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述的困境与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库切是一位精于小说技巧的作家,他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形式和创作手法运用自如;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庞杂,勇于探索的作家。库切的作品常常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读者往往被他作品中的深刻而复杂的思想以及表述的多样化而吸引。本文所研究的是库切的三部自传体小说:《男孩》、《青春》和《夏日》,以自传模式为切入点,从小说的后殖民文化背景、人物成长历程以及话语权建构三个方面分析库切自传小说的模式特征。后殖民文化背景是库切本人的一个文化标记,殖民地生活经历使得他的成长历程具有边缘特征,而上述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了库切对于家庭、社会的话语权体系构建。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男孩》的分析,揭示小说主人公约翰在南非的童年边缘生活轨迹,以及这种生活轨迹对于童年性格特征形成的意义。南非的农庄“百鸟喷泉”和首都开普敦,是约翰幼年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前者代表了南非的殖民历史,后者则是南非殖民者后裔的现实生活。这一阶段的约翰及其家族的边缘性处境地位在于,他们所认同的英国文化与南非的阿非利堪文化的不相容,以及家庭的政治倾向性选择带来的社会政治边缘处境。因此这一阶段约翰的文化属性是“外部的他者”,他所面临的是文化与政治双重边缘地位所带来的困惑。
     第二章通过对于《青春》的梳理,揭示青年时期的约翰的成长轨迹,并分析造成他个人精神追求失落的原因。步入青年时代的约翰,脱离了南非,来到了伦敦,也就是殖民时代的“帝国的核心”,并且试图在欧洲大陆上实现自己的文化认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南非作为一种难以摆脱的身份标签,在欧洲大陆与约翰如影随形,尽管他主观上不愿意承认这一现实。另一方面,殖民者后裔的身份并没有给约翰带来打开欧洲文化大门的通行证,最终他只能承认自己对于欧洲文化认同探索的失败。这一阶段,约翰虽然成功地在地域上走进了欧洲,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摆脱自身的边缘性文化属性,因此他的文化属性是“内部的他者”。
     第三章通过对《夏日》的自传性与他传性的分析,探讨库切在自我表述与真实自我之间的转换。在历经各国流散生活之后,中年的主人公约翰·库切作为一位学者重回南非,并在南非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对于故乡从想象到现实的重新认识,也经历了对身边人和事物的疏离。自我的认识出自于深刻的自我内省意识,因而具有明显的自传特色;自身的疏离气质则出自于自我表述的困境,因而也具有“他传”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库切进一步探索了他者表述与自我表述之间的真实与虚构。
     第四章从宏观角度,全面总结库切在自传小说中在进行自我表述时遇到的困境及其探索。在表述模式上,作家采取了一种由外及内的表述探索,即由客观方式呈现转向内部自省的主观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客观表述采取的是自传方式,内部自省的主观表述则采用了他者表述。在主题上,对于传统的成长小说主题进行了精神层面的深化,更加充实了内部自省的意义。此外,库切对于自我表述技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将其上升到家庭内部和知识分子自身话语权重构层面。
     结语部分指出,库切在自传小说中对于真实自我的表述的探索实际上源于他对于自我认识的不断内省反思,文本自我与真实自我都是作家进行自我表述的有效工具。作家的内省意识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传统的延续,同时也具有后殖民文化的特殊特征,因此,库切的文本探索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John Maxwell Coetzee (1940-)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uthors in the contemporary South Africa,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2003. Coetzee is proficient in novel techniques, skillful in both form and applications of realism, modernism and post modernism, with rich thought and courage in exploration. Not only fascinated by the winding plots, the readers are also attracted by the profound mind and the different statements of Coetzee's novels.The objects of this thesis are three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of Coetzee, they are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Youth: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II,and Summertime. Tak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mode as an illustration, the analysis will be on the basis of the post-colonial cultural, the character's process in grow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to analyze Coetzee's features of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The cultural sign of post-colonial background, and marginal features of the colonial life experience in his growth, these two factors affect Coetzee's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ight system in both family and society.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aking Boyhood as an illustration, Chapter One summarizes the marginal living its effect i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hero, John, who was in South Africa as a little boy, and its effect in his personality. The Voelfontein, a farm in South Africa, and Johannesburg, the capital, were two important living areas in John's childhood:one represented the colonial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and the other w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lonial descendants'present life. At this stage, John and his family lived a marginal life both culturally and politically because their English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tendency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Afrikaaner. So the cultural feature of John's family is called the External-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ld, his confusion was caused by the double marginal positions in culture and politic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Youth to show John's teenage growth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made him feel depressed in spirit. After leaving South Africa, he reached London, the centre of the colonial empire, where the teenage boy tried to achieve his dream i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However, he still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South Africa, and he refused to face the reality. In fact, the colonial descendant identity did not help John open the gate of European culture, eventually he had to admit his failure of European culture exploration. Actually, John couldn't get rid of the borderline of the culture though he had successfully got into the European region, so his cultural feature is called the Internal-other.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autobiographical and biographical writing in Summertime, and Coetzee's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elf-expression and his real-self-expression. After several countries'diasporic living, Coetzee returned to South Africa as an academician. During the diaspora, his imagination of hometown became reality, he also had experienced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The knowledge of himself is based on the profound introspection on his own consciousness, and it also brings the autob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the predicament in self-expression causes alienated temperament, and thus there is a biographical writing. Based on these reasons, Coetzee has his further exploration of reality and fiction between other-expression and self-expression.
