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与中国私法文化价值的确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对于法律文化,还是对于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私法文化的研究,都应置于文化的视域之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其文化价值诉求的差异,不仅塑造了该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质,而且塑造了法律的特殊品格,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文化。法律总是在反映和体现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价值的过程中被赋予时代性的,私法也一样。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诉求是什么,受其决定的现代法律文化的价值诉求又是什么,私法文化的价值取向应如何认识,作为中国私法法典化的重要内容的民法典的制定,其价值基准应如何把握,如何赋予中国民法典以现代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试图走出在私法学术界存在着的只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注重制度、规则层面的研究,而较少顾及其后面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哲理的研究这一研究视野或研究方法上的误区,将私法放置在整个现代文化、现代法律文化、现代私法文化的背景之下,探寻与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现代法律文化以及现代私法文化的价值诉求,为我国私法制度的构建确立价值基准。
     全文分为五章,基本上是循着从抽象到具体,从文化、法律文化到私法文化的逻辑思路,并以文化价值的探讨为主线来展开论述的。
     第一章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在对文化的涵义、特征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现代文化的价值意蕴问题,目的是为下文的讨论提供理论铺垫和语境前提。关于文化范畴,存在各种界说,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分析,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特殊过程、方式及其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式。文化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继承性、开放性、选择性、创造性等特征。现代文化的价值意蕴是以个人为本体价值、以理性为重要价值,现代文化是个人和理性相统一的文化。
     第二章现代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本章是对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现代法律的精神和价值的塑造的探讨。法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存在和隐帅于法律现象内部,是一种普遍而稳定的集体意向,即态度、思维和观念,是人类社会组织和合作中安排秩序的观念。法律文化作为普遍的整体文化价值意义的符号或显现系统,其内在精神是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系统所规定的。现代法的精神是由以个人和理性必要张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价值意义所决定的,法律的理性化、形式化是法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要求,法律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内涵是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结合。
     第三章私法文化及其在中国的缺失。在上两章对文化、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讨论的基础上,本章过渡到对于私法文化问题的研究。通过对私法和公法划分的源起的考察,以说明这种划分的意义;通过对私法文化的解读,以展示私法文化的属性;进而对我国传统社会私法文化的缺失进行论证。私法和公法的划分,不仅有其法律结构形式上的意义,而且蕴含着私域独立、私权神圣、私法自治的基本精神。私法中蕴含了现代文化的真谛,赋有利益的正当性、权利的基础性、交易的普及性等属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专制政治以及轻视私人利益的观念之下,不可能形成与现代文化以及现代法律文化价值诉求相契合的私法文化。
     第四章中国现代私法文化的价值取向。本章是对中国现代私法文化价值取向的集中探讨。现代私法文化以个人自由为根本价值,又兼顾正义价值,以个人自由和私法正义的统一为其价值取向。个人自由是指具有主体性的有生命的个人不受束缚的自主权利和状态,而私法正义即市民社会的正义所要解决的是个人和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之间关系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这一价值取向可以从现代性价值、现代经济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也可以通过与后现代法律价值之比较以及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考察等方面而得以说明。现代私法文化的个人自由价值在民法中具体表现为平等、意思自治(私法自治)原则,在商法中表现为营业自由原则;私法正义价值在民法中表现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在商法中则是交易安全原则。
     第五章中国民法法典化与私法文化价值基准的确立。这是本文的落脚点。因为我国当前私法法典化的标志性工程是制定民法典,而制定民法典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其文化价值基准。根据上文的结论,现代私法文化的价值取向应成为我国民法典的灵魂,民法典应以个人自由和私法正义的统一为文化价值基准。这样的民法典才具有现代性。确立现代私法文化的价值取向为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文化价值基准,有利于克服价值迷失和主体误置之弊,切实体现私法自治原则,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统一与和谐。
The law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cultural horizon no matter for legal culture, or for private law cul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egal culture. The core of culture is the value.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ltural valu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human society, not only created the cultural traits of historical stage but also shaped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laws, forming the different legal culture. Law is always given the times during reflecting and embodying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s well as private law.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at is the culture value in modern society, what is the modern legal culture value decided by of modern society cultural value, how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ulture of private law, how to seize the standard of the value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Civil Code formulation, and how to give China civil code to modernity. The discussion or explore of these issues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walk out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private law existing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ignoring value rationa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system, rules of the level of research and less taking the cultural value and spirit philosophical behind this research into account. The paper places the private law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modern culture, modern legal culture, modern private law culture and explores modern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consistent with modern leg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 law culture value to establish value basis for our civil law the System.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long the logic thinking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from culture, legal culture to private law culture and is discussed from the main line of the value of the culture.
