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文化的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蜀文化作为中华独立起源的文化之一,应该区别与中原华夏文化等来对待。在是否迈入文明门槛问题上,首先知道文明作为一个区别于野蛮的名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质变的符号。我们衡量古蜀文明的起源,应该在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以考古资料为主,最好还能辅以科技手段。本文将这些考古材料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排队,比较这些材料之间发生了小的质变。并通过这些质变的时间理出一条或者多条线,可以区分古蜀文化各个阶段的界河。
     本文在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对古蜀文化研究的历史概况,以及区分了一些重要概念;
     在第二章里面对古蜀文化的典型遗址进行简要说明叙述;
     第三章开始,选择了古蜀文化中石器的数量磨制石器的器形、青铜冶炼技术、墓葬随葬品类型、古城址的建筑规模以及古蜀时期的内部及外部战争五个大的文明要素,或按照遗址名字、或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进行了列表排比;
     第四章起尝试通过前面考古材料的列表排比并结合了文献中的资料,利用这些物质文化,推出古蜀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
     最后一章,将这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理出了古蜀文化向前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区分界河,推导出在文明肇始之初,古蜀文化演进几大阶段。
     本文在讨论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文化的演进的同时,也继续简要讨论了文明起源时期古蜀文化起源、演进的动力问题。
The ancient Shu culture takes one of Chinese independent origin cultural, should distinguish and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Chinese culture and so on treats. Whether to enter into the civilized threshold question, first knew that the civilization takes on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barbaric nouns, may see her is a qualitative change mark. We weigh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the origin, should i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deficient situation, by the archaeology material primarily, best also be able auxiliary by the technical method.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se archaeology material, according to time sequence lining up, has had the small qualitative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se materials between. And leaves or many lines through the time of these qualitative change principles may differentiate ancient Shu culture each stage the boundary river.
     This article first reviewed the present academic circle in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ancient Shu culture research history and the survey, as well as has differentiated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Carries on the briefing narration inside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ancient Shu culture's typical ruins;
     The third chapter started, to choose in the ancient Shu culture stone implement's quantity and the grinding stone implement the shape, the bronze smelting technology, the grave funerary object type, the old city site construction scale as well as the ancient Shu time interior and the exterior war five big civilized essential factors, either deferred to the ruins name, or defers to the time sequence, has carried on the tabulation parallelism according to groups;
     The fourth chapter had the attempt and unified i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through front archaeology material tabulation parallelism, used these material culture, promoted the ancient Shu's society,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and so on non-material culture aspect content;
     Last chapter, unifies these 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non-material culture, the principle left each stage discrimination boundary river which the ancient Shu culture develops forward, infers beginning the civilization initiates, ancient Shu culture evolution several big stages.
     This article during discussion civilization origin time ancient Shu culture evolution also continued to discuss the civilized origin time ancient Shu culture to origin, the evolution power question briefly.
引文
①李学勤.略论巴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2002,(3).
    ②本小节多参考并引用张光直先生《论“论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载于《文物》,2004年第1期
    ③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9,P16.
    
    ①段渝.四川通史(1)[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p31.
    ②夏鼐.楚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考古,1982,(1).
    ③段渝.四川通史(1)[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P35~36.
    
    ①童明康.苏秉琦关于辽西考古新发现的谈话[J].史学情报,1987,(1).
    ②张光直.中国交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A].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P1~23.
    ③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中华书局,2007.P289.
    ①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中华书局,1959.
    ②赵殿增.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③卫聚贤.《说文月刊》3卷4期(1941)3卷7期“巴蜀文化专号”(1942).
    ④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A].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⑤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A]、巴蜀文化续论[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C].中华书局,1998.
    ⑥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A].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⑦缪钺.《巴蜀文化初论》商榷[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4).
    ⑧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①赵殿增.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广元中子埔细石器遗存[J].考古,1991,(4).
    叶茂林.广元出土大量有地层根据的细石器[N].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3日.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省广元市文物管理所.四川广元广元市张家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1,(9).
    ②黄昊德,赵宾福.宝墩文化的发现及其来源考察[ J ].中华文化论坛,2004 ,(2).
    ③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④郑若葵、唐志工.广元市鲁家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J].四川文物.1992,(3).
    ⑤西南博物院筹备处.宝成铁路修筑工程中发现的文物简介[J].文物参考资料,1954,(3).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绵阳市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 (4).
    ⑦何志国.绵阳边堆山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1993,(6).
    ⑧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3,(2).
    ⑨雷雨、陈德安.巴中月亮岩通江擂鼓寨遗址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1991,(6).
    ①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②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③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④孙智彬.1989年四川主要考古发现概述[J].四川文物,1990,(2).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汉源县大树乡两处古遗址调查[J].考古,1991,(5).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6,(2).
    ②刘磐石、魏达议.四川省汉源县大树公社狮子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1974,(5).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汉源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汉源桃坪遗址及墓地发掘报告[J].四川文物,2006,(5).
    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2005年雅安沙溪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7,(3).
    ⑤段渝.四川通史(1).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①陈剑.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J].考古与文物,2007,(5).
    ②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2).
    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波西遗址2002年的试掘[J].成都考古发现(2004).科学出版社,2006.
    ④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
    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庙底沟与三里桥(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二)(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九号)[M].科学出版社,1959;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严文明.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A].仰韶文化研究[C].文物出版社,1989.
    ⑥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
    ⑧张强禄.试论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川北川西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A].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张强禄、赵朝洪.武都县大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Z]、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Z].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999;
    ⑨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新津县文管所.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的调查与试掘简报[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王毅、孙华.宝墩村文化的初步认识[J].考古,1999,(8);王毅、蒋成.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及初步研究[A].夏禹文化研究[C].巴蜀书社,2000;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①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1,(3).
    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沙乌都遗址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4).科学出版社,2006.
    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
    ④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新津县文管所.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的调查与试掘简报[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王毅、孙华.宝墩村文化的初步认识[J].考古,1999,(8);王毅、蒋成.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及初步研究[A].夏禹文化研究[C].巴蜀书社,2000;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⑤林向.宝墩文化[N].成都日报,2005年12月12日.
    ①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广汉县文化馆.广汉三星堆遗址[J],三星堆研究(第一辑).天地出版社,2006;赵殿增.巴蜀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的新进展[C].三星堆考古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一〇).标本:2K-973.考古,1983,(7).
    ③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4).
    ④孙华.试论三星堆遗址的分期[J].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1992;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论[C].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⑤段渝.四川通史(1)[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P21;王毅.成都市巴蜀文化遗址的新发现[A].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巴蜀书社,1991.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一四).考古,1987,(7).
    
