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的逻辑顺序是:金融经营模式的变化带来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中国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分析新金融模式的特点与风险,寻求本土化经验;其二是分析国外的实务以及立法,寻求域外经验并且将其本土化。在这基础上设计应对新挑战的规则的制度。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的标题是“金融监管的挑战:从混业经营到产融结合”。该章首先回顾了金融监管存在的原因以及价值追求。认为金融监管务必要与金融实务契合。而当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金融模式的变更早已不限于金融行业内部(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的混业经营,已经开始涉足于跨行业领域。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产融结合”。在界定“产融结合”之前,笔者首先界定了金融资本的含义,认为金融资本是资本历史形态演进的最高阶段,是专门投资于各类金融资产,并追求价值无限增值即盈利最大化的货币资本。一方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产业资本依赖金融资本的关系;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独立于产业资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功能。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从广义或者实质的角度而言,产融结合是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融通的现象。从狭义或者形式的角度而言,产融结合是指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金融业与非金融产业通过股权参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事结合等方式所形成的资本直接融合关系。产融结合的模式根据产融结合的发展驱动因素以及制度环境所作的划分,可以分为市场主导模式与银行主导模式;根据控制力主体和产业渗透方向所作的划分,可以分为由融而产模式与由产而融模式;这个根据业务相关性,及其相关金融业务在所有金融业务中所占比例对产融结合模式所作的分类,可以分为,相关产融结合模式、弱相关产融结合模式和非相关产融结合模式。为了厘清产融结合概念,笔者又比较了其与混业经营的关系。认为混业经营可以包括狭义和广义二个涵义,而广义的混业经营已经包括了产融结合的因素。产融结合的兴起,引起了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其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资本重复计算及控股公司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集团公司实体间的关联交易;相对复杂的法人机构、业务活动结构和管理结构;垄断风险;集团内会计制度不同带来的财务信息披露风险等等。针对这些新的风险,有必要对传统的金融监管作一反思。
     第二章的标题是“韩国产融结合法律制度分析”。韩国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产融结合非常盛行。相对应的,韩国对产融结合的法律规范也较为全面具体,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变更,形成了独特的法律制度。本章中,笔者首先概括介绍韩国金融监管体系下产融结合制度的法律渊源以及整体制度框架。随后对《关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和金融业结构改善的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限制产融结合制度存废争议做一评述,检讨韩国最近相关改革方案及政策。最后,对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做一介绍分析。追溯韩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合轮转的路径,笔者认为产融结合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利益取向,但毕竟两个不同的行业结合很难把握适当程度,一旦失败导致金融和产业经济的同时破坏且危害性巨大,更主要的是两个行业的监管标准不同,监管机构无法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下严格监管金融产业资本的运作。
     第三章的标题是“其他国家及地区产融结合监管制度分析”。在这章中,笔者逐个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东亚新兴市场、中国台湾地区产融结合监管制度。通过比较法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在借鉴国外监管经验时,在金融监管理论上可以借鉴国外的功能型监管理论;在监管方式和技术上引进西方的风险“防火墙”制度等。笔者认为研究一国监管制度之前,先需要了解该国混业经营实践情况以及国家的金融及法律制度发展的传统。不同的公司惯例与市场交易传统可以导致法律对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
     第四章的标题是“中国金融模式嬗变的路径分析”。该章主要内容是:中国金融模式正在同时经历二种嬗变:一是从分业经营从混业经营;二是产融结合模式的兴起。在介绍第一种嬗变史,笔者从制度与实践二个角度探讨其演变的路径。在制度层面,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发展,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分合并存”三个阶段。证券基金业,尤其是私募行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同时,保险制度也慢慢打开走向混业经营的大门。在实务层面,中国金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代理销售;二是企业集团组建纯粹型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三是中外合资成立跨业经营的机构;四是通过并购外资机构开展混业经营。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洋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五是设立基金公司,开展混业经营。而第二种嬗变—产融结合模式的兴起,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中国掀起了“产融结合热潮”,产业资本又一次大规模进入金融业。这股热潮,以2001年海尔集团大举控股金融公司为起点,以2004年发生的德隆集团的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为调整点。各企业介入金融业的方式多样,包括发起设立、投资控股、参股、并购及中外合资等等方式。动因方面,产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成为财团、金融控股公司而谋求战略联盟。
     第五章的标题是:“中国金融模式嬗变的风险分析”。笔者以德隆模式为例,分析了产融结合的风险。德隆模式的核心是产融结合,通过产业控制金融,金融作为整个企业集团的融资平台。但这种经营模式的资金链太紧,且对外抗风险能力差,随着企业集团的快速成长,加速了整个企业集团蕴藏的不稳定性。一旦银行紧缩贷款,德隆资金链破裂就倒塌了。从浅层分析,德隆败局的原因在于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缺失;公司治理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企业合并的监管制度;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保护制度;对监管者的监管制度。从深层分析,德隆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失衡。产融结合模式自身蕴含着极大的风险。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流动性等性质上存在区别。一旦产业资本比重过大,容易影响资产的流动性,造成风险在产融结合集团内部的传播。
     事实上,在中国金融体制中,各种金融风险相互并存、相互作用。为了避免孤立地分析产融结合风险,笔者在这章中也分析了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混业经营主要存在经济性风险和法律性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内部交易问题、利益冲突风险、风险传递问题、负的协同效应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
     第六章的标题为“中国金融新模式下的协调监管”。主要内容是:后危机时代需要对金融监管进行反思。一方面,金融监管需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另一方面,需要对金融监管对象进行再界定。在产融结合的金融大环境下,原先只针对狭义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不能满足有效降低系统风险的要求了。完善金融监管应当从监管对象这一起点出发,将为传统监管忽视的相关机构纳入到研究、监管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中国新的金融模式现实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金融监管。第一,要建立与完善类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为促进类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提供法律基础;同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增加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监管法律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第二,要构建金融“防火墙”制度。通过“防火墙”这种制度安排,约束集团成员间的内部交易,控制风险在各金融分支行业之间相互传递,从而有效化解金融企业集团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问题。第三,要引入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笔者建议中国在未来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中要特别注意立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与组建、内部交易的法律规则等问题。
