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基督教美术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阐述16—17世纪基督教美术对澳门的传入所引发的中西方美术的交流现象。将澳门的美术发展置于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全球史观的语境之中,注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图像本身所呈现的“主题事件与意义”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进行反向推导,同时对表现风格、图式语言等进行形式分析,追述其风格源头及演化过程,利用“图像证史”论述在澳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现象。
     本论文共分六章,以时间为叙述脉络展开研究。第一章题为“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澳门,介绍澳门从十六世纪开始成为“西画东渐”第一站的原因:第二章对基督教的起源和图像传教的演变分四部分进行纵线条的梳理;第三章对基督教美术的符号及象征性的普遍性和异化展开横向的比较;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对澳门早期基督教美术作品采用个案和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第四章结合在澳门的西方美术教育谈澳门的基督教美术创作,并以《圣米迦勒》、《日本殉道者》、圣母雪地殿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在绘画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和融合。第五章以澳门圣保禄教堂前壁立面为例,继续探讨基督教的符号与象征性图像语言在澳门的具体表现。第六章着重分析《利玛窦像》,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形式分析,服饰和风俗礼仪研究,探讨利玛窦的“文化适应”传教理念和他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本论文得出:澳门早期美术是以基督教美术为主要创作题材和形式,在西方基督教美术的象征性风格基础上,融合了中国文化和绘画特点的独特艺术作品。它不仅仅受到西方基督教美术的影响,也受到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澳门早期美术通过对基督教美术作品的吸收和创作,在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Sino-Western Fine Arts exchanges phenomenon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 art into Macau during16-17th centur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It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of Macao's Fine Arts in the Global history context brought by the Age of Discovery and focuses on th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merging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are derived reversely through the theme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presented by the image. Moreover, this paper makes a formal analysis of the style and language as reflected in the images whose sources and evolution are also traced. The approach of "Images testify history" has been adopted to discuss the conflict and merging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such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in Macau.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and the study is described chronologically. The first chapter entitled "Macau in the context of the Age of Discover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Macau becoming the first stop of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Paintings on Chinese Paintings" since the16th century. Chapter two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ombing vertically the origin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propagating doctrine by images. Chapter three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of the symbols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hristia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six analyses the early Christian works of fine arts in Macau by adopting the approaches of case study and synthesi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Macau's Christian art combining with Western art education in Macau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erms of painting by giving the examples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 The Martyrs of Japan and the Guia chapel in Macau. Chapter five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Christian symbols and symbolic images in Macau based on the Ruins of St. Paul in Macau.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rtrait of Matteo Ricc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mal constitution of the painting together with the costumes, folklore and rituals, it discusses Ricci's missionary ideas of "acculturation"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In summary, Macau's early fine arts is a unique work of ar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ainting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Christian art as the main themes and forms and symbolic style of the Western Christian art. It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hristian art, but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Asian cultures. Macau's early fine a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he absorption and creation of Christian works of art.
