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导论:关于蒙古“家产制”的史料解读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Yeke Monggol ulus),是典型的草原游牧帝国。蒙古“家产制”起主导作用。以帝国的大汗(Qa'an)为核心的“黄金家族”(Altan uruq)视帝国为他们的“共同财产”,大汗可以召集族内各枝代表,召开忽里台(Quriltai)大会,共同商讨和决定帝国的重大事务。遇有征伐,各枝分别带领部众听从大汗指挥,战争结束后由大汗公平分配战利品。各枝宗王对自己分地内事务有很大自主权,大汗不会过多干涉。随着灭金国和南宋,吸收汉法和采用中原传统的管理体制是必然的,蒙古的“家产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窝阔台时期起,及入元后忽必烈乃至后继者,采纳耶律楚材等人建议,逐步施行中原的中央集权制,推行“五户丝”制度。各枝宗王的利益受到很大影响,他们与皇帝及中央政府产生了矛盾。实际上是蒙古家产制与中原传统的集权制的矛盾。仁宗、英宗父子时期矛盾激化,朝廷将诸王等人委派分地的达鲁花赤降为副达鲁花赤,而由朝廷委派达鲁花赤,由于各枝宗王的极力反对,不得不撤销。后来发生的“南坡之变”惨剧,也是两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有元一代,蒙古传统的家产制与中央施行的集权制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止,直至元顺帝逃到漠北也没能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存在是元朝保持“蒙汉合璧”特征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投下”研究
     元朝文献中的“投下”指诸王、公主驸马、后妃等人及他们的小兀鲁思,有时也包括一些功臣。“诸投下”、“各投下”是对他们的统称。这些宗室及功臣有他们自己的分地及权益。一般有草原的分地、北方汉地的分地人户、江南户钞等。宗室还有狭义的“岁赐”。如“哈撒儿”家族可以称为一个“投下”。所谓的“投下地土”、“投下人户”、“投下官吏”、“投下达鲁花赤”都属于与中央政府相对立的概念,是属于各枝宗王的权益范畴。元代不存在“草原投下”、“中原投下”、“军队投下”等概念,各宗室的分地、汤沐邑、人户等不称为“投下”。元代也不存在“本投下”与“一般投下”的概念,“本投下”并无特殊含义,只是“此投下”、“该投下”之意,或者说就是“本部”之意。元代文献中“本”字的用法值得注意。
     第二章:“奄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蒙元时期的“奄出”是指一部分特殊的人员和财产。有“奄出孛斡勒(体己奴隶)”、“奄出亦儿坚(体己百姓)”、“奄出克失客帖(体己护卫)”、“奄出忽必(体己分子)”、“奄出suhes(体己钱)”、“奄出本里(体己马)”。无论是体己人员还是体己财物,在当时的草原社会中,主人对其拥有权是受到尊重的,是排他的。“引者”是女子出嫁时的私属人口,他(她)们陪女子到男方之后,专门为该女子服务。受主人赏识之后也可成为“奄出”。蒙古的这一传统观念直至元中后期仍然发挥着作用。
     第三章:元代驿站制度中的“脱脱禾孙”研究
     “脱脱禾孙”为元朝驿站制度中负责稽查的职官,设于“郡邑之都会,道路之冲要”以“检使客、防奸非”,还负责向上级反映驿站管理中诸问题,监管渡口等,职责范围很广。“脱脱禾孙”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诸投下”的特权。“脱脱禾孙”、“札撒孙”、“字可孙”、“火里孙”分别为早期蒙古语"todqaγulsun"、"jasaγulsun"、"bukegulsun"、"qoriγulsun"的翻译,在译成汉语的时候省略了"γul、gul"音,“扎撒火孙”、“扎撒兀孙”等是约略了“I”音,《元史》中出现的人名“札撒温孙”是最接近"jasaγulsun"的译音。后来蒙古语发展变化,-sun、-sun脱落,变成了"todqaγul"、"jasayul"、"bukegul"、"qoriγul",而汉语“~孙”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被沿用。《通制条格》、《至正条格》中出现的“孛可温bukegul"、'‘火里温qoriyul"是对当时正在使用的蒙古语的直接对译,没有沿用已成定式的“孛可孙”、“火里孙”。
     第四章:公文制度研究一以硬译公牍文献为中心
     元朝公文制度非常特殊,不仅行移过程复杂,公文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又采用不同的文书形式。又设有蒙古翰林院负责译写一切文字及写蒙古圣旨。皇帝颁布圣旨,批示官僚的上奏文等时,还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衙门官员上奏皇帝时,所使用的多应为蒙古语。而向地方或下级部门转发时由必阁赤们译成汉语。而此种翻译往往保持蒙古语的语序而忽略汉语的表达习惯。“硬译公牍文体”是用北方汉人的俗语词汇硬套蒙古语语法形成的,所以充分考虑其蒙古因素来考察会有更好的效果。本章具体考察了“否定句式”、“动词的粘着化”、“亦里哈温”等问题。
     结语
     对全文的总结。
Preface:Interpretation of Mongolian Patrimonialism
     Yeke Monggol ulus, the predecessor of Yuan dynasty, is a typical Nomadic Empire and took Mongolian Patrimonialism as the dominant wealth holding way. The Altan uruq, with the Qa'an as core, regarded the whole empire as their family common wealth. The Qa'an had the right to hold gathering of representatives of every branch of the Altan uruq to discuss and make decision on important affairs. In wars, all the branches should follow the Qa'an's command and the Qa'an must equally distribute all spoils of war. Princes of every branch had autonomy on their own domains which was seldom interfered by the Qa'an. After conquering Song dynasty, Mongolian Patrimonialism undertook changes because of the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dministration system..
     From Ogedei period on, Qubilai and his successors gradually applied Chinese centralism and Carried out Wuhusi五户丝policy. Consequently benefits of princes of family branches were seriously harmed. In fact the conflicts between princes and central government lied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ngolian Patrimonial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entralism. In Renzong仁宗and Yingzong英宗period, the conflicts intensified. Their policy that Central government assigned Darughachi to princes'domains were objected and failed. The extreme result of such conflicts was Nanpo Incident. Such conflicts last throughout the whole Yuan dynasty. It is primary cause of the Yuan dynasty's Characteristic, combination of Mongolian and Han influences.
     The First Chapter:A study of Touxia投下
     In history documents, Touxia refers to the small Ulus of Princes, princesses, Queens and other meritorious generals. These aristocrats and generals had their own domains in steppe and tax payer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And the aristocrats from Altan Uluq can enjoy the yearly grant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example哈撒儿family can be regarded as a Touxia. The concept of Touxia, such as Touxia land投下地土,Touxia household投下人户,Touxia officials投下官吏and Touxia Darugachi投下达鲁花赤,is to illustrate their belonging to aristocrats instead of central government. There are neither concept of Steppe Touxia, Zhongyuan Touxia and Army Touxia, nor the concepts of Bentouxia本投下and Yibantouxia一般投下。 Bentouxia本投下just refers to this Touxia or this part, without special connotation. And also the use of Ben本in Yuan documents needs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econd Chapter:A study of Emcu relative questions
     Emcu meant some special staffs and belongings, such as Emcu Bo"ol奄出孛斡勒(体己奴隶)Emcu irgen奄出亦儿坚(体己百姓),Emcu Qubi奄出忽必(体己分子)and so on. In the steppe society, the right to possess one's own Emcu Qubi and Emcu Irgenn is exclusive and respected by other people. Inje引者were the personal servants of a new wife, the wealth brought from her own family. These Inje accompanied the wife to the family of her husband and only serve the wife. If they were appreciated by their lords, they may become Emcu. This traditional Mongolian idea exerted influence until late Yuan period.
     The Third Chapter:A Study of Todqayulsun脱脱禾孙
     脱脱禾孙was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inspecting in the empire courier stations. Meanwhile they also held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port other affairs related to courier stations and other issues. Tod脱脱火孙,札撒孙,孛可孙and火里孙can be traced back to early Mongolian as Todqayulsun, Jasayulsun, bukegulsun and Qoriyulsun respectively. In translation, pronunciation of yul and gul were omitted. In扎撒火孙and扎撒兀孙pronunciation of "1" was omitted. The name Jasa'ulsun札撒温孙was closest translation form for Jasayulsun. With the evolution of Mongolian, pronunciations of-sun and -sun were dropped and the names mentioned above transformed into Todqayul Jasayul Bukegiil and Qoriyul. But transliteration form of~孙in Chinese was preserved孛可温bukegul and火里温qoriyul in Yuan documents were direct transliterations of Mongolian used in that period, without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form of孛可孙and火里孙.
     The Fourth Chapter:a Study of Official Document System
     The official document system in Yuan Dynasty was quite unique. It had many forms and scripts. There was special institution responsible to translate other language into Mongolian. The memorials to the throne and the emperor's instructions were believed to be in Mongolian. But these instructions and comments needed to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o send to local governments. In translation the sequence of Mongolian was preserved with only words translated. This special Direct Translation Form was a combination of Mongolian grammar and northern Chinese folk words. Therefore a study of Mongolian factors in this special form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In this Chapter, Negative Sentence Form, Agglutinating Verbs and Ilqa'ul亦里哈温are studied in details.
