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利益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标题是宏观利益,其研究的问题属于宏观经济范畴。文章主要对宏观
     利益的核心―¨D宏观经济利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全文由导论和理论篇、分析篇、现实篇共四个部分组成。
     理论篇分为三章。这三章分别为:第一章宏观利益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宏观
     利益的理论渊源,第三 章宏观利益的基本理论关系。本篇是全文的基石,为分析
     篇和现实篇展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在理论篇中对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概念进
     行了探讨,引出了广义的宏观利益概念和狭义的宏观利益概念,并分别给出了定
     义,同时指出了宏观利益的基本性质和内涵。对宏观利益的思想进行了挖掘,探
     讨了西方经济学家有关论述中各种宏观利益的思想和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关
     于宏观利益的思想和观点,并对两者作了比较,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差异。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宏观利益实现的路径、宏观利益的矛盾和协调的方式、宏观利益
     的动力作用以及社会主义的宏观利益 , 并将这四点 作为构建宏观利益理论的基本
     框架。
     分析篇由第四章宏观利益的因素分析、第五章的宏观利益的博弈分析、第六
     章的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比较分析共三章组成 。 本篇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
     的角度对宏观利益进行了剖析 , 这对进一步了解和充分认识宏观利益有很大的帮
     助。从宏观利益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宏观利益既受内生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外
     生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宏观利益与这些因素之间变动的
     规律。从宏观利益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宏观利益及其相关利益关系之间本质上
     都是一种博弈关系。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 宏观利益
     与中观利益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讨价还价的博弈关系 , 宏观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也
     存在博弈关系,而宏观利益的形成过程本身是一个变和博弈。从宏观利益实现模
     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 不同的社会制度 , 宏观利益的实现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便是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其宏观利益实现模式也各不相同,
     存在差异,这对我国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现实篇也有三章组成。包括第七章的中国宏观利益的实现模式、第八章的中
     国宏观利益调控手段、第九章的中国宏观利益的关系。本篇主要运用前两篇的理
     论和方法对中国宏观利益的现状作 分析 , 从三个角度指出我国宏观利益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第七章 , 描述了我国宏观利益实现模式变化的基本过程,
     对我国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定位 ,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 结合美 、 日、
     德等国模式中的有利成份,给出了宏观利益的理想模式。第八章,分别从财政、
     货币和收入三个常用的调控手段,研究它们各自对宏观利益的作用:对我国财政
     收支与宏观利益两者之间进行实证分析 , 指出了财政作为宏观利益调控手段存在
     9
    
    
    
    
    
    
     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与宏观利益之间的实证分析,
     指出了作为宏观利益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以 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通
     过对我国收入状况的分析,指出其对宏观利益的作用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有不
     足的一面,接着,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九章,对我国宏观利益
     关系的现状作了分析 , 提出了理想条件下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原则和宏观利益与中
     观、微观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
The macro - interest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macro - economics category,
     and is mostly about the core part of interest .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macro - economical interest.
     The entirely writing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the theoretics
     section ,the analysis secti on and the praxis section.
     The theoretics section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basic conception ,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macro - interest, the essence theoretics of macro - interest. This
     se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ly writing , and affords th e theoretics evidence 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In this section,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to the conceptions of
     interest and economical interest, and to elicit the definitions to the generalized
     macro - interest and the narrow sense macro - interest, to con temporary indicate the
     basic properties and connotations of macro - interest, to dig the idea of macro - interest
     in the dissertation of occident economist and Marxism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sertations. On the base of these relevant the ories, the third chapter
     offers analysis to the paths of achieving to macro - interest, the manners of assorting
     with the conflicts in macro - interest, the dynamical function of macro - interest ,and
     the macro - interest of socialism. The analysis is also consid ered as the essence frame
     of macro - interest theories.
     The analysis sec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factor analysis a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game analysis as the fifth chapter, the mode analysis as the sixth
     chapter. The different analysis me thods in this section are quite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to the macro - interest. We can elicit from the factor analysis that the
     macro - interest is not only affected with endogenesis factors, and exogenesis factors as
     well, and which rule is among the fa ctors and the macro - interest. We are known from
     the game analysis that the relation among the macro - interest is game relation
     essentially ,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cro and the micro is one kind of dynamic
     gam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cro and the m iddle is mostly as the argy - bargy
     game, the process in the forming macro - interest is none - zero game actually, and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the macro and the group. We are known from the compare analysis
     to the mode for achieving macro - interest: the mode is different with the regime , there
     is diversity among America, Japan and Germany, even if they belong to the market
     economy country.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des are useful to our country.
     The praxis section mainly provides the research to China , and c overs three
     11
    
