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新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爾雅》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以前的學者多利用傳世文獻來研究《爾雅》。“爾雅新證”則是指利用出土的地下材料來校讀《爾雅》的研究方法。“爾雅新證”以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古文字材料和一些非文字的考古材料來檢驗《爾雅》。“爾雅新證”一方面要訂正《爾雅》的訛誤,另一方面驗證《爾雅》的正確訓釋。通過新證,本文指出了《爾雅》的一些訛誤,同時也指出《爾雅》應該成書于戰國中晚期,並且《爾雅》的真實性是不容懷疑的。
     本文分為兩大部分,上編是爾雅新證的方法,即第一部分,有如下四章:
     第一章主要利用古文字字形進行新證,指出了《釋詁》“馘,獲也”、《釋訓》“暴虎,徒搏也”、《釋天》“何鼓謂之牽牛”等詞條的一些問題。
     第二章主要根據古文字辭例進行新證,指出了《釋詁》“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釋言》“般,還也”、《釋親》“父為考,母為妣”、《釋親》“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母之妣為高祖王母”、《釋親》“晜孫之子為仍孫”、《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名”、《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釋水》“繇膝以上為涉”、《釋畜》“夏羊;牡,羭;牝,羖”等詞條的問題。
     第三章主要利用非文字的考古材料進行新證,指出《釋器》“附耳外謂之鈛”、《釋器》“木豆謂之豆”等詞條的問題。
     第四章利用春秋戰國金文和西漢初期的簡帛文字指出了《釋親》的時代應該在戰國中晚期,並且批駁了對《爾雅》的懷疑態度。
     下编是第二部分,對出現於地下材料中的《爾雅》詞語進行逐條新證。
Abstract: Er Ya is an important ancient book, preceding scholar mostly researched Er Ya by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 Er Ya New-prove" is a research way of inspecting Er Ya making use of unearthed archeology material. "Er Ya New-prove" inspects Er Ya by paleography material such as oracle bon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bamboo and silk and some other archeology material. "Er Ya New-prove" corrects the error of Er Ya on one hand and proves the right explanations of Er Ya on the other hand. By new-prov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errors of Er Ya and Er Ya should became famous at the War history age and its authenticity is undoubted.
    The paper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Part I is the method of Er Ya New-prove, including such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new-proves by paleography form of a word and points out some errors of some entry such as Shi Gu (《釋詁》) "Guo (馘), Huo (獲)"、 Shi Xun (《釋訓》) "Bao Hu (暴虎), Tu Bo (徒博)"、 Shi Tian (《釋天》) "He Gu (何 鼓) is Qian Niu (牽牛) . "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new-proves by paleography meaning of a word and
    points out some errors of some entry such as Shi Gu (《釋詁》) "Beng (崩)、 Hong
    (薨)、 WuLu (無祿)、 Zu (卒)、 Cu Luo (徂落)、 Ye (殪), Die"、 Shi Yan《釋言》 "Ban
    (般), Huan (還) 也"、 Shi Qin (《釋親》) "Father is Kao (考), Mother is Bi (妣)"、
    Shi Qin (《釋親》) "Kao (考) of Zeng Zu Wang Fu (曾祖王父) is Gao Zu Wang Fu (高
    祖王父), Bi (妣) of Zeng Zu Wang Mu (曾祖王母) is Gao Zu Wang Mu (高祖王母)"、
    Shi Qin (《釋親》) "Sun of Kun Sun (晜孫) is Reng Sun (仍孫)"、 Shi Qin (《釋親》)
    "Wife called father-in-law Jiu (舅), called mother-in-law Gu (姑)"、 Shi Tian
    (《釋天》)"Zai (載), Sui (歲)。 Dynasty of Xia (夏) was Sui (歲), Dynasty of Shang
    (商) was Si (祀), Dynasty of Zhou (周) was Nian (年), Dynasty of Tang Yu (唐
    虞) was Zai (載). Name of Year", Shi Di (《釋地》) "Nine Yi (九夷), Eight Di (八
    狄)、 Seven Rong (七戎). Six Man (六蠻) were Four Sea (四海)"、 Shi Shui (《釋水》
    ) "Above knee is She (涉)"、 Shi Chu (《釋畜》 "Xia sheep (夏羊): male, Yu (羭);
    female, Gu (羖)" .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new-proves by other archeology material and points out some errors of some entry such as Shi Qi (《釋器》) "Fu er wai (附耳外) was Yi (釴)"、 Shi Qi (《釋器》) "Wood Dou (木豆) was Dou (豆)" .
    The fourth ch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ge of Shi Qin (《釋親》) should be at late War history by Bronze inscriptions of Sping and Autumn and War history and bamboo and silk of earlier stage of tha Dynasty of Xi Han.