The thesis starts form the challenges to financial regulatory brought by the changes in the financial business model.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it should be settled in two ways. For one thing, in order to require localization experience we shoul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s of the new financialmodels, for the other we should study and analyze foreign practices and legislations so as to get foreign experience. On the base of the said factors, the appropriate system may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The first chapter is entitled "Challenge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om Mixed Opera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CFI”)." The chapter first review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pursuit of value. Therefore, It is convinced tha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ould match financial practices. Currently, the changes in the financial models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have not limit mixed operation among banking, securities, trust and insurance, has already extended to cross-industry fields which phenomenon is nam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 Before clarify the conception, I first defined the mean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that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evolution of capital’s history, and is to invest in various financial assets, and pursue the maximizing value. On the one hand, the financial capital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ndustry capital in virtue of industrial capital relying on financial capital; the other hand, the financial capital is independent from the industrial capital in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 of 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investment function. On this basis, I believe that on the broad or substantive point of view,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 is the phenomenon of mutual penet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industry capital.
     Form a narrow point of view,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 means that by the way of equity participation and personnel, finance integrates industry. The types of the CFI can be divided into various ways. According to the driver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system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market-oriented one and bank-oriented one. According to the dominant parties and the direction of penetr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one starting form the finance to industry and the other starting form industry to financ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ce of busines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rrelation mode, weak correlation mode and no correlation mod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the Combination, the author has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FI and mixed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it is sure that mixed operation consists of narrow and broad meanings, and the broad one has already includes the conception of CFI. The rise of CFI brings challenges and risks to the finance regulatory system, for example, double counting of capital, high leverage point of holding company,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between the entities, relatively complex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monopoly risks, the failur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response to these new risks,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radi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entitled "South Korean legal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CFI has gotten great popularity in South Korea because of its special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respondingly,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CIF are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with ever-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has formed a unique legal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firstly outlines the Korean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then introduce "asset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use of the law" in details make a comment on the related controversies and arguments, review recent reforms and policies. Finally, the author introduc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of South
     Korean. after trace the rise and fall of CIF, I believe that the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industries, once the failure happened, it might spread in the overall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economy. Therefore, some effective measure should be taken.
     The third chapter is entitle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gulatory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CFI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Japan, Germany, France, Australia, Canada, the East Asian emerging markets, China Taiwan region one by one. By comparative stud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hen
     China learn related experience from abroad. For example, as to the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ory, it can learn foreign functional regulation theory. As to the method of supervisory and monitoring , it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firewall" theory . I believe that before study on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a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 and practices of financial operation in the country. Different company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market transactions tradition lead to different patterns of supervisory. Chapter IV is entitled "Evolu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model path analysis.
