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界对其研究不多,特别是系统性研究则更少,仅有部分学者对其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研究为选题意在对近代司法官考试进行系统的纵向研究,既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司法官考试进行分别研究,也对其进行了纵向的对比性研究;既研究司法官考试制度,也研究司法官考试的举行及与之相应的司法官培训的举办。文中结合司法官考试的相关史料分析了司法官考试在当时取得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的研究,也为当下我国推行的司法考试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论文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近代中国推行司法官考试的动因、清末法官考试、北洋政府时期司法官考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考试、近代司法官考试的影响与现代启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司法官考试之所以在近代中国得以推行,是和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关的。官制改革在清末得以全面开启,通过官制改革,学堂选官便成了其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在清末各种法律学校的快速兴起,使习法的学生迅速增多,使得从法科学生中选官成了现实可能。司法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内容,西方许多国家在中国所确定的领事裁判权是对我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因而组建自己的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便成了收回法权的应然需要。在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收回法权是司法官考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近代
     司法官考试与培训制度贯穿的一始终不渝的历史使命。近代中国法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公、私立法科学校如雨后春笋地相继设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懂法律、明法理的优秀法科人才,又加之当时留学海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是研习法律的,这都为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制度的出台与施行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随着近代各级司法机构的纷纷设立,需要选拔优秀的司法人才加入司法机关,因而司法官考试便成为一种现实的急切需要。
     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司法制度后,改革了传统的国家机关的设置,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将刑部改为法部。随着各级审判机构的相继成立,选拔和任用合格的审判人员则相应的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保障法官考试(在名称上清末称为法官考试,但其包括推事与检察官考试两部分)活动的有序、规范进行,清政府颁布了相应的一系列的可供操作的具体制度,并对法官考试做出较全面的规定。并且清末法官考试制度在当时得到了有效的施行,于宣统二年按照法官考试制度的规定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法官考试活动。通过这次法官考试的举行,为司法机关录取了一批合格司法人员。清末法官的任用采用考试选拔,在当时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重视法官人选的经验、资历到经考试合格任用的一个过程。由于司法的职业特性所决定,对法官人选不仅需要其懂得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更应该有相应的审判经验为基础。所以在选拔法官时清政府特别注重其法律经验。考试任用法官是在学习西方经验和对我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承继,因而清末法官考试制度应当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清末法官考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创举,开启了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的先河。之后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官考试都是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清末关于法官考试的制度尽管是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但这一制度本身在实践中并未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如法官考试的资格条件在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降,制度制定时没有能够考虑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所以其通过制度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太高,最终致使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从法官考试录取人员的生源情况来看,此次法官考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法官考试所录取人员大多是“旧人”,即刑幕、举贡、五品以下之京外官;考试制度所规定的纪律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严格的实施等。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军阀之间的长年混战,但司法官考试在这期间得以沿袭下来。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官考试制度是在承继清末法官考试制度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法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又对其考试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其既有司法官考试自身的一套完善的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司法官考试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也有关于司法官考试的配套制度,从而使司法官考试制度更为完整。该时期的司法官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关于司法官考试的制度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很强;制度中有许多人性化的条款,体现了利民、便民的人本法律观;对司法官考试的程序和考试组织机构设置严密,有力地保障了司法官考试活动的开展等。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官考试制度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法治发展状况的限制,其制度设计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如从制度内容来看,其缺失了“罚则”部分;其对口试科目及口试方法规定不够明确,致使在口试过程中考官的裁量空间过大,不利于客观公正的选才,甚至会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司法官考试的资格条件对外文太过重视等。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官考试按照规定得到有序举行,通过举行一次甄拔考试和五次司法官考试,为司法机关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考试活动的开展是有序进行的,从报考、资格审查、考场安排、考试题目、试卷的评阅、分数的核定、初试人员的分发学习及再试,都是根据司法官考试制度规定进行的。通过司法官考试进入法官队伍的人员大都是从法律学校修习法律而毕业的,这利于实现司法官的精英化和形成一个法律职业的共同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考试属于高等文官考试的一部分,而当时关于文官考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考试制度,因而司法官的考试相应地准用高等文官考试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这一时期也颁布关于司法官考试的相关的专门性的考试制度,如《法官初试暂行条例》、《高等司法官考试条例》、《司法官任用暂行条例》、《司法官考试条例》等。与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官考试制度不同,该时期关于司法官考试的法律制度是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其关于司法官考试的具体内容上也规定得相当具体,既规定了法官考试的与试资格、组织机构、考试程序、考试科目与内容、分数核算等,同时也规定了关于司法官考试的一系列的具体施行规则。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但同时其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展司法官考试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先后举行了近五十次的司法官考试,录取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合格者,并将其充实到了司法队伍之中。从其考试试题来看,该时期的司法官考试除了注重应考人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应用能力外,还注重考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考试,特别注重党义、党纲的考试。不仅举行正式的司法官考试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八次临时司法官考试,解决了当时司法人员短缺的现实困难。但该时期的司法官考试制度关于司法官考试的资格条件的规定,过于注重实践经验,如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人员凭其司法的经验和阅历即可取得任用资格。这种对法律实践经验的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较难把握,同时也给了许多人以投机取巧的机会。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司法官考试是和司法官培训紧密相联的。在清末,虽然没有举行法官培训活动,但在法官考试制度中规定考试合格人员应当分发学习。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培训是作为司法官考试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套制度予以颁行的。既颁布了司法官培训制度或规程,同时在实践中举办了多期司法官的培训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司法官考试的举行。为培训考试合格人员,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开设了司法讲习所和司法储才馆,期间司法讲习所举办了四期培训活动,司法储才馆举办了一期培训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培养和储备司法人才,开设法官训练所。法官训练所除开办了为法官初试及格人员的培训班外,还办了几期现任法官的在职培训班。司法官培训有力地配合了近代中国的司法官考试的举行,法律教育、司法官考试与司法官的培训是三位一体的,如果仅有某一方面的规定,而缺失了其中之一,那么该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体系是不完整的,同时单一的制度设计也很难以在实践中得以有效的实施。通过举办司法官的培训活动,为司法机关培训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储备了人力资源。
