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1889-1914)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新闻自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下,第二国际顺应民主大潮,坚持与各类压制新闻自由的专制制度和专门压制社会主义者的各类“非常法”展开斗争。不论是处于非法时期、还是处于合法时期,广大社会民主党人都将新闻自由的大旗—扛到底,在为社会公众争取平等、普遍的新闻自由上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本文沿着社会自由和党内自由两条主线,在总体论述第二国际新闻自由理念的基础上,围绕领袖人物和成员政党两大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第二国际的新闻自由主张和实践的全面梳理,本文发现:广大社会民主党人普遍将新闻自由作为工人政党生存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创办报刊、游行示威、议会活动等方式努力影响新闻传播政策的制定、推动新闻立法,明确提出了平等的新闻自由要求,坚持争取或捍卫党内外的新闻自由。他们不仅追求形式自由,而且努力实现实质自由。
     在深入分析第二国际领袖人物的新闻自由理念时,本文选取第二国际的思想领袖恩格斯、左派代表卢森堡、中派代表考茨基和右派代表伯恩施坦作为领袖人物的代表,经过分析发现:各派人物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基本一致,他们普遍坚决反对压制和取消党内外新闻自由的各类专制做法,明确主张在夺取政权前要争取或捍卫党内外的新闻自由,而且在夺取政权之后更要保障党内外的新闻自由。
     同时,本文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案例,对第二国际成员政党的新闻自由理念进行了“窥斑略豹”式的分析后发现: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第二国际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员政党,不管是处于非法条件,还是处于合法环境,都能够坚持新闻自由的原则,积极争取和捍卫党内外的新闻自由。
     为了进一步阐释第二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本文又将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全面比较中可以看出,与第三国际截然不同,第二国际既没有以阶级自由取代社会自由,也没有以专政取代民主,始终坚持保障党内外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致力于争取和捍卫所有人普遍的新闻自由,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社会民主党人在野反对和上台执政之后的新闻自由理念进行了对比,努力对第二国际时期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新闻自由理念做出全面阐述。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dea of press freedom was increasingly deeply rooted in public's mind while labor movements were surging up one after another,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gone with the tide of democracy to keep up fight with despotic regimes and various types of antisocialist laws devoted much effort to trying to suppress freedom of the press, especially those publications stemming from the working class or with a socialist orientation. Whether under the illegal or legal conditions, social democrats all carried a banner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he end, and made a real contribution to realization of equal and general press freedom. Along two main lines of social freedom (press freedom in society) and inner-party freedom (press freedom within the partie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case study around leading figures and member parties which are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on the basis of overall discussing the social democrats'ideas of press freedom.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ocial democrats'ideas and practice of press freedom, this dissertation finds that, for the social democrats, a free press was viewed as a prerequisite for survival of workers'parties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movements. The social democrats made their efforts to influence media policy formulation and promote press legislation by establishment press, demonstrations, parliamentary activities and so forth, and made demands for equal press freedom clearly and insisted on fighting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defending the righ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labor parties. They seek formal freedom as well as substantive freedom.
     When giving an insight into lead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s thought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thought leader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Friedrich Engels, and Rosa Luxemburg, Karl Kautsky and Eduard Bernstein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eft, middle and right wing leaders respectively. Through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four figur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y have same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on the whole and all strongly oppose to any repression and abolition of press freedom, advocate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society and within their parties before proletariat seized state power and after the seizure of power.
     Meanwhile, take the case of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PD) and after a probing analy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eth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Socialist Law or after the period of the Anti-Socialist law, SPD which had a pre-eminent position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actively strived for and defended freedom of the press within the society and the party.
     Social democrats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neither replaced social freedom with class freedom (freedom of class) nor replaced democracy with dictatorshi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communists i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they were always expanding their efforts to protect freedom of speech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rties and dedicating to fight for and defend press freedom in general, which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Besides, this paper compares social democrats'ideas of press freedom when a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is out of office and in office, and endeavor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socialists'ideas of press freedom during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引文
1由于中国共产党曾经属于第三国际阵营,并长期深受苏联的影响,所以中国的研究者一般将包括第二国际在内的国际工人运动统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简称国际共运,而其他非共产国际阵营的研究者则将其称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或国际工人运动(International Labor Movement)。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年7-8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2对于第三国际解散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保卫苏联,有人认为是为建立和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人认为是苏联为了击破戈培尔“曰苏联有赤化世界之野心”的宣传,有人认为是由于共产国际作为世界革命指导中心的模式受到了挑战,解散是必然趋势。笔者赞同最后一种看法。共产国际也承认,由某个国际中心来解决各个国家革命斗争中的各种问题的做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共产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工人运动的增长和各个国家内日益复杂化的问题”,“甚至已经变成了进一步加强各国工人政党之阻碍”。学者李忠杰指出,“它在组织上从一开始就过于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忽视各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往往以某一国的经验与任务,生搬硬套于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愈到后来愈严重,在共产国际领导机构与各国党之间造成了相当多的裂痕和矛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小的危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入发展,由一个中心来指导各国的斗争变得更加困难”。具体参见 李忠杰:《论共产国际的解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7年第2期,第103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九第三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379-380页
    3具体请参见MEMBER PARTIES of 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获取时间:2009-6-3,链接为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
    1宗志恺、李兴中主编:《简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9-180页
    2 "PROGRESSIVE POLITICS for a fairer world,"获取时间:2009-6-3,链接为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PageID=931
    3相关论述可参阅 牛星熙主编《当代社会主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0页;邓介曾、苟昌斌、黄月华主编:《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新编1945-1987》,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65页;黄宗良、林勋健主编:《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4《斯大林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1页
    5较有代表性的是徐崇温等人的观点,具体请参见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第4页;王建吉等编:《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1较有代表性的是蔡金培等人的观点,具体请参见蔡金培:《试论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1期,第44-47页;许寒:《第二国际史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33-38页
    2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3高放等著:《三个国际论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9页
    4《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1、274页
    5笔者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者对立起来,所以在这里使用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称谓,其中主要包括激进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非修正主义者。
    1殷叙彝:《第二国际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30页
    2[奥]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1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
    3伯恩施坦在《崩溃论和殖民政策》一文中指出,“可能有人回答说,我们说到当前社会的崩溃时,所指的不止是一次普遍的并且比以前更加猛烈的营业危机,也就是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它本身的矛盾而引起的全面崩溃。但是这个观念是彻头彻尾模糊不清的观念,而且它完全忽略了各种工业的性质和发展过程上的重大差别以及它们在采取公共服务形态方面极为不同的能力。目前的生产制度几乎在同时完全崩溃,这件事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不是可能性更大了,而是可能性更小了,因为社会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工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或者与此同时)加深了工业的分化。”具体请参阅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3-154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载于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5页
    5学者秦晖认为,不光是伯恩施坦,所有社会民主党人,包括左、中、右三派都没有公开表示放弃暴力革命。与左派不同,他们只是将暴力革命作为最后一击,实质上是一种防御性暴力。这和马思的想法其实是一致的。他在研究中得出结论:“无论恩格斯还是后来的社会党人都并没有变成甘地式的绝对非暴力主义者,而宪政 民主原则也并不必须以甘地原则为前提。因此这一转变主要是形势转变,而就‘防御性暴力’的思想而言,既不存在‘恩格斯转变’,也不存在‘社会党背叛’”。具体参见秦晖:《专政、民主与所谓“恩格斯转变”——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评述》,《炎黄春秋》,2008年第1期,第24页;亦可对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载于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5-1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8-629页
    4恩格斯在遗嘱中指定奥·倍倍尔和爱·伯恩斯坦为他的著作的遗嘱执行人。
    5卢森堡认为列宁所实行的这种“无产阶级专政”“根本是一种派系政治——这固然是一种专政,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就是说,资产阶级意义上的专政,雅各宾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于运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在于取消民主,……但是这一专政必须是阶级的事业, 而不是极少数领导人以阶级的名义实行的事业,这就是说,它必须处处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处于群众的直接影响下,接受全体公众的监督,从人民群众日益发达的政治教育中产生出来。”具体请参阅[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载于《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92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3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3页
    3这是由于社会党国际不强调统一思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的运动,它不要求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严格一致。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还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的启示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合理、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具体请参见社会党国际1951年的大会决议《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载于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第3页
    4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第1页
    1殷叙彝:《第二国际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33页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0页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0页
    4又称“国际工人议会”。这是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1889年的巴黎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具体参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29页
    1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2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0、141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5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62页
    1伦敦代表大会第141号文件“侵犯自由”,载于[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63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38页
    3根据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对新闻自由的测量标准,得分在1-30分之间的是新闻自由国家,得分在31-60分之问的是部分自由(partly free)国家,得分在61-100分之间的是不自由国家。具体参见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网站www.freedomhouse.org
    4数据来源于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具体请参见2002-2008年世界各国的新闻自由度排名。获取时间:2009-6-5,链接为www. freedomhouse. org
    1有学者认为,当今的社会党国际,成份复杂,已经不同于早期的第二国际,其社会主义性质值得怀疑。在笔者看来,即使今日之社会党国际不能完全等同于昔日之第二国际,昔日之第二国际作为今日之社会党国际的前身也是无可置疑的,况且其理论基础和政党基础相同,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
    2一般认为,1889-1914年的第二国际是最为革命的国际。
    3 Fred S. Siebert, Theodore Peterson & Wilbur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3),1.
    1孙旭培:《新时代呼唤新闻自由理论创新》,“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8年6月14日
    2 Jon Bekken, "'No Weapon so Powerful':Working-Class Pres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2 (Summer 1988):104-19.