    ①礼州遗址联合考古发掘队.四川西昌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0,(4).
    ②夏鼐.碳14测定年代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4),附表118.
    ③段渝.四川通史(1)[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①该节数据资料出处均是各个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上一章均有提及,不再一一累赘。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广元中子埔细石器遗存[J].考古,1991,(4).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2,(11).
    ①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J].文物,1987,(1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广元中子埔细石器遗存[J].考古,1991,(4).
    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1999年度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1,(3).
    ④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江县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温江县文管所.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①王仁湘: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双肩石器的几个问题[J].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1987.
    ①段渝:巴蜀青铜文化的演进[J].文物,1996,(3).
    ②夏湘蓉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M].地质出版社,1980.
    ③杨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J].文物,1959,(12).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
    ⑤重有色金属加工手册(1)[M].冶金工业出版社,1979.
    ⑥田长浒:从现代实验剖析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科学成就[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0,(3、4);何堂坤:部分四川青铜器的科学分析[J].四川文物,1987,(4).
    ①朱张校、郑明新:工程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①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广汉文化局: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7,(10);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广汉文化局、文管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5).
    ②敖天照、王有鹏、刘瑛:四川广汉出土商代玉器[J].文物,1980,(9).
    ③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2,(11).
    ④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都江堰市芒城遗址1998年度发掘工作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
    ⑤敖天照:广汉高骈出土商代玉器的补正[J].三星堆研究(第一辑),天地出版社,2006.
    
    ①金正耀等.: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J].文物,1995,(2).
    ②段渝: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J].史学月刊,2008,(5).
    ③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科研简报:第6期[ R].1983年5月14日.
    ①段渝:巴蜀青铜文化的演进[J].文物,1996,(3).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郊化成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仁胜村土坑墓[J].考古,2004,(10).
    
    ①马继贤:广汉月亮湾遗址发掘追记[J].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②傅正初: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J].天府新论,1994,(5).
    ③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3,(2).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
    ①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都江堰市文物局.四川都江堰市芒城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9,(7);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都江堰市芒城遗址1998年度发掘工作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都江堰市芒城遗址1999年度发掘工作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江县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温江县文管所.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1999年度发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1,(3)
    ④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2,(11).
    ⑤《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
    ①孙智斌:1989年四川主要考古发现概述[J].四川文物,1990,(2);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研究[A].四川出版集团,2006.
    ②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J].文物,1987,(12).
    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0~2004),文物出版社,2002~2006.
    ④朱章义、张擎、王方: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J].四川文物,2002,(2).
    ⑤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网络体系[J].历史研究,1993,(1).
    ①林向:宝墩文化[N].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
    
    ①黄石林,赵芝荃: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 N ].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
    ②郑州商代城址发掘报告[ Z] .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77.
    ③尚书·酒诰[M]、周礼·考工记[M].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④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记要[J ].文物,1976,(2).
    ⑤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J ].考古,1980 ,(2).
    ⑥左传[M].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①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收获与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3,(4).
    ②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文物管理委员会、汉源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6,(2).
    ①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J].文物,1977,(11).
    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
    ③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6,(4).
    ④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1,(3);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收获与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3,(4).
    ①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新津县文管所.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的调查与试掘简报[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王毅、孙华.宝墩村文化的初步认识[J].考古,1999,(8);王毅、蒋成.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及初步研究[A].夏禹文化研究[C].巴蜀书社,2000;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沙乌都遗址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4),科学出版社,2006.
    ③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新津县文管所.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的调查与试掘简报[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R].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王毅、孙华.宝墩村文化的初步认识[J].考古,1999,(8);王毅、蒋成.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及初步研究[A].夏禹文化研究[C].巴蜀书社,2000;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④张强禄.试论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川北川西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A].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张强禄、赵朝洪.武都县大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Z]、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Z].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999.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汉源县大树乡两处古遗址调查[J].考古,1991,(5).
    
