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题为《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新时期以来小说中性与革命的双重言说》,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性和革命的互动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对性和革命的传统叙述为参照,着重论述新时期以来小说在对性和革命的双重言说中性爱叙述对革命意识形态压抑的反抗和对革命神圣的消解,以透视在这一过程中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思潮是如何摆脱泛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意向、价值取向和文本特征的。
     论文由“绪论”、“两极化取向”、“浪漫化想象”、“中性化表述”、“欲望化书写”、“镜像化观照”和“结语”等七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概括学界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论文将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思路给予说明;另外,对论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如性、革命、新时期小说加以界定。在新时期以来多种文学思潮的小说叙事中,性和革命尤其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不完全一样。同时,不同的小说潮流对性和革命的双重言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反抗压抑和消解神圣的共同的精神意向,但是这一过程是在不同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上进行的。论文以小说潮流出现的纵向时间顺序和横向的精神意向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论述的重点在于小说叙事中性反抗革命压抑和消解革命神圣的独特意义,以显现新时期文学是如何逐步摆脱泛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从而呈现出多重特质和丰富内涵的。
     第一章主要探讨新启蒙主义小说对人性话语的两极化书写。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革命话语逐渐取得了其在社会思想文化中的权威地位,压抑了人性话语,人性被异化。新时期之初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认识到性欲是人性之中的感性生命内容,是受到肯定的一种自然的人性。在对人性的肯定和伸张中,人性话语形成了对革命话语的修复,而人性之中的感性欲望试图从政治压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对革命话语的僭越。还有一些小说揭示了革命政治话语对人性欲望的压抑和扭曲,但最终新启蒙主义文学又回到了社会政治理性,试图重建主体价值。
     第二章着重分析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对原始生命欲望和本能的浪漫化想象。浪漫主义文学从理性压抑中反叛出来,书写那种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原始生命欲望和本能,尤其是性欲望。在《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作品中,这种欲望和本能冲破了革命话语的压抑,返回了非主流的民间世界。世纪之交的新革命历史小说却是对“革命”的再度返回,寄托了世纪末的人们对革命的浪漫化想象。但是革命失去了严格的阶级斗争内涵,主要是指民族革命。民族革命英雄是充满了爱欲和本能的男性个体,性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规训中解放出来。对男性革命英雄的欲望叙述还迎合了大众文化的欲望叙事法则。
     第三章重点论述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的生命本能观。革命现实主义曾经是当代文学史上居于权威地位的创作方法,建构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在这种宏大叙事中,阶级斗争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具有无可争辩的正义性。新写实小说回到了对普通人的世俗性欲望的书写,在苏童、李锐等小说家看来,历史是循环、宿命的,质疑了那种现代性革命话语。所谓革命就是人们在卑劣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望的驱使下的厮杀和争抢,农民革命英雄的崇高神性和革命的正义性被彻底消解。另外,陈忠实在他的《白鹿原》中以对性、革命、家族三者的书写表达了他对现代性革命话语的反思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四章集中论述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学的身体体验和欲望化书写。在传统革命历史叙事中,女性献身革命就是成为那些革命男性的伴侣,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改造。新历史小说描绘了那些“堕落”女性的性感身体,女性身体像水一样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训中流溢出来,质疑了崇高革命话语。在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中,女性只有夺回自己的身体才能摆脱男权革命话语的控制,拒绝成为革命征用的性工具。在消费主义文学对红色革命经典的改写中,欲望叙述形成了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动摇和颠覆,因而必然引起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
     第五章主要考察性和革命之间的相互观照。《坚硬如水》对性和革命的叙事表面上回到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但实际上是这一模式的变异。性和权力欲望的畸形膨胀和疯狂最终导致了主人公自身的毁灭。在余华的《兄弟》中革命压抑了欲望,造成了市场经济时代欲望的畸形膨胀,但是,革命所代表的公平和正义对当下价值失范仍然具有积极的反思意义。王小波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在他的一些小说中权力话语对个人的压抑就表现为“革命”的施虐和性的受虐,由此造成了性和主体的异化,但是,在他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黄金时代》等小说中,王小波试图通过戏谑化的性描写颠覆“革命”的崇高和压抑,建构个人主体价值。
     结语部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革命以及革命所代表的集体主义理想和个人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市场经济时代对革命的重新想象和理解以及革命价值观在这一时代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Resist Depressionand Digestion Sacred——the double narrative of sex and revolution in new period's novel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interactive narrative of sex and revolution in new period'novels, with traditional narrative of sex and revolution in classical revolutionary history text as reference,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sex narrative in the double self narrative of sex and revolution in new period'novels how to against depressive of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nd to digestion sacred of revolution. In perspective of how a variety of literary trends pan out the shackles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process since the new period and intend to form their own unique spirit values and text features.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seven parts, such as "introduction",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romantic imagination", "neutral expression", "desire writing", "mirroring reflection" and "epilogue", each part'main content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Dissertations basis and generals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 Meanwhile,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n explanation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ideas.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in paper such as sex、revolution and the New period novel will be defined. In the novel narrative of a variety of literary trends since new period, the concept of sex and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concept of sex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meaning. Meanwhile, although the double narrative of sex and revolution in different novel trends in some degree embody the common spirit intention of against depressive and digestion sacred, this process is conduct in a different spiritual level and value orientation. Paper generally concludes five kinds of spirit intention, such as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Romantic imagination", "neutral expression","Desire Writing ", "Mirroring reflection".