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研究生生活方式与体育健身的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体质与健康向来为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尽管体质与健康具有某种自然特征,但在人类社会中,却越来越多地凝聚着文明的成分。就是说,在人类的体质或健康中,总是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不论是流行病学所揭示的人类病因、死因构成,还是体质研究所调查统计出的国民体质状况,都揭示了这一现象。其中,人类不断变化着的“生活方式”就在深深影响着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
     在“生活方式”的内容中,最为积极的内容要数“健康生活方式”,当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的时候,体育健身不仅能充实人们的生活时间,还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体育运动将是人们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与内容。因此,体育健身是我们“健康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内容,成为“生活方式”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经济结构格局的巨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的强烈冲击,都使得各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的经济领域改革的全面进行和深入,以及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范围广、速度快,社会已经逐渐变成知识型的社会。作为高知识分子的研究生这一群体,无疑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流砥柱。因此,重视、研究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体育健身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省招收研究生的六所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抽取600名研究生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省高校研究生“生活方式”及体育健身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贵州省高校研究生生活方式中,生活规律良好,对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
     2.贵州省高校研究生的余暇时间的处理上,大多数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但参加体育锻炼所占比例比较低。大多数未意识到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他们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
     3.贵州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但参加体育健身的情况不容乐观。
     4.贵州省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得贵州省高校研究生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制约贵州省高校研究生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仍然是余暇时间太少,场地、设施缺乏,工作、学习负担太重等。在选择锻炼的项目上,倾向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项目,对我国传统养生项目的选择积极性不高。
     5.贵州省高校未开设研究生阶段的体育课,学校也未组织研究生体育活动,研究生期望开设不同形式的、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或体育课。
引文
[1]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6]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1]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3]王玉昕,吴燕波,梁树勋,许永刚.广东省中年科教人员广东省中年科教人员与机关干部体制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2:18.
    [4]李力研.关于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
    [1]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朱信龙等.中国科大研究生与全国科教人员体质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 2002.3
    [3]张丽君等.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态度、动机、兴趣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4]杨雪芹.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
    [1]高岩松.高校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刍议[J].体育学刊,2001.5
    [2]赵文杰等.浅析研究生体育文化需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7.2
    [3]王晓峰,韩志霞.谈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0.9
    [4]俞蕙琳.研究生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01.8
    [1]梁晓龙.现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九—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体育的成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1]梁晓龙.现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九—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体育的成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2]梁晓龙.现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九—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体育的成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3]梁浩材.社会医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1]梁浩材.社会医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2]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3]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3]选摘自池上睛夫 1989 著《什么是适度运动?》第 172 页
     [1]王玉昕,吴燕波,梁树勋,许永刚.广东省中年科教人员广东省中年科教人员与机关干部体制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2:18.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15.
     [1]卢元镇等.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7—68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臧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常智,姚鑫.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陈及治.体育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孟刚.和谐运动与健康[M].贵州恩没出版社,2005.
    [7][美]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8]体育科研方法[M].
    [9]谢佩娜,张健忠.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
    [10]王建军.体育、健康、体育生活方式[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 年 12 月
    [1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 年 9 月.
    [12]杜利军.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及对政府促进国民健康的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13]史国友.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浅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0 年 5 月
    [14]吴凤起,孙新荣.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 年 9 月
    [15]李敏卿.试论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 6 月
    [16]徐元玉,王林.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J].安徽体育科技,2002 年 9 月
    [17]黄鸿生.浅析体育健身运动与人的生活方式之关系[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年 11 月
    [18]庹权.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 年 10 月
    [19]梁晓龙.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体育的成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20]朱信龙等.中国科大研究生与全国科教人员体质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 2002.3
    [21]牛振喜等.河北省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4.6
    [22]杨伟,何维民.研究生体育活动现状及体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1.4
    [23]赵殿军等.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24]俞蕙琳.研究生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01.8
    [25]金广江等.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8
    [26]李慧音.研究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27]高岩松.高校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刍议[J].体育学刊,2001.5
    [28]罗汉礼.试论我国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1999.12
    [29]黄卓等.对普通高校研究生公共体育教学评估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2.6
    [30]王晓峰,韩志霞.谈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0.9
    [31]赵文杰等.浅析研究生体育文化需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7.2
    [32]杨雪芹.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
    [33]张丽君等.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态度、动机、兴趣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4]薛少朵等.研究生体育运动兴趣调查与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9
    [35]汪志宏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6]陈小华.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投入与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7]扬再明,陈建启.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特点的认识和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38]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9]李登光,吴宏江.高校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4.4
    [40]吴晓强.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思考[J].体育科技,2001.3
    [41]梁进,管继春.我国现行体育健身方法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6
    [42]吕树亭.21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3
    [43]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