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意象、母题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学者对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这是本论文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但成果中鲜见把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神话传说放在同一平台上加以比较研究的成果。为弥补先行成果的欠缺,本论文选择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集中焦点利于展开论述,以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意象、原型、神话母题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新研究方法—“三重证据法”以及神话母题比较研究的新理论,结合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文化材料,深入探索朝鲜民族的原始文化面貌及其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关系。这将对拓宽神话传说比较研究领域,丰富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的比较研究成果;探索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以及民族起源;探寻东亚大陆上的古文化的源头等势必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第一模块是有关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原始意识形态、神话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探索,这也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母题比较的可行性探讨。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同属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部的蒙古人种,世代杂居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相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方面的交流。这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进行神话母题比较研究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与此相对应的神话是“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英雄祖先神话。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相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各阶段普遍存在的神话又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进行神话母题比较研究奠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基础。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神话大部分都是父系氏族英雄祖先崇拜时期的神话,其特点是之前的“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积淀为神话母题、神话意象,换句话说,之前的“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在英雄祖先神话中积淀为一个神话母题、神话意象,而这些神话意象、神话母题自由排列组合表达了“王权神授”、“拯救部落”等主题。即,神话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表达的主题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但生活在相同地区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物质交换等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交流,往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神话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或多或少的包涵着其他氏族、部落、民族的神话文化,这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结晶。这又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神话母题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事实材料关系。
     第二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神熊等原始意象象征意蕴的分析。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与此相对应的神话是“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英雄祖先神话。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较为重要的太阳、树、鹿、熊、鸟、猪、虎等原始意象的象征意蕴中,积淀着原始先民们的“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如,认为太阳里栖息着鸟,因此太阳能够在天上“飞行”,即鸟是太阳的精灵:大树和鹿角可以通天,即大树和鹿角是连接天和地的天梯,等等,这些均是在原初原始先民“灵性”观念的支配下,用与自己生活最为密切的动植物解释自然的“推原神话”,也是人类最初的神话,这也是太阳、鹿、树、鸟等的最初的意象。“灵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是“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灵魂,人和动物死后其灵魂返回到天界掌管转生魂的神那里,等待再一次出生。因此,能够在天上飞行的鸟类充当了灵魂的载体。人类社会至母系社会初期产生了图腾观念。图腾观念的发生与自然对象是否满足原始先民们的某种“需求”有关,因为人本能的需要是吃、喝、住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原始先民的这种“需求”或是短期的,或者长期的,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等等。如,上述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太阳、树、鹿、熊、鸟、猪、虎等均透露出图腾观念,即神话传说中均有繁衍氏族、部落的情节。但有的上升为部落、民族的图腾,而有的仅停留在氏族层面,成为氏族的图腾。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母系社会由顶盛时期开始衰退,代之兴起的是父系社会,因为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因此很多神圣的图腾物带着女神成份,如太阳女神、熊女、猪女、虎女等,鸟和树也常化女人繁衍氏族,这些都是母系社会的残留,也是神们最初具备女性因素的原因。父系社会出现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等级差别,至上神及诸天神高高在上掌管着地界和地下界,原本平等的诸神开始沦落为天神等主要神的使者。如,作为天地之间使者的神鹿、神鸟、神猪等,虎是山神的使者,太阳是天帝的女儿或儿子,等等。以上,原始先民意识观念发展的普遍规律,神话传说中的主要的意象也体现着这种普遍的规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意象都呈现出相同性,它是因每个氏族、部落、民族的具体生活地域和所采取的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的。朝鲜民族较早进入农耕文明,因此像鹿角通天等意象几乎消失殆尽,虽然神话传说中无迹可寻,但考古发掘的新罗王冠上的鹿角说明朝鲜民族原始先民的意识观念之中也曾有过鹿角通天的观念。
     第三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神话母题的类型及内涵的分析。通过对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天降”、“卵生”、“英雄被弃”、“英雄被追渡河”、“英雄难题求婚”等主要母题的类型的分类考察,发现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上述主要神话母题类型相当丰富多样,如,“天降”母题可再分为“天降帝子(帝女)”型、“天降卵”型、“天降仙女”型等;“卵生”母题可细分为“天降卵”型和“人生卵”型;“英雄被弃”母题则能分为“生子后弃之”、“生下动物后弃之”、“生下蛋或肉球后弃之”等类型;“难题求婚”母题则根据难题的内容分为“考验法术”、“考验武力”、“考验智力”等类型。这些母题和母题具体类型的内涵充分反映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灵魂观念和图腾观念、生命仪式和成人仪式,等等,充分融入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的意识观念,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四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以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叙事情节结构的比较。研究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叙事情节结构,无非想通过仍保留着更多原初成份的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比较,探索揭示较早进入农耕社会且文明较发达的朝鲜民族的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原初叙事情节结构。通过比较发现,古朝鲜《檀君神话》如果去掉前半部有关桓雄的小故事,那么其故事情节几乎与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熊图腾族源神话传说没有什么两样,换言之,《檀君神话》的原型就是鄂伦春族、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熊图腾族源神话中“猎人与雌熊或妇女与公熊成婚—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人离开熊—后代成为开国始祖或英雄或猎人”的叙事情节基础上添枝加叶而成的。朝鲜民族鸟图腾族源传说《朴赫居世》由诞生—成长—结婚—建国—死后化神等情节构成,《三仙女传说》则由诞生—成长—考验—建国—结婚等情节构成,大同小异。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传说均有英雄成年、英雄历险、英雄除害、英雄成功的情节母题,这四个情节母题是构成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内容的主干。不同之处是,朝鲜民族《朱蒙神话》开头部分着重强调了朱蒙高贵的血统,即朱蒙的父亲、母亲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的相遇交媾等等;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强调的是英雄的身世,即英雄所属部落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及部落遭遇的不幸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是因为英雄神话所要反映的主题不一样,如朱蒙神话重点反映的是王权的来历,因此必须重点说明朱蒙的血统,以此来达到“王权神授”的目的;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所反映的主题大都是英雄为部落的安宁与幻化的自然妖魔斗争继而建立不灭功勋的主题,因此开头必须说明英雄所属部落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
     本论文通过上述四大模块儿的分析与论述,使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母题蕴含的哲学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语言价值、历史价值等丰富的宝藏得到初步系统的挖掘与研究。
The scholars in Korean Peninsula and China have had extensive research about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and they have accumulated substantial achievement. This is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that this thesis could be accomplished. However, when researching the achievements, it is uncommon that having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first achievement, this thesis select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focus and expand the discussion, the thesis choose original image, prototype and myth motif as the poi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use new research method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amed "Triple Evidence Method", and new theory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myth motif, and combine cross—cultural material such as folklore,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 have detailed search on primitive culture appearance and the origin relationship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is research would hav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n broadening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field of myths and legends, enriching the achievements,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primitive culture and national origin and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ancient culture in East Asia.
