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其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为满足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的融资需求,设置不同的上市标准,有着不同的监管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资本市场,通常分为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四板市场等。
     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以其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逐渐成为各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已成为当今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来都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在探索建立自己的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主要发展方向是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各种资源。各国在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中,除美国外,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真正的成功。为什么美国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绝大多数国家却以失败而告终?是由于各国所采取的战略、方法的差异决定了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成败,还是各国的经济状况、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意义何在?以上这些问题是本文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一是通过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综合各种因素和各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践,建立经济学模型,通过经济学分析,分析哪些因素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因素,具备哪些条件的国家才适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提出国际化背景下多层次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引入经济学模型加以分析判断,并根据自身实际,判断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战略意义。考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构建国家竞争力、创新型经济体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国际比较和我国的实践,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障碍,提出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框架体系和路径选择等有关制度设计。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达到如下研究结果:一是提出了资本市场的经济效益模型,运用经济学模型判断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可行性。本文将综合各种因素和各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践,通过经济学方法,建立资本市场经济效益模型,从多层次资本市场所能带来的收益和构建运营多层次资本市场所需付出成本的综合分析,判断多层次资本市场存活的条件,分析哪些因素是决定一国能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条件,并结合中国自身实际,判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引入托宾Q理论,构建资本市场规模变化的经济模型分析。通过托宾Q理论的引入和推广分析,将托宾Q理论应用于对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变化的模型分析,判断Q值在哪些数值下,资本市场将会进行怎样的规模变化。通过托宾Q理论,分析利率、资本边际生产率对企业最优资本存量的影响,进而对整个资本市场资本存量(即规模)的影响。三是提出了最佳股票数量模型。本文通过对上市项目的净现值分析,提出了资本市场最佳股票数量规模。同时,考量了对最佳股票数量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即考察无风险收益率、Beta系数、市场风险溢价以及股票IPO定价对资本市场最佳股票数量的影响。四是考察资本市场层次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关系。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对资本市场层次化的需求,在经济发展初期和飞跃阶段,对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需求不断提高;到了经济稳定阶段,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就需要进行整合,减少层次。同时,考察了经济金融全球化对资本市场层次化的影响,并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分析判断。五是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分析。把资本市场经济效益模型引入到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分析,以此考察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经济效益。
     本文的结论是: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仍面临着诸多障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遵循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框架体系设计,以金融开放创新拓展各层次市场,完善管理运行体制,健全各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衔接互通机制以及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等构建原则思路。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s to meet the financing needs of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quality, size, degree of risk, set a differentlisting standards, have differen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et up thesub-level market.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themain board market, GEM,the third board market, fourth-board mark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capital market with its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becomingthe core of the world's financial markets that plays the basic role.Capital markets play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animportant, even decisive role, has become the strategic high ground of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toda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alway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are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system, in order tobetter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national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pital market,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to seizea variety of resources on a global scale. States to promote theconstruction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system, except the UnitedStates, there is no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oachieve real success. Why the United States in building a multi-layercapital market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countries have ended in failure? The strategy adopted by States, thedifferences in the method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buildinga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economic conditions, resource endowments,such as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cision? What is the condition of the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To answer thesequestion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first, through the study of multi-layercapital market theory, the practice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countriesto develop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etricmodels, economic analysis, analysis of which factors are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capital State the necessary elements of the market, withwhich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capitalmarket. The second is to propose multi-layer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capital market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ntroductionof econometric models to analyze and judg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own reality, to judge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strategicsignifican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a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and buil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based economy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problems through the national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China's capital market and China's practice, and build multi-layercapital market barriers,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the internationalbackground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frameworks,system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system design.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will reach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rkets model, the use of econometricmodels to determine the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feasibility. In thispaper,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capital market practic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the establishment ofthe capital market, economic efficiency model benefits from the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can and build operations of multi-layercapital market to pay for cos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survival of the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conditions, what factors or conditionsdetermine a country's ability to develop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s,combined with China's own practice, to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and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CitedTobin’s Q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economic model of capital market sizechanges. Analysis by the introduction and promotion of Tobin's Q theory,Tobin's Q theory applied to the capital market as a whole-scale changemode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Q value in which value, capital marketswill be how the scale changes. Tobin's Q theory,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on the optimal capital stock, and then the entire capital market capital stock (ie, the impact of the scale).The third is the best number of shares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net presentvalue analysis of the listed items, the quantity of the stock of capitalmarkets.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actor analysismodel of the optimal number of shares, that is, examine the risk-free rateof return, the beta coefficient, the market risk premium and the stockIPO pricing the optimal number of shares of the capital market. Fourhierarchical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nspection and capitalmarket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Reached the stage ofeconomic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demand for capital marketshierarchical,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demand increases in the early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period of great; to the stage ofeconomic stability,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s need to be integrated toreduce the level.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s hierarchical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trends analysis and judgment, and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Fifth,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internationalization.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capital market model isintroduced to the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s,and examin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a's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a's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and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China. However, China's capital market still faces many obstacles. Of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must be the framework for system designoptimization of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innovation development at all levels and market, improve the managementand oper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exchange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ebetween the various levels of capital markets and a strong push of a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buildingideas and paths.