     Conclusion A summary to the whole thesis is made to reiterate the main idea.
引文
1参见刘迎胜《从七室之祀到八室之祀》,载《元史论丛》,第十二辑,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1-20页。
    2《史记》卷110,《匈奴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3年,第2891页。
    3见耿升汉译《柏郎嘉宾蒙古行纪》(与后何高济汉译《鲁布鲁克东行纪》合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0页。见S·Bayantoqtaqu:Tabun qosiyu mal-un neredul.(舍·宝音涛克涛夫《五畜命名要术》,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4张德辉《岭北纪行》,见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纪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350页。
    5见《鲁布鲁克东行纪》,[美]柔克义译注,何高济汉译,中华书局,(与前引耿升汉译《柏郎嘉宾蒙古行纪》为合编本),第209页。
    7参见間野英二『中央アジアの歴史』講谈社現代新書1977年(间野英二《中央亚细业的历史》,讲谈社现代新书,1977年),第30-31页。
    9《元朝秘史》(又称《蒙古秘史》,即Mongyol-un niγuca tobciyan)第242节。见《元朝秘史(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9-241页(以下简称《上海古籍本秘史》);又见额尔登泰、乌云达赉等校勘《蒙古秘史校助本》(以下简称《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77-681页。下文中《元朝秘史》(或《蒙古秘史》)简称《秘史》。除特殊注明外,本文所引《秘史》原文及所示页数均为《秘史校勘本》的页数。《秘史》只记载了分封民户事,实际上除了百姓外还同时有牧场(嫩秃黑nuntuq).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1贞。
    10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代序-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11赵珙《黑鞑事略》,见王维《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第11页。
    12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陈高华等撰写的第十章,“元朝政治制度”部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0页。
    13张帆《元朝的特性》,《学术思想评论》,第一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见(德)傅海波、(英)崔瑞德著,史为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99页,第六章《元中期政治》,“概述”部分。
    15参见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三卷,第110-111页。
    16见刘迎胜上引论文《从七室之祀到八室之祀》,第8-10页;又见刘迎胜《从成吉思汗使团到沙哈鲁国王的使团》,载《中国蒙古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68-483(470-471)页。
    17如《元典章》,卷9,《吏部》(三),“投下”,“改正投下达鲁花赤”条中,监察御史说:“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最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么道”,这是成吉思汗家族共有天下的理念的直接体现。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1998年,第302页。以下简称《元典章》,后文所引《元典章》之原文及所示页数均为此本。
    18见《秘史》,第23、36、37、39、76、79、120、280、281等节。
    19见《蒙古秘史校助本》,第554-555页。《校勘本》均未校。
    20《秘史》总译中未译出的部分,见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05页,台湾联经出版,1979年12月初版2006年5月第三刷,页305;余大钧《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6贞。
    21秘史第203节,见《校勘本》第556页。
    24本文中引用《秘史》原文时所加拉丁文蒙古语讲转写参考了亦邻真及双福的还原本。见Yekemingyatai Yirincin:Mongyol un niyuca tobciyan(亦邻真《蒙古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Songqur: Mongγol un niyuca tobciyan nu sergiigelle(双福(《蒙古秘史》还原及其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秘史》第123节、178节。见第211、412页。
    26见Yekemingyatai Yirincin:Mongyol-un niγuca tobciyam(亦邻真《蒙古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Songqur: Mongγo- un niγuca tobciyan-u sergiigelte(双福(《蒙古秘史》还原及其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0页。
    27在《秘史》注音中,两字使用区别是很明显的。服部四郎曾指出,《秘史》的几种本子中,唯叶德辉本多将“纳”误为“讷”。见服部四郎『元朝秘史の蒙古語を表はす漢字の研究』能門書局印行 昭和21年(《(元朝秘史)中标记蒙古语汉字的研究》,龙门书局印行,1946年)第12页(此书承舩田善之先生相赠)。新近双福对《秘史》译音用字有详细研究,参见前引双福(《蒙古秘史》还原及其研究),第]-25页。较早的研究有陈垣《元秘史译音用字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4年。
    28札奇斯钦、余大钧两先生皆分别译为“我们的”、“朕的”,见前注。《秘史》中他处出现的“必答纳bidan-a",旁译均为“俺行”或“咱行”,用“行”字表示时位格,如第199/203/248/278等节;而“必答讷bidan-u"的旁译均为“咱的”、“咱每的”、“俺的”,“的”字表示领属格,如第1/3/4/5/6/7等节。
    29如《薛禅皇帝龙年圣旨》中,蒙古文第四十行‘'bidan-a cidgun",其对应的硬译文休为“俺每根底奏者”,意即“向俺上奏”。见照那斯图《八思巴字与蒙古语文献2文献汇集》,东京外国语大学,1991年,第21-27页。关于此圣旨碑相关问题后文还将讨论。
    30《秘史》242节,见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湾联经出版,1979年,第362页。
    32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上册),商务印馆,2004,第42页。
    33《元史》卷23,《武宗本纪》(二),至大三年三月条:“庚寅…尚书省臣言:‘昔世祖有旨,以叛王海都分地五户丝为币帛,俟彼来降赐之,藏二十余年。中华书局,1976年,见第523页。以下引用《元史》原文及所示页数均为中华书局本。
    34见前引松田孝—《药木忽儿等人的降元》。又见前引余大均等译《史集》(第二卷),第365-372页。
    35《秘史》第281节,见《秘史校勘本》第855-858页。译文参见前引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448-449页。笔者对译文少做了些改动。
    36《元史》亦载有此事,《太宗本纪》:“(九年)六月,左翼诸部讹言括民女。帝怒,因括以赐麾下。”见第35页。《史集》的《窝阔台合罕纪》中也记载了此事。见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第二卷,第110-111页。
    37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其秋(丙申,即1236年,窝阔台8年)七月,忽睹虎(即失吉忽都忽-引用者)以户口来上,议割裂诸州郡,分赐诸王贵族以为汤沐邑。见《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第635-636页。又见《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丙申(1236年即窝阔台8年)…秋七月,忽都虎以民籍至,帝议裂州县赐亲王功臣。见页3460。
    38“五户一斤丝”,此语最早当出于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前注。见陈得芝《蒙元史读书札记(二则)》“五户丝增额并非始于中统元年”,原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二期,后收入《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2-464贞。2000年9月再版的《中国赋役制度史》中,仍认为五户丝增额始于中统元年。见《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见第453页。
    39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期元时期》乙编,综述,第五章《蒙古国的强盛》,见第381、382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如《通制条格》卷2,“户令”条,“投下收户”条,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13-26页,第76页。
    40《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中统二年六月条。见第70页。
    41遮当,即遮挡,阻拦。
    42《通制条格》,卷2,“户令”,“投下收户”条,方龄贵校注本《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6页。
    43《元史》,卷12,《世祖本纪》(九),“至元二十年十月、十一月”条,见第257-258页。
    44《通制条格》,卷27,杂令,“投下于分”条,前引方龄责《通制条格校注》,第636页:‘大德四年四月,中书省。见第636贞。又见《元史》卷19《成宗本纪》(二),“大德二年六月条”:“…禁诸王擅行令旨,其越例开读者,并所遣使拘执以闻。”见第419页。见《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卷95《食货志》(三)。该小薛大王有两通令旨传世,一为八思巴字《1303年河东廷柞寺令旨碑》,最早由蔡美彪先生介绍,见蔡美彪《河东延祚寺碑译释》,载《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56页;另一以硬译体与多通圣旨同刻,见蔡美彪《1318年荥阳洞林寺圣旨碑》(八),《元代白话碑集录》,第74页。
    45《元史》卷2,《太宗本纪》:“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颁之,非奉诏不得徵兵赋。”见第35页。此处各位就是各位下。
    46《秘史》第262节。《校勘本》第774页。
    47如叶子奇《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元路州县各立长官日达鲁花赤。见中华书局校点本,1959年,第64页。
    48《元史》卷82《选举志》(二),见第2051页。这大概是前文提到的太宗八年的规定。
    49《元史》,第2052页。
    50《元史》,第127页。
    51同上,卷21《成宗本纪》(四),见第458贞。义见《元典章》卷9,《吏部》(三),“投下达鲁花赤”条,第298页。
    52《元典章》卷9,《吏部》(三),“革罢南人达鲁花赤”条,第299页。
    53《元史》卷95,《食货志》(三):“太祖弟哈赤温大王子济南王位…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建昌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见第2412-2413页。济南王,《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哈赤温大王位”下被封济南王的分别有按只吉歹、胜纳哈儿、也只里。哈赤温后人中还有被封吴王、济王、西宁王、沈阳王等,其势力极其显赫。见《元史》,第271l页。
