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6-51页。
    ②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朱利安·勒·格兰德:《另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选择与竞争提升公共服务》,韩波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①王东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求是》2011年第17期,第32-33页。
    ②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5年版,第407页。
    ①陈桂生、张霁星等:《准政府组织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236页。
    ①朱光明:《关于政事分开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第57页。
    ①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②如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当然,这两处相同的“政事分开”表述已有不同的指向,前者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后者则认识到了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企业社会功能的不同,仅着眼于分类改革后的公益类事业单位。
    ①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解决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②朱光明:《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4页。
    ③保罗·J.迪马吉奥,沃尔特·W.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载于[关]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①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管办分离与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并列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在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报告中则将管办分离与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并列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中,也都要求探索推进管办分离。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颜剑英、魏军妹、房艳、王晶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②转引自赵锡斌、查竞春:《论政府职能的第二次转变——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洪向华、井敏:《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第67页。
    ②即所谓“政府管、社会办”的模式,参见李强:《对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的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3期,第37-38页。
    ①参见胥乃香:《条块联动探索创新稳步推进管办分离》,《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增刊,第35-37页。
    ①参见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深办发(2007)17号),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1752/21754/21766/ 21791/2007/11/li039747534711211700231065-0.htm。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280页。
    ①李清池:《事业单位监管立法的域外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62页。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80-98页。
    ②杜创国:《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日本特殊法人改革之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第160页。
    ①伊藤正次:《日本准政府组织改革》,在2010年7月10日北京国际饭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举办的“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②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当然,治理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语词,代表着新的理念。在治理出现前,更多的使用统治或管理的提法。治理和统治、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内涵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或管理的权威则来自于政府。统治或管理的主体一定是公共机构,政府统治或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因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治理的主体则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过程中权力运行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而是个开放的结构。参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④ Adrian Devies. Best Practi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Building Reputation and Sustainable Success,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2006.1-2.
    ①岳云龙:《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取向及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第37-38页。
    ②[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①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3页。
    ②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00页。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①2010年7月12日,访问记录。
    ①约翰·w.迈耶、布利安·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5-67页。
    ②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关于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64-75页。
    ①公法人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即以提高政府效能、满足公众需要和改善公共福利为目的而设立的法人。私法人是指以私人利益为目的,即以其成员的财产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法人。参见江平主编:《法人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43页。
    ②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③赵立波:《我国事业单位公共性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55-59页。
    ④当然,行政类事业单位更是属于公共机构,经营类事业单位若改制为国有企业,仍属公共机构。
    ①[英]克里斯托弗·胡德、科林·斯科特、奥利弗·詹姆斯、乔治·琼斯、托尼·查沃斯:《监管政府:节俭、优质与廉政体制设置》,陈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10页。
    ②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21号)明确将“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监管和合理用药监测,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坚决纠正和查处滥检查、大处方、乱收费、收受回扣、索要和收受‘红包’等问题”以及深化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作为2011年纠风工作目标。参见http://www.gov.cn/ zwgk/2011-04/22/content_1850600.htm。
    ③具体是,与当地政府工作部门级别相当的,由当地党委任命;与当地政府级别相当的,由上级党委任命。
