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谐社会”是我国古代先哲的社会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问题以及民族、宗教、生态建设等方面,这些理论探讨较少涉及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少有的涉及也仅是零碎的、分散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系统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民主政治”是千百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既是人类的政治理想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孜孜不倦探求的政治实践活动。在当今时代,民主政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尺,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民主化进程?民主政治建设中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党和政府采取哪些举措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和深思。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七章组成。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和评述学界研究现状及研究文献,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等。
     第二章对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涵义进行探讨,探析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总结西部民族地区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及经验,阐述构建和谐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首先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特殊性;其次从现实出发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对政府能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阐述族际政治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共生性,探究西部民族地区族际政治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思路。
     第六章首先对公民政治参与理论进行概述,其次解析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第七章是结语,是对论文论述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集中的阐述。本文认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共生互动关系;发展人民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Harmony Society" is the ideal society which is the common expectation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ies to the modern different ethnic people, In the period of new of era, Our Central government puts forth and forms this great ideal, embodying the common wish of all the people and basic demands of construct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focuses on politics, economics, thoughts and culture, social problems, ethnology, Christianity and ecology etc. about harmony society These theories seldom concerns with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es and of harmony society, even there is a few, its's only fragmentary, not systematical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democratic politics"is an eternal topic, which i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pursuit of human, bat also is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human's eternal pursuit, In the modern times, democratic politics becomes the important standard of measuring a nation's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which is also a valuable trend of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not only ha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society, hut also is the contents of harmony society In the western areas of ethnic groups, how to e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how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democ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development? How much practice experiences we have got in constructing democratic politics? what difficulties and features we face to in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what measures do the western governments take in constricting harmony society? All thes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rouse the author's care and deep thoughts.
     This essay consists of Lead, body and ending. It ha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ing the title, research meaning, method and defining the basic concept.
     Chapter Two prob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harmony societ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in western areas.
     Chapter Three expressing the philosoph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ower of gover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society, emphasizing the Partys key role.
     Chapter Four researching the government's power, putting forth the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Chapter five expressing the relativity and co-exist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Chapter six summarizing the theory of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politics, putting forth the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puts forth his own views on constructing harmony society.
引文
①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徐勇.民主挫折与民主的分层定位[R].学习时报.2009年12月15日.
    ②转引自孙永芳.西方民主理论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③杨德山.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④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⑤杜永明,赵金山,王彦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⑥王奕蓉.权利·秩序·和谐:2005年上海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成果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⑦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⑧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⑨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①王奕蓉.民主·民生·法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②贾建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R].人民日报.2004年12月7日.
    ③王黎明.当前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执政党的执政道德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④张容之.中国式民主,就是要“为人民代表大会服务”[J].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年10月3日.
    ⑤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⑥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⑦[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版.
    ⑧王维国.乡镇人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乡镇人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⑨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第5期.
    ⑩吴良健.成就与困境:基层人大预算监督中的协商民主——从“合法性传送带”角度解读温岭“参与式预算”模式[J].台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①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②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③郭丹,涂秋生.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④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⑤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⑥俞可平.民族和民族问题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⑦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⑧赵新国.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⑨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运作[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⑩胡必亮.中国村里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11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2王云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J].人民论坛.2010年第23期.
    13汪志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建设--湖北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2007年10月15日.中国网.
    ②刘迟.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空间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2月.
    ③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8月.
    ④周业勤.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12月.
    ⑤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8月.
    ⑥梁莹.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⑦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此书展现了中国基层职工民主管理基本状况,同时也试图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述基层职工民主管理内涵与价值的理论框架。
    ⑧刘元文.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此书探讨了基层民主参与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模式,重点研究了中国基层民主参与的基本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职工在参与中的地位与身份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基层民主参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中国基层民主参与的前景做出了谨慎的预测。对比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职工民主参与理论与实践,通过分析职工民主参与这一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彰显出基层民主参与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客观必然性。
    ⑨许耀桐,刘晶雄.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⑩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案例调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1田晓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12李俊.面向新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13史卫民,潘小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4谭君久.中国式民主的政治学观察[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15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6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7房宁.草根经济与民主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8刘明君,陈金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①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中国式民主政治[M].北京:人民口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②杨雪冬,陈家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③Xiaoqin Guo.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s Democratic Transition:Confucianism, Leninism, and Economic evelopment. Routledge.3 July 2003.
