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关注的是与写实性小说类型相对应的非写实性小说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消长起伏。伴随着社会危机兴起的新小说以极富想象力的非写实性叙事习规表达了对强盛国家民族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多种想象意象。论文撷取“桃花源—乌托邦”意象来讨论以西方社会为范本的理想世界,以“疾病”意象透视启蒙者的救国思想,以“飞行器”来代表国人的科学理念,以“豪杰女性”来寻找改造社会的力量,观察晚清小说所具有的传统性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转化历程,关注非写实性小说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原因和所独具的想象新质,从传统小说与其续书的对照中把握其叙事兴趣的变化,重点描述了“戏拟”这种叙事方式在此类小说中的运用。
     从这个中国小说传统的叙事习规视角重新审视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发现在新文学写实小说模式尚未成型之前,众多的小说创作在传统的观念下呈现出鲜明的非写实性特征,或是用奇幻小说来书写对积弱积贫中国的未来想象,或是用侦探科幻小说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或是用鬼怪神仙寻求超现实的力量等等,无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在诗学创造上表现出惊人的、旺盛的、成熟的创作力。实际上,这种类型研究对揭示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和传统的关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呈现出传统的小说的美学资源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获得创新和转换。考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在现代性历史叙事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复杂形式,梳理出另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史描述的发展轨迹,使人们更为清晰明白地看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过程。另外,通过对非写实性小说文本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现实”这个观念如何进入中国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不仅是单一的写实传统,而是多元化的文学传统。以此为参照,观察到现代小说多种现代叙事因素的萌芽。更为重要的是,在非写实性小说的研究中,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家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其艺术独创性和审美魅力。
     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文本解读为主,用多元化文学史观观照晚清时期的小说,从社会、政治、文化、审美、经济、教育等外部研究的角度切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语言、情节、人物、修辞等方面,基本勾勒出此期小说创作的面貌,探讨了这一类型小说在现代性转型中的种种得失。由此作者认为:非写实性叙事习规在20世纪的际遇代表了中国小说传统在现代性转型中消长起伏的规律,其所具有的文学想象诉求了一代精英知识分子的强国理念,多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集中表达了小说家对社会集体而非个人、对生活现实而非虚空未来的政治关注。在这种叙事兴趣和强国理念支配下,小说传统的娱乐功用被社会群治功用所挤压,故事在消失,理念在凸现。非写实性小说所具有的轻情节、淡人物、用戏拟等叙事特征不能简单地视为缺陷,此种艺术追求正是20世纪中国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肇始,其改变的本质动因是小说文体功能的转移。
This thesis concern with the up and down of 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20's century,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The new fiction following the rising of social crisis uses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rules of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narration to express the instant desire of making our nation prosperous, and forms many imagination and imago. Author adapts from "Utopia" imago to discuss the ideal world based on western society, using "Disease" imago to perceptive the mentors' nation saving thought, using "flying vehicle" to represent the scientific idea of countrymen, using "female hero" to discover the power of changing the society.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fi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ing character. Concern the reason of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s booming in this period and the unique imagination character.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fiction from its follow up. Discuss stressly the usage of the narration method "Parody" in this kind of fiction.
     When we survey again ,from the view of Chinese fiction's traditional rules, the occurrence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we find that before the mode of new culture 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become mature, many fictions produced in traditional conception show the clear characteristic of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use queer fiction to describe the future dream of weak and poor china, or use detective fiction to populariz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use ghost and god to seek for super power. All are full of abundant imagination, express the surprising, flourishing and mature creativity. Actually ,this kind of research ha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p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tradition of the modern fiction, because it present in which aspect ,by what means, under what condition the aesthetics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fiction .