    1但是,研究者在论述时常常是将马恩放在一起,因为在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时,马恩二人是不可分割的。
    2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论出版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4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2年,第3页
    5陈力丹:《列宁论党内的言论出版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32页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1页
    2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
    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4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41、346页
    1陈力丹:《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关于党内和国家交往政策的论战》,《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总第二期),第146页
    2童兵:《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的历史经验》,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
    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5页
    4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2页
    2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9页
    3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0-261页
    4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1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2转引自 葛懋春、谢本书编:《历史科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444页
    3 Robert E Stake,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0), xi.
    1 Robert E Stake,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0),8.
    2笔者虽然也曾尝试按照时间顺序,给第二国际划分历史分期,以考察其新闻自由理念。但是,不管是采用二分法(有以恩格斯逝世为标志分为1889-1895和1895-1914年两个时期的:有以伦敦代表大会为标志分为1889-1896年和1896-1914年两个时期的;有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为标志,分为1889-1899年和1900-1914年两个时期的;有以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为标志,分为1889-1904和1904-1914年两个时期的;还有以1900年的巴黎代表大会为界,将第二国际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等等。),三分法(就是把第二国际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即1889-1895年、1896-1904年和1905-1914年三段。)还是四分法(周海乐将第二国际分为始初奠基和凯旋行进时期1889-1896年、深入发展和内部论争时期1896-1914年、危机加剧和公开分裂时期1914-1920年、内部分化和重新组合时期1920-1923年),都不能体现各个分期新闻自由理念的发展和变化。因为这些划分方法,都是根据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组织机构的变化进行划分的,而不是依据报刊事件或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而划分的。
    1既然第二国际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组织,那么它对新闻自由的认识必然会有内、外之分。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对内自然讲的是党内新闻自由,对外则讲的是代表工人阶级为社会争取新闻自由。
    2[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60、287页
    3转引自王敦琴:《传统与前瞻——张謇经济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4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孙旭培,是他发现了这一研究领域,并且对研究作出了详细的指导,其中有不少观点均是他提出的:同时也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是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直接为本研究的形成提供了启发。
    1李剑鸣:《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2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5页
    2李剑鸣:《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第15页
    1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02页
    1戴学正等编:《中外宪法选编》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21-22页
    2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3 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 Virginia Gazette on June 14,1776中文可参照 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第4页
    1 The Secretary of the Commonwealth, Constitu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Boston:White and Potter,1853),10. Ronald M.Peters, The Massachusetts constitution of 1780:a social compact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78) 199.
    2 Timothy Farrar, Manual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867),19.译文可参照,郜书锴:《“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第44页
    3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新闻学会编:《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第248页
    1 Robert Justin Goldste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Westport, Coon.:Praeger,2000),19.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3《圣西门选集》(第一卷),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10页
    4《圣西门选集》(第一卷),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92-193页
    1[法]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65-266页
    2[法]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66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主义者同盟文件和资料》(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4[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45页、第247-248页
    1[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92、202页
    2[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45、249页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1[法]让·勃吕阿:《法国工人运动史》(第一卷),孙源、孟鞠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06页
    2张隆栋、傅显明编:《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3廖盖隆、梁初鸿等主编:《社会主义百科要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878页
    1魏明编著:《外国新闻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7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页
    3[民主德国]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册),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377页
    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6页
    1数据根据资料“1870-1914年一些国家罢工运动统计”得出,具体参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页
    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3[苏]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79页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5本部分的写作思路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路鹏程的启发,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下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第223页
    2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3《国际共运新闻思想史料》(三),《新闻学刊》,1986年第3期,第74页
    1 Henry Weisser指出,“《北极星报》是一份真正的全国性报纸,尽管短命这样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其它工人报刊,但却根本不适于描绘《北极星报》和《贫民导报》等报刊。”Henry Weisser, British working-class movements and Europe,1815-48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5),2.
    2 Simon Maccoby, English radicalism 1832-1852 (London:Routledge,2002),418. Max Beer, A history of British socialism (London:G. Bell and sons, Ltd.,1920),13.
    3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1张隆栋、傅显明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2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3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上编),1983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52、53页
    1法国社会民主党人饶勒斯曾指出,社会主义是从共和运动脱胎而来,社会主义的胜利将是法国大革命的圆满成功。参阅[法]克洛德·维拉尔:《法国社会主义简史》,曹松豪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3[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63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1[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 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100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3这是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1889年的巴黎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具体参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1 1891年7月,德国社会民主党执委会起草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受到恩格斯的批评,除了这个草案以外,另外还起草了三份纲领草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891年8至9月在《新时代》杂志发表的草案,它是由卡尔·考茨基(第一部分)与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部分)共同起草的。并且,这个草案得到了恩格斯的大力支持,在威廉·李卜克内西领导的纲领委员会一致决定对恩格斯支持的草案略加修改以后,在1891年10月14口至20日召开的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几乎没有经过多少讨论就被一致通过。这个纲领史称为《爱尔福特纲领》,在19世纪末的欧洲工人运动中具有很大的威信和影响。
    2张世鹏编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54-255页
    4 1909年9月15日,艾伯特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莱比锡代表大会上作了《修改组织章程委员会的报告》,对此有专门论述。具体参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1-336页
    1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第二国际》,北京: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1986年,第155页
    2杭州大学历史系法国史研究室编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史资料选编》(二),杭州:杭州大学历史系法国史研究室,1980年,第73页
    3 1899年,法国独立社会主义者米勒兰参加资产阶级政府,在法国各社会主义派别中掀起轩然大波。1901年在里昂召开的法国社会主义组织全体代表大会上,各派围绕米勒兰入阁问题发生分裂和重新组合。是年11月,以盖得为首的反入阁派(包括法国工人党、瓦扬领导的革命社会主义党等)成立法兰西社会党(le Parti socialiste de France)。1902年,以饶勒斯为首的入阁派(包括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独立社会党人联盟等)联合组成“法国社会党”(le Parti socialiste francais)。具体请参阅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96页;亦可参阅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4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3页。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5这个文件是1905年1月13日通过的《法国各社会主义组织的联合声明》。
    1[法]亚历山大·泽瓦埃斯(A.Zevaes):《一八七一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共运史研究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00-201页
    2[法]亚历山大·泽瓦埃斯(A.Zevaes):《一八七一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共运史研究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01页
    3可参阅[法]亚历山大·泽瓦埃斯(A.Zevaes):《一八七一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共运史研究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02页
    1捷克社会民主党是捷克历史最悠久的政党,1878年4月成立于奥匈帝国时期。该纲领是1878年4月在圣马基特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它对捷克社会民主党后来的发展影响较大。虽然有观点认为该纲领有拉萨尔派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纲领是依照德国社会民主党哥达纲领的原则拟订的,并且实际上也体现了其精神。
    2[苏]阿·伊·莫洛克(A.И.Moлok)、[苏]维·阿·奥尔洛夫编:《世界近代史文献》(卷二)(1870-1918),耿淡如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418-419页
    3在1888年12月30日至1889年1月1日召开的海因菲尔德代表大会上,奥地利社会主义者中的“温和派”和“激进派”联合成立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大会通过了基本上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关于原则的宣言》作为纲领,后通称海因菲尔德纲领。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3页
    5 1893年7月,在尤利安·马赫列夫斯基和罗莎·卢森堡等人的努力下,波兰工人同盟和第二个无产阶级党联合组成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在1894年3月召开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纲。
    6[波]斯坦尼斯瓦夫·阿尔诺耳德、马里安·瑞霍夫斯基:《波兰简史》,史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26-227页
    7[日]片山潜(Katayama Sen):《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297页
    8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29页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92页
    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8页
    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4-46页
    1这种党报体制在1917年7-8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通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章程》中发生了变化,第十三条规定:“中央委员会代表党同其他政党和机关发生关系,建立党的各种机关并领导它们的活动,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组织并管理全党性的事业”。这一条虽然与190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五大通过的党章的第七条基本相同,但是到1917年时,党章中确认中央机关报的身份,已不是代表大会,而是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具体请参阅《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96页: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7页。
    2尽管有观点认为,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围绕“党章第一条”发生争论,出现了所谓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与“少数派”——孟什维克。在1912年的“六大”上,少数派孟什维克被驱逐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无产阶政党。事实上,1912年的布尔什维克一派只是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之后加上了一个“布”字,会议并不是全党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即布尔什维克党,或者说是俄国共产党,其独立或是真正开始独立活动,时间应是1917年。对此,秦晖指出:“1912年列宁一派在布拉格召开自称的‘全国代表会议’首次宣布开除‘孟什维克取消派’,但第二国际并不承认这一宣布。而且,当时列宁方面说孟什维克内部有‘取消派’与‘护党派’之别,孟什维克却不承认有这种派别,会议并未列出‘取消派’名单,更没有与所谓非‘取消派’的那些孟什维克分手。于是,虽然此后双方头头们已经各行其是,但绝大多数党员认为两派仍属一党,基层组织仍多在一起活动。直到1917年5月,列宁一派才首次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名义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因此俄罗斯如今的党史研究者多认为两派只是在1917年才彻底分裂,而到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改名、取消社会民主的招牌后,‘才真正结束了关于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所有说法’。”并且,虽然说所谓“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争自1903年就已开始,但双方并无固定成员(像托洛茨基这样仅次于列宁的“第二把手”也只是在1917年8月才加入布尔什维克),只是同一党内不同意见的组合。此外,“在与列宁等人发生争论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所谓孟什维克实际也是主流:在两派争执的著名‘党章第一条’的表决中和二大的大多数会议中他们都是多数,只有在选举中央机构时,由于倾向他们的犹太工人总同盟成员因他故退场,列宁一派才取得微弱多数。尽管列宁后来以此一直自诩‘多数’而贬称他们为孟什维克(‘少数派’),但此后党内争论的大部分场合,乃至在杜马党团中,他们仍是多数。只是由于他们自恃以理服人并不标榜‘多数’,也不屑于争辩列宁所谓‘多数派’的真伪,才在历史上留下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这两个名实不符而约定俗成的称谓。”具体请参阅:金雁、秦晖:《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专制”与宪政民主(续)》,《领导者》总第19期,2007年12月