引文
[1]赵长茂.现代金融通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赵长茂.路径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宗禾.中国企业为何对日本资本市场“不感冒”[N].中国财经报2005-12-16(005)
    [4]王刘芳.北交所成全国最大产权交易市场[N].北京日报2010-1-20(4)
    [5]伍起.产权交易新规将拓宽企业融资功能[N].证券时报2009-10-13(A06)
    [6]郭玉志.产权市场为PE提供多种退出机制[N].中国企业报2010-6-2(007)
    [7]李静瑕.场外市场建设不能放弃产权市场[N].中国企业报2009-12-9(001)
    [8]喻剑.创新产权交易服务,推进产权市场建设[N].经济日报2009-6-18(006)
    [9]温婷.从国资风投到产权交易,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破题[N].上海证券报2009-7-7(B06)
    [10]付兴龙.打造纳斯达克版交易市场[N].民营经济报2009-9-22(A04)
    [11]戴娟.打造全国举足轻重的产权交易平台[N].重庆日报2010-5-20(A02)
    [12]王永波.股票市场与场外产权交易市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1(009)
    [13]张广明.加强场外市场监管有序发展衍生产品[N].证券时报2008-12-(4A06)
    [14]王涛.揭秘首只产权交易市场基金[N].中国会计报2009-7-10(002)
    [15]蒋娅娅.金融产权交易最活跃[N].解放日报2010-2-5(009)
    [16]杨阳腾.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探索文化产权交易新途径[N].经济日报2010-6-7(012)
    [17]曹元.首只产权交易基金成立价值洼地初被开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5-28(016)
    [18]洪烛.首只产权市场基金操盘实录[N].中国证券报2010-4-26(A10)
    [19]伍起.预计今年产权市场规模将继续增加[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1-15(003)
    [20]陆洲.中国产权交易机构布局国际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9-1-12(T01)
    [21]李志豹.产权市场被场外市场边缘化?[N].中国企业报2010-7-7(003)
    [22]朱贤佳.大力发展场外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上海证券报2010-3-3(F03)
    [23]赵策.谢庚:全国场外市场雏形基本形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6-9(A02)
    [24]刘冰.新三板欲与产权市场型OTC共舞[N].中国企业报2010-6-2(001)
    [25]罗文辉.发展境内场外市场正当时[N].第一财经日报2009-11-28(A15)
    [26]李涛.贺强:建立场外市场条件已完全具备》[N].中华工商时报2010-3-4(002)
    [27]任晓.积极推动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协调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9-5-5(A02)
    [28]朱宝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券试点推进场外市场建设[N].证券日报2009-5-26(A02)
    [29]张伟建.刘新华: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N].证券时报2010年4月27日(A01)
    [30]侯捷宁.新三板扩容倒计时主办券商开始冲刺[N].证券日报2010年5月20日(A01)
    [31]刘冰.新三板欲与产权市场型OTC共舞》[N].中国企业报2010年6月2日(001)
    [32]赵磊.孕育中的中国场外市场——对话天津股份交易所执行总裁钟冠华
    [N].滨海时报2010-4-30(007)
    [33]侯捷宁.证监会明年重点建设场外市场[N].证券日报2009-8-21(A02)
    [34]于海涛.中国资本市场将建“三层大厦”主板、创业板、场外市场架构获决策层认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15(013)
    [35]周到.抓住时机发展场外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9-2-25(A04)
    [36]蒋娅娅.金融产权交易最活跃[N].解放日报2010-2-5(009)
    [37]杨红梅.创业板市场约束机制在逐步加强[N].中国财经报2011-1-11(008)
    [38]刘雨峰.陈东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板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N].上海证券报2010-5-28(F02)
    [39]傅盛宁.“深柜市场”今起运营交易[N].深圳商报2009-10-10(A01)
    [40]周翀.多层次资本市场交易系统获推国家科学技术奖[N].上海证券报2009-2-18(006)
    [41]陈晶泽.多层次资本市场紧锣密鼓[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T37)
    [42]郑万春.多层次资本市场可助力产业结构调整[N].中国证券报2010-10-21(A19)
    [43]赵策、左永刚.多层次资本市场破茧,创新创业驶入快车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3-8(012)
    [44]张炜.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企业融资需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9-6-2(005)
    [45]闫立良.多层次资本市场应有升降板机制[N].证券日报2010-3-9(A02)
    [46]张颖.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9-5-13(B12)
    [47]张雪.国际金融中心需多层次资本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9-3-26(003)
    [48]胡金华.沪多层次资本市场再落两子全国信托登记中心、OTC聚浦东[N].华夏时报2009-12-5(016)
    [49]张媛媛.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N].证券时报2009-5-27(A01)
    [50]吴铭.全面推进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9-2-20(A01)