    ①具体流程是,事业单位进人、提拔干部前,主管部门需要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用编核准手续,进人和提拔干部后,需要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办理入编手续后,组织人事部门才能核准工资,财政部门才能核拨经费。
    ①[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②马伊里:《合作困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③黄云鹏:《公共服务监管研究——以中国教育、医疗监管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①陈那波、卢亚伟:《中国事业单位精细化监管模式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第115页;周晓梅:《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介绍》,《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增刊,第33页。
    ②[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肖鸣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美国学者塔洛克指出,如要使绩效评估成为在等级制中监督下属的工具,分配给这些下属的任务必须满足三个不同条件:首先,该任务的结果必须是不难度量的;其次,该任务的结果必须有可能归于某些负责该任务的具体个人;最后,由某位下属的活动得出的结果,必须能与从其他人的活动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参见[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30页。
    ①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4页。
    ②[英]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珍妮·劳、马丁·鲍威尔、理查德·沃克:《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张强、魏清华、韩莹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8页。
    ①闫洪芹:《公共组织理论:结构、规则与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英]克里斯托弗·胡德、科林·斯科特、奥利弗·詹姆斯、乔治·琼斯、托尼·查沃斯:《监管政府:节俭、优质与廉政体制设置》,陈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7页。
    ②政府内监管和商业性监管是根据其监管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政府内监管的对象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商业性监管的对象则是企业。两者最大的差别体现在监管目的和手段方面。政府内监管的目的是要保证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机构公益性职责的高效履行,而商业性监管的目的是要防止垄断、符合国家有关商业规则。由于涉及公众利益,当出现违规行为时,监管部门一般不会关闭事业单位。而对于企业,如果出现重大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可以予以关闭。当然,两者在监管规则和方法方面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要建立和遵循监管制度、与被监管者保持独立、监管的可问责性等。在监管过程中,可以采取监督、竞争、抽查等多种方法。
    ③如针对媒体报道的个别地方出现的“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问题,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关于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的通报”,曝光了五大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两部门还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确保到2012年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326875.html。
    ①罗昌平主编:《安徽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释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管理范围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机构编制委员会不仅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而且审批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公司机构编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机构编制委员会不再审批企业机构编制,负责管理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①2010年7月13日,访问记录。
    ②由于近年来中央强调要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设立事业单位的现象已较为少见。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明确:“除专项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外,各地区各部门拟订法规或法律草案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同志讲话时,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必须征求机构编制部门意见。确需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必须按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办理。”在管理实践中,党委、政府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时,都要征求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机构编制部门认真审核把关,尽量避免规范性文件中涉及事业单位设立事宜。当然,对于有的党委、政府文件以及有时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事业单位设立事宜,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机构,就要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及时办理设立事业单位事宜。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3页。
    ②曹康泰主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解读》,中国法制出版2008年版,第46页。
    ②事业单位编制员额即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事业单位人员数量定额,事业单位编制结构即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用于配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数额结构比例,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即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用于配备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数额规定。
    ④机构编制、干部、人事、财政等管理是一个相互衔接的管理链。对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以作如下比喻:假设有一座新庙,在正式运行前,首先需要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用于配备主持以及和尚的定额(相应称之为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然后分别由组织部门选拔任命主持(即领导干部)、人事部门招聘和尚(即一般工作人员),上述人员到位后,财政核拨经费,保障该庙的正常运行。
    ①事业单位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有着显著区别,体现在:(1)人事关系受公法调整;(2)人事关系受法律与行政的双重调整;(3)人事关系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不对等;(4)人事关系中单位的主体权利不同。参见刘霞:《制度活力的重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解》,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7页。
    ②笔者在生活中发现,是否占有编制(即在编人员身份)甚至成为选择谈婚论嫁对象的一个重要条件。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蒋运钧:《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期,第79页。
    ①潘毅、邓韵雪:《劳务派遣制度改革进行时》,《南风窗》2011年第6期,第64-66页。
    Dennis C.Muller. Public Cho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22-343.
