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古至今,大国治理问题不仅是学界、政界甚至一般民众倍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大国,这种崛起受到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国内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和完善。那么,一个大国具有何种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并长期维系良好的治理绩效呢?本文认为,从大国自身特征和治理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大国的有效治理应该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双轮驱动”的基础上,即大国的治理结构应该是由两套具有不同性质、目的和行动逻辑的治理体系所耦合而成的,我们将其称之为“耦合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耦合性有强弱之分,它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或中央政府与精英)和社会(或地方政府与民众)为主体的两套治理体系之间相互认同、嵌入和渗透的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基本假设:大国的耦合治理结构同它的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耦合性的治理结构是大国实现良好治理绩效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反之,弱耦合性的治理结构则不利于良好治理绩效的实现,甚至会导致治理危机的不断累积和政治体系的最终崩溃。
     上述命题和假设要想得到证明,就必须建立在对大国治理结构的构成和特征深入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因此,笔者通过选取古代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国一—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研究案例,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尝试去证明上述命题和假设,这种证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解释和分析“双轮驱动”对于大国有效治理的关键性意义何在。就中华帝国而言,它是古代世界中极少数实现了长期有效治理的大国,而罗马帝国在治理绩效上就要差很多。为什么两国在治理绩效上会存在重大差异呢?本文认为,中华帝国的长期有效治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权-官僚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与家族、宗族和村落等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之间实现了强有效的耦合,即是一种强耦合性的治理结构;而罗马帝国的治理不力和失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皇帝和军队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与由行省和自治城市等构成的地方治理体系之间的弱耦合性,即是一种弱耦合性的治理结构。这就是说,大国的治理结构的耦合性强弱程度会对它的治理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大国在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意味着大国的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之,一个大国要实现并维系长期的有效治理,就需要将其治理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双重治理体系强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双轮驱动”为大国治理与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资源和制度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大国治理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如何在国家控制与社会自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无疑是大国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经验。
     本文最后对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一方面应该对中华帝国等大国的治理经验与历史遗产进行选择性开发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应该通过积极的政治体制改革,重建政党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成长开拓新的空间,从而建构起一种国家与社会双重治理体系之间强耦合的新型治理结构。建构这种结构就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治理应该建立在“双轮驱动”这种有力而稳固的基础上,这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长治久安最为现实可行的路径。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e problem of great power's governance is not only an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cademics, politicians and even general public, but also is a research topics tha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 is an ever-rising great power that affected by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tends to think tha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great power's rise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China,but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whether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perfect or not.So,a great power with what kind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long-term good governance performance?This thesis believe tha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ir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requirements,the great power's effective governance should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wo-Wheel Drive",and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great power should be composed of two sets governance system of different nature, purpose and the logic of action,which will be called the"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coupling extent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has strong or weak, i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mutual recognition,embedding and penetration between the two governance systems which respectively take the State and society as the main body.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following basic assumptions.the great power's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its governance performance,and strong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goo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onversely, weak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an even lead to governance crisis to accumulate and the final collaps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ve the above propositions and assump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com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power'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refore, we select the Chinese Empire and the Roman Empire as typical cases,trying to prove the above propositions and assumptions.This process of proof is actually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what is the critical significance of "Two-Wheel Drive" to effective governance.As far as the Chinese Empire, it is rare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ancient world, while the Roman Empire's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s much worse.Why there are so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eat power's governance performance?This thesis te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Empire's long-term effective governance is largely due to strong and effective coupling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led by the emperor and bureaucrat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constituted by families,clans and villages.That is to say,the Chinese Empire has a strong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he Roman Empire's failed governance largely originates from the weak coupling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led by the emperor and army, and the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constituted by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cities.That is to say,the Roman Empire has a weak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o we make sure that the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its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deed,and even exis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above. In short,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the long-term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great powers need to establish on the basis of the dual governance system's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and provide strong power resources and system guarantee by the "Two-Wheel Drive".In such circumstances,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great power's governance,which achieve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state control and social autonomy,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would be better resolved. This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for great powers to achieve effective governance.
