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的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白毛女》的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其传播环境、传播者、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与受众等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接收、选择性理解的复杂内涵,从而在对传播环节的透析中,完整地呈现《白毛女》从文本到传播的经典生成过程,并探讨相关的历史语境对文本的创作尤其是传播的影响。本文试图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突破传统政治化研究模式的局限,以传播学为基本理论,在跨学科的视域中,从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关系出发,贴近不同样式——歌剧、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改编和修改历程,选取不同的时段(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和空间(解放区、中国大陆、日本、东欧),深入讨论其传播轨迹,探究主流媒体(主要是《人民日报》)介入传播的特征及作用,以揭示当代中国文艺政策演变的复杂内涵。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紧紧把握《白毛女》传播价值中的那些不断被边缘化抑或不断被凸显的传播因素,从而在不同版本、样式的《白毛女》中,探究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主要抓住《白毛女》创作与传播的轨迹,在其“前史”中,结合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毛女”传说的相关资料,探究“白毛仙姑”这个1930年代流传于我国北方的老故事的外延与内涵,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歌剧《白毛女》正式诞生以前,种种创作的努力及其失败的缘由。对于1940年代歌剧《白毛女》创作与传播的价值,本文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解放区政权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在1950年代,《白毛女》以电影、歌剧、芭蕾舞剧等样式在国内外的传播价值,主要在于实现“对内号召民众以巨大热情投入新社会建设”与“对外争取更多国家对新政权合法性认同”的双重目的。1960年代与1970年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与传播的价值在于构建“文化革命”的神话。而学术研究中的《白毛女》则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究其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的启示。
     对于《白毛女》创作与传播的研究,本文主要想实现如下三个意图:其一尽可能理清《白毛女》真实的生产与传播轨迹;其二是关注传媒的影响力,尤其在1978年后,文化消费主义习惯和全球“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当下《白毛女》作为“红色经典”继续传播时,在社会系统中找到一个准确的坐标点,并以这个坐标点为基础在全球传播中找到一条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全球化与地方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和谐共处的道路;其三是对人性丰富性的重新认识。《白毛女》这样的“红色经典”在任何时代传播时,都包含着一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而正是《白毛女》中所包含的这种与真诚和青春相连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使得我们这些身处21世纪这个世俗化时代、物质化时代、娱乐化时代的乌托邦梦想已经幻灭的人,在阅读《白毛女》时还能意识到对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This dissertation has studied the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and revealed the complex connotation of its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selective receipt, 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attempts to study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communicators, the communication form,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the audiences. To be specific, it returns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as far as possible,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ization research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literary dissemination, presents the production, the reorganization and the revision course of the different genre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opera, movie, ballet ---and tracks its dissemination path in the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the 1940s, 1950s, 1960s and 1970s), the different space (the liberated area, the mainland China, Japan, Western Europe), inquires into the reason why the authoritative party newspaper (mainly People's Daily) followed up to report promptly, analyzes its process of canonization to uncover the complex connotation of evolve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In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uses inter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s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communication study. It tracks the unceasingly marginalized and emerging dissemination element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thus to inqui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among different versions, genre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path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produces and, before it“the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related with“the white-haired girl”in ancient times in our country to study the extens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ld story "the White-Haired Fairy Lady" prevalent in 1930s in North China, which mainly involves the failing factors of all sorts of creations before the official birth of the opera "the White-Haired Lady". I believes that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value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in the 1940s is to realize the political power authority and the validity in liberated area. In the 1950s,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values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in the forms of movie, opera and ballet are to reach the double objects,“to summon internally the populace to get involved in the new society construction with great enthusiasm”and“strives externally to accept validity of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value of the ballet "White-Haired Lady" lies in building a "cultural revolution" myth.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White-Haired Lady" is mainly from the trajectori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evolving enlightenment during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This dissertation’s research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hite-Haired Lady" is mainly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ree intentions: first, sort out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rue path of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White-Haired Lady"; the other is to alert the power of the media. In particular, after 1978, the contexts of the habits of cultural consumerism and the global "cultural imperialism", forbid us to have to consider right now that "White-Haired Lady" as the "Red Classics", when it continues to spread in the community should find a precise coordinate point in the social system, and with this the basis of coordinate to find one way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is a re-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ness of human nature. "White-Haired Lady", this kind of "Red Classics", while spreading at any age, it all contains a kind of idealism and heroism closely linked to history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 And just this idealism and heroism connected with the sincerity and youth in "White-Haired Lady," make people like us without Utopian dreams l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secular age, materialized age and entertainment era, suddenly aware of social, ethnic and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in reading "White-Haired Lady".