    
    
    
    
    
     chapters: the mode for achieving macro - interest in China, the adjustment means for
     macro - interest in China,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macro - interest in China. All these
     researches are based on the above sections . theories and methods . In chapter seven,
     first of all , it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mode transformation , makes judgement to
     the status quo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then presents the ideal mode for China
引文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人民出版社。
     2 、 《列宁全集 》 ,人民出版社。
     3 、 《斯大林全集 》 ,人民出版社。
     4 、 《毛泽东选集 》 ,人民出版社。
     5 、 《邓小平文选 》 ,人民出版社。
     6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7 、江泽民 :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人民出
     版社, 1998 年版。
     8 、 《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 ,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9. 、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0 、亚当 . 斯密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 原因的研究 》 ,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
     11 、大为 . 李嘉图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
     12 、萨伊 : 《政治经济学概论 》 ,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13 、李斯特 :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4 、马歇尔 : 《经济学原理 》 (上、下册 )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15 、凯恩斯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6 、保罗· A ·萨缪尔森、威廉· D ·诺得豪斯 : 《经济学 》 (第 12 版 ) ,中国展
     望出版社 1992 年版。
     17 、约瑟夫·熊彼特 : 《经济分 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18 、奥塔锡克 : 《经济体制 — 比较、理论、批评 》 ,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33 页。
     19 、丹尼尓 .W. 布罗姆利 : 《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 》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96 年版。
     20 、曼瑟尔 . 奥尓森 : 《国家兴衰探源 》 ,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
     21 、曼瑟尔·奥尔森 : 《集体运动的逻辑 》,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2 、洪远朋等 : 《经济利益关系通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3 、魏埙、洪远朋等 : 《现代经济学论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97 年版。
     24 、洪远朋 :《 < 资本论 > 难题探索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25 、洪远朋、王克忠 : 《经济理论的轨迹 》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26 、洪远朋 : 《我的综合经济观 》, 《我的经济观》第 3 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27 、洪远朋 : 《一切经济关系实质上都是利益关系 》、 《世界经济文汇 》, 2000 年
     211
    
    
    
    
    
    
     第 1 期。
     28 、洪远朋、徐保林、余政等 : 《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十大利益关系 》, 《复
     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5 年第 3 期。
     29 、洪远朋、管跃庆 : 《经济增长与经济利益 》, 《当代经济研究 》, 1999 年第 7
     期。
     30 、程恩富 : 《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论 》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年版。
     31 、余政 : 《综合经济利益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2 、薛永应 :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论 》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33 、恽希良 : 《经济利益概论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4 、阎学通 : 《中国国家利益分析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35 、王逸舟 : 《国家利益再思考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36 、张玉堂 : 《利益论 —— 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7 、王伟光 : 《利益论 》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8 、余钟夫 : 《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9 、玛莎·费丽莫 :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0 、 R ·科斯等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41 、道格拉斯· C ·诺思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42 、卫兴华 : 《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3 、林岗、张宇 : 《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4 、张维迎 : 《博 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45 、谢识予 : 《经济博弈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6 、唐杰 : 《转型期经济理论研究之我见 》, 《天津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1 期。
     47 、刘慧 : 《我国入世后经济利益和安全的维护问题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48 、刘世锦 : 《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 》, 《经济研究》
     1993 年第 10 期。
     49 、孙广振、张宇燕 : 《利益集团与“贾谊定理 ” :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 《经济
     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50 、王春福 : 《利益调整中的政策取向 问题 》, 《理论前沿》 1997 年第 2 期。
     51 、牛飞亮 : 《体制改革、社会博弈与利益分配 》, 《探索》 1999 年第 2 期。
     52 、石光荣 : 《略论“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版) 1997 年第 3 期。
     53 、沈红 : 《宏观利益格局中的贫困 》, 《社会学研究》 1996 年第 3 期。
     212
    