     In the end,we try to discuss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On one hand, the governance experiences and historical heritages of the Chinese Empire should be select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al party(CCP) and state or society should be rebuilt,and new space for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society should be opened up by means of active political reform.Only in this way,a new strong coupl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could be constructed.In our view,constructing such structure means that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hould be built on the solid and strong foundation of "Two-Wheel Drive", which is the most realistic and feasible path to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引文
①[意]B.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田时纲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6期。
    ②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③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④参见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封而。
    ②参见[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④[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文版序第Ⅲ页。
    ①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页。
    ②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①参见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77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3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下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谢宇、董慕达:《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社会》2011年第4期。
    ①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60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①参见[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页。
    ③诲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②任剑涛:《极权政治研究:从西方到东方的视界转换——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扩展解读》,《学海》2009年第2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1-377页。
    ③参见[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④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5页。
    ⑤参见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刘泽华等:《专 制主义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①参见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②参见王义保:《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理论研究述论》,《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③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④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⑤吕永成:《君主制、官僚制、自治制——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三层分析范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⑥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书屋》2000年第2期。
    ①参见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②参见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中、下),《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1999年第3、4期。
    ③参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④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ACLS Humanities E-Book,2008.
    ①参见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参见[美]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 Kung-chuan Hsiao.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
    ③参见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④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⑤尖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⑥刘伟:《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2页。
    ①参见谷川道雄:《中国社会构造的特质与士大夫问题》、檀上宽:《明清乡绅论》、重国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杜石然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巴根:《晚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②衷海燕:《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吴金成:《明代江西农村的社会变化与绅士》,载《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1989年。
    ④参见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5月号。
    ⑤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①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
    ③[美]施坚雅主编:《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中文版前言,第4页。
    ①参见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②[日]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冯佐哲等译,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③参见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④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⑤ Frederic Wakeman,jr. and Carolyn Grant edited.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
    ①参见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②参见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相关述评,参见吕德文:《简约治理与隐蔽的乡村治理:一个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③[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④参见王锋:《古代中国的“无形政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⑤[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⑥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③吕永成:《君主制、官僚制、自治制——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三层分析范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④参见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60页。
    ①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②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12页。
    ③参见孙立平:《断裂与转型: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216页。
    ④刘伟:《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第2页。亦可参见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16页。
    ①吕永成:《君主制、官僚制、自治制——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三层分析范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 G.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 ructure in Rural China,Part 1,2,3,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4-1965,24, (1-3):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ommunity:An Open and Shut Cas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71,13, (3).
    ③ Merle Goldman. China's Intellectuals:Advise and Diss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①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7页。
    ①[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②[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1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
    ②[美]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363页。
    ②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③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Bryan Ward-Perkins.TheFall of Rome:And the End of Civil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p.32.
    ⑤刘林海:《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8-139页。
    ③ J. B.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1, Dover Publications.1923, p.311(?)引自刘林海:《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②[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2页。
    ④ Norman H. Baynes.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Power in Western Europe. Some Modern Explanations,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33,Parts 1 and 2 (1943).转引自刘林海:《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参见[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沈坚:《罗马帝国衰亡原因散论》,《史林》1992年第2期。
    ③参见刘林海:《史学界关丁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①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编者的话”第3页。
    ②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③参见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居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 年第2期。
    ①[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史版序第3页。
    ②参见[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①方卿:《专制与秩序——大一统国家形成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8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②方卿:《专制与秩序——大一统国家形成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8页。
    ③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④林尚立:《政治学原理》(内部讲义)第一章,转引自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①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②方卿:《专制与秩序——大一统国家形成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9页。
    ③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67页。
    ①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②[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何凡兴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页。
    ③郭定平:《中层理论》,载中国政治学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1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53-356页。
    ②参见高民政、孙艳红:《规模与民主:西方的争论与达尔的总结》,《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范楚平:《规模与民主:西方主流民主思想的演变》,《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9期(上)。
    ①《大国之道与中国问题——<大国>丛刊学术会议座谈会摘要》,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4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179页。
    ②顾海兵:《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
    ③参见郑捷:《如何定义“大国”?》,《统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①参见《大国经济》课题组:《大国的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求索》2009年第9期。
    ②欧阳峣、罗会华:《大国的概念:涵义、层次及类型》,《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③参见黄硕凤:《综合国力新论:兼论新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黄硕凤:《大国较精: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④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 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 eign Affairs, Vol.77, Issue5,1998. p.86.
    ⑤《大国之道与中国问题——<大国>丛刊学术会议座谈会摘要》,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4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①参见陈子明:《最后的大国》,中国选举与治理:http://www.chinaelections. org/NewsInfo.asp?NewsID= 100325.
    ②参见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可以参见[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美]罗伯特·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等等。
    ③参见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①高民政:《探索大国发展之道:规模分析的维度与价值》,《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期。
    ②刘海波:《政体科学与大国》,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③参见徐显明:《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
    ④任剑涛:《重塑国家精神:从小国心态到大国理性》,《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
    ⑤谢岳:《大国问题与联邦主义》,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vv.com/gao.asp?id=11731.
