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暴力:形式与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电影发展之初到如今银幕上各种类型电影作品百花齐放,暴力一直伴随着电影的百年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电影中的暴力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表达手法也越发多样化,暴力元素充斥在各种商业类型电影中,成为无处不在的表现主题之一,暴力充当着电影作品中最强劲的兴奋剂,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裹挟观众的视听体验,进而成为电影商业化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鲜血淋漓、肢体横飞的景象弥漫银幕的同时,理论界对暴力影像的问题也有所关注,但是这些理论关注大多停留在确立概念、概念使用或历史阶段性梳理的方面,对于电影中的暴力在不同类型片中体现的功能并未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而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商业产品,学者们大多也没有深入电影内部的创作机制中去具体分析暴力元素的使用和表现。与银幕上大肆泛滥的暴力影像比起来,理论界的研究论述略显苍白。另外,作为一种特殊的、构成叙事影片叙事框架的主要元素,“暴力”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商业类型电影中,展现暴力行为成为当下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暴力成为动作片、武侠片等类型电影涉及的主要题材,甚至一些标榜别的题材的影片也都以暴力作为实际内容。研究电影中的暴力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意义,可以给观者在欣赏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暴力场面时以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同时也有利于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对暴力的表现程度做出合理的把握。特别是从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创作现状来看,商业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创作主流,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在电影中的体现,怎样合理的控制暴力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尺度,都成为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地区的一些有鲜明特点的类型片中的暴力元素的分析,以期获得一些创作上的提醒和理论上的借鉴。
     由此可见,对于“电影中的暴力”这一问题于理论研究上存在着很大尚待挖掘的空间,在电影创作和观众接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本篇论文将着眼点放置于涉及暴力元素较多的具体类型电影,分析电影中暴力存在的缘由,梳理暴力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形影相随之发展历程,对暴力元素在不同类型片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存在意义和社会影响进行细致论述,归纳出暴力元素在某一种类型电影中所担负的共有功能。同时,深入电影的集体创作过程中,着重分析在不同分工的创作主体如何体现暴力元素,以及他们的工作综合起来对成片中的暴力展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以具体导演的具体电影作品为文本,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下,电影中的暴力的展现手法和强弱的区别和特点。本篇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电影中的暴力做一个较为允实和深层次的理论概括。在写作中,我综合运用了叙事学、精神分析学等相关电影理论评论方法,结合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期建构在宏观与微观上可以相互印证与补充的理论体系。通过探讨电影中的暴力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以期扩展电影理论研究范围,进而尝试为时代变迁中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development to the abundance of types of film work on the screen, violence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century development of filmdom. With the elapse of time and changes of times, violence in the movie appear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Methods of express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Elements of violence are filled in a variety of commercials and become one of expressing topics everywhere. Violence acts as the strongest excitant in the film works, stimulates the senses of the audience and coerces the audience's audio-visual experience, further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movies. While the scenes of blood dripping and of body flying diffuse movie screen, the theorists also have concern on the issue of violent images, but most of these theories focus on establishing concept, the concept of using or combing historical stages, There is not overall research in the function that the violence in the movie reflect in different types, as the movie that a kind of collective creation of commercial products, most of the scholars did not go deep into the creation mechanism for concrete analysis of violence in films and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 use and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e violent images of the abuse in the movies, theoretical research enunciates slightly. In addition, as a kind of the main special elements constituting narrative film and narrative framework," violence " appeared in the fil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increasingly, showing the violent behavior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kind of express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violence become the main subject of action films, martial arts films and other types of films, and even that some advertise as other types of films take violence as the actual content too.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violence and functional meaning in the films, can give the audienc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uidance i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violence in the movie, as well as to make reasonable assuranc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for violence. Especially view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eation of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 commercial movies are as mainstream Chinese films which will go to the world, how to grasp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movie, how to control violence by reasonable form and expression of the scale in the film, has become a problem need to be discussed and solved. We can also analysis violent elements in a variety of genres through some of the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get some reminder on the creation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Thus, there is space that remains to be mining for the question "the violence in the movie"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lso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ilm creation and audience take-up.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specific types of movies with lots of critical force elements, analyze the cause of violence in films, comb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viol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ilm, detail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element of violence in different types,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social impact and induce common functions of violent elements in a particular type of film.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deepen process of collective creation, emphasize how to embody violent elements in the creation subject which has the differ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show what kind of impact of completed film as a result of working all together, in addition, as an example of the specific film of the specific director,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splay technique and strength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a more fulfilling and deep-seated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to the violence of movi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writing, I used the narrative, psychoanalysis and other related method of film theory review, combined the related theory of aesthetics,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oretical system that they can confirm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aspects. By discussing the existence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violence in the movie,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film theory, and then try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basis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ass culture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引文
①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② 电影观众(audience)直观意义为观看电影的人,具有狄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界定,狄义的观众指的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走进电影院通过银幕放映来观看特定影片的人,在统计上座率时,采取这种狄义概念。但是随着科技传媒的迅猛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途径并不仅限于进入影院观刊,所以广义的电影观众是指一种潜在的观众,即具备观看电影行为能力的人群,他们小只可以选择银幕放映的方式观刊影片,也可以通过光盘、网络、电视、便捷设备等多种途径随意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影片和影片片段。详见王志敏、陆嘉宁《电影学简明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③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 转引自鲍.瓦特逊:《品味无可争辩:图利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局限》,见《世界电影》2001年第2期。