    [51]胡学文.深交所将全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N].证券时报2010-10-25(A02)
    [52]杨柳纯.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臻完善[N].深圳特区报2009-10-10(A01)
    [53]刘雨峰.推进投资者保护制度创新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N].上海证券报2010-5-10(011)
    [54]马婧姝.完善代办系统试点制度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N].上海证券报2009-6-13(002)
    [55谢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0-12-1(A04)
    [56]闫莉.健全三板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9-5-19(A12)
    [57]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年报分析课题小组.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09年报实证分析报告[N].证券日报2010-6-4(B04)
    [58]巴曙松、顾连书.从我国股市发展看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N].中国改革报2008-11-19(005)
    [59]申屠青南.郭树清: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2-1-10(A01)
    [60]仝春建.尽快完善资本市场机制[N].中国保险报2009-3-9(008)
    [61]王兆寰.证监会破题多层次资本市场[N].华夏时报2009-12-26(030)
    [62]王婷.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N].中国证券报2009-7-23(A06)
    [63]韩晓东.周道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9-12-28(A11)
    [64]贾壮、郑晓波.《朱从玖: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机制》,证券时报2009年10月28日(A02)
    [65]卢栎仁.并购贷款,产权市场大有作为[J].产权导刊,2009年03期.
    [66]刘云.刘斌产权交易机构开展投融资服务业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1期.
    [67]周平军.产权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04期.
    [68]章美锦.产权交易市场若干问题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8年07期.
    [69]沈立群.产权交易市场制度更趋规范[J].上海国资,2010年01期.
    [70]沈立群.产权交易市场制度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上海国资,2008年03期.
    [71]王明虎.产权交易市场中国有产权转让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年04期.
    [72]张钡.柏桂丽产权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年17期.
    [73]李立新.产权交易信息披露机制的法律构架[J].金融经济,2010年02期.
    [74]秦仕魁.产权市场助推并购贷款业务发展[J].产权导刊,2010年06期.
    [75]陈健、陶海飞.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选择与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年01期.
    [76]段新玲.国有资本产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坛,2010年02期.
    [77]王必领.国有资本产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3月号下(总第389期).
    [78]李泉.国有资本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8年09期.
    [78]杨晓舫.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03期.
    [79]李保民.加快建立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J].产权导刊,2008年07期.
    [80]旧貌换新颜——中国产权交易机构的变迁[J].产权导刊,2010年02期.
    [81]孙俊峰、熊辉.论我国产权交易机构的组织创新[J].市场研究,2008年01期.
    [82]韦国宇.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对非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支持[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18期.
    [83]李正希.浅议产权交易市场的统一[J].产权导刊,2009年07期.
    [84]过文俊.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环境_基于产权交易市场转型的设想[J].西部论丛,2008年06期.
    [85]沈赤.试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化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0期.
    [86]丁洁.私募资本与产权市场合作才能共赢[J].产权导刊,2009年03期.
    [87]蔡洁.谈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商业时代,2009年14期.
    [88]徐冬梅、王明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流动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4月号下(总第367期).
    [89]张蓓蓓.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3月号上(总第364期).
    [90]陈芳平、郁春雷.重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J].甘肃金融,2008年02期.
    [91]熊辉.产权市场应是场外市场的重要成员[J].产权导刊,2009年11期.