    ②[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0页。
    ②陈潭、肖建华:《地方治理研究:西方经验与本土路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②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③[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①高民政、孙艳红:《民主体系的规模与能力:达尔的研究结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②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更多论述,参见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①徐湘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载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林尚立:《重构府际关系与国家治理》,《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①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①[英]杰西·洛佩兹、[英]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谢康:《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马宝成:《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②黄丽华:《闺家治理结构转型视域下的大部制改革》,《探求》2010年第2期。
    ③[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序第3页。
    ①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②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④参见童之伟:《宪法学国家结构形式范畴形成史考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⑤杨光斌:《国家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问题》,《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①肖滨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②参见易赛键、朱松岭:《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11年第4期;郑贤君:《联邦制和单一制下国缘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之理论比较》,《法学家》1998年第4期。
    ①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任剑涛主编:《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6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编委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
    ②参见任剑涛主编:《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259页。
    ③参见[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勉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①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65页。
    ①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赵蓓:《产业群嵌入性和竞争力:计量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参见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②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③[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林震等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④迈克尔·曼将国家权力划分为强制性权力和基础性权力等两种类型。其中,基础性权力“涉及对社会的实际渗透和在后勤上执行政治决定的能力。”[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①钱穆:《政学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②参见付亚和、许玉林主编:《绩效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Michael Armstrong, Angela Bar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the new realities.London:The Cromwell Press,1998,p52.
    ①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3期。
    ②参见柳新元:《国家的治理方式、治理成本与治理绩效》,《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①蔡禾:《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对周雪光、冯仕政二文的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②[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泽,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③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8页。
    ④[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⑤[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页。
    ①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
    ③[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60页。
    ①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兼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③吕鸿江、刘洪、程明:《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2期。
    ④参见聂平平、武建强:《西方政党适应性问题理论述评》,《新视野》2010年第4期。
    ①参见Bruce J.Dickson.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4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pp.5-7;杨云珍:《政党适应性:理论回溯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1日。
    ②参见叶麒麟:《政党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陈家喜、黄卫平:《政党适应性视野F的乡镇党委选举改革》,《岭南学刊》2009年第4别。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
    ④[美]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
    ⑤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4页。
    ①[美]来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②高民政、孙艳红:《规摸与民主:西方的争论与达尔的总结》,《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③[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269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6页。
    ①范楚平:《规模与民主:西方主流民主思想的演变》,《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9期(上)。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泽,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61页。
    ③[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④[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页。
    ①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②在潘恩看来,代议制民主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它可以适用于任何规模的国家,“甚至在领土有限的国家中,代议制也比简单的民主制可取,雅典如果采用代议制,就会胜过原有的民主制”。而由直接民主转变为代议制民主,就构成了“现代性的伟大发现”。参见托马斯·潘恩:《潘思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246页。
    ③[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51页。
    ①甘阳:《走向“政治民族”》,《读书》2003年第10期。
    ②参见甘阳:《公民个体为本统一究政立国》,《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总第三十五期)。
    ③[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④[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1、189页。
    ①[加拿大]乔治·安德森:《联邦制导论》,田飞龙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0页。
    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①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p 19-21.
    ②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p30-40.高民政等人对达尔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就行了详细的述评,参见高民政、孙艳红:《规模与民主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兼论达尔的假设与结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③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108.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p113-117.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Califom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135.