    3意大利工人党是意大利各工会组织的联合体,有时也译为意大利劳动党,1882年在米兰成立,是19世纪末影响较大的工人政党之一。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0、61页
    2在1889年的巴黎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出版国际刊物的决议,决议称:“在派代表参加巴黎国际代表大会的各国社会党的合作下,准备出版一份名为《八小时工作日》的周报,它的任务是收集关于各国争取通过立法手段减少劳动时间的运动的一切消息。”具体参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62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4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2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23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56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2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91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84页
    3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9页
    1 Louis Edward lngelhart, Press Freedoms:A Descriptive Calendar of Concepts, Interpretations, Events, and Court Actions, from 4000 BC to the Present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218.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1姜德昌 聂守志 宫朴主编:《世界近代史人物传》(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8-399页
    2姜德昌 聂守志 宫朴主编:《世界近代史人物传》(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0页
    3[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祚敏、王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8页
    1[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祚敏、王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9、50页
    2他在《小共和国报》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后来汇集成册出版,书名为《证据》。
    3当有社会主义者认为德雷福斯不是工人阶级时,饶勒斯指出:这种观点让他“十分痛心”,“我要说,假如德雷福斯一案确系冤狱,假如他果真无罪——我将很快证明这一点——,他就不再是一个军官,也不是一个资产者了;由于他经受了过分的不幸,他已经失去任何的阶级性,而只是一个经受着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大痛苦和失望的人了。”具体参见[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柞敏、王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54页
    4[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祚敏、王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9、59页
    1虽然奥地利1862年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1867年通过的《基本法》第十三条也作出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规定,但是一项专门的“报刊税”制度一直存在到1899年,而名副其实的新闻自由直到一个世纪之后仍然不能得到保证。具体可参阅三份资料:(1) Robert Justin Goldste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Westport, Coon.:Praeger,2000).16-18. (2) "Presse, Druckschriften,"获取时间:2009年9月25日,链接为http://www.aeiou.at/aeiou.encyclop.p/p808282.htm;internal&action= setlanguage.action?LANGUAGE=en. (3) "AUSTRIA Press, Media, TV, Radio, Newspapers,"获取时间:2009年9月25日,链接为http://www.pressreference.com/A-Be/Austria.html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6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6-117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31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0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12页
    1对于当时的死伤人数,不同的研究者持不同看法,陶惠芬认为是“1000多人罹难,数千人受伤”,而布劳斯认为是“打死105人,打伤数百人”,这里采纳布劳斯的观点。具体可参阅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英]特里·布劳斯(Terry Burrows)主编:《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周光尚、望震、薄景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2[英]特里·布劳斯(Terry Burrows)主编:《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周光尚、望震、薄景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3赵士国、杨可:《俄国沙皇传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2页
    4[日]片山潜(Katayama Sen):《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251页
    5[日]片山潜(Katayama Sen):《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 251-253页
    1[苏]Д.И.高尔德别耳格:《1897-1906年日本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杨树人译,载于《外国问题研究》1981年第1期,第87-88页
    2 1905年5月,桂太郎内阁(第二次)捏造了“阴谋杀害”日皇睦仁的事件,逮捕了幸德秋水等社会民主党人,并于次年将他们杀害。具体参阅[日]小山弘健、清水慎三(编著):《日本社会党史》,上海外国语学院日阿语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83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64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2[苏]叶尔莫拉耶夫主编:《阿根廷史纲》,北京编译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2年,第370、416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91-593页
    4[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 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63页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35页
    2李兴耕:《拉法格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3年,第250页
    1对于新闻自由可划分为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相关分析,中国学者孙旭培和日本学者藤井一行均有论述,具体请参阅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5页;[日]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大洪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2页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266页
    2本研究对“左、中、右”三派代表人物分析角度的确定上,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郭春生老师的悉心指导。
    1[日]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大洪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2[德]弗·恩格斯:《乌培河谷来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17-518页
    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1[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3页
    1[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6页
    2[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7页
    3[德]弗·恩格斯:《英国状况英国宪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5页
    4[德]弗·恩格斯:《英国状况英国宪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5页
    1[德]弗·恩格斯:《关于招贴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28页
    2[德]弗·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3[德]弗·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2页
    4[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104页
    5[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6[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1[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2[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3[德]弗·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0页
    4[德]弗·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9页
    1[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54页
    2[德]弗·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0页
    3[德]弗·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0页
    1秦波拉索峰是南美科迪勒拉山脉的最高峰之一。“粗卤无礼的秦波拉索峰”意即粗卤无礼到了极点。——原译者注。
    2[德]弗·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18页
    3[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页
    4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论出版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14页
    1[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页
    2[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页
    3陈力丹还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绝对的出版自由’进行过多次批判,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出版自由。造成这种无知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政治上的保守思想,……其次是长期没有健全法制的结果。……再次是在哲学普及中的庸俗化、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有丰富内容的哲学变成了几句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大白话。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绝对的出版自由这个看法,即是由于没有法律知识,同时把它简单地搬到哲学领域的结果。”具体参阅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论出版自由》,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1 1884年11月,德国俾斯麦政府为推行殖民政策,要求帝国国会批准刘轮船公司开辟远东和东非航线给予年度津贴。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的多数回避这种津贴的殖民性质,准备投赞成票。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坚决谴责这一行为,于是在党团与编辑部之间发生了一场论战。对此,本研究将在下一章进行详细论述。相关资料可参阅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6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4-232页
    2[德]弗·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09页
    3[德]弗·恩格斯:《致格尔桑·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3页
    4[德]弗·恩格斯:《答保尔·恩斯特先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8页
    5[德]弗·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35页
    1[德]弗·恩格斯:《致保尔·施土姆普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48页
    2[德]弗·恩格斯:《致格尔桑·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4页
    3[德]弗·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页
    4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
    1童兵:《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的历史经验》,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匪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2[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0页
    3在1890年德国“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决定在党的报刊上讨论党的纲领,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于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投给了《新时代》。然而,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和国会党团却反对发表该稿件,并对《新时代》施加了压力。为此,思格斯向德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发出了警告。具体可参阅童兵:《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的历史经验》,载于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
    4[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88页
    1[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518页
    1 Robert Justin Goldste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Westport, Coon.:Praeger,2000),16.
    2[德]卡·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1[德]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6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3 1862年,奥地利正式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但仍然存在“知识税”);1868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承认新闻记者报道和评论国会新闻不属诽谤,确立了新闻自由制度:1881年,法国制定了《新闻自由法》;在19世纪末叶的大多数欧洲国家,事后追惩程序常常受到行政措施的干预,在法庭上已不构成挑战。可参阅Robert Justin Goldste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mpe (Westport, Coon.:Praeger,2000),16-18.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5页
    2[德]弗·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1页
    3[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72页
    4[德]弗·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3页
    1[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页
    2姜德昌等人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伯恩施坦称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鼻祖”。具体参阅姜德昌主编:《世界近代史人物传》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9页
    3[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90页
    4殷叙彝:《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序言)》,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6页
    1[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104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和国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面包与自由》,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的策略》,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的策略》,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43-44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89-90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卡莱尔和英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1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共和国是怎样崩溃的》,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共和国是怎样崩溃的》,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殷叙彝编:《伯思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99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非此即彼》,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非此即彼》,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3[德]爱德华·伯思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7页
    1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2[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
    3《声明》(1885年3月20日),《社会民主党人报》1885年第14期(4月2日),转引自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205.