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combining the Longitudinal time sequence of novel trends'appearing and the horizontal sequence of the spirit intention. The focus of discussing is the sex narrative'unique significance of against revolution'depressive and digestion revolution'sacred, showing how 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new period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political ideology and emerging a multi-character and rich conno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end to discuss the polarized discourse of human nature writing in new Enlightenment Novel. Since the late of 20'in 20 century,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gradually made its position of authority in society and culture, repressed discourse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is alienated. The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period access to recognize that sex desire is the contents of the emotional life of human nature, a kind of human nature be sured. Novel depict human nature by two dimensions of the promo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In recognition and promo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human discourse forms a kind of repairation to revolution discourse. The emotional desire in human nature try to separate from the political repression, make a kind of overstepped to revolution discourse. There are a number of novel reveals how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discourse suppress and distort the desire of human nature. But in the end New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returned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ationality, trying to rebuild the main value.
     The second chapter emphasizedly analyzes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the romanticism literary and idealism literary about original desire and instinct of life. Romanticism is a rebel from the depression of rational, Writing the original non-rational desires and instincts of life, especially sex desire. In"Red Sorghum"、" Hypertrophy of breasts and buttocks"and other works, the desire and instinct break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revolution, back to the non-mainstream folk world. The new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ovel is once again return to the revolu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Sustenancing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about the revolu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late century. But the revolution loses its strict connotation of class struggle,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National revolution hero is full of erotic and instinct males, Sex liberate itself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revolution discipline. The describe of the revolutionary men hero'desire also meet the desire narrative rules of popular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life instinct in new realism and new historical novel. Revolutionary realism was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us creation method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constructed the grand narrativ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In this grand narrative, Class struggle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having the indisputable justice. New realistic novels back to the writing about secular desire of ordinary people, In view of SuTong, Li Rui and other novelists history is cyclical, fate, Questioned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so-called revolution is the fighting and competition among people driven by the despicable desire especially sexual desire. The noble peasant revolutionary hero and the divine justice of the revolution was completely digestion. New historical novel thus create a psychological spa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o history. In addition, Chen Zhongshi expressed his reflection to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of modernity and identity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writing sex、revolution and families in his "Bai Lu Yuan".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body experience and the desire writing of feminism literature and consumerism literature. In the traditional revolution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at women dedicated to the revolution is to become revolution male'partners, to accep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New historical novels depict the "fallen" women's sexy body. Female body just like water overspilling from the discipline of revolutionary ideology, questioned the lofty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the writing of feminist writers, Women can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mal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only by reclaiming their bodies, refuse to be sex tools expropriated by revolution. In the rewriting to the red revolution classical in consumerism literary, desire description have become the shake and subvers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which would inevitably lead to the disciplin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study the mutual perspective between sex and revolution. The narrative in "hard as water" about revolution and sex apparently back to the "revolution plus love" novel mode, however, it is actually the variation of this model. Deformities expansion and crazy lust for sex and power desire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ero's own. In Yu hua's "Brothers", desire is suppressed by the revolution, leading to the desire'abnormal expansion in market economy time. But the value of equity and justice represented by revolution still has a positive reflection significance to anomie of value at present. Wang Xiao bo is a liberal writer. In some of his novels repression to individual by the power discourse show sadistic of revolution and the sexual abuse, resulting the alienation of sex and subject. However, In his "Love in revolution time", "Golden Age" and other novels, Wang Xiaobo try to subvert the noble and depression of revolution by joking description of the sexual, constructing the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
     Conclusion part re-examine r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ctive ideals represented by revolution and personal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t present, further reflect re-imagined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revolution in era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at revolutionary values may have in this era.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6页。
    ②苏隆编译:《弗洛伊德十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福柯:《性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①周东启:《什么是革命》,《学术交流》,2008年1期。
    ②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7页。