    ④Bruce Gilley.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 Bruce Gilley.1 Nov 2005.
    ⑤Andreas Fulda.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A Silent (R)evolution. Routledge.31 Mar 2012.
    ⑥Suisheng Zhao. China and Democracy:Reconsidering the Prospects for a Democratic China. Routledge.9 Nov 2000.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2年11月17日.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②肖群忠.“小康”“大同”与“政通人和”——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③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和谐社会作文.作文网.http://www.zuowen2.c.
    ④顾仁华.“求同存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②胡乃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③戚攻.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J].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④赵芳,张俊霞.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J].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王利.压煤村庄和谐—生态搬迁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9年4月.
    ⑤王利.压煤村庄和谐—生态搬迁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9年4月.
    ⑥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⑦李龙,蔡守秋.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⑧唐冰开,刘雪峰.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⑨杨德森,赵旭东,肖水源.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心理和谐与 和谐社会[OL].http://www.reader8.c.
    ①王子彤.论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②施昌海.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张敏,邓献晖.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④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西部博览网—海纳百川[0L].网络天下.http://www.xbbl.org/.
    ②转引自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①[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②[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③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的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J].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④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⑤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⑥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⑦房宁.民主政治十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⑧房宁.民主政治十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⑨房宁.民主政治十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①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版.
    ④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邱哲.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M].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7年5月.
    ⑥陆学艺.陆学艺教授谈“关注民生之本促进社会和谐”[EB].中国共产党新闻.2007年11月29日.
    ⑦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
    ③刘军林.和谐社会的阐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6年5月.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
    ⑤刘军林.和谐社会的阐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6年5月.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③[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4月第1版.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第1版.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①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②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③刘军林.和谐社会的阐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6年5月.
    ①第三届团知识竞赛材料[0L].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http://www.ncsxy.com.
    ①宁夏新闻网.宁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个<条例>[EB].宁夏新闻网.2009年11月20日.
    ②韦家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EB].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4日.
    ③吴宏华,陆启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联合大接访”畅通民情渠道[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3日.
    ①刘凌.贵阳创新信访工作思路清理化解积案[OL].新华网.2009年10月28日.
    ②刘德安.云南丘北:多方式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接受更多监督[OL].正义网.2010年6月13日.
    ③2011年全国两会专题报告[OL].新华网.2011年4月10日.
    ④杨传堂.在纪念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西藏日报.2005年8月20日.
    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①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①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OL].新华网.2009年9月27日;中国人权.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OL].http://www.humanrigh.
    ②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OL].新华网.2009年9月27日;中国人权.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OL].http://www.humanrigh.
    ①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OL].新华网.2009年9月27日;中国人权.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OL].http://www.humanrigh.
    ②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OL].新华网.2009年9月27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干部在线学习网[OL].http://mw.gwypx.com.
    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0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①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②王新红.六次党代会以来·政治建设综述民主与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N].新疆日报.2006年10月11日.
    ③樊明富.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OL].遵义在线.2010年9月10日.
    ④曹茂.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农村基层民主——以云南为例[J].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①李敬德,覃尊君.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J].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②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Show China看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0L].http://www.showchina.
    ③山丹县城关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纪实[OL].张掖日报.2003年5月21日.
    ①Show China看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OL].http://www.showchina.
    ②Show China看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0L].http://www.showchina.
    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④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OL].新华网.2004年5月24日;Show China看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OL].http://www.showchina.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报告工作、接受评议、落实反馈。
    ③吴泽刚.阿坝州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EB].新华网.2011年4月23日.
    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Show Chin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民主执政成为中共执政的基本理念[OL]. http://www.showchina.
    ①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O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Show Chin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民主执政成为中共执政的基本理念[OL].http://www.showchina.
    ②王乐泉.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OL].新华网.2006年10月19日.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2007年10月15日.中国网.
    ②张琦.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第2期.
    ③张琦.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第2期.
    ①何建民,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2010年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经验材料[OL]. http://www.wenmi114.
    ①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②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③何建民,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④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③辛向阳.新政府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第1版.