     Chapter1tells mainly about culture and its modern value.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dern culture to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vide the theory and contextual premise that discussion below foreshadowing. About cultural category, there are so many kinds of definition, but from Marx's practice materialism philosophy method, the culture, refers to human survival and evolution of the special process, methods and results, culture also can be said to be a way of life, as a model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Culture has social, historical, ethnic, inheritance, openness, selectiv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Modern culture is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vidual for ontology value, to rationality as the important value, modem culture is the culture which unified individual and rationality.
     Chapter2tells mainly about modern culture and the modern legal culture. This part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eg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act on modern legal spirit and value shaping. Legal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it exists and implicit law phenomenon inside, is a universal and stable collective intention, namely attitude, thinking and ideas, is the huma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cept of order. Legal culture as a general overall cultural value symbol or show system, its inner spirit is the cultur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system required. The spirit of modem law depends on the core of the modem cultural-value-significance which made up of individuals and necessarily rational tension, the law which rational,and formal is an important sign and requirements of legal modernization, the law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ultural value connot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universal justice.
     Chapter3tells the civil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it. In the last two part the basis discussion of cultural, legal culture and its modern value, this part begin to research private law cultural. and then to demonstrate that our traditional society are lack of private law culture in the paper. The division of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not only the meaning on the law structure form, but also contains the private domain independent, private right sacred, and the basic spirit of private law autonomy. Private law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 culture, possesses the legitimacy of interests, rights of basic and exchange of universality attribute. Because of the ideas of natural economy, autocracy and contempt for private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a, It may not form private law culture which fit with the demands of modern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modern legal culture.
     Chapter4tells about China modern private law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rt is concentrated exploration of the China modern civil law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Individual freedom is the root value of Modern private legal culture, justice value is the auxiliary value,the unific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rivate law justice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dividual freedom is a subjective life that personal unfettered autonomy rights and status, and the private law justice is the value works in civil society,is to resolve social relationship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tha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relationship which made up of the individuals. The value orientation can be analysis from the modern value,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value, modern economic structure, also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ost-modern legal value and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Individual freedom value in the modern civil law culture is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equality, autonomy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of private law)principle, in the commercial of performance for the business principles of freedom; private law justice value in civil law is of performance for the honest credit, public order and good morals rights shall not abuse principle, in the commercial law is the principle of transaction security.
     Chapter5tells unification of China civil law and establishment of civil law culture value datum.This is the end-result of this article. Because of China's current law of Codification landmark project is to develop civil code, and primary task of legislation of civil Code is to establish its culture value datum.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private law should become the soul of our Civil Code, the civil code should with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rivate law justice as culture value datum. Just do this, the civil code just has modernity. Establishing the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private law as the culture values datum of enacting civil code for our country, will help to overcome the misplacement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value lost and subject misplacement, to embody the principle of the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to realize the unity and harmony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justice.
引文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3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154页。
    ① 参见[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
    ② 转引自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① 参见杨震:《法治秩序的私法文化基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4期。
    ① 参见王利民:《论法律文化与民法文化》,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8期。
    ② 参见吴治繁:《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当代民法文化构建》,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③ 参见戴少杰:《法治启蒙与制度反思——一种民法视角的初步分析》,载《清华法治论衡》(第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 参见邱本:《论私法观念的更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⑤ 参见孔庆明:《论私法与私法文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③ 参见曹诗权等:《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① 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
    ① Max Weber,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49, p.81.
    ②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l页。
    ① 参见梁濑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② 参见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19页。
    ③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① [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 参见[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③ 参见[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④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154页。
    ① 参见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① 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② 参见[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
    ①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② 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页。
    ① [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二篇:个人的发现。
    ② 参见[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 参见[英]柏林:《自由四论》,陈晓林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页。
    ⑤ Habermas, J.,Individuation through Socialization:On George Herbert Mead's Theory of Subjectivity,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k Hohengarten,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70.