    4[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
    1[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7页
    2[德]爱·伯思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8页
    3[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國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关于党内问题》,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59-60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自我广告》,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3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第29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84-85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3-314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5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与国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0-321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1页、第325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给卡·考茨基的信》(1898年2月),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给卡·考茨基的信》(1898年2月),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6[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致德国社会民主党斯图加特代表大会的书面声明》,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共和国是怎样崩溃的》,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共和国是怎样崩溃的》,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2[苏]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3谢韬:《推荐的几句话》,具体参阅潘培新:《伯恩施坦和修正主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获取时间:2009年10月26日,链接为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2128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32页
    5潘培新:《伯恩施坦和修正主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获取时间:2009年10月26日,链接为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2128
    1[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2[德]卡·马克思:《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22页
    3[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90页
    4[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5[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630页
    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的地位》,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潘培新:《伯恩施坦和修正主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获取时问:2009年10月26日,链接为http://www. 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2128
    3[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8、91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5[德]弗·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5、597页
    1[德]弗·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01-602页
    2[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630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德国社会民主党格尔利茨纲领解说》,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
    4 请参阅:Tony Wright and Anthony Wright,Socialisms: Old and New(London:Routledge,1996),6[英]艾伦·斯温杰伍德(Alan Swingewood):《社会学思想简史》,陈玮、冯克利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00页;[德]罗莎·卢森堡、[苏]布哈林(БyxapиH,H):《帝國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5[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6这是列宁等人的称谓,他直接将“中派”称为“考茨基派”,反对把考茨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具体请参阅[苏]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1张世鹏编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殷叙彝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2[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2[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3[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31页
    1[奥]卡尔·考茨基:《社会民主党的教义问答》(摘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7页
    2具体可参阅[奥]卡尔·考茨基:《取得政权的道路》,刘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62页;[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1[奥]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2[奥]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3[奥]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4[奥]卡尔·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叶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30-31页
    5[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1[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9页
    2[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9页
    3[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页
    1[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3页
    2[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4页
    3[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4[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1[奥]卡尔·考茨基:《取得政权的道路》,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2[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3[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4[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5[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摘录)》,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1[奥]卡尔·考茨基:《议会制度、人民立法和社会民主党》(摘录),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4页
    2[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6-337页
    3[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7页
    4[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1[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3页
    2[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3[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4[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5-326页
    5[奥]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6[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页
    1[奥]卡尔·考茨基:《社会民主党的教义问答》(摘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8页
    2[奥]卡尔·考茨基:《社会民主党的教义问答》(摘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8页
    3[奥]卡尔·考茨基:《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4页
    4[奥]卡尔·考茨基:《社会民主主义刘抗共产主义》,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6页
    5[苏]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前言》,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1、3页
    1[德]卡·马克思:《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22页
    2[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3[德]卡·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4[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6页
    1[德]卡·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0页
    2[德]弗·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7页
    3[德]弗·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2页
    4[德]弗·恩格斯:《致格尔桑·特利尔》,《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4页
    5普特卡默是德意志帝国的内政大臣,在德国“反社会党人法”实施期间,他是迫害社会民主党人的组织者之一。——引者注。
    1[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页
    2[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8、91页
    3[荷]巴尔特·特洛姆普:《被人们遗忘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理论上的继承人卡尔·考茨基》,《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0期,第42页
    4[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3页
    5根据荷兰学者巴尔特·特洛姆普的研究,“当马克思逝世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出现。只有反对它的人使用这个词儿。作为关于社会的始终一贯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也同样还没有形成。十三年后,恩格斯逝世时,这一切都改变了。甚至恩格斯也停止在写作时提到‘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他、考茨基、伯恩施坦和普列汉诺夫已把马克思著作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地或同当时盛行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其结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学 说。”巴尔特·特洛姆普指出:“除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人象他那样塑造了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和内在相互联系。”由此,他认为,“卡尔·考茨基是发明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但有时他还超过这一点”。具体请参阅[荷]巴尔特·特洛姆普:《被人们遗忘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理论上的继承人卡尔·考茨基》,《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0期,第40-44页
    1[奥]卡尔·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叶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1页
    2具体参阅[奥]卡尔·考茨基:《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3[奥]卡尔·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叶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21页
    4[德]弗·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5、597页
    1对此可参阅列宁对考茨基的反驳与批判,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106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0页
    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史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页
    1 Piotr Stefan Wandycz, The lands of partitioned Poland,1795-1918 (Seattle:Univ. of Wash. Pr.,1974),298.
    2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0页
    3具体参见陈力丹:《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关于党内和国家交往政策的论战》,《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总第二期),第139-147页
    4“新兵”和“老兵”的说法源于1898年10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卢森堡与福尔马尔(Georg Heinrich Vollmar)等人的争论。当时,卢森堡是第一次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大会,并且是刚刚加入的新党员,距她迁居柏林才只有五个月。从岁数上说,她也是后辈。但是她依然在斯图加特代表大会的发言中讲道:“福尔马尔激烈地责备我,说我这个运动中的新兵想教训老兵。不是那么回事。本来用不着这样做,因为我坚信,老兵和我都站在一个立场上。……”具体参阅周懋庸:《朝气蓬勃的“新兵”——罗莎·卢森堡1898-1899年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3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0页。
    1[德]罗莎·卢森堡:《关于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39页
    2[德]罗莎·卢森堡:《关于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页
    1[德]罗莎·卢森堡:《关于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2[德]罗莎·卢森堡:《党的纪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6页
    3卢森堡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树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宣布为实际政治的当前纲领。……西方社会民主党缺乏的全部革命荣誉和革命行动能力都在布尔什维克身上体现出来了。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确实挽救了俄国革命,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具体参阅[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3页
    4[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9-500页
    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0页
    2吴敏:《没有言论自由肯定不是社会主义》,2007-5-10,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获取时间:2008-11-12。链接为http://www. 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108097
    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9页
    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1-502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2页
    3[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7页
    4[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2页
    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2-503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9-90页
    3[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3-504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
    4主要是指1896年10月至1897年4月,伯恩施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组文章,阐述了他的修正主义观点。在其观点遭到批评之后,伯恩施坦向德国社会民主党1898年10月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提交了一份声明,又解释了他的修正主义理论。后来,伯恩施坦又陆续在《新时代》和《前 进报》上发表文章,阐释其观点。
    1[德]罗莎·卢森堡:《致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2[德]罗莎·卢森堡:《致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203页
    1[德]罗莎·卢森堡:《致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國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4《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与组织章程》,《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张世鹏译,殷叙彝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1[德]罗莎·卢森堡:《致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页
    2[德]罗莎·卢森堡:《致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4页
    3周尚文、江乃兵:《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观》,《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第48页
    1[德]罗莎·卢森堡:《党的纪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6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4页
    3[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4[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1张光明:《关于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的几点看法》,汪青松、罗本琦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4-315页
    2[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3[德]罗莎·卢森堡:《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4[德]罗莎·卢森堡:《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3-504页
    1[德]罗莎·卢森堡:《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4页
    2[德]罗莎·卢森堡:《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户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4页
    3周懋庸:《朝气蓬勃的“新兵”——罗莎·卢森堡1898-1899年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3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7页
    4[德]罗莎·卢森堡:《我们起指导作用的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6页
    1[德]罗莎·卢森堡:《我们起指导作用的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6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4页
    3[德]罗莎·卢森堡:《关于<新时代>的政治态度》,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2页
    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6页
    2张光明:《关于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的几点看法》,汪青松、罗本琦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6-317页
    3吴昕炜:《国外学者眼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访凯文·B.安德森教授》,《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第32页
    1[德]爱·伯恩施坦:《一八七八和一九〇三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629页
    1[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
    2[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
    1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北京: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1986年,第64页;英文版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可参照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339-346.
    2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北京: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1986年,第67页
    3 Kenneth R. Nelson指出:德国1874年颁布的《帝国新闻法》(Reich Press Law)虽然为德国报刊第一次提供了法律保护,但是由于它本身存在漏洞,更缺乏宪法保障,立法机关保留了通过简单多数的投票随时修改或废止新闻自由的权力,所以德国的新闻报刊绝对不是完全自由的。具体参阅Kenneth R. Nelson, "Government and Press in Germany,1870-194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0(16):215-221.
    4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04.
    1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10.
    2[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60页
    3 Kenneth R. Nelson, "Government and Press in Germany,1870-194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0 (16):219.
    4《自由》刚开始是社会主义的刊物,后随着莫斯特思想的转变,在1880年开始转向无政府主义。具体参阅对约瑟夫·莱思(Joseph Lane)(1851-1920)的介绍,他曾经在1881年提出过新闻自由的要求,并曾为莫斯特安排过法庭辩护。获取时间:2009-12-2,链接http://www.marx.org/glossary/people/l/a.htm
    1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08.
    2[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57页
    3[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42页
    4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94-95.
    5[德]弗·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页
    1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96.
    2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09.
    3[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58页
    4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11.
    1 Franz Mehring, "The Law against the Socialists," In Frank Mecklenburg and Manfred Stassen (Eds.). 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1844-1914 (New York: Continuum.1990).112.
    2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87.
    3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88.
    4[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62页
    5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88.
    1[德]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奥·倍倍尔等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4页
    2[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致弗·阿·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4页
    3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4[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思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
    5《声明》(1885年3月20日),《社会民主党人报》1885年第14期(4月2日),转引自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205.
    1[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
    2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205-206.
    3 Bebel to the Social Democratic Reichstag Fraktion, April 5,1885, Bebel Archive, IISH.转引自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206.
    4[德]爱·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学习年代》(摘录),李进军、曹伯隽等译,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1《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张世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2《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张世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3根据亚历克斯·霍尔(Alex Hall)的统计,1912年2月,涉及指控社民党记者的案件有15件:1913年2月,涉及指控社民党记者的案件有18件;在1913年上半年,宣判社民党记者有罪的案件不少于104起,被判监禁总计40年,罚款达11000马克。具体参阅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1.
    4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2.
    5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2.
    6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2.
    1 Carl Emil Schorske, German Social Democracy,1905-1917:The Development of the Gieat Sch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295.
    2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4.
    3在1902年的党代表大会上,Adolf Braun向会议报告,奥艾尔运用他党的书记的职权向个别编辑施加压力,但是自始至终未能查清奥艾尔是以个人身份还是代表中央执委写信施加压力的。
    4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4.