    ③参见高民政、孙艳红:《民主体系的规模与能力:达尔的研究结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④[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①王安华:《规模与民主:问题源流和制度设计初探》,《理论界》2010年第9期。
    ②[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1-132页。
    ②[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②爹见彭庆军:《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平衡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145页。
    ③参见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争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刘作翔:《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理论导刊》1989年第4期;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版2008年版:卢毅:《回顾一场几乎被遗忘的论争——“新权威主义”之争述评》,《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9年2月号(总第83期)。
    ④参见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⑤参见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9页。
    ①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1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更新版).杨红伟等译,上海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9页。
    ④}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⑤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
    ③周义程:《从分权制衡到社会制约: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范式转换》,《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④参见[美]托克维尔:《论民主的民主》(上、下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加拿大]乔治·安德森:《联邦制导论》,田飞龙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序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6页。
    ③参见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4页。
    ①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②彭庆军:《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平衡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③参见彭庆军:《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平衡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171页。
    ④任剑涛:《究政分权视野中的央地关系》,《学海》2007年第]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0-71页。
    ②林尚立:《重构府际关系与国家治理》,《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③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①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320页。
    ②艾德加多·波宁哥:《拉丁美洲民主的前景与挑战》,载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5页。
    ③参见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①任剑涛:《宪政分权视野中的央地关系》,《学海》2007年第1期。
    ②[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页。
    ③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6页。
    ①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②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①郑永年、王旭:《论中央地方关系的集权与民主问题》,《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②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③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①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②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9页。
    ③参见[加拿大]乔治·安德森:《联邦制导论》,田飞龙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0-54页。
    ①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15页。
    ②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页。
    ③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页。
    ④参见项继权:《家族的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察》,载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全慰天:《论“家天下”》,载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③周松青:《晚近西洋和中国传统自治形态之比较》,载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225页。
    ④参见徐勇:《家族政治:亚洲政治的魔咒》,《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①参见项继权:《家族的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察》,载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③瞿同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页。
    ①参见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③林耀华:《义序的宗旅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页。
    ④[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敦》,王容芬译,确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0页。
    ⑤参见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5页。
    ①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1页。
    ②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参见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④刘伟:《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第1-2页。
    ①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②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参见[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参见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更为详细的论述,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153页。
    ①参见刘伟:《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4页。
    ②[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高中鹏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②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③钱穆:《政学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1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5页。
    ①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页。
    ②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③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①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③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页。
    ①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②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③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参见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227页。
    ②参见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总序”第4—6页。
    ①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46页。
    ②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页。
    ②[美]福山:《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弗朗西斯·福山接受关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时的演讲》,日本《中央公论》2009年9月号,中文版见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zgyj/hwkzg/2010/0921/195942.html.
    ③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英]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译本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②刘笃才:《极权与特权——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5页。
    ④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1.377页。
    ⑤参见[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4-250页。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与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亮、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9、350页。
    ①参见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页。
    ③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吕永成:《君主制、官僚制、自治制——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三层分析范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参见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6页。
    ②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0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1页。
    ③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史哲》2009年第1期。
    ①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②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①叶文宪:《论“封建”的内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与帝国》,马百亮、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③[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①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制度分析》,中国选举b衍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3431.
    ②[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克文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79页。
    ③张星久:《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自主性分析》,《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①[法]魏丕信:《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①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33页。
    ②[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③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页。
    ①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
    ②参见姚中秋:《儒家宪政民生主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③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
    ①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安徽农业k科学》2009年第5期。
    ②参见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刘海峰:《“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①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②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①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124页。
    ②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③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书屋》2000年第2期。
    ③参见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④参见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圆社会》(上、中、下),《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1999年第3、4期。
    ⑤参见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
    ①钱穆:《政学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①[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初版前言第1-2页。
    ②[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页。
    ①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
    ③[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1页。
    ④[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①[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页。
    ②[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译者前言第2页。
    ①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7页。
    ②[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下册),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③[英]爱德华·吉术:《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7、366页。
    ②[法]菲迪南·罗特:《古代世界的终结》,王春侠、曹明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③[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8页。
    ①[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4页。
    ②尖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6页。
    ③[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①[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②[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02、203页。
    ①[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②[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③[美]安东尼·派格登:《西方帝国简史:迁移、探索与征服的三部曲》,徐鹏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参见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1-194页。
    ①袁波:《罗马帝国的军队与君主制的确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②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3页。
    ③[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马雍、厉以宁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6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②[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97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页。
    ②[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2-123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④[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21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401页。
    ②[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24页。
    ①张曙光等:《社会经济在中国》(上)(吕新雨:《梁漱溟的“乡村本位”与中西历史视野下的城乡关系》).《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②金观涛、唐若听:《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①参见厉以宁:《罗马一拜占庭经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8-59页。
    ②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③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页。
    ④厉以宁:《罗马一拜占庭经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2-193页。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6、201页。
    ②[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33页。
    ③[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下册),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①[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页。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363页。
    ③[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0页。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99、698页。
    ②[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正三义译,上海王联书店2011年版,第68页。
    ①宫秀华:《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杨共乐:《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
    ①参见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90页。
    ②转引自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页下注释③。
    ③参见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5页。
    ①参见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2-254页。
    ②[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下册),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③参见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4-255页。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②[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美]安东尼·派格登:《西方帝国简史:迁移、探索与征服的三部曲》,徐鹏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
    ② Leonard A.Curchin.RomanSpaiinConquestandAssimi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1991, p.55.
    ③ Keay and Nicola Terrenato(ed.), Italy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issues in Romanization, Oxbow Books2001.p.122.