引文
3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1周扬知道毛主席历来喜欢这种浪漫主义的神异描写,“就在《讲话》前夕,毛还曾与周扬等人谈到《聊斋志异》,对席方平在地狱中被锯成两半的残酷细节赞赏有加。对传统文化赋予马列主义的解释,同时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周扬深知毛的浪漫主义喜好,所以他才会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白毛女》应该坚持创作下去。”景凯旋:《一个革命话语的产生》,《随笔》2009年第2期,第26页。
    2在这一点上有人这样评价周扬对此剧的贡献,“周扬确立的这一主题,显示了这位从30年代开始就名重一时的‘红色理论家’绝不是浪得虚名。”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3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文化启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4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5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1仅就新歌剧而言,就有《红霞》、《红鹰》、《柯山红日》、《五朵红云》、《红珊瑚》、《春雷》、《洪湖赤卫队》、《江姐》等。
    2 1951年中秋节,影片《白毛女》在全国25个大城市的155家影院同时上映。据统计,一天的观众竟达47.8万余人。国内首轮观众更是高达600余万。仅在上海一地就达80万,而在甘肃兰州一地,在11天内,连续放映了205场,观众达十三万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次。当时全国人口约5亿,按观看人数统计,平均每人都观看过此片。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3影片《白毛女》在1951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荣获该电影节的第一个特别荣誉奖。1952年1月29日和2月4日,影片《白毛女》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电影展览会。1952年9月13日后的三个月时间内,电影《白毛女》在日本各地总共放映277次,观众达18993人。从1952年秋天到1955年6月,在日本观看电影《白毛女》的观众达200万人。在1950年代,电影《白毛女》先后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上映,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75页。
    1“欢迎任何同志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围绕各种有争议的问题“来展开思想的论争”。《“书面座谈”编者按》,《解放日报》1945年7月17日。
    2详情参见季纯:《〈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7月21日。
    3解清:《谈谈批评的方法——谈〈《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8月1日。
    4黎辛:《喜儿又扎上红头绳——兼述延安时期〈白毛女〉书面座谈》,《文艺报》1995年7月14日。
    5在列宁的系列著作中,列宁结合了苏联当时的历史条件,批判继承了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作的结晶,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在批判中,列宁阐述了“灌输论”的基本问题,即为何灌输、向谁灌输、由谁灌输、灌输什么和怎样灌输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写作这篇论文而收集的资料中,我没有发现毛泽东明确使用“灌输”这一词,尽管他提出过“严重的是要教育农民”、“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等著名论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未受“灌输论”的影响。在他那篇著名的《在延安问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文章的框架与列宁对“灌输论”的理解如出一辙,只不过,毛泽东在党内思想斗争和教育问题上要比列宁更具有领导艺术和领导技巧,他将“灌输”一词转用为“服务”,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等。毛泽东的这种态度在1949年前,相比列宁要要温和很多,这与共产党的当时境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共产党于1949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后,虽然实质没有变化,但是在措辞上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解放日报》1945年8月1日。
    2《晋察冀日报》1946年1月3日。
    3《晋察冀日报》1946年1月10日。
    4《人民日报》1946年9月22日。
    5《人民日报》1947年2月12日。
    6《人民日报》1949年3月29日。
    7《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8《人民日报》1951年9月17日。
    9《人民日报》1952年9月25日。
    10【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11【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
    12【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13【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日本上演》,《中国戏剧》1955年第5期。
    14冯锡刚:《前驱慷慨先鞭——郭沫若与松山芭蕾舞团》,《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1期。
    15丁帆:《周总理和三个“白毛女”》,《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3期。
    16《人民日报》1958年3月9日。
    17《人民日报》1958年3月22日。
    18《新民晚报》1958年4月22日。
    1《人民日报》1966年4月28日。
    2《人民日报》1966年6月12日。
    3《人民日报》1967年4月26日。
    4《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5《光明日报》1967年5月19日。
    6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
    7顾保孜:《实话实说红舞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8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
    9《人民日报》1977年2月16日。
    10《人民日报》1977年3月13日。
    1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
    12《文学评论》1978年第2期。
    1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1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第26页。
    2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1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解读》,方宁陈剑澜:《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2[0]“文化霸权”与汤林森(Tomlison)使用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极为相似。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3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23页。
    1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解读》,方宁陈剑澜:《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29页。
    1王立孟丽娟:《染及俗气难为仙——毛女传说的历史演变及其性别文化内蕴》,《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6~10页。
    2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3瞿维:《实践〈讲话〉的成果人民智慧的结晶——纪念歌剧〈白毛女〉诞生50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4期,第4~10页。
    4周而复:《谈〈白毛女〉的剧本及演出》,《新的起点》群众出版社1949年,第113页。
    1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第83~93页。
    2王滨:《简介“白毛女”的创作情况》,《电影文学》1959年第1期,第32页。
    3马可:《〈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6期,第64~66页。
    4【美】J·H·布鲁范德:《旧篇新章——美国都市传说略谈》,李扬《西方民俗译论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1秧歌是在我国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群众性文艺形式,熔音乐、舞蹈、演唱、戏剧等多种因素于一炉,说唱结合、载歌载舞,既有生动引人的故事情节,又短小精悍、清新活泼、非常适合农民欣赏,特别受农民欢迎。
    2周王朝统治者把原始部落时期的《云门》、《咸池》、《韶》和夏、商、周三代所制的乐舞统称为“六代乐舞”(又称“六乐”、“六舞”),专门用于他们的祭祀大典,“六代乐舞”也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梁茂春,陈秉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梁茂春,陈秉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沙可夫:《晋察冀新文艺运动发展的道路——点滴经验教训的介绍》,《解放日报》1944年7月24日。
    1 1942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毛泽东把延安的“鲁艺”称为“小鲁艺”,认为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才是“大鲁艺”,广大的劳动人民才是“大鲁艺的老师”。他认为:“陕北的民间艺术很丰富,要到群众中去采集,去挖掘,要向群众学习,走出小鲁艺,到达鲁艺种去。”见:《1942年5月30日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报告》。
    2《兄妹开荒》剧情简介:剧作以群众大生产为背景,写妹妹到地里送饭,看见一向懒惰但已表示要勤奋生产的哥哥躺在地头睡觉,十分不满;经过一番争执才明白哥哥是装睡逗她玩,误会消除,兄妹俩一起动手开荒,争当劳动模范。
    3艾思奇:《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4艾思奇:《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1《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
    2《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解放日报》1945年1月12日。决议中提到的“社火”是指:旧时农村节日期间扮演的民间杂戏。
    3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4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5陆定一:《读了一首诗》,《解放日报》1946年9月28日。
    