引文
1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第21页。
    2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里格(league)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使用的一种距离单位,由于国家、时代和海陆的不同,而实际长度也存在差异。
    2吴志良、汤开建、金平国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4页。
    3(葡)J·H·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李均报、王全礼译,澳门文化司署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4(葡)J·H·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李均报、王全礼译,澳门文化司署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5(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6页。
    6(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7页。
    7(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7页。
    8(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8-9页。
    9(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金国平译,澳门基金会等,1999年6月,第699页。
    10(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金国平译,澳门基金会等,1999年6月,第700页。
    11 (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金国平译,澳门基金会等,1999年6月,第198页。
    12(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金国平译,澳门基金会等,1999年6月,第201页。
    13(葡)R.M.罗里路,《澳门寻根》,文献之六《安德烈平托修士给印度耶稣会士们的信》,澳门海事博物馆中译本,1997年,第89页。转引自: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0页。
    14叶权,《贤博编》,游岭南记,中华书局,1982年。
    15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1页。
    16(葡)RM.罗里路,《澳门寻根》,文献之十二《柯雷戈里奥·龚萨雷斯给胡安·德·波尔哈的信》,澳门海事博物馆中译本,1997年,第89页。转引自: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1页。
    17罗渔,《利玛窦书信集》,《罗明坚致麦尔古利亚诺神父书》,光启联合出版,1986年,第434页。转引自: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1页。
    18罗渔,《利玛窦书信集》,《罗明坚致总会长阿桂委瓦神父书》,光启联合出版,1986年,第457页。转引自: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1页。
    19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37页。
    20黄鸿钊,《澳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526页。
    2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60页。
    22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61页。
    1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页。
    2《新约》的内容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时间才逐渐形成。公元397年,基督教第三次迦太基宗教会议上最后确定了《新约》的内容、顺序。
    3亨利·查德韦克,“早期基督教群体”,《牛津基督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景龙等译,第26页。
    4(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页。引自:《视觉的圣经——基督教美术的图像学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
    5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8页。
    6《圣经·新约·使徒行传》,2:1-42。
    7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1页。
    8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43页。
    9转引自: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45页。
    10《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3-5。
    11德尔图良(Tertullian 197-220),基督教最早的思想家之一。
    12转引自: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56页。
    13亨利·查德韦克,“早期基督教群体”,《牛津基督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景龙等译,第41页。
    14亨利·查德韦克,“早期基督教群体”,《牛津基督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景龙等译,第49页。
    15转引自: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42页。
    16(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章,第11页。
    17(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译者前言,第7页。
    18(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章,第11页。
    19(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章,第13页。
    20(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译者前言,第7页。
    21(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章,第14页。
    22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如果出版社,2008年月,第50页。
    23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章,第25页。
    24《视觉的圣经——基督教美术的图像学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
    25转引自: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80页。
    26转引自: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84页。
    27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86页。
    28(英)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南方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29凯里斯托司·韦尔,“东方基督教世界”,《牛津基督教史》,第124页。
    30转引自:《视觉的圣经——基督教美术的图像学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
    31顾伟民《葡萄牙文明东渐中的都市—果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32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35页。
    33凯里斯托司·韦尔“东方基督教世界”,《牛津基督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景龙等译,第125页。
    34凯里斯托司·韦尔“东方基督教世界”,《牛津基督教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景龙等译,第127页。
    35《视觉的圣经——基督教美术的图像学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
    36转引:莫小也,《澳门美术史上的“流寓”现象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4,第9页。
    37(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4页。
    粥陈继春,《濠江画人掇录》,澳门基金会出版。
    39《澳门史》,第58页。
    40转自顾卫民《葡萄牙文明东渐中的都市—果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44-45贞。
    41顾卫民《葡萄牙文明东渐中的都市—果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42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43转引自:汤开建,《澳门与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
    4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七章,第168页。
    45(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263页。
    46(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0页。
    47(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七章,第194页。
    1特兰托公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罗马教廷于1545至1563年期间在北意大利的天特城召开的大公会议。
    2(法)埃米尔·马勒,《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梅娜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第166页。
    3《圣经·旧约·申命记》,5:8-9。
    4《圣经·旧约·以西结书》,1:26-28。
    5《圣经·旧约·但以理书》,7:9。
    6《圣经·旧约·诗篇》,139:9-10。
    7(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70页。
    8《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29。
    9《圣经·新约·出埃及记》,12:12。
    10《圣经·新约·使徒行传》,8:32。
    11《圣经·新约·彼得前书》,1:19。
    12《圣经·新约·启示录》,5:12。
    13《圣经·新约·罗马书》,7:8。
    14(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70页。
    15(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73、74页。
    16《圣经·新约·路加福音》,3:21-22。
    17《圣经·新约·使徒行传》,2:1-4。
    18《圣经·新约·以赛亚书》,2:2-3。
    19《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2:8。
    20(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75页。
    21(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106页。
    22《圣经·新约·启示录》,12:1-5。
    23《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26-38。
    24《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6:18。
    25(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118页。
    26《圣经·新约·马太福音》,3:4-10。
    27(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122页。
    28《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7:56。
    29《圣经·新约·约翰福音》,20:11-18。
    30《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2:2-8。
    31《圣经·旧约·以西结书》,1:5-10。
    32《圣经·新约·启示录》,4:7-9。
    33(法)埃米尔·马勒,《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梅娜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第8页。
    34《视觉的圣经——基督教美术的图像学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
    35《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26。
    36(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246页。
    37《圣经·新约·启示录》,1:8。
    38《圣经马·新约·可福音》,15:34。
    39《圣经·旧约·创世纪》,2:10-14。
    40《圣经·新约·启示录》,6:1-8。参见:(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21页。
    41《圣经·旧约·创世纪》,33:2-4。
    42《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5:37。
    43《圣经·新约·启示录》,8:6-13。
    1《利玛窦书信集》附录《真福罗道尔富阿桂委瓦神父对利玛窦神父未来传教工作的预感》,第424页。
    2《利玛窦书信集》下册附录《罗明坚神父致麦尔古里亚诺神父书》,第439页: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补编》,第142-143页。
    31595年卡拉奇和他的兄弟及堂兄在意大利波伦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17世纪的巴洛克画家。1583年乔万尼·尼阁老在澳门设立的应为画室。
    4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补编》,第142-143页: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5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陈继春,《濠江画人撰录》,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6月第一版,第4页。
    6C. R. Boxer, 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 P.65.