    54同上,第299页,“有姓达鲁花赤革去”条。
    55《元史》卷82《选举志》(二):“凡诸王分地与所受汤沐邑,得自举其人,以名闻朝廷,而后授其职。至元二年,诏以各投下总管府长官不迁外,其所属州县长官于本投下分到城邑内迁转。”第2051-2052页:《元典章》卷9《吏部》(三)官制3“投下”,“投下达鲁花赤迁转”、“投下达鲁花赤”条,第297-299页。
    56同上引《元典章》:“有姓达鲁花赤追夺不叙”、“投下达鲁花赤”条。
    57刘晓《“南坡之变”刍议—从武仁授受谈起》,载《元史论丛》第十二辑,第47-66页。
    s8《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监察御史脱脱、赵成庆等言:“铁木迭儿在先朝,包藏祸心,离间亲藩,诛戮大臣,使先帝孤立,卒罹大祸。其子锁南亲与逆谋,久逭天宪,乞正其罪,以快元元之心,月鲁、秃秃哈、速敦皆铁失之党,不宜宽宥。”遂并伏诛。’见第641页。
    59《元史》卷25《仁宗本纪》(二),延祐二年四月辛丑条,及三年六月乙亥条。见中华书局本,第569、573页。
    60见邱树森、何兆吉辑点《元代奏议集录》(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9-60页。
    61见《元典章》,卷九,《吏部》(三),《官制》(三),“投下”,“设副达鲁花赤”条,见第301页。
    62见前文《元史》,卷25,《仁宗本纪》(二):延祜二年夏四月条:“敕诸王分地仍以流官为达鲁花赤,各位所劈为副达鲁花赤。”第569页。
    64《元典章》卷9,《吏部》(三)“改正投下达鲁花赤”条。见第301-303页。《元史》所载改正时间为六月丙辰,“丙辰,敕诸王、驸马、功臣分地,仍旧制自辟达鲁花赤”,与《元典章》所载六月二十二日恰好一致。见第579页。
    65《元史》卷2《太宗本纪》:“八年(1236)…秋七月…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颁之,非奉诏不得征兵赋。”见贞35。
    66秃剌那演,《元史》卷108,诸王表三金印兽钮:“越王:秃剌,大德十一年从仁宗平内难有功封。至大 年,以怨望诛”,此处秃剌未详何人待考。朵刘捏,应为皇庆元年由济王徙封吴王的哈赤温后人,又译朵列纳、朵列捏,见《元史》卷108同上。
    67《元史》卷108,《诸王表》:“秃剌,大德十一年从仁宗平内难有功封。至大二年,以怨望诛。”见第2737页。
    68同上《元史》卷108《诸王表》,“晋王”:“也孙铁木儿大德六年袭封,至治三年立为皇帝”。见第2736页;《元史》卷24《仁宗本纪》(一),“皇庆元年条”:“二月…丙子…赐晋王也孙铁木儿南康路户六万五千”。见第550页。
    69同上,《元史》,第2738页。
    70参见萧启庆教授著《内北国而外中国》,第1-17页,“代序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中华书局2007。关于元代蒙古对当时“大蒙古国”的看法,还可参见高荣盛先生新著《关于蒙古征服动因及其“天下观”的思考》,载《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后收入作者文集《元史浅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
    71元代文献中的“岁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岁赐包括赐银、段及五户丝、江南户钞,狭义专指银、段。见《元史》卷95《食货志三》“岁赐”,见第2412页。
    73冯天瑜教授在《“封建”考论》中指出术语厘定的重要性。见《“封建”考论》,“题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2007年9月第二版第次印刷,第5页。
    74见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9-21l页。标点笔者有改动。按:·中华书局校点本《元史》中为“孛鲁居其一”处为“孛鲁居其首”,见第2963页。“和斜温”具体所指何人待考。
    75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实录》,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明治四十年(1907)出版,见页350。 见《元史》卷121,第2988页。见杨晓春点校《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180贞。
    76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收录于《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见第718页。
    77箭内亘《元代社会の三階級》(《元代社会三阶级》),裁《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3。后收入箭内亘《蒙古史研究》。
    78《辽史》卷37,《地理志》(一),中华书局本,第448页。
    79见前引《辽史》卷59,《食货志》(上),第926页。
    80《黑鞑事略笺证》,《蒙古史料校注四种》,1926年。本文引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见其《黑鞑事略笺证》,第24页。
    81刘浦江《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后收入作者《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见第74-78页。王国维引用《辽史·地理志》中的“头下诸州”,在中华书局版《金史》中为“头下军州”。
    82见周藤吉之《唐宋の史料に見える頭项·頭下と探焉—遼·元投下と の関連に於いて》(唐宋史料所见头项、头下和探马—与辽、元投下的关系)原载《驹沢史学》,1954年。后收入《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1969年,有增补。此外,我们正在讨论的《黑鞑事略》中出现的“头项”也是南宋人即彭大雅的记载。
    83见前注箭内亘论文。又,有的观点认为:“词源于辽之头下,元朝称为投下”,见《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叶隆礼著《契丹国志》中出现“投下”,有学者指出该书有可能非是辽代著作,而是“出自元人之手”。见陈高华、陈志超等著《中国古代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3页。又见李锡厚《叶隆礼和(契丹国志)》,收录于叶隆礼《契丹国志》,贾敬颜、李荣贵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2-297页。
    84目前发现的元人文献中有几处例外使用“头项”或“投项”。《元代名臣奏议》所载郝经《河东罪言》:“一道州郡至分为五七十头项”;《元典章》,卷4,《朝纲》(一),“庶务”,“依例处决词讼”条:“…本部上承都省,下临随路诸司局及遇诸王位下、各投项、民间大小公事”云云。见陈得芝辑点《元代名臣奏议》,第 64页:《元典章》,第123页。
    85辽代相关文献中很少使用“投下”一语。目前笔者发现的是前面曾提到的宋人叶隆礼所著《契丹国志》中有儿处。而蒙古国窝阔台执政时期的《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中仍用“头下”。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页。
    86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16),哈佛燕京学社,1938年,第104页。
    87见上引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第104页下注699。
    88《元史》,卷119,“木华黎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936页。
    89《元史》第3601页。
    90《元史》第3616页。
    91《元史·博罗欢传》:‘诸王乃颜叛,帝将亲征。见第2990页。又见周清澍《汗 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原载《文史》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后收入作者文集《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见《东洋史研究》3-6。后收入作者《元代史研究》,创文社,1972年。
    95吴晗《投下考》,《益世报史学》第二十期。后收入《读史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2月第一版,1979年第四次印刷,第142-155页。
    97如《元典章》卷3,《吏部》(三),“投下”,“有姓达鲁花赤革去”条中,有人告发大都金玉局匠人常山儿(或汉人、契丹、女直)以蒙古名也先帖木儿受济王(朵列纳,合赤温后人)令旨仟滨州(今山东滨州,元为济王分地)达鲁花赤, 见《元典章》第299-230页;前引村上正二《蒙古帝国史研究》,第16页。
    99见松田孝一《宋元军制史上的探马赤问题》载《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汲古书院1996年。
    100《五戸(?)と元朝の地方政治》(《五户丝与元朝的地方政治》),载《東方学报》第32册,1962年;后更名为《封建的(?)地制》(《封建式的领地制》)收入作者《モンゴル社会經濟史の研究》(《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1968年,第401-470页。
    101岩村忍提出此语引自科瓦列夫斯幕(Kowalevsiki)《蒙俄法词典》,意为:“相互关系、职务、委任”。见岩村忍上引书,第411页。
    102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4页。
    103见《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7年,第53-76页。
    104《从“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权的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4(1987):第843-907页。
    105李治安见《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第8-9页。
    106同上《元史》引文见第107页。
    107见陈得芝辑点《元代奏议集录》(上),第171页。
    108忽必烈的诏令全文为:“诏: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其散府州郡户少者,不须更设录事司及司候司。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括诸路未占籍户任差职者以闻。”见《元史》,第107页。
    109植松正(《元代江南投下考》—<原典章>文書に見る投下と有司の相剋)((《元代江南投下考》-元典章文书所见投下与有司的相克))《柬洋史研究》第五十四卷二号、1995年。后收入《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第123-154页。
    110见刘浦江《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载《中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后收入作者《松漠之问—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第73-97页。
    111分别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三集,第29页:第四集,第452贞。
    112见前注:又《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广播电视出版社,第590页。
    113《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大德七年二月条,见第448-449页。《元史》所记“妃主”令人费解,从《通制条格》的记载来看,“妃主”应为“妃子、公主”之误。
    114见片山共夫《元朝の昔宝赤(について》(关于元朝的昔宝赤),《九州大学东洋史学论集》,第10集,1982年,第59页。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第654页,注二。按:《汉语大辞典》第八卷,第1083页,“舍”字条下,‘舍次:宿营;亦泛指临时住宿。又第六卷,第1434页,“次”字条下:‘次舍:①止息之所。《周礼·天官·宫伯》:“授八次、八舍之执事。”见《校勘本》,第172节。见陈得芝、邱树森等先生点校《元代奏议集录》(下),“上奏一纲二十目”,第109页。见《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3880页。
    115见《元史》卷21,《成宗本纪》(四),“大德七年二月”条:“辛未,以平章政事、行上都留守本八刺沙、陕西行省平章阿老瓦丁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元史》,第448页。