    1黄科安:《文艺方针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6页。
    2郑家建汪岚:《“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32页。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1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2茅盾:《读〈倪焕之〉》,《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09~210页。
    1黄仁柯:《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2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3见李满天致姚宝煊的信,这封信的大部分内容后来以《我是怎样写出〈白毛女〉的》为题,发表于《歌剧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
    4丁毅:《歌剧〈白毛女〉二三事》,《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2期,第9~10页。
    5景凯旋:《一个革命话语的产生》,《随笔》2009年第2期。
    6张拓、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是怎样诞生的》,《歌剧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
    
    1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页。
    2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4页。
    3黄仁柯:《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4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页。
    2黄仁柯:《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年间,他创作了《木工做机器的故事》、《哥哥回来了》和《赵巧儿送台灯》等作品。历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副社长、重庆广播电台台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5年12月24日,白血病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邵子南创作集》。
    1贾克:《也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6期,第65~66页。
    2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4页。
    3陈强:《我对黄世仁角色的创造》,《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2期,第21~24页。
    1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4页。
    2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4页。
    3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第83~93页。
    4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5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页。
    1张拓、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是怎样诞生的——关于〈白毛女〉的通信》,《歌剧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
    2同上。
    3张拓、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是怎样诞生的——关于〈白毛女〉的通信》,《歌剧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
    4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9~150页。在晋察冀的时候,邵子南就主张“化大众”(教育群众),但为此也受到了批评。作家孙犁回忆:“他在当时主张化大众,恐怕是片面地从文艺还要教育群众这个性能上着想,忽视了群众的斗争和生活。”
    孙犁:《清明随笔》,《天津日报》1962年4月5日。
    1周扬在左联时期就是著名的红色理论家和领导人,他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苏联文艺理论的深厚造诣而出名。1933年,他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文率先向中国文坛介绍了苏联文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1936年,由于在解散左联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等重大事件中工作失误,以及对鲁迅缺乏应有的尊重,而被免去党内职务,于1937年进入延安。其后,通过较为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快重新成为延安文艺界的重要人物。1938年7月鲁艺组建了文学系,周扬担任该系主任,1940年2月担任鲁艺副院长,1943年,鲁艺并入延安大学,周扬任该校副校长并兼任鲁艺院长,1944年4月任延安大学校长。
    2景凯旋:《一个革命话语的产生》,《随笔》2009年第2期,第26页。
    3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第83~93页。
    4居其宏:《争鸣与求索》,中央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36~37页。
    
    1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1页。
    2《简介“白毛女”的创作情况》,《电影文学》1959年第1期,第26页。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23页。
    
    1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2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页。
    
    1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页。
    2贾克:《也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6期,第65~66页。
    3丁毅:《歌剧〈白毛女〉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第9~10页。
    
    1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续),《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3期,第83~93页。
    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1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第70页。
    2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3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2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306页。
    
    1唐盛:《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始末》,《党史博采》2003年第6期,第9~14页。
    2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3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1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文化启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2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3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续),《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3期,第83~93页。
    
    1毛泽东:《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72页。
    2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9页。
    3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1页。
    1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6页。
    2王海平、张军:《回忆延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3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文化启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4陈强:《几经修改,〈白毛女〉终成经典》,廉静陆华郭锦华:《我们的演艺生涯》中国书店2008年1月,第14页。
    5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文化启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6陈强:《几经修改,〈白毛女〉终成经典》,廉静陆华郭锦华:《我们的演艺生涯》中国书店2008年1月,第14页。
    
