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的悲剧意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池莉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也是一个较有争议的作家。她始终坚持为市民写作,以世俗化的叙事方式表现原生态的生活。然而她的小说并非是对生活进行单纯的镜像式反映,而是在审美过程中,向读者传达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包含着作者对个体生命、人生、宇宙等形而上的哲理思考与探求,从而使她的小说散发出淡淡的悲剧意蕴。
     近年来,池莉小说的悲剧意蕴已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对此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池莉小说中形而上和人性方面的评析显得不足甚至偏颇。本论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做更深入的探究。
     本论文把池莉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梳理其悲剧意蕴的表现形态,阐释其小说悲剧意蕴的独特性,从而论证她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以期能给当代文学发展提供借鉴。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池莉小说中展现的既定社会秩序对人自由本性、生命活力的消磨,这是一种生命凋谢的悲剧。在这一悲剧形态中,池莉表现的不仅有现实的残酷和小人物的无奈,还有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人的自由活力的尊重与呼唤。本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社会秩序对自由生命的消磨以及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苍老”意象,推导出这种悲剧形态更深层的意蕴是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人的自由自觉权利的尊重。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分析自由生命消泯者的悲剧,阐述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的两难处境:个体无论是主动抗争还是随波逐流,都无法逃脱悲剧命运。在这个角度上讲,池莉通过“当下”的感性生存的再现,达到“终极”的理性生存的思考。
     第二部分,分析池莉小说中描写的孤独感受。池莉所展示的孤独状态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可贵的是池莉把孤独之因的思考指向了人自身,从而表达出对人性的真知灼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悲剧也可称做人性的悲剧。本部分分两节。第一节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亲情、婚姻和友情以及悲剧人物面对孤独的反抗,得出池莉小说中的孤独状态不会因为人们境遇的变化而改变,是人不能摆脱的宿命这一结论。第二节通过分析孤独状态中展现出的人性缺陷,得出池莉小说中对孤独的表现超越了社会文化层面,深入到对人性的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的思索。
     第三部分,分析池莉小说对命运的描写。本部分的命运特指自然宇宙中支配人类行为的某种潜在的力量。池莉在小说中反复描写了命运的神秘和不可抗拒,抒发了对命运的感叹。借此,池莉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没有陷入宿命论的泥淖,而是对人自身力量盲目乐观态度的反驳,表现的是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尊重。本部分分两节。第一节分析池莉小说中对包括偶然因素在内的非理性因素的描写,认为池莉借此传达了对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和人自身有限性的认识,表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第二节分析池莉小说中对客观时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敬畏之情。
     第四部分论述池莉悲剧意蕴中的悲悯情怀。池莉的悲悯情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在池莉对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苦痛的放大,但这种放大不是目的,而是抚慰的前提。本节援引池莉的访谈加以阐释。第二表现在对小人物人性缺点的宽容态度和对他们存在价值的肯定。这种宽容和肯定是洞悉了人和生活不完美后表现的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打破了过去以文化否定生命的做法,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表现。第三表现在作者对救赎之路的找寻。其中“忍耐”是其核心途径:在忍耐中努力改善生活,在忍耐中体味生活细节的感动。这是正视并接受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后的坦然与不屈,是对命运的一种韧性的抗争,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人的生存意志。
     第五部分从童年经历、社会变迁、文化影响几个方面探讨池莉小说中的悲剧意蕴形成的原因,从而推导出池莉小说中的悲剧意蕴是汲取中西文化营养,体现着中国时代特色和作家独特个性的混合物。
Chili, a writer of unique charm,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writer as well. She always insists on writing for the public, revealing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life in a secular narrative way. However, her novels are not a simple mirror image reflection of life-style but the sentiments belonging to our Chinese . This sentiment contains the author’s thinking and exploring on individual life, people’s life, the universe and other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which makes her novels exude a touch of tragic meaning.
     In recent years, Chi Li's novels, the tragedy of meaning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critics, this research has also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However, many of these studies stop at the social level, the study on metaphysical and humanity is inadequate or even biased in regard to assess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will do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This paper treats Chili's works as a whole. By combing their meaning of the tragedy manifestations and illustrating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traged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tragedy of Chi Li's novels to demonstrate its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ory and concluding remarks outside the text,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a total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established social order in the novels kill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nature, vitality. This is the tragedy of a life withers. In this tragedy pattern, Chi Li thinks on 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call on human respect and freedom of dynamic.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Ⅰanalyze social order on the freedom of life, as well as novels’recurring "hoary" images and derive that the more profound implication is the author's thinking on 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respect to the rights of freedom from this tragedy. SectionⅡ,based on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analysis of free consumer obliterate the tragedy of life to explain human’s dilemma.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lonely feeling in her novels. The loneliness stated in Chili’s novels has metaphysical meaning and what the most valuable is that Chili points to the man's own thoughts, which express the insights of human nature. In this sense, this tragedy can also be called the tragedy of human nature.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By analyzing the family, marriage and friendship as well as the resistance of tragic figure when facing loneliness in the novels,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in Section I that Chili's Novels of the solitude will not change with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nd people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In section II, by analyzing the humanity flaws in a lonely state in the novels, it concludes that Chili's performance goes beyond the lone pairs of socio-cultural level, which is deep into the thinking of human nature.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description of fate in Chili's Novels. The fate in the article refers specifically to the natural fate of the universe that governs human behaviors in a certain potential force. Chili repeatedly in the novels describes the mystery and irresistance of the fate to express the lament of fate. By doing so, she expresses her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e and human. But this reflection does not fall into the quagmire of fatalism, instead it is a refuter of a man's own efforts to blind optimism, showing that the author's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the compassion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Feelings of sympathy in Chili’s novels are explained into three respects. First she amplifies the accustomed pain in people’s life but this amplification is not the aim, but a soothing premise. Chili’s interview. Secondly, it performs tolerate to the shortcoming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little people and affirms the value of their existence. Such tolerance and affirmation is a kind of respect and care after the insight into unperfected human and life. The third performance lies in the author’s efforts on trying to find the path of salvation. The“patience”is the core ways: to improve life in patience and appreciate the details of life moving in patience..