    ①《周易正义》卷五,摘自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他说:“闻‘革命’一字则骇,而不知其本义实变革而已。革命可骇,则变革其可骇耶?”梁启超《释革》,《梁启超选集》李兴华、吴嘉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0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研究》,《新民丛报》第4648合号,1904年2月,摘自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④邹容《革命军》,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41页。作为“革命军中马前卒”(孙中山语)的邹容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①徐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②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导论》,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③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6页。李泽厚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发生过“救亡”主题压倒“启蒙”主题的重要变迁。这个观点后来招致很多人的怀疑,因为“启蒙” 的目的也是为了“救亡”。还有论者主张用“革命”话语取代“救亡”,因此就是“革命”话语压倒“启蒙”话语。见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20页。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引论》,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年版2008,第7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①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②鲁迅:《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页。
    ③陶东风:《论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关于“新时期文学”的界定,从1980年至今一直在争论,仅对“新时期文学”起止时间的界定就有多种,吴家荣在《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中认为是1976—1992年;陈晓明在《表意的焦虑》中针对“学术界通常把粉碎‘四人帮’后,即1976年以后至1989年这一时期的文学称做‘新时期’”“以文学自身的内部变化来把握文学史的转折”得出1976—1987年的说法;郝明工等则把新时期文学的起点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即1978年。且以1989年为终点,是因为1989年3月20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文艺体制改革。这不仅表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商品化具有了完全的合法性,更是促使从此以后的文学运动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郝明工:《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的历史命名——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到后新时期文学》,涪陵:《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4页。)也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文学至今仍在继续:“仍然用‘新时期文学20年’来概括中国文学自70年代末以来走过的文学里程。”(丁帆、朱丽丽:《新时期文学》,洪子诚、孟凡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③[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版,第155页
    ①南帆:《文学、革命与性》,《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①南帆:《文学、革命与性》,《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②洪灵菲:《前线》,乐齐编《洪灵菲小说精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2页。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全书》,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蒋建农编1998年版,第180页。
    ①陶东风:《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①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页。
    ②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第1期。
    ③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原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转引自《哲学批判的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460页。
    ①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1983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②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张岩泉,王又平:《20世纪的中国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②程文超:《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③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社1994年版,第57页。
    ④刘再复:《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⑤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⑥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①陶东风:《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1)。
    ①陶东风:《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1)。
    ①张光芒:《人性解放的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①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5—88页。
    ②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③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④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十月》1981,(2)。
    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张岩泉,王又平:《20世纪的中国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③朱青:《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文艺评论》1999年2期,第65页。
    ①李剑:《醉入花丛》,《湛江文艺》1980年6期,第30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①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①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译、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8页。
    ①[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闻捷:《种花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
    ①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①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②田鹰:《比较视野中的张贤亮和劳伦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③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④南帆:《文学、性与革命》,《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183页。
    ③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李银河:《福柯与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②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页。
    ①李航育:《理一理我们的“根”》,见李洁非等选编:《寻找的时代——新潮批评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4页。
    ①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②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2)。
    ③[英]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8页。
    ①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1版,第52页。
    ①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②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
    ③[奥]弗洛伊德:《文明及缺陷》,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1987,第48页。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①莫言:《丰乳肥臀解》,《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第7版。
    ②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2)。
    ③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2)。
    ①杨经建:《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叙事》,《艺术广角》,2007,(3)。
    ②林华瑜:《“革命与爱情”的现代性叙事图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①徐贵祥:《八月桂花遍地开·写在后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①[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页。
    ①项小米:《英雄无语》,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①刘复生:《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身体修辞》载陶东风、金元浦编《文化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石钟山:《父亲进城》,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邵明:《文学棱镜中的历史景观——世纪之交历史叙事的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④邓一光:《我是太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7页。
    ①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②李仰智:《革命时期的爱情婚姻故事——<父亲进城>与<英雄无语>比较谈》,《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1)。