     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不仅在制度上是较完备的,而且在三个时期司法官考试按照制度规定的内容得到了有序举行。期间,司法官考试的举行为各级司法机关遴选了许多优秀的司法人员。司法官考试的制度规定与司法官的培训都将司法官应当具备何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以对待,凸显了近代中国对司法官应有素质的重视。但近代司法官考试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理想、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考试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借鉴近代中国司法官考试的经验,我们应当在司法考试的程序设计、应试资格、考试方式、司法考试与司法培训的结合、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 is an importance component part of the law modernization of China,and not many people are researching it systemly,and only researched it in a certain respect or at one stage about judicial examation.This thesis research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 fo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t.I both research it from three periods,and research it by a comparative study.It’s content of study includes the system of judicia examination,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judicial training.I analys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deficiency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by historical matarials.It can enlighten us to reform judicial examination today by the study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 .Two methods of study are used in this thesis: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method of case study.This thesis is consist of five sections:motive of holding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judge examination at late Qing Dynsaty,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Early Republic,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NanJing Republic,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It’s main content includes: Judicial examination tha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modern China wa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For official system reformation was developed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selecting officer from school was the main content.Many law schools were setted up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and student studying law increased quickly,so Qing Government may select officers from lawers. Consular jurisdiction broken our country’s judicial sovereignty,so taking back judicial sovereignty needed our own organizing judicial organ and personnel. Taking back judicial sovereignty w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system of judician examination,was also history mission of the examin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judge.Modem law education developed quickly,especially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were setted up successively,so lawers from law school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judge drawn up and put into effect.Along with all levels judicial organ established,it needed judicial examination to select excellent judicial person.
     Late Qing Dynasty is a key period of China history,Qing Government changed nation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ing after drawing lessons from external judicial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e.g. establishing the supreme court and law ministry. Along with all levels judicial organ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selecting qualified judge was also essential to judicial organ.The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was drawn up firstly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In order to normalize judge examination,Q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examination system of judge that provided judge examination completely.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judge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as carried out availably,Qing Government holded the first judge examination that selected many qualified lawers for judicial organs in the whole country according to it in 1910.Judicial examinati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selecting based upon experience and longevity to selecting based upon examination.Judicial occupation needed judge candidate to understand leg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judicial experience. Selecting judge was combined with studying 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judge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as a unprecedented undertaking i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istory, and was the first one in moden China. followly, it was inherited by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Early Republic and NanJing Republic.Although it was complete and concrete,it was not embodied it’s value in practice,for example,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s was too high to cause margin between the ideality and the reality;Qualified personnel admitted in practice was mostly old officers; Discipline provided by it was not carried out strictly.
     The Early Republic is a special period that warlord confused conflict long term,but the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was followed down. The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inherited one of Qing Dysnaty and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and reformed it. It’s system is better because there was complete system that guaranteed judicial examination.It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It’s content is concrete and operability;It include some humanized clauses that is helpful to the people;It provide the process and organize organizations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that guarantee judicial examination’s holding etc.And it also have some shortage :It’s content don’t include responsibility clause that violating the law can not be punished during judicial examination;Category and method of oral test is not explicit so that we can not select elitist during judicial examination;It’s qualification too pay atten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etc.Th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carried out in practice,and obtained good social effect,and selected elitist for judicial organs by holding six judicial examination.Judicial examination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register for examination,to investigate qualification,to arrange test field,to test questions,to read and appraise questions,to compute score,to distribute qualified personnel,to exam again according to it’s provision.qualified personnel was mostly graduate students from law school,so it was helpful to judge’s elite and form common body of legal occupation.