    ① 参见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② 参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① 陈宜良:《理性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 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3页。
    ①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7页。
    ② 参见[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③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庞玉洁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④ [美]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① 《圣经·新约·罗马人书》第10章,第10节。
    ①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第2部,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4章。
    ② [英]洛克:《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页。
    ① [英]罗斯:《斯宾诺莎》,谭鑫田、傅有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① 参见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② 汪丁丁:《永远的徘徊》,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
    ①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5页。
    ① [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页。
    ② [美)科恩:《民主论》,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7页。
    ① Habermas, 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2 Lifeworld and System-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175.
    ② 转引自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③ 参见苏国勤:《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0页。
    ② 参见[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出版说明,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② [美]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4页。
    ① [德]K·茨威格特等:《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② [德]K·茨威格特等:《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① 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①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①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② 参见[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③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④ Sally F. Moore, Law as Proces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55 (1978)
    ① L.M.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vol17, No 12, July 1994, ppl117-1301.
    ② Henry W.Ehrmann,Comparative legal culture,1976,3.
    ①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7页。
    ① [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高鸿钧、贺卫方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7页。
    ①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① 参见冯亚东:《刑法的哲学与伦理学》,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② 冯亚东:《刑法的哲学与伦理学》,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③ 参见冯亚东:《刑法的哲学与伦理学》,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6页。
    ① 方迪启:《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97页。
    ②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③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④ 《中庸》《孟子·尽心下》。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
    ③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0页。
    ①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2-313页。
    ①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②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6页。
    ③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④ 此说以法律规定所欲保护的利益作为区别的标准。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为公法;为了维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则为私法。但公益与私益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区分,且保护私益的法条有时也有维护公益的效果,而保护公益的法条有时也有维护私益的效果。故依此说来区别公法和私法,并不妥当。
    ⑤ 德国学者H.J.Wolff认为,适用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是公法,而对任何人均可适用的法律则为私法。但该种学说的缺点在于,忽略了大部分的法规同时以国家与个人为规范对象。
    ⑥ 此说以法律所规范的法律关系为判断标准。若双方当事人间有上下级服从关系,即有一方需服从于他方,这种关系即为公法关系,而规范该种法律关系的法律为公法;反之,若当事人之间处于平等地位的关系则为私法关系,而规范该种法律关系的即为私法。此说为德国旧时通说,虽然较能说明何以在公法关系中应该对国家的优越地位及权力手段加以更多的防备,但其无法说明诸如民法上亲权行使的情形,其对于建立于双方平等基础上的行政契约(平等对立的公法关系)也无法作适当说明。此外,由于该说只论及国家与人民的法律关系,因此无法解释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
    ⑦ 参见葛洪义:《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15页。
    ① 参见[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① [美]约翰·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② 参见[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① 参见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①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 燕继荣:《私域、公域的分野自由、权威的统一——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及其启示》,载《探索》1994年第3期。
    ① 参见袁祖社:《走向“公共性自律”:“公域”与“私域”的分立与新制度价值理念孕生》,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参见[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8页。
    ③ 波兰尼认为,市场经济是镶嵌在市场社会、市场经济是借着市场社会而加以维系,而且国家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不可或缺的。
    ④ [美]米塞斯:《人的行为》,夏道平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1991年版,第352页。
    ① 弗雷德·布洛克:《自我调节市场的矛盾》,第152页。转引自汪晖:《是经济史,还是政治经济学?》载《天涯》第133期。
    ② [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页。
    ③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④ 张知本:《宪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① 参见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又参见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94页。
    ② 杨紫煊主编:《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③ 条件主义要求的典型例子是公司成立需要满足最低法定资本限额要求,否则公司不得成立。要式主义要求的典型例子是票据行为的内容填写和签字盖章必须符合《票据法》的有关要求,否则,不仅该票据行为无效,还会导致整个票据的无效。
    ① [苏]古列维奇著:《中世纪文化范畴》,庞玉洁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② [美]罗杰·科特威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③ [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①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徐家玲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00页。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页。
    ③ Fred Feldman, Introductory Ethics,1978, 页26.
    ① 参见欧阳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载《求是》2006年第24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 [美]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
    ④ 参见刘进田:《公共正义与社会和谐》,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⑤ 参见彭万林主编:《民法学》(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页。
    ① 参见程竹汝:《利益均衡与权利保障》,载《文汇报》2007年4月5日。
    ② 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Rights" from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4(1970):pp.243-44.
    ③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0页。
    ④ [美]汤姆·L·彼切姆:《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⑤ Utilitarianism in Essay on Ethics, Religion and Society, p.250.