     " The chapter introduces two kinds of evolution related to China’s financial operation pattern: one i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eparate operation to the Mixed;
     Second, the other is rise of CFI. I stated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evolution in two angles of view. At the system level,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 which started from mixed operation, then separate operation, and finally co-existing of separate and mixed operation. Securities and fund industry, especially in private equity, participated in commercial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Meanwhile, the insurance system also slowly opened the door to mixed operation. At the practical level,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mainl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modes: first, low-level business cooperation. for instance commercial banks and securities, funds, insurance or trust co-operate to develop integrated products and sales agents; second, establishing Holding Company that the Group does not operate business by itself, but engaged in finance by controlling the equities of banks, trusts companies , securities companie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other entities; third, joint venture operating different industries; fourth, mixed operation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institutions; fifth, setting up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for carrying out mixed operation. As to the second evolution, the rise of Mixed mode, from 1990’s, CIF spread in overall China. Large-scale industrial capital investe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2001, the Haier Group acquir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present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rend, which then was adjusted after the bankruptcy of DLong. The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variety of ways, including ini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holding equity, joint-stoc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joint ventures, and so on. the objection of CIF is to achieve bigger and stronger. Chapter V is entitled: "Evolu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models of risk analysis." taking example of DLong mod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isk of CFI.
     The core of Delong model is that the commerce and industry companies acquired or controlled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inance. But of funding chain and cash flow of the business model is so tight that overall group featured high risk and internal instability which could speed up with the rapid growth. Once the banks tightened credit, DLong’s cash flow sudden collapsed.
     From the shallow analysis, The failure of DLong resulted from lack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gulatory system, poor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regulatory system of M&A, protection system on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 on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regulators . From the deep analysis, the collapse of DLong rooted in th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IF and the imbalance of business strategy. The CIF mode itself involves great risks. Meanwhile, there was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such as liquidity. the over-level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capital easily brought risks to overall entities in the group established in the mode of CIF because of its poor liquidity.
     In fact, the various financial risks coexist and interact i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o avoid the isolation of risks of CFI, the author also analyzed the risks of mixed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Mixed operation mainly exists the economic risks and legal risk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exists the problem of insider trad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risk, risk transfer problems, the negative synergy and moral hazard problems.
     Chapter VI is entitled "regulatory coordination under China's financial new model." Post- subprime crisis, we need to rethink financial regulatory. On the one hand, financial regulators ne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re-define the object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CIF, once narrow objects under supervisory can no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reducing systemic risk.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we should bring related institutions which once were ignored into the vision of regulatory.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irs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imila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road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o an order and sound furthe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amended or legislated. Second, building up financial firewall system. It is wise to restrict internal transactions between group members and control risks in the financial branch of industry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firewall",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resolve risks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onglomerate. Third, introduc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ystem.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in future, legislations related to China’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legislative mode, model sel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 insider trading rules and other issues.
引文