     The first module of this thesis is 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about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original ideological and the myth of the evolution. This is also the feasibility of discussion about comparing the myth motif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are belong to Mongolia race who live in north-east of Asian continent. They mixed together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north-east of China, so they have the sam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exchange. This point lay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hav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myth motif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development of awareness of original inhabitant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followed through Spiritual concept, Animism concept, Gods concept and Sacred concept.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cept, there are "Original myth", Natural myth, Totem myth and the myth of heroic ancestors. The similar primitive religion and widespread myth which existed on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religion lay the ideology foundation for hav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myth motif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most myth that we can see today is in the period of Patrilineal clan and ancestor worship. The feature is that previous "Original myth", Natural myth and Totem myth accumulated as myth motif, myth image. In other words, previous "Original myth", Natural myth and Totem myth accumulated as myth motif, myth image in the myth of heroic ancestors. And the myth images and motifs expressed the theme of divine kingship and saving the tribal. That is, myth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theme that it expressed changed with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human society. But between nations who lived in the same area had cultural exchange in multiple ways like wars and material exchange. And often formed cultural phenomenon like "You are my and I have you". As a part of the culture, myth included myth culture of other clan, tribes and nation. Thi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is point also supply the important factual information relationship to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myth motif about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second part is analysing meaning of symbol of the the most important original image, like God bear. The development of awareness of original inhabitant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 followed through Spiritual concept, Animism concept, Gods concept and Sacred concept.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cept, there are "Original myth", Natural myth, Totem myth and the myth of heroic ancestors. The meaning of symbol of the important original images, like sun, trees, deers, bears, birds, pigs, and tigers accumulated Spiritual concepts, Animism concepts, Gods concepts and Sacred concepts. For instance, the birds perched in the sun, so the sun can "fly" in the sky, that means the birds are genius of the sun. The big trees and antlers can communicate the heaven, so the trees and antlers are ladders that connect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These are the "Original myths" that primitive ancestors explained the nature with their own closest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the control of Spiritual concepts, and they are also the initial myths. This is also the initial image of the sun, deers, trees and birds. Animism concept was begot based on the Spiritual concept. This concept believed that humans and animals both have souls and when the humans and animals died, their souls came back to God who managed reincarnation of the soul in the heaven and they waited their next birth. Therefore, the birds that can fly in the sky act as the vector of the soul. Totem concept was brought about in the early matriarchal society. This concept h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some "need" if natural object could satisfy the primitive ancestors. Because the instinct demand of human people is physiological and secure demand like eating, drinking and living. This demand of primitive people is short-term, or long-term, or substantial or spiritual. For instance, the sun, trees, deers, bears and birds, pigs and tigers mentioned before all revealed Totem concept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Fungus. That means there is plot about multiply clan and tribes. However, some of them rose up as tribes and national Totem, but others still remained in the clan level and became clan Totem.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matriarchal society declined from top period, instead of it, patriarchal society began to rose up. Because the former was matriarchal society and in the latter was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so a lot of sacred Totem objects had Goddess composition. Such as, Sun Goddess, female bears, female pigs and female tigers. And birds and trees also turned to women to multiply the clan. These appearances are all residues of matriarchal society. It is also why Gods possessed female factors at first. In patriarchal societ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ur began to appear and there was level differences among people. Supremacy of God and various God controlled boundary and the underground. The original equal various God began to reduced as the messengers of God. For instance, as the messengers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deer God, bird God, pig God and tiger God are belong to mountain God, and the sun is the daughter or sun of God. the above mentioned was the universal law of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ancestors' awareness. The main images of the myths and legends also reflected this patten. Assuredly, not all the images reflected in the same way, they had a little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ve of living area and productivity of every clan, tribe and nation. Korean entere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earlier, therefore, like antlers can communicate the heaven this image had been disappeared. Although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there was no sign, the antlers on the crown of Silla which was found by archaeologists could explain that Korean primitive ancestors had concept of that antlers colud communicate the heaven.