    ①参见王鹤:《“罗马化”若干问题论略》,《北方论从》2008年第5期。
    ②[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③参见宋海斌:《罗马公民权与罗马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①宋海斌:《罗马公民权与罗马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宋海斌:《罗马公民权与罗马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③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4页。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12、714页。
    ②[美]M.罗期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85页。
    ③[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90页。
    ①参见张晓校:《罗马帝国军队与皇帝悖论关系刍议》,《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①参见[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379页。
    ②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页。
    ①参见[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367页。
    ②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③参见王鹤:《军队在“罗马化”过程中的作用》,《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
    ①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6页。
    ①[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三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6页。
    ②[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91页。
    ③[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3页。
    ②参见张晓校:《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时期军队蛮族化问题》,《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
    ③参见张晓校:《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时期军队蛮族化问题》,《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参见[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195页。
    ②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80页。
    ③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之一》,《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1日。
    ①[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贝。
    ②参见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③[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①[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①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5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参见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0页。
    ③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241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参见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④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3页。
    ①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赵鼎新:《“天命观”及政绩合法性在古代和当代中国的体现》,龚瑞雪、胡婉译,马得勇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1期。
    ③张星久:《论帝制中国的君权合法性信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页。
    ②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页。
    ③参见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总序”第1-2页。
    ①参见刘译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1页。
    ①[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布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332页。
    ②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③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与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亮、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页。
    ③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参见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49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0页。
    ②[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92页。
    ①[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封底。
    ②[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92页。
    ③[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封底。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22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茭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②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①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244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23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6页。
    ②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03-304页。
    ①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③参见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之五》,《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30日。
    ①[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351页。
    ②[美]安东尼·派格登:《西方帝国简史:迁移、探索与征服的三部曲》,徐鹏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参见[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布克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318页。
    ①[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24页。
    ②[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布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①[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布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②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6、427页。
    ①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7-428页。
    ②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之一》,《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1日。
    ①参见费孝通:《乡上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60页。
    ①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②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①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①[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类似的论述还可以参见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234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③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费孝通:《乡上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①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陈明明:《看世界,读中国——名家推荐:2007暑假阅读书目》(政治篇),《南方周末》2007年7月4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21178).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②[英]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等译,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页。
    ③参见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晓校:《罗马帝国衰亡军队原因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②[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③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130页。
    ④[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199页。
    ①[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②[美]托马斯·埃特曼:《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郭台辉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①[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17页。
    ②[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2页。
    ①[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6页。
    ②[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30页。
    ①[法]菲迪南·罗特:《古代世界的终结》,王春侠、曹明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4页。
    ①[法]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文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①韦农·博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240-241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5-266页。
    ③[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①丹尼尔·J·依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9页。
    ②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③[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④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①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③[美]迈克尔·麦克福尔:《俄罗斯未竞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唐贤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页。
    ④唐朱昌:《从危机到治理: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评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①参见唐朱昌:《从危机到治理: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评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②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中火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③参见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176页。
    ①温恒国:《单一制联邦:俄罗斯国家结构的法理悖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
    ②邱显平:《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
    ①潘德礼:《解析普京的联邦制改革》,《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②施展:《欧亚?帝国?欧亚合众国!——“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叙事:俄罗斯”包头会议发凡》,载高全喜主编:《大观》第3期,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①[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前言第2-3页。
    ②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③[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前言第4页。
    ①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91页。
    ②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③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①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14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③[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①[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前言第3-4页。
    ②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③陈明明:《看世界,读中国——名家推荐:2007暑假阅读书目》(政治篇),《南方周末》2007年7月4日(http://www.infzm. com/content/trs/raw/21178).