    5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4页
    1中國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5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20页
    3[德]福尔马尔:《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慕尼黑代表大会关于党的报刊问题的发言》,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福尔马尔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4页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2页
    5又称出版委员会、新闻委员会等。
    6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4.
    7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4.
    1该种党报体制曾在保障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新闻自由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一战之初,中央执行委员会和报刊委员会发生争执,但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却在“三权”共决中无法“胜诉”。具体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当局实施了严格的战时新闻检查,尽管社会民主党非常痛恨这种新闻审查,但仍然劝告党内报刊严格遵守官方的审查制度。作为该党中央机关报的《前进报》,刚开始也担心违反官方新闻检查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到1914年9月中旬,《前进报》开始冒险表达他们真实的观点。该报由此触怒了当局,在1914年之前,战时新闻检查官两次暂停了《前进报》的发行。而每一次都是社会民主党中央执委进行调停,向当局保证以后循规蹈矩,请求准予发行。这样,党内其他机关报也很快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在一份报告中称,“日复一日,执委会不得不为了一份报纸或另一份期刊而向当局求情”。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执行委员会就和支持党报反对政策的报刊委员会(press commission)时常出现争论与不和。由于考虑到采取严厉措施反对《前进报》编辑部会产生不良效果,所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一段时间内仍代表党报继续利用其在帝国国会的办事处向政府求情。但是,这种支持反对观点的做法却与党的政策不符,对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为此,中央执行委员会就要求党的“高等法院”——监察委员会(control commission)来协调解决与其报刊委员会之间的争论。但是持反对观点的左派代表在监察委员会中占据绝对多数,中央执行委员会无法“胜诉”。详细请参阅Carl Emil Schorske, German Social Democracy,1905-1917: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Schi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295-296.
    2 1909年9月15日,艾伯特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莱比锡代表大会上作了《修改组织章程委员会的报告》,对此有专门论述。具体参阅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1-336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88-389页
    1[奥]卡·考茨基:《卡·考茨基致弗·恩格斯》(1891年1月8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84页
    2徐耀新:《考茨基与<哥批>的发表》,《南京师院学院》(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77页
    3[奥]卡·考茨基:《卡·考茨基致弗·恩格斯》(189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86页
    4[奥]卡·考茨基:《卡·考茨基致弗·恩格斯》(1891年2月6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92页
    5德国社会民主党人领导人曾向《新时代》提出警告:“如再发生类似情况,可能就得把《新时代》移交给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并进行检查”。具体参阅[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页
    6[苏]A·K·沃罗比约娃:《<哥达纲领批判>创作和发表的历史》,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8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页7徐耀新:《考茨基与<哥批>的发表》,《南京师院学院》(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77页
    1[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页
    2[德]弗·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页
    3[德]弗·恩格斯:《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189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1页
    4[德]奥·倍倍尔:《奥·倍倍尔致弗·恩格斯》(1891年3月30日),[联邦德国]维尔纳·布卢门贝格编:《恩格斯和倍倍尔通信集(1868-189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7-478页
    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3 Carl Emil Schorske, German Social Democracy,1905-1917: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Sch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72.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2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8页
    5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9
    6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9
    7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40
    8 Vorwarts,7 November 1905.转引自 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40
    1 Vorwarts,10 November 1905转引自Alex Hall,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40
    2[苏]列宁:《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3[苏]列宁:《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87页
    5[德]奥·倍倍尔:《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曼海姆代表大会上关于政治性群众罢工的讲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倍倍尔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4页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8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21页
    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
    1 1878年底,当奥艾尔和弗里茨舍等60多名党员被俾斯麦政府驱逐出境时,他们向国内党员同志告别时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是:“不要采取暴力行动,尊重法律,在法律的范围内保卫你们的权利。”后来,他们仍然要求:“安静,不要受人挑拨,我们的敌人一定会由于我们合法而毁灭。”具体参阅[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154-155页
    2[苏]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3大连红旗造船厂船体车间、辽宁师范学院政治历史系编:《俄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片断》(1917-1924),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4页
    1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2[法]雅克·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时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页
    3在1872年的海牙代表大会上,第76号文件对总委员会的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即《章程》第2条修订案规定:“总委员会必须执行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监督各支部切实履行国际的章程和一切决议。”具体参阅
    [苏]伊·布拉斯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156页
    1塔尔盖麦:《前言》,[苏]伊·布拉斯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9页
    2[苏]伊·布拉斯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90页
    3 1907年,社会党国际局书记胡斯曼(C. Huysmans)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次关于国际的报告中说:第一国际解散后,“各国都成立了政治和工会组织,人们不能排除由于环境的多样性而成为必要的自主性”。具体参阅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4 Daryl Glaser and David Martin Walker, Twentieth-century Marxism:A Glob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2007),48.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5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指出,“它的历史贡献就在于此。如果没有它,我们恐怕在战争之前几十年就已经经历国际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糟糕的四分五裂和对立状态了。”具体请参阅殷叙彝:《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载于《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2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
    1周海乐:《第二國际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2又称“世界工人议会”。这是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1889年的巴黎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具体参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29页
    3[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74页
    4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5请参阅《共产国际章程》第5、12、13、22、30、33、34、37条等,[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74-80页
    6王佩敬:《论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东岳论丛》,1987年第1期,第78页
    7[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288页
    1该文件为各成员党具体规定了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方法,给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党规定的办法就是不能实现党内民主。具体参阅[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44页
    2[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16、146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1[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78页
    2[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49页
    3[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61页
    4[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56页
    1[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75页
    2共产国际:《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详见[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313页
    3共产国际:《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详见[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313页
    4共产国际:《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详见[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305页
    5[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400页
    1[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500页
    2[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09页
    3在该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代表大会宣布毫无例外地解散一切按这个或那个纲领组成的派别(如‘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等),并责令立即执行。凡不执行代表大会这项决定者,应立即无条件地开除出党。”具体参阅列宁:《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4[苏]亚·米·柯伦泰:《工人反对派》,叶林、段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7、59页
    5《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速记记录)》,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部分教师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08页
    6[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1丹尼尔·勒努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削弱国际革命运动。具体参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1页
    2[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401页
    3[英]丹尼尔·麦金尼斯:《西欧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133页
    4[英]丹尼尔·麦金尼斯:《西欧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32页
    1[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 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63页
    2张世鹏编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1[苏]阿·伊·莫洛克(A.И.Moлok)、[苏]维·阿·奥尔洛夫编:《世界近代史文献》(卷二)(1870-1918),耿淡如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418-419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3页
    3戴学正等编:《中外宪法选编》(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1例如,1919年,谢尔-康采恩出版的《每日新闻》用漫画的形式讽刺艾伯特说:“这是个矮胖、缩脖、满脸胡子、肥头大耳的人,喂!路易,有个人像尤利乌斯·凯撒大帝那样宠爱你呢!……直到今天那个人身上还散发着他从前加工皮革的味道。他应该永远干这个行当!他只有坐井观天的水平,这场革命恐怕难以保住他那皇帝宝座了。”1924年2月23日,施塔斯富特的《中部德意志通讯》在《冈塞尔反对艾伯特》一文中写道:“艾伯特先生,您倒是拿出证据证明您不是叛国者!”此外,希特勒在其《民族观察家》第51期上写道:“对‘艾伯特和谢德曼……的社会’来说‘只有一种惩罚:绳索’”。具体参阅[德]维尔纳·马泽尔:《艾伯特传》,柴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260、305、302页
    2据维尔纳·马泽尔统计,“艾伯特在担任总统期间,仅仅在5个月内就曾向法院起诉173次”。具体参阅[德]维尔纳·马泽尔:《艾伯特传》,柴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301页
    3[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74页
    4[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44页
    5[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418、417页
    1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2[苏]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81-282页
    3[苏]斯大林:《和外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斯大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81页
    4[苏]列宁:《关于出版自由 给Г·米雅斯尼科夫的信》(1921年8月5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6-87页
    1[苏]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给Γ·米雅斯尼科夫的信》(1921年8月5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6页
    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3[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0页
    4[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3-504页
    5[德]爱·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伯思施坦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460-461页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364页
    2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3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91页
    4因为“在斯大林、毛泽东时代,谁有权宣称某观点是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呢?就是执掌执政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人自己。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即使你是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也别想有言论出版自由。”具体参阅 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5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3、95页
    1第二国际“左、中、右”三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过类似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表达,只是措辞各不相同。考茨基直接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卢森堡认为,“民主制所以不可缺少,不是因为它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多余,倒是因为它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唯一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伯恩施坦认为,“社会主义对于我来说归根到底就是民主,就是自我管理。”具体请参阅 [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4页;[德]爱·伯恩施坦:《给卡·考茨基的信》(1898年2月),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泽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2[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85页
    4[苏]列宁:《论“民主”和专政》,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5年,第386页
    1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1罗伯特·贾斯廷·戈德斯坦(Robert Justin Goldstein)认为,“在整个19世纪,新闻自由是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者们的共同要求。”“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争取新闻自由和废止书报检查制度主要是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集体要求;在19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这种‘可敬的’压力日渐能被忍受和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日益融入统治阶层之时,新闻自由则成为经常受到压迫的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始终不变的要求。”具体参阅Robert Justin Goldstein, Political Censorship of the Arts and the Press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New York:Martin's Press,1989),33. Robert Justin Goldste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London:Westport, Connecticut,2000),20.
