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源头控制的政务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部分的写作,其内容如下:
     第一,阐述论文研究的实践和理论背景,解析本文所运用的核心概念,考察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阐明论文的写作思路、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从制度层和实践层梳理我国档案部门长期以来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中的前端控制思想,通过考察各个时期前端控制模式的效果,剖析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并提出了需要转变角度的观点。
     第三,角度的转变定位于从前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提出基于源头控制的政务信息管理模式及其实现方案——由前端电子政务建设部门组建综合政务数据中心。
     第四,以核心政务信息——电子公文的管理流程为例说明基于源头控制的政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实现过程。
     总的来说,本文的基调在于对档案界的前端控制模式作出评价,并提出更具时代适应性的基于源头控制的政务信息管理模式,以阐释和解决多年来困惑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源头控制的政务信息管理模式,现阶段还只是一种理论设想,就其实现还需要克服管理理念、体制、标准、人才等条件的制约。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First, describi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defining key concept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reviewing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clarifying main conclusion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Second, from both institution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retrospecting the front control ideas implicit in the integrative management of records and archives; analyzing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front control mode through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the front control mod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posing that the front control mode needs to be changed.
     Third, clarifying that the change orientation is from the front control to the source control, proposing the source control mode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project: an integrative E-government data center set up by E-government constructive departments.
     Fourth, taking the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electronic official document, cor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to realize the source control mode.
     In a word, the keynot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valuate the front control mode advocated by the archivists, and then to propose an adaptiv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which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source control. The objectiv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plaguing the archival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years. But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source control mode is just a theoretical proposal at present and to realize it some constraints need to be overcome such as management ideas, institutions, standards and talents.
引文
[1]Albert Meijer.Accountability in an Information Age:Opportunities and Risks for Records Management[J].Archival Science,2001(1)
    [2]Andrew Griffin.Records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RMCAS)[J].Archival Science,2004(4)
    [3]Aleksej Jerman Blazic,Peter Sylvester.Provision of Long-Term Archiving Service for Digitally Signed Documents Using an Archive Interaction Protocol[J].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2005(3545)
    [4]Luciana Duranti,Kenneth Thibodeau.The Concept of Record in Interactive,Experi -ential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the View of InterPARES*[J].Archival Science,2006(6)
    [5]Paolo Donzelli,Paolo Bresciani.Goal-Orient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A Case Studyin E-government[J].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03(2681)
    [6]ShengZhang,Fillia Makedon,James Ford,etal.An 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 Frameworkfore-Government[J].Electronic Government,2004(3183)
    [7]Thelda Kluttig.Trends in the Creation and Appraisal of Government Records in Germany[J].Archival Science,2003(3)
    [8]C.诺加雷.信息技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影响[A].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49
    [9]安小米.国外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及其特点研究[J].山西档案,2006(5):16-18
    [10]安小米.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2(3):54
    [11]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政府信息化架构(GIA)理论体系,http://www.dong ying.gov.cn/Get/zhengwu/dzzwzl/jjfan/07050803220396119.htm,2007-5-8/2008-3-16 20:25
    [12]曹树金,司徒俊峰,马利霞.论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情报学报,2004(6):715-722
    [13]查先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7)
    [14]陈次白.政府电子文档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陈新忠.如何确保电子更好务政-关于电子政务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J].每周电脑报,2004(5)
    [16]戴维·比尔曼,王健等译.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丁海斌,赵淑梅.电子文件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18]丁杰,邢环.文档一体化与电子文件管理的思考[J].机电兵船档案,2007(5)