    ①许倬云:《许悼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5页。
    ②[德]赫尔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史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前言第1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5页。
    ①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1页。
    ②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③虞崇胜:《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
    ④参见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9页。
    ⑤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一部理与物),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页
    ①马勇:《孔子之道与现代社会不悖》,《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8期(总第554期书评)
    ②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③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②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序第6页。
    ③[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高申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0页。
    ②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①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②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16页。
    ①复旦发展研究院:《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年10月20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中长期研究报告,第55页。
    ②往我们看来,政党国家在一定时期具有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它的内在逻辑是把政党变成国家.把国家变成无所不包的‘党国体制’,既泯灭了政党的原始机制——政党的功能高度行政化,政党偏离了政党的角色,又消泯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国家全面扩张最终吞噬了社会,反过来抽调了国家建设的物质和政治基础,导致国家政权建设的全面困境。”(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显然,这样的政党国家形态是难以和期维系下去的,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社会利益分化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政党国家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就更加突出,这些方面集中到一起,都客观上要求政党国家进行适应性的转型。虽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党主导国家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这种政党主导并不是最终目的,政党主导的目的是最终建设起一个具有现代民主取向的现代国家体系,要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制度化发展。更多论述请参见黄杰:《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和中国的选择》,《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③复旦发展研究院:《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年10月20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中长期研究报告,第10-11页。
    ④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①参见复旦发展研究院:《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年10月20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中长期研究报告,第3-4页。
    ①徐显明:《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
    ①参见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英]韦农·博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说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周桂钿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全四册),岳麓书社2009年版。
    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版。
    韩非:《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朱熹:《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朱熹:《五经》,巴蜀书社1989年版。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段志强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邓正来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三联书店2012年版。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邹水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倬云:《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从历史看领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从历史看人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许倬云:《求古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三联书店2010年版。
    许倬云:《许倬云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国史新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穆:《秦汉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政学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全十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11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2012年版。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瞿间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瞿间祖:《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2007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8年版。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2011年版。
    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全八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年版。
    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201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剪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版),三联书店2011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全两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中国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邹谠:《中国革命的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徐峰译,汤惠生校,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7年版。
    李峰:《西周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吴敏娜等译,三联书店2010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年版。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沪宁:《王沪宁集——比较·超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金太军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肖唐镖:《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肖唐镖主编:《农村宗族与地方治理报告: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全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中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9年版。
    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剑宏:《王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师群:《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叶林生、丁伟东、黄正术:《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刘笃才:《极权与特权——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阎步克:《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冯尔康:《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钩:《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方朝晖:《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刘禾:《帝国的政治话语》,杨立华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三联书店2008年版。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书店2004年版。
    蒋庆:《再论政治儒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姚中秋:《华夏治理秩序史(第1卷):天下》(上下册),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姚中秋:《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姚中秋:《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叶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中华书局2008年版。
    侯文莉:《儒学与意识形态》,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观涛、刘青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锋:《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锋:《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出版社1985年版。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第二版),三联书店2012年版。
    甘阳:《文明·国家·大学》,三联书店2012年版。
    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年版。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姜义华:《现代性:中中重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丁学良:《共产主义与后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胡鞍钢:《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徐湘林:《寻求渐进政治改革的理性——理论、路径与政策过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徐湘林等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林尚立:《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杨光斌:《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曹沛霖、陈明明、唐亚林主编:《比较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陈明明、何俊志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建军、周建勇、严海兵:《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1921-201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郭定平主编:《文化与民主》(复旦政治学评论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桑玉成:《自治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
    臧志军:《政府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
    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版2008年版。
    郎友兴:《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郎友兴等主编:《区域治理与绩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光辉:《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谭君久主编:《中国式民主的政治学观察》,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华炳啸:《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友梅主编:《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争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任剑涛主编:《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景跃进、张小劲主编:《政治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民政丰编:《中国政府与政治》,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伟:《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彭庆军:《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平衡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张千帆:《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版。