    ①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巫山县锁龙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6,(3).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部:陕西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8,(6).
    ④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
    ①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27.
    ②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中华书局,2007,P262.
    ③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①陈登龙:蜀水考(卷1),陈一津分疏。
    ②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Explo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③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6).
    ④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P13.
    ①刘弘:巴蜀戎事考[J].四川文物,2006,(1).
    ②徐中舒:四川彭县蒙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J],文物,1962,(6).
    ③孔晁注.逸周书:职方[M].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徐中舒:论西周是封建社会[J],历史研究,1957,(5).
    ⑤段渝: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J].史学月刊,2008,(5).
    ⑥孟子[M].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⑦唐金裕: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J ].考古,1980,(3).
    ⑧段渝:论早期巴文化——长江三峡的古蜀文化因素与“早期巴文化”[A].巴渝文化:第3辑[ C].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①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N].人民日报,1973年6月19日.
    ③班固:汉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1962.
    ④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科研简报:第6期[ R].1983年5月14日.
    ⑤金正耀等: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J ].文物,1995,(2).
    ①转引自:孔令平:《起源》对西方史前考古学的影响——纪念《起源》发表一百周年[J].史前研究,1984,(2).
    ①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二)[R].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九号[Z].科学出版社,1959.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0)[R].科学出版社,2002.
    
    ①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收获与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3,(4).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2005年雅安沙溪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7,(3).
    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汉源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汉源桃坪遗址及墓地发掘报告[J].四川文物,2006,(5).
    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沙乌都遗址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4),科学出版社,200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绵阳市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4);何志国:绵阳边堆山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1993,(6);蒋晓春、白九江、赵炳清: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①魏斐德[美]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P2.
    1.《论巴蜀文化》,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巴蜀古史论述》,蒙文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3.《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顾颉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四川上古史新探》,仍乃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巴蜀史迹探索》,邓少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6.《古代的巴蜀》,童恩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7.《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段渝,学林出版社,1999年;
    8.《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段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9.《濯锦清江万古流——巴蜀文化的历程》,段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三星堆文化》,段渝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四川古代史稿》,蒙默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
    13.《汉书》,班固,中华书局,1979年;
    14.《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15.《考古学一百五十年(Hundred and fifty years of archaeology)》,格林·丹尼尔,三联书店,1987年;
    16.《四川通史(1)》,段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1985年;
    18.《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李绍明、林向等编,巴蜀书社,1991;
    19.《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
    20.《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83年;
    21.《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
    22.《巴蜀考古论文集》,徐中舒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
    2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4.《中国通史》,白寿彝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工程材料》,朱张校、郑明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6.《中国地理概论》,黄就顺,香港上海书局,1979年;
    27.《三星堆考古研究》,赵殿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成都考古发现1999、2000、2002、2004》,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29.《四川文物志》,巴蜀书社。
    1.施劲松,《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5,4;
    2.四川文管会等,《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12;
    3.四川文管会等,《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4;
    4.陈德安、罗亚平,《蜀国早期都城露端倪》,《中国文物报》,1989,9,15;
    5.四川博物馆,《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8;
    6.王家佑等,《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8;
    7.唐金裕等,《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考古》,1980,3;
    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巫山县锁龙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6,3;
    9.张君、朱章义,《成都市十街坊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的观察》,《考古》,2006,7;
    10.王红光,《贵州考古的新发现与新认识》,《考古》,2006,8;
    1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鸡公山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2006,8;
    1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11;
    13.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考古学是什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2;
    1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凉山州德昌县王家田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1;
    16.刘弘,《巴蜀戎事考》,2006,1,《四川文物》;
    1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2006,2;
    18.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考古》,1978,2;
    1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西昌洼垴、德昌阿荣大石墓》,《文物》,2006,2;
    20.梁宏刚等,《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金汞合金实物的研究》,《文物》,2006,4;
    21.朱绍侯,《嫘祖故里试探》,《许昌学院学报》,2007,6;
    22.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文物》,2006,5;
    23.董琦,《论早期都邑》,《文物》,2006,6;
    24.陈德安,《古蜀文明与周边各文明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2007,4;
    2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研究》,2000;
    26.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98,12;
    27.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都江堰市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9,7;
    28.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考古》,2002,11;
    29.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1999年度发掘收获》,《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
    30.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工作队,《绵阳市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存调查简报》,《考古》,1990,4;
    3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
    32.四川省博物馆,《成都青羊宫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8;
    33.四川省博物馆等,《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6;
    34.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
    35.刘弘,《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7,4;
    36.赵殿增,《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中华文化论坛》, 2003, 2;
    37.张耀辉,《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中华文化论坛》,2006,1;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广元中子埔细石器遗存》,《考古》,1991,4;
    39.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