     Judicial examination is one of higher officer examination in NanJing Republic,so judicial examination ought to cite higher officer examination system.At the same time,Government also promulgate a series of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for example, Provisional regulation of first examination, Regulation of higher judicial examination, Provisional regulation of judge appointed,Regulation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etc.Differ from one of the end of Qing Dynsaty and Early republic,it’s legal system is the most whole and integrity,and reformed the system provision of examination.It’s content is very concrete,it provided qualification of registering for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s, process, category,content and computing score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d a series of enforcement regulations.Although it went through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1937-1945),it holded judicial examination most in modern China.Nearly fifty judicial examinations were holded altogether,and enrolled many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judicial organations.Leg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applying legal was payed attention to during examination,and examinee’s political character was also one of examination’s important content,e.g. meaning of Party and guiding principle of Party.In addition to holding formal judicial examination,eight provis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s was holded so as to solve difficulty of shortage of judge.But qualification of examination too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experience,e.g. personnel of judicial experience was excused from an examination.This provision can not be seized in practice,and gave some people an opportunity of seizing every chance to gain advantage by trickery.
     Judicial examination was close to connect with judicial training in Modern China history.Although judicial training was not holded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it provided qualified personnel ought to be distributed study.System of judicial training was a very important accessory one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at the period of Early Republic and NanJing Republic.Government promulgated system or rule of judicial training,and holded many judicial trainings in practice.In order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Government of Early Republic started judicial lecture and study institute and school storeing up talent for judicial organizations successively.In order to train and store up judicial talent,Government of NanJing Republic started institute of training judge that holded training class for the qualified personnel of first examination and judge on-the-job training.System of judicial training perfecte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judge in modern China.Legal education,judicial training and judicial examination are an entity,If legal system lack one among them,so it is not complete and single-system can not be carried out.Holding judicial training trained an excellent legal talent and stored up talent for Chinese legal modernize.
     The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was not only perfect during modern China,but also judicial examinations that judicial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for all level judicial organizations were holded according to it’s regulation by three stages.Quality of judge was an importance content of the syste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judicial training.There was a question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between indeal,system and reality to not be settled during holding judicial examination.At present we are holding justice reform in our country,and judicial examination reform is one of its.we ought to draw lessons from judicial examination during modern China,and we must reform process,qualification,form of judicial examination,judicial examination ought to be connected with judicial training,judicial examination ought to be connected with legal education.
引文
2邓定人编著:《中国考试制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民国18年(1929年),第23页。
    3H.G.Creel,The Bureaucracy in China:The Origin of the Hsie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3 February 1964,p68.
    4转引自常宁、邓嗣禹纂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67年版,附录。
    5邓定人编著:《中国考试制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民国18年(1929年),第1页。
    6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6页。
    
    8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24-25页。
    9梁仁杰编著:《法院组织法》,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25年(1936年),第25页。
    10华白:《读李学灯“然后训练司法官”后》,《时代公论》,1934年第101号。
    12转引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13郭子钧:《领事裁判权制度下之在华外国法院》,《东方杂志》,1931年第15期。
    14居正:《二十五年来司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华法学杂志》,1936年新编第1卷第2期。
    15钱本午:《论治外法权不合于国际法理》,《东方杂志》,1906年第9期。
    16[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402页。
    17秦孝思:《改进司法之我见》,《东方杂志》1944年第23期。
    18居正:《二十五年来司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华法学杂志》,1936年新编第1卷第2期。
    19张正学:《会审公廨收回后建设新法院之我见》,《东方杂志》,1926年第22期。
    20梁敬淳:《在华领事裁判权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3页。
    21胡长清:《再论撤销领事裁判权改善司法官之待遇》,《法律评论》,1931年第396期。
    22王宠惠:《二十五年来中国之司法》,转引自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诉讼法律篇》(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页。
    23[美]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鞠方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24[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25转引自王健:《西学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26“收回领事裁判权经费预算经阁议通过仰知照迅速筹备令”,《司法公报》,1922年第160期。
    27“司法讲习所开拟添设西文法律新班呈并指令”,《司法公报》,1921年第139期。
    28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2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006页,第1008页。
    30“法部奏酌拟京师审判检察各厅员缺任用升补暂行章程折并单”,载《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第七卷):“审判”,北京:考证出版社,1972年版,第1876页。
    31汤能松、张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32孙晓楼等原著,王健编:《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4居正:《法治与法律教育》,《中华法学杂志》,1944年第3卷第2期。
    35孙晓楼等原著,王健编:《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6“署督部堂袁奏造就宪政人才请设广东大学折”,载《广东宪政筹备处报告书》,“教育类”,宣统二年5月第3期。
    37转引自汤能松、张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38转引自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39《清史稿.列传三百三十》。
    40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41[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42《法曹杂志》,1913年第12期。
    43“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酌定司法权限并将法部原拟清单加具案语折”,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27、828页。
    4“4修正法律大臣沈家本奏酌拟法院编制法缮单呈揽折”,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43页。
    45王仪通:《调查日本裁判监狱报告书》,载刘雨珍等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4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47Wassertrom.R.A,The Judicial Decis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p.87.