    1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8页。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6-1077页。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1-862页。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2页。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6~867页。
    2蔡翔:《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当代文学的中国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第26页。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9页。
    1肖向明:《情归革命——从〈白毛女〉看“革命时代的爱情”书写》,《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第116~119页。
    2肖向明:《情归革命——从〈白毛女〉看“革命时代的爱情”书写》,《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第116~119页。
    3针对这一创作现象,茅盾在1935年发表《“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一文予以批评,他指出,“革命+恋爱”的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类小说的基本公式为:小说家首先着眼于革命事业和浪漫情欲之间的冲突,在小说的结尾又常常高呼笔下的角色应以革命的大局为重,放弃儿女私情。紧接这一冲突的公式之后,就是互惠公式,小说家不再把革命描写成一种阻碍,相反,革命也变成一种诱因,促使恋爱中的男女同心协力,共赴革命。蔡翔:《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当代文学的中国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第26页。
    4正如李杨分析《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一样,当林道静面对卢嘉川这位男性的生命历程时:“一到屋里,她站在他身边,激动地看着他,然后慢慢低声地说:‘真的?你——你不走啦?……那、那就不用走啦!……’她突然害羞地伏在他宽厚的肩膀上,并且用力抱住了他的颈脖。”春宵苦短,接下来,小说中的场景转到了第二天。“天刚刚亮,幸福甜美的梦还在朦胧地继续着。突然一阵叩门声把两人同时惊醒了”,严肃的“政治”生活又回来了,不过,读者还回得去吗?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4~125页。
    1肖向明:《情归革命——从〈白毛女〉看“革命时代的爱情”书写》,《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第116~119页。
    1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1黎辛:《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二)》,《纵横》1997年第11期,第46~50页。
    2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1《“书面座谈”编者按》,《解放日报》1945年7月17日。
    2《关于〈白毛女〉》,《解放日报》1945年7月17日。
    3季纯:《〈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7月21日。
    4黎辛:《喜儿又扎上红头绳——兼述延安时期〈白毛女〉书面座谈》,《文艺报》1995年7月14日。
    5解清:《谈谈批评的方法——谈〈《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8月1日。
    6黎辛:《喜儿又扎上红头绳——兼述延安时期〈白毛女〉书面座谈》,《文艺报》1995年7月14日。
    1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2黄科安:《文艺方针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9页。
    3季纯:《〈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7月21日。
    4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本文最初于1905年11月13日(俄历)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份合法报纸《新生活报》第12号上。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24页。
    5 1941年5月16日起,中央决定将延安的《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解放日报》。毛泽东不仅为报纸写了七份“解放日报”包头供报社选用,而且亲自撰写了《发刊词》,亲自给报社社长打电话,并且亲自撰写社论,甚至亲自校对报纸清样。参见:黎辛:《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纵横》1997年第11期。
    6毛泽东:《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28页。
    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议》,《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
    2 1946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1948年6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石家庄出版发行。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址迁北平,继续刊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自同年8月始,《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49页。
    4毛泽东:《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56页。
    5刘备耕:《〈白毛女〉剧作和演出》,《人民日报》1946年9月22日。
    6刘秀珍:《看〈白毛女〉后》,《人民日报》1947年2月12日。
    7桑夫:《写在“白毛女”上演之前》,《人民日报》1949年3月21日。
    
    1笠:《看了“白毛女”》,《人民日报》1949年3月29日。
    2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1梅朵张振华:《名家看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
    
    
    1李扬:《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
    2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2~139页。
    3李扬:《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1宋杰:《导演王滨与电影〈白毛女〉》,《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第93~96页。
    2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页。
    
    1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2【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10页。
    1【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03~107页。
    2【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62页。
    3周巍峙:《评〈白毛女〉影片》,《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4详见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21页。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4页。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6页。
    2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页。转引自: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25页。
    4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2页。
    1宋杰:《导演王滨与电影〈白毛女〉》,《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第93~96页。
    2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3石川:《〈白毛女〉: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第61页。
    4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5周巍峙:《评〈白毛女〉影片》,《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1羽山:《电影“白毛女”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年9月17日。
    2万敏:《我们组织“白毛女”影片座谈会的收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1日。
    1 1945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张辛实担任总经理,王启民担任副总经理。1946年4月,中共中亚东北局派原“鲁艺”文学系的主人舒群正是接管该协会的一切资产,并担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担任副总经理,袁牧之担任顾问。【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2邵建功:《“东影”创建的前前后后》,《当代电影》,1995年第6期,第35页。
    3孙晓鸥:《从“满映”到长影》,《文史春秋》,1996年第1期,第53~54页。
    1【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第72~73页。
    
    
    1冯锡刚:《前驱慷慨先鞭——郭沫若与松山芭蕾舞团》,《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1期,第83页。
    2【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3【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51页。
    4丁帆:《周总理和三个“白毛女”》,《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3期,第9页。
    1田汉:《迎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树子》,《人民日报》1958年3月9日。
    