     The third part is exploring the types and connotation of essential myth motifs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Fungus.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study to the types of important motifs like "descending from the heaven", "oviparous", "hero abandoned", "hero was chasing across the river" and "heroes marriage problems"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ypes of important myth motifs are rich and varied. Such as, "descending from the heaven" this motif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on or daughter of God descended from the heaven" or "eggs descended from the heaven" or "fairy descended from the heaven", and "oviparous" this motif could be minutely divided into "eggs descended from the heaven" and "human health eggs", and "hero abandoned" can be divided into "children abandoned after giving birth", "animals abandoned after giving birth" and "eggs or meat ball abandoned after giving birth", "heroes marriage probl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ypes of problems. For example, "test magic", "test force", "intelligence test". These motifs and connotation fully reflected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marriage pattens, soul concept and Totem concept and life ceremony and adult ceremony. They are true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 of primitive ancestor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last module is myths and legends of bear Totem and bird Totem and comparison of narrative plot structure of heroic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Exploring myths and legends of bear Totem and bird Totem and comparison of narrative plot structure of heroic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means from comparing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bear Totem and bird Totem and comparison of narrative plot structure of heroic myths and legends to explore the original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bear Totem and bird Totem and comparison of narrative plot structure of heroic myths and legends of Korean who entered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had more developed civiliz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if there was not the story of Huan-xiong in the first part in Dangun mythology,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was the same as the myth of bear Totem in Oroqen, Ewenki and Hezhe. In other word, the prototype of Dangun mythology is from the story of that a hunter married female bear or a woman married male bear then they had one or two children, then the human left the bears and the posterities became founding ancestors or heroes or hunters in the myth of Oroqen, Ewenki and Hezhe. So the story is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myths and have developed. The legends of bird Totem of Korean named Joseph Park the World Habitat is constituted to the plots of giving birth, growing, marrying, founding and becoming God after the death. Three fairy story is made up giving birth, growing, testing, founding and marrying. Two of them are almost similar except some differences. There are both plot motifs of heroes became adults, heroes had adventures, heroes was framed up and heroes got success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four motifs are the contents of the trunk which made up heroic myth between Korean and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 difference is in Korean Jumong mythology, the beginning part emphasized the noble descent, identity and identities and status of Jumong's parents and their meeting and love while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they emphasized the hero's background, hero's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unfortunate experience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s that the themes that is reflected in heroic myth is distinctive. For instance, in Jumong mythology, the origin of royalty is the point. So it is essential to explain the Jumong's parentage to get the aim of divine kingship. But the heroic myth in Man-Tunguska various national, its most theme is heroes fought with the metamorphosed demos because of the peace of tribe and set up immortal contribution. So in the beginning, hero's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must be mentioned.
     From the exploring and dissertation mentioned above, this thesis has the rich treasures including values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religion, language and history been in initial systematic excavated and researched.
引文
[1]包括满族的祖先肃慎、靺鞨、女真等。
    [2]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1]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79页。
    [2]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的,第19页。
    [3]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80页。
    [4]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1]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第194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神话协会会长叶舒宪透露,中国考古学界的权威人士苏秉琦曾主张,若要恢复被歪曲的东北亚原始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应该超越“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这样才能对“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1]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56页。
    [1]亚细亚系古代闪米特语,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2]意大利探险者亚美利哥曾到美洲探险,后来地理学家以其名称这块大陆。
    [3]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亦为古闪米特语,意为西方日落之处。
    [4]希腊语,阳光灼热之意。
    [5]澳大利亚人种,澳大利亚为西班牙语南方陆地之意。
    [6]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9页。
    [7]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第3,4页。
    [1]高青山等,《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8页。
    [2][朝]张佑振,《朝鲜人的起源》,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94页,转引自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6页。
    [3]高青山等,《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27页。
    [4][苏Ю.B勃罗姆列伊、Г.E马尔科夫,《民族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4页。
    [5]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92页。
    [1]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合编,《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99,100页。
    [1]俱见《竹书纪年》。
    [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19页。
    [2]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15,16页。
    [1]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年5月,第99-103页。
    [2]佟克力编,《锡伯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月,第28,29页。
    [3]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30页。
    [4]黄赋、黄瑞,《走进东北古国》,远方出版社,2006年3月,见序文第4页。
    [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37页。
    [2]黄赋、黄瑞,《走进东北古国》,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第20页。
    [3]据北大历史系教授徐凯先生的论文《清先世与朝鲜》所透露的信息看,建州女真在元末明初迁居朝鲜东北部以后,清先世与朝鲜交往近7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朝鲜咸镜南北道及平安南北道的朝鲜民族的血统中渗进了不少建州女真人的血液。朝鲜王朝的建国过程中,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有不少人怀疑李氏朝鲜的王室源出图们江女真中的斡东部落。参见阎崇的主编,《满学研究》(第五辑),北京社会科学满学研究所主办,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10-212页。
    [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79页。
    [1]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年5月,第88,89,96页。
    [2]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年5月,第127,103页。
    [3]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99,100页。
    [1]转引自黄任远等,《鄂温克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2页。
    [2]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页。
    [3]黄任远等,《鄂温克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2页。
    [4]乌云达赉,《鄂温克族的起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页。
    [1]参见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01,102页;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页。
    [2]徐昌翰等,《鄂伦春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8页。
    [1]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页,转引自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90页。
    [2]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347页。
    [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39-48页。
    [1]参见中央民族大学阿尔泰学研究中心的毕桪先生为阿尔泰学研究丛书写的序文,收录于汪立珍,《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786,787页。
    [2]D·O·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9月,第1,2页。
    [3]李得春,“世界中的朝鲜语/韩国语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收录于延边大学朝文系编,《朝鲜-韩国语言文学研究》(1),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第3-19页。
    [1]《夷堅志》 第卷十八,“契丹誦詩”。
    [1]转引自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第432页。
    [2][苏]柯斯文,张锡肜译,《原始文化史纲》,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71页。
    [3]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第65页。d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61页。
    [1]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1页。
    [2]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第55-72页。
    [3]秋涌,《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2页。
    [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96页。
    [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97页。
    [3]恩格斯,《路德维希·弗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20页。
    [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第394页,转引自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4页。
    [2]高青山等,《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18,35页。
    [3]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合编,《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76-85页。
    [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23页。
    [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01页。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第679-680页。
    [1]朱宜初,《论神话的产生》,收录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第12期,第31页。
    [2][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10月,第183页。
    [3]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6页。
    [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28页。
    [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27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第100-106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79页。