    5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3-66页。
    5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载沈云龙:《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
    54转引自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4页。
    55“果有适用法律之人材耶”,《申报》,1911年2月11日。
    56《东方杂志》,1915年第11期。
    57“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462页。
    60《法院编制法》法条引自《国风报》第1年第6期。
    61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4页。
    62沈家本:《设律博士议》,转引自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63“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64“廷试法政科各生改就法官办法折奏为酌拟:廷试法政各科各生改就法官办法恭折会陈仰祈”,载《政治官报》,1911年5月5日,第1287号。
    65《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的法条转引自何勤华、李秀清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诉讼法律篇》,附录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1-552页。
    66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8页。
    
    67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8页。
    68同上注,第76页。
    69“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70“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71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4页。
    72陈承泽编纂:《法院编制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宣统2年(1910年),第57页。
    73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5页。
    74陈承泽编纂:《法院编制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宣统2年(1910年),第59页。
    75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6页。
    76“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77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77页。
    78“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79“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80“法部奏定考试法官指定主要各科应用法律章程折”,《国风报》,1910年第1卷第14期。
    81“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82“法部奏定法官分发章程”,《国风报》,1910年第1卷第23期。
    83“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84“法部酌拟法律学堂毕业学员改用法官办法折”,《政治官报》,1910年8月20日,第1043号。
    85“廷试法政科各生改就法官办法折奏为酌拟:廷试法政各科各生改就法官办法恭折会陈仰祈”,《政治官报》,1911年5月5日,第1287号。
    86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80页。
    87陈承泽编纂:《法院编制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宣统2年(1910年),第61页。
    88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第83-84页。
    89“法部会奏补行考验大理院及各厅法官录取各员分数等第折”,《政治官报》1911年2月21日,第1215号。
    90“法部奏法官任用须经考试折”,《政治官报》,1910年1月28日,第845号。
    91“法部奏各省筹办审判厅拟请俟考试法官后一律成立折”,载《大清宣统新法令》(第17册),第7页。
    92“宪政编查馆咨复法部考试任用法官各事宜应遵章举办专案奏明通行各省文”,《政治官报》,1910年2月26日,第872号。
    93“督院张准法部咨本部具奏酌拟临时法官养成所暨附设监狱专修科各项章程一折奉”,《两广官报》第1期。
    94“法部奏法官考试请”,《政治官报》,1910年8月26日,第1049号。
    95“法部奏法官考试请派监临官折”,《政治官报》,1910年8月26日,第1049号。
    96“法部奏法官考试遴派执事各官折”,《政治官报》,1910年8月26日,第1049号。
    97“法部奏法官考试请简监试御史折”,《政治官报》,1910年8月26日,第1049号。
    98“考试法官之示文”,《大公报》,宣统二年(1910年),8月23日。
    99“法部奏本年法官考试请,派考试官折”,《政治官报》,1910年6月15日,第970号。
    100“贵州巡抚庞鸿书奏法官考试日期并遵办各情折”,《政治官报》,1910年9月5日,第1057号。
    101《东方杂志》,1910年第11期。
    102《东方杂志》,1910年第5期。
    103“法部法官考试报名时刻广告”,《政治官报》,1910年7月5日,第998号。
    104“陕甘总督长庚奏考试法官事竣折”,《政治官报》,1910年10月12日,第1094号。
    105“四川总督奏考试法官事竣折”,《政治官报》,1910年10月20日,第1102号。
    106“云贵总督李经义奏法官考试事竣折”,《政治官报》,1910年11月30日,第1142号。
    107“法官考试监临口述场规示谕”,《京津时报》,1910年9月11日。
    108转引自李启成:《晚清法官考试研究》,载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总第二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109“考试法官题目之一斑”,《法政杂志》第一年第三期:附录。
    110《大公报》,1910年9月19日。
    111“法部奏请考试法官任用折”,《法政杂志》第一年第五期。
    112程燎原教授主要是根据《申报》上的记载所得的数据,见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229页。
    113“法部会奏京师法官第一次考试录取各员折”,《政治官报》,1910年10月17日,第1099号。
    114“法部第一次考试法官等第各分数单”,《政治官报》,1910年9月27日,第1079号。考虑论文的篇幅所限,本文仅对优等生名单进行了列举,其余名单略。
    115“法部会奏补行考验大理院及各厅法官录取各员分数等第折”,《政治官报》,1911年2月21日,第1215号。
    116“广西巡抚章鸣歧、提学使李翰芬、按察使王芝详会奏考试法官事竣”,《政治官报》,1910年6月24日,第988号。
    117“法部奏甘新滇三省考试法官授职任用折”,《政治官报》,1911年2月14日,第1208号。
    118“法部奏贵州考试法官录取各员拟请授职任用”,《政治官报》,1911年1月21日,第1186号。
    119“法部奏四川考试法官录取各员拟请照章授职任用”,《政治官报》,1911年1月23日,第1187号。