    1【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61~62页。
    2《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京首次公演“白毛女”》,《人民日报》1958年3月14日。
    1欧阳玉倩叶浅予:《谈芭蕾舞剧“白毛女”》,《人民日报》1958年3月22日。
    2《四川日报》1958年3月25日。
    3尽管政府一贯坚持把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严格区分的方针,但使得广大中国人民遭受战争灾难的无疑是当兵参战的普通日本民众,况且日军在1938年至1943年8月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对重庆先后进行了200多次轰炸,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700人,其中多为燃烧弹,轰炸的目标又都是居民区、繁华的商业区、学校和医院等非军事目标,这种伤痛自然不可能忘却。
    4《重庆日报》1958年3月31日。
    5《重庆日报》1958年4月2日。
    6《重庆日报》1958年4月5日。
    1《重庆日报》1958年4月7日。
    2《长江日报》1958年4月11日。
    3详情参见【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69~171页。
    4【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5【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73页。
    6《新民晚报》1958年4月21日。
    7马蓝:《此时无声胜有声》,《新民晚报》1958年4月22日。
    1【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117~119页。
    2 1949年为9万多份,1950年达17万份,1955年为71万份,1956年将近90万份,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自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也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2页。
    
    2《人民日报》1950年3月26日。
    3《人民日报》1951年3月1日。
    1《人民日报》1951年8月31日。
    2艾青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为:一要严肃谨慎,“尽可能地保留原有传说中美丽的情节,不要破坏神话的纯朴的想象”;二要明确主题,不要随意改换;三要尊重“创造这些神话的古代人民的基本观念”,不要“借任何一个人物的嘴,来发表一些危言耸听的所谓‘哲理’”;四要保持神话原有的艺术风格,不要“随便加以牵强附会的许多所谓‘暗喻’”。
    3《人民日报》1951年11月3日。
    4《人民日报》1951年11月4日。
    5《人民日报》1951年11月9日。
    6《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6日。
     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9~60页,
    2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1《苏作家赞扬〈白毛女〉歌剧》,《人民日报》1951年6月18日。
    2《捷克演出“白毛女”》,《人民日报》1951年9月16日。
    
    
    1《德国艺术家对中国音乐舞蹈和歌剧“白毛女”的评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2日。
    2周巍峙:《评〈白毛女〉影片》,《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3羽山:《电影“白毛女”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年9月17日。
    