    ②[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恩:《美好社会——人类议程》,王中宏、陈志宏、李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①周富国、沈大维:《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的现状、难点和对策》,载于陈仲英主编:《行政体制改革新思考》,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21页。
    ②事业单位定编标准作为人为的制度设计,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完善。如当前要根据生源较少、城乡统筹发展等情况,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修订。参见李强:《中小学教职工“超编”风险:问题及治理——基于J省S市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7期,第20-22页。
    ③[美]戈登·塔洛克:《经济等级制、组织与生产的结构》,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1页。
    ①长期来看,一个比较理想的事业单位治理模式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强理事会、强执行层”的模式。好的理事会在职责、构成、行为、制度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参见邓国胜、纪颖、郑琦、巩侃宁、乐园:《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与绩效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②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世界银行TCC5子项目执行管理办公室:《广东省事业单位监管机制研究报告汇编》,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①如剧团、电影放映队、出版社、勘察设计单位、宾馆、清洁队等,参见《国家编委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稿)一九六五年五月四日》,载于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事业编制文件选编(一)》,第106-107页。
    ①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江苏改革3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②国有企业从理论上讲是属于全体民众的,全体民众又将所有权委托给国家,政府及其部门则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能,但当科层制下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几无关联时,政府官员也就没有动力去真正监督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在国资委成立前存在一家国有企业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从制度上保证对国有企业经营监管的有效性,从而出现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③由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呈现自下而上多层级代理、自上而下多层级委托的特征,“委托——代理”链过长,难免造成代理人对上负责但对下不负责的状况,影响国有企业制度绩效。参见石磊:《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结构与制度改进》,《管理世界》1997年第2期,第125-132页。
    ④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部门的改革创造的条件和环境具体包括:(1)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打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原有的垄断,使其垄断利润消失,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亏损加剧,这是迫使国有企业走向改革的重要外部条件;(2)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支撑了国有经济的增长,使政府能用某种方式利用收入的增量来对国有部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进行补偿,有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3)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转移一部分国有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4)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俱备的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为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提供了可能,人们也开始有钱买资本;(5)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国内的“体制示范”。参见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第14页。
    ①朱恒鹏:《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制》,《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第14-24页。
    ②参见黄广明:《江苏全面冻结腐败的“温床”》,《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第948期。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①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推进国企改制》,http://news.xinhuanet. com/stock/2004-09/29/content_2036983.htm.
    ②陆挺、刘小玄:《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基于企业数据调查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第94-103页。
    ③国内一些媒体作了相关专题报道,如新浪财经。社会学者孙立平总结了两派之间存在的三个对立,即:一是在社会结构上,新自由主义更多的是站在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一边,新左派更多的是站在社会的弱势群体里。当然,“左派自由主义”或者叫“民主自由主义”例外。二是在改革的政策上,新自由主义更加强调效率优于公平,新左派强调公平优先效率。三是在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上,新自由主义倾向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解决效率问题。部分的新左派具有原教旨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倾向,并想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参见孙立平:《产权改革争论中应有一个重造的标准》,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904/ 18481000630.shtml。
    ④有学者研究提出,对于改革后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其控制、受益和处置权实际上已异化为企业在位者的权力,并且国有企业高层人事制度的政治化将侵蚀企业长期竞争力,因此也迫切需要实行产权改革,但改革的形式不是民营化,而是要社会化,具体可将国有资产转变为社会资本、国家所有的权益资本、国家年金资本等存在形式。参见史正富:《民营化还是社会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选择》,载于史正富、刘昶主编:《民营化还是社会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5页。
    ①如江苏省属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时,规定在改革时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工龄满30年的,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省人事厅批准,可提前退休。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苏办发(2004)20号)。
    ①江苏省在全省科研机构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均采取了这一做法,一般给五年过渡期。
    ②地方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支付较多名目的成本。如某地介绍,成本支付主要包括提留离退休人员今后待遇、提前退休人员在法定退休前的生活费、身份置换人员经济补偿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补贴、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以及遗属补助对象的生活补助费等。——2010年4月26日,访问记录。
    ①贾凌民、曹胜:《以政策支持推进转企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第38页。
    Hall, Peter..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383.