1、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傅艳:《产融结合之路通向何方—中国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4、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徐文彬:《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范围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凌涛、张红梅:《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权五乘:《韩国经济法》,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13、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巴巴拉·L.米勒:《加拿大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5、吴志攀:《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王辅民校,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7、吴晓求:《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倪浩嫣:《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9、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0、赵志钢:《公司集团基本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亦平:《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法律模式选择》,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谈萧:《上市公司治理与监管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卢劲松:《金融法热点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6、刘定华:《金融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8、钱小安:《金融监管体制、效率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9、凌涛、张红梅:《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0、范纯:《法律视野下的日本式经济体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王霄燕:《规制与调控一五国经济法历史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32、郎咸平:《误区一中国企业战略思维误区分析》,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33、郎咸平:《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监管课题组:《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监管与风险处置—德隆事件引发的思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金融法小词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姜建清主编:《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4、[美]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凌涛主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汤欣主编:《控股股东法律规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周友苏主编:《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刘仁伍主编:《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贝晓阳主编:《法国金融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杨如彦主编:《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殷剑峰主编:《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讲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5、吴志攀、白建军主编:《海外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趋势及对策》,载《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研究》2010年第16期。
    2、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载《现代财经》2003年第3期。
    3、吴永锋、张勇、杜子平:《我国产融结合研究——德隆实证分析》,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3期。
    4、杨莲娜:《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发展研究》,载《市场周刊》2005年第4期。
    5、傅艳:《产融结合简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刘志新:《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产融结合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孙晋:《产融结合的经济内涵和法律界定》,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8、周剑、夏洪胜:《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途径选择与进入壁垒》,载《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9期。
    9、王松华胡敬新:《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10、王少立:《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27期。
    11、王辰华:《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8期。
    12、陈燕玲:《结合的制度变迁及制度安排》,载《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13、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4、孟建,刘志新:《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产融结合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5、朱渝铖:《产融结合模式综述》,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6、徐焕章、魏娟娟:《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载《财会研究》2007年第1期。
    17、童威:《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理论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8、施华强:《金融业综合经营:国外的实践与中国的选择》,载《银行家》2006年第10期。
    19、王宏淼:《德隆崩溃终结“产业金融热”》,载《经济》2005年第6期。
    20、周宏波、曾学成等:《八大家族金融》,载《新财富》2003年第1期。
    21、张建军、安启雷:《从德隆系风险处置谈金融监管》,载《现代乡镇》2009年第8期。
    22、凌华薇、曹海丽、周帆:《枭雄唐万新》,载《财经》2006年第1期。
    23、王烁、凌华薇:《德隆残局》,载《财经》2004年第2期。
    25、徐晓松:《论资本监管与公司治理》,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26、牛学成:《论银行监管者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载《当代经济》2008年第9期。
    27、谢升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风险与防范》,载《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8、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基本理念》,载《台北市银月刊》第23卷第6期,1992年6月。
    29、张强、曾宪冬:《金融混业经营新趋势下设立监管防火墙的思考》,载《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30、彭燕:《产融结合的成与败—海尔vs德隆》,载《东方企业文化CEO》2010年4月。
    31、辛洪涛:《论金融创新的效应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现代商贸工业》第20卷第2期。
    1、宋尚华:《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乐、张静:《证券法角度的“德隆案”反思》,载甘功仁、李轩担任主编:《财经法律评论》(2005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3、郭瑾文:《德隆神话的破灭——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多重缺失》,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2005年第2辑)。
    4、雷兴虎、刘斌:《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创制及其风险防范》,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1、袁晶:《当代产融结合模式初探》,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2、常勇:《中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实证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于秋景:《企业金融结合模式选择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姚亮:《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张峥:《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6、[韩]高贤升:《中韩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阮品嘉:《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的监管—以台湾为例》,北京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8、李敏:《从合金投资看德隆系发展战略及运作的得失》,清华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9、郑瑞真:《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资效率与风险评估》,国立中央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唐立久:《破解德隆失败五层密码》,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月版。
    2、卜永祥:《德隆危机彰显分业监管缺陷》,载《证券时报》2004年6月30日。