    ①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6)。
    ②张清华:《隐秘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8页。
    ①张岩泉、王又平:《20世纪的中国文学·前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文汇报》,1992年9月2日。
    ②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文学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③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2页。
    ④[荷]佛克马:《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文学评论》1999,(6)。
    ①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1986,第183页。
    ①[法]利奥塔德:《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选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2页。
    ①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5)。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237页。
    ①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①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张清华:《隐蔽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①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②陶东风:《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1)。
    ①转引自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5页。
    ①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蒋光慈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①[美]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9页。
    ①南帆:《姓·性·政治——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9页。
    ①殷国明:《女性欲望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
    ①殷国明:《女性欲望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
    ②有代表性的是丁玲的《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韦护》等作品,《丁玲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梅仪慈:《不断变化的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①比如在杨沫以个人经历写作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青春之歌》其实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女性的主体意识,另外写作于“百花时代”的宗璞的小说《红豆》中的女性意识对政治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有着一定程度的疏离的。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4页。
    ①王彪选评:《新历史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①郑春风:《女性·身体·革命——以<我在霞村的时候>、<色·戒>、<棉花垛>为例》,《名作欣赏》,2010,(3)。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5页。
    ①柯倩婷:《身体、创伤与性别——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身体书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①张洁:《无字》(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52页。
    ①林华瑜:《“革命与爱情”的现代性叙事图景——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叙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②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法]亚当·库佰等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80页。
    ②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①郭晓冬、晓剑:《红色娘子军》,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②[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36页。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91页。
    ①见2003年2月24日《北京娱乐信报》刊载的陈晓明的谈话。
    ①茅盾(笔名何籁):《“革命”与“恋爱”的公式》,《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收入《茅盾文集》卷2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页。
    ②张学昕、杨亮:《权力和欲望角逐的话语狂欢——论阎连科<坚硬如水>对“革命+恋爱”模式的解构性叙事》,《小说评论》,2006,(4)。
    ①任现晶:《革命星空的覆盖与存留——论十七年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①阎连科:《坚硬如水》,《钟山》,2001,(1)。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删除了这段。
    ②白草:《阿Q式革命的文学主题之承接与当代性意义》,《朔方》,2003,(Z1)。
    ③阎连科:《坚硬如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①陈思和:《“文革”书写与恶魔性因素:<坚硬如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
    ①陈思和:《“文革”书写与恶魔性因素:<坚硬如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页。
    ①陈思和:《“文革”书写与恶魔性因素:<坚硬如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②柯云路:《黑山堡纲鉴》,《花城》,2000,(6)。
    ①柯云路:《黑山堡纲鉴》,《花城》,2000,(6)。
    ②张学听、杨亮:《权力和欲望角逐的话语狂欢——论阎连科<坚硬如水>对“革命+恋爱”模式的解构性叙事》,《小说评论》,2006,(4)。
    ①转引自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①吴秀明:《转型期文学叙事现代性的递嬗演进及特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
    ②阎连科:《坚硬如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张志忠:《从狂欢到救赎:世纪之交的文革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4)。
    ②东西:《后悔录》,《收获》,2006(4)。
    ①东西:《后悔录》,《收获》,2006(4)。
    ①殷国明:《女性欲望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
    ①李银河:《浪漫主义诗人·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转引自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页。
    ①王小波:《智慧与国学》,《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②转引自王小波与林春的电子邮件,见林春:《清醒的少数》,《读书》,1998(5)。
    ③转引自王小波与林春的电子邮件,见林春:《清醒的少数》,《读书》,1998(5)。
    ④王小波:《-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①许纪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上海文学》,1997(12)。
    ②王小波:《积极的结论》,《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许纪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上海文学》,1997(12)。
    ②王小波:《洋鬼子与辜鸿铭》,《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①张川平:《“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2)。
    ②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见《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卷1,第183页。
    ①张川平:《“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2)。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①周夏奏:《革命身体观——崇尚精神,蔑视身体》,《粤海风》,2008(4)。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一342页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1页。
    ②张川平:《“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2)。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②张川平:《“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2)。
    ①[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5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63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②参见刘再复,《文学不可革命》,见《明报月刊》,1999年5月,第34—37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466页。
    [法]福柯:《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法]让·博德里拉《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局限——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2001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雪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版。
    [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和政治》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刘剑梅《情爱与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安敏成著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著孙宜学译《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夏志清著刘绍铭编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英]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子》,三联书店1989年版.