    120“法部奏酌拟法官填写亲供发给执照办法折”,《大清宣统新法令》(第2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第62页。
    121《东方杂志》,1908年第3期。
    122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125“法部奏酌拟法官考试任用施行细则折”,《政治官报》,1910年4月6日,第910号。
    126[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127[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重印本),第76页。
    128沈家本:《寄移文存》,卷三。
    129“桂抚致宪政编查馆、度支部、法部电”,《法政杂志》,第一年第六期。
    130“邮传部主事陈宗番陈司法独立之始亟宜预防流弊以重宪政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84页。
    131“法部推广法官第一次考试与考资格广告”,《政治官报》,1910年7月2日,第1016号。
    132“新疆审判厅筹办处司法报告书”,1910年7月28日准电咨,乌鲁木齐:新疆官书局1911年正月印行。
    133“宪政编查馆法部会奏举行法官考试请谨防改定规则”,《政治官报》,1910年7月10日,第1003号。
    134“法部奏本届举行法官考试暂拟推广与考资格折”,《政治官报》,1910年7月23日,第1016号。
    135“邮传部主事陈宗番陈司法独立之始亟宜预防流弊以重宪政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84页。
    136[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137[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138“御史赵熙奏京师考试法官请饬法部认真办理折”,《申报》,1910年9月4日。
    139《京津时报》,1910年9月8日。
    140“邮传部主事陈宗番陈司法独立之始亟宜预防流弊以重宪政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84页。
    141[美]哈罗德.伯曼编:《美国律师讲话》,上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08页。
    142Honourable Lord Justice Brooke,Royal Courts of London,June 21,1966.
    143“法部会奏京师法官第一次考试录取各员折”,《政治官报》,1910年10月17日,第1099号。
    144“法部奏甘新滇三省考试法官授职任用折”,《政治官报》,1911年2月14日,第1208号。
    145“法部奏酌拟考核私立临时法官养成所暨监狱专修科章程折”,《政治官报》,1911年5月23日,第1305号。
    146“帝京法政学堂附设临时法官养成所之意旨”,《申报》,1911年6月11日。
    147“邮传部主事陈宗番陈司法独立之始亟宜预防流弊以重宪政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84—885页。
    148江庸:《五十年来中国之法制》,载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版。
    149“邮传部主事陈宗番陈司法独立之始亟宜预防流弊以重宪政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84页。
    150王宠惠:《二十五年来中国之司法》,转引自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诉讼法律篇》(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
    151“法官亦如此闲散耶”,《申报》,1911年2月6日。
    152“山西审判厅之怪状”,《申报》,1911年3月11日。
    153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114页。
    154《司法公报》,1913年第3期。
    155《司法公报》,1913年第3期。
    
    156《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第1221期。
    
    157《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10号,“法令”。
    158《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第1221期。
    159《政府公报》,1915年10月1日,第1221期。
    160《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法令”。
    161《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号,“法令”。
    162《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法令”。
    163《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号,“法令”。
    164《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4号,“法令”。
    165《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法令”。
    166《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号,“法令”。
    167《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号,“法令”。
    168《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法令”。
    169《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4号,“法令”。
    170《政府公报》,1926年156期。
    171[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7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173“法官与监官之前途”,《申报》,1915年6月17日。
    174李龙:《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76王用宾:《二十五来之司法行政》,《现代司法》,1936年第2卷第1期。
    177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278页。
    178“司法官考试题目及录取名次”,《司法公报》,1919年第111期。
    179《申报》,1919年8月1日。
    181转引自吴永明:《理念、制度与实践:中国司法现代化变革研究(1912年—1928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182“司法官再试典试委员会通告”,《政府公报》,1918年第1049期。
    183“第三届司法官之再试”,《法律周刊》,1924年第35期。
    184转引自毕连芳:《北京民国政府司法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185梁启超:《法律评论创刊号题辞》,《法律评论》,1923年“创刊号”。
    186陈瑾昆:《就改进司法计划略陈鄙见》,《法律评论》,1921年第82、83期合刊。
    187[英]丹宁:《法律的训诫》,杨白揆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188“限定司法官考试出结人电”,《司法公报》,1919年第109期。
    189“司法官考试展期”,《申报》,1921年10月19日。
    190平平:《第六次法官考试揭晓感言》,《法律评论》,1930年第374期。
    191“司法部通告”,《法律周刊》,1924年第29期。