     We can review a series of complicated forms of 20 century's Chinese fiction behind modern historical narration , hackle another development trajectory different from what described by traditional fiction history, let people see clearly the growing up procedure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Besides, by researching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we can show how the idea "reality" come into Chinese culture, how the modern culture tradition of realism come into being, refer to this, observe the gain and loss of modern 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More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unique, abundant vision of Chinese literator, sense their original creativity and taste fascination.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this thesis is main on close readings, view the fiction of late Qing dynasty's multi-elementary literature history, go into the fiction's internal element, such as language ,scenario, character, rhetoric ,from the view of external study, such as society, politics, culture, aesthetic, economy, education outline basically the profile of fiction production at this time, explore many win and loss of this kind of fic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chang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experience of non-realistically writing fiction in the 20's century represent the up and down law of Chinese fiction's tradition in modern transfer, its literature imagination express the country enrichment idea of intellectual of one generation elites, many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express attention of collectivity and realism .Governed by it, fiction's society function replac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引文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转引自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2 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中引用柯林伍德的观点,指出一个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必须具有“建构的想象力”,即“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
    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37页。
    1 同上第15页。
    2 这里沃尔夫冈·伊瑟尔所使用的“想像”指在文学文本中显现或运作的模式而不是作为想象能力来阐述的。
    3[法]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快照集 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 《辞海》(中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424页。
    2[德]玛尔霍兹《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文涛伯译,台湾:长歌出版社,民国65年,第260-261页。
    1 朱自清《论严肃》,见《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2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论述到:“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史学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进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之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1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70页。
    2 陈继儒:《叙列国传》,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62页。
    3 林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55页。
    4 梁启超(未署名)《新小说第一号》,原载《新民丛报》第20号,日本横滨,1902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5 《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原载《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原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同上,第53页。
    2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明)抱瓮老人编,顾学颉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参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的论述:“也正是出于思想革命的考虑,他们才强调万事从头做起,首先要正视人生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真相,特别是揭露落后的国民性,使国民从封建主义思想禁锢的黑屋子里觉醒过来。这一共同的认识,使他们在考察文学的功能与方法时,偏重与‘写实'与‘暴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4 刘半农《中国之下等小说》,系1918年3月29日在北京大学文科国文研究所之演讲,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258页。
    5 陈独秀《答张永言的信》,《通信》栏目,《新青年》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第2页。
    6 沈雁冰《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号,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1 参看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8年12月15日。
    2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1页。
    3 瞿世英《小说的研究》,《小说月报》第13卷第7、8、9号,1922年7、8、9月。
    1 参看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第1章第1节“小说概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2 参看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类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页。
    4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05页。
    1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2页。
    2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3 参看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有关论述,见《王国维文艺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 同上。
    2 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原载《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2-53页。
    3 任公(粱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原载《清议报》第1册,1898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7页。
    1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2[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90页。
    1[法]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快照集 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 计伯:《论二十世纪系小说发达的时代》《关东戒烟新小说》第1期,1907年(题目)。
    2 邯郸道人:《〈月月小说〉跋》,《月月小说》第1卷12期,1908年。
    3 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外小说林》第2卷5期,1908年。
    4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929年4月中华书局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2000年,第6页。