    [19]电子公文文档一体化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www.fsld.gov.cn/fs dajout/UpFiles/Attach/8862/2005/10/26/1452517031.doc,2005-10-26/2008-3-16 20:20
    [20]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顶层设计与地方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EB/01].http://ciocto.e800.com.cn/articles/2005/124/1133402480598_1.html,2005-12-01/2008-3-20 21:20
    [21]冯惠玲,钱毅.关于电子文件管理顶层设计的若干设想[J].中国档案,2007(4):7-9
    [2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l
    [23]冯惠玲.拥有新记忆一电子文件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3(1):57-59
    [24]冯惠玲.政府电子文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傅冬梅.文档一体化管理问题探讨[J].山西档案,2007(1)
    [27]傅荣校,陈荣红.数字档案馆模式研究--现阶段不可能有统一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5(4):44-47
    [28]傅荣校,王相华.理论核心问题:原则与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比较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4(4):18-21
    [29]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中技术革命进程的动态审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0]傅荣校.替代或不可替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比较研究之三[J].档案学通讯,2004(5):19-23
    [31]傅荣校.应辩证地看待文件中心[J].中国档案,1999(10):35-37
    [32]傅荣校.扩大看档案的角度[J].档案学通讯,2006(2):1
    [33]盖玲.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情报,2005(12)
    [34]甘利人,朱宪辰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
    [35]高克勤.电子政务的核心[J].软件世界,2003(4):82
    [36]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第十三届国家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37]广东省政务办公系统电子公文处理流程(征求意见稿)<2007.5>,www.gd-linux.org/liu_attach/pdf/flow.pdf,2008-3-15 20:20
    [38]杭州市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电子公文推广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信息化建设,2006(11)
    [39]何宝梅.国内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06(12):2-3
    [40]何嘉荪.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1]何嘉荪,傅荣校.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42]何嘉荪,史习人.对电子文件必须强调档案化管理而非归档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11-14
    [43]何嘉荪.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4]何嘉荪.文件群体运动与文件管理档案化--“文件运动模型”再思考兼答章燕华同志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7(4):32-35
    [45]何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建构与优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
    [46]何政,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1):64-67
    [47]胡杰,张照余.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J].档案与建设,2005(12):9-10
    [48]胡杰.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的构建与实现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49]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105-107
    [50]黄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障碍的管理协调模式研究[J].档案与建设,2006(6)
    [51]黄萃.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52]黄萃.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分析[J].电子政务,2005(13)
    [53]黄存勋,倪道善,姚乐野等.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54]黄惠珍.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5(8)
    [55]黄项飞.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工作者--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看未来档案职业的走向[J].秘书,2003(4):31-32
    [56]祭鸿雁.文档一体化管理软件的现状分析及设计要求[J].档案管理,2002(3)
    [57]江苏省档案局.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J].档案与建设,2004(11)
    [58]蒋冠,何振.试论制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瓶颈[J].情报杂志,2005(7)
    [59]解俞.基于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60]金更达,何嘉荪.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的元数据问题及对策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4):56-58
    [61]金更达,何嘉荪.数字档案馆模式探讨--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与服务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5(5):54-59
    [62]靳颖.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适应性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63]靳颖.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化”问题述评[J].浙江档案,2005(2)
    [64]李广乾.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J].信息化建设,2006(1):23-26
    [65]李铭.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核心[J].浙江档案,2005(11):6-7
    [66]李曙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研究--兼谈如何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J].情报资料工作,2005(6):64-66
    [67]李新华,贾忠慧.简论机关文档一体化的发展趋势[J].办公室业务,1999(1)
    [68]李绪蓉,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李忠香.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理论学刊,2006(9):71-72
    [70]刘焕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40):86-89
    [71]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2]刘家真.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电子文件中心[J].档案管理,1997(4)
    [73]刘越男.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前端控制”思想[J].浙江档案,2001(7)