    1万敏:《我们组织“白毛女”影片座谈会的收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1日。
    2《参加印度国际电影展览会我影片“白毛女”受到欢迎》,《人民日报》1952年2月15日。
    3【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10~111页。
    4田汉:《迎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树子》,《人民日报》1958年3月9日。
    1《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京首次公演“白毛女”》,《人民日报》1958年3月14日。
    2文化领导权就是“文明的领导权”,它是政治民主的根本原则,是民众同意的领导权。它不是意识形态的强制推行,也不是对某种政治文化的被迫忠于。因此,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非常酷似“婚姻”和“合同”,它是以自愿的方式为前提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葛兰西同时认为知识分子和领导集团在文化领导权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的中介。他们一方面在市民社会中充任文化领导权和主要行驶者的身份,以在普通民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传播统治阶级的世界观,维护统治集团对全社会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在政治社会中执行强制性的直接的文化统治职能,并通过合法政府对对立或消极服从集团给予合法制裁。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花》2001年第5期,第83~90页。
    3如果说葛兰西对领导权中“同意”与“强制”特征的强调并非完全是他的原创性的话,那么“运动战”、“阵地战”这两种为坚持领导权而实行的策略,才是真正代表了葛兰西所独有的东西:一个社会集团通过两条途径来表现它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统治者”和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一个社会集团统治敌对集团,它总是想“清除”他们,或者有时甚至动用武力对他们进行镇压;它领导者与它亲近的和它结成联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的确也必须在取得政府权力之前已经在行驶“领导权力”;当它行驶权力的时候,接着它就变成统治力量,但是即使它牢牢掌握权力,也仍然继续“领导”。《葛兰西政治著作选》(1921~1926),1978年伦敦版,第57~58页。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1郑韵琴:《捷克演出“白毛女”》,《人民日报》1951年9月16日。
    2羽山:《电影“白毛女”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年9月17日。
    3万敏:《我们组织“白毛女”影片座谈会的收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1日。
    4《德国艺术家对中国音乐舞蹈和歌剧“白毛女”的评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2日。
    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5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4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70页。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1~862页。
    6王衮吾:《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见《历史的天平上》,工人出版社1997年,第139页。
    1丁帆:《〈白毛女〉从延安进北平》,《炎黄子孙》2003年第1期,第56~59页。
    1【日】帆足计:《苏联·中国纪行》,河出书房1952年版,第256~257页。转引自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01~102页。
    2【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10~111页。
    1久松公:《“白毛女”合評会のメモ》,第24~25页。转引自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12~113页。
    2【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日中友好之桥》,《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2期,第39~41页。
    1【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日中友好之桥》,《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2期,第39~41页。
    2【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第15~20页。
    3【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第15~20页。山田晃三还在他的著作《〈白毛女〉在日本》中认为:“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战后中日两国民间往来所经历的成就与坎坷。我们从中就能知道,虽然两国政府之间曾经多次发生过紧张局面,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多次经历曲折,但是从来没断过两国人民怀着改善中日关系的愿望,通过文化交流这一形式形成了可贵的心灵交流。他们力图以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参与创作歌剧、电影、芭蕾舞剧等《白毛女》的日本艺术家们也是其中一部分友好人士。这样看来,《白毛女》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无疑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9页。
    2【日】清水正夫著,王北城前民译:《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31~32页。
    3【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1【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第15~20页。
    2【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41~142页。
    1《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日本上演》,《中国戏剧》1955年第5期,第55页。
    1雪立:《中国青年文工团在柏林》,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2周巍峙:《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德国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3周巍峙:《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德国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01~302页。
    4【德】梅耶:《中国歌剧〈白毛女〉在柏林初次演出是件大事》,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1~262页。
    1【德】布加勒斯特国家歌剧院院长:《极其优秀的中国人民的艺术》,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5~268页。
    2周巍峙:《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德国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06~307页。
    3周巍峙:《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德国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07~308页。
    1《国家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军委总政治部、外交部公函》,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0~321页。
    2《德国艺术家对中国音乐剧舞蹈和歌剧〈白毛女〉的评价》,《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2日。
    1木铁:《周巍峙团长带领我们出访九国》,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同上,第13页。
    3欧阳山尊:《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匈牙利的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101
    1欧阳山尊:《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匈牙利的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34页。
    2欧阳山尊:《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匈牙利的工作总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341页。
    1谢孟纲李嘉训洛尔粟合译:《中国青年文工团在波兰传播友谊》,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5~276页。
    2《中国青年文工团演出进步而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戏剧》,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月,第277~278页。
    3谢孟纲李嘉训洛尔粟合译:《中国青年文工团在波兰传播友谊》,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1木铁:《周巍峙团长带领我们出访九国》,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2《国家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军委总政治部、外交部公函》,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0~321页。
    3沈雁冰:《文化部沈雁冰部长给青年文工团的贺信》,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2~323页。
    1《周巍峙、欧阳山尊、任虹同志给政务院文教委、外交部的汇报》,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4页。
    2同上,第424~325页。
    3《在罗马尼亚工作小结》,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1罗昌遐:《出访八国追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63~164页。
    2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439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文艺工作团的演出》,【罗马尼亚】《火花报》,1952年3月7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81页。
    1周巍峙任虹:《中国青年文工团在保加利亚访问演出后给文委、外交部、文化部、团中央的报告》,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2周巍峙:《中国青年文工团国外一年工作报告》,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67页。
    3【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报》1952年4月5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8~329页。107
    1【保加利亚】《工人事业报》1952年4月5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9页。
    2【保加利亚】《人民青年报》1952年4月12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9页。
    3罗昌遐:《出访八国追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65页。
    1《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汇报》,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2同上,第349~350页。
    1《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汇报》,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
    2【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1952年5月18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0~271页。
    1罗昌遐:《出访八国追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1郑韵琴:《捷克演出“白毛女”》,《人民日报》1951年9月16日。
    2司徒志文:《我难忘的中国青年文工团》,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1【奥地利】《人民之音》,1952年6月12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2安金如:《警察局长“俯首称臣”》,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3木铁:《周巍峙团长带领我们出访九国》,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14页。
    4周巍峙:《我们受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5张守维:《出国一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1周巍峙:《我们受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240页。
    2张守维:《出国一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3罗昌遐:《出访八国追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69页。
    4《中国歌剧〈白毛女〉的演出》,【奥地利】《人民之音》,1952年6月11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1《中国的歌剧艺术——评歌剧〈白毛女〉》,【奥地利】《维也纳报》,1952年6月15日。转引自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94~295页。
    2罗昌遐:《出访八国追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1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横》2005年第6期,第28~32页。
    2《参加印度国际电影展览会我影片“白毛女”受到欢迎》,《人民日报》1952年2月15日。
    3《印度特里凡得琅等城市人民欢迎新中国展览会我影片“白毛女”等在印获得赞赏》,《人民日报》1952年3月11日。
    