    ①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②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③ Jeremy Bentham, "Supply Without Burthern" in W. Stark (ed.) Jeremy Bentham Economic Writings, London, 1952, p.334.
    ④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页。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9页。
    ① 参见陈弘毅:《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载《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② 参见[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89页。“……在中世纪临近结束之前的任何古代或中世纪语言中,都没有可以恰当地译作我们所说的对一种权利的表述。也就是说,1400年之前,在古典的或中世纪的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中,没有任何恰当的说法可以用来表达这一概念,更不用说古英语了,……”。
    ③ 参见[葡]叶士朋:《欧洲法学史导论》,吕平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④ 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福克斯(编):《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石毓彬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⑤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① 参见[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68页。
    ② Vgl. Klaus Steigleder:Kasuistische Ansaetze in der Bioethik, in:Marcus Duewell u. Klaus Steigleder (Hrsg.):Bioethik,Frankfurt a.M.2003,S.164.
    ① 参见[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0-111页。
    ② Vgl.Julian Nida-Ruemelin: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Ethik:Paradigmen, Begruendungen, Bereiche, in ders.(hrsg.):Angewandte Ethik, Stuttgart 1996, S.28>
    ③ Vgl. Klaus Steigleder:Kasuistische Ansaetze in der Bioethik, in:Marcus Duewell u. Klaus Steigleder (Hrsg.):Bioethik,Frankfurt a.M.2003,S.164.
    ①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202页。
    ②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2页。
    ③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4页。
    ①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1-74页。
    ②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第26页。
    ① [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① [美]阿兰·史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页。
    ③ [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张风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④ [法]巴斯夏:《和谐经济论》,王家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⑤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9页。
    ⑥ 参见[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玮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
    ① [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304-308页。
    ①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① 参见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② 参见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④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97页。
    ①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① 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②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① 公丕祥、夏锦文:《历史与现实:中国法制现代化及其意义》,载《法学家》1997年第4期。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6页。
    ③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① 姚辉:《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 参见[德]赖纳·施罗博:《德国物权法的沿革与功能》,载《人大复印资料 民商法学》2000年第7期,第41-43贝。
    ② [美]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载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清帝国)财产法不是自觉建立于法律理论基础之上…”,414页,“…财产所有权思想是西方建构其法秩序的一种独特手段。
    ③ 参见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7-38页。蔡先生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权状况分为五种:原始共产制,邦人私有制,邦君私有制,家长私有制,个人私有制,其中个人私有制是现代意义上的所有权状态。虽然旧民法颁布,但在广大农村,仍然通行着传统的家长私有制。
    ① 参见[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5页。
    ② 转引自[秘鲁]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王晓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① [日]大冢久雄:《股份公司发展史论》,胡企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 L.S.Sealy. Company law and Commercial reality, Sweet&Maxwell.1984, p1.
    ③ [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①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② [美]马里乔·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黄佳、庞锦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③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7页。
    ① [美1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2页。
    ② [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纪琨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① 方流芳:《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②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③ 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④ [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⑤ 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⑥ [奥]凯尔逊:《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⑦ 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⑧ [奥]凯尔逊:《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① 参见[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 王伯琦:《王伯琦法学论著选》,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43页。
    ③ 参见[日]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周永胜译,载《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① 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②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③ 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6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⑤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6页。
    ①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① 苏号朋:《民法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解析》,《比较法学》1997年第三期。
    ②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①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6、45页。
    ② [美]列奥·斯特劳斯著:《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30页。
    ① [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7-8页。
    ② 刘云生:《民法与人性》,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373-374页。
    ③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④ David E.Bernstein,Freedom of Contract,George Mason University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Series, http://ssm.com/abstract_id=1239749,2011年12月5日访问.
    ① In Frisbie v. United States,157 U.S.160 (1895)
    ②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年版,第219页。
    ③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4页。
    ④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⑤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36页。
    ①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① 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
    ①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②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③ 转引自刘军宁主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00页。
    ①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② 转引自刘军宁主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0页。
    ①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5页。
    ① [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② 参见[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3-202页。
    ① 参见[美]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① [德]曼弗里德·诺伊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谷爱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 [德]曼弗里德·诺伊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谷爱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页。
    ④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9页。
    ① 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②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选译·正义与法》,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① Isaiah.Berlin,Four Essays on L.bert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p126.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1页。
    ②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③ D.D. Raphael, Problem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nd ed, rev. and enl., Atlantic Highland, NJ: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1990, p.113.