    116《通制条格》,卷第28,“杂令”,“分拣怯薛”条。见方龄贵校注本,第653-654页。
    117见《文史》,2009年,第二辑,总第87辑,页217-227。
    118《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
    119陈述先生据《后汉书》、《三国志》等记载认为:夫余诸族以六畜名官,部落首领有“马加”、“牛加”、“猪加”等称号,“加‘字汉译为“王”、“首领”。据此他推测“加”可能是“头下”二字的合音。见陈述《头下释义》,东北集刊第一期,1941年。
    120杉山正明《八不沙大王令旨碑-蒙古诸王领地的真实形态》,《蒙古帝国与大元兀鲁思》,(东洋史研究从刊之六十五)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4年第一刷,2005年第二刷,第189页。
    121《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卷19423,“站赤9”。
    122《元典章》卷27《户部》(十三),“斡脱钱为民者倚阁”条:“…照得,先钦奉圣旨节该:诸王、驸马并投下奏告,随路官员人等欠少钱债。”与诸王、驸马并列,并能向皇帝“奏告”的不可能是“封地”、“食邑”、“人口”。见第1078页。
    123《元史》卷105,《刑法志》(四),第2680页。《元史》卷28,《舆服志》(一),“服色等第”下“授各投下令旨、钧旨,有印信,见勾当人员,亦与九品同”中之“授”字应为“受”之误。见第1943页。
    125见余大钧先生点校本。《玉堂嘉话·山居新语》杨晓春、余大钧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99页。
    1266《大元马政记》广文书局印行,第2页。
    127贾敬颜、朱凤合辑《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第62贞。《华夷译语》中有很多讹误需要整理和订正,此处“郡”应为“部”之误。
    128见Secin coytu Mongyol iiges-un ijayur-un toil.Ubur mongyol-un arad-un keblel-un qoriya1988(斯琴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贞。以下简称《词根词典》。
    129见第81、84、112节,旁译为“营”。
    n0科瓦列夫斯幕《蒙俄法词典》,第6页。俄文翻译得到东南大学宋秀梅老师的帮助,谨此致谢。
    131я··策布勒(Cebel)编《简明蒙古语词典》(Monggol kelen-u tobci tayilburi toli)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页1。
    132《蒙汉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页。
    133弗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汉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页213。
    134中国历史上,“省”原是管理机构,到元代开始逐渐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135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页61。
    136小松久男、梅村坦等编《中央アジアを知る事典》(《了解中亚的辞典》)、平凡社、2005、第145页。
    138《秘史校勘本》,第334-335页。
    141参见刘迎胜先生《钦察亲军左右翼考》,《元史论丛》第十辑,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0-25页。
    142呼格吉勒图、萨如拉编著《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页。
    143前引呼格吉勒图等,《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第148-149页;第157页。
    144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199年,25/27页、57/60页、121-122页。
    145前引陈高华等《<元典章户部禄廪>校释》,《杂职官俸米》:“各枝儿元代俗语。通常指各投下,即诸王贵族的封地或私属人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146《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杂令、阑遗、“皇庆元年五月”条,方龄贵校注本,第683-685页。
    147见《元史》,《百官志》,第2210页。关于元代宣徽院的研究可参见达力扎布《元朝宣徽院的机构和职司》,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年,第43-53页。引文中出现的“阑遗监”就应属宣徽院管辖。
    148同上“冒支官物”,方龄贵校注本,页698-699。又见《至正条格》“冒支怯薛袄了”,李玠奭、金浩东、金文京校注本,页29。
    149关于“学可孙”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详见后文第三章《脱脱禾孙研究》。
    150王颋教授点校《庙学典礼》(外二种),第192页。
    151见陈得芝先生《<嘉定钱大昕全集>元史著述部分点校勘误》,原载《燕京学报》新十一期,2001年。后收入作者《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29页。
    152《大元马政记》,见《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官制杂记、大元海运记》(史料四种),广文书局,民国61年(1972),第2页。
    153本寺:指太仆寺。
    154同上《大元马政记》,第2页。
    156《元典章》卷6,“禁治骤升品级”,见第258-262页;又同《典章新集》,《吏部》,“官制”,“重惜名爵”第2227页。
    157见本文导论部分,御史乃蛮歹的原文。
    158见《元史》中华书局,页2052。
    159《元典章》卷38,《兵部》,见第1445-1446页。
    160见《元史》卷101,《兵志》,“鹰房捕猎”。片山共夫《元朝の昔實赤について》(《论元朝的昔宝赤》)载《九州大学東洋史学論集》10、1982午。
    161《经世大典》“序录”,“鹰房捕猎”条:“国制,自御位及诸王皆有昔宝赤,盖鹰人也。及 天下,又设捕猎户”。见《元文类》卷42。
    162见前注片山共夫论文。
    163《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条:“工了年附籍打捕户,应当丝料、包银,替头里送纳皮货到今,别无定夺”:“壬子年附籍打捕户,送纳皮货,不纳斤丝,仰揭照壬子元籍相同,止令应当丝料。如不系打捕户计,仰即收系为民”。见方龄贵校注本,见第23页。
    164《元史》卷16,《世祖纪》至元27年2月条:“辛巳,括河间昔宝赤户口”。见第334页。
    165见前注《元史》卷101兵志鹰房捕猎。
    166交,元代文献与“教”通,意为“计”、“使”等。
    167《元典章》卷49,《刑部》,“强切盗”第1791-1792页。
    168《元史》,第2187页。
    169《元史·刑法志》,第2611页。
    170如《至正条格》卷26,(见《至正条格校注本》,第56页)。(见《元史》卷24,《仁宗本纪一》,第545页)。
    171见《元朝各臣事略》中张德辉的上奏文: (至元)五年(]264)春…宰执传旨,命公议御史台条例,公奏曰:“御史,执法官。中华书局,1996年,第209-210页。
    172《元史》卷150,“何实传”:“遂赐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允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见《元史》,第3552页。
    174《至正条格》校注本,第28页。
    176见《山居新语》卷1,《玉堂佳话·山居新语》,中华书局,杨晓春、余大钧点校,第199页。
    177《金史》卷117,“国用安传”:(国用安)语世英曰“予向随大兵攻汴,尝于开阳门下与侯挚议内外夹击。见《金史》中华书局本,第2561-2562页。
    178前引《元史》卷119,“木华黎传”:又卷152,“齐荣显传”:“时十投下议各分所属,不隶东平,荣显力辩于朝,遂止。”
    179《元史》121“畏答儿传”:帝曰: “不然,畏答儿封户虽少,战功则多,其增封为二万户,与十功臣同为诸侯者,封户皆异其籍。
    180《通制条格》卷2“·令”,“户例”,“五投下军站户”;《元史》卷120
    185《通制条格》卷2,“投下收户”条,方龄贵校注本,第76页。
    186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页77注3。
    187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82《中堂事记》(下)。
    188《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中统二年六月条,见第70页。
    189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0,《中堂世纪》(上)。
    190元庭曾多次颁布条令禁治“投下”直接向分地征敛租税。如《元史》卷25,《仁宗本纪》(二):“禁诸王支属径取分地租赋扰民”。见该书第565页。 之。”可证。见《元史》第458页。
    195《元典章》卷9,《吏部三》“自制三,投下”,《投下达鲁花赤》,第297页。
    196元代功臣,一般没有岁赐(这里指狄义的岁赐)。见《元史》《食货志三》。又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续编第五章《(元史·食货志三·岁赐)》。
    197见《元典章》卷4,《朝纲》(一),“省部减繁格例”条。第119页。
    198见《至正条格校注本》,第30页。很明显,本字后所阙字应为“省”字。“本省”即指相关行省。《校注本》未校。
    199《元史》,卷19,《武宗本纪》(二),“元贞二年五月条”,第404页。
    200《元典章》,卷17,《户部三》,第623页。
    201《通制条格》,卷2,“户令”,“投下收户”,“至元二年二月”条,第78页。
    202《元典章》,卷9,《吏部三》:“投下职官功罪”、“投下不得勾职官”等条,所见有三处,见第303、304、307页。
    203郝经《河东罪言》,见陈得芝辑点《元代奏议集录》(上),第64页。
    204《元史》,卷22,《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206如《元文类》,卷四十“宗亲岁赐”条:“国朝诸宗戚勋臣食采分地,凡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其赋则每五户出丝一斤,不得私征之,皆输诸有司之府,视所当得之数而给予之。其岁赐则银币各有差…”云云。见四部丛刊本,第423页。
    207《元史》,卷22,《武宗本纪》(一),第490页。
    208同上,贞491。
    209《元史》卷82,《选举志》(二),页2052。
    210《元典章》卷9,《吏部》(三),“官制”,“投下”,“设副达鲁花赤”条及“改正投下达鲁花赤””条,见页301-302。
    211《元典章》卷9,《吏部》(三),“官制”,“投下”,“投下达鲁花赤迁转”。见第297页。
    212《元史》卷82,《选举志》(二):至元二年,诏以各投下总管府长官不迁外,其所属州具长官于本投下分到城邑内迁转。见第2051页。
    213《元典章》, 《新集》,《刑部》,“诉讼约会”,“户计司相关词讼”。本条史料植松正教授也引用分析过。见前注
    215元代形成一种特殊的审判程序“约会制”。详见陈高华《元朝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原载《东方学报》第66册(日本东京),后收入《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16见《元典章》,《典章新集》,《刑部》,“诉讼”,“户计司相关词讼”条,第2413页。
    217见《元史》,第2424、2439页。参见植松正《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第四章,第一节。
    218《元史》,第2439页。
    219见前引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521页。
    220见同上第522页。‘(见第179节),《元史》,《太祖本纪》:“乞列思,华言禁外系马所也。”
    221《元典章》卷36,《兵部》,又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第659页。
    223《元史》,第2052页。
    224《元典章》卷9,《吏部》(三),“设副达鲁花赤”条,见第301页。