    192“本届司法官再试合格人员呈请更改分发者”,《法律评论》,1924年第46期。
    193镜荣:《对今日法官之期望》,《法律评论》1925年第81期。
    194王宠惠:《二十五年中国之司法》,《中华法学杂志》,1930年第1卷第1期。
    195董康:《民国十三年司法之回顾》,《法学季刊》,1928年第2卷第3期。
    196江庸:《法律评论法刊词》,《法律评论》,1923年创刊号。
    197黄炎培:《教育前途之危险现象》,《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12号。
    198转引自汤能松、张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241页。
    199乔丛启:《北洋政府大理院及其判例》,《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200李浩儒:《司法制度的过去和将来》,《平等杂志》,1931年第3期。
    201平平:《第六次法官考试揭晓感言》,《法律评论》,1930年第374期。
    202董康:《民国十三年司法之回顾》,《法学季刊》,1928年第2卷第3期。
    203“梁前司法总长呈大总统司法计划十端留备采择文”,《司法公报》,1914年第8期。
    204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280页。
    205“呈拟订司法讲习所规程缮折请鉴核立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第872期。
    206《司法公报》,1914年第1期:“法令”。
    207王用宾:《二十五来之司法行政》,《现代司法》,1936年第2卷第1期。
    208“司法部通告”,《政府公报》,1915年第987期。
    209“司法部示(第16号)”,《政府公报》,1915年第1205期。
    210“核示司法讲习所改革及进行各节论”,《司法公报》,1918年第92期。
    211“核示司法讲习所改革及进行各节论”,《司法公报》,1918年第92期。
    212“核示司法讲习所改革及进行各节论”,《司法公报》,1918年第92期。
    214“核准讲习所扩充办法令”,《司法公报》,1919年第104期。
    215“关于调用司法讲习所学员事宜”,《司法公报》,1920年第116期。
    216转引自毕连芳:《北京民国政府司法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17“司法讲习所招考学员”,《申报》,1921年3月23日。
    218造就司法“核示司法讲习所改革及进行各节论”,《司法公报》,1918年第92期。
    219“国内要闻二”,《申报》,1921年12月8日。
    220“总统令就留学各国法律科毕业生中遴选人才,司法讲习所应继续开设”,《申报》,1922年1月31日。
    221“司法讲习所紧要广告”,《司法公报》,1916年第54期。
    222《司法公报》,1919年第112期。
    223转引自吴永明:《理念、制度与实践:中国司法现代化变革研究(1912—1928)》,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224“司法讲习所决停办”,《法律评论》,1925年第117期。
    225“司法部为培植司法人才成立储材馆”,《申报》,1926年12月11日。
    226“法部将设储材馆”,《法律评论》,1926年第170期。
    227“司法部储才馆招考奖励章程”,《申报》,1926年10月23日。
    
    228“司法部储才馆招考奖励章程”,《申报》,1926年10月23日。
    229“储才馆二月份月考放榜”,《法律评论》,1927年第196期。
    230“司法储才馆改设导师制”,《法律评论》,1927年第186期。
    
    231“司法部储材馆内容概要”,《申报》,1926年12月11日。
    232转引自俞江:《司法储才馆初考》,《清华法学》,第四辑。
    233“司法储才馆二月份放榜”,《法律评论》,1927年第196期。
    234“北京储才馆期考试题”,《法律评论》,1927年第208期。
    235转引自吴永明:《理念、制度与实践:中国司法现代化变革研究(1912—1928)》,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236“核准讲习所扩充法令”,《司法公报》,1919年第104期。
    237“关于司法讲习所设速记班的通告”,《司法公报》,1921年第140期。
    238“司法储才馆开馆名人演说辞”,《法律评论》,1927年第187期。
    240邵修文:《改良司法意见书》,《法律评论》,1925年第86期。
    241“东省特区法院陈改良司法意见书”,《法律评论》,1925年第82、83期合刊。
    242“法权会议报告书”,《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2期。
    243据《司法储才馆季刊》记载:“胡长清在当年司法官考试中列第三名,彭时列第十二名,薛长忻列第七十九名,赵凤喈列第八十七名,黄梅清列第九十八名。
    244饶亚东:《从审判角度谈受教育权的保护与法官责任》,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
    245张知本:《中国司法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华法学杂志》,1937年新编第1卷第5、6期。
    246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19》。
    250李光夏著:《法院组织法论》,上海:大东书局发行,民国35年(1946年),第72—74页。
    251“司法官考试条例”,《政府公报》1938年第31期。
    252“司法官考试典试委员会组织暂行条例”,《司法公报》,1939年第7期。
    253“司法官考试事务处处务规则”,《司法公报》,1939年第7期。
    254“考试法”,《考试院公报》,1935年第8期。
    255“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规则”,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
    256“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规则”,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
    257“司法官考试条例”,《政府公报》,1938年第31期。
    258“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初试及格人员学习规则”,考试院铨叙部编印(南京):《现行铨叙法规汇编》(1936年),第66—69页。
    259“高等及普通考试成绩计算办法”,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第112页。
    
    260“命题规则”,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第109—110页。
    261“阅卷规则”,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第110—111页。
    262“应考人体格检验规则”,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第122—123页。
    
    263“司法官考试考场规则”,《司法公报》,1939年第7期。
    264“高三分院院长杨鹏演讲:我国司法现状及展望”,《申报》,1936年6月8日。
    265王用宾:《二十五来之司法行政》,《现代司法》,1936年第2卷第1期。
    
    267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278—279页。
    268王用宾:《二十五年来之司法行政》,《现代司法》,1936年第2卷第1期。
    269范之焕:《中华民国高普考试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270转引自汤能松、张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271“附录:法官初试试场规则及试题”,《法律评论》,1930年第369期。