    1[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页
    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9页
    3彼得·弗利斯(Peter J.Fliess)指出,“从理论上说,社会民主党报刊的观点是由其读者,即广大普通的社会民主党党员来决定。实际上,这种‘大众控制’是通过党组织的内部制度来实施的。如果与共产主义报刊相比,社会民主党这种‘大众控制’的报刊既要努力保持民主,还要在政党机构和全体成员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具体参阅Peter J. Fliess,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he Gennan Republic 1918-1933(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55),8.
    4例如,在1890年的五一节上,西班牙首都就出现了6万人的示威游行,要求新闻自由等平等权利。具体参阅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1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889年到1891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发行量从22000份增长到128000份,在两年半的时间中发行量增加了5倍;从1878年到189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出版的政治报刊42种增加到65种,工会报刊从14种增加到50种,发行量增加到100万份: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的选票则从1887年的78万张一跃而为1890年的142.7万张。具体参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6-117、413页: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4卷),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318页
    2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第七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3 Colin Sparks, Media Theory after the Fall of European Communism. In James Curran & Myung-Jin Park(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45.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9年3月5日,第二国际各大政党在伯尔尼召开会议,迅速恢复了国际的活动。1923年5月,第二国际又以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形式进行重新组合与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中断的国际活动,以社会党国际的形式再次恢复。1951年6月,欧洲各国社会党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社会党国际。
    2《社会党国际原则宣言》(1989年6月22日社会党国际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于斯德哥尔摩通过),中联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3汪亭友:《应如何看待瑞典社会民主党及瑞典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4期,第53页
    1数据来源于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具体请参见2000-2007年世界各国的新闻自由度排名。获取时间:2009-6-5,链接为www.freedomhouse.org
    2 1772年和1789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Ⅲ)在发动了两次不流血的军事政变,通过新的宪法和法令,废除了《新闻自由法》。1809年,瑞典进行了宪法改革,于1810年制定了新的《新闻自由法》,重新确立了新闻自由。1812年,拿破仑手下的一位法国将军卡尔·约翰(Karl John)成为瑞典国王之后,又取消了该法。然而,到卡尔·约翰专制统治的后期,国王的权力再次受到国会及社会各种力量的制约,瑞典重返自由,《新闻自由法》得以恢复。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战时需要,政府颁布了一些限制新闻自由的措施。具体参阅冯军:《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第492-493页Torbjorn Vallinder, "The Swedish Jury System in Press Cases:An Offspring of the English Trial Jury?" The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 1987,8 (2):191-193.
    3《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05年2月17日至25日斯德哥尔摩第六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93页
    5《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75年党的第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
    1 Peter Dahlgren, "Media and Power Transitions in a Small Country:Sweden", In James Curran & Myung-Jin Park(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57.
    2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79.
    3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79.
    4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12.
    5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79.
    6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12-113.
    7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v in Sweden(Universitv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13.
    8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13.
    9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13.
    1 Stig Hadenius, "Mass Media and the State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7 (23):108.
    2 Stig Hadenius, "Mass Media and the State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7 (23):108-111.
    3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v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1-384.
    4 Lennart Weibull and Magnus Anshelm, "Indications of change:Developments in Swedish Media 1980-199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92 (49):64.
    5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5.
    6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5.
    7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5.
    8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9 Olle Findah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 Fragile, yet Durable Construction," Nordicom Review 1999,20(1): 16
    10 Lennart Weibull and Magnus Anshelm, "Indications of change:Developments in Swedish Media 1980-199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92 (49):49.
    1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8.
    2 Lennart Weibull and Britt Borjesson, "The Swedish Media Accountability System:A Research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2(7):123.
    3 Stig Hadenius, "Mass Media and the State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7 (23):111.
    4 Olle Findah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 Fragile, yet Durable Construction," Nordicom Review 1999,20(1): 16.
    5 Mart Ots,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385.
    6《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第三十四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7 Olle Findah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 Fragile, yet Durable Construction," Nordicom Review 1999,20(1): 16.
    1刘峰、舒绍福:《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54页2丁刚:《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南方周末》,2007年6月14日
    3 "Sweden-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ct," http://www.servat.unibe.ch/icl/sw03000.html
    4丁刚:《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南方周末》,2007年6月14日
    5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6高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革新与瑞典社会变迁》,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72-73页
    7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1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2《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75年党的第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3《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4《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5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wedish Telecommunications Law," December 2009, http://www.whoswholegal.com/news/features/article/19597/
    6 Marcello Ferrada-Noli, "Sweden. The surveillance law (FRA) debate," September 22,2008, http://ferrada-noli.blogspot.com/2008/09/sweden-surveillance-law-fra-debate.html
    1 "Sweden passes divisive wiretapping law," 14 Oct 2009, http://www.thelocal.se/22656/20091014/
    2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9-Sweden," 16 July 2009, http://www.unhcr.org/refworld/docid/4a64527ec.html
    3 "Criticism of the FRA law,"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ticism of the FRA law
    4 2006年2月9日,SD-kuriren网站刊登了曾在丹麦引起激烈争议的穆罕默德漫画(后来受到了穆斯林世界的强调抗议)。瑞典外交部联系该网站的供应商(Levonline),施加压力,关闭了该网页。此事引起争议,外交部被指责越权。有关部门迅速展开对此事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弗赖瓦尔兹知道此事并参与了决定,批评之声随之高涨。参阅《因回教漫画风波瑞典外长辞职》,2006年3月22日。链接http://news.epochtimes.com.tw/6/3/22/24186g.htm
    5 "History", Travel Document Systems, http://www.traveldocs.com/se/history.htm
    6 "Sweden FM quits over cartoon row," 21 March 2006,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4828052.stm
    1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2《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60年第二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3《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75年党的第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4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109.
    5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6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3-114页
    1龚加成:《西欧社会党党内民主建设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8期,第58页
    2王中伟:《瑞典社民党的执政经验》,2007-05-18。天津党建网,链接http://www.tjdjw.cn/system/2007/05/18/000179113.shtml
    3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4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5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6胡适:《容忍与自由》,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23页
    1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2瑞典妇女联合会全称为瑞典社会民主主义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892年,是社会民主党的下属组织。
    3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4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5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6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7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8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1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156页
    2社民党党内元老斯科特将妇联不计后果、一意孤行的反对称之为“不可理谕(应为喻——引者注)的宣传”。具体参阅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3在“十八人研究小组”的讨论中,由于意见尖锐对立,托尔松夫人有一次竟拂袖而去。具体参阅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
    4王京刚:《瑞典全民公投反对加入欧元区浅析》,2003年10月23日。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链接http://s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310/20031000138485.html
    5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6王京刚:《瑞典全民公投反对加入欧元区浅析》,2003年10月23日。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链接ittp://s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310/20031000138485.html
    7王京刚:《瑞典全民公投反对加入欧元区浅析》,2003年10月23日。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链接http://s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310/20031000138485.html
    8 Anna Pho and Malena Sundstrom, "The Role of Deliberation and Attributions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SA's 49th ANNUAL CONVENTION, BRIDGING MULTIPLE DIVIDES, Hilton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 USA, Mar 26,2008),9. 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p254110_index.html>
    1《加入欧元有可能为瑞典家庭节约开支》,2003年07月25日。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链接http://se.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307/20030700112526.html
    2 Al Burke, "Sweden's'NO!'to EMU," 5 December 2003, http://www.nnn.se/n-model/eu/emu4.htm
    3 Al Burke, "Sweden's'NO!'to EMU," 5 December 2003, http://www.nnn.se/n-model/eu/emu4.htm
    4 Al Burke, "Sweden's'NO!'to EMU," 5 December 2003, http.//www.nnn.se/n-model/eu/emu4.htm
    5 Al Burke, "Sweden's'NO!'to EMU," 5 December 2003, http://www.nnn.se/n-model/eu/emu4.htm
    6 Vaughne Miller, "EMU:Views in the other EU Member States," 34.23 March 1998,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http://www.parliament.uk/commons/lib/research/rp98/rp98-039.pdf
    7王京刚:《瑞典全民公投反对加入欧元区浅析》,2003年10月23日。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链接http://se.mofcom.eov.cn/aarticle/ztdv/200310/20031000138485.html
    8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1 Klaus Misgeld, Karl Molin,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35.
    2朴林:《瑞典政坛“常青树”》,《国风》,2005年第4期,第63页
    3曹思源:《瑞典经验:宪政保护了民主社会主义》,《炎黄春秋》2009年第8期,第79页
    4曹思源:《瑞典经验:宪政保护了民主社会主义》,《炎黄春秋》2009年第8期,第79页
    5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链接为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274
    6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7《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75年党的第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8《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9《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60年第二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1《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37页
    2《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75年党的第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24页
    3《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
    4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5高锋:《瑞典社民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16-117页
    6《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第三十四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7《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1990年9月15日第三十一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1《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纲领》(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第三十四届党代会通过),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2 Daniel C. Hall in and Paolo Mancini, Comparing Media Systems: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45-190.