    ② 转引自琼.霍金斯:《肮脏癖、欧洲垃圾和高雅艺术——欧洲电影在美国俗文化中的位置》,见《世界电影》2001年第4期。
    3 Stephen Prience edited,Screening Violence,Rutgers University Press,New Brunswick,New Jersey,2000.
    ①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黎耜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第39页
    ① 安乌拉.古纳塞基拉:《亚洲电视中的暴力节目问题》,见《电视节目研究资料》1991年第4期第146页
    ① [美]里奥.布劳迪:《从骑士精神到恐怖主义——战争和男性气质的变迁》杨述伊、韩小华、马丹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 [德]阿尔诺.格鲁恩:《常态下的癫狂》,李键鸣译,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 [德]w.舒里安:《影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② [英]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③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④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1 Stepben Prince edited,Screening Vialence,Rutgers University Press,New Brunswick,New Jersey, 2000,p2.
    2 [奥]弗洛伊德:《释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8页。
    ①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郭本禹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② [美]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第82页。
    ① [美]卡尔文.斯.活儿《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②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③ [英]安妮特.希尔:《危险的营生:作为一种互动现象的电影暴力》,李小刚译,见《世界电影》2006年第1期,第28 29页。
    ① [美]苏珊.朗格《关于电影的笔记》,见《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324页。
    ① [苏]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第268页。
    ② 刘业雄:《认同与代偿:试析影视谜的文化代码——兼论“暴力影视”的成见》,见《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第63页。
    ③ 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救赎》,见《艺术评论》2004年第3期,第26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② [美]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③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London:Penguin,1973, p.135.
    ④ 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9, pp.6-7.
    ⑤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2.
    ①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晴》,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33页。
    3 W.J.T.Mitchell,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Dec.1995,p.540.
    ① 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9, p.8.
    ② 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9, p.8.
    3 [法]安德烈.马尔罗:《电影心理学概论》,见《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4 [德]齐格弗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207页。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译.译林出版社 2004年版第39页.
    1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② Anne Friedberg, "Cinema and Postmodern Condition", Linda Williams, ed, Viewing Positions,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5, p.64.
    ① Scott Lash, Sociology of Pastmodernism, London:Routledge,1990, p.188.
    ① 《英雄DVD》封面标注,广州音像出版发行。
    ② See P.Coates, The Story of the Lost Reflection, London:Verso,1985.
    ① 邵牧君:《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第五章“犯罪和政治腐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页。
    ① 邵牧君:《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③ 蔡卫、游飞:《美古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贝。
    ① [美]大为.汤普森、伊恩.克里斯蒂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杨向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① 严彩蝶:《三池崇史——日本影坛恶之花》,见《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第11期,第34页
    1 详见《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第127页。
    2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电影理论与批评词典》崔君衍、胡玉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①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 250页。
    ② 郝建:《类型蒂娜影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版,第131页。
    1 [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7页。
    1 [美]苏珊.海瓦德《电影学关键词——战争片(上)》,侯克明、钟静宁译,见《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第123页。
    ① 贾磊磊:《中国式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 转引自陈宇:《马丁.斯科赛斯导演研究(上)》,见《北京电影学报》1996年第2期,第126页.
    1 俞钟:《吴宇森的“英雄片”的暴力美学》,见郑洞天、谢小品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创造大师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2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 张会军、马玉峰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见《北京电影学报》2005年第4期,第80页。
    ② 陈默:《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①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黎耜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第47页。
    ①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黎耜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第43页
    ①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犁耜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第40页。
    ② 贾磊磊《消解暴力——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策略》,见《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第50页。
    ①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版,第3页,第14页。
    ①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第26页
    ① 许乐《碰撞中的策略及症候——淡香港与内地合拍片之现状》,见《当代电影》2010年第11期,第58页。
    1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第31页。
    ① 许志晖、李娜:刊麦庄双雄如何打造《无间道》和《窃听风云》系列,见《电影》2011年第12期,第67页。
    ①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第349页
    ②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第127页.