    226姚大力《蒙元时代西域文献中的“因朱”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第146—152页。
    227刘迎胜《从阿合马的身份谈起》,《元史论从》,第九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36—150页;《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十章第六节:“额兀斡兀阑(ev-oghlan)与引者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38页—542页。
    228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编《蒙汉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2-675页。
    229见额尔登泰等(《元朝秘史》词汇选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0页。
    230同上见额尔登泰等《〈元朝秘史)词汇选释》 ,第100页。
    231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编《蒙汉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
    232前引 斯钦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蒙古文),第230页。
    233额尔登泰等《(元朝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节,第252--253页。“孛儿比borbi”的旁译原为“时后筋”,按:“孛儿比borbi"指“脚后跟、后跟腱”之意,(见《蒙汉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4页)在《秘史》第78节中“孛儿比(borbi)”旁译为后跟”,第255节中“孛儿比你颜(borbin-iyan)”旁译为“脚l后跟自的行”。故,以上引文中之旁译“时后筋”应为“脚后筋”之误,《校勘本》未校。
    234亦邻真《关于十一十二世纪的孛斡勒》,原载《元史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700—712页。
    235《秘史校勘本》,第97节,第132贞。
    236《校助本》第211节,第587页。
    237《秘史校勘本》,第137节,第252页。参见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1979年,第171页注2。
    238《秘史校勘本》,第125节,第217—218页。
    239《元史》,《孛尔术传》,第2946页。
    240《秘史校勘本》,第205节,第566节。
    241成吉思汗不仅信任他的“奄出”(梯己),而且对他们也特别尊重,见《秘史校勘本》第224、228、230等节。
    242《秘史校勘本》,第180节,第419页。
    243见《秘史校勘本》,第419页,第180节。
    244《秘史校勘本》,第204节,第558页。
    246见《秘史校勘本》,245节,第671—703页。
    247《秘史校勘本》,第139节,第259页。
    248前引《校勘本》第139节,第258页。
    249同上《校勘本》第224节,第624页。
    250《秘史校勘本》第186节,第440页。
    251虞集《曹南王世德碑》也有类似的记载。见《国朝文类》,四部从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55页。
    252《秘史校勘本》,231节,第652页。
    253萧启庆《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71页。
    254《秘史校勘本》,269节,797页。
    255 《元史》中也提到怯薛的这些特点。见《元史》卷99《兵制二》,第2525页。
    256道布:《冋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方龄贵:《云南王藏经碑新探》,《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
    257《大元马政记》,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未见出版年份,第23-24页。
    258贾敬颜、朱风合辑《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页。
    259《大元马政记》中有明确记载可存留体己马数。见第24页。
    260《元史》也有关于括马之时除却军民所骑乘的马匹的记载。“甲午,以探马赤军出征,马不足,诏除军民官吏所乘,凡有马者尽括之。”见卷18《成宗本纪》(一),“元贞元年二月”条,第391页。
    261见拉施都丁著《史集》,余大钧等汉译本,《史集》,第三卷,第113页。
    262见《秘史》,第120、122、130等节。
    263《秘史校勘本》,第23节,第22页。
    264见上引《校勘本》,第22页,第23节。
    265同上《校勘本》,第24节,第23页。
    266见《秘史校勘本》,第39节,第36页。
    267同上《校勘本》,第11节,第10—11页。
    268村上正二《モンゴル秘史》2,第51页。
    269《校勘本》,154节,第328页。
    270《校勘本》,第92节,第121页。
    271《校勘本》,第134节,第244页。
    272《校勘本》,第157节,第338页。
    273《校助本》,第233节。第241页。
    274《校勘本》,第153节,第326页。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第353页。
    275姚大力前揭文,第148页。
    277《校勘本》,第224节,第626页。
    278《秘史校勘本》,第270节,第801页。
    279《秘史》中多次记载怯薛的崇高地位,如上文中举到的第231节,又见第227节、第228节。
    280姚大力前揭文,第147页。
    281《魏书·蠕蠕传》,中华书局, 第2291—2292页。
    282《秘史校勘本》,第43节,第39页。
    283参阅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4页,注7。
    284《秘史校勘本》,第208节,第578—579页。
    286《元史》,卷205,《奸臣传》,“阿合马传”,第4558页。
    287见前引刘迎胜论文。又余大钧等译《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第282页。
    288《元史》,《阿合马传》,第4558-4559页。
    289引书《阿合马传》,第4564页。
    291见亦邻真前揭论文,第170页。
    294《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404页。
    297前引《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第1402-1403页。
    298《唐会要》卷73
    299耶律楚材《西游录》(上):“迨天兵旋旆,丁亥之冬(1227),奉诏搜索经籍,驰驿来燕。”见向达校注陈得芝、张广达补注《西游录》,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300前引《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第1403页。又见《秘史》第279-180节。
    302《元史》卷101,《兵志》(四),第2583页。
    303《永乐大典》卷19424,《站赤九》,第7264-7265页。
    305《元典章》卷59,《工部》(二),“黄河渡钱例”条,见第2152贞。
    306白岛库吉《高麗史に見えたる蒙古藉の解釈》(白鸟库吉〈《高丽史》中所见蒙古语之解读〉),《东洋学报》第18卷,1929年第二期,第93-95页。
    307伯希和《高丽史中之蒙古语》,见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从》,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重印第一版,1995年,第二次影印本,见第一卷二编,第69页。
    308羽田亨《元朝驿传杂考》,载《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历史篇),同朋舍,昭和32年(1957),页71。
    309 Antoine Mostaert & F.W. Cleaves, "Trois documents mongols des Archives secretes vaticane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5, No.3/4 (Dec.,1952), pp.419-506(田清波&柯立夫《梵蒂冈档案馆蒙古文文书研究》,《哈佛亚洲学志》1952年第15卷。)
    310 Francis Woodman Cleaves, "Bokesiin~Bokegul ", Ural-Altaische Jahrbiicher Vol.35(1964); Francis Woodman Cleaves, "Addendum to Bokesiin~Bokegul", Ural-Altaischc JahrbucherVol.39(1967). Istvan Vasary, "Mongol or Turkic? Notes on hokevul, a Military and Court Official of the Turco-Mongolian Politics", The Early Mongols: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Studies in Honor of Igor do Rachewiltz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Bloomington, Indiana: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at Indiana University,2009.
    311斯钦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Mongγol uges un ijayur un toli),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1933-1934。
    312见前引党宝海论文。关于脱脱禾孙的研究史详细介绍可参考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
    313 Istvan Vasary, "Mongol or Turkic? Notes on bokeviil, a Military and Court Official of the Turco-Mongolian Politics", The Early Mongols: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Studies in Honor of lgor de Rachewiltz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Bloomington, Indiana: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at Indiana University,2009.
    314拉施都丁《史集》,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一卷第一分册,页280、288,第一卷第二分册,页366、372。
    317照那斯图教授《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文献汇集,1991年,东京外国语大学,第106-112页;呼格吉勒图、萨如拉《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第335-336页。
    318前引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文献汇集,页131-136;呼格吉勒图、萨如拉《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页391-392。
    321见前注李玠奭等《至正条格》,页29;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第698-699页,冒支官物。
    322见李玠奭、金浩东、金文京等教授标点译注《至正条格》,韩国中央研究院,2007年。
    324《元朝秘史》,第158、188、193、195等节。
    326见罗藏丹津《黄金史》68页,乌兰巴托影印本,1990年;乔吉教授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二版,见第312及314页注11。见乔吉校注木第116.282页.