    1也有材料将其翻译为政治斗争,但各类材料均注明:此处的政治自由或政治斗争都是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宣布的政治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等)。
    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三第一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第48页
    1[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63页
    2[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100页
    1《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1891年爱尔福特代表大会通过)》,张世鹏(编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38页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2-64页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90-293页
    1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5-167页
    1[英]珍妮·德格拉斯(J.Degras)选编:《共产国际文件》(第一卷)(1919-1922),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9-19页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年7-8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0-46页
    1《真理报》,1917年11月10日。转引自 郑异凡:《自由——十月革命的第四个口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期,第63-64页
    [1][奥]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
    [2][奥]卡尔·考茨基:《取得政权的道路》,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
    [3][奥]卡尔·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4][奥]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5][奥]卡尔·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叶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
    [6][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7][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8][德]奥古斯特·奥古斯特·倍倍尔:《倍倍尔文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9][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倍倍尔自传》,汤行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
    [10][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殷叙彝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法]保尔·拉法格:《拉法格文选》(上、下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李兴耕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 第二国际》,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
    [15][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
    [16]《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著作选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17]《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和维也纳联合会柏林会议记录》,北京编译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
    [18]《恩格斯和倍倍尔通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恩格斯和伯恩施坦通信集》,梁家珍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记录和文件》(1872年9月2日-7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7年
    [2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文件:1907年08月18-24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记录》(1870-187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记录》(1871-187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年7-8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件》(1922年11月-12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社会党国际局文件 (1900-190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3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委会编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记录》(1864-186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3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委会编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记录》(1868-187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32]《威廉·李卜克内西 奥古斯特·倍倍尔保罗·拉法格 弗兰茨·梅林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33]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编:《第二国际》,北京: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1972年
    [34]第三国际编:《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成则人译,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22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
    [35]胡瑾、闵宝利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1-4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6]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7]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8]杨春华、星华编译:《列宁论报刊和新闻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39]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40]殷叙彝编:《社会主义思想史文献伯恩施坦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41]张世鹏编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编:《列宁·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43]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
    [44]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4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从1984年陆续出版
    [4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从1995年陆续出版
    [4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4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4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18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6年陆续出版
    [50]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5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
    [5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米勒兰事件》,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
    [5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福尔马尔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5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国际共运史研究》(1-7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89年陆续出版
    [5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考茨基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
    [5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译:《伯恩斯坦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
    [5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选编》(1-5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1986年陆续出版
    [58]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九第三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
    [59]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三第一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
    [6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五第二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
    [6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新闻学会编:《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
    [6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63]中联部编译小组编:《社会党国际重要文件选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64]中央编译局编译:《社会主义思想史文献卢森堡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65]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编:《第二国际》,北京: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1986年
    [1][奥]奥托·鲍威尔(Otto Bauer):《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2][奥]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1、2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3][波]斯坦尼斯瓦夫·阿尔诺耳德、马里安·瑞霍夫斯基:《波兰简史》,史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4][德]弗雷德·厄斯纳(F.OelBner):《卢森堡评传》,孔固、李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
    [5][德]罗兰·鲍威尔(Roland Bauer):《第二国际》(1889-1914),阎广耀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德]玛丽亚·赛德曼(Maria Seidmann):《罗莎·卢森堡与列奥·约吉谢斯革命时代的爱情》,曹伯岩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7][德]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1-4卷)北京:三联书店,1964—1966年陆续出版
    [8][德]维·波兰特(Willy Brandt)等:《社会民主与未来》,丁冬红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9][德]维尔纳·马泽尔:《艾伯特传》,柴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10][德]约·连茨:《第二国际的兴亡》,学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
    [11][法]克洛德·维拉尔:《法国社会主义简史》,曹松豪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2][法]让·勃吕阿:《法国工人运动史》(第一卷),孙源、孟鞠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57年
    [13][法]让·马雷、阿兰·乌鲁:《社会党历史——从乌托邦到今天》,胡尧步、黄舍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4][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祚敏、王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15][法]雅克·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时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6][法]亚历山大·泽瓦埃斯:《一八七一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共运史研究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1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18][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21][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
    [22][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23][民主德国]霍尔斯特·巴尔特尔(H. Bartel)等:《倍倍尔传》,葛斯、周志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民主德国]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册,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
    [25][日]片山潜(Katayama Sen):《日本的工人运动》,王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26][日]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大洪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7][日]小山弘健、清水慎三(编著):《日本社会党史》,上海外国语学院日阿语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28][瑞典]安德生:《瑞典史》(上、下册),苏公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29][苏]И.M.克利沃古斯,C.M.斯切茨凯维奇:《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简史》,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
    [30][苏]Л.И.祖波克编:《第二国际史》(1、2卷),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2][苏]叶尔莫拉耶夫主编:《阿根廷史纲》,北京编译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2年 《罗莎·卢森堡传》,汪秋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苏]伊·布拉斯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
    [35][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
    [36][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Antonella Salomoni):《列宁与俄国革命》,卡佳、吉娜、文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37][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38][英]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陈玮、冯克利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39][英]伯特兰·罗素:《自由之路》,李国山、张永红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0][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英]丹尼尔·麦金尼斯:《西欧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42][英]柯尔(Cole,G. D. H.):《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二国际 1889-1914年)(第3卷上、下),何瑞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86年
    [43][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44][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姜辉、于海青、庞晓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5][英]特里·布劳斯(Terry Burrows)主编:《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周光尚、望震、薄景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6][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4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48][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50]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53]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54]程玉海、林建华:《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55]杜康传、李景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段家锋:《第二国际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57]方章东:《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58]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9]高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
    [60]高放等著:《三个国际论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61]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62]葛懋春、谢本书编:《历史科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63]黄卓:《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64]姜琦、张月明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党际关系史》(1848-198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65]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年
    [66]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67]李兴耕:《拉法格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68]历史教研室选印:《第二国际重要人物略傅》(世界历史资料),北京: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6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70]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
    [71]刘佩弦、马健行主编:《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72]世界银行本书编写组编:《讲述的权利——大众媒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73]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74]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75]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6]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77]汪青松、罗本琦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9]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80]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81]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8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3]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年
    [84]熊伟:《关于伯恩斯坦主义的一些历史情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85]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
    [86]徐耀魁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87]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88]杨晓青:《社会民主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89]殷叙彝:《第二国际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90]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91]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92]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93]赵士国、杨可:《俄国沙皇传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中国新闻学会编:《新闻自由论集》,北京:文汇出版社,1988年
    [95]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北京: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1986年
    [96]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97]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98]周尚文主编:《国际共运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99]周作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德]布里吉特·里克:《<新时代>对制定爱尔福特纲领的理论贡献》(王学东摘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8年第2期
    [2][法]若·奥普特:《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3期
    [3][荷]巴尔特·特洛姆普:《被人们遗忘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理论上的继承人卡尔·考茨基》,《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0期
    [4][苏]Д.И.高尔德别耳格:《1897-1906年日本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杨树人译),《外国问题研究》1981年第1期
    [5]曹思源:《瑞典经验:宪政保护了民主社会主义》,《炎黄春秋》,2009年第8期
    [6]陈力丹:《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关于党内和国家交往政策的论战》,《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7]陈双苑译:《法国工人党、法兰西社会党、法国社会党和统一的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组织章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5年第3期
    [8]冯军:《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4期
    [9]郜书锴:《“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10]龚加成:《西欧社会党党内民主建设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8期
    [11]郭春生:《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两种策略与1905年革命的进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2]郭春生:《罗莎·卢森堡的批评及苏联兴亡的历史验证——兼谈苏联特权阶层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13]金雁、秦晖:《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专制”与宪政民主(续)》,《领导者》总第19期,2007年12月
    [14]金愈庆:《第二国际组织特点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5]赖祥蔚:《新闻自由的临摹与反思》,《新闻学研究》,2006年4月(总第87期)
    [16]雷振扬:《第二国际各社会主义政党组织形式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9年第3期
    [17]李剑鸣:《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
    [18]李剑鸣:《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19]李斯颐:《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与界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20]李兴耕:《关于斯大林在<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对第二国际的评价》,《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4辑
    [21]李忠杰:《论共产国际的解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7年第2期
    [22]李宗禹:《列宁和第二国际》,《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5年第3期
    [23]罗云力:《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传媒党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4]朴林:《瑞典政坛“常青树”》,《国风》,2005年第4期
    [25]齐田:《评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6]秦晖:《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27]秦晖:《专政、民主与所谓“恩格斯转变”——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评述》,《炎黄春秋》,2008年第1期
    [28]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9]孙旭培:《新时代呼唤新闻自由理论创新》,“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8年6月14日
    [30]汪亭友:《应如何看待瑞典社会民主党及瑞典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4期
    [31]王佩敬:《论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东岳论丛》,1987年第1期
    [32]王学东:《伯恩施坦与爱尔福特纲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2期
    [33]王学东:《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0年第3期
    [34]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8年第2期
    [35]韦定广:《“第一国际”为什么会解散?》,《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36]文晓明:《论第二国际德法两党合法斗争策略的形成》,《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37]吴铭:《论第二国际时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世界历史》,1989年第4期
    [38]吴昕炜:《国外学者眼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访凯文·B.安德森教授》,《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39]吴兴唐:《要研究第二国际和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9年第2期
    [40]吴耀辉:《社会党国际与第二国际》,《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4期
    [41]项扬:《恩格斯与第二国际的创立》,《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1期
    [42]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43]许寒:《第二国际史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4]殷叙彝:《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和机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1年第2期
    [45]殷叙彝:《议会斗争与第二国际的策略》,《世界历史》,1989年第4期
    [46]展江:《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7]张佩航:《从第二国际到社会党国际》,《领导之友》,1990年第4期
    [48]周海东:《第二国际历史分期刍议》,《世界历史》,1987年第6期
    [49]周懋庸:《第二国际的瓦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9年第4期
    [50]周尚文、江乃兵:《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观》,《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
    [51]周仲秋:《也评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Ambler, John S., ed. The French Socialist Experiment. 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1985.