    1、孙晋:《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法律规制初探》,资料来源: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4562,访问日期为2010年6月10日。
    2、王吉鹏:《战略实论》,资料来源: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38932_95509.html,访问日期为2010年5月4日。
    3、孙瑞灼:《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规定还需细化》,资料来源: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5/19/content_2974221.htm,访问日期为:2006年2月25日。
    4、郎咸平:《严管“类金融控股公司”》,资料来源: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6&articleId=17 ,访问日期为2010年5月6日。
    5、卢晓平:《我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资料来源:http://www.cnhbstock.com/zqscyw-D1_%7B9857D43A-9D5F-11D7-965B-00A0C92674A3%7D_0.aspx,访问日期为:2009年3月21日。
    6、海际大和证券公司调查研究部:《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与模式选择》,2005年,资料来源: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05-07-04/15586351.html,访问日期为:2009年11月3日。
    7、吴晓灵:《新一轮金融改革的任务与路径》,资料来源为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92318.aspx,访问日期为:2009年7月6日。
    1、[英]迈克·巴克尔、约翰·汤普林:《英国金融体系一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委]迪克瑞弗维:《委内瑞拉案例一关于国内混合企业集团的经验》,世界银行“金融服务一体化研讨会”论文2002年9月12日。
    1、李哲宋:《公司法讲义》,《博英社》2001年版。
    2、李仁真:《金融企业集团的国际监管分析》,《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3、袁用洙:《企业结合规制法》,《延经出版社》2001年。
    4.李朱宣:《韩国的大企业政策上、下》,《韩国经济研究院》2007年版。
    5、高东源:《金融规制与法》,《博英社》2008年版。
    6、郑灿英:《金融法》,《博英社》2009年版。
    7、金建値、郑顺攝:《新金融法体系的摸索》,《??》2006年版。
    8、石光玄:《国际金融法的形成与课题》,《??》2009年版。
    9、罗胜成:《金融控股公司法》,《韩国学术信息》2007年版。
    10、全三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问题与对策》,《自由企业中心》,2002年版。
    11、郑用尙:《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解》,《釜山外国语大学出版部》2006年版。
    12、金建値:《控股公司与法》,《??》2008年版。
    13、全五乘:《公正交易法讲议》,《法文社》2000年版。
    14、全英俊主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国际比较》,《韩国学术信息》2007年版。
    15、证券交易所编辑部:《证券期货第47号》,《证券交易所》2009年1月。
    16、金东焕:《关于产业·金融资本结合规制的研究》,《韩国金融研究院》2006年。
    17、金东焕:《对于产业-金融分离的外国视角》,《周刊金融动向》2005年第11卷。
    18、金东焕:《银行·企业的关系和金融体系的向方》,《韩国金融研究院》1999年。
    19、李东傑:《关于金产法第24条违反件的法·经济的分析》,《周刊BRIEF》第14卷第29号。
    20、李东傑:《利用金融机构的经济力集中:问题及改善方案》,《周刊BRIEF》第14卷第11号。
    21、高东源:《关于金产法第24条的争点与改善课题研究》,《韩国金融法学会》2005年。
    22、高东源:《关于银行子公司规制的法律考察》,《规制研究》第16卷第2号2007年12月。
    23、李泰桂、金贤纵:《金产法修改案的问题》,《韩国经济研究院》,政策研究2005-03。
    24、韩国经济研究院:《金融·产业分离的限制及对策》,《韩国经济研究院》2006年。
    25、孙商浩:《金融监督方式的先进化方案》,《韩国金融研究院》2004年9月。
    26、孙商浩主编:《金融混业化的可行性与限制》,《韩国金融研究院》2005年9月。
    27、李秉允:《金融系列社议决权制限与产业资本的金融支配防止》,《韩国金融研究院论坛》第13卷第20号(2004年6月5日~6月11日)。
    28、李秉允:《产业资本的金融支配防止的必要性及方案》,《韩国金融研究院论坛》第12卷第27号(2003年7月11日~7月18日)。
    29、李尚在:《银行所有限制制度的现况与论点》,《韩国金融研究院》2008年7月。
    30、李尚在:《银行所有规制合理化方案》,《韩国金融研究院》2008年8月。
    31、金愚锦:《银行经营支配构造的改善》,《韩国金融研究院》2007年3月。
    32、朴宰夏:《银行支配构造的评价与研究课题》,《韩国金融研究院》2005年12月。
    33、鲁炯植:《最近银行控股公司及银行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周刊BRIEF》第17卷第39号。
    34、李知言、具本成:《随着资本市场法律统合,金融法统合的基本方向与主要研究课题》,《韩国金融研究院》2006年7月。
    35、黄胜华:《现行持株会社制度的问题点和改善方案研究》,《上场协》第48号。
    36、李仁权主编:《韩国财阀的理解和课题-认识和政策的转换》,《规制研究》第12卷第1号。
    37.李泰奎、金玄宗:《关于金产法修改案的问题》,《韩国经济研究院》2005年。
    38、尹熙雄、李珍国:《私募投资合伙的法律问题》,首尔大学金融法中心《BFL》2005年第10号。
    39、全成仁:《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监管-与Gramm-Leach-Bliley Act比较》,《经济发展研究》2001年第7卷第2号。
    40、金光墨:《关于银行产业的所有构造规制的法制改善方案研究》,《韩国法制研究院》2001年11月。
    41、李秉允、李硕浩:《主要发达国家的金产分离调查》,《韩国金融研究院》2006年。
    42、(?)(?)(?)﹑(?)(?)(?):《世界金融服务产业的混业化与监管机构的统合趋势研究》,《韩国保险开发院保险研究所》。
    43、Anthony Saunders Ingo Walter,“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 What Could We Lose(?)”New York: Oxford Universal Press Inc,1994。
    44、T.Hellman,K.Murdock and J.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ediby M.Aoki,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aia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5、Thomas P. Fitch, Dictionary of Banking Terms, Barron’s Education Series, Inc.,p63(1990)。
    46、Christine E. Blair: The Future of Banking in America– The Mixing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Current Pplicy Issues, FDICBANKING REVIEW, 2004, VOLUME 16, NO. 4。
    47、Larry D.Wall, Alan K.Reichert, Hsin-Yu Liang: The Final Frontier: The Integ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Economic Review, Number 1,2008。
    48、O.Emre Ergungor, James B. Thomson: Industrial Loan Compani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ctober 1, 2006。
    49、Holmstrom B.and J. Tirol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Loanable Funds, and the Real Sector," Toulouse University, mimeo, 1993。
    50、Oliver, Wyman & Company,“Study on the Risk Profile and Capital Adequa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2001。
    51、Almeida, H. and D. Wolfenzon,“A Theory of Pyramidal Owne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Groups,”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LXI, No.6,December 2006。
    52、Claessens, S., S. Djankov, and L. Lang,“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 2000。
    53、Halpert,Stephen :《The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Reconsidered》,《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Vol.13,Winter 1998。
    54、Haubrich, Joseph and Joao Santos:《Alternative Forms of Mixing Banking with Commerce-Evidence from American History》,《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Instruments》Vol. 12, 2003。
    55、Saunders, Anthony:《Banking and Commerce-An Overview of the Public Policy Issue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Vol. 18 1994。
    56、Shull, Bernard:《The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xamination of Principal Issues》,《OCC Economic Working Paper》1999。
    57、Wallison, Peter:《The Right Policy for Industrial Loan Companies》,《Testimony, Senate Banking Committee》Oct 4, 2007。
    58、迪克瑞弗维:《委内瑞拉案例—关于国内混合企业集团的经验》,世界银行“金融服务一体化研讨会”论文2002年9月12日。
    1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趋势及对策》,载《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研究》2010年第16期。