    [1]转引自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第69页。
    [1]李子贤,《试论神话中神的内涵、本质及特点》,收录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17期,第17页。
    [2]《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54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第438-439页。
    [3]恩格斯,《路德维希·弗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20页。
    [1]迪木拉提·奥迈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6-25页。
    [2][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6页。
    [3]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页。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
    [5]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页。
    [1]《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第46,55页。
    [1]《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词典》(8),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1月,第157,207页。
    [2]转引自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神话传承与民族文化原型》,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5页。
    [3]高青山 等著,《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7,9页。
    [4]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4页。
    [1]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10页。
    [2]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2页。
    [3]转引自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88页。
    [4]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06页。
    [5][苏]普列汉诺夫,《论俄国的所谓宗教探寻》,《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三联书店,1962年,第365-366页。
    [1]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6,27页。
    [1]拙文,《朝鲜民族与中国东北民族乌鸦崇拜比较》,载于天津师范大学韩国文化研究中心编,《中韩语言文化研究》(第2辑),韩国学术信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12页。
    [1]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94,95页。
    [2]转引自[韩]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3页。
    [1]赵志辉主编,《满族文学史》(一),沈阳出版社,1989年5月,第23,24页。
    [1]赵志辉主编,《满族文学史》(一),沈阳出版社,1989年5月,第25页。
    [1]《金史·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2页。
    [1]《晋书·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3108页。
    [1]《伏候古今注》。
    [2]《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
    [1]王士嫒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1-23页。
    [2]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100页。
    [3]转引自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93页。
    [4]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93,94页。
    [5]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85页。
    [6]转引自[韩]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3页。
    [1]崔南善 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9页。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61页。
    [3]吕大吉 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97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2]转引自富育光、孟慧英著,《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1][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72页。
    [2][韩]申采浩著,陈镜焕注释,《朝鲜上古史》,人物研究所,1982年7月,第89页。
    [3]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85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第107-113页。
    [2][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71,372页。
    [3](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328,329页。
    [4](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327,328页。
    [5]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30页。
    [2][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71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95-99页。
    [2]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1-22页。
    [1]杜梅 搜集整理,《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07-109页。
    [2]叶万生主编,《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上),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7年10月,第12,13页。
    [3][韩]金泰坤,《韩国的巫俗神话》,集文堂,1985年5月,第13-15页。
    [4]中国民研会东三省分会,《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3 页。
    [1]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93,203页。
    [2]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6页。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第679-680页。
    [2]《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28页。
    [1][苏]А·И·克鲁沙诺夫主编,成于众译,《苏联远东史》,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10月,第421,422页。
    [2]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锡伯族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414页。
    [3][苏]M.H.鲍特文尼克、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271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91页。
    [5]孟慧英,《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271页。
    [6]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393-396页。
    [1]王士媛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6页。
    [2]转引自[韩]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3页。
    [3][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4,45页。
    [1][韩]孙晋泰,《韩国民族说话的研究》,乙酉文化社,1982年9月,第155-157页。
    [2]乌丙安,《满族神话探索之-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收录于《中国神话》(第一集),第42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59页。
    [2]中国民研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3),内部资料,1982年10月,第271-276页。
    [3]中国民研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3),内部资料,1982年10月,第208-221页。
    [4]王士媛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9-20页。
    [5]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35页。
    [1]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4页。d
    [2][韩]金烈圭,《一棵宇宙树与神话》,韩国学术信息(株),2003年5月,第319页。
    [3]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91页。
    [1]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78-193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7页。
    [3]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63页。
    [1][韩]《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词典》(4),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1月,第190,192,234,187页。
    [2][韩]《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词典》(4),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1月,第187,188页。d
    [3][韩]金泰坤,《韩国巫俗研究》,集文堂,1985年,第53页。
    [1]裴永镇整理,《金德顺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48-54页。
    [2]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00页。
    [3]《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第627页。
    [1]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8页。
    [2]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64-66页。
    [3]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00页。
    [4]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1-9页。
    [5]本社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3-18页。
    [1]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温克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96页。
    [2]王士媛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28-29页。
    [3]中国民研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73-79页。
    [4]《中国朝鲜族风俗百年》,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518,519页。
    [1]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04,105页。
    [2]王宏刚、金基浩,《满族民俗文化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49页。
    [3]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35页。
    [1]关宝学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78-193页。
    [2]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486页。
    [1]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34页。
    [2]金忠默 收集整理,《吝啬鬼》(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28-38页。
    [3]《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第397页。
    [4]张其卓、董明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26-231页。
    [1][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7]》(全罗北道篇1),平民社,1993年4月,第269-273页。
    [2]峻林 等编,《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第566-567页。
    [3]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41-44页。
    [4]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0,11页。
    [5]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299-304页。
    [6]乌丙安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9-13页。
    [1]李天禄等搜集整理,《白头山天池》(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89-96页。
    [2]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15页
    [3]吴振臣,《宁古塔纪略》,第13页下,转引自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0年3月,第114页。
    [1]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55,56页。
    [2]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53,54页。
    [1]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温克族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3页。
    [2][韩]《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词典》,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1月,第674页。
    [1][韩]《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词典》(12),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1月,第879、880页。
    [2]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100页。
    [3]王士媛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0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7年4月,第44-45页。
    [1]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第63页。
    [1]徐昌翰 等著,《鄂伦春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9页。
    [2]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第475,476页。
    [3]隋书金 编,《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347页。
    [4]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250-251页。
    [5]苏途:作为信仰的对象立下的长竿,曾记载于《三国志·马韩传》。
    [6]硕木竿:长竿、大竿或叫通天竿。是为了祭天在院子里立的一根木竿。木竿上有木斗,竿下有三块石头。
    [1](韩)金烈圭,《一棵宇宙树与神话》,韩国学术信息(株).2003年5月,第319页
    [2]傅英仁 编,《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100-106页
    [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第69,70页。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61页。
    [2]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3-12页。
    [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10 月,第64-67页。
    [1]《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94页。
    [2]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4),平民社,1993年4月,第25-26页。
    [3]黄相博 收集整理,《小金马》(乡土传说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20-27页。
    [4]李天禄 等收集整理,《白头山传说》(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217-225页。