    [2]Arter, David. Scandinavian Politics Today. Manchester, U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3]Barrow, Logie and Ian Bullock. Democratic Ideas and the British Labour Movement,1880-1914.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ebel, August. Speeches of August Bebel:With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28.
    [5]Beer, Max. A History of British Socialism. London:G. Bell and sons, Ltd.,1920.
    [6]Bekken, Jon."'No Weapon so Powerful':Working-Class Pres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988 (12).
    [7]Bekken, Jon. "Working-Class Newspapers, Community and Consciousness in Chicago,1880-1930." PhD. Di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2.
    [8]Bernstein, Eduard. Selected Writings of Eduard Bernstein,1900-1921. Edi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nfred Steger. Atlantic Highlands, N.J.:Humanities Press,1996.
    [9]Bonoli, Giuliano and Martin Powell, ed.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Policies in Contemporary Europe. London; New York, NY:Routledge,2004.
    [10]Callahan, Kevin John. European Socialism and the Demonstration Culture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Chalmers, Douglas A.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 from Working-class Movement to Modern Political Par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12]Cole, G. D. H. Communism and Social Democracy,1914-1931. London: Macmillan,1958.
    [13]Cole, G. D. H.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 London:Macmillan,1956.
    [14]Coliver, Sandra, ed. Press Law and 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s Freedom in European and other Democracies. London:International Centre Against Censorship,1993.
    [15]Conlin, Joseph R., ed. The American Radical Press,1880-1960, vols.1 and 2.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74.
    [16]Curran, James & Myung-Jin Park, ed.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17]Dominick, Raymond H. Wilhelm Liebknecht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2.
    [18]Douglas, Sara. Labor's New Voice:Unions and the Mass Media. Norwood, New Jersey:Ablex,1986.
    [19]Farrar, Timothy. Manual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867.
    [20]Findahl, Oll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 Fragile, yet Durable Construction." Nordicom Review 1999,20(1).
    [21]Fliess, Peter J.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he German Republic 1918-1933.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55.
    [22]Foster, William Z. History of the three Internationals:The World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Movements from 1848 to the Present.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55.
    [23]Frolich, Paul. Rosa Luxemburg:Her Life and Work. Translated by Edward Fitzgerald. London:V. Gollancz Ltd.,1940.
    [24]Girard, Frank and Ben Perry. The Socialist Labor Party 1876-1991:A Short History. Philadelphia:Livra Books,1991.
    [25]Goldstein, Robert Justin. Political Censorship of the Arts and the Press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New York:Martin's Press,1989.
    [26]Goldstein, Robert Justin. The War for the Public Mind:Political Censo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London:Westport, Connecticut,2000.
    [27]Grace, Tony. "The Trade-union Press in Britai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985(7).
    [28]H. Tudor and J.M. Tudor, ed. Marxism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Revisionist Debate 1896-189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9]Hadenius, Stig. "Mass Media and the State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7 (23).
    [30]Haessler, Stephen J. "Carl Haessler and the Federated Press: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abor Journalism."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77.
    [31]Hall, Alex. Scandal, Sensation and Social Democracy:the SPD Press and Wilhelmine Germany 1890-1914.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2]Himelboim, Itai and Yehiel Limor. "Media Perception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242 Codes of Ethics." Journalism 2008 (9).
    [33]Hinnfors, Jonas. Reinterpreting Social Democracy:A History of Stability in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and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Manchester;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6.
    [34]Hixson, Richard F. "Labour Journalism:The Means to an Important End." Labour Education 1974(26).
    [35]Hopkin, Deian. "The Socialist Press in Britain,1890-1910." In Newspaper History: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Edited by Curran Boyce and Wingate. Beverly Hills, CA:Sage,1978
    [36]Hunt, Richard N. German Social Democracy,1918-1933.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37]Ingelhart, Louis Edward. Press Freedoms:A Descriptive Calendar of Concepts, Interpretations, Events, and Court Actions, from 4000 BC to the Present.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
    [38]Joll, Jame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4.
    [39]Jones, Aled. Powers of the Press:Newspapers, Power and the Public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Aldershot, Hants:Scolar Press,1996.
    [40]Kampffmeyer, Paul. Changes in the Theory and Tactics of the (German) Social-democracy. Translated by Winfield R. Gaylord. New York:AMS Press, 1977.
    [41]Kautsky, John H. Karl Kautsky:Marxism, Revolution & Democracy. New Brunswick, U.S.A.: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
    [42]Kautsky, Karl.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atrick Good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3.
    [43]Kautsky, Karl. Social Democracy versus Communism.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avid Shub & Joseph Shaplen. Westport, Conn.:Hyperion Press,1979.
    [44]Kautsky, Karl. The Road to Power:Political Reflections on Growing into the Revolution. Edited by John H. Kautsky; new translation by Raymond Meyer. Atlantic Highlands, N.J.:Humanities Press,1996.
    [45]Ladrech, Robert and Philippe Marliere, ed.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History, Organization, Politics.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9.
    [46]Levy, Carl, ed. Socialism and the Intelligentsia,1880-1914.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
    [47]Lidtke, Vernon L. The Outlawed Party: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 1878-1890.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48]Liebknecht, Wilhelm. Speeches of Wilhelm Liebknecht:With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28.
    [49]Luxemburg, Rosa.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of Rosa Luxemburg. Tdited and introd. by Dick Howard.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50]Luxemburg, Rosa. The Crisis in the German Social-democracy. New York:H. Fertig,1969.
    [51]Luxemburg, Rosa. The Letters of Rosa Luxemburg. Boulder, Colo.:Westview Pr.,1978.
    [52]Luxemburg, Rosa. The Rosa Luxemburg Reader. edited by Peter Hudis and Kevin B. Anderson.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4.
    [53]Maccoby, Simon. English radicalism 1832-1852. London:Routledge,2002.
    [54]Mecklenburg, Frank and Manfred Stassen, ed. German Essays on Socialism in the Nnineteenth Century:Theo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1844-1914. New York:Continuum,1990.
    [55]Miller, Susanne and Heinrich Potthoff, compiled. A History of German Social Democracy from 1848 to the Present.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J.A. Underwood. New York: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 by St. Martin's Press, 1986.
    [56]Milner, Henry. Sweden:Social Democracy in Practi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7]Misgeld, Klaus, Karl Molin and Klas Amark. Creating Social Democracy:A Centur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 in Sweden.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8.
    [58]Myers, Donald. "Birth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 P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50.
    [59]Nelson, Kenneth R. "Government and Press in Germany,1870-194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70 (16).
    [60]Nord, Lars W.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n Sweden:A Not So Noticeable Noble Art." Journalism 2007 (8).
    [61]Ots, Mart. "Efficient Servants of Pluralism or Marginalized Media Policy Tools?:The Case of Swedish Press Subsid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9 (33).
    [62]Paterson, William E. and Alastair H. Thomas, ed.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Croom Helm,1977.
    [63]Pelz, William A., ed. Wilhelm Liebknecht and German Social Democracy:A Documentary History.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94.
    [64]Perline, Martin. "The Trade Union Press:An Historical Analysis." Labour History 1969 (10).
    [65]Peters, Ronald M. The Massachusetts Constitution of 1780:A Social Compact.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78.
    [66]Picard, Robert G.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Hierarchy of Press Freedom Need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982 (7).
    [67]Potthoff, Heinrich.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1848-2005. translated by Martin Kane. Bonn:Dietz,2006.
    [68]Przeworski, Adam. Capital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69]Roth, Guenther. The Social Democrats in Imperial Germany:A Study in Working-Class Isol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Totowa, N.J.:Bedminster Press,1963.
    [70]Russell, Bertrand. German Social Democracy:Six Lectures. London:Allen & Unwin,1965.
    [71]Schorske, Carl Emil. German Social Democracy,1905-1917: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Schi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72]Sheppard, Edward. The Radical and Labor Periodical Press in Chicago: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o 1890. (Mimeo) Champaign, IL:Institute of labor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1949.
    [73]Sparks, Colin. "The Working-class Press:Radical and Revolutionary Alternativ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985 (7).
    [74]Stake, E. Robert.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0.
    [75]Stromback, Jesper and Daniela V. Dimitrova. "Political and Media Systems Matter:A Comparison of Election News Coverage 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006 (11).
    [76]The Secretary of the Commonwealth. Constitu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Boston:White and Potter,1853.
    [77]Tracy, Noel. The Origin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London:Croom Helm, 1983.
    [78]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 Virginia Gazette on June 14,1776.
    [79]Wandycz, Piotr Stefan. The Lands of Partitioned Poland,1795-1918. Seattle: Univ. of Wash. Pr.,1974.
    [80]Weibull, Lennart and Britt Borjesson. "The Swedish Media Accountability System:A Research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2 (7).
    [81]Weibull, Lennart and Magnus Anshelm, "Indications of change:Developments in Swedish Media 1980-199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1992 (49).
    [82]Weisser, Henry. British working-class movements and Europe,1815-48.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5.
    [83]Wiener, Joel, ed. Papers for the Millions:The New Journalism in Britain,1850s to 1914.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8.
    [1]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链接为http://www.freemedia.at
    [2]马克思主义文库,链接为http://www. marxists.org/
    [3]社会党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
    [4]无疆界记者(Th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链接为http://www.rsf.org
    [5]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链接为www.freedomhouse.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