    [奥]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斯洛伐克]玛丽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包亚明主编严锋译《权利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张岩泉王又平《20世纪的中国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维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谢立中阮新邦《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大明《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维保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剑华,杨春时著《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逢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温奉桥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以鑫著《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旷新年著《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王晓明主编《在新的意识形态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李世涛主编《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世涛主编《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世涛主编《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解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毓海《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版。
    张清华《隐蔽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匡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上、下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嘉良等《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邵明《文学棱镜中的历史景观——世纪之交历史叙事的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2009年版。
    张散马明仁选编《有争议的相爱描写》,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旭春《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葛红兵等《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柯倩婷《身体、创伤与性别——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身体书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程文超《欲望的重新叙述——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精神与文学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陶东风《论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杨经建《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性爱叙事》,《艺术广角》2007年第3期。
    杨经建《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爱叙事》,《福建论坛》,2007年第6期。
    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许纪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上海文学》1997年第12期。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李存照《小说<沙家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不满》,《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3期。
    贺绍俊《从革命叙事到后革命叙事》,《小说评论》,2006年第3期。
    周夏奏《革命身体观——崇尚精神,蔑视身体》,《粤海风》,2008年第4期。
    张川平《“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张伯存《躯体刑罚权力性——王小波小说一解》,《小说评论》,1998年第5期。
    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革命加恋爱”模式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
    郑春风《女性·身体·革命——以<我在霞村的时候>、<色·戒>、《棉花垛》为例》,《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邓寒梅《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入关注——张爱玲、王安忆、棉棉小说中的性爱叙事伦理》,《名作欣赏》,2009年第10期。
    殷国明《女性欲望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
    潘慧艳《论<白鹿原>中的“革命”与爱情》,《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徐仲佳、张光芒《欲望与理性悖论的调适——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加恋爱”思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毛正天《性爱分离: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文化选择》,《求索》,2003年第3期。
    刘思谦《“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邵明《“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文艺理论批评》2006年第5期。
    陈娇华《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
    刘复生《欢乐英雄与历史受难者——评<剑>》,《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张光芒《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张光芒《中国近现代性爱文学的文化选择》,《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张学听杨亮《权力也欲望角逐的话语狂欢——论阎连科<坚硬如水>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解构性叙事》,《小说评论》,2006年第4期。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陈晓兰《“革命”背后的变态心理》,《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赵洪义《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身体凸显及暴力美学》,大庆师范学院,2006年第4期。
    胡军《“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张志忠《从狂欢到救赎:世纪之交的文革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宋桂友《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王彪著《新历史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杨沫《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王小波《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花城》1994年第3期。
    阎连科《坚硬如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柯云路《黑山堡纲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刘恒《苍河白日梦》,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张洁《无字》(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林白《回廊之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余华《兄弟》(上下两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李锐《旧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莫言《丰乳肥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东西《后悔录》(长篇),《收获》2005年第3期。
    王朔《动物凶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贵祥《八月桂花遍地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石钟山《军歌嘹亮》,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铁凝《棉花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项小米《英雄无语》,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薛荣《沙家浜》,《江南》2003年第1期。
    郭小东、晓剑《红色娘子军》,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十月》,1981年第2期。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清明》1979年第1期。
    李剑《醉入花丛》,《湛江文艺》,1980年第6期。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丁玲《丁玲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茅盾《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冯德英《苦菜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冯志《敌后武工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曲波《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吴强《红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知侠《铁道游击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粱斌《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