    [5]任哲宰,《韩国口传说话》(6),平民社,1993年4月,第420页。
    [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32-37页。
    [2]《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69页。
    [3]任哲宰,《韩国口传说话》(3),平民社.1993年4月,第167-168页。
    [1]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颜可维译,《雪域灵魂-北极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58,59页。
    [2]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18-120页。
    [1]丁永锡 收集整理,《高山将军》(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20-38页。
    [2]李天禄 等收集整理,《白头山传说)(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236-245页。
    [3]J·G·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上下卷),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258,499页。
    [1]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7页。
    [1]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259页。
    [2]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93,94页。
    [3]忠录 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19-127页。
    [1]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全罗北道篇Ⅰ),平民社,1993年4月,第172-175页。
    [2]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2月,第375页。
    [3]J.G.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下,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485,488,489页。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62页。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05,106页。
    [1][韩]金烈奎。《韩国的神话》,一潮阁,1985年2月,第18页。
    [2]《不列颠百科全书》(17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3]隋书今等编,《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3-5页。
    [4]引自讷河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讷河民间文学集成》(下),1988年,第463-465页。
    [5][韩]任宪道,《韩国传说大观》,正研社,1973年.转引自[韩]金和经,《韩国神话的源流》,知识产业社,2005年7月,第198,199页。
    [1]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9页。
    [2][苏]E·И·杰烈维杨科著,林树山等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第263页。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279页。
    [4]《不列颠百科全书》(17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1]奇玟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70,71页。
    [2]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颜可维译,《雪域灵魂-北极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61,62页。
    [1]贺灵 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292页。
    [2]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91页。
    [3]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30页。
    [4][苏]E·И·杰烈维杨科著.林树山等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第262页。
    [5]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38页。
    [6]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36,37页。
    [1][韩]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下),乙酉文化社,1991年3月,第151页。
    [2][韩]崔南善 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239,240页。
    [3][韩]任宪道,《韩国传说大观》,正研社,1973年,转引自[韩]金和经,《韩国神话的源流》,知识产业社,2005年7月,第198,199页。
    [4]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72页。
    [1]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6月,第86,87页。
    [2]吕大吉、满都尔图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赫哲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02页。在
    [3][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株)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63页。
    [4]徐昌翰、隋书今、庞玉田,《鄂伦春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234页。
    [1][美]马丽加·金芭塔丝著,叶舒宪等译,《活着的女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2,13页。
    [2]李子贤,《试论神话中神的内涵、本质及特点》,收录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17期,第17页。
    [3]王士媛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78,79页。
    [1][韩]崔常寿,《韩国民间传说集》,通文馆,1984年5月,第129,130页。
    [2][韩]金和经,《韩国神话的源流》,知识产业社,2005年7月,第201-203页。
    [3][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33,34页。
    [1][苏]M.H.鲍特文尼克、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271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79页。
    [3][苏]E·И·杰烈维杨科著,林树山等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第262页。
    [1]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8,29页。
    [2][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株)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第29,30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76页。
    [2]俞伟超等,《座谈东山嘴遗址》,转引自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45,46页。
    [1][美]W·爱伯哈德著,陈建宪译,《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第346页。
    [2]参见叶舒宪《‘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第23-33页。
    [3][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214页。
    [1]金宽雄,《熊图腾与东北亚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收录于许辉勋、禹尚烈主编,《中韩民间文学关联研究》(上),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32页。
    [2]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78页。
    [3]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6月,第87页。
    [4]迪木拉提·奥迈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77页。
    [1]佟克力编,《锡伯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77,182页。
    [2]转引自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页。
    [2]《伏候古今注》。
    [3]《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璃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9页。
    [2]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50,51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7,218页。
    [1]I 《东明王篇》,转引自[韩]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3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3]陈炳良,《中国古代神话新释两则·鲧·禹的传说》,《清华学报》(台北)新7卷,1969年第2期,第213页。
    [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21-25页。
    [5]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99,100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3页。
    [2][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8,49页。
    [1]隋书今,《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271-276页。
    [2]一然 著,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0,41页。
    [3]一然 著,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109页。
    [4]隋书今,《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66,67页。
    [1]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收录于《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引自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55,56页。
    [2]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58页。
    [1]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7页。
    [2]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72-78页。
    [3][韩]崔来沃,《韩国口碑传说的研究》,一潮阁,1984年6月,第38,292页。
    [1]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92-95页。
    [2]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94,95页。
    [1]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22-25页。
    [2]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收录于《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3]巴图宝音,《鄂伦春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26-140页。
    [4]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63-168页。
    [5]巴图宝音,《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78-182页。
    [1]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7-14页。
    [2][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斗山东亚,1996年9月,第194-195页。
    [3]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收录于《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1]安万侣 著,邹有恒 等译,《古事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11,112页。
    [2]朴昌默 收集整理,《石头郎与贤妻》,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260-263页。
    [3]忠录,《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384-385页。
    [4]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25-129页。
    [1]忠录,《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63-164页。
    [2]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08-114页。
    [3][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52页。
    [4][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53页。
    [1]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69-172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2]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52-62页。
    [3]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收录于《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引自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55,56页。
    [1]富育光,《萨满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9页。
    [2][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斗山东亚,1996年9月,第196页。
    [3]张其卓、董明 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5-17页。
    [4]巴图宝音,《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63-168页。
    [1]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第241-242页。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59页。
    [1]《东明王篇》,转引自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3-104页。
    [2][韩]金烈圭,《一棵宇宙树与神话》,韩国学术信息(株),2003年5月,第88页。
    [3][韩]金富轼 著,李丙焘 译注,《三国史记》(上),乙酉文化社,1991年8月,第262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19页。
    [1]一然 著,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54页。
    [2]果钧 整理,《打画墨儿》,收录于《民间文学》,1984年第5期,第45,46页。
    [3]忠录 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99-102页。
    [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0-14页。
    [1][韩]崔南善 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7页。
    [1]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5-26页。
    [2]关宝学,《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3-12页。
    [1][英]J·G·弗雷泽 著,徐育新 等译,《金枝》(上),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89页。
    [2]王士瑷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214页。
    [3][韩]《韩国文化象征辞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28-129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2]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85页。
    [3]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收录于《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4]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216页。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14页。
    [2]埃文克是俄罗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成员不少是中国鄂伦春和鄂温克、达斡尔族在俄罗斯的同胞。
    [3]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85-86页。
    [4][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216-217页。
    [1](苏)海通 著.何星亮 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29页.