    5 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一八九五——一九一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6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第3章“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80-81页。
    7 参见林佩慧《晚清戏剧小说系年目及统计分析》,台大图书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第38页。
    8 “新小说”是指在“小说界革命”中产生的、具有不同于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之前传统小说特质的那些小说作品。
    9 梁启超: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
    1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新中国未来记 扫迷帚 玉佛缘卷)章培恒等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第7页。
    1 梁启超: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4号,1902年8月。
    2 参见王宏志《“专欲发表区区政见”:论梁启超政治小说的翻译及创作》,王志宏编《翻译与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3 参见[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245页。
    1 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2 此外,尚有第四项特征:描写两性私生活的小说,在此时期不为社会所重。由此可知,晚清小说创作多以反映社会问题为内容重心。参看阿英《晚清小说史》(1937年5月商务印书局印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1 吴趼人《新石头记》,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近十年之怪现状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404页。
    2 春飘《未来世界》第1回,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10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95页。
    1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第13回,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3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2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第24回,《绣像小说》第37期,1904年,第2页。
    3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第3回,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3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1 张肇桐《自由结婚》,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东欧女豪杰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68页。
    2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0页。
    3 邹容《革命军》,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政治能力》,《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161页。
    5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孙中山全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页。
    6 参看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 梁启超《新民说·第四节》,《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161页。
    2 邹容《革命军》,《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丁守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2页。
    4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会演说词》,载《民报》第6号,转引自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5 飞生《国魂篇》《浙江潮》第3期,转引自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6 碧荷馆主人《新纪元》,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痴人说梦记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39页。
    1 光绪《谕总理衙门议定出洋学生肄业事宜》,载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台北:文海,1969年,第1468页。
    2 参看熊月之《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知程度》的论述,见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8-42页。
    3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12回,《绣像小说》30号,1904年。
    4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绣像小说》1904年21-24、26-40期,1905年42、59-62期。
    1 见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9年8月。
    2 郑观应著、王贻梁评注:《农功·盛世危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404页。
    1 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1840-1919》中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6页。
    2 按照《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的分类,翻译馆所出160种书籍中,医学类占了11种,其数目仅次于兵学、工艺和兵制类。其中《西药大成》是当时最大的一部西药书;《法律医学》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法医学著作。参看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0页。
    1 参看谢振声《吴莲艇与中国第一台X线诊断机》,《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3月,第34页。
    2 如《透物电光机图说》附图解说X射线及X射线机的使用法。《知新报》载有《X光新器说》:《岑学报》有《坚伦镜说》等。参看邹振环《首传X射线知识的<光学揭要>》,《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109-112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1 几道、别士(严复、夏曾佑)《本馆附附印说部缘起》,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7页。
    2 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38页。
    3 参看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2页,50-54页。
    4 商务印书馆主人《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绣像小说》第1期,上海,1903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68页。
    5 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84页。
    6 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46页。
    7 《<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1期,1906年。
    1 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1期,1906年。
    2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4601-4602页。
    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6页。
    4 孟晋《论改良政俗自上自下之难易》,《东方杂志》第2年第1期,1905年2月。
    1 娲石女氏《吊国民庆祝满政府之立宪》,《汉帜》第2期,1907年2月。
    2 《<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1906年。
    3 参看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见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162-163页。
    4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5 参看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有关论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参看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第1章“清末民初的日本翻译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32页。
    2 参看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3章中有关论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55页。
    1 中国老骥氏《大人国》,《月月小说》第6、7、8号,光绪33年(1907年)2、3、4月。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75页。
    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30-531页。
    4 这是王一川对晚清知识精英政治情结的一种概括,“指基于权力集团利益而生的极度膨胀或充溢的内心紧张、恐惧或担忧状态。”参看《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1 邓拓《事事关心》,载《燕山夜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56页。