    272“举行法官初试考试案”,《考试院月报》(考试院秘书处编印),1930年11期。
    273“举行法官初试考试案”,《考试院月报》(考试院秘书处编印),1930年12期。
    274“举行法官初试考试案”,《考试院公报》(考试院秘书处编印),1931年1期。
    275“第二次举行法官初试案”,《考试院公报》(考试院秘书处编印),1932年7-12期合刊。
    276“附录:法官初试广州试题“,《法律评论》,1930年第370期。
    277“附录:法官初试北平试题”,《法律评论》,1930年第371期。
    278“考试院将考试三届法官”,《申报》,1932年6月12日。
    279平平:“国民政府第三届法官考试揭晓感言”,《法律评论》,1932年第477期。
    280“第三届法官考试初试试题”,《法令周刊》,1932年第126期。
    281“第三届法官考试初试试题”,《法律评论》,1932年第474期。
    282“法官初试及格人员法部拟行再试”,《申报》,1935年6月6日。
    283“二十二年高考法官及格人员定期再试”,《申报》,1935年7月6日。
    284“命令”,《申报》,1935年7月7日。
    285“高考法官再试监试委员就职”,《申报》,1935年7月9日。
    286“司法官再试发榜”,《申报》,1937年4月28日。
    287“法部通告:为通告事查此次司法官初试考试前经呈奉”,《政府公报》,1939年第68期,第34页。
    288“司法官考试事务榜示”,《政府公报》,1939年第68期,第35页。
    289“司法官考试事务榜示”,《政府公报》,1939年第71期,第52页。
    290“司法官初试典试委员会榜示”,《政府公报》,1939年第72期,第39页。
    291“司法官初试典试委员会榜示”,《政府公报》,1939年第74期。
    292“法官临时考试”,《考试院公报》,1935年第3期。
    293“现行司法官临时考试案”,《考试院公报》,1935年第5期。
    294“私大法律系学联会,召紧急会议商应付”,《申报》,1935年5月4日。
    295“司法官临时考试,法部函复得碍变更”,《申报》,1935年5月4日。
    296“司法官临时考试,司法行政部宣布真相”,《申报》,1935年5月28日。
    297“司法行政部司法官临时考试试题”,《法令周刊》,1935年第265期。
    298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279页。
    299“本年法官考试成立报名处,录取名额确定”,《申报》,1941年7月24日。
    300“命令”,《申报》,1941年8月18日。
    301斌:“读司法官任用暂行条例”,《法律评论》,1932年第435期。
    302翰臣:“再评司法官任用暂行条例”,《法律评论》,1932年第437—438期。
    303“考试院定期举行司法官临时考试”,《申报》,1941年9月5日。
    304“现行司法官临时考试案”,《考试院公报》,1935年第5期。
    305朱学山:《论现行的司法官训练制度》,《星期评论》,1942年第42期。
    306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第280页。
    307“法官训练所章程”,《申报》,1929年2月22日。
    308《法律评论》,1929年第6卷第276期。
    309《司法院法官训练所概览》,1935年9月。
    310“法官训练所甄录试”,《申报》,1919年5月5日。
    311“法官训练所定期上课”,《申报》,1932年12月5日。
    312第一、二期学员训练期限为一年半,而第三期的法官训练期限为二年。
    313“法官训练所举行第三届学员毕业试验案”,《考试院公报》,1934年第9期。
    314“法官训练所举行第三届学员毕业试验案”,《考试院公报》,1934年第10期。
    315“法官训练所举行第三届学员毕业试验案”,《考试院公报》,1934年第11期。
    316红禅:《读“司法官训练问题”之后》,《时代公论》,1932年第24期。
    317胡长清:《司法官训练问题》,《时代公论》,1932年第20期。
    318李学灯:《如何训练司法官》,《时代公论》,1934年第95期。
    319红禅:《读“司法官训练问题”之后》,《时代公论》,1932年第24期。
    320彭年鹤:《再论司法官训练问题》,1932年第30期。
    321资料来源《法治周刊》,1938年第7期。
    322平平:《为法官训练问题进一解》,《法律评论》,1932年第443—444期。
    323华白:《读李学灯“如何训练司法官”后》,《时代公论》,1934年第101期。
    324转引自汤能松、张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325理查德.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326梁启超:《法官之修养》,李良、彭时笔记,《法律评论》,1927年第204期。
    327梁启超:《司法储才馆开馆名人演说辞》,《法律评论》,1927年第187期。
    328[加拿大]安东尼奥.拉默:《法官的角色与作用》,《人民司法》,1999年第11期。
    329彭吉翔:《余如何做司法官》,《服务月刊》,1939年第2期。
    
    330“司法官之素质与数量”,《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20期。
    331罗重民:《怎样才能增进社会对于法官的信仰》,《现代评论》,1928年,第7卷第177期。
    332[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333罗文干:《外国人在中国之领事裁判权及会审权》,《司法公报》,1921年第153期。
    334《法律评论》,1923年第92期。
    335宿松、熊元襄编辑,冈田朝太郎讲授之讲义:《法院编制法》,第116页。
    336“令京外司法官不得入党文”,《司法公报》,1913年第4期。
    337《司法公报》,1912年第5期。
    338“中外大事记”,《法政杂志》,1914年第2卷第2号。
    339《司法公报》,1913年第5期。
    340“中国大事记:禁止法官不得加入政党”,《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9期。
    341“训令:令各省高等审检厅所有各级审检厅法官或无党籍或有脱党未经呈明者应填明备报文”,《司法公报》,1914年,第2卷第6期。
    342“法官不得列名政党长官、不得干预审判令”,《政府公报》,1920年8月8日。
    343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张知本校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344居正:《司法党化问题》,《东方杂志》,1935第32卷第10期。
    345转引自余明侠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346转引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九卷,清末.中华民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页。
    347居正:《司法党化问题》,1935年《东方杂志》第32卷第10期。
    348彭吉翔:《余如何做司法官》,《服务月刊》,1939年第2期。
    349王宠惠:《今后司法改良之方针(一)》,《法律评论》,1929年第6卷第21期。
    350《法令周刊》,1935年第12期。
    351转引自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1]《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第七卷):“审判”,考证出版社,1972年版。
    [2]《大清宣统新法令》(第17册、第23册),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3]《广东宪政筹备处报告书》(“教育类”),宣统二年5月。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