    ④ [美lJ·阿德勒:《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陈珠泉等译,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⑤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页。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254页。
    ② 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载《唐都学刊》2007年第5期。
    ① [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舒小昀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41页。
    ① 参见梁慧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载《民商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② [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270-271页
    ③ 参见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页
    ④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1页。
    ① 比如保护交易安全的制度,在公司法里主要有资本制度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前者是强制性规范,股东和公司不得违反,而后者属于裁判性规范,二者都致力于保护作为交易相对人的债权人的利益。
    ②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③ 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第1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1页。
    ④ [美]帕特里夏·沃海恩、爱德华·弗里曼:《布莱克韦尔商业伦理学百科辞典》,刘宝成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8页。
    ⑤ [美]道格拉斯、拜尔:《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② 黑格尔认为现代性价值是在“客观精神”从“家庭”向“市民社会”的过渡中形成的,而“市民社会”是以个人自由为基本原则的。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三编第一、二章。马克思从哲学和社会形态演进的总体客观角度揭示出现代性价值的基本精神,认为现代价值取向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也就是人的自由。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5页。
    ④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⑤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6页。
    ① 转引自李兴耕等编:《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②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2--783页。
    ① 罗肇鸿、张仁德主编:《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① 葛懋春、李兴芝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② 谢怀拭:《外国民商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② [加]查尔斯·泰勒:《呼吁市民社会》,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1页。
    ③ [英]爱德华·希尔顿:《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④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⑤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
    ①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②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6页。
    ④ 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3页。
    ① [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 Ole Lando, C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part of the law of obligation, ⅩⅩⅣth Colloquy on European Law, Reform of civil law in Europe,1994.
    ② 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②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135页。
    ① [美]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贾高建等译,华夏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7-8页。
    ② 参见王红兵、黄华兵:《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几点思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32-33页。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0页。
    ① 参见[美]璐蒂.泰铎:《变迁中的正义》,郑纯宜译,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以上这段话是黄文雄为该书所写的题为《政治转型期的正义和法律》的导言。
    ② 梁彗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律师世界》2002年第5期,第2-8页。
    ① 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正义网
    ② 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正义网
    ③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① [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 参见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页。
    ③ 张礼洪:《“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国家研讨会”综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33页。
    ① 参见王伯琦:《从义务本位到社会本位》,载《王伯琦法学论著集》,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117-118页。
    ① 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8页。
    ① 梁彗星:《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律师世界》2002年第2期,第4-8页。
    ② 转引自梁彗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250页。
    ① 王家福:《2卜世纪与中国民法的发展》,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
    ② 参见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① 参见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③ 王拭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页。
    ④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9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④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⑤ 参见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① 参见[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③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④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1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71,94,345,428,44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
    [5]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3
    [6][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5,38-39.
    [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8]梁濑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259.
    [9]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19.
    [10][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8:
    [11][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12][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93.
    [1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14]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9.
    [15]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96-97,177,200,242,320.
    [16]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87.
    [17][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二篇:个人的发现.
    [18][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7.
    [1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0][英]柏林,自由四论[M].陈晓林译.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230.
    [2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48.
    [22]陈宜良,理性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
    [23]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27.
    [2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83-184.
    [25][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7.
    [26][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6-7.
    [27][苏]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M].庞玉洁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88.
    [28][美]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潘大松等译.香港:华夏出版社,1989:111.
    [29]圣经·新约·罗马人书[M].第10章,第10节.
    [30]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2部,第14章.
    [31][英]洛克,论宗教宽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32][英]罗斯,斯宾诺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55.
    [33]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9.
    [34]覃光广,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09.
    [35]汪丁丁,永远的徘徊[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218.
    [36][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5.
    [37][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7.
    [38][美]科恩,民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7
    [3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323.
    [40][德]M·韦伯,经济与社会[M].转引自苏国勤,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22.
    [4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40.
    [42][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出版说明.
    [4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8,230,253-254.
    [44][美]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4.
    [45][德]K·茨威格特等,比较法总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7-168,226.
    [46]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20-221.
    [47][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上海:三联书店,1991:47.
    [48][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0:27.
    [4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91.
    [50]冯亚东,刑法的哲学与伦理学[M].北京:天地出版社,1996:8.