    2 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1 陈学恂、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2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年。
    3 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6期,1907年。
    4 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1期,1906年。
    5 眷秋《小说杂评》,《雅言》第1期,1912年。
    6 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9期。
    1 参看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第23页,有关现代性内涵的论述。
    1 陆士谔《新中国》,见《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进化小史 刺客谈 艮岳峰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
    1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0页。
    2 谢亭亭长《新水浒序》,《新水浒》西泠冬青著,新世界小说社刊1907年3月。
    1 陆士谔《六路财神》,见《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胡雪岩外传市声商界鬼域记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
    1 睡狮《马屁世界》同上(中国进化小史刺客谈 艮岳峰卷)。
    2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董文成 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3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1 冷《催醒术》,《小说时报》第1号,1909年10月14号。
    2 参看李忠昌《古代小说续书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参看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引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4 这里的统计不包括传统小说,比如清官侠义小说的续书。晚清续书的总数量不易统计,但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是相当惊人的,有上百部之众。
    5 阿英《晚清小说史》第十三章“晚清小说之末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页。
    1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43页。
    1 吴趼人《新石头记》,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近十年之怪现状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51页。
    2 阿英《晚清小说史》第十三章“晚清小说之末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页。
    3 报癖《新石头记》,《月月小说》第6号,1908年。
    4 张中行评《新石头记》,见周均韬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2页。
    5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序》,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近十年之怪现状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
    1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第5章“淆乱的视野——科幻奇谭”,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同上,第319页。
    2 宋明炜《从“少年中国”到“老少年”——清末文学中的“青春”想象及其问题性》,http://www.hwhxyj.com
    1 治逸《新七侠五义》“弁言”,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新封神传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605-606页。
    1 这里的“意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某些可感知的事物或经验,具有“特别的文学性(即反对图像式的视觉化)、内在性(即隐喻式的思维)、比喻各方浑然一体的融合(即具有旺盛的结合繁殖能力)”,参看[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 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译《文学原理》(修订版)“第十五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32页。
    2 原文为“方地”。
    3 阿英《晚清小说史》(1937年5月商务印书局印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1[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引子”,程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页。
    2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2页。
    1 以上小说引文均引自闿异《介绍良医》,《月月小说》1908年第9期总21号附刊《周年纪典大增刊》。
    2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第十二回,《绣像小说》1904年第30期,第3页。
    3 以上小说引文均引自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小说林社,1905年版。
    4 海天独啸子著,卧虎浪士批《女娲石》,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3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9-71页。
    1 东亚破佛《双灵魂》,1909年时中书局出版,引自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进化史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第403页。
    2 大陆《新封神传》,《月月小说》1906年第4号,第59-60页。
    1 冷《催醒术》,《小说时报》第1号,1909年10月14号。
    2 《陈独秀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3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第六册,《饮冰室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版,第6页。
    1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3页。
    2 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4,155页。
    3 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1897年),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4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张枏,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5 《北京催眠术讲习所成立》,《教育周报》(杭州)第3期,1913年4月15日。
    6 参看栾伟平《近代科学小说与灵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第46-68页。文章集中论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灵魂学和催眠术的引入和流行等问题。
    1 吴趼人《新石头记》,引自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近十年之怪现状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82页。
    2 参看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五章“晚清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3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77-178页。
    4 类似于西方批评中之狄斯托邦Dystopia,意为坏地方,表示某个令人非常不愉快的虚构世界。在西方,某些作者将当今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秩序方面某些令人担忧的趋势,以其未来可能发展到的顶峰的形式,投射进这一虚构的世界内。比如乔治·奥威尔的George Orwell《1984》,参见M.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鹏 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384-385页
    1 参看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106页。
    2(唐)牛僧孺《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79-80页。
    1 蔡元培《黑暗与光明的消长——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的演说词》,原载《北京大学日刊》第260号,1918年11月27日,见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218页。
    2 周作人《日本的新村》,《新青年》,1919年3月15日,第6卷3号。
    3 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月月小说》第1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第88页。
    1 蔡元培《新年梦》,原载《俄事警闻》第65—68、72、73号,1904年2月17—20日、24、25日,见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230-242页。
    2 春(?)《未来世界》第2回,《月月小说》第10号,1907年10月。
    1 春(?)《未来世界》第2回,《月月小说》第10号,1907年10月。
    2 同上第7回,《月月小说》第13号,1908年1月,第48页。