    
    1《苏联“真理报”载文评述莫斯科演出的“白毛女”》,《人民日报》1952年7月9日。
    2《科伦坡演出僧伽罗语“白毛女”》,《人民日报》1959年12月25日。
    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50页。
    1报告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我国革命文艺工作者所拥护、所遵循而为之奋斗的坚定不移的方向”。对于“为工农兵服务”在“今天”的具体内容作了规定,“就是要为千百万群众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党的总路线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明天服务;就是要为但对帝国主义,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崇高事业服务;就是要表现我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树立的丰功伟绩,表现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崇高品质;就是要配合群众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彻底打破少数人对于文艺的垄断,使文艺为最广大的工农群众所接受和运用。”从表面来看,把位工农兵服务解释得十分广泛,似乎无所不包,其实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内容,就是为政治服务,为“今天”的具体的政治服务。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56页。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47页。
    3当时这部小说并未出版,还是一个征求意见的样本,只有其中第二卷第一部分在1962年7月28日至8月4日的《工人日报》上连载。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为文艺作品落实政策时,这部作品才得以正式出版。这部小说描写的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歌颂革命先烈刘志丹的光辉业绩。小说中只对刘志丹等革命先烈用了真实姓名,并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描写,其他人物一律采取综合概括的方法。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71页。
    2 1963年1月6日《文汇报》报道,4日下午柯庆施在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会上提出这一口号。
    3《红旗》杂志1964年第15期。
    1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2《一颗永放异彩的艺术明珠——写于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演出20周年》,《舞蹈舞剧创作经验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3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3页。
    
    1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3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4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1~132页。
    1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3首演时称为“七场芭蕾舞剧”,原第三场中喜儿头发变灰、变白部分,按周恩来的意见“变,可以专搞一场”,故分立成第四场,其余顺延。时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和外交部长陈毅也在上海,陪同外宾观看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全剧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部舞剧基础很好,原来是歌曲,现在舞剧中加伴唱很好,群众容易懂。”谈到喜儿的黑发在经过四次舞蹈表现的故事情节之中变成“白毛女”,周总理笑称:“上海可爱,勇于创造。”陈毅老总也诙谐地称赞有加:“在芭蕾舞中加伴唱,还有白毛女的四变,都有创造性,我看三场、四场再加加工,它可以扬名世界嘛!”在此之后,周总理又先后16次观看了此剧的演出,这一绝无仅有的举动,由此可见周总理发自内心的个人偏爱程度。参见: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4李希凡:《在两条路线尖锐斗争中诞生的艺术明珠》,《光明日报》1967年5月19日。
    1《一颗永放异彩的艺术明珠——写于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演出20周年》,《舞蹈舞剧创作经验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2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公盾:《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1李希凡:《在两条路线尖锐斗争中诞生的艺术明珠》,《光明日报》1967年5月19日。
    2公盾:《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艺术明珠首都工农兵高度评价热烈赞扬芭蕾舞剧〈白毛女〉》,《人民日报》1966年6月16日。
    2公盾:《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63页。
    2【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36页。
    3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月,第291页。
    4周而复:《谈〈白毛女〉的剧本及演出》,《新的起点》,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12页。
    
    1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2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3~134页。
    2《白毛女》剧中扮演喜儿的顾峡美和扮演群众的张大为说,反党反社会主义文艺黑线的首领周扬,胆敢叫嚣文艺工作者不要接受党的领导,“不听”党的话,说什么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文艺工作者起来反对党的领导,反对毛泽东思想。听了这话,实在令人气愤。《上海舞蹈学校青年师生欢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新发表毛泽东思想给我们开辟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广阔道路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诞生是粉碎了周扬黑帮疯狂破坏的巨大胜利》,《人民日报》1966年7月9日。
    3《关于舞蹈学校辩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情况报导》,《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专辑》,北京电影制片厂《毛泽东主义》公社编印,1967年第6期,第33页。
    1《对舞蹈学校辩论芭蕾舞剧〈白毛女〉问题的初步看法》,《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专辑》,北京电影制片厂《毛泽东主义》公社编印,1967年第6期,第30~31页。
    1《再为芭蕾舞剧〈白毛女〉大喊大叫》,《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专辑》,北京电影制片厂《毛泽东主义》公社编印,1967年第6期,第31~33页。
    2《关于舞蹈学校辩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情况报导》,《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专辑》,北京电影制片厂《毛泽东主义》公社编印,1967年第6期,第33页。
    
    
    1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3顾保孜:《实话实说红舞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1《红太阳照亮了芭蕾舞台——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观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专辑》,北京电影制片厂《毛泽东主义》公社编印,1967年第6期,第2~4页。
    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1永卫东:《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新胜利——从〈白毛女〉的创作看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日报》1967年5月1日。
    2《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黑龙江群众艺术馆红色造反团编印,1976年9月,第129页。
    3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编》,《人民日报》1967年6月11日。
    