    [1]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3页。
    [1]转引自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75页。
    [2][俄]史禄国著,吴有刚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3页。
    [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7,8页。
    [4]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38页。
    [5][俄]И·A·洛帕金著,《阿穆尔、乌苏里、松花江的果尔特人》,收录于王士媛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1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90年8月,第357页。
    [1]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50,51页。
    [2]转引自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9页。
    [3]中国民研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3),内部资料,1982年10月,第254-258页。
    [1]金在权等整理,《破镜奴》(民间故事集),民族出版社,1989年7月,第216-222页;[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1]》(平安北道篇Ⅰ),平民社,1989年6月,第142-143页。
    [2][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3]》(黄海道篇),平民社,1989年6月,第231页。
    [3]张其卓、董明 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68-270页。
    [4]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五集),内部资料,1983年1月,第336-338页。
    [1]阿佛罗林,《奥罗奇族故事与神话》,王宏刚等,《萨满教舞蹈及期象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57,158页。
    [2]《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22页。
    [3]王宏刚等著,《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55,156页。
    [4]王宏刚等著,《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55,156页。
    [5]王宏刚、金基浩,《满族民俗文化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53,155页。
    [1]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91,192页。
    [2]贺灵 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478,225页。
    [3][韩]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上),乙酉文化社,1991年8月,第256,257页。
    [1][韩]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上),乙酉文化社,1991年8月,第296,297页。
    [2]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三集),内部资料,1981年12月,第153-156页。
    [3]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548,549页。
    [4]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59页。
    [1]高青山等,《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97,98页。
    [2][韩]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上),乙酉文化社,1991年8月,第256页。
    [3][韩]《韩国文化象征词典》,东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第105页。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三联书店,1962年,第438-439页。
    [1]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312,313页。
    [1]王士媛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226-227页。
    [2]中国民研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1981年10月,第16-19页。
    [3]张其卓、董明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1-25页。
    [4][韩]韩相寿,《韩国人的神话》,文音社,1983年11月,第313-315页。
    [1]峻林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87-88页。
    [2]《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页。
    [3][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5]》(京畿道篇),平民社,1991年1月,第282-283页。
    [4]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4页。
    [1]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06-207页。
    [2]贺灵 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224页。
    [3]李天禄等搜集,《白头山天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32-137页。
    [4]裴永镇整理,《金德顺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196-198页。
    [1]林承焕等整理,《大仙女》,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72-180页。
    [2]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85-88页。
    [3]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48-250页.
    [1]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57-60页.
    [2]金在权等整理,《破镜奴》,民族出版社,1989年7月,第39-43页。
    [3]金在权等整理,《破镜奴》,民族出版社,1989年7月,第71-74页。
    [4]中国民研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3),内部资料,1982年10月,第371-373页。
    [5]转引自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43页。
    [1]张东云等整理,《开裆裤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33页。
    [2]朴昌默搜集整理,《恩爱峰》,延边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51-164页。
    [1]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262-264页。
    [2]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三集),内部资料,1981年,第143-145页。
    [3]孟聪 主编,《满族故事集》(二),辽宁省宽甸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1988年12月,第132-134页。
    [4][苏]戈林-米哈依洛夫斯基等编,周彤译,《朝鲜民间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年5月,第44-49页。
    [5]黄相博收集整理,《金马驹》(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7页。
    [1]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62,63页。
    [1]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63,64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33,34页。
    [1]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33,134页
    [2]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393-3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
    [2][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4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108-110页。
    [2]王孝廉,《神话与小说》,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第145页。
    [3]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73,71页。
    [4]《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145页。
    [1]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5-23页。
    [2]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05,107页。
    [3]转引自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07页。
    [4][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1]》(平安北道篇Ⅰ),平民社,1989年6月,第54-57页。
    [5]裴永镇整理,《金德顺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24-34页。
    [6]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62-65页。
    [7]张其卓、董明 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21-225页。
    [8]关宝学,《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57-166页。
    [9]关宝学,《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78-193页。
    [10]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137-144页。
    11 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93-95页。
    [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279页。
    [2]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63-168页。
    [3]韩正春收集整理,《海堂花》(民间故事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3-24页。
    [4]中国民研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第86-89页。
    [1][韩]李基文编,《东亚新国语词典》,斗山东亚,2001年1月,第1671,300页。
    [1]王孝廉,《神话与小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第145页。
    [2][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4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108-110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215页。
    [4]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5-23页。
    [5]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05,107页。
    [1]《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选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0,41页
    [3][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7页。
    [1]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67,68页。
    [2]王孝廉,《神话与小说》,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第145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2]郎樱、尚锡静,《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神话与萨满文化》,转引自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55,56页。
    [3]转引自[韩]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3页。
    [4][韩]徐大锡,《韩国神话的研究》,集文堂,2002年12月,第75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73,71页。
    [2]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7页。
    [3]巴图宝音,《鄂伦春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26-140页。
    [4]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63-168页。
    [1]巴图宝音,《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78-182页。
    [2]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7-14页。
    [1]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92页。
    [2]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341-344页。
    [1][韩]金泰坤编著,《韩国的巫俗神话》,集文堂,1985年5月,第32-47页。
    [2]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78-82页。
    [1]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89-192页。
    [2]吕光天搜集整理,《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27-29页。
    [3]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2,13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343,344页。
    [2][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1]》(平安北道篇Ⅰ),平民社,1989年6月,第165-166页。
    [1][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3]》(黄海道篇),平民社,1989年6月,第231页。
    [2][韩]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3),平民社,1993年4月,第167-168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72,73页。
    [1]王士嫒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59-164页。
    [2]拙文,《满-通古斯诸民族与朝鲜民族叙事文学中神鹿的象征意蕴》,《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70-76页。
    [3]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98页。
    [4]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赫哲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02页。
    [5]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6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0,41页