    1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2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现代财经》2003年第3期。
    3袁晶:《当代产融结合模式初探》,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吴永锋、张勇、杜子平:《我国产融结合研究—德隆实证分析》,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3期。
    5杨莲娜:《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发展研究》,载《市场周刊》2005年第4期。
    6傅艳:《产融结合之路通向何方—中国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傅艳:《产融结合简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刘志新:《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产融结合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常勇:《中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实证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9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0孙晋:《产融结合的经济内涵和法律界定》,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1于秋景:《企业金融结合模式选择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周剑、夏洪胜:《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途径选择与进入壁垒》,载《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9期。
    3王松华胡敬新:《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4王少立:《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27期。
    5王辰华:《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8期。
    6陈燕玲:《结合的制度变迁及制度安排》,载《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7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103页。
    3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3-211页。
    4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9页。
    5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监管课题组:《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监管与风险处置—德隆事件引发的思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33页。
    6[韩]金东焕:《关于产业·金融资本结合规制的研究》,韩国金融研究院2006年。
    1可以参考[韩]李泰奎、金玄宗在共同发刊的《关于金产法修改案的问题》,韩国经济研究院2005年版,在此较具体地介绍《金产法》侵害个人财产权的事例。
    1姚亮:《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1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2页。
    1周海林:《金融监管法的价值:自由竞争与金融安全》,载《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第38-47页。
    2《拉法格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页。
    1 [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王辅民校,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52-253页。
    2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页。
    1张峥:《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峥:《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2朱晖、张进铭:《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载《现代财经》2003年第3期。
    3袁晶:《当代产融结合模式初探》,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吴永锋、张勇、杜子平:《我国产融结合研究—德隆实证分析》,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3期。
    1杨莲娜:《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发展研究》,载《市场周刊》2005年第4期。
    2傅艳:《产融结合之路通向何方—中国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傅艳:《产融结合简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孟建,刘志新:《基于资本循环视角的产融结合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常勇:《中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实证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王少立:《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27期。
    1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1朱渝铖:《产融结合模式综述》,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徐焕章、魏娟娟:《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载《财会研究》2007年第1期。
    1朱渝铖:《产融结合模式综述》,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周剑、夏洪胜:《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途径选择与进入壁垒》,载《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9期。
    1于秋景:《企业金融结合模式选择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徐文彬:《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范围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2凌涛、张红梅:《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页。
    3 Anthony Saunders Ingo Walter,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We Gain? What Could We Lo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al Press Inc,1994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2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1李仁真:《金融企业集团的国际监管分析》,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2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21993年11月14日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中国分业经营做出了明确规定。
    1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金融法小词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2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3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4 [美]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在此文中具体分为,一、由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二、由财政部实施监管;三、由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实施监管。
    1宋尚华:《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1笔者的硕士论文,《中韩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中较详细介绍了韩国金融监管体系,基于其论文上更新。载于《中韩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2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33页。
    2 [韩]李准晔:《韩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发展趋势》,载《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1为了防止金融垄断行为,以限制股权的行使为主要内容的特别法,1961年制订。
    2 CAMEL等级制度原来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用以衡量银行财务状况等级的评级制度,具体评级分类为资本适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健全性(Asset Quality)﹑经营管理能力(Management)﹑盈利性(Earnings)与资产流动性(Liquidity)等5个指标。
    1[韩](?)(?)(?)﹑(?)(?)(?):《世界金融服务产业的混业化与监管机构的统合趋势研究》,韩国保险开发院保险研究所2001年12月,第64页。
    1韩国国民大学(?)(?)(?)教授将韩国金融危机称为韩国金融体系的失败。
    2资料来源:根据Badkin Cha: Korea’s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Sector Reform paper for Korea-OECD Conference﹑Korea Institute of Finance,2000,编辑而成。
    1[韩](?)(?)(?)、(?)(?)(?):《世界金融服务产业的混业化与监管机构的统合趋势研究》,韩国保险开发院保险研究所2001年12月,第70页。
    1《关于设立金融监督机构的法》第18条
    2 [韩]高贤升:《中韩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3《关于金融产业构造改善的法律》第2条
    1《关于设立金融监督机构的法》第20条
    2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 September 1997, p13.