     Chapter Four i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in macro perspective, where Coetzee encountered predicament during his exploration in self-expression. He explored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instead of objective autobiography, which was called as an internal reflec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is taken by the autobiographical way, while the subjective internal self-examination uses the other state. The introspective significance lies on the spiritual sublimation to the the traditional Bildungsroman. In addition, Coetzee studies more in-depth of the self expression-skills, and discusses the family and intellectuals'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ight system.
     In the end, Coetzee's sense of constant introspection of his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causes the exploration between self and real self, the author uses the text self and the real self for an effective self-expression. The writer's consciousness of introspection is a traditi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ld by intellectuals for ages, which also has special features of post-colonial culture. Therefore, Coetzee's exploration in his texts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引文
①注:此处为两部小说的全称,下文提及之处,都采用简称《男孩》和《青春》。
    ②参见[南非]J.M.库切著:《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①[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201页。
    ② Harold Nicols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Biography, London: Hogarth Press, 1927, p.82.
    ①[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引自张京嫒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②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③[英]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① Simmel, Georg, "The Stranger"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p. 144.
    ②参见祝远德著:《他者的呼唤——康拉德小说他者建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①文贵良著:《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6页。
    ①注: Voelfontein为阿非利堪语。
    ②[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②[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③ M. J. F. Chapman,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South Africa, Storytelling, and Literary History, Charlottesville: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9, p.85.
    ④注:“布尔,,来源于荷兰语“Boer”一词,意为农民。布尔人一般是南非的荷兰、法国、德国以及葡萄牙白人移民后裔形成的混合民族的称呼。在公元1600年之前,世界历史上尚没有布尔人这一称谓。17世纪初,随着荷兰海上贸易的开展,荷兰殖民者开始了在南非的殖民活动,随后的白人移民不断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种族,其后裔便是布尔人。
    ①注: Afrikaner,或阿非利卡人,国内相关资料也有译作阿非里卡人等,都是指殖民时期的“布尔人”,论文中采用小说译者译法,都写作“阿非利堪”或“阿非利堪人”。
    ②参见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47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参见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105页。
    ②[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②[南非] 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③[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①[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②[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②[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③[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①[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③[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②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03-120页。
    ① Richard Hofstadter,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3, p. 405.