     The fifth part study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li tragedy meaning from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social change, cultural impact of several aspects. So we can derived that Chili’s tragedy meaning is an mixture of uniq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writers which learn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引文
[1]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2]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3]钟玉洲:《试评新写实小说的悲剧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林林:《论池莉小说的悲剧意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5]池莉:《池莉文集》(第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6]池莉:《池莉文集》(第5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7]池莉:《所以》第29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
    [8]陈自然:《池莉:人性的温情关怀》,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9]范玉:《世俗人生中的哲学——论池莉小说之生存悖论》,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
    [10]王绯:《池莉:存在仿真与平民故事》,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1期。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402,转引自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
    [13]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4]冰心:《中西戏剧之比较》,《晨报副刊》第62卷,1926年11月。
    [15]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16]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池莉:《一颗自己的心》,《中外书摘》2006年9月第68、69页。
    [18]冰心:《中西戏剧之比较》,《晨报副刊》第62卷,1926年11月。
    [19]冯川:《荣格:神话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20]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
    [21]池莉:《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22]池莉:《池莉文集》(第7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3]孙正华:《真切地展示青春的美丽和忧伤——评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当代文坛,2001年第4期。
    [24]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25]池莉:《池莉文集》(第6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26]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舨社,1988年版,第43页。
    [2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28] Robert W·Corrigen.Tragedy and Tragic Spirit,in Robert W·Corrigen ed.Tragedy.New York:Harper&Row,1981,P8。
    [29]池莉:《池莉文集·生活秀》(第7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30]汪坚强:《对生命的感悟铸就生长的历史——评池莉近期创作中的浪漫倾向与历史叙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1]池莉:《池莉文集》(第5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
    [32]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3]池莉:《池莉文集》(第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34]池莉:《生命是用来挥霍的》,文苑,2006年第7期。
    [3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36]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37]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1页。
    [38]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39]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40]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41]陈自然:《池莉:人性的温情关怀》,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2]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19页。
    [43]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l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5页。
    [44]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45]池莉:《说说〈生活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4c34e01009qoi.html。
    [46]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47]赵艳:《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48]李海燕:《永远的孤独——论王安忆小说的孤独话题》,《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9]张丛皞、韩文淑:《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0]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1]池莉:《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52]池莉:《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53]祁邦洪主编:《中国当代名家名作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54]池莉:《也算一封回信》,《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4期。
    [55]刘川鄂、苍狼等:《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56]池莉:《我写〈烦恼人生〉》,《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
    [57]池莉:《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58]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24页。
    [59]赵德利:《民间精神与中国文化民间视角》,《文笔争鸣》,2005年,第5期。
    [60]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6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3l1页。
    [6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278页。
    [63]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64]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236页。
    [65]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66]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67]张静静:《论孤独体验对池莉创作的影响》,《语文学刊》,2004年第2期。
    [68]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69]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70]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71]池莉:《两种反抗》,《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1期。
    [72]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73]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74]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75]池莉:《人生佳境何处是》,《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
    [76]池莉:《人生佳境何处是》,《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
    [77]池莉:《一生的养分》,《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12日。
    [78]吴亮:《回顾先锋文学一一兼论八十年代的写作环境和文革记忆》,《作家》,1994年第3期,第79页。
    [79]赵艳:《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小说评论》,2003年第01期
    [80]《“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3期。.
    [81]赵艳:《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小说评论》,2003年第01期
    [82]池莉:《我》,《花城》,1997年第5期。
    [83]池莉:《我写〈烦恼人生〉》,《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第124页。
    [84]Arthur and Barbara Gelb,O'Neill(London:Lowe&Brydone LTD.1962,P 487,转引自谢劲秋,《论悲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外国文学》,2005年第6期。
    [85]程永新,池莉:《访谈录》,《作家》,2001年05期。
    [86]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杜,1986年版,第101页。
    1.《池莉文集》(共7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至2000年版。
    2.《池莉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池莉近作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池莉:《水与火的缠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7.池莉:《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8.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赵凯:《人类与悲剧意识》,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14.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舨社, 1988年版。
    1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0.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1.尼采:《悲剧的诞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2.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
    2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5.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7.冯川:《荣格:神话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8.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刘川鄂、苍狼等:《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31.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3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谢冕:《中国新文学的宿命——为<文艺争鸣·当代文学版>创刊而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35.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36.赵俊贤:《论中国文学的当代悲剧特质》,江汉论坛,1999年第2期。
    37.杨经建、彭在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38.马小朝:《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命运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9.谢劲秋:《论悲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外国文学,2005年第6期。
    40.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