    
    1宛效东:《红旗卷起农奴戟——赞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人民日报》1968年7月26日。
    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2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09页。
    3单世联:《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与文化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42~50页。
    4单世联:《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与文化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42~50页。
    5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1967年第6期。
    1初澜:《京剧革命十年》,《革命样板戏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7页。
    2《江青同志谈文艺》,山西省教师进修学校山西省青年广播学校印1968年10月,第218页。
    3《江青同志对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重要指示》,《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黑龙江群众艺术馆红色造反团编印,1976年9月,第36页。
    1《同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人员的谈话》,《文艺批判——向江青同志学习专辑》,新北大公社文艺批判战斗团《文艺批判》编辑部,1967年第3期,第34~37页。
    2《毛泽东思想的雨露培育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江青文选》,吉林省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编1969年,第439页。
    3《无限风光在险峰——江青同志关于文艺革命的讲话》,《南开大学卫东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红海燕》编印1968年,第208页。
     1永卫东:《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新胜利——从〈白毛女〉的创作看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日报》1967年5月1日。
     1张庚:《历史就是见证——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深揭狠批“四人帮”》,《人民日报》1977年3月13日。
    
    1季纯:《〈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7月21日。
    2季纯:《〈白毛女〉的时代性》,《解放日报》1945年7月21日。
    3吴迪:《重读红色经典〈白毛女〉》,《博览群书》2004年第12期,第35~38页。
    
    1贺敬之:《〈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第5页。
    2周而复:《谈〈白毛女〉的剧本及演出》,《新的起点》,群众出版社1949年,第112页。
    
    1周巍峙:《评电影〈白毛女〉》,《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2欧阳予倩叶浅予:《谈芭蕾舞剧“白毛女”》,《人民日报》1958年3月22日。
     1丁毅:《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朵香花——祝贺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成功》,《人民日报》1966年6月12日。
    1黄修己:《中国新文学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2 1953年8月,下册出版发行。
    3黄修己:《中国新文学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0页。
    4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719页。
    5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27页。
    
    1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72页。
    2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75页。
    3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23,229,232页。
    1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2~139页。
    
    1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2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518页。
    
    1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2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2~139页。
    3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1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7页。
    2郑家建汪岚:《“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9页。
    1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第26页。
    2郑家建汪岚:《“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9页。
    1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2~139页。
    1刘震、孟远:《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1【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39页。
    2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75页。
    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45页。
    4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花》2001年第5期,第83~90页。
    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1贺敬之张鲁瞿维:《歌剧〈白毛女〉的五十年》,《人民日报》2001年3月31日。
    2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605页。
    1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重性》,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1. Jamieson G. H. G. Harry :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London ;Dover, N.H. : Croom Helm,c1985.
    2. Hovland & M. J. Rosenberg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
    3. Mcleod,J.M.,Becker,L.B :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 In D. D. Nimo & K .R .Sander(eds).Handbook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1981
    4.【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5.【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7月。
    6.【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
    7.【英】罗杰·迪金森等:《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
    8.【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9.【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10.【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1.【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
    12.【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
    13.【日】清水正夫:《松山芭蕾舞白毛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8月。
    14.【日】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
    15.【加】斯蒂文·托托西讲演马瑞琦译:《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16.贺敬之:《白毛女》,华中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3月。
    17.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11月。
    18.《高举革命红旗发展戏曲艺术——戏曲现代戏讨论集》(第1、2、3辑),北京出版社1964年6月。
    19.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
    20.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
    2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22.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8月。
    2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
    24.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作家出版社1984年9月。
    25.《贺敬之文艺论集》,红旗出版社1986年2月。
    26.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5月。
    27.余飘:《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华夏出版社1988年8月。
    2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
    29.《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8月。
    3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31.杨润身:《白毛女和她的儿孙》,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8月。
    32.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4月。
    33.《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1月。
    34.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35.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6.《毛泽东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
    3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38.黄仁柯:《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
    39.洪子诚孟繁华:《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40.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8月。
    41.陈南:《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2.梁陆鸿:《西北坡传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
    4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4.徐庆全:《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
    45.杨润身:《每当我走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
    46.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4月。
    47.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48.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49.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当我们再次相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6月。
    50.旷晨潘良:《我们的七十年代》,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5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52.黎英海:《继承与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53.吴秀明:《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
    54.梁茂春,陈秉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
    55.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3月。
    56.顾保孜:《实话实说红舞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5月。
    57.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
    58.田本相石曼张志强:《抗战戏剧》,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59.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
    60.旷晨潘良:《我们的五十年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61.旷晨潘良:《我们的六十年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62.陈平原:《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63.居其宏:《争鸣与求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2月。
    64.张全之:《火与歌:中国现代文学、文人与战争》,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
    65.梅朵张振华:《名家看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66.黄越:《图说芭蕾》,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
    67.贺照田:《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68.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
    69.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
    70.谢芳:《我这七十年——谢芳回忆录》,新星出版社2006年5月。
    71.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72.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
    73.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74.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
    7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月。
    76.张炯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77.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78.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79.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80.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81.方宁陈剑澜:《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82.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
    83.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84.陈思和:《海藻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85.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12月。
    86.李伯钊陈强新凤霞等:《我们的演艺生涯》,中国书店2008年1月。
    87.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88.邱运华:《俄苏文论十八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