    3 [韩]高贤升:《中韩金融监管体系比较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关于设立金融委员会设置等的法律》第4条第1项。
    1《银行法》第15条。
    2《银行法》第16条第2款。
    3《银行法》第15条第1款2项。
    4《银行法》第15条第1款3项。
    5《银行法》第16条。
    6《银行法》第15条第3款。
    1《银行法》第37条第2款。
    1《公正交易法》第9条与《公正交易法施行令》第17条规定某企业集团的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韩元的,其子公司之间不允许交叉持股。
    2《金融控股公司法施行令》第11条。
    3按照金融控股母公司对业务的控制方式为标准,金融控股公司可分为纯粹型控股公司和运营型(经营型)控股公司。
    1《金融控股公司法》第19条。
    1依《韩国统计法》第17条第1款,由统计厅长告示。
    1《大法院2003.11.27.宣告2003(?)5337判决》
    1《第8265号》,2007年01月26日修订。
    1《宪法法院1989.3.17.宣告88(?)(?)1》
    1可以参考[韩]李泰奎、金玄宗在共同发刊的《关于金产法修改案的问题》,韩国经济研究院2005年版,在此较具体地介绍《金产法》侵害个人财产权的事例。
    2《宪法法院1997.3.27.宣告95(?)(?)17》
    1 1995年第14635号《保险业法施行令》第15条第5款。
    1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小词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1[韩]李尚在:《银行所有合理化方案》,韩国金融研究院2008年,第55-56页。
    1阮品嘉:《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的监管—以台湾为例》,北京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4页。
    1 1997年以后,其持股比例减持到7.23%。
    1《公正交易法》第8条第2款。
    1 [韩]权五乘:《韩国经济法》,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2《公正交易法》第二条第五项规定,所谓任员指公司的董事、董事长、无限责任合伙人、监事以及有与其相当责任的高官。
    3所谓相互出资,是指公司间相互取得或持有对方公司的股份,在韩国主要限制系列公司之间的相互出资,[韩]李南基教授于《企业结合论》将企业投资方式分析了:直接投资;环型相互投资;放射线型投资;行列型投资等。
    4《公正交易法》第17条第1款,其标准为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为5万亿韩元以上。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公正交易法施行令》第3条。
    2《金融控股公司施行令》第5条第4款。
    1《金融控股公司法》第8条。
    2《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4条。
    3《银行法》第35条第1项规定的同一人
    4《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5条。
    1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要求比《证券交易法》的严格,韩国《证券交易法》第191条第15、16项规定:韩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应占董事总人数的1/4以上,而对于资产超过2万亿韩元的大企业,其董事会中至少应有1/2的成员为独立董事。
    2[韩]全三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问题和对应》,《自由企业院》2002年版,第129-130页。
    1大规模金融控股公司,就是最近会计年度资产总额超过5兆韩元以上,或着持有两个以上资产总额超过2兆韩元的子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法施行令》第20条第3项。
    1《金融控股公司法施行令》第11条
    1汤欣:《控股股东法律规则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七部分韩国法上控股股东的义务和责任。
    2《公正交易法》第17条第1款,其标准为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为5万亿韩元以上。
    1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2韩国大法院2001年1月19日宣告《97?21604判决》
    3韩国大法院2004年11月12日宣告《2002?66892判决》
    4[韩]李哲宋:《公司法讲义》,博英社2001年版,第47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1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2 [韩]李尚在:《银行所有限制制度的现况与论点》,载《韩国金融研究院》2008年7月,第33页。
    1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1姜建清主编:《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2姜建清主编:《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
    1 [美]巴巴拉·L.米勒:《加拿大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童威:《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理论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宏观经济研究》20004年第6期。到90年代初,受政府支配的金融机构(包括邮政储蓄、国民医疗和养老基金、“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等)所吸收的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日本仍达33.1%,韩国33.2%,新加坡47.6%,台湾71.8%,马来西亚31.9%,印度尼西亚61.3%,泰国9.8%。
    1张捷:《东亚产业金融体制的结构、功能与局限性》,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7期,第35页。
    2在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激励银行扩大吸储,政府需要提供一种租金机会(rent opportunities),这种租金机会来自使实际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金融约束。参考:T.Hellman,K.Murdock and J.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edi by M.Aoki,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aia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6
    3张捷:《东亚产业金融体制的结构、功能与局限性》,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7期,第38页。
    1吴志攀:《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8页。
    1施华强:《金融业综合经营:国外的实践与中国的选择》,载《银行家》2006年第10期。
    1王宏淼:《德隆崩溃终结“产业金融热”》,载《经济》2005年第6期。
    2周宏波、曾学成等:《八大家族金融》,载《新财富》2003年第1期。
    1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3页。
    2童威:《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理论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金融法小词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吴晓求:《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1张建军、安启雷:《从德隆系风险处置谈金融监管》,载《现代乡镇》2009年第8期。
    2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监管课题组:《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监管与风险处置—德隆事件引发的思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凌华薇、曹海丽、周帆:《枭雄唐万新》,载《财经》2006年第1期。