    ④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⑤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⑥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 涵与结构的再认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②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③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再认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②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③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④严庆.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与民族地区和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①金炳镐,严庆.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李红杰.试论民族关系的功能[J].民族研究.1997第1期.
    ②金炳镐,严庆.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③金炳镐,严庆.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①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4月第1版.
    ②肖国忠.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0L].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8日.
    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创业实习[0L].网络http://www.unjs.com/.
    ②唐志君.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新论[J].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③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①当代贵州发展概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月第1版.
    ①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OL]. http://www.sdpc.gov.cn/dqjj/fpkf/lsbqdqfz/t20061228_106290.htm.2006年12月28日.
    ②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①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组编.贵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①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②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③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①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②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③吴克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主体刍议[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①胡朝映.科学发展观与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李仙梅.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J].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创业实习[0L].http://www.unjs.com/.
    ②胡朝映.科学发展观与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李仙梅.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J].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创业实习[0L].http://www.unjs.com/.
    ③李仙梅.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J].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
    ①吴成安.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中的政府角色重构[J].商业时代.2006年第10期.
    ②吴成安.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中的政府角色重构[J].商业时代.2006年第10期.
    ①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OL].www.cass.net.cn/cass/show_News.asp?id=15899;张宏莉.哈萨克斯坦国家权力分享和分配中的民族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2007第5期.
    ①韩小兵.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法制建设[J].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韩小兵.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法制建设期待[N].贵州民族报.2010年8月30.
    ①阿娜尔古丽,阿尔根.加强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论民族法制与民族关系[OL].民法学论文.http://www.reader8.c.2009-12-22.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③王国勇.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②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①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 月第1版.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①包心鉴.论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J].求索.1989年第3期.
    ①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②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②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①张琦.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4月第1版.
    [6][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7][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10][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1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1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14]AndreasFulda.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andDemocraticTransformationinChina:A Si lent(R)evolution. Routledge.31Mar2012.
    [15]BruceGilley. China'sDemocraticFuture:HowitWillHappenandWhereitWillLead. Bruc eGilley.1Nov2005.
    [16]SuishengZhao.ChinaandDemocracy:ReconsideringtheProspectsforaDemocraticChin a. Routledge.9Nov2000.
    [17]XiaoqinGuo. StateandSocietyinChina'sDemocraticTransition:Confucianism,Lenin ism, andEconomicevelopment. Routledge.3July2003.
    [1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
    [19]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案例调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0]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1]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2]当代贵州发展概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月第1版.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4]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25]杜永明,赵金山,王彦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6]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7]房宁.草根经济与民主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8]房宁.民主政治十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9]郭丹,涂秋生.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0]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1]胡必亮.中国村里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3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4]胡乃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35]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6]李俊.面向新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37]李龙,蔡守秋.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38]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9]梁莹.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40]刘明君,陈金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41]刘元文.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2]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43]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4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4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第1版.
    [46]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7]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8]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9]史卫民,潘小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0]孙永芳.西方民主理论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51]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2]谭君久.中国式民主的政治学观察[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53]唐冰开,刘雪峰.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54]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中国式民主政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5]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56]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57]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58]田晓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59]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4 月第1版.
    [60]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61]王奕蓉.民主·民生·法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2]王奕蓉.权利·秩序·和谐:2005年上海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成果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63]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4]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65]辛向阳.新政府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第1版.
    [66]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67]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运作[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8]许耀桐,刘晶雄.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9]杨德森,赵旭东,肖水源.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70]杨德山.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71]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72]杨雪冬,陈家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73]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4]俞可平.民族和民族问题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75]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6]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7]赵新国.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8]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组编.贵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79]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8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版.
    [8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84]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85]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阿娜尔古丽,阿尔根.加强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2]包心鉴.论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J].求索.1989年第3期.
    [3]曹茂.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农村基层民主——以云南为例[J].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4]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再认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6]顾仁华.“求同存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7]韩小兵.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法制建设[J].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
    [8]何建民,顾华详.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9]胡朝映.科学发展观与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金炳镐,严庆.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11]李红杰.试论民族关系的功能[J].民族研究.1997第1期.