    1 张燕、刘伟强《抒创作求变、实现片厂梦想——刘伟强访谈》,见《当代电影》2012年第2期,第77页。
    1 [法]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马胜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页。
    2 [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3 张力量:《功大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1 [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1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1 《七剑云人——武侠背后的人生——《功夫》、《七剑》剪辑师林安儿访谈录》见《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年第7期,第31、32页。
    1 张会军、马玉峰整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 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见《北京电影学报》2005年第4期,第81页。
    2 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救赎》,见《艺术评论》2004年第3期,第26页,
    3 张会军、马玉峰整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见《北京电影学报》2005年第4期,第82页。
    ① [美]大卫.博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 张力:《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①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李显立等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第571页。
    ① 俞钟:《吴宇森“英雄片”的暴力美学》,见郑洞天、谢小晶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① [美]大卫.博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 [美]杰米.格拉汉姆:《我就是电影世界的肾上腺素——昆江.塔伦蒂诺访谈录》,见《电影世界》2012年第12期,第45页。
    2 [美]爱斯特:《脱缰的野马——昆廷.塔伦蒂诺》,见《电影双周刊》1995年3月9日。
    ① [法]樊尚.阿米埃尔、帕斯卡尔.库泰《美国电影的形式与观念》,徐晓媛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 [美]G.史密斯:《昆廷.塔伦蒂诺访谈记》李小刚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2期,第136页
    3 同上第123页。
    ① [美]G.史密斯:《昆廷.塔伦蒂诺访谈记》李小刚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2期,第127页
    1 转引自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特色 好莱坞怪才昆廷.塔伦蒂诺创作论》,见《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第67页。
    2 刘新民、李建明主编《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① [美]G.史密斯:《昆廷.塔伦蒂诺访谈记》李小刚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2期,第124页。
    1 郝建:《电影天才还是好莱坞的坏孩子》,见《当代电影》1996年第4期,第27页。
    ① [美]G.史密斯:《昆廷.塔伦蒂诺访谈记》李小刚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2期,第127页。
    1 [美]D.麦金尼《暴力:强度与轻度》黎耜译,见《世界电影》1998年第3期,第47页。
    2 赵勇《性与暴力:从狂欢到娱乐——论西方影视的大众文化特性》,见《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第6页。
    ① 陈晓云:《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 影视欣赏心理散论》 见《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第84页。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彊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36页。
    1 [英]大卫.汤普森、伊恩.克里斯蒂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杨向荣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0。
    [1]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2]拉康.拉康选集.诸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5]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7]李亦中,Stefan Friedrich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0]让.米特里.电影符号学质疑.方尔平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11]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1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4]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5]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6]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17]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8]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刚,陈旭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9]麦茨.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1]里奥.布劳迪.从骑士精神到恐怖主义:战争和男性气质变迁.杨述伊,韩小华,马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2]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3]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4]山根清道编.犯罪心理学.张增杰,罗大华,李国秀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25]索雷尔.论暴力.乐吕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8]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9]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30]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1]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2]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3]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4]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5]金冠军,王玉明编.电影产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7]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8]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9]姜耕玉.艺术辩证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0]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1]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2]郑洞天,谢小品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43]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5]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46]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7]陈犀禾,石川主编.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8]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9]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50]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博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2]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4]王志敏,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55]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吴珮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6]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7]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8]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9]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0]陆扬主编.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1]王志敏,陆嘉宁.电影学简明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和出版社,2011
    [62]陈喜禾,徐红等编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63]赵起.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幻想题材影片创作.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64]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马胜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5]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6]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崔君衍,何玉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7]张力.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青岛出版社,2009
    [68]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9]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70]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陈维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
    [71]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2]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3]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Stephen Prience edited. Screening Violenc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2000
    [2]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London:Penguin,1973
    [3]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9
    [4]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Scott Lash. 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 London:Routledge,1990
    [1]王海洲.港台武侠片概论.当代电影,1994(4)
    [2]贾磊磊.消解暴力——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策略.当代电影,2003(5)
    [3]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当代电影,2002(5)
    [4]郝建.电影天才,还是好莱坞的坏孩子.当代电影,1996(4)
    [5]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好莱坞怪才昆廷塔伦蒂诺创作论.当代电影,2002(1)
    [6]祝虹.论《低俗小说》的叙事策略.当代电影,2002(1)
    [7]吴琼.试论武侠电影的叙事与侠义精神——从张彻、胡金铨到徐克的历史嬗变.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