    [5]考试院秘书处主编:《考铨法规集》(第一辑,1937年)。
    [6]考试院铨叙部编印(南京):《现行铨叙法规汇编》(1936年)。
    [7]《清史稿.列传三百三十》。
    [8]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年版。
    [9]沈家本:《寄移文存》,卷三。
    [10]宿松、熊元襄编辑,冈田朝太郎讲授之讲义:《法院编制法》。
    [11]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二)报刊杂志
    [1]《大公报》
    [2]《东方杂志》
    [3]《法曹杂志》
    [4]《法令周刊》
    [5]《法律评论》
    [6]《法律周刊》
    [7]《法学季刊》
    [8]《法政杂志》
    [9]《国风报》
    [10]《京津时报》
    [11]《考试院公报》
    [12]《考试院月报》
    [13]《申报》
    [14]《时代公论》
    [15]《司法公报》
    [16]《现代司法》
    [17]《政府公报》
    [18]《中华法学杂志》
    [19]《政治官报》(1909年-1911年)
    [1][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美]理查德.波斯纳著:《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
    [6][美]哈罗德.伯曼编:《美国律师讲话》,三联书店,1980年版。
    [7][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美]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鞠方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9][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2000年版。
    [10][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英]丹宁:《法律的训诫》,杨白揆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3][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等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15][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重印本)。
    [16][加拿大]安东尼奥.拉默:《法官的角色与作用》,《人民司法》,1999年第11期。
    [17]陈承泽编纂:《法院编制法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宣统2年(1910年)。
    [18]黄严、王士森编:《法院编制法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宣统3年(1911年)。
    [19]梁仁杰编著:《法院组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25年(1936年)。
    [20]李光夏:《法院组织法论》,大东书局发行(上海),民国35年(1946年)。
    [21]吴鹏飞编著:《法院组织法》,商务印书馆(上海)发行,民国25年(1936年)。
    [22]毕连芳:《北京民国政府司法官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常宁、邓嗣禹纂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67年版。
    [24]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范之焕:《中华民国高普考试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
    [26]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9]梁敬淳:《在华领事裁判权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30]汤能松、张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1]王健:《西学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3]吴永明:《理念、制度与实践:中国司法现代化变革研究(1912年—1928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4]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年版。
    [36]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37]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8]邓定人编著:《中国考试制度研究》,(上海)民智书局民国18年(1929年)。
    [39]孙晓楼等原著、王健编:《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诉讼法律篇》(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1]林明、马建红主编:《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刘雨珍等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3]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张知本校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余明侠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总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九卷,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7]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48]李龙:《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9]李在全:《宣统二年法官考试录取名录考论》,《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
    [50]乔丛启:《北洋政府大理院及其判例》,《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51]饶亚东:《从审判角度谈受教育权的保护与法官责任》,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2]俞江:《司法储才馆初考》,《清华法学》,第四辑。
    [1]K.C.Wheare,Modern Constitution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Pro.George Keeton,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Howard Fertig Press,1969.
    [3]Wassertrom.R.A,The Judicial Decis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4]H.G.Creel,The Bureaucracy in China:The Origin of the Hsie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3 February,1964.
    [5]Honourable Lord Justice Brooke,Royal Courts of London,June 21,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