    张千帆:《宪政原理》,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张千帆主编:《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张吴琦:《俄罗斯帝国思想初探》,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徐向梅:《由乱而治:俄罗斯政治历程(1990-200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主编:《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肖滨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严强、张凤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高全喜主编:《大观》(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高全喜主编:《大国》(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郭宇立:《美国的大国成长道路——制度治理与战略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小劲主编:《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姜崇辉:《大党治理》,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三联书店2008年版。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魏凤莲:《罗马军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孝文、徐波编:《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黄山书社2011年版。
    韩满春:《帝国的命运:罗马人与战争》,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梁作擀:《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共10册),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以]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托马斯·埃特曼:《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郭台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法]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文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4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j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卷),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邓军译,黄山书社2010年版。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j魏斐德:《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梁禾主编,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上中下),温洽溢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法]魏丕信:《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加]卡正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陈时龙译,黄山书社2009年版。
    [美]杨联隆:《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陈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史》,梁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施坚雅主编:《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狄伯瑞:《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何兆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高申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页。
    [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王国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郑静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孙军悦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王瑞根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日]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钱杭、杨晓芬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
    [日]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冯佐哲等译,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王元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亚伯拉罕·卡普兰:《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王菲易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乔尔·S·米格达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埃里克·A·诺德林格:《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埃文斯、鲁施迈耶、斯考克波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徐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诺伯特·波比奥:《民主与独裁:国家权力的性质和限度》,梁晓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英]约翰·达尔文:《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陆伟芳、高芳英译,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庭简史》,崔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更新版),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9版),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册),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版。
    [美]黎安友:《从极权统治到韧性威权:中国政治变迁之路》,何大明译,(台湾)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美]白鲁恂(Lucian W. Pye):《中国政治的变与常》,胡祖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
    [美]唐(Wenfang Tang):《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扩容升级版),魏平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良、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美]艾米·蔡:《大国兴亡录》,刘海青、杨礼武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江滢、叶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东尼·派格登:《西方帝国简史:迁移、探索与征服的三部曲》,徐鹏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英]亚当·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林本椿、王绍祥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台湾幼狮文化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第二版),陈恒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英]尼尔·弗格森:《帝国》,雨珂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曾贤明、唐颖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约翰·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美]戴维·S·兰德斯:《国穷国富》,门洪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构建与后发展》,刘娟凤、包刚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张绪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全六册),席代岳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上下册),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英]J.C.斯托巴特:《伟大属于罗马》,王三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美]腾尼·弗兰克:《罗马帝加主义》,宫秀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英]格雷格·沃尔夫主编:《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英]约翰·瓦歇尔:《罗马帝国》,袁波、薄海昆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法]菲迪南·罗特:《古代世界的终结》,王春侠、曹明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从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时殷弘、惠黎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英]安德林·戈德斯沃司:《非常三百年:罗马帝国衰落记》,郭凯声、杨抒娟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王乃新、郝际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英]莱斯利·阿德金斯等:《探寻古罗马文明》,张楠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1-3卷),李稼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凯利:《罗马帝国简史》,黄洋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古罗马]塔西佗:《罗马帝国编年史》(全三册),贺严、高书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田丽娟、邹恺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彼得森:《联邦主义的代价》,段晓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侯敏跃、[饿罗斯]利佰曼主编:《转型时代的联邦主义与地区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加拿大]乔治·安德森:《联邦制导论》,田飞龙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民主的意义及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回应托克维尔的挑战》,李梅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王建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20版),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伯特·A.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佟德志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迈克尔·麦克福尔:《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唐贤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俄]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7版),杨烨、卿文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蔡禾:《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对周雪光、冯仕政二文的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徐湘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载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徐湘林:《转型中国的结构性稳定与体制变革——以国家治理为视角》,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中国期刊网)。
    赵鼎新:《“天命观”及政绩合法性在古代和当代中国的体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1期》。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任剑涛:《在正式制度激励与非正式制度激励之间——国家治理的激励机制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任剑涛:《重塑国家精神:从小国心态到大国理性》,《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
    任剑涛:《极权政治研究:从西方到东方的视界转换——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扩展解读》,《学海》2009年第2期。
    任剑涛:《宪政分权视野中的央地关系》,《学海》2007年第1期。
    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熏建机制》,《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孙立平:《论科举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之影响》,《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
    许纪霖:《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谢宇、董慕达:《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社会》2011年第4期。
    伍国:《福山对中国政治史的思考》,《读书》2011年第12期。
    吴思:《帝国组织的兴亡条件及其演变——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 5期。
    邢义田:《罗马帝国禁卫军、地方军团和一世纪后期至三世纪的皇位继承》,《成大西洋史集刊》第11期(2003年6月)。
    黄俊杰:《王道文化与21世纪大中华的道路》,《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贺雪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徐勇:《家族政治:亚洲政治的魔咒》,《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书屋》2000年第2期。
    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中、下),《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1999年第3、4期。
    甘阳:《走向“政治民族”》,《读书》2003年第10期。
    甘阳:《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总第三十五期)。
    荣剑:《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荣剑:《论中国“封建主义”问题——对中国前现代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新认识与评价》,《文史哲》2008年第4期。
    荣剑:《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李慎之:《发现另一个中国》,《开放时代》1998年第6期。
    项继权:《家族的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
    察》,载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松青:《晚近西洋和中国传统自治形态之比较》,载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牟发松:《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牟发松:《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史林》2006年第1期。