    ①金太军、赵晖、高红、张方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立法负责起草规则,行政负责执行规则,司法负责裁定规则,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履行,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制衡。
    ③曲福田、盛邦跃主编:《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④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⑤转引自关保英:《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⑥杨解君、温晋峰:《行政救济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①李强、蔡燕;《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使命、境遇及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第25-28页。
    ①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2005年第1期,第101-112页。
    ②朱永红:《石狮“小政府”改革失败16年精简改革回到起点》,http://business.sohu.com/20041110/ n222911576.shtml。
    ①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省政府组织机构2009》,第22页。
    ①黄超:《深圳申请增加行政编制公务员编制14年未作大调整》,http://www.gd.gov.cn/govpub/zwdt/ dfzw/200908/t20090821_100880.htm.
    ②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37页。
    ③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①多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是成立一段时间后由于法律法规出台或政策调整等因素才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这样,在批准参照管理前已经在该单位工作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通过过渡考试的方式成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此后该单位新近工作人员则要实行“逢进必考”原则,一律要参加省级或国家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录用到该单位工作。
    ①解志勇、于鹏:《职权法定:为依法行政点睛》,《人民日报》2004年3月24日。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③[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④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页。
    ①叶麒麟:《打破职责同构: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第26页。
    ②徐继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如何推行大部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1-107页。
    ①刘新萍、工海峰、王汪汪:《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变迁概况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间的数据》,《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第42-46页。
    ②赖静萍、刘晖:《制度化与有效性的平衡——领导小组与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第24页。
    ③南通市编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的实践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行政机构编制处处长会议交流材料。
    ①镇江市编办:《规范整合,优化结构,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2010年江苏省编办主任会议交流材料。
    ②如江苏省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了10%行政编制,能否将这部分行政编制用于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需要上级有关部门予以明确。
    ①《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http://www.scs.gov.cn/Desktop.aspx?path= Desktop.aspx?PATH=gjgwyj/gjgwyjsy/xxllym&gid=8c6e19c1-cfd0-400d-b21a-0d703ee516cc&tid=Cms_Info。
    ①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①[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①《朱镕基讲话实录》编辑组编:《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页。
    ①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②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46页。
    ③理查德·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五十年来发展的反思》,载于李友梅、李路路、蔡禾、邱泽奇主编:《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页。
    ①如以机构的产出(直接的产品)和结果(最终结果)是否具体、能够观察为标准,可将公共组织划分为生产型、程序型、技艺型、处理事务型等类别。参见[美]乔纳森.R.汤普斯:《公共管理学术史——组织理论与公共管理》,夏镇平译,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4页。
    ②如有的研究指出,在整个中国地方治理的体系中,省级政府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系内的上下级互动,执行中央国家政策。地级市更多地关注政府所在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县级政府既离民众较近、又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多数乡镇政府由于资源有限,主要扮演协助、协调的角色。这种职能定位上的区别,是否对事业单位设置及其改革提出不同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思考。参见王敬尧:《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页。
    1、[美]安瓦·沙主编:《公共服务提供》,孟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美]奥利佛·E.威廉姆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曹康泰主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陈桂生、张霁星等:《准政府组织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陈仲英主编:《行政体制改革新思考》,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7、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8、崔建明:《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美]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原书第2版)》,李维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颜剑英、魏军妹、房艳、王晶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5年版。
    1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范恒山主编:《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费雷德·E.弗尔德瓦里:《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社会服务的市场供给》,郑秉文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8、冯云廷、陈静:《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19、[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0、[美]戈登·塔洛克:《经济等级制、组织与生产的结构》,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1、顾昕:《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2、关保英:《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世界银行TCC5子项目执行管理办公室编著:《广东省事业单位监管机制研究报告汇编》,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24、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劳动司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上册)》,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25、郭毅等:《组织与战略管理中的新制度主义视野——理论述评与中国例证》,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美]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第二版),王孙禺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8、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黄恒学主编:《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30、黄云鹏:《公共服务监管研究——以中国教育、医疗监管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江平主编:《法人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江苏改革3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编:《江苏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3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金太军、赵晖、高红、张方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8、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吴玉鑫、赵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美]克利福德·默顿:《论理论社会学》,何凡兴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1、[英]克里斯托弗·胡德、科林·斯科特、奥利弗·詹姆斯、乔治·琼斯、托尼·查沃斯:《监管政府:节俭、优质与廉政体制设置》,陈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42、[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3、[美]莱斯特·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4、乐章:《制度、组织与组织化制度:长阳合作医疗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5、[美]李·G·鲍曼、特伦斯·E·迪尔:《组织重构:艺术、选择及领导(第三版)》,桑强、高杰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李建民编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操作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8、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李友梅、李路路、蔡禾、邱泽奇主编:《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 实证研究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刘霞:《制度活力的重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解》,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版。