    3 张肇桐《自由结婚》,董文成 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六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
    4 旅生《痴人说梦记》,同上,第556页。
    5 梁启超《中国之唯一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1 柚斧《鼠国史》,《月月小说》第22、24号,1908年,第22页。
    1 冷情女史《洗耻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东欧女豪杰卷)章培恒等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395页。
    2 守白《冷国复仇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电术奇谈卷)章培恒等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47页。
    1 瓜子《明日之瓜分》,《江苏》第7期,1903年10月。
    2 沈毅《中国清代科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第59页。
    3 1873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示了我国航运交通转变的里程,显示人们已共同体认到西方轮船运输的科技优势,及其在经济发展上的厚利。1888年,津沽铁路筑成,平稳、快速,盈利佳,主政者感受到铁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筑路之风大开,火车铁道的交通科技经过了长期的误解,终于获得接受。
    4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第9回,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3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1 碧荷馆主人《新纪元》第15、16回,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痴人说梦记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第5回,《绣像小说》第26期,1904年,第1-3页。
    3 陆士谔《新中国》第9回,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进化小史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509-510页。
    4 陆士谔《新野叟曝言》上册,第9回,第72页及下册,第14回,改良小说社1909年版,第27-30页。
    1 吴趼人《新石头记》第25回,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近十年之怪现状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299-300页。
    2 高阳不才子《电世界》,《小说时报》第1年第1号,1909年9月。
    1 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见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2 《论小说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新世界小说社报》第2期,1906年。
    3 棠《中国小说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阻人群慧力之进步》,《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9期,1907年。
    4 包天笑《铁世界译余赘言》,《铁世界》(法)迦尔威尼著,包天笑译,文明书局,1903年版。
    5 鲁迅《月界旅行·弁言》,《月界旅行》(法)儒勒凡尔纳著,(中国教育普及社)鲁迅译,日本东京进化社,1903年,见《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1 杨世骥《文苑谈往》,台北:广文出版公司,1981,第19页。
    2 王祖献《外国小说与清末民初小说题材体裁的多样化》,《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第16页。
    3 王祖献、裔耀华《译籍东来、学术西化—论外国小说对清末民初小说的思想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室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69页。
    4 参看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和卜立德《凡尔纳、科幻小说及其他》中的论述,王志宏编《翻译与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第118页。陈平原认为当时以科学小说来增加国民科学知识,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卜立德认为科学小说翻译无非是为了给读者逗乐,传播原著中有用的知识尚在其次。
    1 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2页。
    2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第1卷,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3 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新政见》,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46页。
    4[英]赫胥黎《广义》,《天演论》严复译,李珍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5 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1册,王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51页。
    6[英]赫胥黎《最旨》,《天演论》严复译,李珍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1920年4月1日第7卷第5号。
    2 茅盾《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茅盾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3 守白《冷国复仇记》“引子”,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电术奇谈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48页。
    4 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 王韬《弢园尺牍》,转引自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84页。
    2 龚育之《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科学与社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1日。
    3 魏源《海国图志叙》,《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页。
    4 郑观应《西学》,《盛世危言》辛俊玲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5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序》,《康有为全集》第3集,姜义华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585页
    6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7 转引自严搏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见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187页。
    1 管达如《说小说》,原载《小说月报》第3卷第5、7、11号,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7-408页。
    2 愈之《近世文学上的写实主义》,见《中外文学夫系史资料汇编》,上册,第27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汪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1 鲁迅《偶感》,1934年5月25日《申报·自由谈》,《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9-480页。
    2 初我《<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1期,1904年1月。
    3 玛利依(1754—1793)即罗兰夫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4 苏菲亚,十九世纪俄国虚无党人。
    5 竹庄(蒋维乔)《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女子世界》第3期,1904年3月。
    6 梁启超《论女学》,《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1 《箴奴隶》,《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13日。
    2 思绮斋《女子权》第1回,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女子权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7页。
    3 王妙如《女狱花》,同上,第723页。
    1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序”,董文成 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2 亚特《论铸造国民母》,《女子世界》7期,1904年7月。
    3 初我《哀女种》,《女子世界》6期,1904年6月。
    1 晚清时期,金一《自由血》是颂扬俄国虚无党的力作,书中称虚无党为“自由之神也,革命之急先锋也,专制政体之敌也”,视暴力为推翻腐败政府的最有效手段。其中第7章是“虚无党之女杰”,上海:镜今书局,1904年。
    2 郑振铎《梁任公先生》,《小说月报》第20卷第2号,1929年2月。
    1 参看玉瑟斋主人《血海华传奇》,《新民丛报》25号,1903年2月;挽澜词人《法国女英雄传奇》,上海:小说林社,1904年等。
    2 据夏晓虹考证,批茶就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其声誉在晚清中国和罗兰夫人比肩,主要借助蒋智由主编的《选报》(18期,1902年6月)中刊载的《批茶女士传》,以及其著作《五月花》和《黑奴吁天录》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参见氏著《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金一《女学生入学歌》其三,《女子世界》1期,1904年1月。