    7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8(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二卷,第九章,第194页。
    9陈继春,《濠江画人撰录》,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6月第一版,第4、5页。
    10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卷,明晚期(1494-1644)。
    11(葡)山度士,《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文化杂志,第21期,1994年。转引自: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42页。
    12艾德蒙·帕里斯,《耶稣会士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13参阅:Nunez, Cesar Guille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THE PORTAIT OF MATTEO RICCI". Macau Ricci Institute.2010.08. P.83.引自:ARSI JapSin,第135页,4-5中的目录。
    14参阅:Nunez, Cesar Guille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 THE PORTAIT OF MATTEO RICCI". Macau Ricci Institute.2010.08. P.83引自:ARSI JapSin,第135页,4-5中的目录。
    15(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16(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四卷,第一章,第317页。
    17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西班牙人,耶稣会来华传教士。
    18(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四卷,第一章,第317页。
    19《利玛窦全集》,第二卷,第9-10页。
    20《利玛窦全集》,第二卷,第194页。
    2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四卷,第十章,第387页。
    2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五卷,第二十章,第431页。
    23(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生于今法国杜埃城(Douai),1610年来华,1629年死于杭州。16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利玛窦中国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24 Nunez, Cesar Guille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THE PORTAIT OF MATTEO RICCI". Macau Ricci Institute.2010.08.引自《利玛窦全集》,第二卷,第9、10页。
    25 Nunez, Cesar Guille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THE PORTAIT OF MATTEO RICCI". Macau Ricci Institute.2010.08. P.85.引自《耶稣会(传纪-主题)历史词典》,第四卷,第4060页。
    26陈继春《濠江画人撰录》,澳门基金会,1998年,第7-8页。
    27《澳门美术史上的“流寓”现象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20页。
    28《圣经·旧约·但以理书》,10:13、10:21、11:1、12:1。
    29(法)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40页。
    30(法)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41页。
    31(法)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41页。
    32苏拉马利亚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第六章,第158-159页。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25-226页。
    33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第471页。第158-159页。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34页。
    34 C. 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u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p.51.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34页。
    35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1993年,第17期,第76页。
    36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28页。
    37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28页。
    38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28页。
    39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61页。
    40郑彭年, 《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29页。
    41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491-492页。
    42 C. 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u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p.51.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493-494页。
    43澳门货币(Patacas)。
    44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第十七期,1993年,第76页。
    45(法)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155页。
    46戴璐,《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研究》,第3页。
    47陈瑞林,《从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看东西方美术交流》,装饰,2006年第9期,第16页。
    48戴璐,《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研究》,第5页。
    49陈瑞林,《从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看东西方美术交流》,装饰,2006年第9期,第16页。
    50戴璐,《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研究》,第25页。
    51陈瑞林,《从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看东西方美术交流》,装饰,2006年第9期,第16页。
    1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4页。
    2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 《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1页。
    3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 《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4页。
    4(法)埃米尔·马勒《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严善錞梅娜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页。
    5(英)查理·泰勒,《发现教堂的艺术》,李毓昭译,晨星出版,2005年12月,第42页。
    6《圣经·新约·启示录》,3:20。
    7《圣经·新约·路加福音》,2:9。
    8《圣经·新约·路加福音》,3:21-22。
    9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7页。
    10利玛窦《天主实义》上卷,引自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着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2页。
    11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第149页。
    12《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5:1-3。
    13《圣经·新约·路加福音》,22:20
    14《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9:19-21。
    16《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6:18。磐石在希腊文里就是Peter,在约翰的福音书里阿拉姆语是Cephas。所以,我们称他为彼得。
    17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7页。
    18(法)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梅娜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149页。