    [5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66.
    [52]方迪启,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97.
    [5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6.
    [54]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90.
    [5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3.
    [56][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9-10.
    [5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58][美]约翰·梅利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109.
    [59][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21.
    [60]葛洪义,法理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15.
    [61][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M].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6.
    [6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312-313.
    [6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89,120.
    [64]董安生,中国商法总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6.
    [65]范健,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94.
    [66]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
    [67][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00.
    [6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5.
    [69][美]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08.
    [70]彭万林,民法学(第3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3— 24,58,88.
    [7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0.
    [72][美]汤姆·L·彼切姆,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M].雷克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94.
    [73][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4.
    [7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39.
    [75][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8—89.
    [76][葡]叶士朋,欧洲法学史导论[M].吕平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56.
    [77]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福克斯,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M].石毓彬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45.
    [78]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3,201-202.
    [79][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8.
    [8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0-111.
    [8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12,26,71-74,92.
    [82][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M].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2.
    [83][美]阿兰·史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刘璨、吴水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
    [84][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张风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
    [85][法]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王家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9.
    [8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87][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M].陈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
    [88][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04-308.
    [89]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7.
    [90]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8.
    [9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
    [9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39.
    [9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94]姚辉,民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
    [95]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55-56.
    [9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71.
    [97][秘鲁]德·索托,资本的秘密[M].王晓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94.
    [98][日]大冢久雄,股份公司发展史论[M].胡企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7.
    [99][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M].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80.
    [100][比]亨利·皮朗,中世纪的城市[M].陈国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8.
    [101][美]马里乔·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M].黄佳、庞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87.
    [10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77.
    [103]王伯琦,王伯琦法学论著选[M].台北:三民书局,2000:143.
    [104][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2.
    [105][奥]凯尔逊,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09.
    [106]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52-53页.
    [107][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2.
    [108][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M].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1,90.
    [109]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6.
    [110][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3:47,665
    [11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5-36,60.
    [112][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5.
    [1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73.
    [114]王栻,严复集(第1册)[M].上海:中华书局,1986:118.
    [1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
    [116][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9.
    [11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5,126.
    [118][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30.
    [119][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M].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
    [120]梁治平,法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66.
    [121]刘云生,民法与人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373-374
    [1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6.
    [123][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9.
    [1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169.
    [125][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2,433.
    [126][美]J·阿德勒,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M].陈珠泉等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194.
    [127][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M].舒小昀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1.
    [128][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M].日本:岩波书店,1965:270-271.
    [12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4.
    [130]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第1辑)[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41.
    [131][美]帕特里夏·沃海恩,爱德华·弗里曼,布莱克韦尔商业伦理学百科辞典[M].刘宝成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618.
    [132][美]道格拉斯、拜尔,法律的博弈分析[M].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5.
    [133][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46.
    [134]罗肇鸿、张仁德,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13.
    [135]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5.
    [136]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33.
    [137]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
    [138][加]查尔斯·泰勒,呼吁市民社会[M].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上海:三联书店,1998:171.
    [139][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姚新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44.
    [14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4.
    [141][美]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M].贾高建等译.香港:华夏出版社1980:7—8.
    [142][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M].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
    [143][美]璐蒂·泰铎,变迁中的正义[M].郑纯宜译.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以上这段话是黄文雄为该书所写的题为《政治转型期的正义和法律》的导言.
    [144][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
    [145][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19.
    [146]梁彗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46-250
    [147]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7-38.
    [148]李兴耕,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62
    [14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2—783.
    [15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6.
    [15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90.
    [15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6-197.
    [15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142-144.
    [15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69,110-111.
    [155]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7.
    [15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57][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
    [15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阎克文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302.
    [159]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157.
    [160][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74.
    [161]吴汉东,私法研究(第2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7
    [162]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71.
    [163]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北京:三联书店,1995:200,210.
    [16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58.
    [165][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5.
    [166][美]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M].黎建飞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62.
    [167][德]曼弗里德·诺伊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M].谷爱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168][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3.
    [169][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183-202.
    [17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135.
    [171]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8.
    [172]《中庸》《孟子·尽心下》.
    [173]Max Weber,"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49:81.
    [174]Habermas, J.Individuation through Socialization:On George Herbert Mead's Theory of Subjectivity,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k Hohengarten,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70.
    [175]Habermas, 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2 Lifeworld and System-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175.