    4 杜清池《赠吴、庄、周三女史》,《女报》9期,1902年12月。
    5 参看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十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亚卢《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家花木兰传》,《女子世界》第3期,1904年3月。
    7 松陵女子潘小璜《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女子世界》第7期,1904年7月。
    8 亚卢《女雄谈屑》,《女子世界》1904年9月、12月第9-10期。
    9 爱自由者金一《女界钟》,1903年初版,93页。
    10 安如(柳亚子)《论女界之前途》,《女子世界》1905年5月第1期。
    1[美]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 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85页。
    2 参看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2 《清国殉难六烈士传》,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8页。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5页。
    4 《熊烈士供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1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虚无党的暗杀活动,暗杀俨然成为无政府主义的精髓,认为暗杀是革命的捷径。这种观念在当时广为流传。
    2 参看陈平原《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暗杀风潮之鼓吹”,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3 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第3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108页。
    4 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5号,1905年4月。
    5 参看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第二编“武侠会党篇”第一章第一节,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50-460页。
    6 《本报特白》:《新新小说》第1年第3号封二,1904年12月7日出版。
    7 冷血:《侠客谈》,《新新小说》第1年第1号,1904年9月10出版,第22页。
    1 同上,第20页。
    2 同上,第19页。
    3 叶洁吾《问中国女子人格宜用何种养成之法方可养成》,《警钟日报》1904年4月21日。
    4 《新年乐》,阿英《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页。
    5 亚特《论铸造国民母》,《女子世界》1904年7月第7期。
    1 参看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2 这种小说叙事特征在30年代左翼女性笔下十分突出,比如冯铿称“从不把自己当作女人”(《红的日记》,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第16页)谢冰莹要“忘记自己是女人”(《红军时代》,《谢冰莹作品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3 电影《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0年拍摄)“娘子军连连歌”歌词。
    1 《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社报》,第6—7期,1907年,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8、299页。
    1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4号,1902年,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2 陈景韩《新西游记》,见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第346页。
    3 阿英《晚清小说史》(1937年5月商务印书局印行),第9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05页。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51页
    2 《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社报》第6—7期,1907年,见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8,299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4 浴血生《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5 自由花《自由结婚·弁言》,董文成 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6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85页。
    6 理想读者即叙述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言辞。
    1 包柚斧《善良烟鼠》,《月月小说》1908年第9期总21号附刊《周年纪典大增刊》,又可见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七》,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第635-637页。
    1 天石《南酆都阅兵记》,《月月小说》1908年第2、3期,总14、15期。
    1 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第324页。
    1 蔡元培《新年梦》,原载《俄事警闻》第65—68、72、73号,1904年2月17—20日、24、25日,见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242页。
    2 陆士谔《六路财神》,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胡雪岩外传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449、524页。
    1 杨义《金瓶梅:世情书与怪才奇书的双重品格》,《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2[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5页。
    1 参看半山《小说戏拟三谈》,百灵全球中文门户社区《前沿周刊》先锋网络杂志总第26期,www.blsq.com/qianyan
    2 梁启超(未署名)《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20号,日本横滨,1902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3 《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原载《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4 《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12卷1期,1921年
    5 浓厚的趣味性是非写实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诙谐滑稽、荒诞不经的喜剧色彩正是阅读趣味的重要来源。以《西游记》为例,一般读者喜欢它多是因为其内容十分有趣,故事情节奇幻荒诞,人物个性鲜明,孙悟空聪明勇敢而又顽皮幽默,猪八戒憨厚天真而又好色自私,谐谑的场景比比皆是,让人发笑。胡适就认为此书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鲁迅也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
    6 刘德隆《明清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第92页。
    7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第4页,1906年11月出版。
    1 吴趼人《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第1号第2页,1906年11月出版。
    2 赵苕狂:《花前小语》,载《红玫瑰》第5卷第24期,1929年9月出版,第1页。
    3 朱自清《论严肃》,收于论文集《标准与尺度》见《朱自清选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37页。
    4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8页。
    1 《诸子集成》第三册《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年,第52页。
    2 《全汉文》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第408页。
    3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99页。
    1 参看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五章“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2 睡狮《马屁世界》,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进化小史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592页。
    3 吴趼人《立宪万岁》,《月月小说》第5号,1907年。
    1 书带子《新天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新中国未来记卷)章培恒等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592页。
    1 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台湾大安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3页。
    3 大陆《新封神传》,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新封神传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第39页。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小说林》晚清小说期刊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