    51、卢映川、万鹏飞等:《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陆学艺、顾秀林主编:《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3、罗昌平主编:《安徽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释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马廷奇:《大学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5、马伊里:《合作困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7、[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9、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61、[美]乔纳森.R.汤普斯:《公共管理学术史——组织理论与公共管理》,夏镇平译,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62、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英]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珍妮·劳、马丁·鲍威尔、理查德·沃克:《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张强、魏清华、韩莹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曲福田、盛邦跃主编:《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与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66、史正富、刘昶主编:《民营化还是社会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8、[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美]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黄洋、李霞、申薇、席侃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1、[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王敬尧:《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73、王俊杰:《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与现实运作关系个案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74、王千华、王军:《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汪玉凯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吴敬琏主编:《比较Comparative Studies(第十二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81、[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肖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夏骥主编:《事业单位与编制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3、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基础与模式选择》,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85、闫洪芹:《公共组织理论:结构、规则与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杨解君、温晋峰:《行政救济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俞可平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8、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9、[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恩:《美好社会——人类议程》,王中宏、陈志宏、李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0、[美]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1、[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92、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93、张成福、孙柏瑛主编:《社会变迁与政府创新:中国政府改革3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4、张雅林:《公益服务的体制创新——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95、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7、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8、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9、赵子涛:《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
    100、邓国胜、纪颖、郑琦、巩侃宁、乐园:《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与绩效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1、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2、庄序莹等:《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06、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108、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9、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美]朱利安·勒·格兰德:《另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选择与竞争提升公共服务》,韩波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11、《朱镕基讲话实录》编辑组编:《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2、左然:《中国现代事业制度构建纲要——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社会》2005年第3期。
    2、陈那波、卢亚伟:《中国事业单位精细化监管模式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3、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崔建民:《试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杜创国:《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日本特殊法人改革之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
    6、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 《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7、高红:《事业单位分类的局限性与理论重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8期。
    8、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9、郭建如:《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10、洪向华、井敏:《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11、句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适用范围: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
    12、孔超:《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政治逻辑——“公共化”改革战略的内涵及其制度安排》,《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3、赖静萍、刘晖:《制度化与有效性的平衡——领导小组与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
    14、李春林、张国强、赵首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启示——来自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15、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6、李克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求是》2011年第22期。
    17、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8、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2009年第4期。
    19、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第16期。
    20、李强:《对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的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3期。
    21、李强:《中小学教职工“超编”风险:问题及治理——基于J省S市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7期。
    22、李强、蔡燕:《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使命、境遇及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23、李清池:《事业单位监管立法的域外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4、李文钊、董克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理念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5、蒋运钧:《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期。
    26、刘新萍、王海峰、王汪汪:《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变迁概况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间的数据》,《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27、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5期。
    28、陆挺、刘小玄:《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基于企业数据调查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29、祁光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理性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30、石磊:《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结构与制度改进》,《管理世界》1997年第2期。
    31、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需研究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32、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个关于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3、王东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求是》2011年第17期。
    34、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35、吴重涵、汪玉珍:《制度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36、吴东民、王孝贡:《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改革的冷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37、徐继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如何推行大部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8、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9、叶麒麟:《打破职责同构: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
    40、岳云龙:《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取向及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41、赵立波:《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新视野》2010年第6期。
    42、赵立波:《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三大基本原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7年第7期。
    43、赵立波:《论中国的事业单位及其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44、赵立波:《我国事业单位公共性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5、赵锡斌、查竞春:《论政府职能的第二次转变——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6、郑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47、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48、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49、周雪光、赵伟:《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50、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2005年第1期。
    51、朱光明:《关于政事分开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
    52、朱光明:《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3、朱恒鹏:《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制》,《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1、“公益机构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http://www.scopsr.gov.cn/gjhz/undp/gyjg/ index.htm?randid=0.5276918928800646.