    327前引《史集》汉泽本,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81页。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书目文献出版社,未见出版年份,第174页。
    328前注乔吉校注本《黄金史》,第312页。
    332见前引斯钦朝克图书,第2754-2755页。
    335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21《论体覆之敝》,见魏崇武、周思成校点《胡祗遹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56贞。又见植松正《元典章文书分析法》,《13、14世纪亚细业诸语言史料的综合性研究-为构筑元朝史料学》平成16年度-18年度科学研究补助金(基础研究B研究成果报告书)第2号,1-12页。
    336见吉川幸次郎「『元典章』に見えた漢文吏牘の文体」『東方学报』第24 册 1954年、後『吉川幸次郎全集15』筑摩书厉昭和49 年(吉川幸次郎《(元典章)所见汉文吏,牘文体》,《东方学报》第24册,1954年。后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五卷,筑摩书房,1974年)。
    337《元典章》,第1555页。
    338虞集《道园类稿》卷21见《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五》,第551页。
    339《元史》卷87,《百官志》(三)见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制》,第29页。
    340见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论从》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呼和浩特200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83-605页。
    341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342此类文体的分布,可参考舩田善之《蒙元时代公文制度初探-以蒙文直译体的形式与石刻上的公文为中心》,载《蒙古史研究》第七柑,呼和浩特,200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125-137页。
    344见《天乐真人李公道行碑》,刘兆鹤、王西平编著《中阳宫道教碑石》,二秦出版社,1998年,第117-119页。
    345见《圆明真人高公碑铭》,前引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道教碑石》,第93-95页。
    349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第90页。此段文字与《元典章》卷34《兵部》卷一,军户“分拣军户”条内容相关。见第1255页。
    350《元史》卷26,《仁宗本纪》(三),第587页。点校本中“巧受远方职官”后之顿号宜省去。
    351承事:即承事郎,文散官名,元代为正七品。见《元史》卷91,《百官志》(七),“文散官”条,第2320页。
    352《元典章》卷23,《户部》(八),“巡盐不便”条:“…所据巡盐人等,须差有职役、请俸人员,每处不过二名巡禁。不许滥差白身、无禄之人生事扰民”,见第920页。‘见《秘史》,第224节,《秘史校勘本》,第625页。
    353见《元史》卷91,《百官志》(七),“文散官”条,见第2320页;又见《元典章》卷7,《吏部》(一),“官制一”,“资品”,“文资”,第175页。
    354见第2234页。
    355奉训大夫:散官名,元代为从五品。同上注“承务郎”条引《元史》、《元典章》部分。
    356中瑞司:官署名。《元史》卷88,《百官志》四,“中政院”条下:“中瑞司,秩正三品。掌奉宝册。卿五员,正三品;丞二员,正四品…”见第2231页。
    357见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第14页。
    358《元史》卷91,《百官志》(七)见第2308页。《元典章》卷12,《吏部》(六) 祥见下注。
    359“见”通“现”。
    360《元史》,卷88,《百官志》(四):见第2230—2235页。《至正金陵新志》卷3(下),同卷6(下)《元史》,卷89,《百官志》(五)见《元史》,第2260-2261页。
    361《元典章》卷8,《吏部》(二),官制二,“禁治骤升品级”,第258-262页。
    363《元典章》卷8《吏部》(二),官制二,“禁治骤升品级”,页258-262。引文中两处校勘,补入“行省”及删掉“衙门”均据《典章新集》。
    364见《元典章》,《典章新集》,吏部,官制,“重惜名爵”条,页2225。见《元史伯颜传》-笔者)
    366前引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第23-24页。
    367见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368前引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文献汇集,第23页。
    369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根底”条:“根底,犹言面前或旁边也。《花草粹编》八,柳耆卿《瓜茉莉》词:料我儿只在枕边头根底,等人睡,来梦里。”中华书局,1953年4月第一版,1977年4月北京第三版第14次印刷,第768页。
    371见《元史》卷21,《成宗本纪》(四),“大德七年三月条”《元史》第449页,又见第659页。又《元典章》卷3,见第69页。参见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二),第27页,注1。
    372温的罕:又译温迪罕。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第381页。
    374《通制条格》卷13,“禄令”,“俸禄职田”。见方龄贵校注本,第381页。
    375前引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文献汇集,第24页。
    376舩田善之著,宫海峰译《蒙元时期硬译公牍文体的格式化》,《元史论从》第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68页,碑文第3-6行。
    378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4页。 见王恽《秋涧先生文集》卷56,《尹公道行碑》。
    379见前注舩田善之《蒙元时期硬译公牍文体的格式化》,第363页。
    380前引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23页,《1268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
    381见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9月,第9/20页。见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选刊》(一),第3页“原本老乞大解题”。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5页。
    382李泰洙认为该版本刊行与1670年前后,见前引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第10页。前引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选刊》(一)“老乞大谚解解题”中,引用《李朝实录》成宗十一年(1480)10月乙丑条的记载指出:“这是官方拟选人对《老乞大》、《朴通事》进行首次修改的记录。此时上距元朝灭亡已有一百余年。”见第53页。
    383前引李泰洙,第147页。
    384肚皮,蒙古语为ke'eli,《秘史》多见。
    385《秘史》第263节,“约孙yosu”旁译为“道理”、“朵劣dure"旁译为“体例”。见《秘史校勘本》,第774页。
    386冯承均《元代白话碑》,商务印书馆,193l;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上学位论文(电了文本),2000。
    387田中谦二《元典章文书研究》,《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二卷,东京,2000年,汲古书院。
    388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3页。
    389见李崇星、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F编,“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90见前注亦邻真文。
    391前引李崇星、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下编。
    392田中谦二《元元典章文书研究》,《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二卷,东京,2000年, 汲古书院。
    393《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元刊本,北京199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页1728-1729。以下简称《元典章》。
    394“地”可能为“他”之误,田中先生已校。见《元典章文书研究》,《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二卷,东京,2000年,汲古书院,第277页。
    395见前引田中谦二论文,第277页。
    396《元典章》卷11《吏部》(五),见第407页。
    398(见方令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卷三《户令19》,北京2001年,中华书局,第110页)。(同前卷六选带157,第282页)(《元典章》卷六《台纲·有司休寻廉防司事》第152页)
    399《元典章》卷43,《兵部》,“军粮”,“军人休与虀菜钱”条,第1315-1316页。
    400《元典章》,卷47,《刑部》,“侵使”,“路官侵使课钞”条,第1739-1740页。
    403《元典章》,卷41,《刑部》,“不孝”,“臧荣不丁父忧”条,第1512-1513页。见李玠奭、金东、金文京《至正条格校注本》,第205页。
    404原文为“看”,当为“着”之误。见寺田隆信《校定元典章兵部》(中),《东北大学东洋史论集》第三辑页123。
    406《元典章》卷三十四《军斯·拘刷在逃军駈》页1193-1194。
    407李玠奭、金浩东、金文京标点注释《至正条格》第23卷《30支请怯薛袄子》首尔,出版年月未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编,页29。
    408见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原载亦邻真《元朝秘史》呼和浩特,198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页73-108。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呼和浩特200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页713-746。
    409额尔登泰等校勘《蒙古秘史》,呼和浩特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页80,第71节。
    412《元典章》卷四十七《刑部·侵盗·侵盗钱粮限内出首免罪》页1728。
    413见《元典章》卷29《礼部》2礼制服色“校尉带”,见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本,页1124-1125。以下所引《元典章》原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该书。
    414此问题可参考上引亦邻真文,李崇星等所著书第七章。
    415戚雨村等编《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55页。
    416《秘史》第232节。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校勘本,第655-656页。
    417见前引《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641。
    418见《(元典章·礼部)校订注释》二,《东洋学报》第82册。
    419《元典章》卷38《兵部》(五)“禁治打捕兔儿”,页1449-1450。
    420《元典章》卷38《兵部》“禁治飞放”条,见页1448。
    421同上卷35《兵部二》拘收“拘收弓手军器”及“禁断军器弓箭”。见页1325、1326。
    422同上卷32《礼部五》学校阴阳学“阴阳法师”,页1213。
    423同前《通制条格》卷14“粮耗”至元二十九年八月十八日条,页416。
    424同上《通制条格》卷29“俗人做道场”,页730。
    425《通制条格》卷29过钱,页728。
    426《通制条格》卷27兵仗应给不应给,元贞元年十一月初三条,见页613。
    427李玠奭等校注《至正条格》条格卷23“太府监计置”,见页28。
    428《至正条格》断例卷8户婚‘禁收庶母并嫂’,页242。
    429《秘书监制》卷一“为革罢司徒府事”条。见高荣盛先生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30。
    430见《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666。
    431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第319页。
    433见亦邻真《至正二十二年蒙古文追封西宁王忻都碑》,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后收入作者《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见该书第634贞:柯立夫《1362年汉蒙文忻都王碑》(F.W.Cleaves."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an of 1362 in Memory of Prince Hindu".HJAS,Vol.12,No.1-2)
    434前引《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633、634、641。
    436见前引照那斯图书,页126-127。
    437李玠奭、金浩东、金文京校注《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中央研究院,2007年,《断例》,“分拣怯薛歹”条,第170页。
    438如《通制条格》卷28,“杂令”,“冒支官物”条与《至正条格》,“条格”,“冒支怯薛袄子”为同一内容。在《通制条格》中的“孛可温”,《至正条格》中为“孛可孙”,可证。见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以下简称《通制条格校注本》),第698页。
    439参见上引《至正条格校注本》,第29页,注33。
    440《蒙古秘史》第254节。见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助本》(以下简称《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737页。
    441斯琴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以下简称《词根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6页。
    442《秘史》第86节。见《秘史校勘本》,第111页。
    443见正文第三章“脱脱禾孙研究”。
    444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六》,书目文献出版社,未见出版年份,第42页。
    445见贾敬颜、朱风合辑《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第176页。
    446刘敏忠《奉使宣抚回奏疏》。见邱树森、何兆吉辑点《元代奏议集录》(下),浙汀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
    《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点校本。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刊本,1998年。
    《大元马政记》,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
    《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官制杂记》、《大元海运记》广文书局印行,1971年。