    [2][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6,47页。
    [3]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67,68页。
    [1][苏]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329页。
    [2]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567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253页。
    [2]何星亮著,《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21页。
    [1][法]Bason,《图腾主义》,转引自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254页。
    [2]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编,《中国朝鲜族风俗百年》,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244页。
    [3]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7页。
    [1][韩]崔南善编,《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40-42页。
    [2]隋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229-233页。
    [1]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72,73页。
    [2]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72页。
    [1]腾尼莫特是专管人间事的天神:珠林是看家神:珠连是保护神。
    [2]王士嫒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4页。
    [3]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30,131页。
    [4]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26-30页。
    [1]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樊英译,《天地父母-印第安人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7月,第63页。
    [1]《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1981年,第282页。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651页。
    [3]《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1981年,第282页。
    [4]《黑龙江民间文学》(第6集),中国民研会黑龙江分会编,1983年,第15页。
    [1]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族古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55,161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4页。
    [2]李奎报,《东明王篇》,[韩]李福揆,《扶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集文堂,1998年12月,第102-106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第54-60页。
    [4]王士媛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95-98页。
    [5]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5-19页。
    [6]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78-193页。
    [7]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30-36页。
    [1]李天禄等搜集,《白头山天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7页。
    [2]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38-42页。
    [3]王士嫒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52-62页。
    [4]王士媛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40-43页。
    [5]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249-253页。
    [6]峻林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93-95页。
    [1]裴永镇整理,《金德顺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64-72页。
    [2]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50-254页。
    [3]王士嫒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228-233页。
    [4]王士嫒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110,111页。
    [5]关宝学 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351-364页。
    [6]竣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393-396页。
    [1][芬兰]E.A.韦斯特马克,李彬等译,《人类婚姻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396页。
    [2][芬兰]E.A.韦斯特马克,李彬等译,《人类婚姻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397页。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417-418页。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418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4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4页。
    [2]王士嫒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40-43页。
    [3]《后汉书》卷八十五“高句丽传”。
    [4]《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
    [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页。
    [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页。
    [3]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8,479页。
    [1]隋书今编,《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3-5页。
    [1]1989年,中央民族大学的汪立珍教授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乡调查的资料。参见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06,207页。
    [2]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233,234页。
    [1]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39页。
    [1]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11页。
    [1]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15页。
    [1]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05,107页。
    [2]转引自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07页。
    [1][英]J.G.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上),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89页。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65页。
    [2][韩]徐大锡,《韩国神话的研究》,集文堂,2002年12月,第534页。
    [3]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述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354页。
    [1][韩]罗景洙,《韩国的神话研究》,教文社,1993年,第47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72-78页。
    [1]随书今,《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66-92页。
    [2]敖宝,是用石块堆积的大石堆,是鄂伦春人自然崇拜的一种神的所在地,猎人或行路人路过此地,必须下马拣石添在敖宝上。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67-268页。
    [1]王士嫒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5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3年,第186一191页。
    [1]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3-12页。
    [1]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11-12页。
    [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05页。
    [2]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05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98页。
    [2]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6月,第81,82页。
    [1]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7页。
    [1]金宽雄,《朝鲜古典小说叙述模式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30,131页。
    [2][韩]徐大锡,《韩国神话的研究》,集文堂,2002年12月,第77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3,194页。
    [2]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第454-455页。
    [1]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57页。
    [1]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5-7页。
    [2]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第100-106页。
    [1]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1页。
    [2]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346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84页。
    [1]王士嫒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87-91页。
    [2]峻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第66页。
    [3]关宝学主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3页。
    [1][韩]崔南善编注,《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0年5月,第109页。
    [1]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200页。
    [2]王庆丰,《满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66页。
    [1]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201页。
    [1]以上均参考王庆丰,《满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第90-102页。
    [1]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56页。
    [2]赵志辉主编,《满族文学史》(一),沈阳出版社,1989年5月,第23,24页。
    [1]竣林 等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成.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2]隋书金.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巴图宝音.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4]张凤铸 等编.鄂伦春民间文学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5]本社 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王士嫒 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7]吕光天.鄂温克民间故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8]王士嫒 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9]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0]关宝学.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11]忠录 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2]中国民研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1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东三省分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14]乌丙安 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5]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16]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满族古神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7]张其卓、董明整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18]满都呼 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9]徐昌翰 等著.鄂伦春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0].黄任远等著.鄂温克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1]徐昌翰 等著.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2]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23]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5]叶舒宪.英雄与太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6]黄任远 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7]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8]汪立珍.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9]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0]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31]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2]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颜可维译.雪域灵魂-北极神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3]陈勤建.中国鸟文化.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