    1王烁、凌华薇:《德隆残局》,载《财经》2004年第2期。
    2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46页。
    3张乐、张静:《证券法角度的“德隆案”反思》,载甘功仁、李轩主编:《财经法律评论》(2005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337-350页。
    1倪浩嫣:《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2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44-256页。
    1唐立久:《破解德隆失败五层密码》,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月版。
    2郭瑾文:《德隆神话的破灭—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多重缺失》,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2005年第2辑),第56-68页。
    1周友苏主编:《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23页。
    2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3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44-256页。
    1周友苏主编:《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8页。
    1赵志钢:《公司集团基本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2郭瑾文:《德隆神话的破灭—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多重缺失》,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2005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8页。
    3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54页。
    1郭瑾文:《德隆神话的破灭——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多重缺失》,载赵旭东:《公司法评论》(2005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8页。
    2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3刘迎霜:《从德隆到科龙看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载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56页。在法律制度方面,她对德隆系的问题研究比较全面,笔者通过她的文章认识了德隆系崩溃对中国法律和金融监管体制带来的冲击,也赞同她的分析内容,在此多引用她的看法。
    2牛学成:《论银行监管者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载《当代经济》2008年第9期。
    1李敏:《从合金投资看德隆系发展战略及运作的得失》,清华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1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监管课题组著:《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监管与风险处置—德隆事件引发的思考》,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48页。
    2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监管课题组著:《类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监管与风险处置—德隆事件引发的思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2页。
    1李敏:《从合金投资看德隆系发展战略及运作的得失》,清华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银发[1994]186号)第十三条规定“严禁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换股形式相互投资”;第十五条规定“单个股东投资额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10%以上的,必须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2王亦平:《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法律模式选择》,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1卜永祥:《德隆危机彰显分业监管缺陷》,载《证券时报》2004年6月30日。
    2彭燕:《产融结合的成与败—海尔vs德隆》,载《东方企业文化CEO》2010年4月,第163页。
    1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1谢升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风险与防范》,载《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2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页。
    1[委]迪克瑞弗维:《委内瑞拉案例-关于国内混合企业集团的经验》,世界银行“金融服务一体化研讨会”论文2002年9月12日,第9-10页。
    2宋尚华:《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1雷兴虎、刘斌:《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创制及其风险防范》,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页。
    2郑瑞真:《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资效率与风险评估》,国立中央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2辛洪涛:《论金融创新的效应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现代商贸工业》第20卷第2期,第155页。
    1王宏淼:《德隆崩溃终结“产业金融热”》,载《经济》2005年第6期。
    2王长斌在《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一书中将企业集团分为,第一,通过签订“控制合同”而组成的企业集团;第二,事实上的控制;第三,控制额达到95%的一体化企业。参见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1Thomas P. Fitch, Dictionary of Banking Terms, Barron’s Education Series, Inc.,p63(1990).
    1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基本理念》,载《台北市银月刊》第23卷第6期,1992年6月。
    2岳彩申、袁林、孙波、陈蓉、王远均、张书青:《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与市场机构变革下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3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5页。
    1张强、曾宪冬:《金融混业经营新趋势下设立监管防火墙的思考》,载《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1雷兴虎、刘斌:《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创制及其风险防范》,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页。
    2雷兴虎、刘斌:《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创制及其风险防范》,载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金融法制的现代化》(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