    19《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5:31-40。
    20《圣经·新约·启示录》,1:10-20。
    21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14页。
    22(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特等《符号与象征》周继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3月,第79页。
    23(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特等《符号与象征》周继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3月,第79页。
    24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18页。
    25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18页。
    26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19页。
    27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 《文化杂志》,2006年59期,第20页。
    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67页。
    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78页。
    3(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60页。
    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69页。
    5(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80-681页。
    6(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81页。
    7(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88页。
    8(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70页。
    9(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五卷,第二十章,第431页。
    1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第二十章,第614页。
    11(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生于今法国杜埃城(Douai),1610年来华,1629年死于杭州。16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利玛窦中国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12 Nunez, Cesar Guille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THE PORTAIT OF MATTEO RICCI. Macau Ricci Institute.2010.08. P.86.
    13(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第二十章,第614页。
    14(意)乔万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6),威尼斯画派创始人。
    15(意)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88/90-1576),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使威尼斯绘画达到了顶峰。
    16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三章,第75页。
    17《圣经·旧约·创世纪》,1:1-3。
    19(明)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生于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字敬夫,号东甫。著有《东甫先生文集》。
    2。冯少波,《中国人为何说“虚岁”》,《寻根》,2009第1期,第111页。
    21冯少波,《中国人为何说“虚岁”》,《寻根》,2009第1期,第111页。
    22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L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八月,第八章,第133页。引自《正教奉褒》第24页。
    23 Opere Storiche,Ⅱ,P.246.转引自:(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七章,第109页。
    2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七章,第362页。
    2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265页。
    26《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8,明代绘画下。
    27(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卷,第八章,第83页
    28(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7页。
    29(意)范礼安(Alexander Valignano,1538—1606)耶稣传教士,他是继沙勿略之后又一位对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1573年被耶稣会委派为耶稣会远东视察员。
    3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第276页。
    31(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章,第20页。
    3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382页。
    33《七修类稿》,平头巾网巾,第210页。
    34(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章,第20页。
    35王圻,三才图会,明,第1502页。
    36(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章,第146页。
    37(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章,第146页。
    38(美)邓恩, 《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十章,第148页。
    39(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十章,第149页。
    40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41(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章,第161页。
    4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卷,第八章,第83页。
    4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
    44林逋(967-1028)字君复,宋代隐士、诗人。浙江大里黄贤村人。通晓经史百家,善书画。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45林逋,《林和靖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全诗为:颜如童子发如黳,卜筑深当太白西。身上只衣粗直裰,马前长带古偏提。鹃鹏懒击三千水,龙虎闲封六一泥。几度枕肱人迹外,半窗松雪论天倪。
    46(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78-680页。
    4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9,第263页。
    48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二篇,从“社会学”的层面,第103页。
    49(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679页。
    5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60页。
    5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66页。
    5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448页。
    53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二篇,从“社会学”的层面,第80页。
    54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二篇,从“社会学”的层面,第103页。
    55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二篇,从“社会学”的层面,第105页。
    56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二篇,从“社会学”的层面,第107-108页。
    57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第三篇,从“符号学”的层面,第140页。
    58汾本,第2卷,第230页。
    59(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附录,1978年法文版序言,第697页。
    60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一卷明中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三部分,第195页。