    [34]萧兵 著.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5]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3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7]高青山 等著.东北古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38]孙进己 著.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39]李浴 等著.东北艺术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40]马清福 著.东北文学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41]王肯 等著.东北俗文化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42]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43]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4]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5]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6]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7]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
    [48]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49]王绵厚.秦汉东北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0]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51]逄振镐.东夷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
    [52]关捷.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53]宁梦辰.东北地方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乌鲁木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55]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长春:远方出版社,2006
    [56]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6
    [57][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北京:中华书局,2004
    [58][苏]克鲁沙诺夫主编,成于众 译.苏联远东史.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59][俄]史禄国 著,高丙中 译.满族的社会组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0]乌云达赉.鄂温克族的起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61]杨军.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2]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3][苏]杰烈维杨科 著,林树山 等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64][芬兰]E.A.韦斯特马克 著,李彬 等译.人类婚姻史》(全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5]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66]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7]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8]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9]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0]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72]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3]孟慧英 主编.原始宗教与萨满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74]迪木拉提·奥迈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75]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6]汪立珍.鄂温克族宗教信仰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77]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8]吕大吉、满都尔图 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 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9]吕大吉、于锦绣 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0]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81][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3]石光伟、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84]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5]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二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86]吕大吉 主编.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88]马晓京.图腾柱文化象征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9]王建.原始审美文化的发展.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90][德]W·施密特 著,萧师毅 等译.原始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1][日]大间知笃三 等著.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92]杨学政.原始宗教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93]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94]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5]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96]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7][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黄龙保 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8][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甘阳 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99]叶舒宪 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0][加]诺思罗普·弗莱 著,陈慧 等译.批评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01]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4][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5][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6][英]爱德华·泰勒 著,连树声 译.原始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7][英]爱德华·泰勒 著,连树声 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8][美]弗朗兹·博厄斯 著,金辉 译.原始艺术.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9][苏]海通 著,何星亮 译.图腾崇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0][英]J.G.弗雷泽 著,徐育新 等译.金枝(上下册).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6
    [111][美]阿兰·邓迪斯 编,朝戈金 等译.西方神话学读本.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2][英]马林诺夫斯基 著,李安宅 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13][英]C.A.S.威廉斯,李宏 等译.中国艺术象征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4][美]W·爱伯哈德 著,陈建宪 译.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115][苏]格·瓦·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16]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故事卷,上下册),内部资料,1987
    [117]裴永镇 整理.金德顺故事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18]李天禄、崔龙官 收集整理.白头山传说(民间故事集).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
    [119]丁永锡 收集整理.高山将军(民间故事集).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
    [120]黄相博 收集整理.小金马(乡土传说集).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
    [121]金在权 等整理.破镜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122]吉云 整理.百日红.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79
    [123]尹永 等整理.朝鲜民间传说.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0
    [124]李龙得 收集整理.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域地名传说.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125]韩正春 收集整理.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地名传说.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126]韩正春 收集整理.海堂花.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127][苏]戈林-米哈依洛夫斯基等编,周彤译.朝鲜民间故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
    [128]许辉勋 等主编.民间说话资料集(1).韩国:报告社,2006
    [129]中国民研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3).延吉:内部资料,1982
    [13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编.民间文学资料集(4).延吉:内部资料,1984
    [131]金在权 编著.天生缘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132]金礼三 整理.天桃.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0
    [133]本社 编.棒槌姑娘.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62
    [134]黑龙江省朝鲜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会整理.八角珍珠.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135]张东云 等整理.开裆裤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36]朴昌默 收集整理.石头郎和贤妻.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
    [137]金在权 整理.天生配偶.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138]金在权 整理.孝妇钟.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39]金明汉 收集整理.三星.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3
    [140]林承焕 等整理.八仙女.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
    [141]朴昌默 收集整理.恩爱峰.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2
    [142]黑龙江民研会朝鲜族会员收集整理.三石头与老虎.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
    [143]林承焕 等整理.主妇的眼泪.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3
    [144]任皙宰.韩国口传说话(共十二卷).韩国:平民社,1993
    [145]崔南善 编.三国遗事.韩国:瑞文文化社,1990
    [146]李丙焘 译注.三国史记.韩国:乙酉文化社,1991
    [147]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148]金泰坤.韩国巫俗研究.韩国:集文堂,1981
    [149]李恩奉 编.檀君神话研究.韩国:寰宇社,1986
    [150]罗景洙.韩国的神话研究.韩国:教文社,1993
    [151]徐大锡.韩国神话的研究.韩国:集文堂,2002
    [152]李恩奉.增补韩国古代宗教思想.韩国:集文堂,1999
    [153]李志映.韩国建国神话的真象与理解.韩国:月印,2000
    [154]赵炫卨.东亚建国神话的历史与逻辑.韩国:文学与知成社,2003
    [155]金和经.韩国神话的源流.韩国:知识产业社,2005
    [156]金杜珍.韩国古代的建国神话与祭仪.韩国:一潮阁,1999
    [157]李福揆.夫余、高句丽建国神话研究.韩国:集文堂,1998
    [158]朴相兰.新罗和伽耶的建国神话.韩国:韩国学术信息,2005
    [159]张畴根.韩国神话的民俗学研究.韩国:集文堂,1995
    [160]李基白.檀君神话论集.韩国:新文社,1988
    [170]玄容骏.巫俗神话与文献神话.韩国:集文堂,1992
    [171]洪基文.朝鲜神话研究.朝鲜:朝鲜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64
    [172]金东勋.中国朝鲜族口传说话研究.韩国:韩国文化社,1999
    [173]金东勋、许辉勋 主编.中朝韩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174]金烈圭.韩国的神话.韩国:一潮阁,1985
    [175]金烈圭.一棵宇宙树与神话.韩国:韩国学术信息(株),2003
    [176]金烈圭.东北亚萨满教与神话论.韩国:(?),2003
    [177]金烈圭.韩国神话与巫俗研究.韩国:一潮阁,1977
    [178]申采浩 著,陈镜焕 注释.朝鲜上古史.韩国:人物研究所,1982
    [179]罗洞铉.中国北方夷族与朝鲜上古史.韩国:弘文堂,1994
    [180]全北大学人文学研究所.东北亚萨满教文化.韩国:晓明出版,2000
    [181]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韩国:仁荷大学校出版部,1994
    [182]赵興胤.韩民族的起源与萨满教.韩国:韩国学术信息(株),2002
    [183]赵興胤.巫与民族文化.韩国:韩国学术信息(株),2004
    [184]韩国文化象征词典.东亚出版社,1992
    [185]韩国文化象征词典(2).斗山东亚,1996
    [186]仁钦道尔吉 等编.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187]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8]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