    《圣武亲征录》,《蒙古史料四种校注》,正中书局印行,未见出版年份。
    《黑鞑事略》,同上。
    《蒙鞑备录》,同上。
    《长春真人西游记》同上。
    《通制条格》(一)小林高四郎·岡本敬二編『通制條格の研究訳注』、(一)、中国刑法志研究会 1964年(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通制条格研究译注》(一)、(二)、(三)中国刑法志研究会,1964/1975/1976年)
    (二)岡本敬二編『通制條格の研究訳注』、(二·三)、中国刑法志研究会 1975·1976年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二)、(三)中国刑法志研究会,1975/1976年)。(二)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7月。
    《至正条格》(一)韩国中央研究院影印本,《至正条格》,2007年。(二)李玠爽、金浩东、金文京校注《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中央研究院,2007年。
    《华夷译语》(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六),书目文献出版社。(二)贾敬颜、朱凤编《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宪台通纪》(一)王晓欣点校《宪台通纪(外三种)》,元代史料丛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二)洪金富点校《元代台宪文书汇编》,。
    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制》,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制》,元代史料丛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庙学典礼》,王颋点校《庙学典礼(外二种)》,元代史料丛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元婚礼贡举考》,同上。
    《元统元年进士录》,同上。
    《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老乞大》,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选刊》(1-4),中华书局,2005年。
    耶律楚材《西游录》,向达校注,陈得芝、张广达补注《西游录》,中华书局,2000年。
    陈邦瞻《元史记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魏初《青崖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俞希鲁《至顺镇汀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校点本。
    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
    叶隆礼《契丹国志》,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8月
    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苏天爵《滋溪文稿》,陈高华、孟凡清点校本,中华书局,1997年。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2月。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王恽《玉堂嘉话》,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玉堂嘉话·山居新语》,杨晓春、余大钧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杨瑀《山居新语》,同上。
    徐元瑞《吏学指南》(《习吏幼学指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l,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初编本》。
    卢文(弓+召)《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杨晓春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陈得芝、邱树森、何兆吉辑点《元代名臣奏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Mongyol-un niyuca tobciyan(《蒙古秘史》又译《元朝秘史》)(一)额尔登泰、乌云达赉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二)《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三)《元朝秘史(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Lobsangdanjin:Altantobchi(罗藏丹津《黄金史》)(一)乌兰巴托影印本,1990年。(二)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二版。
    Dobu:Oyighurjin mongghol usug-un durasghaltu biqig-iid.(道步整理、转写、注释《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民族出版社,1980年。(此书编者用多年之功,几乎收集了元代保流下来的所有回鹘式蒙古文碑刻史料。不仅提供了影印原文,还转写成了现代回鹘式蒙古文,并进行了详细注释。)
    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二)文献汇集》,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1年。(此书收录了大量元代八思巴字蒙古文碑刻文献,标注了读音、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并做了大量考证。)
    呼格吉勒图、萨如拉《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在前书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发现的史料,收录更全。)
    (伊朗)拉施都丁(拉施特)《史集》,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史集》一、二、三,商务印书馆,1983/1985/1986年。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冯承均汉译本,中华书局,2004年新一版。
    (意大利)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升、何高济汉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
    (法)鲁布鲁克《东行纪》,同上。
    (朝鲜)郑麟趾《高丽史》,亚细业文化社刊行(影印本),1972年。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蔡美彪《河东延祚寺碑译释》,《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
    蔡美彪《说头项、头下与投下》,《文史》,2009年第二辑,总第八十七辑。
    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原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一辑,1977年。后收入同作者《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得芝《蒙元史读书札记(二则)》,原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二期,后收入《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得芝《<嘉定钱大昕全集>元史著述部分点校勘误》,原载《燕京学报》,新十一期,2001年。后收入作者《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得芝《读伯希和译注八思巴字怀宁工海山令旨》,原载《庆祝工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后收入作者《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从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
    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陈高华、陈志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高华、张帆、刘晓(《元典章·户部·租税》校释),《中华文史论从》2008年第二辑,上
    陈高华、张帆、刘晓《<元典章户部禄廪>校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陈述《头下释义》,《东北集刊》,第一期,1941年。
    陈垣《元秘史译音用字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4年。
    达力扎布《元朝宣徽院的机构和职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年。
    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
    党宝海《蒙元史上的脱脱禾孙》,《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第二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额尔登泰等〈《元朝秘史》词汇选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
    方龄贵《云南王藏经稗新探》,《民族研究》第3期,1990年。
    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
    方龄贵《元史从考》,民族出版社,2004年。
    冯承均《元代白话碑》,商务印书馆,1931年。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
    嘎日迪《中古蒙古语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高荣盛《关于蒙古征服动因及其“天下观”的思考》,《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后收入作者文集《元史浅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
    高荣盛《元史浅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
    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何启龙《蒙元可汗的合法性—王权与神权》,南京大学博士论文(打印本),2007年。
    洪金富《从“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权的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7年。
    华涛《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呼格吉勒图、萨如拉《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贾敬颜、朱凤《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纪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
    李崇星、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
    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锡厚《叶隆礼和〈契丹国志)》,收录于贾敬颜、李荣贵点校的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2-297页。
    刘浦江《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第三期,2000年,后收入作者《松漠之间一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刘晓《“南坡之变”刍议一从武仁授受谈起》,《元史论丛》第十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刘迎胜《从七室之祀到八室之祀》,《元史论丛》第十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刘迎胜《从成吉思汗使团到沙哈鲁国王的使团》,《中国蒙古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刘迎胜《从阿合马的身份谈起》,《元史论丛》第九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迎胜《钦察亲军左右翼考》,《元史论丛》第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刘迎胜《中古时代后期东、西亚民族交往的三座语言桥梁--〈华夷译语)与(国王字典)的会聚点》,载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刘兆鹤、王西平编《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16),哈佛燕京学社,1938年。
    钱大听著,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凤凰出版社,陈文和、张连生、曹明生校点,2008年。
    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选刊》(1-4),中华书局,2005年。
    吴唅《投下考》,《益世报史学》第二十期,后收入《读史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一版,1979年第四次印刷。
    萧启庆《元代史新探》,台湾新文丰出版,1985年。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中华书局,2007年。
    萧启庆《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姚大力《蒙元时代西域文献中的“因朱”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
    姚大力《“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兼论<元朝秘史>的成书年代问题》,《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后收入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亦邻真《关于十一十二世纪的孛斡勒》,原载《元史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论文集》。
    亦邻真《至正二十二年蒙古文追封西宁王忻都碑》,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年,后收入《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大钧《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帆《元朝的特性》,《学术思想评论》,第一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帆《元朝诏敕制度研究》,《国学研究》10,2002年。
    张帆《元朝皇帝的“本命日”-兼论中国古代“本命日”禁忌的源流》,《元史论丛》第十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清澍《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一汪古部事辑之五》,原载《文史》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后收入作者文集《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湾联经出版,1979年初版,2006年第三版。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电子文本),2000年。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 大学出版社,2003年。