    
    
    
    
    
     54 、裘元伦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 》, 《世界经济》 1999 年第 12 期。
     55 、课题组 : 《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变动、影响与对策 》, 《浙江学刊》 2000 年
     第 3 期。
     56 、金玉国 : 《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 的贡献 》, 《财经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57 、袁正光 :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论“增加投入型”转向“技术进步
     型 ”》, 《科技导报》 1996 年第 1 期。
     58 、马健等 : 《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分析 》, 《上海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8 期。
     59 、徐明华 :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 《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
     60 、孙宇华 : 《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 》, 《管理世界》 2001
     年第 3 期。
     61 、阎莉 :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探讨 》, 《日本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62 、宋绍英 : 《日本市场经济模 式论纲 》,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8 年第 6 期。
     63 、项卫星 :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述评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 年
     第 5 期。
     64 、巴威、林升、唐永忠等 :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启示 》, 《辽宁大学学
     报:哲社版》 1994 年第 5 期。
     65 、朱邦宁 :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 《高校理论战线》 1997 年第 11
     期。
     66 、金志奇 : 《美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 》, 《现代财经》 2001 年第 7 期。
     67 、刘朝明、韦海鸣 : 《对外开放的度量方法与模型分析 》, 《财经科学》 2001 年
     第 2 期。
     68 、张胜军 :《 国际组织中的国家利益 》, 《欧洲》 1997 年第 5 期。
     69 、邵震 :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社会成本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
     究》 1995 年第 7 期。
     70 、袁正清 : 《国家利益分析的两种视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年第 9 期。
     71 、郭铁民 : 《关于“蛋糕”做大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思考 》, 《当代经济研究》 2000
     年第 1 期。
     72 、王斌 : 《关于我国财政收支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北京机械工业学
     院学报》 2000 年第 12 期。
     73 、戴相龙 :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 《中
     国金融》 20 02 年第 2 期。
     74 、田春生 : 《美、德、日三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 《世界经济》 1997 年第
     12 期。
     213
    
    
    
    
    
    
     75 、卢周来 : 《论当前改革中的利益失衡 》, 《哲学研究》 1998 年第 11 期。
    
     76 、张方华 : 《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 》, 《南京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5 期。
    
     77 、李对、王莉 : 《市场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论 》, 《江汉论坛》 1998 年第
    
     1 期。
    
     78 、杨晓维 : 《论经济学中的利已主义假定 》, 《财经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79 、柳新元 : 《利益冲突与改革性质的定位和改革方式的选择 》, 《天津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6 期。
    
     80 、王国成 : 《从完全理性到相关理性: 21 世纪经济学的新起点 》, 《天津社会科
    
     学》 2001 年第 4 期。
    
     81 、王劲颖 : 《个体理性与整体的非理性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9 期。
    
     82 、管跃庆 : 《中观利益论 》 ,博士论文。
    
     83 、国家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统计出社》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版。
    
     84 、朱鸣雄 : 《中央银行、企业、职工之间的博弈分析 》, 《财经研究 》, 1999 年
    
     第 3 期。
    
     85 、朱鸣雄 : 《试论宏观利益的实现方式 》, 《财经研究 》, 2002 年增刊。
    
     86 、朱鸣雄 : 《利益 非一致性的经济学分析 》, 《财经研究 》, 2003 年第 4 期。
    
     87 、 Allon Draze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d
     88 、 Simon Benninga,Benjamin Czazkes :Financial Modeling 2 Edition, MIT Press
    
     89 、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 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90 、 Ma,Jun :Modeling Central - local Fiscal Relation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s Review 6,1995
    
     91 、 Russell W.Cooper: Coordination Games: Complementarities and macro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