    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王锋:《古代中国的“无形政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经验的考察》,载余逊达、徐斯勤主编:《民主、民主化与治理绩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林尚立:《重构府际关系与国家治理》,《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虞崇胜:《高层引领基层民主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虞崇胜:《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
    虞崇胜、吴雨欣:《上下联动:破解中国基层民丰困局的应然路径》,《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2期。
    叶长茂、虞崇胜:《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平衡: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索》2009年第2期。
    俞可平:《拓展地方改革空间》,《中国改革》2012年第3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杨光斌:《国家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问题》,《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郑永年、王旭:《论中央地方关系的集权与民主问题》,《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兼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唐皇风:《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唐皇凤:《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伟:《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演变——基于相关研究的总结》,《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何历宇:《大国治理的探索:<联邦党人文集>中的国家治理理论》,《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
    高民政、姜崇辉:《大国治理与大党治理——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
    高民政:《空间与民主_西方的探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1期。
    高民政:《探索大国发展之道:规模分析的维度与价值》,《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期。
    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陆铭:《适宜制度、经济增长与发展平衡——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徐显明:《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
    黄硕凤:《大国较量: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童之伟:《宪法学国家结构形式范畴形成史考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易赛键、朱松岭:《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11年第4期。
    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唐朱昌:《从危机到治理: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评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温恒国:《单一制联邦:饿罗斯国家结构的法理悖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
    邱显平:《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
    施展:《欧亚?帝国?欧亚合众国!——“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叙事:俄罗斯”包头会议发凡》,载高全喜主编:《大观》第3期,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潘德礼:《解析普京的联邦制改革》,《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马宝成:《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柳新元:《国家的治理方式、治理成本与治理绩效》,《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张星久:《论帝制时期中国政治正当性的基本层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张星久:《论帝制中国的君权合法性信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对中国君主制度研究的基本命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张星久:《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自主性分析》,《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
    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
    姚中秋:《儒家宪政民生主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叶文宪:《论“封建”的内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史哲》2009年第1期。
    吕永成:《君主制、官僚制、自治制——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三层分析范式》,《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莫翔:《中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解析——基于经济因子的视角》,《东南学术》2011年第6期。
    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衷海燕:《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5月号。
    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
    刘林海:《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问题研究的述评》,《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易宁:《秦汉郡县制_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求实学刊》2007年第3期。
    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沈坚:《罗马帝国衰亡原因散论》,《史林》1992年第2期。
    余迈康:《罗马帝国分裂说与西罗马帝国灭亡说辨》,《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宫秀华:《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杨共乐:《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王鹤:《“罗马化”若干问题论略》,《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王鹤:《军队在“罗马化”过程中的作用》,《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
    宋海斌:《罗马公民权与罗马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袁波:《罗马帝国的军队与君主制的确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袁波:《从元首继承制的特点看罗马帝国政体的转变》,《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张晓校:《罗马帝国军队与皇帝悖论关系刍议》,《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张晓校:《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时期军队蛮族化问题》,《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
    张晓校:《罗马帝国衰亡军队原因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方卿:《专制与秩序——大一统国家形成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中国知识阶层转型研究》,上海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杨红伟:《分散与重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王爱清:《秦汉乡里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陈迪:《精英流动与社会平衡——考察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视角》,东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刘源:《西汉乡里官吏与国家建构》,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张敏:《从法治层面谈宋朝双层统治格局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韦宝宏:《士绅与宗族制度论略》,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张晓校:《罗马军队与帝位嬗递》,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官君策:《浅述罗马帝国后期戴克里先行省改革》,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李大维:《古罗马帝国军队的警察职能》,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刘小凤:《论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危机》,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杜建军:《罗马帝国行省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杨燕:《军队变化对罗马帝国灭亡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堵斌:《试论罗马帝国前期的皇权思想》,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复旦发展研究院:《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年10月20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中长期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Francis Fukuyama.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imes French Revolutio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1.
    Daron Acemoglu, James Robinson. 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Crown Business,2011.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socialmobility; 1368-1911.ACLS Humanities E-Book,2008.
    Philip A. Kuhn.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Kung-chuan Hsiao.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Frederic WakemanJr. and Carolyn Grant (edited).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Merle Goldman. China's Intellectuals:Advise and Diss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David Shambaugh,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Washington, D.C. and Berkeley, CA: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Bruce J.Dickson.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
    Minxin Pei,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Random House,2001.
    G.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Part 1,2,3,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4-1965,24. (1-3).
    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ommunity:An Open and Shut Cas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71,13, (3).
    Robert Dahl and Edward Tufte. Size and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Fritz-Heiner Mutschler & Achim Mittag(ed.). Conceiving the Empire.China and Rome Compar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Walter Scheidel(ed.).Rome and China: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ncient World Empi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Barbara Levick. Government of the Roman Empire. A Sourcebook.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0.
    Matthew Bunson.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Empire(Revised Edition).New York:Facts on File,2002.
    Ian Morris and Walter Scheidel(ed.).The Drnamics of Ancient Empires.State Power from Assyria to Byzantiu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Walter C. Opello. Jr. and Stephen J. Rosow.The Nation-State and Global Order: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s(2na Editi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Keay and Nicola Terrenato(ed.), Italy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issues in Romanization, Oxbow Books.2001.
    Bryan Ward-Perkins.The Fall of Rome:And the End of Civilizal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Leonard A. Curchin. Roman Spain:Conquest and Assimi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1991.
    Niall Ferguson.Complexity and Collapse:Empires on the Edge of Chaos,Foreign Affairs.New York: Mar/Apr 2010.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 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 eign Affairs, Vol.77,Issue5.1998.p.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