    [74]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22-24
    [75]罗贤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道路与对策[J].情报杂志,2005(3):79-84
    [76]罗贤春.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60-61
    [77]马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文档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1999(1)
    [78]马建军.浅谈文档一体化管理[J].黑河学刊,2006(02)
    [79]马良,王秋芳.论文档一体化管理[J].情报方法,2002(12)
    [80]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1]潘连根.试论文件生命周期与文档一体化管理[J].秘书之友,1999(7):6-8
    [82]钱卫东.从“各自为阵”到文档一体化的演进[J].上海档案,2007(2)
    [83]钱毅.政务数据库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4]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J].中国档案,2003(3)
    [85]闰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5
    [86]商维庆.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的突破口-业务线战略[J].电子政务,2006(3):26-32
    [87]苏世芬,彭宝光.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88]苏新宁,朱晓峰.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研究[J].情报学报,2006(1):99-108
    [89]苏志诚.谈文件登记、立卷、著录一体化管理[J].档案学通讯,1999(5):55-56
    [90]谭汉松,鞠明辉.利用XML技术实现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J].科技广场,2006(1):44-46
    [91]汤荣宏.电子公文归档和移交数据结构研究[J].中国档案,2007(4)
    [92]陶霞.发展完善中的永靖县文件中心[J].档案学通讯,1999(5)
    [93]吴宝康.“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问题弓I起的若干思考[J].档案学通讯,1993(1)
    [94]汪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95]王红霞,苏新宁.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16-121
    [96]王健.对电子文件形成特点的再思考--兼议电子文件前端控制战略的实现[J]中国档案,2002(11):40-43
    [97]王宁.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6
    [98]王萍,宋雪雁.电子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9]王仁武,杨洪山,陈家训.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7(6):6-8
    [100]王育东,高松峻.文档管理的适用性与系统更替--论OA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递进关系[J].浙江档案,2006(1):23-24
    [101]徐云芬.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探析[J].浙江档案,2006(8)
    [102]杨路明等.电子政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8-41
    [103]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实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104]姚磊.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J].图书情报知识,2004(3):68-69
    [105]曾荷.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登记管理的元数据应用工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6(10):1537-1541
    [106]张承伟,赖洪波,乌丽娟.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及其标准化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2):51-53
    [107]张承伟,赖洪波.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的描述方法[J].情报科学,2007(6):848-851
    [108]张红.浅谈文档一体化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7(3)
    [109]张宁编译.电子文件保管模式之争[J].浙江档案,2000(8):41-42
    [110]张衔,韩英.文档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档案天地,2005(5)
    [111]张衔,刘志民,王正英.文档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112]张照余,项文新.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J].档案管理,2005(6)
    [113]张照余.电子文件中心引论[J].档案学研究,2005(4)
    [114]张照余.开展电子文件中心研究势在必行[J].浙江档案,2005(8):4-5
    [115]张志刚,黄解宇,岳澎.流程管理发展的当代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8(1):88-90
    [116]张志敏.电子政务环境下公文归档管理模式的转变[J].档案时空,2004(4)
    [117]章燕华,徐浩宇.国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分析[J].浙江档案,2006(2):7-9
    [118]章燕华: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挑战的深层原因[J].湖北档案,2005(12):11-12
    [119]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0]赵丽萍.文档一体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档案,1998(11)
    [121]赵延芳.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控制--也谈文件运动规律和文档一体化管理[J].浙江档案,1998(6):4-6
    [122]赵屹.电子政务环境中电子公文的流程与控制[J].档案学通讯,2004(3):47-52
    [123]周宏仁.中国电子政务对策论[J].计算机世界报.2001(10)
    [124]周九常,高洁.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J].情报科学,2006(11):1657-1722
    [125]周伟.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实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
    [126]周晓英,王英玮.政务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6-39
    [127]朱晓峰,苏新宁.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J].情 报学报,2005(2):136-141
    [128]朱晓峰,苏新宁.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模型与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2007(1):116-124
    [129]朱晓峰,王忠军.政府信息资源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12-14
    [130]朱晓峰.论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69-72
    [131]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子文件资料中心解决方案.[EB/01].http://tech.sina.com.cn/roll/2006-11-13/1142154942.shtml,2006.11.13/2008.3.20 21:20
    [132]中创软件.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交换方案.[EB/01].http://grp.topoint.com.cn/fazx/fazx_view.asp?id=3777,2006-8-23/2008-3-512: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