    [92]李学峰、茅勇峰、张舰.以产权交易机构改革带动私募基金发展[J].产权导刊,2008年03期.
    [93]杨刚、宁婧.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下的场外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月(上旬刊)总第523期.
    [94]颜占寅.发展区域股权市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发展场外市场之我见[J].产权导刊,2010年06期.
    [95]李红霞、徐志越.探索发挥产权市场融资作用新路[J].产权导刊,2010年06期.
    [96]王烨、学亮.天交所:场外市场的先行者和探索者[J].产权导刊,2009年12期.
    [97]钟冠华、董瑞华.天交所统一制度下的双层递进式市场结构——全国性场外市场网络体系的构想与实践[J].产权导刊,2010年02期.
    [98]王伟.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8年07期.
    [99]曾英姿.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特点与“转板机制”设计[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00]巴曙松、顾连书.从股市发展看中国资本市场机制建设[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年12期.
    [101]冯果、李安安.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及其实现机制——写在资本市场建立20周年之际[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102]陈俊岭.逆境中奋发前行——中国证监会落实产业振兴规划,完善资本市场机制体制[J].中国金融家,2010年02期.
    [103]巴曙松、顾连书.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与未来——从近20年的股市发展看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J].西南金融,2008年11期.
    [104]王永鸿.OTCBB的中国案例[J].国际融资,2006年07期.
    [105]李学峰、刘洋.场外交易市场、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博弈论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9年06期.
    [106]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财贸经济,2005年11期.
    [107]闻岳春、徐晓雯.创业板现状分析及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研究[J].上海金融,2010年10期.
    [108]戴天柱.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研究[J].财经论丛,2006年1期.
    [109]赵国忻.非公开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探讨[J].金融与经济,2010年11期.
    [110]姜涛、任荣明、袁象.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国际板的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1期.
    [111]董登新.国际板推出的现实意义与时机选择——新市场、新机会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J].西部论丛,2010年08期.
    [112]刘忠燕、卢紫珺、李秋月.略论中国场外交易市场风险的制度特征及特殊性[J].现代财经,2010年第30卷第4期.
    [113]杨喆.论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概念、现状及其发展[J].华北金融,2008年06期.
    [114]郑红梅.美国OTC多层次市场的发展和借鉴[J].特区经济,2007年8月.
    [115]陈红.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演进[J].经济经纬,2006年01期.
    [116]张宗新、徐冰玉.上海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J].金融中心建设,2010年01期(总第251期).
    [117]李响玲、周庆丰.试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法律制度的完善[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09期.
    [118]刘伟华、彭龙、卢俊峰.私募/风险资本退出与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探析[J].经济师,2011年02期.
    [119]韦国宇.我国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J].经济纵横,2007年10期.
    [120]季节.新三板:资本市场的基石[J].经济导刊,2010年08期.
    [121]邓路、孙龙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从国资流转平台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跨越[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122]清科.中国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体系及前景分析[J].资本市场,2009年04期.
    [123]贾保文、董亥宁.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架与形成路径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3期.
    [124]袁宏伟.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多层次资本市场[J].南方论丛,2005年3月第1期.
    [125]金永军、扬迁、刘斌.做市商制度最新的演变趋势及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10期.
    [126]董意凤.产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J].产权导刊,2009年12期.
    [127]张广利、耿仁波.创业板建设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与主板关系的协整分析对比[J].西部金融,2010年01期.
    [128]张思婕、侯艳婷.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J].商业文化,2009年11期.
    [129]刘道远.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语境下证券交易制度研究[J].法学论坛,2010年1期.
    [130]吴晓灵.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结构的调整[J].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Z1期.
    [131]吴晓灵.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J].资本市场,2010年02期.
    [132]孙鲁军.积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J].中国货币市场,2009年04期.
    [133]郭晖.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2期.
    [134]赵琪.建立区域性柜台市场,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国商贸,2009年17期.
    [135]曹凤岐.解决问题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J].资本市场,2010年01期.
    [136]陈玮.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及其对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9年11期
    [137]王儒林.破解金融发展难题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J].经济纵横,2010年05期.
    [138]马震.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科学之友,2010年01月(02).
    [139]胡海峰、罗惠良.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中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J].新视野,2009年01期.
    [140]程兵、张晓军.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及应用,2004年第13卷第1期.
    [141]陈学胜.中国股票市场的三因子时变风险溢价模型研究[J].南方经济,2007年04期.