引文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1955年——1956年
    陳夢家:《殷虚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88年4月
    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编:《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學出版社,1962年11月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78年10月——1983年6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7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中文系编:《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 北京大學中文系编:《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遗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8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清] 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黄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胡奇光、方环海:《爾雅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年9月
    [宋] 呂大臨:《考古圖》,中華書局,1987年2月
    [清] 梁詩正:《西清古鑑》,1749年
    林義光:《文源》,1920年,石印本
    羅振玉:《增訂殷虚書契考釋》,東方學會,1927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李學勤等:《英國所藏甲骨集》,中華書局,1985年9月——1992年4月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李學勤主编:《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林雲:《林淫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英] 魯惟一主编、李學勤等譯:《中國古代典籍導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縱橫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编:《馬王堆漢墓帛書[叁] 》,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编:《馬王堆漢墓帛書[肆] 》,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1990年4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2005年12月
    彭邦炯等:《甲骨文合集補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7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裘錫圭:《裘錫圭自選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8月
    裘鍚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容庚:《寶蕴樓彝器圖錄》,北平内政部古物陳列所,1929年
    容庚:《金文编》,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编:《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清] 孫诒讓:《古籀拾遗.古籀餘論》,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唐蘭:《殷虚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5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釭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飪明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宋] 王黼:《宣和博古圖》,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宋] 王厚之:《鐘鼎款識》,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清] 王杰:《西清績鑑甲编》,商務印書館,1911年
    [清] 王筠:《說文釋例》,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1912年
    [清]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上海涵芬樓,1930年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釋》,倉聖明智大學,1921年3月
    王國雄:《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6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吴闓生:《吉金文錄》,中華書局,1963年3月
    [漢]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宋]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貼),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徐中舒:《金文嘏辭釋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冊抽印本,193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编:《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清] 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上海鴻文書局,1912年
    [清]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中國科學院出版,1954年5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7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中華書局,1962年8月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楚辭新證》,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于省吾:《雙劍誃群經·諸子新證》,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4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姚孝遂主编:《殷虚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1998年4月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出版社,2000年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殷虚花園莊東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0月
    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年8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朱祖延主编:《爾雅詁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7月
    張玉金:《20世紀甲骨语言學》,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陳夢家:《壽縣蔡侯墓銅器》,《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95—123頁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缪和>、<昭力>釋文》,陳鼓應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6月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41—48頁
    陳劍:《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51頁
    阜陽漢簡整理组:《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2期,24—34頁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詩經>》,《文物》1984年8期,1—12頁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4期,36頁
    馮時:《戰國楚竹書<子羔·孔子詩論>研究》,《考古學報》2004年第4期,377—418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里耶秦代簡牘選釋》,《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1期,8—25頁。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年1期,49—86頁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所見夜間時稱考》,《新古典主義》,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9月,73頁
    黃天樹:《釋殷墟甲骨文中的“羞”字》,《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頁
    黃天樹:《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陕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57—60頁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6本第2分,民國94年(2005)6月
    黃天樹:《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的記載》,《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2期,24—30頁
    李學勤:《補論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文物》1960年第7期,67頁
    李學勤等:《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147頁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5期,99頁
    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買》,《史學月刊》1985年1期,31頁
    李學勤:《試論楚工逆编鐘》,《文物》1995年第2期,69頁
    李學勤:《柞伯簋銘考釋》,《文物》1998年第11期,67頁
    李學勤:《戎生编鐘論釋》,《文物》1999年第9期,75頁
    李學勤:《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1頁
    李學勤:《關于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5期,40—42頁
    李家浩:《越王州句复合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兼釋八字鳥篆鐘銘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221頁
    李家浩:《應國再簋銘文考釋》,《文物》,1999年第9期,83頁
    李家浩:《秦駟玉版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2輯,99頁
    連劭名:《讀周原出土的甲骨刻辭》,《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161頁
    羅福頤:《商代青銅器銘文確徵例證》,《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123頁
    裘錫圭:《說“玄衣失(?)(礻金)”——兼釋甲骨文(武虎)字》,《文物》1976年第12期,75頁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7期,25—31頁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神”》,《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8頁
    裘錫圭:《釋“衍”“侃”》,《魯寅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7頁
    裘錫圭:《關于殷墟卜辭中的所謂“甘祀”和“廿司”》,《文物》1999年第12期,40頁
    裘錫圭:《說“口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1頁
    裘鍚圭:《應侯視工簋補釋》,《文物》2002年第7期,72頁
    裘鍚圭:《(?)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6期,13—27頁
    饒宗頤:《邢台西周甲骨與<爾雅>合證》,《中華文史論叢》第六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商承祚:《中山王(?)鼎、壺銘文芻議》,《古文字研究》第七輯,43頁
    沈培:《申論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詞用法》,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3輯,11頁
    唐蘭:《何尊銘文解釋》,《文物》1976年第1期,60頁
    聞一多:《爾雅新義》,《聞一多全集·10》,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文物》1979年7期,40—45頁
    王輝:《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校讀札記》,《古文字研究》,281頁—294頁
    王人聰:《令彝銘文釋讀與王城問题》,《文物》1997年第6期,39頁
    徐寶貴:《金文考釋兩篇》,《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5期,78頁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8月,339頁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34頁
    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171頁
    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8月,208頁
    張玉金:《德方鼎銘文續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43頁
    張玉金:《論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句法功能問題》,《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31—37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