    6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三卷,第九章,第276页。
    6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三卷,第十章,第107页。
    63(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三卷,第十章,第100-101页。
    6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三卷,第九章,第277页。
    65(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三卷,第九章,第276页。
    66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第四卷,第七章,回到南京,第362页。
    67(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七章,第63-64页。
    68(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七章,第64页。
    69(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十三章,第417页。
    (奥)德沃夏克著,陈平译,《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澳)杰弗里·C·冈恩著,秦传安译,《澳门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德)马克斯·多奈尔著,杨鸿晏、杨红太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法)埃米尔·马勒著,梅娜芳译,《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法)埃米尔·马勒著,梅娜芳译,《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法)荣振华著,耿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
    (法)雅克·蒂利耶著,郭昌京译,《艺术的历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大卫·卡里尔著,吴啸雷等译,《艺术史写作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基督教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葡)J.H.萨拉依瓦著,李均报、王全礼译,《葡萄牙简史》。澳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陈平译,《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瑞士)沃尔夫林著,张坚译,《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
    (意)利玛窦著,刘俊余等编,《利玛窦全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
    (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
    (印度)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著,何吉贤译,《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澳门: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1997。
    (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英)查理·泰勒著,李毓昭译,《发现教堂的艺术》。台中:晨星出版社,2005。
    (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特等著,周继岚译,《符号与象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英)乔治·扎内奇著,陈平译,《西方中世纪艺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英)修·昂纳、(英)约翰·费莱明著,范迪安编,《世界艺术史》。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英)约翰·麦克曼勒斯编,张景龙等译,《牛津基督教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海国波澜:清代宫廷西洋传教士画师绘画流派精品》。澳门: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2002。
    《海峤儒宗: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集》。澳门: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2012。
    《圣经·新旧约全书》和合本。圣经公会,1919。
    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等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陈继春,《濠江画入撰录》。澳门: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
    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顾伟民,《葡萄牙文明东渐中的都市——果阿》。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顾卫民,《果阿:葡萄牙文明东渐中的都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黄鸿钊,《澳门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黄鸿钊,《澳门同知与近代澳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黄启臣,《澳门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林逋著,沈幼征校注,《林和靖诗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戚印平,《日本绘画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邵宏,《美术史的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编,《澳门史新编》。澳门:澳门基金会,2008。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编,《澳门编年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徐萨斯(MONTALTO DE JESUS)著,黄鸿钊等译,《历史上的澳门》。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杨涵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叶立诚,《服饰美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殷光宇编,《透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印光任、张汝霖著,赵春晨校注,《澳门记略校注》。澳门:文化司署,1992。
    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赵力、余丁编,《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朱维铮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Boxer, C. R. (1948). 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Fact and fancy in the history of Macao. Hague:Martinus Nijhoff.
    Carr-Gomm, S. (2003). Le language secret de la peinture. Paris:Hachette.
    Criveller, G.& Guillen-Nunez, C. (2010). Portrait of a Jesuit:Matteo Ricci. Macau: Macau Ricci Institute.
    Gowing, L. (1987). Paintings in the Louvre. New York: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Lecleerc, G. P. (2003). Chapelles peintes du pays Nicois. Aix-en-Provence:Edisud.
    Lourenso, J. (2005). The parish churches of Goa:A study of facade architecture. Margao:Amazing Goa Publications.
    Posenblum, R. (1989). Painting in the Musee d'Orsay. New York: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Weitzmann, K. (2009). Les icones. Paris:De la Martiniere.
    《文化杂志》第3、10、17、21、30、31、35、36、37、50、51、56、60、63、64、66、67、70、79期。澳门:澳门文化局。
    陈瑞林,<从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看东西方美术交流>,《装饰》2006年第9期,页16-17。
    冯少波,<中国人为何说“虚岁”>,《寻根》2009年第1期,页110-113。
    莫小也,<澳门美术史上的“流寓”现象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页20。
    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4期,页40-45。
    文德泉,<澳门的日本人>,《文化杂志》1993年第17期,页71-92。
    邢荣发,<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文化杂志》2006年第59期,页1-32。
    戴璐,<澳门东望洋山圣母雪地殿壁画研究>(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