    2、“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http://www.scopsr.gov.cn/jbc/ftzb/o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推进国企改制》,http://news.xinhuanet.com/stock/2004-09/29/content_2036983.htm。
    4、景朝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法律对策》,http://www.civillaw.com.cn/ Article/default.asp?id=36237。
    5、瞭望新闻周刊:《江苏农药所改制悲剧》,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 2010-10/08/c 12638292.htm.
    6、瞭望新闻周刊:《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涉及四千万“事业人”》,http://news.southcn.com/z/2011-04/09/content_22523127.htm。
    7、孙立平:《产权改革争论中应有一个重造的标准》,http://finance.sina.com.
    cn/g/20040904/18481000630.Shtml。
    8、黄超:《深圳申请增加行政编制公务员编制14年未作大调整》,http://www. gd.gov.cn/govpub/zwdt/dfzw/200908/t20090821_100880.htm。
    9、新华社:《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http://www. gov.cn/ldhd/2011-06/02/content_1876045.htm.
    10、朱永红:《石狮“小政府”改革失败16年精简改革回到起点》,http://business .sohu.com/20041110/n222911576.shtml。
    1、潘毅、邓韵雪:《劳务派遣制度改革进行时》,《南风窗》2011年第6期。
    2、解志勇、于鹏:《职权法定:为依法行政点睛》,《人民日报》2004年3月24日。
    3、黄广明:《江苏全面冻结腐败的“温床”》,《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
    4、张银海:《党史研究应有更宽广的思维——专访著名现代史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教授杨奎松》,《南风窗》2011年第11期。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5号)。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办发[1996]16号)。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6]22号)。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
    11、《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
    1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2、411号)。
    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
    14、中央编办批转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编办发(2005]15号)。
    15、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组通字[2006]27号)。
    16、《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民政部令[1999]18号)。
    17、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皖办发[2011]24号)。
    18、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深办发[2007]17号)。
    19、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事业编制文件选编(一)》,1986年。
    20、江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事业编制文件选编(二)》,1992年。
    21、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省省级党政组织机构2000》,2001年。
    22、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省政府组织机构2009》,2010年。
    23、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2009年江苏省省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统计资料》,2010年。
    24、江苏省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属事业单位改革资料选编(一)》,2004年。
    25、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编:《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文件汇编》,2010年。
    26、镇江市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镇江市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件资料汇编》,2004年。
    1、Adrian Devies. Best Practi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Building Reputation and Sustainable Success,England: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2006.
    2、 Brian H. Smith. More Than Altruism:The Politics of Private Foreign Ai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3、 Dennis C.Muller. Public Cho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 DiMaggio."Interest and Agent in Institutional Theory." Institutional Paterns and Organizations. Lynne G.Zuker(ed.),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8.11-17.
    5、 Hall, Peter.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6、 Meyer & Brian Rowan,(Eds.).The New I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7、 Reich, S. "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 Public Policy and Pluralism Perspective." Governance,13.4(2000):501-522.
    8、 Scott, W.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Scott, W.R & J.W.Meyor.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70-71.
    9、Selznick, Philip. TVA and the Grass Roo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10、Selznick, Philip.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1957.
    11、THE WORLD BANK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Fixing the Public Hospital System in China,China Health Policy Notes, No. 2 June 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