    [12]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3]李敬德,覃尊君.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J].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14]李仙梅.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J].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
    [15]戚攻.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J].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16]施昌海.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7]唐志君.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新论[J].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18]汪志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建设一湖北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9]王国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0]王国勇.困境与出路: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1]王国勇.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22]王黎明.当前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执政党的执政道德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3]王维国.乡镇人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乡镇人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4]王云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J].人民论坛.2010年第23期.
    [25]王子彤.论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26]吴成安.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中的政府角色重构[J].商业时代.2006年第10期.
    [27]吴克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主体刍议[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8]吴良健.成就与困境:基层人大预算监督中的协商民主——从“合法性传送带”角度解读温岭“参与式预算”模式[J].台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9]肖群忠.“小康”“大同”与“政通人和”——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30]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31]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的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J].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32]严庆.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与民族地区和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33]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4]张宏莉.哈萨克斯坦国家权力分享和分配中的民族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2007第5期.
    [35]张敏,邓献晖.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36]张琦.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第2期.
    [37]张容之.中国式民主,就是要“为人民代表大会服务”[J].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年10月3日.
    [38]赵芳,张俊霞.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J].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
    [39]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0]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41]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2]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1]2010年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经验材料[0L]http://www.wenmi114.
    [2]2011年全国两会专题报告[OL].新华网.2011年4月10日.
    [3]ShowChina看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0L]http://www.showchina.
    [4]ShowChin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民主执政成为中共执政的基本理念[OL]http: //www.showchina.
    [5]第三届团知识竞赛材料[OL].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http://www.ncsxy.com.
    [6]和谐社会作文.作文网http://www.zuowen2.c.
    [7]樊明富.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OL].遵义在线.2010年9月10日.
    [8]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创业实习[OL].网络http://www.un js. com/.
    [9]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OL]. http://www.sdpc.gov.cn/dqjj/fpkf/lsbqdqf z/t20061228_106290.htm2006年12月28日.[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干部在线学习网[OL]. http://mw.gwypx.com.
    [11]韩小兵.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法制建设期待[N].贵州民族报.2010年8月30.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2007年10月15日.中国网.
    [13]贾建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R].人民日报.2004年12月7日.
    [1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2年11月17日.
    [15]刘德安.云南丘北:多方式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接受更多监督[OL].正义网.2010年6月13日.
    [16]刘凌.贵阳创新信访工作思路清理化解积案[OL].新华网.2009年10月28日.
    [17]陆学艺.陆学艺教授谈“关注民生之本促进社会和谐”[EB].中国共产党新闻.2007年11月29日.
    [18]论民族法制与民族关系.民法学论文[OL].http://www.reader8.c.2009-12-22.
    [19]宁夏新闻网.宁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个<条例>[EB].宁夏新闻网。2009年11月20日.
    [20]山丹县城关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纪实[OL].张掖日报.2003年5月21日.
    [21]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OL].www.cass.net.cn/cass/show_News. asp?id=15899.
    [22]王乐泉.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0L].新华网.2006年10月19日.
    [23]王新红.六次党代会以来·政治建设综述民主与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N].新疆日报.2006年10月11日.
    [24]韦家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EB].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4日.
    [25]吴宏华,陆启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联合大接访”畅通民情渠道[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3日.
    [26]吴泽刚.阿坝州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EB].新华网.2011年4月23日.
    [27]西部博览网—海纳百川[OL].网络天下http://www.xbbl.org/.
    [28]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OL].新华网.2004年5月24日.
    [29]肖国忠.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OL].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8日.
    [30]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OL].http://www.reader8.c.
    [31]徐勇.民主挫折与民主的分层定位[R].学习时报.2009年12月15日.
    [32]杨传堂.在纪念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西藏日报.2005年8月20日.
    [33]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0L].新华网.2005年10月19日.
    [34]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OL].新华网.2009年9月27日.
    [35]中国人权.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OL].http://www.humanrigh.
    [1]刘军林.和谐社会的阐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6年5月.
    [2]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8月.
    [3]周业勤.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12月.
    [4]王利.压煤村庄和谐—生态搬迁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9年4月.
    [5]刘迟.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空间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12月.
    [6]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8月.
    [7]邱哲.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M].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7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