    Yekeminggatai Yirinchin-u sergiigelte:Mongol-un nighucha tobcha'an.(亦邻真复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Yekeminggatai Yirinchin:Y·Yirinchin-u Monghol sodulul-un butugel-un chighulghan.(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Lobsangdan jin:Altantobchi.(罗藏丹津《黄金史》,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二版。)
    Dobu:uighurjin mongghol usug-iin durasghaltu biqig-ud.(道步整理、转写、注释《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民族出版社,1980年。
    Shongqur:Mongghol-un nighucha tobchiyan-u sergugelte.(双福《〈蒙古秘史)还原及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Shongqur:Erte-nu mongghol kelen-u sodulul.(双福《古蒙古语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Gharudi:Domdadu erte-nu Monghol kelen-u sodulul.(嘎日迪《中古蒙古语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Dalangtai-n charingsodnam:Mongyol-un niyuca tobca'an-u orchighulgha teilburi.((蒙古)达林太查林索德纳姆《蒙古秘史译注》,民族出版社,1993年)
    U·Mandaqu:Qua yi yi yu.shine-ber qinan emkidgeju ghaliglaqu tailburi higsen.(乌·满达夫《校勘、标音、注释(华夷译语)》,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
    Saishiyal:Chighisqa'an-u tobchiyan.(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S·Bayantotaqu:7abun qosiyu mal-un neredul.(舍·宝音涛克涛夫《五畜命名要术》,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安部健夫(Abe Takeo)「元代投下語源考」『元代史研究』創文社1972年(安部健夫《元代投下语源考》,《元代史研究》,创文社,1972年)。
    石田斡之助「『至元訳語』について」『東亚文化史叢考』東洋文庫論叢第五十四 東洋文库東京1973年(石田干之助《论〈至元译语〉》,《东亚文化史丛考》,东洋文库论丛第五十四,东洋文库,东京,1973年)
    岩村忍(Iwamura Shinobu)「五戸乒(?)と元朝の地方政治」『東方学報』第32册1962年,后『モンゴル社会經濟史の研究』(岩村忍《五户丝与元朝的地方政治》,《东方学报》第32册,1962年),后更名为『封建的領地制』(《封建式的领地制》)收入作者《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1968年)
    岩村忍(Iwamura Shinobu)·田中谦二(Tanaka Kenji)校定『校定本元典章刑部』第1-2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昭和39·47年(岩村忍、田中谦二校定《校定本元典章刑部》,一、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1964、1972年。)
    植松正(Uematsu Tadashi)「元代江南投下考—<原典章>文書に見る投下と有司の相剋」『東洋史研究』第54卷2号(植松正《元代江南投下考》-元典章文书中所见投下与有司的相克)《東洋史研究》第五十四卷二号,1995年,后收入《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
    植松正(Uematsu Tadashi)『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書院1997年(植松正《元代江南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
    植松正(Uematsu Tadashi)『元代政治法制史年代索引』汲古害院2008年(植松正《元代政治法制史年代索引,汲古书院,2008年》)
    爱宕松男(Otagi Matsuo)「元朝税制考—税义糧と科差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23卷第四号1965年(爱宕松男《元朝税制考-税粮与科差》,《东洋史研究》23卷第4号,1965年。)
    爱宕松男(Otagi Matsuo)『爱宕松男東洋史学谕集』第四卷 三一書房 1988年(爱宕松男《爱宕松男东洋史学论集》第四卷,三一书房,1988年)
    岡本敬二(Okamoto keiji)編『通制条格の研究欹注』 国書刊行会 二·三 1975·1976年。(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国书刊行会,2、3,1975、1976年)
    片山共夫(Katayama Tomoo)[元朝の昔宝赤について」『九州大学東洋史史学谕集』第10号1982年(片山共夫《关于元朝的昔宝赤》,《九州大学东洋史学论集》第l0集,1982年。)
    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Takashiro)「元代の『投下』の意羲について」『善隣协会调查月報』69号,1938年。(小林高四郎〈论元代《投下》的意义),《善邻协会调查报告》69号,1938年),
    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Takashiro)「元代投下考」,『モンゴル史論考』,雄山閣,1983年。(小林高四郎《元代投下考》,《蒙古史论考》,雄山阁,1983年)
    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Takashiro)『元朝秘史の研究』 日本学衍振興会昭和29年(小林高四郎《元朝秘史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54年。
    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Takashiro)岡本敬二(Okamoto keiji)『通制条格の研究訳注』,国書刊行会,一·二·三1964·1975·1976年。(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通制条格)研究译注》,国书刊行会,1/2/3,1964、1975/1976年)
    白鳥庫吉(Shiratori Kurakitsi)「高麓史に見えたる蒙古語の解积」『東洋学報』第18卷1929年(白鸟库吉《〈高丽史〉中所见蒙古语之解读》,《东洋学报》第18卷,1929年。)
    杉山正明(Sugiyama Masaaki)『モンゴル帝国の興亡』上·下 講谈社元代新書1996年第一刷2001年第7刷(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讲谈社现代新书,1996年第一次印刷,2001年第七刷)。
    田中谦二(Tanaka Kenji)「元典章文害の研究」『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二卷 汲古書院2000年(田中谦二《元典章文书研究》,《田中谦二著作集》,汲古书院,2000年。)
    寺田隆信(Terada Takanobu)『校定元典章兵部』上·中·下 『東北大学束洋史論集』第一辑1986·第二辑1988·第三辑1990年寺田隆信《校定元典章兵部》上、中、下,《东北大学东洋史论集》第二、第三、第四辑1986/1988/1990年)。
    那珂通世(Naka Mitsiyo)『成吉思汗実録』大日本図書株式会社 1907年(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实录》,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1907年。)
    中村淳(Nakamura Atsushi)·松川筋(Matsukawa Takahi)[新発見の蒙漢合璧少林寺聖旨碑」『内隆アジア言語の研究』8 1993年(中村淳、松川节《新发现蒙汉合璧少林寺圣旨碑》,《内陆亚细亚语言研究》(8),1993年)。
    服部四郎(llattori Shiro)『元朝秘史の蒙古語を表はす漢字の研究』龍門書局印行昭和21年。(服部四郎《(元朝秘史〉中表示蒙古语的汉字的研究》,龙门书局印行,1946年)
    羽田亨(llaneda Tooru)「元代駅転雑考」『羽田博士史学論文集』歴篇同朋社1957年(羽田亨《元朝驿传杂考》,《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历史篇》,同朋舍,1957。)
    舩田善之(Funada Yoshiyuki)《蒙元时代公文制度初探-以蒙文直译体的形式与石刻上的公文为中心》,《蒙古史研究》第七楫,200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舩田善之(Funada Yoshiyuki)著·宫海峰译《蒙元时期硬译公牍文体的格式化》,《元史论丛》第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問野英二(Mano Eiji)『中央アジアの歴史』耩谈社现代新書1977年(间野英二《中央亚细亚的历史》,讲谈社现代新书,1977年)。
    松田孝一(Matsuda Koitsi)「宋元罩制史上の探馬赤(夕ンマチ)問题」『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题』汲古害院1996年(松田孝一《宋元军制史上的探马赤问题》,《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汲古书院,1996年。)
    松田孝一(Matsuda Koitsi)[ユブクル等の元朝投降」『立命館史学』第四号 1983年6月。(松田孝一《药木忽儿等人的降元》,《立命馆史学》第4号,1983年6月)
    護雅夫(Mori Masao)「匈奴の国家構造」『岩波講座世界歴史6 古代6東アヅア世界の形成Ⅲ内陸アジア世界の形成』岩波书店1971(护雅夫《匈奴的国家构造》《岩波讲座世界历史6古代6东亚细亚世界的形成三内陆亚细亚世界的形成》岩波书店,1971年)。
    箭内亙(Yanai Wataru)「元代社会の 三階级」『満鮮地理歴史研究報告』第3号1916年『蒙古史研究』刀江书院1930年 に收錄(箭内亘《元代社会三阶级》,原载《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3、后收入箭内亘《蒙古史研究》)
    吉川幸次郎(Yoshikawa Kojiro)「『元典章』に見之た漢文吏牘の文体」『東方学報』第24册 1954年、後『吉川幸次郎全集15』筑摩書房 昭和49年(吉川幸次郎《〈元典章〉所见汉文吏牘文体》,《东方学报》第24册,1954年。后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五卷,筑摩书房,1974年)。
    (美)田清波、(美)柯立夫《梵蒂冈档案馆蒙古文文书研究》,《哈佛亚洲杂志》,1952年。
    [法)伯希和《高丽史中之蒙古语》,冯承均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62年。
    (法)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均汉译本,中华书局,2004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等编著,史为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俄]巴托尔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苏]弗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韩)李玠奭、金浩东、金文京校注《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中央研究院,2007年。
    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r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volume.1, Leiden·Boston:Brill,2006..((美)罗依果《蒙古秘史英译注释》)
    Istvan Vasary, "Mongol or Turkic? Notes on bokeviil, a Military and Court Official of the Turco-Mongolian Politics", The Early Mongols: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Studies in Honor of Igor de Rachewiltz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Bloomington, Indiana: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at Indiana University,2009.((美)瓦萨里《蒙古还是突厥?bokevul注记数则》)
    F.W.Cleaves, "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an of 1362 in Memory of Prince Hindu".HJAS,Vol.12,No.1-2((美)柯立夫《1362年汉蒙文忻都王碑》)
    Thomas T.Allsen, The King's Dictionary,The Rasulid Hexglot:Fourteen Century Vocabularies in Arabic,Persian,Turkic,Greek,Armeenian and Mongol,edited with notes and commentary by peter B. Golden,translated by Tibor Halasi-Kun et al,with introductory essays by Peter B.Golden and Thomas T.Allsen,Leiden,boston,K□ln:Brill.
    陈高华、陈志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附西历回历》,中华书局,1962年。
    陈乃雄主编《蒙古学汉文古籍书目提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治安、王晓欣编,杨志玖审定《元史学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
    刘晓《元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所引》,中华书局。
    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6年。
    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
    姚景安编《元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2月。
    杨晓春《(元人文集版本目录)目录及所引》,载《元史与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中华书局,1953年第一版,1977年第三版第14次印刷。
    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1、2、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蒙古]策布勒(Cebel)《简明蒙古语词典》(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斯琴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蒙古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编《蒙汉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日]山根幸夫编《中国史研究入门》,山川出版社,1991年增补版。
    [日]山根幸夫、大岛立子编《元代史研究文献目录》(1900-1970),汲古书院,1971年。
    [日]野泽佳美编《元代史研究文献目录》(1971-1988),立正大学东洋史研究资料Ⅲ,1991年。
    [俄]科瓦列夫斯基(Kowalevski)《蒙俄法词典》,1841年。
    [日]原山煌《元朝秘史关系文献目录》,日本蒙古学会,1978年。
    [日]舩田善之:http://www.lit.kyushu-u.ac.jp/~funad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