    [176]L.M.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vol17, No 12, July 1994:1117-1301.
    [177]Isaiah.Berlin,Four Essays on Libert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126.
    [178]D.D. Raphael, Problem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nd ed, rev. and enl. Atlantic Highland, NJ: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1990:113.
    [179]L.S.Sealy. Company law and Commercial reality, Sweet&Maxwell.1984:1.
    [180]Utilitarianism in Essay on Ethics, Religion and Society, p.250.
    [181]Jeremy Bentham, "Supply Without Burthern" in W. Stark (ed.) Jeremy Bentham Economic Writings, London,1952:334.
    [182]Ole Lando, C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part of the law of obligation, XXIVth Colloquy on European Law, Reform of civil law in Europe,1994.
    [183]Vgl. Klaus Steigleder:Kasuistische Ansaetze in der Bioethik, in: MarcusDuewellu.KlausSteigleder(Hrsg.):Bioethik,Frankfurta.M.2003,S.164.
    [184]Vgl.Julian Nida-Ruemelin: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Ethik:Paradigmen, Begruendungen, Bereiche, in ders.(hrsg.):Angewandte Ethik, Stuttgart 1996, S.28>
    [185]Vgl. Klaus Steigleder:Kasuistische Ansaetze in der Bioethik, in: MarcusDuewellu.KlausSteigleder(Hrsg.):Bioethik,Frankfurta.M.2003,S.164.
    [186]Sally F. Moore.Law as Proces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1978:55.
    [187]Henry W.Ehrmann,Comparative legal culture,1976:3.
    [188]Fred Feldman. Introductory Ethics,1978:26.
    [1]杨震:法治秩序的私法文化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4.
    [2]王利民:论法律文化与民法文化[J].法治研究,2010,8.
    [3]吴治繁: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当代民法文化构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12.
    [4]戴少杰:法治启蒙与制度反思——一种民法视角的初步分析[J].清华法治论衡,2010,4.
    [5]邱本:论私法观念的更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5.
    [6]孔庆明:论私法与私法文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1.
    [7]曹诗权等: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J].法学研究,1998,1.
    [8]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3.
    [9]L. M. 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J]. Ratio Juris,1994, 17, July,12:1117-1301.
    [10]袁祖社:市场经济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共契与实践价值共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1]欧阳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J].求是,2006,24.
    [12]刘进田:公共正义与社会和谐[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13]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Rights [J]. Value Inquiry. 1970,4:243-44.
    [14]Utilitarianism in Essay on Ethics [J]. Religion and Society.250.
    [15]陈弘毅: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6,4.
    [16]公丕祥、夏锦文:历史与现实:中国法制现代化及其意义[J].法学家,1997,4.
    [17]赖纳·施罗博:德国物权法的沿革与功能[J].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0,7:41-43.
    [18]方流芳: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2,4.
    [19]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J].法学研究,2000,1.
    [20]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J],周永胜译.外国法译评,2000,3.
    [21]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J].唐都学刊,2007,5.
    [22]王红兵、黄华兵: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几点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 报,2003,1:32—33.
    [23]梁彗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律师世界,2002,5:2-8.
    [24]王家福:21世纪与中国民法的发展[J].法学家,2003,4.
    [25]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J].法学研究,2000,1.
    [26]In Frisbie v. United States,157 U. S.1895,①:160
    [27]张礼洪: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国家研讨会”综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3:133.
    [28]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J].唐都学刊,2007,5.
    [1]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45.
    [2]王伯琦.从义务本位到社会本位.王伯琦.王伯琦法学论著集[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117-118.
    [3][英]爱德华·希尔顿.市民社会的美德.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3.
    [4]梁慧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53.
    [5][美]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08.
    [1]刘美希.私法理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4.
    [3]张海峰.中国民法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以转型时期的背景考察[D].兰州:兰州大学,2008.
    [1]程竹汝.利益均衡与权利保障[N].文汇报,2007-4-5.
    [1]林佳范.人权与尊严—从宪政理念检视我国的教育关系[EB/OL]. http://hre.pro.edu.tw/zh.php?m=16&c=472,2010-7-26.
    [2]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EB/OL].正义网.http://www.jcrb.com/
    [3]David E. Bernstein, Freedom of Contrac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Law andEconomicsResearchPaperSeries http://ssm.com/abstract_id=1239749,2011-1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