    [142]陈露.中国资本市场的层次构建与转板制度——基于分离均衡模型的研究[J].上海金融,2008年09期.
    [143]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年09期.
    [144]薛明皋、苏丽丽.风险溢价、不确定性与专利投资的多阶段性[J].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第18卷第3期.
    [145]孟辰星.股票投资者风险偏好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1期.
    [146]张文路、赵雪芹.关于构建中国多层次化证券市场的分析与建议[J].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147]孙庆.关于中国股权风险溢价估计方法的探讨[J].经济导刊,2011年03期.
    [148]伍伟.基于托宾q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149]罗高升、陈卫平.基于托宾Q值的股市实证分析——非流通股解禁对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8年10期(上).
    [150]杨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基于企业成长周期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151]闫钰、田惠霞.企业成长周期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河北企业,2008年07期.
    [152]洪锦.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J].产权导刊,2010年06期.
    [153]李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0期.
    [154]周尚文.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年06期.
    [155]陈彦晶、周磊.托宾q理论的解读及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3期.
    [156]王佳、陈浩亮.金融危机下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23卷第1期.
    [157]晋入勤.论产权交易市场的组织制度[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6).
    [158]蔡双立、张元萍.基于资本市场多层次框架下OTC市场的构建:美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59]杨俊.我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立法现状及监管制度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8(1).
    [160]范建军.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短板:做市商制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
    [161]胡海峰、罗惠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1期.
    [162]李金凤、王轶楠、雷禹.基于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构建中国OTC市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63]李玉良、李能.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
    [164]黄荣业.日本多层次资本市场考察研究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
    [165]黄荣哲、农丽娜.非对称的托宾q效应——基于有限理性行为的解释[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66]赵山、黄运成.托宾Q、增长机会与公司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
    [167]张大勇.托宾Q理论、估值体系重构与并购行为新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9(6).
    [168]马冀勋.托宾的Q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169]杨秀萍、王素霞.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70]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71]郑明友.产权理论与产权市场研究——基于我国产权市场的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2]汪海.拍卖理论在国企产权交易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3]陈定洪.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4]董亥宁.我国产权市场的发展与创新[D].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5]李如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6]栾雪剑.国内机构海外证券市场投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7]孙旭.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8]周忠英.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9]袁怀宇.中国证券市场卖空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0]刘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1]王瑞.中美证券监管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2]王心如.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3]王钦钦.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4]欧培彬.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申请同等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5]朱孝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6]陈建华.风险投资项目中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7]陈李.股权溢价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未来[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8]符绍强.国有产权交易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9]吴秀波.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0]周钟山.流动性过剩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1]曹玉贵.企业产权交易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92]徐加胜.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93]李如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4]王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5]梁风波.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功能与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6]廖涵平.香港证券市场对我国内地跨境上市公司约束的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和H股市场监管效果的经验证据[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7]佟胜奇.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8]储茂广.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9]刘向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0]蔡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1]邓可斌.中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与资产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02]董海芳.《损失风险溢价:理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3]黄正群: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平台[Z].深交所2009年10月
    [204]王明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Z].中国会计学高等工科院校2008年学术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财务管理研讨会。
    [205]王霞:我国私募基金规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研究报告)[Z].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7年3月30日深证综研字第0150号
    [206]阙紫康: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理论、证据与公共政策[Z].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9年8月5日深证综研字第0173号
    [207]官升东: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实践与公共政策[Z].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10年5月5日深证综研字第0176号
    [208]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广部.多层次资本市场最新发展与特色[Z].2010年12月.
    [209]基于历史比较的国际板推出影响研究[Z].长江证券投资策略研究报告2011-05-26.
    [210]巴曙松.国际板推出的宏观与市场含义[J].证券研究报告,2011年6月19日。
    [1] Asli Demirguc-Kunt, Ross Levine(1996),”Stock Markets, Corporate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Overview”, The 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10,pp.223-240.
    [2] G·Gurley, E·Shaw(1995),“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Harris R(1997),”Stock Markets and Development:AReassess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PP.139-146.
    [4]Levine R, Zervos S(1998),”Stock Markets,Banks and Economic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pp.537-558.
    [5]LondonStock Exchange.2000,Regulatory Guide:International EquityMarket.
    [6]The Nasdaq Stock Mark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7]Understanding the Full Cost of Awarding Executive Stock Options,HBSworking paper,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