    ①参见杨立华,葛信,何丽儿,舒展,贺文萍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②[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②[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①[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②[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③[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④[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①高文惠著:《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库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②[南非] 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③[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0页。
    ②[南非1 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③[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8页。
    ②注:原文为阿非利堪语"slapgat",直译为“直肠”、“肛门”,文中表述意思为“浑浑噩噩,毫无勇气和决断”。
    ③译者注: gesellig,阿非利堪语:随和、轻松愉快。
    ④[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21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②参见[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67-178页。
    ③[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4页。
    ②[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3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
    ②[淘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5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18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73页。
    ①[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英]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①[美]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①[英]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8页。
    ②芮渝萍著:《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①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①[南非] 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②[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69页。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03页。
    ①[法]费迪南·布伦蒂埃等著:《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王增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1、[南非]J.M.库切著:《青春》,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2、[南非]J.M.库切著:《男孩》,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3、[南非]J.M.库切著:《夏日》,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4、[南非]J.M.库切著:《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节课》,贝塔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5、[南非]J.M.库切著:《福》,王敬慧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
    6、[南非]J.M.库切著:《凶年纪事》,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1、杨立华,葛佶,何丽儿,舒展,贺文萍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4、王向远著:《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5、[英]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7、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三联书店,2001年
    9、王岳川著:《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1、[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2、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胡亚敏著:《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蹇昌槐著:《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主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芮渝萍著:《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徐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7、[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19、[法]米歇尔·福柯著:《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0、[法]费迪南·布伦蒂埃等著:《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王增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赵宪章:《形式的诱惑》,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
    22、祝远德著:《他者的呼唤——康拉德小说他者建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淘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24、高文惠著:《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库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5、任一鸣著:《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26、陶家俊著:《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的对话与超越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7、李永彩著:《南非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28、赵稀方著:《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9、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30、[南非]J.M.库切著:《内心活动:文学评论集》,黄灿然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31、[南非]J.M.库切著:《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32、王敬慧:《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吴冶平:《他者的思考:库切评传》,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34、蔡圣勤,谢艳明编:《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5、段枫:《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Simmel Georg, "The Stranger"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37、David Attwell, J.M.Coetzee:South Africa and Politics of Writing,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8、Dominid Head, J.M.Coetze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9、Couze Venn, The Postcolonial Challenge:Towards Alternative Worl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6
    40、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41、Mrinalini Greedharry,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Psychoanalysis: From Uneasy Engagements to Effective Critiqu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8
    42、Graham Huggan, Interdisciplinary Measures: Literature and the Future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Cambridge: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8
    1、张冲、郭整风:《越界的代价—解读库切的布克奖小说<耻>》,《外国文学》,2001年第5期
    2、王丽丽:《一曲殖民主义的哀歌》,《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3、孙文宪:《语言的痛苦:文学言说的双重困境》,《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王宁:《全球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问题》,《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
    5、江玉琴:《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讨论热点追踪及其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3期
    6、石平萍:《关于非洲后殖民文学的对话—评<小说在非洲>》,《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7、周长才:《风月所以惊世界——对库切小说的一种解释》,《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8、李嘉娜:《走进“他和他的人”——评库切的小说创作》,《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9、仵从巨,范蕊:《三重主题及其完成:关于库切之<耻>》,《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10、高文惠:《边缘处境中的自由言说——J.M.库切与压迫性权威的对抗》,《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1、韩瑞辉:《库切小说<敌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2、陈永国、陈京明:《主体性困境之忧在后殖民小说中的体现——以库切小说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13、邵凌:《库切的政治观与文学创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6期
    14、王宁:《逆写的文学:后殖民文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
    15、石云龙:《他者·他性——库切研究》,《外语研究》,2011年第2期
    16、Collrean Jeanne. "Position Papers:Reading J.M.Coetzee's Fiction and Critic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March, 1994
    17、Lenta Margaret. "Coetzee and Costello: Two Artists Abroad", in English in Africa, May,2004
    18、Lowry Elizabeth. "The hermeneutic reflex", in Scrutiny, January, 2008
    1、马淑君:《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论库切及其小说创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杨雪梅:《论J.M.库切小说的后现代性》,广州:暨南大学,2006年
    3、陈才华:《可然世界的艺术——论库切小说中对真实与虚构关系的处理》,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
    4、于洋:《沉默:库切小说叙事策略初探》,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张周:《J.M.库切小说的对话策略》,广州:暨南大学,2010年
    1、姜飞:《在解构中建构——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视点研究》,成都:四川大学,2003年
    2、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成都:四川大学,2007年
    4、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以<儿子与情人>等四部作品为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VS.奈保尔、J.M.库切与纳丁·戈迪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9年
    7、武娜:《库切小说中的他性表征与伦理重构》,郑州:河南大学,2010年
    8、兰守亭:《人的困境与拯救——库切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苗永敏:《拒绝妥协——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小说创作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1年
    10、Casey, John Shepard. Self and politics in the novels of J.M Coetze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94
    11、Durrant, Sam. Postcolonial narrative and the work of mourning: J.M.Coetzee, Wilson Harris, and Toni Morrison, 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 2000
    12、Wright Laura. Writing "out of all the camps": J.M.Coetzee's narratives of displacemen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