    《小说时报》
    《小说世界》
    《小说月报》
    《新小说》
    《新新小说》晚清小说期刊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
    《绣像小说》晚清小说期刊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
    《月月小说》晚清小说期刊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3—9卷),上海书店,1991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1—3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阿英著《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剧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上海
    陈平原、夏晓虹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至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贾植芳、俞元桂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2月版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
    秦和鸣主编:《民国章回小说大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
    饶忠华主编:《中国科幻小说大全》(上、中、下),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
    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章培恒等:《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樽本照雄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德]埃里希·奥尔巴赫著吴麟绶等译《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法]阿兰·罗伯—格里耶著《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美]安敏成著 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戴卫·赫尔曼著 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韩南著 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译:《文学原理》(修订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美]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陈正发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英]雷蒙·威廉斯著 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
    [英]马克·柯里著 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阿英著《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蔡铁鹰著《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与形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曹亦冰著《侠义公案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陈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1月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范伯群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范智红著《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高玉海著《明清小说续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
    侯忠义、安平秋主编《古代小说文献简论丛书》、《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文化简论丛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胜著《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胡绳武著《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黄伊主编《论科学幻想小说》,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5月
    李建盛著《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阐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李欧梵著《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0年12月
    李鹏飞著《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李奇志著《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刘祥安著《话语的真实与现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罗志田著《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上海:中华书局,2003年5月
    孟昭连、宁宗一等著《中国小说艺术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欧阳健著《历史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欧阳健著《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2月
    汤哲生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
    田若虹著《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7月
    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王德威著《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
    王向远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王晓平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R·L·布鲁特著,李今译《论幻想和想像》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阿诺德·P·欣奇利夫著,李永辉译《论荒诞派》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特伦斯·霍克斯著,高丙中译《论隐喻》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阿瑟·波拉德著,谢谦译《论讽刺》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菲利普·汤姆森著,孙乃修译《论怪诞》
    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约翰·邓普著,项龙译《论滑稽模仿》
    夏志清著 李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向楷著《世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徐德明著《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严绍璗、 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杨国明著《晚清小说与社会经济转型》,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1月
    杨联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袁进著《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赵毅衡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郑家建著《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郑翔贵著《晚清传媒视野中的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1949—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4月
    Beniamin I.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ChangHao,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0-1907(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Charlotte Furth,May Fourth Movement:A Symposium,ed.Benjamin I.Schwartz(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Chiang Monlin,Tides from the West:A Chinese Autobiograph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7)
    D.W.Y.kwok,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1900-195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Erik H.Erikson Gandhi's Troth:On the Origins of Militant Nonviolence(New York:W.W.Norton and Co.1969)
    Hsiao Kung-chuan,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K'ang Yu-wei,Reform and Utopian,1858-1927(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5)
    Paul A.Cohen,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Y.C.Wang,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1872-1949(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Worth Carolina Press,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